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必修科目地理复习提纲

时间:2021-06-21 12:40:05 地理 我要投稿

必修科目地理复习提纲

  必修科目地理复习提纲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必修科目地理复习提纲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53.农业区位的含义:①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②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

  54.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自然因素);市场、政策、交通、劳动力、机械、科技(社会经济因素)。

  55.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56.千烟洲农业的区位:降水多、丘陵、红壤(自然特征);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

  57.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58.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农业变迁的主要原因:市场需求、改革开放的政策;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的主要原因:市场、交通运输、科技。

  59.农业地域: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60.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动植物的地域分布。

  61.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混合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季风水田农业、乳畜业。

  6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特点:

  主要分布区:东南部墨累—达令盆地

  主要农产品:小麦、羊毛

  生产结构: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

  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围栏放牧、区划轮牧、改良草场等

  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程度:较高,世界主要的小麦、畜产品产地

  6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形成原因:

  自然条件:气候暖湿、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条件:早期移民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市场条件、科技条件等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64.季风水田农业:

  主要作物:水稻

  主要分布地区:亚洲季风气候区,其中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生产国

  主要分布区区位优势:气候雨热同期、地形以平原为主(自然条件);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社会经济条件)

  主要特点及原因:

  经营方式以小农经营为主←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

  单产高←自然条件优越、劳动力投入大

  商品率低←人口稠密、粮食总量需求大、小农意识强

  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社会经济水平较低

  水利工程量大←季风气候特点:水旱灾害频繁

  65.商品谷物农业:

  主要作物:小麦、玉米

  主要分布地区:美国、加拿大、俄罗斯、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国,最发达的国家是美国

  区位条件: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温带大陆性气候(自然条件);农业科技水平高、机械化水平高、人口密度小、喜食面食和肉类、市场广阔、交通便利(社会经济条件)。

  66.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产品供应国内外市场、家庭农场生产、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科技水平高、商品率高。

  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67.大牧场放牧业:

  分布地区:美国、阿根廷(牧牛),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牧羊);

  干旱、半干旱区。

  主要农产品:牛、羊

  主要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68.潘帕斯草原的放牧业:

  区位条件: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自然条件)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经济条件)距海港近(交通运输条件)

  为发展所做工作: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打机井保证人畜和牧草用水、饲养良种牛、加强对良种牛的培养以及对牛群病害的研究

  69.乳畜业:

  主要分布地区:北美五大湖周围、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许多大城市的市郊

  生产对象:奶牛

  主要农产品:牛奶及其制品

  70.西欧乳畜业:

  特点: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边

  区位条件: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饲料因素)城市化程度高,人们有饮用牛奶的习惯(市场因素)接近市场,交通便利(交通因素)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71.工业生产一般过程:

  投入:土地、劳动力、资金、能源、水源、原料及零部件等

  产出:产品与“三废”

  72.工业布局一般经济利益原则:选择在生产成本最低,利润最高的地方

  73.按经济因素分:

  原料导向型: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成本较高;制糖工业等

  市场导向型: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成本较高;家具制造业等

  动力导向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电解铝工业等

  劳动力导向型: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服装工业等

  技术导向型:技术要求高;飞机制造业等

  74.工业区位的选择: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区位以及工业区位所起的作用在不断变化。

  75.污染大气的企业应当布局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污染水源的企业应当布局在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及河流上游;有固体废弃物污染的企业应当布局在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76.工业联系:①生产工序上的联系②空间利用上的联系

  ↓

  工业集聚: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

  工业地域: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与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不同的工业部门,因其对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需求不同,以及自身的工业生产特点,会形成不同类型的工业地域

  ↓

  77.工业城市:鞍山——钢铁城;大庆——石油城;十堰——汽车城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78.传统工业区:

  代表性地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地区、美国东北部地区、中国辽中南地区等

  形成条件:丰富的煤或铁等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

  特点:规模大

  代表性工业: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

  存在的问题: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等

  79.鲁尔区综合整治的主要措施:①调整工业结构②调整工业布局③发展第三产业④优化环境(P67)

  80.新工业区:

  代表性地区: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硅谷”

  特点:以灵活多变的中小型企业为主

  代表性工业:微电子工业等

  81.意大利新工业区的特点:①以中小企业为主②以轻工业为主③生产高度专业化④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⑤大量同类企业集聚

  82.美国“硅谷”生产特点:①从业人员知识和技能水平高②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③研发费用高④产品面向国际市场

  83.“硅谷”迅速发展的区位因素: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②气候宜人③交通便捷④高素质人才⑤市场稳定⑥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84.五种运输方式: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85.发展趋势: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

  86.交通运输网:

  形成: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联合,各种交通运输线、点交织,形成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

  构成要素:交通点和交通线

  两种基本形式: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两种及其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

  三个层次:省级、大区级、国家级综合运输网

  87.交通运输布局影响因素:经济、技术、社会、自然等因素

  88.南昆铁路建设的影响因素:(P80)

  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89.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的影响:

  ①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如:湖南株洲市、日本筑波

  ②一个地区的聚落空间形态随该地区主要的交通线变化而变化a.交通线的发展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如:浙江嘉兴;b.交通线的衰落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如:扬州、济宁。

  90.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①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山区商业网点密度小,平原商业网点密度大;

  ②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91.商业网点分布原则:市场最优原则(新街口、山西路),交通原则(装饰城)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92.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采集渔猎时期:人类崇拜自然,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或保持原始平衡关系

  农业文明时期:人类改造自然,人地关系开始不协调

  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征服自然,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环境问题突出

  新技术革命时期:人类谋求人地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93.人类与环境关系: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的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生活消费)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去。

  94.环境问题产生机制:

  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95.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

  96.环境问题危害:

  全球性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被破坏、土地荒漠化等已经危及人类生存;

  局域性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事件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97.环境问题表现:

  地区差异:城市,环境污染;乡村,生态破坏;

  国家差异:发达国家,主要体现在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

  ↓ 污染转移

  发展中国家,主要体现为人口快速增长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

  98.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99.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100.可持续发展原则:

  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之间的公平;

  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共同性原则: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需要各国的积极参与。

  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10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原因:①沉重的人口负担②自然资源相对短缺③自然环境面临极大的危机

  102.发展总体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①发展集约型经济②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③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103.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

  工业生产:清洁生产——环境效益、经济效益

  农业生产:生态农业——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原有的生产结构;发展种植业与林、牧、副、渔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公众参与:积极参加有关环境保护的行动或项目、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习惯

【必修科目地理复习提纲】相关文章:

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最新)01-25

初中地理复习提纲03-20

政治必修课复习提纲08-08

初中地理总复习提纲03-17

初中地理结业复习提纲03-17

高中地理复习提纲06-22

初中地理知识复习提纲06-28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01-27

初中地理复习提纲:观测太空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