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陕西省高考地理的试卷分析及启示

时间:2021-06-20 09:33:29 地理 我要投稿

关于陕西省高考地理的试卷分析及启示

  篇一:陕西高考地理试题分析及启示

  一、试题研读

关于陕西省高考地理的试卷分析及启示

  20xx年是陕西实行课改第五年,纵览全卷,试题模式与考试说明完全一致。

  二.试题特点

  1、注重学科内容的整体把握,重点考查主干知识

  高考命题虽然从“知识立意”转为“能力立意”,重在地理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能力是以知识作为载体的,离开了地理基础知识,地理学科能力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从考查内容上看,试题突出了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主干知识是高考的常考点,甚至是必考点,这已成为高考永恒的主旋律。试题把着眼点定位在高考的大方向上,把着力点放在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上,依据考纲,紧扣教材,重点突出,难点不回避。今年文综地理试题的考点主要包括:交通、大气环境、人口、人类生产活动与可持续发展,工业区为分析等。

  2、体现学科特色,重视对图像系统的考查

  地理试题信息的呈现方式除文字外,还有图表。试题充分体现了这一学科特色,重视对图像的考查。区域图、等值线图、景观图在试卷中都有呈现。试题从多角度考查了考生的读图、分析、提取信息,运用图表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读图能力的考查进一步加大。

  3、试题具有较强的时代性。

  以现实生活、生产为背景,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发展。具体体现在选择题的太阳能光热电站,旅游地理的深度游。

  4、突出对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地理问题的论证和探讨能力的考查

  综合考察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是地理学科的特点之一。主观题以区域图为载体,自然地理为基础,人文地理为切入点,考察考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重点考查考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体现在36题的(1)、(2)、(3)(4)37题的(1)(2)题和选修的42、43、44三道题,今年主观题最大的特点体现在加强对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5、热点区域突出,中国地理占较大比重。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的一项政策,一直作为近几年高考地理的试题素材。今年涉及的热点有中国西部(青藏高原、新疆和西亚),尤其是青藏高原,选择题第1题,主观题的36题,选修地理的42、43题都以青藏高原为背景。

  三、试题启示

  题目再次传递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如何教、如何学,地理终极目标——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注重知识的活学活用。

  授课教师务必学习在先,改革在先,与学生一同感知地理与发展中世界的关系,课堂内容尽量与生活实际联系。尤其是世界经济联系,坚持走出课堂、走出课本,坚持让学生看新闻联播,真正融入现实生活,多关注世界,进一步突出地理特色,讲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生地理知识,兴趣参差不齐,务必分类推进,尤其让其提高兴趣,感受地理魅力最为关键。活跃地理课堂,突破传统的地理课堂印象,让学生高高兴兴享受地理课堂,讲与生活相关的地理知识、地理现象,要求学生结合身边地理知识,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内空,活化地理知识,与世界经济活动中国经济活动和地方经济活动结合,甚至与个人生活结合,将地理知识生活化、常识化。

  作为学生,教学主体及地理教育最大受益方,也应主动的将书本知识,课堂知识与现实社会中的生活生产实践结合,从小处、从

  篇二:高考陕西省地理试卷分析

  20xx年是陕西省第一次使用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I)的考查,与过去一直采用的全国卷(Ⅲ),命题的总体思路和原则一致,试题试卷基本体现了《大纲》的要求地理部分试题、试卷基本结构设计合理,符合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和中学地理教学实际。学科内各部分内容比例适当,学科的地域性、综合性、实践性特征表现明显。知识覆盖面适度,l卷试题难度大于II卷。(I卷难度系数平均0.482,II卷难度系数平均0.636,全卷平均0.558),整体难度适中。全卷试题体现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课改思想,体现了《考试大纲》以能力考查为主的命题思想。既有利于高校人才的选拔,又对今后中学地理教学和全面提高中学生素质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地理部分试题是一份成功的试卷。

  一.试题特征

  1、试卷基本结构保持不变。

  体现了稳中求变、稳中求新凸显地理学科特点的命题思想,试题整体稳定,微观调整。题型仍保持了历年以单项选择题和综合题两部分组成,综合题以学科内综合为主的特点。

  客规性试题的设问依然采取了以中心问题呈现的题组式命题风格和特色。如:由我国“4个省、3种谷物”的种植面积的比较切入,认识不同谷物在我国的地域空间种植分布,深刻地理解各地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不同;由“4个国家能源消费构成”问题切入,认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构成的不同,认识中国与发达国家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差距,并对能耗问题、节约型社会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等引起关注;“全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分布”、“时区、"时间问题的计算”等题组试题,综合性强、知识覆盖面广、试题难度不大,但情景设计构思复杂、实用性强,凸显了地理学科空间性、时间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

  主观性试题继续保持了向能力型、专题型、开放型方向发展的特点。对社会热点的关注方向不变,强调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与书本知识的有机结合。36题以我国沙尘暴天气的频发为切入点,通过三幅不同类型的图像资料,综合揭示了影响我国的沙尘暴产生的原理、活动路径、分布地区和发展变化规律以及认识“沙漠化”这一环境问题在我国的发展现状。39题的3、4、5小题,学科内综合性强,对城市、交通线的区域地理空间定位考查明显。试题取材新,有浓郁的时代感和现实感,既考查了教材中学科主干知识,又关注了考生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 .

  试题取材涉及地理学诸多知识领域,区域地理和经济地理所占比重较大。试题中心围绕地理学主干知识设计,注重学生对学科主干知识的掌握,即地理学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技能等。如:读图识图、分析图表、判断区位、空间定位、时间换算、概括规律、表述原因、说明问题、特点异同对比等。

  2.重视基础,围绕学科主干知识取材.

  试题涉及容:自然地理42分,地球和地图知识8分,人文地理占34分,区域地理16分。地球、地图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是否能够通过情景分析、审清题意,将不同的地理要素进行叠加,进行简单的时间推理计算,时区换算,昼夜长短判断。自然地理部分,重点考查了考生对系统地理概念和理论模式化的判断、解析及应用能力。内容包括“全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年降水量的分布”曲线图,“沙尘暴按日累计次数和逐年统计次数”图的'综合分析,以及地理环境相同点、相异点的比较等。人文地理方面,凸现时代感,关注社会热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对学生全面素质、人文素养方面的考查。考查重点集中在国家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区域特征方面,如:“能源消费”、“北方地区沙尘暴”、"城市区位”、“主要铁路干线”等。

  3、关注现实生活,强调多种能力考核。

  地理学是一门文理兼备的学科,在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和创建现代和谐社会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试题注重贴近考生生活的可再生知识的应用,取材广泛切入点选择新颖,紧扣时代脉搏,关注现实生活。试题设计从图像、统计资料、背景资料分析等多个方面展示了地理研究的科学性:特别强调了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定性定量研究,多角度多层面考核专业科学思维能力。如:地理识记、观察表达、读图判断、归纳分析、逻辑推理等。36题的3小题与4小题,39题的3小题与 4小题,考查内容看似一致,但设问巧妙,切入角度有所不同,有效地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整体试题体现了由低到高的难度,由单一到综合的思维过程,注重了贴近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如:农作物的区域分布、大气环境问题、能源消费问题、日食观察,时间问题、城市区位选择问题、交通干线,空间定位问题等。使考生感到试题贴近生活,似曾相识,入题较轻松。

  4、学科渗透自然,呈现“拼盘加融合”的新特点。

  36题的5小题“在明王朝灭亡时,沙尘暴约发生了__次”,39题l小题“根据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次,战争后,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分布特点”。均是研究历史上的地理问题,属于历史地理研究范畴。试题在立意和设问上,史地知识融合巧妙,综合性强,虽然试题学科“拼盘”界线分明,但三科知识渗透转化自然,呈现了“拼盘加融合”的突出特点。

  二.试卷分析

  (一).考生得分情况:

  20xx年陕西省高考《文综》试卷的统计结果,全卷平均得分为1 81.21分。地理平均得分57.22,历史平均得分55.23,政治平均得分68.76。其中地理I卷满分44分,平均得分22.07分,II卷满分56分,平均得分35.1 5分。II卷得分率和满分率都较2005年有大幅度提高,0分率大幅下降。这种情况是多年没有的。 过去《文综》试题政、史、地三科的难度差异很大,特别是地理考题难度远远高于其它两科,造成地理成绩总分不高,36题的满分率为0,而0分率则高达2.11%(2005年)。这显然不利于中学政史地三科教学改革的均衡发展,尤其对中学地理教学造成了严重的伤害。06年试题,设计难度把握较好,特别是36题应得到肯定。

  (二).考生答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知识不扎实。

  尤其是基本概念不清,失去了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进一步分析认识的基础。概念混淆、地理区位判断错位比比皆是。如:地名大搬家规象严重,36题中,把黄土高原写成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德干高原;把华北平原写成河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把准噶尔盆地写成刚果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等。把“沙尘暴”等同于狂风四起,扬起地面尘土;把“沙漠化”等同于“含沙量大”:把“沙尘暴”的多发与“泥石流的发生”相联系:把“地表环境特点”与“地理分布特点”相混淆:甚至用板块构造理论去解释“沙尘暴的多发原因”等等。39题中,把京广、京九、京沪三条铁路干线写成浙赣线、沪杭线、陇海线等,或者是铁路干线名称写对,但互换了区域空间位置等。

  2.读图、识图、迁移整合的能力欠缺。

  地理学科和其它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图像去表达空间的概念,表达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近年的高考试题中对考生利用地图、图表资料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力度在逐渐加强,读懂“地图语言”,提取图中信息,分析图示内容的变化等均是考生应掌握的基本技能。阅卷中发现,学生读图、识图、迁移整合知识的能力欠缺。

  9—11题,以生活中可以看到的日偏食出现的起止时间为切入点,用情景推理判断的思维方式考查了昼夜长短、时区换算等知识。此题时空性强,知识迁移能力要求高,但不少考生忽略了纬度与昼夜长短、季节与昼夜长短的关系,导致时空错位,失分较多(3小题满分12分,平均得分4.96分)。

  36题3小题,要求考生据图说明“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有些考生不考虑强沙尘暴多发区特定的地理区位,生搬硬套头脑中死记的知识点,胡乱做答。如:自东向西,“森林一草原-荒漠”等。

  39题3小题,要求考生据图比较“A、E两城市在河流交通运输中的区位特点”,一些考生不能把所学的“交通与城市区位”知识,灵活运用,更不会整合比较,出现了“A城市为武汉,E城市为上海,这两个城市交通运输中的区位特点都属于交通运输中的点??”这样不知所云的答案。

  3.审题不明,表达不清。

  36题3小题“说明图5中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许多考生审题不明,以致出现多种错误答案。如答成沙尘暴多发区的分布,人为活动对沙尘暴的影响,沙尘暴对环境的影响,沙尘暴的治理等.

  36题的5小题“在明王朝灭亡时,沙尘暴约发生了__次“,许多考生抓不住关键词,"在??时”,以致答成“在明王朝灭亡那一年时”的沙尘暴发生次数。

  39题3小题,考查的是武汉市和上海市在河流交通中的位置特点,但不少考生的回答则强调的是两城市均是全国铁路枢纽和海运枢纽;还有的将此题理解为比较两城市交通位置的异同点等。

  39题4小题考查的是:五城市的共同区位特点,但不少考生则是将五城市区位特点分别做答,或者从历史角度回答此问题,甚至还有一些考生从不利的因素去分析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

  因审题不清、概念不清的原因导致的表述不清,造成失分现象非常严重。将河流的交汇处回答为水系交汇、流域交汇、河流交叉、河流分叉、河水向支流汇入??等。

  今年是网上阅卷的第一年,考生由于书写表达不清而导致阅卷老师看不懂的现象极为普遍,语句不通.词不达意,句不连贯,错别字频繁出现等现象,屡屡发生。“交汇处”错写为“变叉处”,“交岔处”;“京广线”

  误写为“经广线”;“京沪线”误写为“京泸线”、“京户线”、“京互线”、“京护线”、“京卢线”等。 在教育改革蓬勃发展的今天,考生母语水平却出现普遍下降,这是教育的悲哀,应该引起各级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

  三.复习备考建议

  1、抓基础,抓主干,加强"双基”教学。

  狠抓“双基”教学,由其是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地理术语的应用教学。尽管高考试题是以能力立意,但能力是建立在基础之上的。因此,在复习备考中,必须“依纲靠本”,打好基础,切忌脱离基础一味追求能力。

  无论是跨学科综合题还是学科内综合题,解题的基础永远是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高考命题的立意在能力,但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能力的形成便如“空中楼阁”,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就不可能形成综合能力。俗话说:“水到渠成”,只有我们扎扎实实地抓好基础,才能构建起能力的“殿堂”。纵观近几年高考文综试卷总体难度不大,并有明显的送分题和课本原知识点出现,考生只要记住教材中的知识要点,照搬下来即可得分,可是有相当一部分考生连这样的考分也拿不到,而最终造成与其他考生分数差距拉开。阅卷中发现考生失分最多的试题往往不是那些能力要求较高的试题,也不是跨学科的综合题 ,反而是人们认为最简单的记忆和理解层面上的试题。学生在考场上出现的问题,实际上正反映出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说明我们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还有很多的“死角”,个别知识复习还不到位,需要改进和加强。所以教学中切记不可凭经验而忽略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和训练。复习中教师也不要忙着赶进度,不要在难度和综合上作过多的文章,不要过分加大知识的深度和难度,切忌:“深挖洞”,提倡“广开渠”。要充分利用课本、地图、练习题将书中主干知识全面不漏的复习一遍,制定好复习计划,把握好复习时间,集中精力,以基础不变应高考万变,这才是我们复习中最基本的策略。

  2.重视读图训练,重视对地理图表的定性定量分析能力的培养。

  地图和图表资料承载了大量的地理信息,是学习和解答地理试题的“工具”和“资料库”。高考试题在对考生利用地图和图表资料进行时空判断,定性、定量分析的能力方面有较高的要求。

  地理学科和其它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图片去表达空间的概念,以及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中对考生利用地图、图表资料进行运算、分析、判断的要求逐年在加强,而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恰恰又是文科考生的弱项。阅卷中发现学生读图不到位现象严重,很多学生破译不了图中各要素的含义,提取不出图中的有限信息,而造成严重失分。20xx年共有地理图表8幅,每个设问及解题都必须通过读图来解答,而读图、破译含义和提取信息的关键还是要有较好的地理基础和理解判断能力。因此准确过硬的读图、识图能力、解题技巧的培养及判断处理信息的能力是高三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解答完成好地理试题的基本前提。备考复习中一定要在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地图上多下功夫,要在解题技巧上指点迷津,必须强化日常的读图训练,强化指导考生对地理图表定性、定量的分析能力培养。要使学生从手中有图心中无图,逐渐上升到手中有图心中也有图,最后提升为手中无图心中有图这一境界,才能适应万变的高考。

  3.重视母语学习,提高语言表述的准确性。

  中学地理知识分别在初中年级和高一阶段进行过全面学习,但因学科教学在年级的“断代”和各学校及学生普遍对该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 ,学生基础较差,使很多学生多年来形成了有地无理,或有理无地的现状。高考文综二卷是以主观试题形式展现在考生面前的,无论是材料分析题还是问答题,解题的基本能力都是分析、归纳和概括。在繁忙快速的高考阅卷中,考生在试卷中解答试题的关键性

  词语就显得格外重要,但很多考生缺少这方面的训练,语言表述往往不规范,非术语化现象严重,关键性术语找不出。就事论事,只谈现象不谈本质,或者

  在一个问题上绕来绕去,深入不进去。有的甚至读不懂题目,造成此题空白。还有的前后答题矛盾、自己还不已为然。

  只有学好母语,才能读懂题、读懂材料,才能驾驭语言,正确表达,提高高考成绩。教学中应加强语言的表述、归纳、概括等多方面的训练。

  4.多角度、多思路地进行解题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要关注高考动态,有效指导复习。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精选训练题,重视做题“变式训练”,多角度变换试题。多思路分析问题,大跨度联系与综合,拓展学生思维,提高解题应变能力。 面对学生如此现状和教材众多的知识点,如何在短期内攻克困难,做到有效地复习,提高复习质量是关键。知识的重新整合、合理的专题讲述是减负增效的方法之一。如:地理空间位置的构建,不能单独就位置讲位置、就知识讲知识,而应理出几条重要的经纬线,用线串点带面的方法去突破。

  5、关注社会热点、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20xx年文综试题中,涉及了众多的社会热点问题,社会热点往往是全国高考的聚焦点,历年来的文综试题在选取命题的背景材料时,也不是刻意去追求知识与时政热点的结合,而是采取了更加隐性的方式介入。不给猜题、押题者留下空间,考查的方式也越来越巧妙。试题好像立足于学科教材之上,但又游离于教材之外,正是“题在书外、理在书内”。因此,在复习备考中不要猜题、压题,要积极抓好信息研究,加强政、史、地三科集体备课,政、史、地三科要以政治学科挂帅,时刻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生活。

【陕西省高考地理的试卷分析及启示】相关文章:

高考地理试卷分析03-11

高考地理试卷及答案03-07

地理期末试卷分析03-06

初中地理试卷分析参考03-12

陕西省中考物理试卷答案及分析06-23

高中地理试卷及答案分析03-13

初中地理考试试卷分析03-12

关于高考化学试卷的分析03-25

新疆高考物理试卷分析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