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

初一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归纳

时间:2022-01-26 09:55:54 初一 我要投稿

初一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归纳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一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归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一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归纳

  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目标与要求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二、重点

  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性质和画法;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与识别。

  三、难点

  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的理解;

  对平行线本质属性的理解,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性质;

  能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混合应用。

  四、知识框架

  五、知识点、概念总结

  1.邻补角: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2.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叫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像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3.对顶角和邻补角的关系

  4.垂直:两条直线、两个平面相交,或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相交,如果交角成直角,叫做互相垂直。

  5.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

  6.垂足:如果两直线的夹角为直角,那么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7.垂线性质

  (1)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3)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8.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同位角:∠1与∠5像这样具有相同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内错角:∠2与∠6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同旁内角:∠2与∠5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

  9.平行:在平面上两条直线、空间的两个平面或空间的一条直线与一平面之间没有任何公共点时,称它们平行。

  10.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11.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

  12.真命题:正确的命题,即如果命题的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

  13.假命题:条件和结果相矛盾的命题是假命题。

  14.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15.对应点: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样的两个点叫做对应点。

  16.定理与性质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17.垂线的性质: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18.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19.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0.平行线的判定:

  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1.命题的扩展

  三种命题

  (1)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外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外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

  (2)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外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外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3)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外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外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1)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原命题与逆命题互逆,否命题与原命题互否,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相互逆否,逆命题与否命题相互逆否,逆命题与逆否命题互否,逆否命题与否命题互逆。

  (2)四种命题的真假关系:

  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

  命题之间的关系

  (1)能够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正确的`命题叫做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2)“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p叫做命题的条件,q叫做命题的结论。

  (3)命题的分类:

  A:原命题:一个命题的本身称之为原命题,如:若x>1,则f(x)=(x-1)2单调递增。

  B:逆命题:将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颠倒的新命题,如:若f(x)=(x-1)2单调递增,则x>1.

  C:否命题:将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全否定的新命题,但不改变条件和结论的顺序,

  如:若x小于1,则f(x)=(x-1)2不单调递增。

  D:逆否命题:将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颠倒,然后再将条件和结论全否定的新命题,

  如:若f(x)=(x-1)2不单调递增,则x小于1.

  (4)命题的否定

  命题的否定是只将命题的结论否定的新命题,这与否命题不同。

  (5)4种命题及命题的否定的真假性关系

  原命题和逆否命题等价,否命题和逆命题等价,命题的否定与原命题的真假性相反。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若p,则q”为真命题,叫做由p推出q,记作p=>q,并且说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2)“若p,则q”为假命题,叫做由p推不出q,记作p≠>q,并且说p不是q的充分条件(或p是q的非充分条件),q不是p的必要条件(或q是p的非必要条件)。

  充要条件

  如果既有p=>q,又有q=>p,就记作p<=>q,并且说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或q是p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

  二元一次方程是初中数学的基础内容,在考试中这部分题一般以中低档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一般都不大。本篇知识点主要总结了有关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目标与要求、知识结构图、关于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的方程组的解、消元、代入消元等数学概念等。通过对本篇知识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解析二元一次方程的这类题型会有一定的技巧,请同学们加紧时间学习!

  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目标与要求

  1.认识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会求二元一次方程的正整数解。

  3.会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4.初步体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消元”。

  5.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与探究精神。

  6.使学生会借助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再次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作用。

  7.通过应用题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使用代数中的方程去反映现实世界中等量关系,体会代数方法的优越性。

  二、重点

  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意义。

  三、难点

  求二元一次方程的正整数解;

  探索如何用代入法将“二元”转化为“一元”的消元过程。

  四、结构图

  五、知识点、概念总结

  1.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一般形式是ax+by=c(a≠0,b≠0)。

  如果一个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项都为1次方,那么这个整式方程就叫做二元一次方程,有无穷个解,若加条件限定有有限个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则一般有一个解,有时没有解,有时有无数个解。

  2.二元一次方程组: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3.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一般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5.消元:将未知数的个数由多化少,逐一解决的想法,叫做消元思想。

  归纳:基本思路:“消元”——把“二元”变为“一元”。

  6.代入消元:将一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入另一个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7.加减消元法:当两个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等时,将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就能消去这个未知数,这种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8.教科书中没有的几种解法

  (1)加减-代入混合使用的方法:

  特点:两方程相加减,单个x或单个y,这样就适用接下来的代入消元。

  (2)换元法

  特点:两方程中都含有相同的代数式,换元后可简化方程也是主要原因。

  (3)设参数法

  9.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步骤:

  (1)审题。理解题意。弄清问题中已知量是什么,未知量是什么,问题给出和涉及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2)设元(未知数)。

  ①直接未知数②间接未知数(往往二者兼用)。一般来说,未知数越多,方程越易列,但越难解。

  (3)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相关的量。

  (4)寻找相等关系(有的由题目给出,有的由该问题所涉及的等量关系给出),列方程。一般地,未知数个数与方程个数是相同的。

  (5)解方程及检验。

  (6)答案。

  综上所述,列方程(组)解应用题实质是先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设元、列方程),在由数学问题的解决而导致实际问题的解决(列方程、写出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列方程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列方程是解应用题的关键。

  10.三元一次方程组:如果方程组中含有三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这样的方程组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组。举例如下:

  11.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

  主要的解法就是加减消元法和代入消元法,通常采用加减消元法,若方程难解就用代入消元法,因题而异。

  12.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步骤:

  (1)思路: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仍是消元,其基本方法是代入法和加减法。

  (2)步骤:①利用代入法或加减法,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②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得两个未知数的值;

  ③将这两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中较简单的一个方程,求出第三个未知数的值,把这三个数写在一起的就是所求的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灵活运用加减消元法,代入消元法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平面直角坐标系是初一数学下学期学习的第三章内容,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数轴由一维到二维的过渡,同时它又是学习函数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平面直角坐标系将平面内的点与数结合起来,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目标与要求

  1.解有序数对的应用意义,了解平面上确定点的常用方法。

  2.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掌握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能利用点的平移规律将平面图形进行平移;会根据图形上点的坐标的变化,来判定图形的移动过程。

  4.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的意识。

  5.坐标表示平移体现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在数学中的应用。

  二、重点

  掌握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

  有序数对及平面内确定点的方法。

  三、难点

  利用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利用有序数对表示平面内的点。

  四、知识框架

  五、知识点、概念总结

  1.有序数对:用含有两个数的词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其中各个数表示不同的含义,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其中a表示横轴,b表示纵轴。

  2.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同一个平面上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两条数轴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简称为直角坐标系。通常,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平位置与垂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X轴或Y轴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3.横轴、纵轴、原点: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4.坐标:对于平面内任一点P,过P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分别在x轴,y轴上,对应的数a,b分别叫点P的横坐标和纵坐标。

  5.象限:两条坐标轴把平面分成四个部分,右上部分叫第一象限,按逆时针方向一次叫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在任何一个象限内。

  6.特殊位置的点的坐标的特点

  (1)x轴上的点的纵坐标为零;y轴上的点的横坐标为零。

  (2)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相等;第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3)在任意的两点中,如果两点的横坐标相同,则两点的连线平行于纵轴;如果两点的纵坐标相同,则两点的连线平行于横轴。

  (4)点到轴及原点的距离。

  点到x轴的距离为|y|;点到y轴的距离为|x|;点到原点的距离为x的平方加y的平方再开根号;

  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称点的特点

  (1)关于x成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横同纵反)

  (2)关于y成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横反纵同)

  (3)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的点的坐标,横坐标与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与纵坐标互为相反数。(横纵皆反)

  8.各象限内和坐标轴上的点和坐标的规律

  第一象限:(+,+)正正

  第二象限:(-,+)负正

  第三象限:(-,-)负负

  第四象限:(+,-)正负

  x轴正方向:(+,0)

  x轴负方向:(-,0)

  y轴正方向:(0,+)

  y轴负方向:(0,-)

  x轴上的点的纵坐标为0,y轴上的点的横坐标为0.

  原点:(0,0)

  注:以数对形式(x,y)表示的坐标系中的点(如2,-4),"2"是x轴坐标,"-4"是y轴坐标。

  9.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1)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2)用坐标表示平移

  10.平面直角坐标系其他公式

  (1)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一一对应。

  (2)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相等。

  (3)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4)一点上下平移,横坐标不变,即平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点横坐标相同。

  (5)y轴上的点,横坐标为0.

  (6)x轴上的点,纵坐标为0.

  (7)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

  六、经典例题

  例1一个机器人从O点出发,向正东方向走3米到达A1点,再向正北方向走6米到达A2点,再向正西方向走9米到达A3点,再向正南方向走12米到达A4点,再向正东方向走15米到达A5点,如果A1求坐标为(3,0),求点A5的坐标。

  例2如图是在方格纸上画出的小旗图案,若用(0,0)表示A点,(0,4)表示B点,那么C点的位置可表示为()

  A、(0,3)B、(2,3)C、(3,2)D、(3,0)

  例3如图2,根据坐标平面内点的位置,写出以下各点的坐标:

  A(),B(),C()。

  例4如图,面积为12cm2的△ABC向x轴正方向平移至△DEF的位置,相应的坐标如图所示(a,b为常数),

  (1)、求点D、E的坐标

  (2)、求四边形ACED的面积。

  例5过两点A(3,4),B(-2,4)作直线AB,则直线AB()

  A、经过原点B、平行于y轴

  C、平行于x轴D、以上说法都不对

【初一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初一数学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归纳10-21

初一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01-26

初三数学直线相交线平行线重点知识点08-29

初一下册的数学知识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教案设计10-04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相交线知识点09-30

数学七年级下册相交线平行线知识点01-22

数学初一知识点归纳10-09

初一下册数学平行线的性质知识点10-17

初一数学《平行线的性质》教学反思05-26

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第五章线与角知识点归纳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