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

高中化学方程式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关系

时间:2021-07-07 10:42:05 化学 我要投稿

高中化学方程式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关系

  高中化学方程式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关系

高中化学方程式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关系

  整理了高中化学方程式大全,将化学方程式分类汇总,内容有:化学方程式反应现象总结、酸碱盐的化学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分解反应方程式、物质与氧气的反应方程式、离子反应方程式和置换反应方程式等。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关系

  (1)金属单质 + 酸 -------- 盐 + 氢气 (置换反应)

  锌和稀硫酸Zn + H2SO4 = ZnSO4 + H2↑ 铁和稀硫酸Fe + H2SO4 = FeSO4 + H2↑ 镁和稀硫酸Mg + H2SO4 = MgSO4 + H2↑ 铝和稀硫酸2Al +3H2SO4 = Al2(SO4)3 +3H2↑ 锌和稀盐酸Zn + 2HCl === ZnCl2 + H2↑ 铁和稀盐酸Fe + 2HCl === FeCl2 + H2↑ 镁和稀盐酸Mg+ 2HCl === MgCl2 + H2↑ 铝和稀盐酸2Al + 6HCl == 2AlCl3 + 3H2↑

  (2)金属单质 + 盐(溶液) ------- 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

  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 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Zn + CuSO4 === ZnSO4 + Cu 铜和硝酸汞溶液反应:Cu + Hg(NO3)2 === Cu(NO3)2 + Hg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化学平衡中的思想方法之二──极限思维

  主要思想:按方程式的系数极限的转化为反应物或生成物(即一边倒),特别注意极值是否可取

  一、 解决取值范围的问题

  例1.一定条件下,在反应2SO2 (g) +O2(g) 2SO3(g)平衡体系中:

  n(SO2) =2.0 mol/L, n(O2) = 0.8 mol/L,n(SO3)=2.4 mol/L ,则 SO2 的起始浓度的范围为( )。

  A. 0.4~2.0mol/L B. 0.4~4.4mol/L C. 0~4mol/LD. 无法确定

  解:把平衡时的量看成起始量,极限地向左转化为反应物(按SO3的量转化),则有:(单位统一用物质的量浓度)

  2SO2(g) + O2(g) 2SO3(g)

  起始 2.0 0.8 2.4

  转化 2.4 1.2 2.4

  极限I 4.4 2.0 0

  极限地向右转化为生成物(按O2的量转化),则有:(单位统一用物质的量浓度)

  2SO2(g) + O2(g)2SO3(g)

  起始 2.0 0.8 2.4

  转化 1.6 0.8 1.6

  极限II 0.4 0 4

  答案选 B

  例2.在一密闭容器中发生以下反应:CO(g)+H2O(g) CO2(g)+H2(g),若最初加入等物质的量的 CO 和 H2O 各1 mol,反应达平衡时,生成0.67 mol CO2,若在相同条件下将 H2O 的物质的量改为 4 mol。反应达平衡时生成 CO2 可能为( ) mol。

  A.1.34 B.1.0 C.0.94 D.0.52

  解: H2O的物质的量改为4 mol.相当于先让1 mol CO 和1 mol H2O 反应达平衡后,再加入3 mol H2O,显然平衡右移,所以 CO2 的物质的量应大于0.67 mol,用极限法找CO2的极大值(按CO的量转化):

  CO(g) + H2O(g) CO2(g) + H2(g)

  起始 1 mol 4 mol 0 0

  转化 1 mol 1 mol 1 mol 1mol

  极限 0 mol 3 mol 1 mol 1 mol

  所以CO2的极大值为1 mol(但1不能取)

  答案选C

  例3. 在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通入A ?C?D各1 mol和x mol 的B发生反应:

  A(g)+4B(g) 2C(g)+ D(g)

  当x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均可通过调节反应器的温度,使反应达平衡时保持容器中气体总物质的量为5 mol,若使起始反应向正方向进行,则x的范围为( )。

  A.1?x?2 B.1?x?5 C.2?x?4 D.2?x?5

  解: 正反应是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反应

  极限① 平衡不移动气体总物质的量为5 mol 时则B应为 2 mol,显然要使平衡右移则B的物质的量应大于 2 mol;极限②B较多时,平衡极限的右移后气体总物质的量为 5 mol,(不妨按A的量转化)则

  A(g) + 4B(g) 2C(g) + D(g)

  起始 1 mol x 1 mol 1 mol

  转化 1 mol 4 mol 2 mol 1 mol

  极限 0 mol x-4 3 mol 2 mol

  即x - 4 + 3 +2 =5 所以x的最大值为4(注意4不可以取)

  答案选 C

  二、解决等效平衡的问题

  极限思想主要用于解决等效平衡问题。

  (1)恒温、恒容条件下的等效平衡。

  思路:用极限法处理后各物质的值对应相等(即一边倒后,值相同)

  (2)恒温、恒压条件下的等效平衡。

  思路:用极限法处理后各物质间的比值对应相等(即一边倒后,比值相同)。

  (3)特殊情况,等体积反应(恒温)

  思路:用极限法处理后各物质间的比值对应相等(即一边倒后,比值相同)。

  例1.在t℃,体积固定的一容器中分别投入2 mol SO2 和1 mol O2;发生反应:

  2SO2(g) +O2(g) 2SO3(g)

  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反应混合物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现在该容器中,维持温度不变,设a、b、c分别代表初始加入的SO2、O2、SO3的物质的量,如a、b、c取不同的数值,它们必须满足一定的相互关系,才能保证达平衡时,反应混合物中三种气体的百分含量仍与上述平衡完全相同,请填空。

  (1)若a = 0 , b=0则c=

  (2) 若a = 0.5 , 则b= c=

  (3)a、b、c取值必须满足的一般条件是(请用两个方程式表示,一个只含a和c,一个只含b和c

  解:因为是恒温、恒容条件下的等效平衡.所以用极限法处理后其值对应相等(1)极限的地转化为反应物( SO3 转化c mol)则有:

  2SO2(g)+O2(g)2SO3(g)

  起始 0 0 c

  转化 c c/2 c

  极限 c c/2 0

  所以c=2

  (2)极限的地转化为反应物,SO3 转化c mol ,则有:

  2 SO2 (g)+ O2(g)2SO3(g)

  起始 0.5b c

  转化 c c/2c

  极限 0.5+cb+c/2 0

  所以0.5+c=2, b+c/2=1解之c=1.5 ; b=0.25

  (2)极限的地转化为反应物, SO3 转化c mol,则有:

  2SO2(g)+O2(g) 2SO3(g)

  起始 a bc

  转化 c c/2c

  极限 a+c b+c/20

  所以a+c=2, b+c/2=1

  例2.在t ℃,体积固定的一容器中分别投入2 mol A和1 mol B,发生反应:

  2A(g)+B(g)3C(g)+D(g),达平衡后,C的浓度为W mol/L ,在该容器中,维持温度不变,按下列四种配比为起始物质,达平衡后,C的浓度仍为W mol/L的是( )。

  A. A 4 mol B 2 mol

  B.A 1 mol B 0.5 mol C 1.5 molD 0.5 mol

  C. A 1.5 mol B 1.5 mol C 1.5 mol D 0.5 mol

  D .C 3 mol D 1 mol

  解:因为是恒温、恒容条件下的等效平衡.所以用极限法处理后其值对应相等(极限的地转化为反应物)则有: 答案A中对应值4 mol A和2 molB与题干中2 mol A和1 mol B对应不等,则答案A错。

  答案B中: 则 2A(g) + B(g) 3C(g) + D(g)

  起始 1 mol 0.5 mol1.5 mol 0.5 mol

  转化 1 mol 0.5 mol 1.5 mol0.5 mol

  极限 2 mol 1 mol 0 mol 0 mol

  则答案B正确,同理C错D正确

  例3.下列各起始条件下的反应达平衡时,与A是同一平衡状态的是(恒温、恒压)( )。

  N2(g) + 3H2(g) 2NH3(g)

  A.1 mol 1 mol0mol

  B. 0 mol 2 mol2 mol

  C.1.5 mol 1.5 mol0 mol

  D.1 mol 3 mol2 mol

  解:将B、C、D中的生成物极限地转化为反应物得:

  N2(g) + 3H2(g) 2NH3(g)

  B. 1 mol 5 mol 0 mol

  C. 1.5 mol 1.5 mol0 mol

  D. 2 mol 6 mol0 mol

  显然与A比值相等的只有D

  答案选 D

  例4. 恒温、恒压条件下,在容积可变的容器中,下列反应:

  2NO2(g)N2O4(g)达平衡后,再向容器中通人一定量的 NO2 又达平衡时, NO2 的体积分数( )。

  A. 不变 B. 增大 C. 减少 D. 无法判断

  解: 因为是恒温、恒压条件下的等效平衡.所以用极限法处理后反应物间比值对应相等;又因该反应只有一种,所以不管充如多少NO2 或N2O4 均与原平衡等效

  答案选 A

  例5.在t℃,体积固定的容器中分别投入4 mol A和2 mol B,发生反应 2A(g)+B(g) xC(g)达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为W%;现在在该容器中,维持温度不变,按1.2 mol A,0.6 mol B和2.8 mol C为起始物质,达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仍为W%.则x的值为( )。

  A. 只能为2 B.只能为3 C. 可能为2,也可能为3 D.无法确定

  解:因为x是未知数,所以该反应可能是等体积反应,也可能不是等体积反应,于是有两种情况:

  (1)如不是等体积反应, 恒温、恒容条件下的等效平衡,用极限法处理后其值对应相等;(极限地转化为反应物,注意:转化的量与系数成正比) 则:

  2A(g) + B(g) xC(g)

  起始 1.2 mol 0.6 mol 2.8 mol

  转化 5.6/x mol 2.8/x mol 2 高一.8 mol

  极限 4 mol 2 mol 0 mol

  1.2+5.6/x=4; 0.6+2.8/x=2所以x=2

  (2)如是等体积反应, 用极限法处理后其比值对应相等;(极限地转化为反应物,注意:转化的量与系数成正比)则:

  2A(g) + B(g) 3C(g)

  起始 1.2 mol0.6 mol 2.8 mol

  转化 5.6/3 mol2.8/3 mol2.8 mol

  极限 4 mol2 mol 0 mol

  (1.2+5.6/3) : ( 0.6+2.8/3) = 4 : 2其比值相等

  答案选 C

  习题

  1.在一定容积的密闭容器内,发生反应:H2 (g)+I2 (g)2HI(g) 。

  a.若初始时加入1mol的HI,则反应达到平衡时,HI的体积百分含量为W%。

  b.若初始时加入2mol的HI,则反应达到平衡时,HI的体积百分含量与W%相比 。

  2.在一个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内,发生反应:3X(g)+2Y(g)xZ(g)。若初始时加入3 mol 的X,2 mol 的Y,则反应达到平衡时,Z 的百分含量为W%;维持温度和容器的体积不变,若初始时加入的物质为 0.6 mol X,0.4 mol Y,0.8 mol Z,反应达到平衡时,Z的百分含量仍为W%。求x的值。

  3.在一个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内,保持一定的温度发生以下反应:H2 +Br2 2HBr。已知加入1 mol H2 和2 mol Br2 时,达到平衡状态生成a mol HBr。在相同条件下,且保持平衡时的各物质的百分含量相同,则

  填写下列空白:

  4.在一个真空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内,充入10 mol N2 和 30 mol H2,发生合成氨反应:N2+3H22NH3,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H2 的转化率为25%。若在同一容器中充入 NH3,欲达到平衡时的各成份的百分含量与上述平衡时相同,则起始时充入的 NH3 的物质的量和达到平衡时NH3的转化率是( )。

  A.15 mol 25% B.20 mol 50% C.20 mol 75%D.40 mol 80%

  参考答案:

  1.相等

  2.1或5

  3.2a 0 0.5 2(n-2m) (n-m)a

  4.C

  新学期高中化学学习方法指导

  一.学科特征和课程目标:

  化学是一门基础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学科,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是研制新物质的科学,是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生命科学和空间技术等研究的重要基础。

  1.与技能:认识几种常见物质的性质、制法,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理解物质的多角度分类,认识化学变化的多样性和规律性,能分析简单化学问题,并用化学语言表达。能分析化学问题中量的关系,学会简单的化学计算。认识常用化学问题的方案设计、操作和完成实验报告。

  3、落实课后巩固所学

  课后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需要。常有同学这样说:课内基本上听懂了,可是做起作业时总不能得心应手。原因在于对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或全部理解。

  这正是课后复习的意义所在。

  课后复习的如下:

  (1)再阅读:上完新课再次阅读教材,能够“学新悟旧”,自我提高。

  (2)“后”作业:阅读教材之后才做作业事半功倍。有些同学做作业之前没有阅读教材,于是生搬硬套公式或例题来做作业,事倍功半。

  (3)常回忆:常用回忆方式,让头脑再现教材的知识主线,发现遗忘的知识点,及时翻阅教材相关内容,针对性强,效果很好。

  (4)多质疑: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多问些为什么?能够引起再、再思考,不断提高对知识的认识水平。

  (5)有计划:把每天的课外时间加以安排;把前一段学习的内容加以复习;能够提高学习的。

  4、有心有意识记系统掌握知识

  有意识记的方法:深刻理解,自然识记;归纳口诀,有利识记;比较异同,简化识记;读写结合,加深识记。

  有意识记是系统掌握科学知识的途径。有意识记的方法因人而异、不拘一格。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意识记方法,从而系统掌握科学知识。

  5、增加课外阅读适应信息时代

  课外阅读是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同学们应该增加课外阅读,不断拓宽知识领域,以适应当今的信息时代。

  课外阅读的方法:选择阅读;上网查找;注意摘录。

  6、科学归纳

  知识学习过程的完整分为三个阶段,即知识的获得、保持和再现。

  归纳方法之一是点线网络法。这个方法在总结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相互转换关系法最常使用。如“硫”的一章就以H2S→S →SO2→SO3→H2SO4为统领 高三。

  归纳方法之二是列表对比法.对比的方法常用于辨析相近的概念,对比的方法也最常用于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习.通过对比,找到了新旧知识的共性与联系。

  归纳方法之三是键线递进法.化学基本概念多,一些重要概念又是根据认识规律分散在各个章节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及时集中整理相关概念,按照一定的理论体系,弄清基本概念之间的从属或平行关系.在归纳整理中,可以牺牲一些具体细节,突出主要内容。 “勤”和“巧”是到达知识彼岸的一叶方舟。这个“巧”字就是善于总结。

  二.与化学相比有下述几方面的特点:

  ⒈概念抽象

  是化学的启蒙,注重定性分析,以形象为主,从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入手和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一些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很大程度上是型,欠缺独立思考的培养,习惯于被动接受的方式获取知识。而高中除定性分析外,还有定量分析,除形象侧重抽象,在抽象思维基础上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使学生主动地接受和自觉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如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概念既抽象,理论性又较强,第二章摩尔概念一个接一个,学生一时不适应,这是学生进入高中所面临的挑战,给教与学带来一个十分尖锐的矛盾。

  ⒉进度快,反应方程式复杂

  初中进度相对高中较慢,要领定律学习巩固时间较长,在往后的学习中有较充裕的时间加以消化,而进入高中以后,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难度显著增加,进度加快,化学方程式增多,多数反应失去了初中掌握的反应规律,这在理解和掌握上都增大了难度,如果不及时消化,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相当被动,如Cl2 的实验室制法,Cl2与水、碱的反应,NaCl与浓硫酸微热与强热制氯化氢反应的'不同情况等,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深感难掌握、难记忆,不太适应。

  3.内涵深,联系广

  如摩尔使微观与宏观联系起来,渗透在高中教材的各个章节,对整个化学计算起着奠基的作用。再如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整个化学的重点,学得好可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并能使学生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为理论指导,探索、研究后面的化学知识,培养分析推理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好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⒋抓典型,带一族

  初中化学只是具体介绍某一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了解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用途,而高一教材以氯、钠、硫、氮为重点,详细介绍它们的物质及重要化合物,通过分析同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研究它们在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运用归纳、对比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这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初中不同的一个特点。

  三.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1.教材的原因

  初中教材涉及到的基础知识,理论性不强,抽象程度不高。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深广度明显加深,由描述向推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研究问题常常涉及到本质,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有的内容如:“摩尔”、“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这些内容历来被认为是造成学生分化、学习困难的重点知识。

  2.的原因

  由于初中化学学习时间短,造成教师侧重向学生灌输知识,抓进度,而没有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造成高分低能;常识性介绍及选学部分没有讲述,造成知识缺陷;高中教师对初中教材的特点了解不多,往往未处理好与高一衔接,就开快车,抓进度。有的把教材过度深化延伸,对化学知识讲得面面俱到,课堂欠活跃,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3.学生的原因

  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竞争意识不强,思想松懈,学习缺乏紧迫感;坚持已有的学法,相信自己的老习惯,过多地依赖,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较差;不遵循学习活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忽视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如:复习独立作业总结评估等。时,把握不住知识的重难点,理解不透。有的知识印象不深,造成知识缺陷日积月累;

  四.高中化学学法指导:

  1、坚持课前预习积极主动学习

  课前预习的方法:阅读新课、找出难点、温习基础

  (1)、阅读新课: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

  (2)、找出难点:对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3)、温习基础:作为学习新课的知识铺垫。

  2、讲究课内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课内学习的方法:认真听课;记好笔记。

  (1)、认真听课:注意力集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当老师引入新课的时候,同学们应该注意听听老师是怎样提出新问题的?当老师在讲授新课时候,同学们应该跟着想想老师是怎样分析问题的?当老师在演示实验的时候,同学们应该认真看看老师是怎样进行操作的?当老师在对本节课进行小结的时候,同学们应该有意学学老师是怎样提炼教材要点的?

  (2)、记好笔记:详略得当,抓住要领来记。有的同学没有记笔记的习惯;有的同学记多少算多少;有的同学只顾记,不思考;这些都不好。对于新课,主要记下老师讲课提纲、要点以及老师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的分析。对于复习课,主要记下老师引导提炼的知识主线。对于习题讲评课,主要记下老师指出的属于自己的错误,或对自己有启迪的内容。或在书的空白处或者直接在书里划出重点、做上标记等,有利于腾出时间听老师讲课。此外,对于课堂所学知识有疑问、或有独到的见解要做上标记,便于课后继续研究学习。

  课内学习是搞好学习的关键。同学们在学校学习最主要的时间是课内。在这学习的最主要时间里,有些同学没有集中精力学习、有些同学不讲究,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习水平的发挥。

  高二化学合成氨条件的选择教案

  教学目标

  目标

  使理解如何应用反应速率和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使了解应用原理选择化工生产条件的思路和。

  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领悟理论知识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树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认识;并通过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体现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原理等理论对工业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也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等知识,并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合成氨的生产条件。第二部分是拓宽思路方面的内容,主要是探讨合成氨的发展前景。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教材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使合成氨的化学反应速率增大所应采取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又据实验数据讨论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在两个讨论的基础上,教材又结合合成氨生产中动力、材料、设备、催化剂的活性等实际情况,较具体地分析了合成氨时压强、温度、催化剂等的选择情况。此外,还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等条件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第二部分教学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讨论合成氨的发展前景,拓宽学生的思路,主要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更多地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训练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第一部分“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的教学:

  1.提出问题:针对合成氨的反应,首先需要研究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 的产量,这是一个化学反应速率问题。

  2.提问: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结果。

  3.组织讨论:

  ①为使合成氨的反应速率增大,应采取的方法。

  ②合成氨反应是可逆反应,在实际生产中,仅仅考虑单位时间里的产量问题(化学反应速率问题)还不行,还需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问题(化学平衡的移动问题)。

  ③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

  4.阅读图表实验数据印证理论:学生通过阅读表2-4的实验数据可知,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得出的结论与科学实验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

  5.综合上面的讨论情况,同时综合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具体地研究合成氨条件的选择问题。此外,要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可结合讨论过程,让学生进行归纳。

  第二部分“合成氨工业发展前景”的教学

  1.以史明理:从介绍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100多年里合成氨工业的发展简况入手,以压强选择的变化为例,说明合成氨条件的选择是与科技进步、动力、材料、设备等条件的改善紧密相联系的,并仍将随之而作相应的改变。

  2.目前研究课题简介:结合简介,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科学方法得到训练,如研究催化剂的目的是什么?新催化剂的研制,使合成氨反应可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是否会减缓合成氨生产中对压强的要求而减少设备制造的投资?等等。

  配合目前研究课题的简介,教材编写有“化学模拟固氮”的阅读材料,可让学生阅读,要求学生拓宽思路、设想甚至。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节 合成氨条件的选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2.使学生了解应用化学原理选择化工厂生产条件的思路和方法。

  能力目标:

  1. 教学时应以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为主线,以合成氨知识为中心,结合工业上生产的实际情况,将知识串联、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2. 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提高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合成氨的全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热情。

  2.通过合成氨前景的展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化学学科中逻辑结构严谨深刻的科学美。

  2016年高考冲刺辅导之生物重点知识点(2)

  2012高考生物复习重点

  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名词:1、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中能够观察到的细胞结构。

  2、亚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能分辨清楚的细胞内各种微细结构。

  3、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组成核的物质集中在核区,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无核膜、无核仁;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4、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有核膜、有核仁,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5、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绿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6、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酵母菌、霉菌、食用菌、衣藻、变形虫、草里履虫、疟原虫等。

  7、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如:氨基酸、葡萄糖)也可以通过,而其它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如:信使RNA、蛋白质、核酸、蔗糖)则不能通过。

  8、膜蛋白:指细胞内各种膜结构中蛋白质成分。

  9、载体蛋白:膜结构中与物质运输有关的一种跨膜蛋白质,细胞膜中的载体蛋白在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中都有特异性。

  10、细胞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11、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12、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13、细胞壁:植物细胞的外面有细胞壁,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其作用是支持和保护。其性质是全透的。

  语句:1、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分类也就有了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之分)。

  2、细胞膜由双层磷脂分子镶嵌了蛋白质。蛋白质可以以覆盖、贯穿、镶嵌三种方式与双层磷脂分子相结合。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除保护作用外,还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有关。

  3、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如: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人体某些白细胞能吞噬病菌,这些生理的完成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

  4、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a、自由扩散: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消耗能量。例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等。b、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例如: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的离子(如K+)。c、协助扩散:有载体的协助,能够从高浓度的一边运输到低浓度的一边,这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叫做协助扩散。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5、线粒体:呈粒状、棒状 高中化学,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

  6、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主要存在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化学知识策略指导

  化学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和技能,还要承担学习能力、方法与策略的培养。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学生个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能动的过程,学生在接受知识后总是将它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同化或顺应再纳入其中,在这种同化或顺应过程中必然要对知识组织加工的处理,得以概括化、网络化,进而扩大和重组认知结构。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学会不断获取知识的组织加工策略,让学生学会学习,是素质教育对化学教学的要求。

  化学知识组织加工策略是指学生在化学学习情景中,用以促进其获取化学知识的各种学习方法,分为组织策略和加工策略。组织策略是将分散的、孤立的化学知识集合成一个组织的结构整体并表示出它们之间关系的学习方法,其形式有:归类策略、编码策略、网络策略、纲要策略等。加工策略是指对知识简约、概括、释义、类比等加工来达到对新知识记忆的学习方法,其形式有:简约策略、概括策略、精加工策略。总之,组织策略是促进新知识内在联系 高中生物,加工策略是促进新旧知识联系,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两种策略往往是结合在一起运用。

  化学知识组织加工策略的指导纵观教学实践,可以归纳为两种主要教学模式:一是化学学科渗透形态的教学模式,即把组织加工策略的指导渗透到化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课堂教学既传授化学知识,又为学生“怎样组织加工化学知识”导向。

  通过对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与教材的仔细分析,寻找适合于渗透的切合点,再根据化学教学目标与切合点的教学内容,选择与之相联系的渗透目标和渗透内容,然后选择适当的途径和方法去实施,教学之后,教师要冷静地反思前几个环节中是否找准了渗透的切合点?目标是否合理及达成度如何?渗透内容是否与之匹配?渗透的途径和方法是否得当?渗透的效果如何?等等,经过评价反馈,进行适当的改进,从而使渗透的教学更趋完善。二是专门开设策略指导课的独立形态的教学模式,使策略的教与学更具统一性,将学生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策略本身,而不会被大量的化学知识所淹没。

  此种教学模式是先独立地指导组织加工策略的学习包括策略的含义及具体操作程序,教学之后,将它与具体的化学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循序渐进的、由易到难的、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训练,加以运用、内化,经过评价反馈趋于完善。由于化学知识类型的差异,策略的运用也相应不同,教师采用那一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应以具体的教学条件出发,灵活运用。

  化学知识组织加工策略的指导效果有赖于对学生进行策略运用的指导。根据具体学习情景的差异,要求并提示学生将所学的策略运用于具体的化学知识学习中。

  ①阅读中策略的运用:圈点划线,既可以带着问题也可以边读边想划线,划线在精不在多,用笔可选择不同颜色或粗细。

  边注眉批,在书页边缘写边注、作眉批,择取要义、加以概括,也可自注释义、代以上位。摘记小结,阅读后动笔做摘记提要,突出重点、抓住要点。

  ②听课中策略的运用:课前预习,在弄清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新课的基本知识,找到难点、重点和疑点,增强听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课堂笔记,笔记是一种重要的知识组织加工策略,由于记笔记时,需要区分知识重要和次要部分,有助于抓住知识实质和要点,而且记笔记时学生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所学内容,因而可使学习材料有意义和清晰,克服大脑记忆方面的限制,笔记扩大了记忆容量,检索容易。做好化学笔记应该:

  (i)弄清应该笔记什么,主要是“四记”,一记思路,二记纲要,三记要点,四记问题。

  (ii)及时做好笔记整理,对漏记内容进行补漏勘误,对过于简略之处作必要补充再加工,整理笔记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和体会,进一步充实丰富。

  (iii)笔记需要简洁、快捷、详略得当,记化学笔记可以利用化学编码符号来速记,如 :↓——生成沉淀、↑——生成气体、Δ—— 加热等,对听讲知识内容巧用表格、图解等形式,编排有序。

  (iv)做化学课堂笔记时,处理好“看、听、想、记”的关系。一般说来,先集中注意听课,认真细致观察,然后利用教师停顿机会再边想边记。

  ③复习中策略的运用:对化学知识进行总结复习,使之系统化,以规律性的更上位的把新旧知识组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力求用简明、形象的方式表达,图表是一种常用的形式,如元素化合物知识结构图 、概念(结构、性质等)比较表,物质衍变或转化关系图、反应关系图等,学生自己绘制这些图表的过程,是一种知识组织和思维加工的活动过程,不仅获得了化学知识,而且发展了策略运用的能力。

  为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学会学习无疑是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最基本要素之一。学生的组织加工及其它的学习策略水平体现了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加以指导。

  化学备考指导:第一轮复习规划

  【摘要】高三的同学们在空余的时间可以多看一看高考备考的知识,掌握一些高考的备考知识对大家也是有帮助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第一轮复习规划,希望大家喜欢。

  一、整合教材、科学安排

  复习时要以化学知识块、教材章节、方法与技能相结合的方式整合教材。并按概念和理论(一)—— 无机元素化合物 —— 概念和理论(二)—— 有机化学 —— 方法与技能的主线形成单元,进行复习。并将计算和实验融合、穿插到各单元中。在整合教材组成单元的过程中,注意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形成完整的知识 结构和网络,促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注重基础、落实细节

  高考要求的化学主干知识有25条:(1)原子结构(2)元素周期律、周期表(3)分子结构、晶体类型(4)化学反应与能量(热化学方程式)(5)反应 速率与化学平衡(6)电解质溶液(PH、离子方程式、水解、电解等)(7)氧化还原原理的应用(8)典型的非金属卤素(9)氧族元素(10)氮族元素 (11)碳族元素(12)碱金属(13)镁铝铁(14)同分异构(15)烃及其衍生物(16)糖类、蛋白质、油酯(17)有机合成材料(18)物质的量及 计算(19)化学式和结构式计算(20)方程式计算(22)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及操作(23)实验室制法(24)物质的检验、分离、推断(25)化学实验设 计

  因为化学内容比较简单,所以对细节的要求非常严格,书写和表达的正确、规范往往决定高考的成败。为此,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作业练习,强化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书写的配平;有机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小分子不掉;有机结构式、结构简式书写中C-C键、C-H 键、C=O键、苯环的到位;强化官能团位于左边的正确书写等等。要训练和培养尽量用化学语言进行准确、完整、简洁地表述。并严格化学计算的步骤,运算准 确,表达规范。

  三、训练思维,注重能力的培养

  第一轮复习应在通读、精读教材的基础上梳理、归纳知识,按教材中每章小结的知识网络图形成本章的知识结构。将教材章与章之间的知识网络按知识的内在联 系和规律形成知识体系,以便应用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相关知识,解决化学问题。要用“结构——位置——性质”、“原理——装置——操作——现象——结论 ——分析——评价”、“类比和逻辑推理”、“实验探究”、“建模思想”等化学学习方法,复习掌握化学知识,提升学科能力。

  复习中可以精心选择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作为典型题进行分析、训练,加强审题方法、解题思路、解题技巧的指导和总结,加大练习力度,严格按照要求答题,及时反馈、矫正,使解题能力的培养、提高落实到位。

  第一轮复习应根据掌握知识的情况,多穿插一些小专题,侧重训练、提高某种单项能力,如:离子方程式书写、离子共存、离子浓度大小判断、热化学方程式书 写、无机元素化合物性质推导、化学计算基本方法(一、二、三、四)、化学实验中的实验原理设计、仪器设计、操作方法设计、有机同分异构体推导(限制条件与 不限制条件)、有机分子式确定、有机官能团推导等等。对于多种能力的综合训练,第一轮复习不可涉及过多,以免要求太高,一时达不到,会挫伤学习积极性。

  【总结】第一轮复习规划就为大家介绍到这儿了,希望大家在高三阶段不要慌张,多了解一些备考知识,对大家会有帮助的。也希望小编的整理可以帮助大家。

【高中化学方程式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关系】相关文章:

高中化学盐方程式大全01-26

金属单质与盐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07-24

高中化学方程式:非金属单质07-06

《酸和碱之间的反应》初中化学优秀教案12-1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教学设计08-06

高中化学方程式之非金属单质07-26

高中化学含氧酸方程式的公式总结07-25

《化学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教学分析03-23

品酸思碱作文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