高考

中考时评:加分政策需要统一规范

时间:2023-03-16 04:50:31 高考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考时评:加分政策需要统一规范

  “中考加分”无疑是最近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本来“连冰鞋都踩不稳”却一夜间成了花滑“二级运动员”,本是汉族却在中考前摇身一变“回民”……尤其在近日一篇《围观:31个省市区中最常见的中考加分项目》的报道中,除去学生特长和荣誉,烈士和军人子女以及少数民族学生的常规加分之外,一些省市区根据地区实际,制定了一些颇具“地方色彩“的加分项目。

中考时评:加分政策需要统一规范

  10年前,“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可以享受中考加分……5年前,家长投资或者纳税达到一定标准者,子女可以酌情加分;如今,家长无偿献血超过4000毫升也可以让子女在中考中加分。综观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存在着各式各样的中考加分政策(9月29日《中国青年报》)。

  每年高考前后,关于高考加分的报道和大家网上网下的热议数不胜数。然而,对中考加分的关注和议论者,除了那些将要和正在参加中考的学生家长之外,没有太多局外人清楚此事。这就造成中考加分近年来的快速膨胀,以至于到了让人一看就感觉不可思议的地步。比如,最近被媒体报道的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实行“家长献血,子女加分”的中考加分政策。

  目前,教育部对中考加分政策并没有出台统一的管理办法。这种缺位使得各地频出中考加分的土政策。比如,福建省漳州市政府曾下发文件规定,纳税3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家子女,在中考时可加20分。类似的中考加分土政策,全国还有不少。

  这就使中考加分成为教育公平公正的一大重灾区。许多家长感到忍无可忍了,强烈要求取消中考加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中考加分,不够公平公正的中考加分迟早会受到正视,大刀阔斧地改革,甚至取消到只剩那么少数几项实在无法取消的加分项目。

  细数下来,加分项目可谓名目繁多,导演出一幕幕跌宕起伏的大戏,正所谓有人欢喜有人忧。那么,中考加分缘何能被大做文章?为何越来越多人嗅到了加分的变味?如此异化,是否意味着要“一棍子打死”统统叫停加分了呢?笔者看来,完全取消加分政策难免有些偏颇,毕竟如针对少数民族、贫困考生、烈士子女等照顾性加分确实彰显了教育的社会性与公平性,而当下亟需的是令加分正本清源,从名目繁多实现“名副其实”。

  记得有学者曾言,教育腐败加剧教育的不公,这种腐败集中表现在对公平竞争的升学考试制度的破坏上,通过权力和金钱的交易换取特殊的教育资源。可谓一语中的,梳理各省加分政策,某些“地方色彩”极其浓厚的自选动作——投资企业家子女加分,引资侨眷子女加分,献血家长子女加分……这无疑是把教育当成了经济或其他功利性的附属品,如此主观化的评价标准怎能不带来较大的弹性操作空间?“再苦不能苦孩子”,加分“诱饵”又怎能不引得家长纷纷“上钩”四处求人呢?

  其实,教育并非地方部门利益的“交易品”,地方想倡导什么,就大门一开,随意动用加分设置权;当地想发展什么,即称重衡量,把加分“慷慨赠与”。倘若把加分的面铺得过宽,无疑会让加分逐渐演化为学生追逐分数的工具,一旦被越发浓厚的功利性所“绑架”,谁又该对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对一方的长远发展负责呢?

  那么,加分如何才能做到“名副其实”? 近年来,其实中考加分政策因其合理性、公平性一直饱受诟病,很多地区也对加分政策进行了调整和瘦身。如成都早在2009年除保留烈士子女等优抚对象,以及华侨子女、港澳台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国家政策规定的项目外,其余加分项目已一律取消;青岛将从2015年起对加分政策再瘦身,规定对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不再加分,只保留国家规定的政策性加分优待项目。实际上,除了政策瘦身之外,还需在加分把关上下足功夫。

  对此,有专家建议应该在更大范围内公开加分的标准、认定办法和加分依据,通过社会舆论的力量进行有效监督;还可以引入第三方权威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客观的标准和专业规范。想必回答了“谁加分”、“因何加分”两大难题,建立起严格的制度设计和合理的考评机制,中考加分自然也会重新回归育人的本位了。

  总而言之,中考加分不能继续成为教育公平的重灾区了。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尽快规范全国各地的中考加分政策,从而有力地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

【中考时评:加分政策需要统一规范】相关文章:

宁夏2016高考加分政策03-29

安徽高考加分政策介绍03-31

高考加分政策的变化有哪些05-31

2016年宁夏高考加分政策03-30

广东高考录取优惠加分政策03-31

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10-13

四川南充2017中考招生加分及照顾政策11-16

重庆2015高考加分政策调整:6类情况加分减半03-30

2016湖北高考优录加分政策03-29

2015年山西高考加分政策调整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