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知识

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思考

时间:2021-06-10 17:02:35 财务知识 我要投稿

关于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思考

  可靠性与相关性是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对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有哪些相关的论文?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思考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思考

  关于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思考论文篇1

  摘 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的重要性更加的突出,会计信息作为企业重要的信息资源,在经济活动中占据着非常突出的地位。理论上,会计信息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特征:第一是相关性,第二是可靠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可靠性和相关性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对两者关系进行科学的权衡,往往能够起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能够帮助信息的使用者获得自己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为经济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市场进行预测的难度也进一步提升,处理好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关系能够帮助生产者、消费者把握动态的市场信息,制定出科学的会计政策。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在文中阐述了对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思考,最后提出了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措施,希望对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会计信息;相关性;可靠性

  一、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含义

  1.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含义

  会计信息相关性指会计信息要具有真正的使用价值,能够满足需求者投资、制定决策的要求,能够帮助需求者对企业发展全程情况进行了解、预测和评价。当前在企业会计制度中对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标准进行了界定,指出会计信息要能够反映出企业的发展经营情况,例如,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能够真正对企业经营者制定决策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实践中即使有的会计信息具有可靠性,但是如果对决策者而言没有实际使用价值的话,该会计信息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中可以看出,会计信息可靠性固然是重要的,但只有和决策者相关时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其对于决策者的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

  会计信息相关性存在着三个方面的标志,第一是预测价值,第二是反馈价值,第三是及时性。预测价值指的是通过对企业过去经营信息的分析和研究,能够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为企业今后的经营活动起具体的指导作用。反馈价值是指通过对财务报告进行分析能够对使用者起到指引的作用,或者起到对期望值进行修正。及时性指的是对会计信息进行高效率的收集、加工和传递,会计信息如果不具有及时性的特点,其本身就不具有使用价值。根据我国财务部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可以发现,我国在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解释上与国际通用的解释方法和标准是一致的。

  2.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含义

  信息可靠性指信息使用者对该信息的信任程度。实践中,如果会计信息能够准确的反应企业的经营状况、市场的动态情形,能够经得起严格的验证,不受利益集团利益的影响,此时才能认为该会计信息具有可靠性。理论上,可靠的会计信息通常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是真实性, 第二是可证实性,第三是中立性。真实性强调会计信息本身应当和现实相一致,具有客观性的特征。此外,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不能划等号的,可靠性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强调会计信息是客观真实的,其次,还强调该会计信息是具有可信度的。假如某一会计信息具有可靠性,那么该信息必然也是真实的,但是如果信息是真实的,那么该信息不一定可靠。可证实性指背景相同的人采用相同的会计方法对同一事项进行处理,得出的结果往往也是相同的。从另外的层面来看,会计信息具有可证实性的话,那么该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也是采用正确计算方法得出来的。中立性指会计信息生成的过程应当是客观的,不受到任何个人的影响和操纵,不应当受到个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去对会计信息进行扭曲。

  二、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现实思考

  1.关于相关性的现实思考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会计信息也就相应的发生了改变。实践中,会计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主要有五种情形:第一,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第二,管理部门对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第三,未来的信息;第四,有关管理部门和股东的信息;第五,有关公司的背景的信息。就信息结构而言,软资产所占的比例会出现上升的趋势,硬资产则会逐步呈现出下降的特征,就报告自身的结构状况也将会进行相关的划分,按照业务的重要程度分为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我们国家应当对此高度的重视,及时进行深度的研究并采用合理的措施。就目前而言,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影响程度逐步减弱,主要的原因是对信息处理的手段有了明显的提高。随着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促使对会计信息处理能力得到很大提升,效率也大大增加,成本也就得到下降,再加上网络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信息用户获取信息更加简便、快捷。此外,由于国家采用的“科教兴国”战略,国民整体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信息用户的文化素质也进一步提升,他们越来越愿意对会计信息进行研究,真正发挥会计信息的价值和作用。我们国家就会计信息而言有着自己的侧重点,主要重视信息反馈价值证实以及纠正过去期望的能力,但是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竞争程度更加激烈,新的产品不断被创新出来,金融市场更加难以掌握,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进一步增加,此外,由于产品的周期寿命下降,导致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反馈价值居于其次。

  2.关于可靠性的现实思考

  关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方面,应该做到进行动态化的理解。会计信息的价值体集中体现在其反映功能,实践中会计信息反映的对象具有复杂多变的特征,存在着很大的不稳定性,纵然在主观上能做到客观、没有偏向,但是此时会计信息也不是十分精确可信赖的。所以,对会计信息可靠性应当做到动态化的理解,具体而言应当做到两点:第一,对会计信息要形成正确认识,要认识到每一项会计信息都不是绝对十分精确的,应当对其进行科学的对待和把握;第二,针对不同经济事项本身的不确定程度,做到对每一项会计信息可靠程度的正确理解和把握,例如,前瞻性的会计信息在可靠程度上小于历史信息,但就使用价值而言其更优于历史信息。此外,针对不同的经济事项特点采用不相同的披露方式,以此来增加可靠性的适应程度。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准确性不高,失真现象严重,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会计人员素质状况以及主观上的偏向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会计系统外部的原因,例如,治理结构不科学、相关法律规范的缺失等。所以,针对当前的现状,应当从两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即从会计系统内外两个方面努力治理和改善。   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哪个更为重要?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会计政策的制定以及对财务报告的分析,因为这个问题是会计中一个基本的问题。理论上,相关性与可靠性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共同服务于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会计信息,因此应当兼顾两者,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协调问题。

  三、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措施

  1.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内部的会计人员往往素质不高,其所披露出来的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无法得到保证,无法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也无法真实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所以,应当不断采取措施来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具体做法上可以遵循下面几点要求:首先,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会计文化知识,自身更要有较高的会计职业道德水平,促使其依法履行自身职责,防止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当前,我国关于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教育还处在发展阶段,还有很多的教育工作需要来完成,要在教育体制上不断进行创新,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还应当提高会计从业人员对国家政策的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法制能力、心理素质,使其搞清楚自身的职责,养成科学的工作态度和职责习惯。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如果发现有违反法律规范的行为,应当追究其责任,做到违法必究。

  2.加强对会计法律制度和会计准则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首先,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细化惩处规则,明确处罚细则。在相关的会计法律体系中有很多“情节严重”、“数额较大”等的规定,这种规定过于模糊,给操作上带来不利,应当进一步明确化规定。其次,应当在相关的法律规范中规定:“由企业的负责人承担会计责任”,以避免企业负责人指示或者强迫会计人员利用会计信息徇私舞弊。

  其次,对法律规范体系进一步完善,增加实际操作性。当前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在于会计规范不健全,法律规范出现滞后,无法解决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提供了暗箱操作会计信息的机会。所以,今后我们应当加强对会计规范的建设工作,完善我国会计规范体系,实现与国际接轨。此外,在制定具体的规范制度之前要充分听取各方的意见,进行实际的论证和考察,使制定出来的规范切实可行,能够真正发挥其作用。

  第三,加强对会计信息监督机制的建设。《会计法》中尽管关于监督体系进行了相关规定,规定了比较完备的监督体系,即国家、社会、单位三者统一的监督体系。但是在具体实施上还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首先,实践中,企业提供的信息并非完全是相同的,对内、对外提供的信息都是存在差异的,因此不能够真实可靠的反应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对会计监督体系进行完善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和监督,明确好自身的职责,防止出现各自为政现象的发生,加强沟通和交流,使会计信息结果是真实可靠的,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其次,就监督主体来说,大多数企业的监督机构都是企业自身设置而成的,隶属于企业领导者来领导,这样就会出现很大的局限性,难以避免会计信息受到领导者的干预,不能够真正反映客观经营状况,监督也就毫无意义,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实践中,从事监督的工作人员往往是注册会计师,尽管近年来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已经扩大了注册会计师的队伍,但是数量仍然有限,且他们在执行范围上比较狭窄,还有很多国家企业、集体企业等年度会计报表仍未列入其监审的范围,因此应当加强对会计信息监督机制的建设。

  四、结语

  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大特征,两者是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关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措施是摆在当前的现实问题,首先,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其次,加强对会计法律制度和会计准则体系的健全和完善;第三,加强对会计信息监督机制的建设,保障会计信息的参考价值,真正能够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闫莉丽.论虚假会计信息产和生的原因及其治理[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05).

  [2]孙桂芹.虚假会计信息的成因和治理[J].辽宁经济,2012,(12).

  [3]唐丽莉,张树海.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几点认识[J].财会研究,2014,(01).

  [4]张惠彦.浅谈虚假会计信息的危害及治理对策[J].魅力中国,2012,(19).

  [5]陈饶艳.浅议虚假会计信息的法律责任[J].航天工业管理,2013,(03).

  [6]杨秀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2,(32).

  关于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思考论文篇2

  一、会计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内涵及外延

  (一)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

  (1)从内涵的角度来讲。相关性由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三个特征构成。相关性中的预测价值是指会计信息可以增强决策者对未来事项的预测能力;反馈价值是指通过反馈的历史信息和期望值的比较,以其差别证实或改变期望值;及时性是指会计信息提供、披露及时,它在信息失去对策有用之前,应被决策者所拥有,相关的信息若提供不及时,便会对决策毫无用处。当然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还会受到其性质和重要性的影响。

  (2)从外延的角度来讲。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会计信息应该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相关。具体来说,会计信息必须符合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经济管理的要求,符合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进行决策、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的情况的需要,满足企业内部加强经济管理的需要。

  (二)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1)从内涵的角度来讲。可靠性由如实反映、中立性和可核实性三项内容构成。可靠性中的如实反映即客观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该以实际发生经济活动为依据,能够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中立性是指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信息时,应该保持一种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会计信息不存在取得一定结果或诱发特定形式或行为的意图或偏向;可核实性是指独立的注册会计师可用相同的计量方法,获取同样的会计信息。

  (2)从外延的角度来讲。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也不仅仅是会计数据本身的真实、可靠,还包含了经由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分析综合、加工汇总后在会计报表上呈现的数据的可靠性。同时,现行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给予会计人员做出一定的估计、判断并对不同的会计政策进行会计使用的权力。所以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只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可靠。

  二、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相互关系及内在矛盾

  (一)相互关系

  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主要特征,两者缺一不可。会计信息要有用,必须以可靠为基础,如果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可靠,就会给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首先,它们共同构成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作为有用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它们共同作用于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片面强调其中任何一方,都会损害信息的有用性。信息如果不与决策相关,即使特别可靠也毫无意义;而特别相关的信息如果不可靠,失去了可靠性保证,亦会降低或丧失其相关性,误导甚至有害于决策会计信息。没有可靠性,相关性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反之,会计信息没有相关性,可靠性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要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不能片面强调其中一方而忽视另一方。其次,相关性与可靠性都是从信息使用者角度提出的。相关性回答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信息,而可靠性则是信息使用者能对会计信息充分信任而放心使用。再次,相关性与可靠性都要受成本效益原则、重要性原则的制约。

  会计工作存在的意义在于为使用者提供尽可能具有高度可靠性与相关性的会计信息,以便使用者据其做出合理的决策。正确地认识并妥善地协调其间的矛盾,对于准确地把握有用信息的特征,从而选用更加科学合理的会计政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虽然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会计信息两项重要的质量特征,但是两者之间并不是总保持一致的。在某些情况下,或者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很好,但可靠性较差;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很好,但相关性又较差。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观认为:在非理想环境下,编制一份既具有完全相关性又具有完全可靠性的`财务报告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在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进行权衡,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在很大程度上,与会计交易或事项的确认和计量密切相关。

  (二)内在矛盾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既有相联系的一面又有相矛盾的一面。可靠性与相关性是一对矛盾。由于历史成本是过去的,而公允价值属于现在。所以,可靠性从计量属性上往往与历史成本相关,而相关性往往与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相关。

  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反映经济交易事项的原始单据所记载的内容具有信息来源最直接、存在可验证性,且其生成和传递过程往往置于财政、税务等相关有权部门的监督之下,因而以其原始单据记载的信息作为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依据,一般情况下具有可靠性。从会计计量属性的角度而言,资产或负债的形成中产生的会计原始单据所记载的金额,反映的是其历史成本。历史成本由于其交易的原始单据具有上述特征,故可靠性较高。但是,问题在于资产或负债在初始确认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计核算主体内、外各种条件的变化,其价值也会发生变动,或小于其历史成本,或大于其历史成本。此时,历史成本已不能真实地反映资产或负债的价值了,因而与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的相关性会下降。此时,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相关的是公允价值。作为现在时态的计量属性,不仅符合资产或负债会计要素的定义,也反映了现时市场对资产或负债的评判,因而其相关性明显高于历史成本。再如,在《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中,在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时,对公允价值的计价,有三个依次递补的层次,即公平交易中资产的销售协议价格、活跃市场中该资产的市场价格、以可获取的最佳信息为基础估计(如在资产负债表日处置该资产时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公平交易愿意提供的交易价格)。很明显,从三个依次递补的公允价值信息来源层次上看,其可靠性质量是依次递减的,只是为了满足相关性的要求,同时又对可靠性不造成摧毁时才选用质量稍次的信息作为替代品。   (三)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矛盾主要体现

  (1)历史与未来的矛盾。可靠性是面向历史的,它要求在会计上要如实地反映过去发生经济事项;相关性则是面向未来,带有更多的预测估计和判断,注重及时性。在某些情况下必须在可靠性与相关性之间做出选择。

  (2)及时与精确的矛盾。及时性在保证财务会计信息有用性上有重要的作用,然而要提高及时性,会计人员必须减少一些主观估计和核算工作,迅速的产生一些近似的财务指标来满足需要,这一做法从本质上说不利于可靠性的计量。相关性和可靠性都是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我们必须对这两者都要高度的重视。然而“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相关性和可靠性不能完全协调,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思考有所取舍。

  三、相关性与可靠性对会计信息的作用

  (一)相关性方面的作用

  美国FASB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对相关性所下的定义为:“信息导致差别的能力”。国际会计准则(IASC)中列示相关性的判断标准为:“当信息能够通过帮助使用者去评价过去、现在和未来事项或确认、更改它们过去的评价,从而影响到使用者的经济决策,信息就具有相关性”。相关性包括以下几点含义:信息与使用者的决策相关联,并具有影响使用者经济决策的能力;信息对决策所起的作用,是指将相关的信息输入预测过程,从而增强决策者预测的能力,证实或纠正过去的评价;信息对决策有用,必须要在信息失去其决策作用前及时地提供给决策者,否则相关的信息也变得不相关。《企业会计准则》第14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相关性的信息应具有反馈价值和预测价值两项重要的品质要素,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有助于使用者评价企业过去的决策、证实或者修正过去的有关预测,因而具有反馈价值,相关的会计信息有助于使用者根据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从而具有预测价值。

  (二)可靠性方面的作用

  美国FASB认为可靠性是指,信息应稳妥安全的避免错误和偏见,要以客观为依据,如实的反应意欲反映的现象或现状。国际会计准则(IASC)中对可靠性的判断标准为:“当信息没有重要错误或偏向并且能够如反映其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而能供使用者使用时作依据时,信息就具备了可靠性”。根据IASC和FASB的定义,可靠性包括以下几点含义:信息必须真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交易事项;信息必须没有偏向,信息必须具有中立性;信息必须没有重要错误。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必须要以事实为依据。如果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可靠,就会给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甚至带来损失。

  四、相关性与可靠性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一)相关性方面的影响

  相关性不仅仅指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相关,银行的信贷决策、政府的宏观管理决策等对会计信息仍有一定的依赖性,而委托人依据会计信息,决定是否更换受托人,又何尝不是一种决策。以发展的眼光看,虽然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够健全和完善,但它们的发展速度是相当惊人的。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我国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会大大增强。虽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差距,但随着对外经济交往的发展,对相应会计信息的需求必然会引起重视,会计信息相关性问题也将会引起关注。虽然由于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十分严重,当务之急是要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但不能由此而忽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二)可靠性方面的影响

  会计信息可靠性存在着一个基本的“度”,这个“度”一般是以是否遵循会计制度或会计准则的规范,能否通过和经受注册会计师的鉴证为基本判断标准。如果管理当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满足基本的可靠性的“度”,那么投资者在进行决策时将面临花费更多的交易费用去验证会计信息可靠性,使得交易费用不合理地由企业转嫁给信息使用者。但是交易费用的提高却未必就一定导致会计信息可靠性的提高,反而会导致一种“精确的错误”。这种“过犹不及”容易带来损害或削弱相关性的可能,因为使用者绝对强调可靠性或企业绝对追求可靠性将导致对历史成本的过分倚重和过分强调客观性,这无疑会削弱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相关性。考虑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必然会导致交易费用的激增和转嫁问题,对社会总体而言是一种无谓的浪费。

  五、关于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现实思考

  (一)相关性的现实思考

  (1)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制约因素将渐趋减弱,这是因为信息处理手段的不断进步。会计信息处理手段越来越信息化和速度化,使得信息越来越及时和准确,会计信息处理效率大大提高,成本相对降低,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会计信息用户获得信息更加快捷,会计信息用户将逐步具备一定的知识并愿意去研究会计信息,使得会计信息在我国成为可理解的与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

  (2)随着知识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所处的客观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符合这一特征的会计信息也在不断地扩大和变化。会计信息需求类型有五种,并以此作为改进后企业报告的模型基础。这五种信息要求是:财务与非财务数据、管理部门对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未来的信息、有关管理部门和股东的信息。软资产比重逐渐上升,硬资产逐渐下降,报告的结构分为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然而更注重核心业务而忽略了非核心业务,这样就会让我们产生一些不必要的失误,我们应当高度重视这样的时代潮流及早研究法相并研究问题。

  (3)相关性的构成因素也得到重新排列。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的不断优化,竞争更加的残酷和激烈,金融市场也变幻莫测,社会经济也在不断地变化,企业的风险将大大提高,导致会计信息相关性中的预测价值和及时性将更加受到重视,因而FASB将相关性因素分为反馈价值、预测价值、及时性。

  (二)可靠性的现实思考

  (1)把可靠性作为首要质量特征更符合我国现实的经济环境。1)经济体制是决定会计目标的基本因素,我国是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中仍是以国家宏观调控为主,国家对企业的行政治理的惯性还未消失,完全以市场为导向自发调节企业内部经营行为还不太现实,因而,会计的首要目标仍是满足国家治理经济的需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仍是首要满足国家调控经济的需要的信息质量属性。2)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还不高,国家财政对加大企业成本的会计方法的承受能力有限,又由于我国可以在政府宏观调控下避免恶性通货膨胀来保证经济平稳发展,所以以历史成本为主的会计计价模式是目前较好的选择。而历史成本是一种提高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计量属性。3)我国的证券市场尚不成熟,上市公司披露财务信息要考虑国家控股的特点,以国家作为投资者的利益为导向,因而,会计信息的公开度和透明度比较低。而且,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体制还不健全,近年来暴出多起会计信息造假案,会计信息失真是我国证券市场面临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所以,当务之急是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增强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信赖度。   (2)对于不同的经济事项应采用不同的计量和披露方式以增加可靠性的适应程度。企业的会计确认与计量和报告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基础以取得的合法业务凭证为依据,在符合成本与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使与使用者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都能得到充分披露。采取划分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表内与表外、原始数据与分析加工数据分别列示,这样能明确主次,有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节约时间,以及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有利于企业的事情。

  (3)我国会计信息不真实。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存在主观上的偏见以及会计准则规范不力,以及会计人员的失误等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则在于会计系统外部,如治理结构不全、企业经济交易不真实、相关经济法规不完善、内部结构不健全等。因此,必须从会计系统内外综合加以治理,使会计信息更加趋于完善与正确。

  六、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是指上市公司从维护投资者权益和资本市场运行秩序出发,按照法定要求将自身财务经营等会计信息情况向证券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且向社会公众投资者公告。

  近年来,国家在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上市公司披露会计信息的行为开始逐步规范,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2009年9月,中国证监会正式公布对五粮液虚假陈述案的调查结论,认为五粮液涉嫌三方面的违法违规行为:未按规定披露重大证券投资行为及较大投资损失、未如实披露重大证券投资损失、披露的主营业务收入数据存在差错。五粮液未在表内对其重大证券投资行为及损失进行披露又一次引发了人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高度关注。但是,五粮液涉嫌违规最后并没有受到证监会的处罚,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很好地利用了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关系为自己开脱了“三宗罪”之一――中科证券事件。2000年7月五粮液投入1.3亿元在中科证券宣宾营业部开立证券账户用于投资,从2005年底开始该项投资明显减值,至2007年9月法院宣告中科证券破产,五粮液在2006年至2008年的半年报与年报中均将上述资金作为正常货币资金予以反映,未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涉嫌虚增利润。经过调查,证监会认为五粮液未如实披露重大证券投资损失的行为涉嫌违规。对此,五粮液做出解释:公司该项投资在减值期间无法准确可靠预计其投资损失,为了确保财务报表所提供信息的可靠性便没有在表内对此进行确认,而选择在表外附注进行相关披露。为什么五粮液会做出这样的会计处理呢?我国对于可靠性的概念仅有“如实反映”的要求,而这并不能表达可靠性的全部含义,五粮液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因为无法可靠预计,不能如实反映投资损失,所以为了确保信息可靠性不进行表内确认。这也侧面反映我国会计准则存在的一些不足。

  对于企业来说,要在保证可靠性的基础上尽量提高相关性,以使所提供的信息能够为更多人提供决策依据。在可靠的基础上相关,在相关的约束下可靠。这样才能实现财务报告的最终目标,为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提供更好的服务。在信息可靠性基本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提高相关性是我国目前在二者之间权衡中做出的最好选择。

  七、会计信息的理论探索和改革

  (一)社会道德观念、伦理修养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的影响

  会计的目标之一是对社会经济单位――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所以会计工作不可能独立于社会活动。同样道理,会计人员也是社会的一员,必然存在于社会大环境中,社会普遍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不断地影响和作用于会计人员。现阶段,社会上种种不良的思想倾向,社会整体修养素质由于受文化水平、传统思想因素的影响还不能普遍达到一个较高的水谁,思想觉悟千差万别。在这种状况下,部分会计人员不能建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必然的。即使会计人员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但会计工作的社会性,也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必将受到种种不良思想道德因素影响,如业务经办人提供无法核实的虚假原始凭证,领导在会计审批中带有倾向性等等。所有这些因素势必会影响会计工作的进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鉴于此,我们不可能仅通过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达到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

  (二)会计工作的惯性和会计改革的滞后性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社会经济环境并非凝固不变,而是不断运动着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间的竞争逐渐尖锐化和复杂化,企业间的合并、收购、兼并等形式将会形成一种潮流,公司向集团化、巨大型化方向发展又使市场竞争显得更加激烈,在占领市场、分割资源和搜集人才的竞争中会因为许多无法预见的因素导致出现无法预料的情况。受经济环境影响巨大的会计不能很快地适应经济环境变动而变更,传统的会计确认标准,计量手段、核算方法、报告方式都可能因为出现了新的经济情况而不适应,一些传统的会计观念也受到了冲击。会计改革也总是由经济新情况――会计理论研究――会计实践应用这一规律进行的,会计改革的滞后规律决定了这一矛盾得不到根本解决,从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三)会计信息的供需矛盾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商品,也应该适用于商品的供需规律。作为一种商品化的社会资源――会计信息同样也有供给方和需求方,会计信息商品的载体为现行的财务会计报告;供给方为提供财务会计报告的会计主体,是单一的;需求方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广泛的,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也可以从数量上划分出成千上万个团体和个人。所有需求者都试图从财务会计报告中获取所需的信息,用于决策,因此需求者为了自身的利益需要广泛的会计信息真实的企业资料。供给者却不能提供满足所有使用者需求的所有信息和真实情况。

  (四)货币价值变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货币是衡量一切价值资源的尺度,货币对会计的影响是彻头彻尾的,因为货币的计量属性构成会计计量的核心,会计离不开货币计量,货币为会计提供了计量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尺度。在许多经济业务中,货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计量经济事项的特征,因此,货币是会计不可缺少的因素。但是,既然会计计量实质上是货币计量,把货币单位视为会计计量的尺度,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便应运而生,这就是:单位货币的价值是否稳定。从理论上讲,要得到正确的计量结果,用作计量的尺度,其本身应当是不变的。不幸的是,虽然货币单位被人们普遍地用于会计计量,它的价值实际上是不稳定的,长期不变或较小变动是极为罕见的,多数是变动的,有时甚至剧烈变动,在这种条件下,通过传统的会计方法,用价值变动的货币计量的结果,必然导致会计信息是不准确的。针对普遍存在的物价上涨,币值下降状况(即通货膨胀),会计应该采取什么办法来加以补救,这是还未很好解决的一个世界性难题。这样由于货币变动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就仍具有长期性。

  (五)会计信息固有的模糊性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一般指会计信息在对会计对象作量和词语表达上所体现出来的不确定性、不统一性和不准确性。由于会计对象在形式上千差万别,在类型上种类繁多,所以在质和量上都难以用完全客观和精确的词语或数字来表示。鉴于此,会计上往往通过假设、估计、预测来解决,加之会计核算方法上的多样性和程序上的可选择度等等,这就形成了会计信息模糊性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导致会计信息的模糊性普遍存在。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和会计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对会计信息要求上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精确。由此看来会计信息失真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在整顿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过程中,要科学界定可控制和不可控制因素,最大限度地追求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但不能绝对化。否则,就会出现形而上学观点,搞烦琐哲学,反而不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关于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思考论文篇3

  摘要:本文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分析相关性和可靠性的矛盾关系,指出二者相互排斥的同时存在相互关联和渗透的倾向。同时,计量属性虽然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但使用不当会带来信息失真的严重后果,鉴于企业社会责任观念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站在企业社会责任角度审视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辩证唯物主义;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性;可靠性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管理层的经营理念,信息使用者的利益追求离不开企业的信息披露。管理层和信息使用者围绕利益成为信息链上最重要的供求双方。管理层对于企业信息的处理能力直接影响披露信息的价值性,而作为信息的需求方,信息使用者为获取自身利益所做出的决策不仅依靠个人经验,更多地是依赖企业所提供的客观经济信息。因此,信息成为企业管理层同信息使用者博弈的立足点。会计信息是企业经济信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会计信息对企业管理层的重要程度和对信息使用者的价值作用,使得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关系一直以来成为研究的热点。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符合相关性质量特征时,可以为信息使用者找准价值判断方向,满足自身需求,为主观决策服务。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质量特征会为决策加上安全的砝码,降低决策的失误性。但是相关性和可靠性在大部分情况是一对关系错综复杂的矛盾体,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着不同的经济意义。

  一、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内涵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关于相关性的定义是:“为了信息有用,信息必须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当信息能够通过帮助使用者评价过去、现在和未来事项或确认、更改他们过去的评价从而影响到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时,信息就具有相关性”。该定义反映出会计信息应该与信息使用者的切身利益相联系,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影响到使用者的判断与分析,有助于使用者在短时间内做出有效决策。需要指明的是,相关性的定义包含潜在的时间条件,任何信息的价值和时间成反比关系。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关于可靠性的定义是:“当信息没有重要错误或偏向并且能够忠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以供使用者作依据时,信息就具备了可靠性”。这一定义表现出可靠性应当如实反映信息的客观情况,保证信息的质量不会为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带来麻烦,同时信息的客观性要求会计信息的来源、记录和报告应以经济事实为根据,不因管理层的利益驱动受到干扰。该定义并没有对时间范围做出规定,因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客观性是可靠性的核心要素。

  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反映会计主体不同侧重点的质量特征,在衡量二者的重要程度时,会在不同的主体需求下有着不一样的先后顺序,因为这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有密切联系。经济关系中的受托责任观主张会计信息应当提供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这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质量特征相一致,从而确保股东类所有者和银行类债权人能够准确把握企业经营状况,做出进一步投资理财决策。而经济关系中的决策有用观则要求会计信息应包含对管理层和信息使用者具有决策价值的内容,实现决策目标。因此,关于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顺序排放,主要源于对经济关系中会计功能定义的差异性。当面对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时,会带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相关性和可靠性的选择困境。

  二、辩证唯物主义角度下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关系

  从现有市场的发展状况来看,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顺序排列已经没有更多的意义,二者都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标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可靠性更多层面上是一种评判信息质量的客观依据,相关性则是依赖信息使用者根据这种客观依据所做出的主观评价,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出发可以更好的理解二者的本质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指出事物均可一分为二地分析,这种一分为二的方法来源于事物本身所具备的矛盾性。唯物辩证法指出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属性,同一性表达了矛盾事物双方具有共存和互通的空间,并在发展过程中能够相互渗透。斗争性则反映事物双方存在不可协调的冲突与互斥关系,二者相互批判和限制,这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现有矛盾具有高度一致性。相关性和可靠性似乎成为一种难以调和的矛盾体,当信息需求主体产生目标上的差异时,会造成相关性和可靠性在选择权重上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根本上源于相关性和可靠性在性质与内涵层面的对立与冲突,尤其是相关性要求会计信息能够及时的记录和报告,但是时间的约束会降低会计信息可靠性的标准,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从另一方面来看,这对看似难以协调的矛盾体存在不可忽视的共存空间,因为如果失去相关性的支撑,再可靠的会计信息对于决策者而言没有任何方面的利用价值,毕竟,信息是为决策服务,当信息使用者无法从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中找到所需的决策依据时,很难做出下一步的目标判断,会计信息便会失去其价值所在。同样,当会计信息失真时,不可靠的信息会导致决策者思维分析的偏离,严重影响决策的质量。换言之,信息的价值是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其不容怀疑的准确度能够给决策者提供参考并建立正确的决策方向。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不可调和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融合。

  辩证唯物主义不仅分析矛盾事物的本质关系,同样也针对矛盾事物指出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哲学方法,对协调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所谓两点论就是在处理众多矛盾时,既要抓住主要矛盾,也要把握次要矛盾。在处理某一具体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是建立在两点论的基础上,认清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的放矢,处理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需要注意的是,两点论的两点在地位和作用上并不等同重要,两点需要建立在有重点的基础上加以衡量。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而言,需要结合不同的市场背景和信息需求者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处理相关性和可靠性关系的主要矛盾在于如果提高信息的相关性,势必会要求会计主体在提供信息时具有及时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数据来源、数据分析和信息提供的可靠性,反之,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会计主体会延迟披露时间,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效果。次要矛盾在于会计主体在披露会计信息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可能不符合信息使用者的预期需求,因为企业的会计信息一般通过定期财务报告的形式传递到信息共享平台,但是企业真实的经营方针、内部控制手段以及市场发展前景等相关信息处于闭塞状态,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也有待考证,同时披露的时间和内容很难满足全体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

  针对某一具体会计信息而言,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方)是信息相关性的判断主体,企业(信息供给方)是信息可靠性的决定主体,信息需求方和信息供给方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是具体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信息供给方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信息需求方获取信息、把握信息的能力成为矛盾的次要方面。换言之,如果企业的会计基础相对薄弱,可能在会计方法的选择上出现误差,导致会计信息失去可靠性的保障,而信息使用者对待同一会计信息也可能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因此,在协调相关性和可靠性的矛盾时,需要把握上述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具体矛盾下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信息供给方应当在短时间内披露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严格遵从会计准则和市场规律,保证信息的可靠性标准。信息需求方对信息的要求存在不一致性,政府、银行等信息使用者更追求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投资者、管理层更看重信息的有用性,因此,实现信息价值最大化的方法在于增加信息供给方、信息需求方以及信息三者之间的互动,这一互动过程包括信息记录、信息披露、信息使用和信息反馈四个环节。只有协调好这四个环节,才能根本上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同时让会计信息为使用者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

  三、企业社会责任为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协调提供可能性空间

  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可以从哲学角度客观分析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矛盾关系,并运用哲学原理为二者的矛盾性提供基本的协调方向。但是基于现实经济条件的复杂性,会计信息需求方和供给方需要落实具体策略层面来调和相关性和可靠性的矛盾问题。

  (一)计量属性的选择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会计信息计量属性的不同,将直接影响最终的信息披露成果。因此,企业作为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在计量方法的选择上对企业会计处理工作产生直接影响,也间接制约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比重。需要指出的是,传统意义上所认为的历史成本能够保证可靠性、公允价值能够提高相关性的命题在现有经济状况下很难实现。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只是计量属性,是对会计数据进行处理的手段,而不是维护信息供给方和需求方各自利益的目的。计量属性的选择能够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但是不能从根本上处理会计信息在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平衡问题,相反,计量属性很可能会受到管理层的利用与操纵,破坏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特征的同时,也进一步干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首先,历史成本在活跃的资本市场上受到物价变动、通货膨胀等经济因素的干扰,不能够保障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有用性。其次,会计信息的质量高低和企业的会计管理以及会计职业人员的操守相关联,尤其是企业过度追求短期利益的情况下,管理层的意见直接影响会计从业人员的会计工作。最后,我国现有的市场条件下,关于公允价值的运用还不完全成熟,这为企业提供操作利益的空间,企业可利用资产重组、关联交易等手段促进资产变相增值,并通过不合理的资产估值和减值准备提高企业利润,造成会计信息进一步失真,使计量属性尤其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成为盈余管理的重要工具。

  (二)从企业社会责任视角协调相关性和可靠性的矛盾问题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不仅仅以企业的发展和盈利为目标,同时要担负起维护利益相关者共同发展的责任。这种责任主要包括经济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其中,经济责任主要是对股东所担负的股利支付责任、对税务机关承担的纳税责任以及提高企业经营利润、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责任;环境责任主要是指企业不应以牺牲环境、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发展企业经济,而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保护环境,让自然环境能够协调企业共同发展;社会责任主要是企业担负起对其他诸如社会公众、媒体、研究机构等利益方的信息披露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对利益相关者所承担的责任总和,而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的判断标准直接来源于信息使用者的使用情况。一定意义上来说,企业利益相关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具有高度重合性,会计信息使用者涵盖了企业利益相关者,企业利益相关者是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因此,从企业社会责任来协调相关性和可靠性有一定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可以说,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同利益相关者互动的基础和桥梁,也是企业对利益相关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披露企业真实经营情况、让利益相关者根据信息正确决策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目标,这一目标将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会计信息应当准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承担起对股东与投资者的经济责任。另一方面,企业应当结合企业实际发展状况反映非财务信息,将企业因追求发展所牺牲的环境成本以数据形式加以披露。对于供应商、客户、银行等其他利益相关者,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应当全面而具有可参考性,让利益相关者应能够从披露的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部分,形成决策意见。因此,鉴于会计报告披露时间和内容的局限性,建立一个信息共享平台是企业担负经济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有效手段。信息共享平台是企业会计信息的拓展和延伸,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信息,同时企业的非财务信息可以以数据形式反映到数据平台中去。企业应当以高度的责任感对数据及时更新并对数据的可靠性负责,这样,基于企业社会责任条件下的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矛盾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得到较好的缓解和协调。

  需要指明的是,第一,对于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来讲,信息披露有着严格的既定标准,并非所有信息都能够不加以选择地进行披露。因此,企业应加强同利益相关者关于信息披露内容的有效沟通。另一方面,利益相关者可以拓宽资源获取渠道,不仅从企业信息共享平台找到相应资源,也可以从国家政府网站获取行业信息和企业产品情况,例如,对于药品生产企业而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会定期披露国产药品和药品生产企业的基本情况。第二,企业社会责任并没有加重企业的负担,相反,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责任性,增加企业的社会价值,同时能够促进企业同其他利益相关者有效的联系与沟通,促进信息交流和信息反馈,对企业的经营模式和会计处理工作起到监督工作,实现企业同利益相关者的双赢局面,降低企业的社会成本和经营风险。

  四、结论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素来被认为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体,像鱼和熊掌一样不可兼得。可靠性是会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反映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相关性是会计工作的重要支撑点,因为当会计信息能够为信息使用者所使用时,才能实现信息的价值。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出发,我们认识到相关性和可靠性是辩证统一、相互依存的矛盾体,二者存在冲突的同时,也具备可协调的空间。辩证唯物主义从哲学方面阐述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共存的可能性,而企业社会责任为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共存提供具体的实施平台。

  计量属性的选择会对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产生影响,历史成本在物价变动的情况下很难保证信息的可靠性,而公允价值在我国现有经济条件下还不成熟,不合理的使用会影响信息的相关性。企业应当自觉承担起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保障信息的可靠性。同时,企业可通过信息共享平台这一手段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提高信息的相关性。这样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社会成本,也可以促进企业同利益相关者共同发展,让利益相关者掌握真实可靠的数据来源,并使企业能够获取利益相关者的资源与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培根,王祎好. 对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权衡思考———基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视角[J]. 财会月刊,2013,05:3-5.

  [2]付六根. 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关系研究[J]. 财会通讯,2011,13:22-24.

  [3]张兆国,梁志钢,尹开国.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2,02:139-146.


【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思考】相关文章:

关于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思考12-26

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12-15

2017年高会论文: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理论影响的再思考11-12

济南会计信息采集07-15

会计信息披露违规研究12-07

会计信息失真研究论文11-17

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12-12

人力资源会计信息07-02

会计信息质量的概念是什么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