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高中地理知识总结

时间:2021-06-20 11:25:00 地理 我要投稿

高中地理知识总结

  一、垂直地带性的影响因素

高中地理知识总结

  垂直地带性的形成在于气温、降水等随海拔高度而发生变化。

  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气温随之降低,每上升1千米气温下降6℃,这与纬度水平变化每相差1个纬度(约110km)气温相差1℃相比,要大600倍左右,只要山体有足够的高度,自下而上便可形成一系列的垂直自然带,在高差几千米之内便可出现从热带至极地的巨大变化。

  但降水量随高度的变化比较复杂:在湿润的迎风坡,降水随高度增加而增多,过了一定限度(即最大降水带),降水出现减少的趋势;在背风坡由于焚风作用,降水量由下向上递增甚微,且同一高度背风坡降水往往低于迎风坡。如阿尔卑斯山的最大降水带是海拔2000m左右;我国东北的长白山从山麓(海拔500m左右)到山顶(海拔2749m)降水一直增加;而珠穆朗玛峰的南坡,从山麓到山顶降水一直递减。

  在山地,最大降水带出现的高度与气候的干湿度有关,一般是气候越湿润的地区,最大降水高度就越低,相反,越干旱的地区,最大降水高度就越高。(方精云等,2004年)

  二、 垂直带谱的几条重要的界限

  垂直带的数量和顺序等结构型式,称为垂直带谱。垂直带谱的性质和类型主要取决于带谱所处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中的位置,即基带座落的具体地点,以及山体本身的特点,如相对高度与绝对高度、坡向、山脉排列形式及局部地貌条件的变化等。

  由于沿海向内陆湿润状况的变化,沿海气候湿润地区的山地形成森林型海洋性垂直地带谱,大陆内部气候干旱地区的山地则产生大陆性草原荒漠型垂直地带谱。

  一般随着离海距离的增加,带谱的性质由湿润趋向干旱,带谱的结构由复杂趋向简单,同类型垂直分带的分布高度则有上升的趋势。

  一个完整的垂直带谱有几条重要的界限(或带):

  1. 基带

  指垂直带普的起始带,基带一般与所处的水平地带一致,决定了整个垂直带普的性质。

  森林上限是垂直带普的一条重要生态界线,这条界线以下发育着以乔木为主的郁闭的森林带;以上则是无林带,发育着灌木或草甸,常形成垫状植物带,在海洋性条件下有的可发育成高山苔原带。

  树线对环境条件的变化十分敏锐,其高度取决于气温、降水,强风的影响也很显著。树线一般与最热月平均气温10℃的等值线吻合;在干旱区,树线受水分影响较大,森林高度与最大降水带高度相当;一些低纬高山的顶部由于强风的影响,水热条件远未达到寒温性针叶林的极限,仍然出现森林上限。如粤北南岭山地海拔不超过2000m,树线出现在1800m处,其下是已经明显矮化的常绿阔叶林,其上为灌丛草甸植被。

  2. 雪线

  是永久冰雪带的下界,受气温、降水的共同影响,气温高的山地雪线也高,而降水多的山地雪线要低。如喜马拉雅山南坡虽然日照高于北坡,但因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有丰富的降水,雪线在4000m,远低于北坡雪线高度5800m。

  一般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降低,所以雪线高度大致由赤道向两极降低,如赤道非洲雪线为5700-6000m,阿尔卑斯山为2400-3200m,挪威在 1540m,北极圈内雪线已低达海平面附近。但雪线位置最高的地方,不在赤道附近,而在副热带高压带降水量比赤道附近少的地区。

  3. 顶带

  是山地垂直带谱中最高的垂直地带,是垂直带谱完整程度的标志。一个完整的垂直带谱,顶带应该是永久冰雪带,若山地没有足够的高度,顶带则为与其高度和生态环境相应的其他垂直地带所代替。

  大气专题辅导习题(附答案)

  读我国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蒸发量与各作物生育期内平均需水量关系图,回答10~13题。

  10.该地的耕作制度为 ( )

  A.一年一熟

  B.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C.一年三熟

  D.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11.有关该地水资源最缺乏月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降水少,只有80毫米左右

  B.气温回升快,大风天气多

  C.一年中光照 最强的时候,蒸发旺盛

  D.正值植物生长后期,需水量大

  12.为缓解水资源短缺状况 高中英语,该地多雨期时最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是 ( )

  A.春玉米 B.水稻 C.夏玉米 D.冬小麦

  13.有关该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根据降水变化,调 整作物种植结构 ②建设良好的水利基础设施

  ③大规模扩大水田面积,增产粮食 ④推广海水淡化技术,增加水资源供给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水库具有多种功能,如防洪、发电、灌溉、养殖等,并且能改善局部地区的气候。下面左图是某水库洪水时径流调节示意图,右图是某水库蓄水前后对库区周围地区降水量的影响示意图。读图回答14 ~15题。

  14.图中水库最高水位出现的时间是 ( )

  A.tl B.t2 C.tl和t2之间 D.不能确定

  15.有关该地区在水库蓄水后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夏季时库区容易形成对流运动,降水量增加B.库区年太阳辐射总量明显减少

  C.库区以南30千米处降水增加可能与地形有关D.库区的蒸发量变小,降水量减少

  中国的“北极”

  漠河,位于北纬52°10′~北纬53°20′,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县,也是我国最冷的县。一年中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月份长达8个月之久,1月份的平均气温达-30 6℃,这里曾出现过-52 3℃的极端最低气温,而年平均气温则为-5 5℃。因为天寒,漠河为多年连续冻土区,冻土层深达100米以下,即使夏季地表解冻,融化层也只有2米左右。

  漠河人有许多值得骄傲的东西。除森林资源及金、煤、石油等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外,境内有山鸡、野猪、鹿等珍禽奇兽数百种,江中的狗鱼、鳇鱼、鳕鱼等冷水鱼享誉海内外,山中的牙格达、山葡萄、都柿果还是制作果酒和饮料的极佳原料,林中还有猴头、木耳、松菇、灵芝……

  然而,最令漠河人以及旅游者关注的是当地的两大自然景观──白夜和北极光。

  白夜,每年夏至,由于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使得坐落在北半球的我国形成了昼长夜短的现象。而漠河在我国最北端,白昼极长,黑夜极短。夏至这一天,漠河的日照时间长达17个小时,日落之后晚上11时天仍然很亮。人们坐在白夜里能够看书、写字、下棋,午夜1时至2时所谓的夜幕降临,天是灰蒙蒙的,人们相距十几米仍可辨清对方。此时,晚霞与朝晕在漠河上空交相辉映,景色异常绚丽。夜幕持续不足两个小时,天又放亮,当地人说:一场电影没放完,天又大明大亮了。

  漠河的另一景观:夏至前后夜间能看到的北极光。极光是一种发生在地球极地罕见的自然现象。它的产生,是由于太阳发出的高速带电粒子受地球极地磁场的影响而偏向两极,并与大气层中的分子、原子猛烈撞击而产生的光束。在南极发生的叫南极光,在北极发生的叫北极光。

  北极光的形状多种多样,目前人们看到的有的像圆弧,有的像圆柱,有的呈带状,有的呈梭状,有的似葫芦等。颜色有的是橙红,有的是紫色,有的是杏黄,有的赤橙黄绿青蓝紫各色相间。极光从初现到消失,在空中停留的时间有长有短,短则几分钟,长达几十分钟。如1957年在此出现的一次弧形极光就达45分钟之久。并且其间变幻莫测、五颜六色、缤纷奇丽、可谓壮观。

  漠河县是我国观测北极光的最佳地带,所以漠河县委、县政府将夏至定为“北极光节”。每年这一天,海内外成千上万游客欢聚该县的北极村,既度过难得的白夜,又盼望着能观赏到神奇的北极光。但是北极光并非年年出现,据了解,当地一些中老年人大都见过北极光,而年轻人见过的并不多。

  地理知识的记忆原则及方法

  地理学习记忆的方法很多,如已被人们普遍采用的图形记忆法、方向记忆法、序列记忆法、列表记忆法和“之最”记忆法等,今就下列学习记忆方法,作一简要介绍。

  1、“发现”记忆法

  所谓发现记忆法,就是在学习、复习地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重点解决,以此加强记忆的方法。比如,当学生在听课、做练习、解答问题时,经常会发现自己有概念不清、不得要领以及遗忘的地方。针对这些问题,应扎扎实实地依据课本,逐个解决,这也是再学习、再复习的过程,同时又是加强记忆的过程。尤其是复习时,要将所学地理知识系统化和概括化,逐章按节进行复习,一定会发现自己存在的薄弱环节,有了不足,及时解决,搞懂学通,加强记忆。

  2、口诀记忆法

  这种方法读起来朗朗上口,情趣盎然,简洁明快,新颖独特。不仅易学易懂,而且记忆方便,是名符其实的“地理快餐”。

  如学习《中国地理》中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简称,其口诀(看中国政区图):

  黑、吉、辽;内蒙古、京、津;

  晋、冀、鲁;陕(秦)、甘(陇)、新;

  苏、皖、豫;鄂、湘、赣;

  川(蜀)、黔(贵)、滇(云);宁、青、藏;

  沪、浙、闽;台、粤、桂;

  海南简琼,好记忆。

  再如,我国主要大山口诀:(看中国地形图)

  喜马拉雅(山)、横断山,

  冈底斯山、昆仑山,

  天山、祁连山,

  阿尔泰山、贺兰山,

  大小兴安岭、长白山,

  阴山、燕山、太行山,

  秦岭、巫山、大别山,

  南岭、武夷(山)、台湾山。

  口诀记忆法,最适用于年岁偏小的学生,是他们在学习地理时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一般情况下,他们善于背诵,若能对照地图记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3、联系记忆法

  就是以点连线,以线拓面的方法联系记忆。如以铁路站为点,再沿铁路线向周围拓宽,或延伸的面来记忆。当然,完全可以以任何城市或其它重要地理事物为点,延线、拓面,相互记忆。

  如学习西北五省、区主要铁路交通时,先以熟知的西安为点,向西沿陇海线经宝鸡,再向西偏北到兰州。又以兰州为点,向西北沿兰新线到乌鲁木齐;由兰州向东北,沿包兰线经银川到内蒙古的包头;由兰州向西,沿兰青线到西宁。由西宁继续向西,是青藏线的西宁至格尔木段。

  由宝鸡向南沿宝成线经阳平关等到成都,阳平关向东沿阳安线经汉中到安康。安康是襄樊到重庆的襄渝线中间一个站。

  从铁路线分布状况看,兰州为西北最大的铁路枢纽站。另外,陇海线和兰新线及乌鲁木齐到哈萨克斯坦的首都阿拉木图线,是亚欧大陆桥的东段线路。

  4、图片记忆法

  地理图片能够形象地反映出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它能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所以在学习时,适当运用观看与学习内容相应的图片,是会收到好效果的。高中适用的“中国地图册”中,附有大小图片44幅。有兴安林场、大连新港;黄土高原,华北棉田;上海外滩,长江三峡;桂林山水,西沙风光;葛洲坝、日月潭等。课本上的图片更多。学到相应的章节时,首先应看图片。如学“热带雨林自然带”,先看“热带雨林”景观图片,学生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植物特别茂密,乔木、灌木、草本混杂,树种繁多。地面有大象、犀牛,水中有鳄鱼、河马。树上有猿猴、猩猩攀缘,空中飞翔着各种鸟类。学生会感知热带雨林带动植物的多样性、复杂性。学习课本内容时,就容易理解,还可进一步分析这些特征是如何形成的?从而联想到与热带雨林气侯有关。所以运用地理图片,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手段。

  5、类比记忆法

  从因果关系上谈,基本要素相同,结论必然相一。地中海周围气候特点是冬雨夏干。因地处30°~40°N的大陆西岸;冬季受西风影响,夏季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那么可知,凡在这样条件下,就具有冬雨夏干地中海式气候。北美有,南半球的南美、非洲、澳大利亚都有。

  6、地图记忆法

  看地图、读地图、绘示意图等,这是学习地理最基本的方法,具有容易学、速度快、简便实用等特点。原则上,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由学习到复习,都不能离开地图。因为地图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直观语言,它能形象而确切地表示地面上各种地理事物,当然也能反映出各种地理事物来。通过地图,可以确定出地理方位,区域范围,展示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距离、形态和分布,便于阐明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容易使学生理解地理规律。通过读图、分析图等,可以发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逻辑,扩大学生的视野,逐步树立起敢于向自然界、向地球、向宇宙开拓的精神。

  学习各类气候类型,依地图学习,好记忆、易理解。如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的东亚季凤,是世界上最为明显强大的季风区。它是由冬、夏气压场性质而决定的。冬半年,亚洲大陆内部气温低,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区;而东面的太平洋面上,比同纬度大陆来说相对气温要高些,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区和赤道以南的赤道低压带。大势是,陆上高压,海上低压,自然存在温压梯度的变化,从而形成由陆上高压区向海上低压区带吹的偏北风,叫冬季风。夏半年,温压场相反,所以风向也相反。

  实际上,上面的季风问题和一些地理问题,虽不是问明地图,但实质上你要准确无误的答好问题,也需要一幅鲜明的亚洲地图或世界地图浮现在脑海里,才能答得全面准确。

  学习中国省、自治区、直辖市、看“中国政区”图,就容易学习。从而也能尽快地掌握各省、区、市的相互位置、方位、图形等。若不看图,只记名称,必然就会今天记、明天忘,实际等于空对空。但只会看懂地图、熟悉地图还不够,应能理解地图,才能分析地图。能将地图上的内容和已有的地理概念联系起来,经过分析,从中才能得出新知识。

  7、方位法

  如《中国地理》“三北”防护林网,教学时将“三北”防护网所跨越的十二个省、市、区可用简称按自东向西顺序改为:东北区的黑吉辽三省西部,华北区的冀、晋、内蒙古,西北部的陕、甘、宁、青、新。这样讲,学生比较容易记住。

  再如高中地理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解放初只有九个,随着工业发展,增加到二十个。台湾省的台北、高雄,港澳地区的香港,人口也在百万以上。按书上的顺序讲,学生很难记住,而且查地图时也忽东忽西,忽南忽北,很不方便。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在地理分布上大致排列成&ldquo 高二;兰”字形。在教学时,首先在黑板上写个“兰”字,然后按“兰”字笔划顺序填写北京、天津等城市,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与板图对照。这样、学生比较容易记住。

  8、理解法

  找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总结出规律,通过有意识记效果较好。如《世界地理》世界气候,这一节内容既是本书的重点又是难点。它影响以后章节各大洲各国的区域性气候学习,同时这节内容理论性强、份量重、头绪多,学生难以掌握。为了教好这节课,教师备课时,搞清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各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特性及其成因。讲课时,紧紧抓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就容易理解,也容易记忆。

  9、谐音法

  把新地名和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记忆。

  如前苏联中亚地区的两条内陆河——阿姆河和锡尔河。在安徽中部地区,“阿姆”和“阿母”,“锡尔”与“惜儿”是近音。在讲课时,首先引导学生看地图,了解认识两条河的地理位置、发源地和注入的地方,再讲阿母都是爱惜自己的儿子的。这样利用谐音可以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又利于记忆,但必须要求学生一定要把原字搞清楚,防止以假乱真。

  10、对比法

  运用对比方法,把类似或相反的地理知识,排列成序。例如我国面积辽阔,为了使学生确切了解我国总面积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可作下列一些对比:我国的领上为英国的三十八倍,日本的二十五倍多,比英、法、德国、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面积总和五倍还大,仅次于前苏联、加拿大,是世界第三大国。从而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祖国辽阔的概念。

  11、电影电视法

  电影电视可以帮助我们得到直观印象,犹如身临其境,获得深刻的感性认识。例如讲澳大利亚的袋鼠和苔原带的驯鹿,引导学生回忆电视放映动物世界结束的镜头,学生对这两种动物的印象很深刻,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提醒学生看电视要多看《世界各地》、《祖国各地》、《兄弟民族》、《话说长江》、《话说运河》,以增长地理旅行知识和见闻。讲课时,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回忆有关镜头,效果较好。

  12、熟读法

  对字数较多的地名,引导学生反复读几遍。如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布宜诺斯艾利斯,马格尼托哥尔斯克等,读熟了就很顺口,从而记得牢。

  13、数字法

  有的地理事物偶尔有数字上的巧合,可总结出数字规律。如讲南亚地区,总结出该地区有三个“三”:三种地形(北部是山地,中部是恒河、印度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三大河流(印度河、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三种气候(热带雨林、热带季风、热带沙漠)。在讲东非国家时,总结它有三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两布(吉布提、布隆迪);两达(乌干达、卢旺达),东非的九个国家中已经记住了七个;剩下的索马里,塞舌尔也就好记了。地理课中有些数字与学生熟悉的事物巧合。如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这个数字恰好同“五一”国际劳动节一致,但必须向学生强调应注意地理事物的单位。再如讲黄河的长度是

  5,400公里,这个数字与“五四”运动的数字巧合。

  高中地理课本中涉及数据很多,教学中若照本宣科,听起来就十分枯燥。怎样把它讲得有味,活跃课堂气氛,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呢?可采取以下处理方法:

  (1)比较法

  它是处理数字的基本方法,分横比和纵比两种。横比是把同类事物放在不同空间的比较,反映出事物间的大小。如讲太平洋是世界面积最大的海洋,有1.8亿平方公里。学生对这个庞大的数字感知模糊,若把它与另三大洋相比,不仅按课本上指出它的面积是另三大洋面积的总和,还把它与面积最小的北冰洋相比,指出它是北冰洋的14倍。这样就使同学们认识到太平洋之“大”。也为东亚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巨大而形成世界上面积最广的季风气候区打下了基础。纵比是同类事物不同时期的比较,它可反映出事物的发展变化,讲我国的工农业增长等方面的数据,为了突出其增长幅度,常用此法。

  (2)扩算法

  如果个体数字比较小不易引起重视,则可由此扩算出一个累积数,形成一个可观的数字得以强化该内容。如讲森林法中决定每个公民每年义务植树三至五棵, “三至五”数目小,学生觉得淡然,如果把它扩算为按10亿人计算,每年则可义务植树30亿至50亿棵,试想这是多么惊人的一笔财富!由此也起到了积极的宣传和教育作用。

  (3)缩算法

  数字太大或时距久远,不易捉摸,如果缩算成小数字则便于理解。如讲“地球的演化史”可联系课本中的练习题,将整个地球发展史缩算到钟表面的12小时之中,指出地球各个发展阶段约占的时间。特别强调地球初期发展阶段占2个小时,太古代占5个多小时,即这7个多小时地球上无生命存在。后四个年代合起来占5 个小时,其中新生代很短,仅占10分钟,而出现人类的第四纪仅占20~30秒。这样一来同学们对漫长的地球历史中各代的相对时间就有了一个较清楚的认识,对掌握地壳的变化、生物的演化很有帮助。课文中的很多内容都可以用此法。如世界森林资源的毁灭,我国土地资源的减少,我国人口的激增等数据都可缩算到一年或一天甚至每小时来说明,由此强化保护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的紧迫意识。

  (4)迁移法数字显示的内容生疏,可以迁移到一个比较熟悉的数字上类比。如讲“一千克铀

  235通过裂变反应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5000吨标准煤释放的能量”时,学生对“标准煤”比较生疏,影响了这个数字的信息度,可迁移为:如果这些热量全部转化为电能,相当于2000万度电,这样则有熟悉可知,易于接受。

  (5)换位法若遇数字内涵模糊,难以感知,可采取换一方位、变一视角的办法处理。如“天体间的距离”用。光年”度量,学生不易感知,可换成用火箭、飞机、甚至步行所需要的时间去度量,使学生感知其“遥远”,进而认识到恒星的“恒”是有相对性的。

  (6)窥斑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处理课文中不一定要求记忆但又要知道有定量的数量。如讲黄河泥沙之“多”,可形象地说“一碗水半碗泥”;如讲我国西北某些地区气温日较差,可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形容。这样虽不反映总体数,但以局部示全部,以现象显特征,同样可起到生动有趣,强化印象的效果。

  采用上述方法应注意几点:一是数字的“加工”要注意科学性,不能无根据地将课文中的数字夸大缩小;二是不能节外生枝,故意引进些新的数字,混淆视听加重学生负担;三是此法要适度,并且强调课文中必要的数据要记忆,不能以此法免去记忆。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有大量的地理名称、地理数据、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要求学生了解或掌握,教材中需要识记的份量很大,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运用识记规律,探究识记方法,才能提高识记效果。其基本指导原则如下:

  一是:变机械识记为意义识记。识记的效果对理解材料的程度有很强的依存性。教师可以在若干个机械识记的材料中,帮助学生寻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成为有某种意义的识记的材料。以有关长江的几组地理数据为例:

  长江干流流程是6300千米。在学东非裂谷带和世界另外三大河流时,它们的长度和长江的长度组成一个数字组:6000千米(亚马孙河)、

  6600千米(东非裂谷带),6200千米(密西西比河)、6400千米(尼罗河)。这几个数字中百位数可组成类似等差数列的顺序,而其它各位数字均相同。

  欧洲最长的河流、世界最长的内流河——伏尔加河流程是3600千米,其前两位数正好与长江的相反。

  二是:变抽象识记为形象识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地图是运用最多的模象直观形式。地图具有方位准确、数据直观、表现鲜明、地理要素内在联系外显等特点,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和不可缺少的工具,读图、填图、分析图,不仅可以“索象于图”,还可以“索理于图”,以至“规划于图”。地图是获取知识的信息源,又是储存知识的信息库,是识记、分析、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蓝图。教师要具备边讲边画板图的基本功,并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画边填,养成自己动手画地图,用图学习、用图识记的习惯,变文字、声波识记为文字系统和图像符号系统的综合识记,调动耳、眼、手多种感官对大脑进行多方位刺激,从而提高识记效果。

  三是:从部分识记到综合识记。综合识记具有部分识记的分散材料的优势,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把知识结构概括为:“位地气水生,资农工交城”十大要素组成的系统,使学生在新课进行前就对区域地理知识结构有了整体的认识,再把整体教材分解成各部分要素,随着教师把各地理要素的具体内容逐次分析,并展绘在底图上,最后画出一张本地域的综合性的地图,再配以必要的文字材料,这不仅对各地理要素的有关名称、特点和分布规律有具体了解,又能从各要素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整体上,在地图点、线、面符号组成的知识网络上,识记所学材料,进而挖掘知识内在联系和规律性,也便于用“变式”和比较的方法,使知识得到迁移,从而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高考地理知识点及答题规范:海洋资源

  整理了高考地理知识点,答题规范。包括高线地形图;海洋资源;盐度和洋流;河流及交通;地质地形等专题,对提高高考地理分数极为重要,建议考生认真阅读。

  >>>高考地理知识点及答题规范汇总<<<

  2. 海洋资源小专题:

  ⑴ 渔业资源集中分布在温带沿海大陆架海域 ,原因:

  ① 大陆架水域,海水较浅,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盛;

  ② 高中物理 寒暖流交汇或冬季冷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

  ③ 入海河流带来丰富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充足,易形成大渔场。

  ⑵ 海底矿产资源分布规律: ① 近岸带的滨海砂矿: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

  ② 大陆架浅海海底: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

  ③ 海盆:深海锰结核(主要集中于北太平洋)

  新编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之堰塞湖的形成过程

  地理环境空间广大,事物多种多样,关系错综复杂。学习地理尤其要注意知识点的积累,掌握好知识点,才能化难为易。!因此,小编准备了这篇新编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之堰塞湖的形成过程,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1、原有水系被堵塞物堵住。

  2 、堵塞物可能是火山熔岩流,可能是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的山崩滑坡体,可能是泥石流,亦可能是其他的什么物质。

  3、河谷、河床被堵塞后,流水聚集并且往四周漫溢

  4、储水到一定程度便形成堰塞湖

  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或由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由火山溶岩流堵截而形成的湖泊又称为熔岩堰塞湖。

  我国东北的五大连池旧称鸟得邻池,在五大连池市郊,地处纳诺尔河支流--白河上游,北距小兴安岭仅30.0km,系由老黑山和火烧山两座火山喷溢的玄武岩熔岩流堵塞白河,使水流受阻,形成彼此相连呈串珠状的5个小湖得名。

  五大连池火山群的火山活动始于侏罗纪末至白垩纪初。据史料记载,最近的一次火山喷发,始于1719年(清康熙58年),而清《黑龙江外记》的记载则更详:“墨尔根东南,一日地中忽出火,石块飞腾,声震四野,约数日火熄,其地遂呈池沼,此康熙五十八年事”。这次火山喷发,堵塞了原纳漠河的支流-- 白河,迫其河床东移,河流受阻形成由石龙河贯穿成念珠状的5个湖泊。

  五大连池湖水清澈,从附近火山峰顶望去,有如一画面明镜,映射着天光云影,美不胜收!

  黑龙江省的镜泊湖就是由第四纪玄武岩流在吊水楼附近形成了宽40m,高12m的天然堰塞堤,拦截了牡丹江出口,提高了水位而形成的面积约 90.3km2的一个典型熔岩堰塞湖。镜泊湖四周为群山环抱,森林茂密,风光秀丽,不仅有火山口森林,溶岩洞与唐代渤海的遗址,还有湖中的大弧山、小弧山、珍珠门、吊水楼瀑布与镜泊山庄等“八大名景”,从而成为我国著名的旅游湖泊。

  由山崩滑坡所形成的堰塞湖多见于藏东南峡谷地区,且年代都很新近,如1819年在西姆拉西北,因山崩形成了长24-80km,深122米的湖泊。藏东南波密县的易贡错是在1990年由于地震影响暴发了特大泥石流堵截了乍龙湫河道而形成的,波密县的古乡错是1953年由冰川泥石流堵塞而成,(实则也属冰川湖)。八宿县的然乌错是1959年暴雨引起山崩堵塞河谷形成的。

  台湾地震活动频繁,1941年12月,嘉义东北发生一次强烈地震,引起山崩,浊水溪东流被堵,在海拔高度580m处溪流中,形成一道高100m的堤坝,河流中断,10个月后,上游的溪水滞积起来,在天然堤坝以上形成一个面积达6.6km2,深160.0m的堰塞湖。

  最新的堰塞湖是2000年4月发生的西藏易贡藏布大滑坡引起的。滑坡前的易贡湖盆地流淌着易贡河,它并不完全充满湖水,而是多条漫流呈网状分布,总面积只有26km2,堵断易贡河后形成的易贡湖成为一个覆盖面积约33km2的大湖。

  必须强调说明,堰塞湖的堵塞物不是固定永远不变的,它们也会受冲刷、侵蚀、溶解、崩塌等等。一旦堵塞物被破坏,湖水便漫溢而出,倾泻而下,形成洪灾,极其危险。

  由小编提供的新编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之堰塞湖的形成过程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了,愿大家都能学好地理。

  2016年高考地理复习:商业贸易与金融小专题

  2013年高考将于6月7日、8日举行,整理了22个高考地理基础知识,希望对考生朋友有所帮助!

  商业贸易与金融小专题

  ⑴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①周围有稳定的商品来源区和销售区;②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便于商品集散。

  ⑵商业网点的组织形式:

  人口密集、交通方便的地区(大城市)-----商业街和商业小区

  人口稀少地区--------货郎担、大篷车等流动形式

  ⑶商业中心的布局原则和区位:

  市场最优原则-----------城市的几何中心

  交通最优原则-----------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⑷上海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的原因:①上海本身拥有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和商品经济发达的腹地;②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

  ⑸世界主要金融中心

  ①世界著名国际金融中心:纽约、伦敦、苏黎世

  ②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巴黎、法兰克福、东京、香港

【高中地理知识总结】相关文章:

高中中国地理知识总结06-27

高中地理知识点经典总结06-23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11-26

湘教版高中必备的地理知识11-18

高中地理知识的复习07-02

湘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11-09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的内容06-23

初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02-06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