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07 08:40:5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高一历史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历史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以及邓世昌的事迹。

  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等。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师导学质疑,在演示课件的同时,通过启发和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2、通过引导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有正确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

  2、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抗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坚决维护国家统一。

  【教学重点】

  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以及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例证法 比较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 “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问题的由来”(教师简介)。“争端”说明近期中日关系趋于紧张。回顾近代历史,日本发动或参与的侵华战争就有三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日本对华第一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二、讲授新课 (一)甲午中日战争

  (多媒体展示)要求学生总体上掌握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经过和结果。 1、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以及战争名称的由来(多媒体展示)介绍日本的崛起——通过两幅漫画对比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的变化。改革后的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多媒体展示)日本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由此引导学生探究出“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教师介绍:1894年,夹在中日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1894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中日甲午战争”。

  2、甲午中日战争过程中的重要战役

  (多媒体展示)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多媒体展示)教师简介:1、黄海大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殉国;2、辽东半岛战役,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3、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多媒体展示)学生阅读教材相应段落,了解黄海大战的经过,使学生深刻感受“此日漫挥天下雨,有公足壮海军威”,学习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多媒体展示)黄海大战以后,清政府一味向敌人妥协,李鸿章为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命令北洋舰队“保船避战”,躲进威海卫军港,不准巡海迎敌。这样,黄海制海权为日本舰队所控制,此后,中国遭到日军海陆两路的夹击。日军很快侵占辽东半岛。(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旅顺陷落,旅顺大屠杀”相关内容,揭露日军累累罪行。

  (多媒体展示)讲述日军荣成湾登陆,海陆夹击威海卫——北洋舰队基地。结果,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至此,清朝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画上了句号。

  教师过渡设问:战争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呢?

  学生查阅教材回答:清政府战败,并和日本签订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多媒体展示)教师小结:甲午中日战争的目的、起止时间、重要战役和结果。 (二)《马关条约》

  1、《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代表、地点(多媒体展示)

  时间:1895年4月 双方代表:李鸿章(中)伊藤博文(日) 地点:日本马关 2、《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影响(多媒体展示)

  教师结合《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学生阅读教材关于“三国干涉还辽”内容,教师分析割地的影响:更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第二、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教师分析赔款的.影响: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大借外债,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第三、设厂: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教师分析设厂的影响: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四、增辟通商口岸: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教师分析增辟通商口岸的影响: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3、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多媒体展示)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不平等条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4、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多媒体展示)《时局图》直观形象地展示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5、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

  (多媒体展示)徐骧领导台湾义军同刘永福的黑旗军在彰化、嘉义等地重创日军,后因奸细出卖,台湾终于全部沦陷。但是台湾人民在日殖民统治期间,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教师强调: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言论是错误的,

  我们要坚决维护祖国统一!

  三、小结(多媒体展示) 时间:1894——1895

  目的:日本为了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甲 黄海大战 邓世昌

  经过: 辽东半岛战役 旅顺大屠杀 日 战 威海卫战役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结果:清政府战败 签订《马关条约》 影响: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性质:日本挑起的侵略战争

  自主探究一: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合作探究。教师归纳总结(多媒体展示) 1、清政府的无能;(主要原因) 2、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 3、军备的松弛落后 。

  自主探究二:甲午中日战争给予我们的教训与启迪是什么?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合作探究。教师归纳总结(多媒体展示) 教训:落后就要挨打。

  启迪: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提高综合国力,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结束寄语:

  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多媒体展示)

  【作业布置】

  《基础训练》第4课课时作业

  【板书设计】

  (一)甲午中日战争

  1、目的: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2、起止时间:1894——1895

  3、重要战役:黄海大战 、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 4、结果:清政府战败 签订《马关条约》 (二)《马关条约》

  1、时间:1895年4月 代表:李鸿章(中) 伊藤博文(日) 地 点:日本马关2、内容:割地 赔款 设厂 增辟通商口岸 3、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高一历史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识记:希腊半岛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点;城邦及其特点。梭伦改革为希腊民主制度奠定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正式确定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执政时期是希腊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公民大会是雅典城邦的权力机构。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政治的贡献。

  ⑵理解:地理环境在古希腊城邦形成中的影响。归纳并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民主政治的局限性;希腊城邦的阶级与时代局限。

  ⑶运用:探究地理环境对古希腊城邦形成中的影响。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基本特征、实质和作用。探究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衰落的根本原因。

  2、过程与方法

  ⑴分析地理环境、问题探究。

  ⑵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资料,初步掌握信息处理方法。

  ⑶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从雅典民主政治的兴衰发展过程中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分步骤、分层次掌握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体会古代希腊的'辉煌文化为世界文明所留下的重要遗产。

  ⑵了解雅典民主政治“黄金时代”的重要内容,感受古代希腊的辉煌,分析古代希腊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感受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⑶分析雅典民主制度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和实质,理解希腊奴隶制度的利弊得失,从宏观上把握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

  二、重点难点

  重点:伯利克里时期的民主政治

  难点: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实质和历史作用。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了解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但在古代西方,民主政治和法律建设却是主流,这在古代的希腊与罗马表现的尤为突出。当代西方的民主政治和法律体系都是由古希腊罗马的政治系统中逐步发展而来的。那到底古代西方的民主和法制到底是怎样的呢?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学习第六单元第一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来了解一下吧。

  [讲授新课]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

  在接触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之前,我们需要知道希腊的地理位置。(展示地图)

  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一个半岛---------巴尔干半岛。她被大海所环绕,因此我们称希腊文明为“海洋文明”。由于希腊地形复杂,少有大块的平原地区,而各个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交流不便,所以在古代希腊形成了许多的小国家,它们被称之为“城邦”。

  城邦形成于公元前8——前6世纪,它一般包括市区和周边的农村地区,范围非常小;而且,城邦一般是通过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共同团体、共同地域和政治经济的独立实体。小国寡民、独立自主就是它的基本特征。

  在众多的希腊城邦之中,雅典与斯巴达是两个典型的城邦。西方的民主政治来源于希腊,而希腊的民主政治则以雅典最为完备。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雅典民主政治到底有哪些内容。

  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关键要掌握三大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1.梭伦的改革

  梭伦改革时,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这项措施使许多工商业奴隶主因财富上升了社会地位,他们与原来的贵族都占据了第一、二等级。(打击了贵族的统治。)同时设立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成为权力机关。除此之外,梭伦还设立新的政权机构——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前者规定除第四等级外,其他公民都可当选;后者参与例行审判,接受上诉案件。废除了债奴制度。

  影响: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克里斯提尼的改革

  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把整个雅典城邦分为10个地域部落,以取代过去的4个血缘部落。克里斯提尼的这一举措,打破了血缘关系,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设立五百人会议、成立十将军委员会、实行陶片放逐法。这些改革措施,使雅典民主政治正式确立起来。

  (三)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

  伯利克里改革的措施比较全面,而且很彻底,共有六项:

  第一,扩大公民参政范围:除十将军外,执政官和几乎所有其他官职向各等级男性公民开放;

  第二,改革公民大会,规定它是雅典城邦的权力机构,管理内政、外交、军事防务、官员选举任免等事项,凡二十岁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参加,每个人在大会中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第三,改革五百人会议,规定在公民大会休会期间,负责处理国家大事;

  第四,提高陪审法庭地位:负责审理各类重要案件,参与立法;

  第五,扩大十将军委员会权力;

  第六,发放工资和津贴,调动公民参政的积极性,(观剧津贴)

  (四)雅典民主制度的评价

  雅典民主制度保证了希腊文明的灿烂辉煌,而且当今欧美众多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政体差不多都来源于它。其次,雅典民主政治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其根本目的就是要限度凝聚本邦公民,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对外则是为了掠夺他人的财富和奴隶。

  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第一,它是少数人的民主,本邦妇女、广大奴隶和外邦人都无权享受民主政治;

  第二,它是建立在奴隶制度的基础之上的。

高一历史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柯立芝繁荣”、冲击资本主义的大危机、意义深远的新政。

  学习本课的目的主要在于使学生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以及罗斯福新政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认识。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不仅仅是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上的一次重大危机,也是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场危机,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以及国际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世界整体性发展进程。而罗斯福新政则避免了美国经济的彻底崩溃,不仅保存巩固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而且开创了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树立了典范。所以本课在世界现代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学生对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等世界史内容接触较少,需借助更多的史料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针对本课中难度较大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多种形式的历

  史资料,帮助学生认识历史现象,客观地去评价历史事件。

  学习方法:

  自主研习、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归纳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特点和影响。

  归纳罗斯福新政措施、效果,探究“新政”特点和影响、充分理解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对西方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课内外多种史料获取历史信息、认识历史现象、分析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罗斯福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和勇于面对危机克服困难的精神。

  认识到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重点: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影响。罗斯福新政措施和影响

  难点:

  全面客观地认识罗斯福新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CCTV公益广告《读书-主持人篇》视频,

  【教师活动】阅读可以提升我们的品味和文化素养。同样阅读丰富的史料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历史现象,解决历史问题。今天我们大家一起以阅读课的方式来学习一下《罗斯福新政》。

  大家跟老师一起迅速浏览课本,看一下共包括哪三个子目:

  【师生共读】1.“柯立芝繁荣”;2.冲击资本主义的大危机3.意义深远的新政。

  【投影展示】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略)

  二.【新课探究】

  (一)自主研习

  1.自读课本33页小字回答:柯立芝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矛盾?

  2.自读课本33--34页内容归纳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

  3.自读课本35--36页内容归纳罗斯福新政涉及的领域、措施、影响。

  (二)自学检测、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强调

  【教师引导】一战后,国际环境相对稳定,资本主义经济也出现了一度繁荣,历称为“柯立芝繁荣”,那么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矛盾呢?

  【投影展示】自学检测一:柯立芝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矛盾?

  【学生回答】略

  【教师引导】生产的相对过剩,造成产品大量积压,最终引发了股票狂跌,企业倒闭、一些大股东瞬间变得一无所有

  【投影展示】资料和漫画

  【教师引导】这样1929.10.24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就在美国爆发了,那么这场危机具有哪些特点呢?

  【投影展示】自学检测二:归纳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

  【学生回答】学生根据材料分析说明

  【教师引导】这场爆发于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全球,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下面大家阅读以下史料探究”经济危机的影响”

  【投影展示】反映经济危机影响的历史资料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材料从经济、政治、国际关系角度说明“经济危机的影响”

  【教师引导】这次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乃至国际关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受害的是美国,灾难中的美国此时迎来了第32届总统大选。胡佛和罗斯福成为美国总统的候选人,下面大家共同读他们的竞选主题,

  【投影展示】胡佛和罗斯福竞选画面和竞选主题

  【学生活动】学生读竞选主题

  【教师引导】假如你是美国的民众,你将把宝贵的一票投给谁呢?

  【学生活动】投票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就加一个小插曲,【投影展示罗斯福的生平】据此阐述一下罗斯福最让你敬佩的地方在哪?

  【学生自由发言】(略)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通过材料来了解一下罗斯福执政时遇到了那些棘手的问题?

  罗斯福总统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投影展示】危机中美国面临的种.种问题和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教师引导】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共同归纳一下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教师强调】新政的特点就在”在它抛弃了美国信奉的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通过立法手段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最后使美国成功渡过了危机。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通过材料来共同了解一下新政后的美国,归纳一下“新政的影响”

  【投影展示】新政后美国社会发展的资料

  【学生活动】合作探究根据材料从经济、政治、资本主义发展角度归纳新政效果。

  【教师引导】新政的效果大家有目共睹,新政不仅挽救了美国,而且使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得以保存,更重要他开创的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在二战后被资本主义国家广泛推广,迎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期。就此能否新政“完美无缺”呢?我们又应该如何全面客观地认识‘罗斯福新政’呢?

  (三)师生交流园、拓展延伸

  【投影展示】

  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制度面临到毁灭边缘的时候,是这个政府(即罗斯福政府)挽救了它。——罗斯福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罗斯福

  【教师引导】问题1.新政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

  如何理解“新政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2.新政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3.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

  【投影展示】全面客观评价罗斯福新政资料

  【教师引导】目前我国改革不断深化发展,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从成功的改革案例中用应该吸取哪些经验呢?

  三.以史为鉴:改革路上的探索

  【投影展示】列宁新经济策:——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罗斯福新政:——借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教师点拨】启示:开拓国际视野,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不断发展进步,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教师引导】本节课我们利用大量的可内外资料探究了“罗斯福新政”的重点知识,下面大家根据老师提供的知识结构梳理一下本课内容,以便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

  四.知识梳理、课堂小结

  【投影展示】学生根据板书自行梳理知识结构

高一历史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战争的爆发;战争的两个阶段-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战争的性质及结果。《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通过学习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了解到:中日甲午战争是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世界范围内再次掀起争夺殖民地高潮这一背景下爆发的,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它是日本统治者推行扩张政策、蓄谋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通过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制度落后、清政府腐败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通过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通过学习中国爱国官兵和台湾军民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分析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和学习日军在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侵略性,激发学生对侵略暴行的愤恨,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中日甲午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使列强获得了在华建厂权,而且,大额的战争赔款和“赎辽费”迫使清政府与列强签订具有很强政治奴役性的借款协定。由此,列强不仅实现了对华资本输出的愿望,还进一步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和中国的惨败,大大助长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瓜分中国一事被列强提上日程,很快地,列强在中国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重点分析

  本课重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各列强都想在中国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和利益。因此,他们为了各自的侵略目的,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的态度。他们的态度与目的不仅有利于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而且,也影响了《马关条约》内容的执行。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所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重点。《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锁,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极严重的步骤,学习这一内容,将会帮助学生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的严重性。所以《马关条约》的影响是本课又一重点。

  难点分析

  本课难点是《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从哪些方面反映出来,学生对此不易理解。学生在理解条约的一影响时,很难将条约的签订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掠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成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特点联系起来,而资本输出将进一步加强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经济控制,加深被掠夺地区的殖民地化。所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教师适当介绍日本经济发展情况和“大陆政策”,使学生认清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甲午战争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使学生理解列强为何对日本侵华会采取纵容或默许的态度,分析列强“调停”的目的及失败的原因。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中的两段引文、甲午战争前李鸿章对驻朝清军的命令、李鸿章和慈禧在战争爆发后的政策,预测甲午战争战局的发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政治制度的落后、清廷的腐败是中国战败的关键。

  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三个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课内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分析、讨论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引导学生就本课内容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讨论或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理解这些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难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手段: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flash动画;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分析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回答:近代侵略中国最凶恶的国家是哪一国家?回忆边疆新危机时期,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情况。由此,导入新课。

  二、战争爆发的背景

  引导学生回忆日本何时以何种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带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根据日本资本主义制度的特点、日本自然环境等因素,分析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存在的困难。教师利用史料让学生分析日本统治集团采取的解决方式并简要介绍其“大陆政策”。

  教师提供的史料:

  “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垂手而得矣。”

  引导学生回忆此时19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阅读书中提到的各列强欲通过日本侵华获得的利益,使之理解为何西方列强采取纵容或默许态度。并分析列强“调停”的本质和“调停”失败的原因。

  强调日本利用朝鲜东学党起义设下圈套,欲促成中日冲突。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中日甲午战争的导火线。

  让学生阅读书中有关“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的引文、“礼部右侍郎志锐的'奏折”的引文、有关李鸿章对驻朝清军统帅的命令的补充材料、战争爆发后慈禧的态度、李鸿章的政策,由学生预测战局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清廷的腐败必将导致战争的失败。

  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利用《甲午战争》flash动画讲解战争经过,并在讲解过程中介绍清政府对敌进攻策略的错误判断。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一部分内容,回答:李鸿章是如何将其避战求和的政策贯彻与战争的始终的,这一政策的执行,对战争有什么影响?

  让学生阅读文中关于日军在旅顺进行大屠杀的补充材料,激起学生对侵略军的愤恨。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播放有关签订《马关条约》的视频资料,使学生了解日方的咄咄逼人与中方的忍辱求和。

  让学生回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与《马关条约》的内容进行对比,并逐条分析条约将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在分析条约的影响时,要引导学生从资本主义世界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时代特征入手分析。

  四、三国干涉还辽

  引导学生回忆初三世界史所学内容,俄国一直垂涎中国东北;1892年俄、法签订条约结为盟国;德国在太平洋地区占有一些岛屿,不乐见日本在远东势力的强大。使学生认识到:三国干涉日本侵占辽东半岛,其根本目的在与维护自身的在华利益。

  五、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利用书中《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形势图》讲解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的经过。让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台湾军民抗日斗争的补充材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分析、讨论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列强对日本侵华所采取的态度、清政府对战争采取的政策、预测战局的发展、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上述活动,提供与教学有关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材料,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的"大陆政策"

  2.国际形势及列强的态度

  3.国内形势及清政府的态度

  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1.战争的爆发

  2.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3.战争的两个阶段及主要战役

  4.战争的性质及结果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主要内容和影响

  2.三国干涉还辽

  四、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全国人民反对割地议和

  2.丘逢甲、徐骧组织抗日义军

  3.台湾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