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参《大学》内容简介介绍

时间:2023-04-20 10:46:27 进利 大学简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曾参《大学》内容简介介绍

  说到《大学》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是我国四书五经之一,蕴含着许多古朴的道理,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曾参《大学》内容简介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大学》

  作 者:春秋·曾参 撰

  成书年代:春秋末期

  分 类:国学宝典·经部·经学史等

  内容提要

  《大学》是《礼记》的篇目之一,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所作。唐代韩愈、李翱等把《大学》、《中庸》看作与《孟子》、《易经》同等重要的“经书”;宋代“二程”、朱熹祖述这种观点,竭力推崇其在经书中的地位,旨在弘扬理学。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刊刻成《四书章句集注》,因《论语》记载孔子言行,《大学》为曾子所作,《中庸》为子思所作,《孟子》记载孟子言行,故又称“四子书”。元延祐年间,以《四书章句集注》试士子,悬为令甲,从此,“四书”成为芸芸士子干禄之必读经典。

  朱熹认为《大学》是“为学纲目”,且“四书”中以《大学》为最易晓,故读“四书”要“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大学》着重讨论个人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修养的目标,后人称之为“三纲领”;又提出实现天下大治的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人称之为“八条目”。为进一步服务于理学思想,朱熹加了“格物致知”一章,为《大学》原文所无。

  今天读《大学》,我们大可抛开理学家之庄严面目与经学家之道德衣冠,想象古人或正襟危坐,或颠倒衣裳,严肃而真诚地反省自己,并不厌其烦地记录自身感受,以示同侪后辈,用心可谓良苦。我们也可以尝试走近古人,关注自己内心所想,毕竟,无论在多么现代化的社会中,注重自我修养,带来的终归是件愉快的事。

  《大学》历代注本很多,主要有宋朱熹的《大学章句》、《大学或问》,宋真德秀的《大学衍义》,明王守仁的《大学问》,清陈确的《大学辨》,清李塨的《大学传注》等。通行本有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刻本。

  《大学》得经典语录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於至善。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後则近道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曾参《大学》内容简介介绍】相关文章:

读《曾参杀猪》有感500字04-06

我们曾相遇12-26

朱子语录三则的内容简介11-24

曾国潘名言01-25

曾小贤语录02-08

曾国荃语录11-22

曾说出感谢11-23

曾培淦讲话12-01

曾培淦的讲话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