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从业 百分网手机站

银行专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考点解读

时间:2020-08-19 17:20:06 银行从业 我要投稿

银行专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考点解读

  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项目或者企业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银行专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考点解读,希望对大家考试有所帮助。

  风险管理体系

  第一节 风险管理

  考点:高级管理层(★★★)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中强调,高级管理人员应当按照董事会要求,及时、准确、完整地向董事会报告有关本行经营业绩、重要合同、财务状况、风险状况和经营前景等情况。

  在我国商业银行,高管层层面普遍设立负责对风险管理政策制度、风险管理和风险水平等进行审议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对信用风险进行审议的信用风险委员会,负责对市场风险进行审议的市场风险委员会,负责对操作风险进行审议的操作风险委员会,负责对流动性风险进行审议的资产负债委员会;在各分支机构层面,一般也会根据风险管理工作需要,设立风险管理相关委员会。

  随着银行对风险管理重要性程度认识的提高,一些国际大型银行开始在高管层层面设立首席风险官,具体负责组织实施银行风险管理工作。《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也指出,商业银行可以设立独立于操作和经营条线的首席风险官。首席风险官负责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并可以直接向董事会及其风险管理委员会报告。首席风险官应当具有完整可靠、独立的信息来源,具备判断商业银行整体风险状况的能力,及时提出改进方案。首席风险官的聘任和解聘由董事会负责并及时向公众披露。

  考点:风险管理部门(★★★)

  风险管理部门在高管层(首席风险官)的领导下,负责建设完善包括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工具方法、信息系统等在内的风险管理体系,组织开展各项风险管理工作,对银行承担的风险进行识别、计量、监测、控制、缓释以及风险敞口的报告,促进银行稳健经营、持续发展。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并确保该部门具备足够的职权、资源以及与董事会进行直接沟通的渠道。商业银行应当在人员数量和资质、薪酬和其他激励政策、信息科技系统访问权限、专门的信息系统建设以及商业银行内部信息渠道等方面给予风险管理部门足够的支持。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门应当承担但不限于以下职责:对各项业务及各类风险进行持续、统一的监测、分析与报告;持续监控风险并测算与风险相关的资本需求,及时向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报告;了解银行股东特别是主要股东的风险状况、集团架构对商业银行风险状况的影响和传导,定期进行压力测试,并制定应急预案;评估业务和产品创新、进入新市场以及市场环境发生显著变化时,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

  巴塞尔委员会2015年发布的《银行公司治理原则》强调了“三道防线”在风险管理流程中的作用,指出风险治理框架中应包括建立“三道防线”及清晰的职责描述。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指的是在银行内部构造出三个对风险管理承担不同职责的团队或管理部门,相互之间协调配合,分工协作,并通过独立、有效地监控,提高主体的风险管理有效性。“三道防线”的模式构建了一个风险管理体系监督架构,充分体现了风险管理的全员性、全面性、独立性、专业性 和垂直性。

  业务条线部门是第一道风险防线,它是风险的承担者,应负责持续识别、评估和报告风险敞口。风险管理部门和合规部门是第二道风险防线。

  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监督和评估业务部门承担风险的业务活动。合规部门负责定期监控银行对于法律、公司治理规则、监管规定、行为规范和政策的执行情况。风险管理和合规管理部门均应独立于业务条线部门。内部审计是第三道风险防线。内审部门对银行的风险治理框架的质量和有效性进行独立的审计。

  与风险管理“三道防线”相呼应,前中后台分离体现了通过职责分工和流程安排形成的相互监督和制约的风险治理原则。通常,前台主要是市场营销部门,负责对公司类、机构类和个人类目标客户开展市场营销,推介金融服务方案;中台主要是财务管理和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信用分析、贷款审核、风险评价控制等,后台主要是人力资源管理、稽核监督、业务处理、信息技术等支持保障部门。前中后台职责划分清晰,严格分离设置,通过流程安排和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促使其相互约束、紧密配合。前中后台分离是从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转变的重要环节。风险管理部门独立于前台营销部门,通过构造组织内部监督的方式实现了关键监督管理部门的相对独立,有效控制前台营销部门过分偏重短期利益而牺牲长期利益的做法,保证了银行的稳健经营。

  考点:风险偏好维度和指标(★★★)

  风险偏好框架的建立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工程,商业银行应该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为核心,全面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和技术,持续地完善风险偏好框架。

  在风险偏好设置与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期望。

  (2)将风险偏好与战略规划有机结合。

  (3)向业务条线和分支机构传导。国际金融协会针对风险偏好的传导提出以下四点意见:①机构应当加强关于风险偏好框架的内部交流与培训,且高管层也必须亲自参加;②为各个业务条线和部门设定风险限额,将风险偏好转化为业务开展的实际约束;③各个部门负责人应当基于自身风险状况制定各自的业务计划,并向下属阐明其风险和限额政策;④对业务条线和分支机构的风险保持持续关注,以促进风险偏好的动态更新。

  (4)持续地监测与报告。

  考点:风险偏好概述(★★★)

  风险偏好是商业银行在追求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中,愿意且能够承担的风险类型和风险总量。这一概念来源于风险管理实践活动,也可以翻译为“风险敞口”。例如,风险管理能力较强的商业银行可能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大,将资产更多地投资到高风险领域(如新产品、新兴行业等),从而追求较高的收益;风险承受能力较小的商业银行,为了防止出现重大风险或损失,将资产重点投入到低风险领域(如成熟的市场、高信用等级的客户、低风险产品等),从而获取较低但稳定的收益。

  风险偏好是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定为银行战略层面的内容,是董事会在考虑利益相关者期望、外部经营环境以及自身实际的基础上,最终确定的风险管理的底线。制定明确的风险偏好,有助于商业银行更清楚地认识自身能够承担的风险,明确表达对待风险的态度,同时也有助于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一个共同交流的基础。如果没有明确的风险偏好,商业银行可能盲目追求财务利润、发展速度和经营规模而过度承担风险,导致经营发展不可持续;也可能过于谨慎保守,片面规避风险而只能获取过低的收益,甚至丧失发展机遇;或者在银行内部造成董事会、管理层、不同业务领域、分支机构对风险的“胃口”迥异,各自为政,从而使银行经营管理处于“混乱”状态。

  商业银行一般采用定性描述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式阐述风险偏好。

  常见的定性描述有:达到或超过目标信用级别、确保资本充足、对压力事件保持较低的风险暴露、维持现有的红利水平、满足监管要求和期望等。定量指标通常包括资本类指标、收益类指标、风险类指标及零容忍度类指标。资本类指标反映银行希望维持偿付能力、维持持续经营能力的资本水平,主要有: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等;收益类指标反映银行收益水平,主要有:收益波动、经风险调整后收益、每股收益增长率等;风险类指标一般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声誉风险等各类型风险指标,反映银行对不同风险可以接受的水平或程度;零容忍度类指标反映了银行对某些经营活动范围或风险类型的接受程度为零。

  风险偏好指标选取需要体现全面性和重要性。全面性是指指标设置要反映银行主要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并覆盖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重要性是指风险偏好重在明确需长期坚持的重要目标、方向,重点突出核心指标、关键指标。

  风险偏好指标值的确定要体现稳定性和合规性原则。一是稳定性原则。风险偏好指标是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关键核心指标,指标值应保持相对稳定,不宜频繁调整,以保证银行业务的平稳发展。二是合规性原则。银行的外部利益相关者中,监管机构对银行有明确的监管要求,风险偏好至少不能突破监管机构的要求,因此在风险偏好指标取值方面,银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监管标准作为目标值的下限或上限。

  建立有效的风险偏好框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从我国商业银行建设情况来看,虽然大型商业银行基本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风险偏好进行了阐述,但由于受限于数据支持、计量模型的不足,各行主要是借鉴监管要求,设定一些整体层面、综合性较强的指标,具体指标值的设定一般以最低监管要求为基础,参考同业水平设定。此外,将风险偏好分解落实到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对于大部分商业银行也仍是一项艰巨的挑战。从国际商业银行建设情况来看,国际金融协会的调研报告显示仅26%的机构将风险偏好真正落实到业务条线,37%的机构能将风险偏好与日常决策相联系。

【银行专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考点解读】相关文章:

2017银行专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考点解读06-26

银行专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考点06-07

2017银行从业风险管理考点解读07-12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考点:信用风险管理07-14

初级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核心考点06-21

2017银行从业风险管理考点解读:风险监测主要指标05-05

2017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考点:贷后管理11-15

2017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考点:信贷审批11-15

初级银行从业资格风险管理考点:市场风险管理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