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考证 百分网手机站

大学生“考证热”的心理透析

时间:2020-09-02 16:32:09 大学生考证 我要投稿

大学生“考证热”的心理透析

  考证热,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求知愿望,希望通过考证书来检验自己学习的成果,同时也通过考试这样的一种方式督促自己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但面对如此多的学生不顾自己专业,不顾证书是否对自己有所帮助就盲目报考,也暴露出不少大学生心理的不塌实,目标不明确,对于未来没有很好地职业规划和把握,“眉毛胡子一把抓”,多角度出击,以期通过多拿证来增加求职竞争力。

大学生“考证热”的心理透析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扩招之后,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出现了严重“供大于求”局面,“僧多粥少”,就业难成为不争的事实,客观上造成了不少大学生心理压力加大,而一时找不到合适的途径来增加就业“砝码”,最现实的办法就是通过多拿证书来寻求心理平衡和安慰。

  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对于“大学生考证”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笔者曾经看到一家招生培训机构在高校校园里张贴的培训考证“承诺”:“只需交500块,我们提供考试代报名、培训,学员只需准备好材料,其余都由我们代办,我们将提供全程服务,保证通过率达到80%。”而更有甚者,部分培训机构更是把招生宣传做到了“家”,直接雇用高校校园代理,直接到宿舍宣传,客观上也造成了一定的“舆论攻势”,让不少学生自愿加入到考证的队伍中。而受群体相互交叉感染的效应影响,不少大学生出现了盲目跟风考证的现象,即使不是真正需要但坚决不能比别人证书少,不能输在一纸证书上的心理暗示为考证热“火上加油”。

  而仔细分析,大学生考证的实际价值有多大?笔者认为还应该辩证地看待。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有52%的学生表示自己找工作时缺乏社会经验。影响力、创造力和团队力是大学生顺利进入职场的关键能力。

  情非得己,为伊消得人憔悴

  一句“情非得己”,道出了许多在校大学生疯狂考证的真实内心。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不少大学生充满危机意识。为了能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找到一个让自己相对满意的工作。考几本社会上流行的证书,至少可以让自己在择业的时候更有信心一些。

  考证,在不少同学眼里成了追求更高目标,证实自己能力,实现自身价值,陶冶自己性情的方式。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满意自己所选的专业,而现在的高等教育还远不能提供给广大的学生以充分的选专业的自由。当众多的在校生在学校里已经得不到知识和能力的满足的时候,替代品的搜寻便成了自然,相对自由的考证特别是拿到证书所带来的满足就成了他们心灵的安慰剂。

  追逐证书的误区

  透过这种现象我们不难发现在校园考证热中存在着以下的误区:

  首先,是多个证书多条路的错误观点。随着我国就业人数的增多,就业准入制度的完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各种证书也越来越多。许多大学生抱着“多个证,多条路”的想法纷纷加入到越来越壮大的“考证一族”中。调查表明,那些多证者什么都懂点但什么都不精不专。因此有关人士建议:一个大学生持有的相关技能型证书最好在3个以下,精通一两项,有专长就足够了。

  其次,是重证书,轻能力的错误观点。社会上重文凭,轻水平的选用人才的倾向为我们在校大学生“考证热”起了推波助谰的作用。据一些毕业的大学生指出。目前校园内很多人的证书是种“速成品,也是易碎品”一旦长时间不用所学到技能也就荒废了。证书只是块敲门砖,是应聘时用来证明自己除了学历外另行掌握的某项技能。但究竟能否胜任,最终还是要看实际工作能力。这些证书除了花钱浪费精力和时间不算。有的对就业实在没有多大意义。多拿几个证书本无可厚非。但有的同学忙于考试忽视了自己的专业。就有些得不偿失了,这类学生应冷静看待“考证热”。

  冷静理性地思考

  究竟该如何评价大学生考证热?我们才疏学浅,不敢信口雌黄。任何事情的出现都有其产生的背景,如黑格尔所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但是,不管怎样,我们还是认为,考不考证,考什么证 ?每个同学最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决定,不必随大流,也不要去“赶时髦”。并非“证”多了就一定好。“艺多不压身”,当然没错,但还有两句老话,也许我们不该忘记:“艺多不养人”、“贪多嚼不烂”。

  面对行行色色的各种证书,我们忧喜参半,喜得是社会越来越注重知识,重视人才,:忧的是考证让我们的在校大学生迷失了方向。盲目的追逐证书的数量。考证经济的蛋糕大,效益高,风险小,这个市场实在是太不诱人了,事实也是如此,在校大学生都在挤破头往里钻。从而导致考证常杂乱无章,竞争无序。

  证书与能力

  “证书不能证明学历,但却能代表水平。”这是在校大学生的普遍想法。因为很多证书的通过率还不到10%,因此,学生们认为,考试的过程也是征服的过程,更是证明的过程,绝对可以在展示能力的时候为自己锦上添花。鞍山科技大学国贸专业的赵瑞宇同学说,其实证书并不好考,不仅要买教科书还要参加补习班学习;考题与实际能力联系也比较密切,并不局限于书本,比如她刚刚考过的“报关员”,通过率只有7%。

  在“拿证”过程中拓展知识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也是大学生的美好愿望。鞍山师范学院的耿玉玲同学印证了这一点,她说,在自己考取“涉外文秘”过程中,掌握了许多交往礼仪方面的知识,现在她就非常注重自己的举止言谈。

  切莫随波逐流

  应该说,考证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开阔视野、增强本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有不少学生并不否认自己在“考证热”中存在着随波逐流的盲目和无奈,当记者问及所考取的证书有多长时间的有效期时,大多同学茫然地摇摇头。他们也都知道,自己能否真正胜任资格“证书”上的职业,是要在具体实践中进行检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