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为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篇1
【教材简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课文《黄河象》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文章介绍了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黄河象的骨架的形态,及这具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并从科学家假想的角度说明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文中假想的大象化石的形成故事,想象细致合理,描写生动形象,读后可以使我们思接千古,不仅增长关于化石的科学知识,而且激发起热爱科学探索的兴趣。
【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实践,探究,经历。在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本课教学主要目标并非在于教教材让学生去弄清一个科学假想故事,接受书本知识,而是以教材作为一种凭借,引领学生通过图文结合,发现化石特点大胆实践,创编故事--文我比较,产生新的感受--发展改造原有知识经验的过程,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去亲历,去发现,去探究,去完善他们自己的知识建构。
【教学目标】
⒈以教材为凭借,引领学生观察大象化石,了解发掘经过,在现实基础上大胆推测,合理想象,培养创新精神与想象能力。
⒉在把自编故事与课文故事对比赏评中,领悟科学假想的一般方法,感受作者的想象合理﹑严密,描写生动形象,培养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㈠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许多同学对现已灭绝的古生物挺感兴趣,特别是恐龙,因而对一年前去过的中华恐龙园是念念不忘,说说那次游园最令你难忘的,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学习兴趣是学生的内在需要之一,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切入,又紧接下面环节古生物化石及相关知识介绍,激发学生内需。)
㈡化石资料交流,丰富感性认识
课前搜集了不少有关化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所获所得。
(设计意图:资料搜集交流是开放式教育下对信息处理的一种学习,亦通过感性材料的积淀,丰富对化石这一科学知识的感知,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
㈢图文结合,发现化石特点
⒈观察化石图片。
老师也带来一张古生物化石的图片,想看看吗?(出示)这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仔细观察一下。
⒉感知化石特点。
怎么样,看了有什么感觉,跟大家来说说。
⒊引导读文,加深感受。
陈列馆旁边还竖着一展牌,上面写的正是这具化石的介绍,你们读读看,有什么新的感觉。
⒋读中感悟,感情朗读,表现化石特点。
指名读,齐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中感受化石的大和保存完整。
⒌了解发掘经过。
师引述过渡:这具化石在地底下沉睡了200万年,直到1973年的春天,甘肃省的一些农民在黄河边挖掘沙土,忽然发现沙土中有一段洁白的象牙,便向当地政府报告,这具化石终于得以重见天日。让我们再去挖掘现场看看,又了解了哪些情况。自读课文最后一段。
(了解化石出土姿势:脚踩石头,斜斜插入土里)
⒍引发生疑。
了解了有关黄河象化石的这么多内容,接下去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⒎过渡引导。
我们也来做做小科学家,假想一个有关黄河象来历的故事,你们说怎么样。
㈣想象来历,自编假想故事
⒈指导假想。
⑴科学假想我们还是第一次。首先让我们来策划一下,看这个假想该怎么个想法。
⑵学生讨论,引导归纳科学假想的要点:以现实为依据,大胆推测,展开科学合理想象。
⒉小组合作,自编故事。
⒊交流自编故事,学生评议。
评评:①故事创意,②现实为依,③科学合理。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感知化石的特点,自己分析,思考,推断,自编故事,通过自己亲历、实践,体验科学家假想的一般过程,逐步发展完善了对科学假想的认知。)
㈤赏评课文故事,交流感悟
⒈读中充分感知课文故事。
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⑵指名分段读,进一步感知。
(设计意图:多层次的读,充分感知,让文字内容在头脑中逐渐清晰明朗起来,为后面对文本故事的分析,比较,赏评奠定基础。)
⒉比较故事,细细品味。
⑴小组学习,把刚才自编的故事和课文故事比一比,谁编得好,好在哪里。
⑵交流感受。
①故事发展的背景环境:气候干燥炎热,动物们干渴难忍,为后文急于喝水,忘了危险埋下伏笔。(细致形象)
②老象陷入淤泥的经过,环环紧扣,故事想象合理、
③地质变化的过程,具有科学性。
(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可欣赏书本故事的.优点,亦可评其不足,也应肯定自编故事的独特创意,细腻周密之处,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书本)
(设计意图:转变学习方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赏评文本故事,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表达,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批判意识。)
⒊小结亲历感悟。
说说通过自编科学假想,再与课文故事对比,你们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传统教学重结论,而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起初,学生凭着已有的对科学假想粗浅的认知进行自编故事实践,再经历生生互评,与文本故事进行比较,分析,选择,经历了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不仅探究获得新知,发展了已有的知识经验,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空间。)
附:板书设计:
个头大,保存完整
以现实为依据
脚踩石头,斜插土里
科学
假想
大胆推测,合理想象
严密
科学
细致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篇2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会用精彩、表演练习说话。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马戏团里的动物表演精彩有趣,都是演员们训练的结果。
3、提高学生细致观察图画的能力。
4、能够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四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弄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猴子爬竿、黑熊踩球、山羊走钢丝都很精彩。
教学难点:
对好奇、绝技、喝彩等词的理解;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三、教具准备:
计算机多媒体、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1.小朋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5课精彩的马戏。
课文中有2个多音字,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喝彩好奇喝好喝水好玩1、谁来读一读?1、大家一块读,每个词语读两遍。
2、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的1-4段,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中的插图,边读边看边想: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待会儿提出来。
3、小朋友,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了马戏节目有很多,那么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节目呢?请同学们小声读一读2、3、4自然段,并用横线勾出表示节目名称的词语。用波浪线勾出表示观众反应的词语。(板书节目名称,请三位学生上台板书表示观众反应的词语。)
4、(放屏幕)同学们,猴子爬竿逗得观众哈哈大笑,黑熊踩木球引起一阵哄笑,山羊走钢丝赢得了全场观众的喝彩,可见这三个节目确实都很精彩,那它们的'表演精彩在哪儿呢?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一读2、3、4自然段,想一想,从哪些地方看出这三个节目都很精彩?读完之后,分四人小组讨论这个问题。(板书:顽皮、紧张、出色)
5、把今天学习的1-4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要读得有感情。
6、总结:
小朋友,课文主要写了这三个节目,从动物表演的经过和观众的反应都可以看出这三个节目很精彩。那么,动物们能演出这么精彩的节目,是谁的功劳呢?我们下节课再一块儿学习讨论。
7、完成课后第三题。
1、请一人读题目要求。
2、全班齐读词语。
3、用精彩、表演练习说话。
4、抄写第三题的词语。
5、红花题:用精彩、表演书面造句。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篇3
[教学要求]
一、认识猫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猫的感情,从而爱护小动物。
二、复习生字,理解本课生词,要求掌握:古怪、无忧无虑、尽职、闭息凝视、变化多端、生气勃勃,会用任凭、生气勃勃造句。
三、懂得本课抓住猫的性格特点,有层次地叙述方法。
四、能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课前准备]:
投影幻灯机及课文配套的幻灯片。或用图画。
[课时准备]
第一课
一、导入 (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对新课产生亲切感)。
哪些小朋友家里养过猫?你们仔细观察过猫吗?猫给你们什么印象?
叙述:有一位很有名的作家,他的名字叫老舍(板书),他非常喜欢猫,还特地为猫写了一篇文章呢!这就是我们课本上《猫》。
二、自学课文。
△小朋友自己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不懂的自己做上记号。
△:尽职、变化多端、闭息凝视。
(让学生抓住组成词的关键性字眼,查字意,然后理解词义)
△这篇课文中,写了哪些猫?(大猫和小猫),分段就可以把前面写大猫的作为一段,把后面写小猫的作为一段。小朋友再读一遍。划分段落。分好段想一想:课文第一段,主要写大猫的什么特点?课文第二段,写小猫的什么特点?把能概括它们这一特点的句子划下来。
(第一段:猫的性格实在古怪。)
(第二段: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三、讲读课文。
第一段:
1.课文开头第一句就说:猫的性格实在古怪,当你读到这一句时,你是怎么想的。
2.下面就写它怎么古怪,它古怪在哪儿呢?听老师读课文。
3.范读第一段。
4.现在我们先来看第一小节,边读边想:从这一节叙述的内容里,我们看到了猫的几种不同的形象。
结合放幻灯,以及平日观察,具体描绘一下猫的这些形象。每叙述一个形象,要求概括一下自己对猫的印象。
△(放幻灯①:猫在睡觉)学生叙述:猫很老实。(释:无忧无虑)
△(放幻灯②:猫出去玩)学生叙述:猫很贪玩。
△(放幻灯③:猫等老鼠)学生叙述:猫很尽职。(释:尽职)(突出:非┉┉不可┉┉)
5.点拨:猫又是老实,又是贪玩,又是尽职,那么课文上是怎么把这些不同的特点联起来的呢?你们再读读课文,特别注意课文中连接的词语和句子。
(说老实吧,它的确┉┉;可是┉┉;说这贪玩吧,的确是呀┉┉可是┉┉)
①说它老实吧
6.比较读 这两种句式语气有什么不同?
②它很老实
①说它贪玩吧
比较读 再比较比较,体会体会
②它很贪玩
说它老实吧说它贪玩吧,我们体会体会,这种语气给你什么感觉?(并不完全这样)
7.根据板书指点:
说它 老实(可是)贪玩
贪玩(可是)尽职
指点:说它老实,它是乖,可是,它又贪玩;说它贪玩吧,它是贪玩的,可是,它又尽职的。所以课文开头第一句就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些就是猫的古怪的表现之一。
启发:其实猫就是猫,白天睡大觉,晚上捉老鼠,没事东跑西跑,根本谈不上什么古怪呀,老实呀,乖,贪玩呀,尽职呀。但是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呢?(作者爱猫,觉得猫像顽皮可爱的小孩似的,所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这样就把作者爱猫的感情表达出来了)
8.指导朗读。现在我们看,谁能把作者对猫的'爱表达出来。
9.继续往读,猫又怎么古怪,这一节中,你觉得哪几句是主要的,能概括全小节内容的,把有关的语句划下来,准备自己讲书。
(可划的词语: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它若是不高兴,一声不响。)
这一小节请小朋友自己读读、想想、讲讲。例如层次怎么分,详略怎么样运用的什么表现手法,用词造句,甚至标点符号的作用都可以讲。
自己讲书要点:
(1)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后面用了冒号,表示下面写猫的温柔可亲。
(2)高兴时的温柔可亲是详写的,不高兴时一声不响,写得简略。
(3)写高兴,着重写了猫的不同叫声。突出有关词语:
长短不同 丰富多腔 变化多端 粗细各异
(4)猫并无高兴与不高兴之分,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猫的感情。
10.指名读第二节,要把你们刚才讲的冒号、层次、感情,用停顿和语调表达出来。
四、巩固词语。
任凭、无忧无虑、温柔可亲、尽职、变化多端、闭息凝视、古怪,从中挑出两到三个,写出猫给你的印象。
五、各自练习背诵一、二两节。
第二课
一、讲读课文。
第一段,第三节。
1.这一节进一步写出猫的古怪。你们能用一对反义词把这一节的内容概括一下吗?(板书:怕、勇猛)
2.用上关联词语把它们联接起来。既┉┉又┉┉虽┉┉但更多的是┉┉
3.现在我们来看整个的第一段,写猫的古怪,分了哪几层来写。就前一课出现的板书指点。
说它 老实 (可是) 贪玩
__ 贪玩 __ 尽职
古怪 __ 温柔可亲 __ 一声不响
__ 怕 __ 勇猛
这些方面,课文中哪些写得详细(老实、尽职、温柔可亲、勇猛。根据学生回答在上面这些词上用彩色粉笔做上着重号。)
为什么作者写猫的老实、尽职、温柔可亲、勇猛比写猫的贪玩、一声不响、胆小要详细呢?(原因有二:一方面是作者爱猫,就把猫的长处写得详细,二方面事实上猫的优点是主要的,不然的话,怎么会许多人家养猫,作者又怎么会爱猫呢?)
4.指导:概括段意,这一段主要写的什么?我们还可以用书上哪一句概括?(猫的性格实在古怪)这一句写在这一段的第一句,这叫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人一看就明白,而且印象深刻)
第二段
1.你们再看第二段的第一句,在全段中的地位怎样?(也是段首概括)。
课文上说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这个更字告诉我们,作者爱猫,更爱小猫。现在你们从课文里找找,哪些词语本来是用在小朋友身上,现在却用到小猫身上去了。(好玩具;不哭、打秋千、生气勃勃、天真可爱以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2.小猫的可爱,你们感觉了吗?我请谁来讲,先照课文讲,然后补充自己所观察的,说出小猫的天真可爱。
3.指名朗读。
4.特点层次。
一根鸡毛
淘气 一玩起来
它们的胆子
你见了
二、练习背诵。
三、说话练习:过去我们写动物,只懂写出动物的形状、生活习性,这篇课文却着重写出了猫的性格及作者对猫的爱。谁能选自己所喜爱的一种小动物,说出它的特点,表达出你对它的感情。
(提供导语 :_____的性格实在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
猫
(说它) 老实 (可是) 贪玩
古怪 贪玩 尽职
温柔可亲 一声不响
怕 勇猛
好玩具
小猫 也不哭
更可爱 胆子越来越大
摔抱打◆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教育学生做事要遵循规律,不要急于求成。
2、在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讲出寓意。
3、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在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讲出寓意,并口头联系实际学习、生活谈感想。
教学难点:
在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讲出寓意,并口头联系实际学习、生活谈感想。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弄清题意。
1、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则寓言《揠苗助长》。
板书课题:揠苗助长
齐读课题。
2、这则寓言的作者是孟子,他和孔子一样都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
3、“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揠”是拔的意思。
(“揠苗助长”是拔禾苗帮助禾苗长高。)
二、讲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读课文,思考:(1)这个故事中讲的是怎样一个人?(2)他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指名回答。
(这个故事讲的是古时候一个种田人,用拔苗助长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2、教学第一自然段。
⑴指名读
思考:种田人为什么要拔苗助长?
⑵从哪些词语看出种田人很焦急?用横线划出来。
指名回答。
板书:巴望 好像 焦急
⑶“巴望”是什么意思?(盼望)
为什么不用“盼望”而用“巴望”?(为了说明他当时心情十分焦急。)
⑷第一自然段讲种田人为什么要拔苗助长,也就是讲清了“拔苗助长” 这件事的起因。
板书:起因。
⑸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种田人焦急地想帮禾苗长高。)
⑹读的时候要体会种田人什么样的心情?(焦急)
指名读,齐读。
3、 教学第二、三自然段
(1)种田人一心想帮禾苗长高,他想出办法了吗?让我们一起看第二、三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
(2)他有没有想出办法?(有)
哪个词语说明他好不容易想出办法?(终于)板书:终于
他想出了什么办法?(拔苗助长)
他有没有考虑一下这个办法好不好?(没有)
从哪个词语看出他没考虑?(急忙)板书:急忙。
为什么他只想出拔苗助长的`办法,而没有想出别的办法?
四人小组讨论。
(因为他只想让禾苗长高。)
他拔禾苗干了多少时间?(“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
“筋疲力尽”说明了什么?板书:筋疲力尽
(“筋疲力尽”说明他下了很大功夫,费了很大的劲。)
(3)他干得“筋疲力尽”后,回到家里自我感觉如何?(很得意,自认为力气没白费。)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总算”)板书:总算
指名读种田人说的话。
(4)齐读第二、三自然段。
4、教学第四自然段。
(1)第二天,他的儿子到田里一看,发现什么?
(禾苗都枯死了。)板书:禾苗都枯死了
(2)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
(拔苗助长会伤了禾苗的根,使禾苗枯死。)
(3)齐读四自然段
5、四人小组讨论:种田人错在哪里?
小结:禾苗是不能拔高的,违背了它的生长规律。
板书 :急于求成
违背规律
6、朗读课文
三、联系实际谈寓意。
1、学习了这篇寓言,你懂得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让学生各抒己见,从各个方面来围绕课文内容谈。
2、请你举一举生活、学习中的例子来说明你懂得的道理。
同桌讨论,指名回答。
若举不出,则出示下列例子。
(1)有一次,老师叫我背诵一篇课文。我没有先理解就急着背课文,结果花了很多的时间也没有背下来。
(2)有一天上午放学,我饿着肚子回家,发现妈妈还没回来,就炒冷饭吃。我把煤气灶的火开得太大,结果把饭烧焦。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寓言《揠苗助长》,同学们从中懂得了不少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要像那位种田人一样犯同样的错误。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练习一。
板书设计: ya 揠苗助长 起 因: 巴望 好像 焦急 经 过: 终于 急忙 违背规律 拔 筋疲力尽 总算 急于求成 结 果: 枯死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风景的优美和小洁心灵的美好。
3.有保护环境卫生的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抓住描写景色美丽的句子,了解小洁的行为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知美。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特意准备了一份礼物,想送给你们,看一看吧。
(出示课件)礼物——几张清澈湖水的风景图片。
师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答)
提示课题
板书课题:清澈的湖水
学生齐读课题( 读好“清澈” )
二、初读课文,感受美。
1.师:面对这清澈的湖水,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大家快打开课文27课,自由的、放声的读一读!读的时候把句子读顺,同时勾出你不认识、或者读音拿不稳的字宝宝和词宝宝。
2.检查学习情况,出示课件:读一读,认准生字。写一写,会读并会写字词。
过渡句:这些字宝宝啊孩子们都认识了,现在它们跳进了小洁姐姐的船里,和小洁姐姐一起去欣赏那美丽的风景,我们也去看一看吧。
三、品析课文,欣赏美。
1.第二自然段,(出示课件)学生欣赏两岸的风景,师问:你们看到什么?觉得这里的山石怎样?谁能把你看到的美景读出来?
2.第三自然段,读课文。师问:小洁姐姐想把面包纸丢进水里,丢了吗?(没有)为什么不丢呢?你能找出描写湖里美丽景象的`句子吗?(出示课件)抽生读,自由读,为什么小洁觉得自己像在天上飞,又像在水里游?
师旁白(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这时,你荡舟湖上,与湖水贴得那么近,湖水是那么的清,而天上的蓝天、白云、山峦又如此的清晰。此时你们有什么感觉呢?
3.第四自然段,师读课文,学生勾出喜欢的句子。
师问:小洁姐姐还想把面包纸丢进水里吗?(教师抓住“攥着”和“生怕”理解句子)她为什么害怕面包纸掉进水里呢?(小鱼)谁来读一读写小鱼的句子,从这个句子你有什么体会?带着体会读句子。
孩子们,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小鱼嬉戏,你们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啊?板书:景色优美。景色多美啊,小洁姐姐从想扔面包纸到攥着面包纸到生怕掉进湖里,孩子们,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小洁是个怎样的孩子?(生说)是啊,小洁姐姐才不会把这美好的的景象破坏呢!看,那边的孩子在干什么?(读四自然段的后面部分)师问: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美丽景象被破坏了,体会小洁的心情。)孩子们,你们喜欢哪个孩子呀?为什么不喜欢扔香蕉皮的小孩呢?如果是你们,你们会怎么做?孩子们,你们想知道小洁姐姐是怎么做的吗?
4.第五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小洁姐姐是怎么做的。(抽生用表演的形式上台饰演小洁姐姐)
5.学到这儿,孩子们,(出示课件)如果你是湖面的游船、水中的小鱼或是岸边的景物,你的感受会怎样?发挥你的想象,帮他们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四、拓展延伸,培养品质。(出示课件)
想一想,怎样才能让所有的人都来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篇6
知识目标:1、懂得教育对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2、明白自己享有受教育的权3、知道义务教育的特征。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正确行使和维护受教育的权利的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为了今后的幸福生活,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富强而努力学习;
重点难点:
本框包括两部分:一,教育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二,我们享有受教育权利。其中第一部分是重点,第二部分是难点,同时它也是第二框内容的铺垫。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目标教学
教学流程:
一、先学
1、导入:观察两幅图片,题目是《我要上学》。图中的大眼睛女孩名叫苏明绢。
下面是她在的自述:“照片上的我,正上小学一年级。那时,我家全年的收入仅仅够全家吃三个月,父亲每天起早贪黑,上山砍柴、下河抓鱼,用换来的钱,买点口粮,维持生计。1990年9月,我上学了。当父亲把100多元学费交到老师手里的时候,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不知道这是父亲砍了多少柴、卖了多少鱼才挣来的钱,我更不知道以后父亲是否都能给我拿出钱来交学费。
1992年,“大眼睛”的照片在国内外各种报刊上刊发,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我也成了希望工程的“名人”。此后,在希望工程的资助下,我顺利完成了小学、初中、高中学业,并于20xx年考入安徽大学金融管理系,“我要上大学”的梦想终于实了
旁白:
从安徽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毕业的她,已顺利进入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工作。如今,昔日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被已成银行白领。 那么,她靠什么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呢?
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去探究这位“大眼睛”姐姐的成长历程。
板书课题: 知识助我成长
1、知道受教育是宪法赋予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也是公民应尽的`义务。
2、理解教育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3、知道义务教育的含义,理解其特征。 请同学们一起大声朗读本节的学习目标。
4、诵读课文,感知课文:(时间5分钟) 老师温馨提示:学们要注意教材中的插图,并出示自学指导。
5、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根据阅读内容,自主完成下列各题,找到答案,可以画在书上,答案分散的,可以集中在一起。
比一比,看谁找的快,看谁找的准。
1、教育对个人成长和和社会发展有什么意义?举例说明。2、读完59面下插图,把你的答案填在书上。
3、什么是受教育权?什么是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有哪些特征?
(学生自主答题,不懂的可小声与小组同学计论,解决为了的也可举手询问老师。时间6分钟后老师检查学生的答题情况)
二、后教
老师巡视学生自主答题情况,抽查学生答题答成度和质量,梳理出存在的共性问题,引导、研究、答疑。
三、探索 发现
材料一:记者采访放牛娃时的一段对话
记 者:你为什么放牛? 放牛娃:挣钱记 者:为什么挣钱?放牛娃:找媳妇
记 者:为什么找媳妇放牛娃:生儿子记 者:儿子将来干什么?放牛娃:放牛
听了这样的回答,记者陷入了沉思。
材料二:当他还是个放牛娃的时候,他就在牛背上梦想能飞上蓝天。 1980年,他父亲不幸病逝,刚上初二的他不得不辍学.学校的老师冒雨找到了他的母亲:“这孩子成绩好,退学太可惜,可不要把孩子的前途耽误了。” 正在地里干活的放牛娃重返了校园.1984年,他终于实现了那个牛背上的梦想,进入了空军飞行学院。
这个放牛娃就是英雄航天员聂海胜。
材料三:在《大国崛起--德国篇》中有这样的记载:早在拿破仑的军队入侵的时候,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就指出了德意志的出路。他说:“这个国家必须以精神的力量来弥补躯体的损失。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我从未听过一个国家办教育办穷了,办亡国了。”在普及全民教育的同时,普鲁士建立起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现代大学。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篇7
1. 知识与能力: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巧妙的构思以及寓意深刻的象征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小姑娘纯洁善良的心灵,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三. 新课讲解
(一)作品指南
《小小的阳光》
本文选自《美德书》。《美德书》是长踞美国《纽约时报》畅销排行榜连续80多周的最伟大的励志故事宝典。这本书里,上百位智慧先哲、旷世文豪、国家领袖,为孩子们娓娓道来。优美而有亲和力的美德故事,在让孩子们获得内心最充实、感动的快乐的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珍贵恒久、卓越一生的美德,让孩子们终生受益。《美德书》的编撰者是美国前教育部长威廉贝内特。本书所展现给我们的是人类本性中永久不变的最基本的十大美德:同情、自律、责任、友谊、工作、勇气、坚韧、诚实、信仰、忠诚。本文是布莱斯德尔兄妹的作品。
(二)谋篇立意
《小小的阳光》
本文通过一位小女孩埃尔莎,给年迈的奶奶带去阳光的.故事,展示了孩子美好而纯真的心灵。埃尔莎看到奶奶的屋子里没有阳光,于是她便带一点阳光给她奶奶,她用衣服包住阳光,带到奶奶的房间,可阳光是包不住的,但对奶奶来说,埃尔莎的眼睛和头发上充满了阳光,也就是说埃尔莎每天的问候,便是奶奶心中的阳光。
《小小的阳光》
(1)浅显的故事,蕴含着美好的品德。文章就记述了小女孩埃尔莎,给奶奶送去阳光的故事。通过她天真的举动,体现出孩子疼奶奶,关心长辈的美好心灵。
(2)故事情节简单,语言明白易懂。本文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就讲了小埃尔莎为奶奶送阳光的天真的举动。语言也采用口语化浅显的语言,让人读之易懂。
(3)人物形象鲜明。小女孩埃尔莎的天真、活泼、可爱、可敬的形象,奶奶慈爱、和蔼的长者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四、重难点句子导析
《小小的阳光》
“孩子,阳光从你的双眼里照出来了,”奶奶说,“它们在你金色的头发里闪耀,有你在我身边,就不需要阳光了。”
导析:阳光代表着温暖、关爱、幸福、欢乐等等,奶奶从埃尔莎的眼睛里读出了这美好的东西。埃尔莎的到来,使她感到温暖,给她带来了欢乐,所以她说“有你在我身边,就不需要阳光了。”
《小小的阳光》
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导析:这是总结性的一段话,埃尔莎用眼睛和头发给奶奶带去阳光,也就是用她的天真和善良给奶奶带去欢乐与幸福。奶奶从她金色的头发上感受到阳光的温暖,从她的眼睛里读到了快乐,而这些正是一个垂暮老人所需要的。此句话也在教育孩子们,关心爷爷、奶奶们,他们太需要“阳光”了。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篇8
一、复习导入
1、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6课《水》,作家马朝虎在《水》一文中,以回忆的笔调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特殊的图画,一群特殊的人们,一种特殊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老师这儿有一首小诗,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出示: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冰心《繁星》
(指名两位读)
2、是啊,童年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水就是马朝虎的童年梦,因为我出生在一个——(引说“缺水的地方”,水成了——。请我喝水,不如——,所以童年的我有个最大的期盼,谁知道?(雨天洗澡、)在炎炎的夏天希望——(勺水纳凉)
二、体悟水的珍贵
1、为什么下雨天和纳凉让我们如此期盼呢?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去品读这段生活的滋味。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字中的画面。(生自由读书)
2、这段文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如果请你有文中的词语来说,你会选择什么词?(欣喜、欢乐、痛快)
3、一场雨,让哪些人如此的痛快呢?雨中的人们是如何的兴奋和痛快?如果你再次走进这段文字,仔子细细地朗读,你会对雨中的这种兴奋和痛快感受得更深刻。(学生再次大声的读)(出示)
交流:
(1)“脱得光溜溜的”:
师:全身光溜溜的,这时,孩子们眼中只有……(生:水)心里面也只有……(水)
(2)“奔跑跳跃、大呼小叫”:
师:把这两个词连起来读读(示范)生读
师:会读书的孩子,不仅从文字中看到画面,还能听到文字背后的声音,雨中的孩子在叫什么?喊什么?(真痛快,下雨天终于来了,我终于洗到澡啦……)
提示:把你高兴的劲儿说出来。大声喊。
(3)我们一起把高兴的劲儿读出来(奔跑跳跃、大呼小叫)
(4)你还从她朗读的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痛快和兴奋?(生谈)
师:作者说“我们在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什么叫“尽情的享受”?(想怎样就怎样)
师:全身“脱的光溜溜的”叫……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就叫做……“仰起头大口地吃着来自空中的水”也叫做……
(5)引读:一场雨让孩子们尽情地享受,大人们也加入了进来,只是他们还略带羞涩(引读)——男人们穿着短裤,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
(6)透过这场令村民欣喜若狂的雨,你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我看到一位老人他用枯瘦的.手接着天空中的水,喃喃地说"终于下雨了") 我在雨中看到了一位姑娘,他正在洗去脸上积了多日的污垢,正在拢一拢秀发;我看到了一位小伙子,他光着上身,举着双臂,大声呼喊着,"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你还看到了什么?(我还看到了树,正在咕咕地喝着水.我还看到牛羊们都跑出来,仰着头喝水)
(7)同学们,这不就是雨中的一场狂欢吗?干裂的土地,黝黑的身体,想啊,盼啊,什么时候能下场雨啊,你听,哗啦啦,下雨啦,让我们一起投入这欢快的雨中吧。(配乐朗读)
4、如果没有这样一天天的期盼,没有这样一日日的渴望,也就没有下雨天如此的痛快,这样的日子就象我们过节一样,但更多的是干燥和炎热,那么在炎炎的烈日中我们又期盼什么呢?(用一勺水冲凉)
(1)母亲的一勺水,到底给我们四兄弟带来什么不一样特殊的感受呢?读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听好要求,读出自己,想象文中人物的体会,第二争取读出问题就更好了,第三,做好批注。写在旁边。
(出示: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做好批注)
(2)这勺水到底给我们带来怎么样奇妙的感受呢?谁先来。(交流)
哪些同学对他这句话也有感受的?(每一寸皮肤都在渴望着水……)
这是何等的满足?还有,吗?
师:凉凉的风加上凉凉的水,感觉好极了。
生:……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的水,母亲很节约水资源。
师:你感受到水的气息了吗?(感受到干渴)全身的毛孔都充满了对水的渴望。
生:母亲……“饿坏了。我感觉到我们对水的渴望不仅是渴,而且是饿。
师:(引读)
师:“饿“了,真的”饿“了,真的”饿“坏了。同学们,你们看,因为饿坏了,。才有了着期盼的眼神,因为饿坏了,才有了排队取水的耐心,才因为饿坏了,有了这一路挑水的艰辛,更有了雨天洗澡,勺水纳凉的舒心。水就象可爱的小精灵在逗弄着我们的每一个细胞,再让我们轻轻读读这种饿坏的感觉!(配乐朗读)
师:其实这段话也打动了老师,瞧,老师把它改成了一首诗,想听听吗?(师配乐朗读)
听了老师的朗读,你有怎样的感觉?(水太珍贵了)
(3)一勺水令我们有了非常幸福的感觉,我们不难发现,这里虽然缺水,但他们却充满快乐、幸福,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幸福。再来读读冰心的小诗。你一定更有感悟。(配乐齐读)
(4)水是珍贵的,这与水有关的童年也是(引说)——珍贵的。
同学们,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吗?(珍惜水,从我做起)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篇9
一、学习目标:
1、熟读成诵,翻译全文,各累词汇。
2、掌握“庞然大物”、“外强中干”、“黔驴技穷”三成语,理解文章的内容及寓意。
二、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翻译,理解文章内宾。
2、由“庞然大 物”、“外强中干”、“黔驴技穷”引出文章寓意。
三、教学设想及准备:
1、让学生对作家、作品做简要的了解,反复诵读,逐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寓意。
2、通过投影,结合自己思考题,引发学生对黔之驴的新解,扩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由《左传》中成语故事“外强中干”导入。
二、学习目标:
1、熟读成诵,结合注释试译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庞然大物”、“外强中干”、“黔驴技穷”,理解文章的寓意。
(指导学生预习新课,先自读,然后分段朗读,及时正音)(5’)
三、作家作品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文学成就包括多方面,有论说、寓言、传记、游记等。
四、自学指导: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2、记下有疑问处,互相讨论质疑(10分钟后比较自学效果)。
五、根据译讲要求,翻译全文。
1、文中的哪些词语表现了驴子的反映和老虎的心理变化过程?
简析:“庞然大物”是经虎的眼光来显示它的心生畏惧,“以为神”更是敬畏之至。“蔽”、“窥”、“稍”更反映老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理。“终不敢搏”可见虎之谨慎,“稍稍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荡倚冲冒”可见虎之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
2、这则寓言给你怎样的启示呢?试从好事者、驴、老虎等角度谈谈你的看法,五分钟后各抒已见。
比如,首先可以黔之驴真的没有用处吗?为什么称船载驴以入的人为“好事者”呢?你为驴子感到悲哀吗?你又为老虎感到骄傲吗?
简析:
(1)黔之驴并非废物,而是“虎落平原”,没有发挥自己的特长,英雄也要有用武之地,若在内地它吃苦耐劳可负重千里。
(2)“好事者”未能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没有能使驴子进入“用武之地”,“止增笑耳!”
(3)老虎,我为你骄傲。“你”胆大、心细、勇猛而不失谨慎,无论外物是如何貌似强大,“你”毫无畏惧,善于斗争,所以能取得胜利。
(4)驴子,我为你悲哀。无论是做人还是驴,都要有自知之明,徒有其表,名不符实,轻举妄动逞英雄,只会落下可耻的.下场。
六、课堂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篇50字左右的小短文,谈谈这则寓言对你的启示。
附板书:
黔之驴
柳宗元
好hào窥kuī载zài驴:黔无驴庞然大物一鸣再鸣蹄之
载以入:连词“而”虎:以为神且噬已觉无异能技止此耳
以(之)为神:介词“把”,“之”代指驴寓意:辛辣的讽刺了貌似庞然大物,实以为且噬已也:动词“以为”则外强中干,遇到困难就黔驴技
蹄之:名词活用为动词穷的人。
益习其声:益“更加”,习“习惯”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深沉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播放阎维文的《母亲》,出示歌词: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
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她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
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母亲)她就是母亲,她就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一位普通的母亲,走进著名作家梁晓声的母爱世界,一起去感悟那份浓浓的慈母情。
出示课题:慈母情深,齐读。
二、感知家穷
同学们课前都已经预习过课文,我们知道事情的起因只是因为一本价值一元五角的书,请问,对于你而言,买一本一元五角的书容易实现吗?可对于当年的梁晓声,买这么一本书容易吗?(不容易)
请你读读课文的1~4自然段,从哪些语句可看出买这么一本书不是件容易的事?
(感知家穷、理解失魂落魄。)
一元五角钱在当时究竟意味着什么呢?那个年代,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是20几元,学生一学期的学费是3元,梁晓声家有兄妹5人,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人,常常一块臭豆腐要吃
3顿,舍不得吃炒菜,而母亲在一个小厂做临时工,每月工资只有27元,为了省钱,她每天不吃早饭就去上班。由此可见,一元五角钱对于这个贫寒的家实在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所以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也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正因为此但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
三、感受母爱
1、梁晓声太想要这本书了,于是他打算鼓起勇气向母亲要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母亲工作的地方看看,自由朗读5~29自然段,把你看到的感人场面用波浪线划下来,说说你看到了一个(
)的母亲?
2、交流:
⑴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瘦弱、辛劳)
瘦弱的程度怎样?这么瘦弱的脊背,仿佛在告诉我们什么?极其瘦弱、脊背弯曲、头凑近(承受生活重担,辛苦劳作)。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令人心碎。
⑵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疲惫)
母亲吃惊地望着我,我又何尝不是吃惊地望着母亲,如果我不到母亲工作的地方,也许永远不知道母亲是这样辛苦地赚钱养家。此时,吃惊的仅仅是母亲吗?大家看看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表达自己的吃惊的?这里连续用了三个我的母亲,来反复强调我的那份──吃惊,强调了这就是我亲眼看到的母亲,她疲惫、劳累。
真想不到这就是我的母亲。谁再来读。
疲惫的眼神告诉你什么?为什么用省略号?
是呀!当我看到母亲的时候,我才深深切切地感受到我的母亲挣钱是那么辛苦。当你看到你的母亲这般劳苦,你的心里感受到了什么?(生答)
是啊,这般劳苦的母亲让你感到了──心酸,让你感到了──心疼,更是让你感到了──深深的敬意让我们再来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⑶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辛劳、争分夺秒、坚强)
读着,读着,哪个词跳入你的脑海,(立刻),立刻出现了几次?四个立刻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表示?
母亲为什么要争分夺秒地工作?
母亲真的不会累、不需要休息吗?让我们再来看一段文字(屏幕阅读)。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
我以为母亲天生成就是那样一个劳碌不停而又不觉累的女人。我以为母亲是累不垮的。其实母亲累垮过多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我们做梦的时候,好几回母亲瘫软在床上,暗暗恐惧于死神找到她的头上了。但第二天她总会连她自己也不可思议地挣扎了起来,又去上班
这样的母亲,你还觉得瘦弱吗?她是坚强的。
读了这文字,与其说母亲是在挣钱,不如说母亲是在拼命。
3、面对如此憔悴、疲惫,甚至可怜的母亲,我却来向她要钱,要她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要她累死累活一天也挣不来的一元五角钱。我犹豫了,我有点说不出口了,一起来读读这段对话:
母亲大声问:你来干什么?
我
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
我要钱
我本已不想说出要钱两个字,可是竟然说出来了!
要钱干什么?
买书
多少钱?
一元五角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龟裂是什么意思?请看一双龟裂的手。(出示图片)龟裂的手指使你明白了什么?龟裂的手指曾做过多少活?这双龟裂的手指仍然在做着什么?皱皱的毛票说明了什么?母亲掏出给我的仅仅是普通的钱吗?(血汗、爱、希望)她希望什么?
4、母亲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短短的一句话,包含了母亲的什么?母亲的那句话,时时在我心头萦绕,时时在我耳畔回旋,时时给我力量,时时催我奋进。
四、总结
慈母情怀是深深的爱,是母亲的爱支撑我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所以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这篇──再读课题。
生活中,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母亲,这种爱就是母爱。母亲的爱,纯纯若水,绵绵如溪,沉沉似海。再来听听这首《母亲》,此时此刻,你想对母亲说些什么?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篇11
教学目标 :
1、懂得借别人的东西要爱护,并能按时归还。
2、能看图连贯地说一段话,并能使用借书和还书时的礼貌用语。
教学重点:
能抓住人物的言行把借书、还书的过程说清楚。
教学难点 :
看图连贯地说一段话,注意每两幅图之间过度要自然。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老师这儿有几本新书,你们想看吗?
(想)
2、你们想看老师的这本书,可得向我借(生齐说)
(板书:借)
3、你准备怎么向老师借这本书呢?谁先来说一说,看老师愿不愿意把书借给你!(生说)
看来,同学们都能从老师这儿顺利地借到书了。
(你们知道为什么老师愿意把书借给他们吗?)
板书:有礼貌
(他们用了哪些礼貌用语啊?)
板书:请好吗
4、今天啊,明明也买了一本新书,丁丁很想看,于是,他向明明借书。那丁丁又会怎么借书,怎么还书呢?这节听说训练课,我们就来学习第5课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看课文中四幅图,读读课后问题。
2、能说说你自己都看明白,读明白一些什么吗?
3、学生自由交流。如果你愿意向老师交流就和老师说,愿意与同学交流就和同学说。注意把话说通顺,让人能听明白。
三、逐幅看图,练习说话
(过渡:看着同学交流的'兴奋劲,真想听听同学们是怎样把一幅图一幅图说清楚、明白的。愿意说给大家听吗?)
1、出示图1:你准备怎样把这幅图的意思表达明白?
A、指名说.谁有补充吗?
B、多请几个同学说。
2、出示图2:是的,丁丁也顺利地借到了书。看,回到家,他在干什么呢?
3、从这里可以看出丁丁是个怎样的孩子?
(板书:爱书)
(2)你能猜猜丁丁这时是怎么想的吗?
(3)请你连起来把这幅图的意思说一说,好吗?
4、图3包好了书皮,丁丁在干什么了?
(板书:看书)
看你能用上哪些好词好句?(板书:津津有味专心致志)
5、图4过了一个星期,丁丁把书还给了明明。还书时,丁丁会怎么说?明明又会怎么说呢?
(板书:还书)
从时间上看,丁丁还书非常按时。
四、把4幅图的内容连起来说。
注意图与图之间过度要自然。
1、自由说
2、指名说
五、表演《借书》
1、自由组合练习表演
2、上台表演,师生共同评议。对话是否正确,是否有礼貌。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向别人借东西是否有礼貌?按时归还了没有?准备今后怎样做?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篇12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通过诵读,学习作者语言。
3.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kun1)鹏
斥安鸟(yan4)
蓬蒿(hao1)
咫尺(zhi3)
狼藉(ji2)
相形见绌(chu4)
美味佳肴(yao2。)
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方)茼蒿。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
咫尺:(书)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精巧:精细巧妙。
佳肴:精美的菜肴。
二、导人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学生交流感受和见解,同学问互相补充。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二段。
学生阅读第一、二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一段段意:提出“征服自然”说法错误,认为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的一滴。
第二段段意:大自然窃笑人。(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今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二)学习第三至第五段。
1.学生阅读第三至五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三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四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五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2学生发表自己看法,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
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如:
(1)说说人类变化的历史。
(旧石器、新石器……)
(2)人类从被动状态变为主动了吗?…。(.人类先是不能或难以生存,在其他动物的威胁下偷生。后来工具逐渐进步,能够征服其他动物,是已经变为主动。)
。
一
(3)人类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了吗?
(人类不能完全使大自然听命,所以尚未成为大自然的主人。)
(4)如果说至今人类的作品(一万年后)还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或者本文不可笑,那么人类的作品有的一万年后不可笑。)
(5)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对人类的理智有一点否定。)
(6)我们的正确看法应当是怎样?….(要尊重人类的科学研究,人类的命运变好。例如人的寿命从二三十岁进为七十几,不管是一万年后,人类寿命的延长,对人类来说不会是“可笑的”。)
五、小结
学习本文要认识“征服自然”不合理的一面,作者就是以科学理性精神比较人与自然,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出敬畏自然的结豁,i莉人类长远发展。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
蓬蒿
咫尺
狼藉
呐喊
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美味佳肴
二、继续学习课文
学生阅读课文第六至十段,概括段意。
质疑,讨论问题。(学生交流看法。)
①人类是不是自然的智慧的产物?
②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
③自然界有目的吗?
④人类也有好有坏,大自然也是一样?
⑤本文是否也有好坏?
⑥人类的科学是人类需要的产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种需要的产物。
三、学习文中多次运用反问句。体会其作用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如: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②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③谁说大自然是没有生命的?……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④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⑤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四、探究活动
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
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并出一期“人与宇宙之谜”的专刊。
五、小结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俱,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这篇课文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一是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参照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作一番检讨。作者立意高远,眼界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但是也有一些说法还可以商榷,可以引导学生思辨、质疑。二是作者的语言。课文中的许多句子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应该认真揣摩。另外,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认真学习。
,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四。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篇13
【教学目标】
1、浏览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2、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认识到说话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学习提纲
1、浏览课文,用四要素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2、这个故事刻画了打电话的人( )特点。
3、交流讨论:
这段相声的语言艺术有什么特点?
4、分小组合作表演这段相声。
二、练习提纲
选择话题,自创一个相声段子。
1、甲没有太高文化水平,而又喜欢夸夸其谈,仅就“海马”一词就闹出了一连串笑话。
2、两个小朋友常在一块儿比吹牛,谁也不服气,这不,他们又吹上了。
3、小明是个很幽默的孩子,同学们常被他逗得哈哈大笑。 一、模拟表演打电话,让学生明白说话要讲语言艺术,要简练、得体、明白
二、自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长安街一人打电话约朋友看戏用了两个多小时,耽误了他人,也错过了看戏的时间(说话啰嗦,无社会公德)
三、学生选读喜欢的相声片断,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
1、以说、学、逗、唱为主,通俗易懂,如话家常。
2、语言幽默、风趣、夸张、讽刺。
四、指导学生分组表演这段相声
1、小组内练习表演《打电话》。
2、推荐两人上台表演《打电话》。
五、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篇14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通过自读自悟读懂课文。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地读书,通过自主地入情入境地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钓鱼的启示》一课,通过记叙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使“我”获得的是终身受益的启示。课文在叙事的过程中插入了许多细节描写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课文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地自读自悟,体会文中细节,解读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促进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同时发挥文章教育人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捕捞、鱼饵、鱼钩、小心翼翼、操纵、皎洁、沮丧、诱惑、告诫、实践”等词语。能正确抄写描写月夜美丽景色的句子和课文的重点句。
2、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1、抓住细节描写和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文章主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1、挂图,字词卡片。
2、学生在课前寻找、查阅关于鱼类生活习性的资料,初步了解定时禁捕对保护鲈鱼繁衍生长的意义。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直奔“启示”
1、导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因为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那么,这到底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13课,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
2、(板书课题)理解题目意思:“启示”是什么意思?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启示呢?
二、整体感知,初识“启示”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可以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随机释词。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指名交流。
4、题目是《钓鱼的启示》,请你用“( )”画出作者在钓鱼中收获了一个什么启示。指名读。
三、品读赏析,感悟“启示”
1、初步了解情感:
从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读这样的课文,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课文内容。但是,我们还必须读出课文隐藏的情感。请用心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体会到了课文中的.什么情感。
(提问,学生随机回答。体会到什么就回答什么,不做过高要求。)
2、深入体验“我”的情感变化:
⑴ 自读:
在钓鱼的过程中,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一直变化着的。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有关描写“我”的情感变化的语句,并用“──”表示,边读边体会,可以在旁边做上批注。
⑵ 指导交流:
① 出示语句:
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A、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轻轻翕动着。
B、“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C、“可是不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哭出了声。
D、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E、我慢慢地把鱼钩从……放回湖里。
② 钓到大鱼时的心情,相机指导朗读。
③ 把鱼放回湖里的心情,相机指导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在想象中体会“我”在这一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高兴、得意→急切、着急→委屈、乞求→依依不舍、伤心
3、深入体验父亲的情感:
⑴ 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这一系列情感变化,那父亲呢?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体现出来的。
⑵ 指导交流:
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又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出示相关语句:
①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指导:从“得”字你体会到什么?
②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指导:从父亲平静的语气从中体会到什么?
③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指导:“不容争辩”什么意思?
请看看课文中的插图,体会体会。请展开想象,当儿子向父亲再次投去乞求的目光的时候,父亲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从父亲“不容争辩”你体会到什么?
⑶ 讨论:
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爸爸神态的细节和相关词句,体会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和深深的爱。)
4、感悟“启示”:
⑴ 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没有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
⑵ 学生默读思考:
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出示文中的重点语句:“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① 这“鱼”指的是什么?
(“鱼”指的是形形式式的诱惑,指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
②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什么意思?
(因为把还没到捕捞鲈鱼时间,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而把鲈鱼放回湖里,就是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抉择就是这么简单。从作者放鱼回湖心情的沮丧,可以看出实践道德很难,实践道德,就是放掉到手的鱼,放弃个人利益。)
③ “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是什么教育?
(“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的教育就是道德教育、是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这句话是说,从小得到严格的道德教育,就会有勇气和力量去实践道德。)
⑶ 指导朗读这段话。
四、引起共鸣,升华“启示”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会经常遇到形形式式的诱惑,也就是像这位作者所说的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遇到过诱惑吗?遇到诱惑时怎么做的?比如:
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彩,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
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
……
五、课外拓展,延伸“启示”
搜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同学们,请记住: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13、钓鱼的启示
钓到大鱼:得意、高兴
放鱼回湖:急切、着急→委屈、乞求→依依不舍、伤心
受到启示:严格教育
道德实践
勇气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