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4-03-27 09:04:51 赏析 我要投稿

《落花》原文及赏析

《落花》原文及赏析1

  一、原文

  落花

  朱淑真〔宋代〕

  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

  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

  二、译文

  连理枝头艳丽的鲜花正在盛开,但风雨嫉妒鲜花的美丽,时时刻刻想要催促鲜花凋谢。

  我真想让掌管春天的神长久做主,不让娇嫩可爱的鲜花落到碧绿的青苔上。

  三、注释

  1、连理枝:两棵树连生在—起,枝叶交缠。诗人常以之比喻夫妻恩爱。

  2、催:催促。

  3、愿:希望。青帝:传说中的春神,主管春季节令。

  4、莫遣:不要让。点翠苔;指花瓣飘落,点缀在翠绿的苔藓之上。

  四、赏析

  惜春和怜花的情感中,不仅仅是对自然美的珍惜,而且包含着一种自怜、对人生短促的叹惜、对生命不能圆满的茫然。也就是所谓的写景以自况,借花以自怜。《红楼梦》中林黛玉之怜花、葬花最明显也最强烈地表现了这种心态。

  这首诗直露惜花之情,并借惜花来表达她对人世间不平的愤慨和对美的呼唤。前两句写象征邪恶力量的横雨狂风侵袭着象征美好事物的花;后两句写呼唤青帝为落花做主,莫让风雨欺凌花,隐含着诗人对人间幸福和美的呼唤。诗写得含蓄而深情。

  唐代的孟浩然曾写过一首有名的“惜花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在春眠中被欢快的鸟啼惊醒,想来当时还并未完全从梦中清醒,却唯独想起了昨夜的风雨和遭风雨的花。怜花之情写得很是生动。而这首朱淑真的诗,惜花之情却写得更是直露。

  起首两句,展开的似乎是一种搏斗的场面,一方面是正在开的弱花,另一方则是满怀妒意的横雨狂风,作者用“正”和“便”两个字突出了其间时间的紧迫,有搏击的紧张感。“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摧”,花开正好,风雨何急,但是在作者眼里,横雨狂风夹着妒意向落花袭来时,已经成为人间暴虐力量的化身,而那正当新鲜、美好而又娇嫩的花枝则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作者眼中不仅仅只有落花,还有落花般不幸的人生、世事:人之无力掌握捉弄人的命运,而人间暴虐的力量往往占上风。这两句实际上是对人世生活的一种概括。

  诗人无力改变残酷的现实和苦难重重的人生,只能从内心发出呼唤:“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在乞求司春之神保护花儿,不要落下地成为尘埃的心情中,实际上隐含着诗人对人间幸福和美的呼唤。这种呼唤有点类似于晚清诗人龚自珍写“我劝天公重抖擞”时的浪漫精神。整首诗的情花之情,并非是对自然景物的感慨,而是对人生的感溉,诗表达的主要是一种哲理,以落花来写人世的风雨沧桑,以惜花来表达她对人世间不平的愤慨和对美的呼唤。

  将这首诗与孟浩然的那首诗作以比较,孟诗的意象和情感更自然,更生动,形象和意念结合得更紧密,更饱满,而这首诗则理大于象,理大于情,如果说孟诗更合于林黛玉所说的:“这是人心自然之音,做到那里就到那里”,那么朱淑贞的诗则是为理而作的诗。这也是唐诗与宋诗的基本区别。

《落花》原文及赏析2

  原文:

  落花

  [宋代]朱淑真

  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

  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

  赏析:

  惜春和怜花的情感中,不仅仅是对自然美的珍惜,而且包含着一种自怜、对人生短促的叹惜、对生命不能圆满的茫然。也象是所谓的写景以自况,借花以自怜。《红楼梦》中林黛玉之怜花、葬花最明显也最强烈地表现了这种心态。

  这首诗直露惜花之情,并借惜花来表达她对人世间不平的愤慨和对美的唿唤。前两句写象征邪恶力量的横雨狂风侵袭着象征美好事物的花;后两句写唿唤青帝为落花做主,莫让风雨欺凌花,隐含着诗人对人间幸福和美的唿唤。诗写得含蓄而深情。

  唐代的孟浩然曾写过一首有名的“惜花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在春眠中被欢快的鸟啼惊醒,想来当时还并未完全从梦中清醒,却唯独想起了昨夜的风雨和遭风雨的花。怜花之情写得很是生动。而这首朱淑真的诗,惜花之情却写得更是直露。

  起首两句,展开的似乎是一种搏斗的场面,一方面是正在开的弱花,另一方则是满怀妒意的横雨狂风,作者用“正”和“便”两个字突出了其间时间的紧迫,有搏击的紧张感。“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摧”,花开正好,风雨何急,但是在作者眼里,横雨狂风夹着妒意向落花袭来时,已经成为人间暴虐力量的化身,而那正当新鲜、美好而又娇嫩的花枝则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作者眼中不仅仅只有落花,还有落花般不幸的人生、世事:人之无力掌握捉弄人的命运,而人间暴虐的力量往往占上风。这两句实际上是对人世生活的`一种概括。

  诗人无力改变残酷的现实和苦难重重的人生,只能从内心发出唿唤:“愿教青帝常为主,莫教纷纷点翠苔。”在乞求司春之神保护花儿,不要落下地成为尘埃的心情中,实际上隐含着诗人对人间幸福和美的唿唤。这种唿唤有点类似于晚清诗人龚自珍写“我劝天公重抖擞”时的浪漫精神。整首诗的情花之情,并非是对自然景物的感慨,而是对人生的感溉,诗表达的主要是一种哲理,以落花来写人世的风雨沧桑,以惜花来表达她对人世间不平的愤慨和对美的唿唤。

  将这首诗与孟浩然的那首诗作以比较,孟诗的意象和情感更自然,更生动,形象和意念结合得更紧密,更饱满,而这首诗则理大于象,理大于情,如果说孟诗更合于林黛玉所说的:“这是人心自然之音,做到那里象到那里”,那么朱淑贞的诗则是为理而作的诗。这也是唐诗与宋诗的基本区别。

《落花》原文及赏析3

  原文:

  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

  甚无情,便下得、雨僝风僽。

  向园林、铺作地衣红绉。

  而今春似轻薄荡子难久。

  记前时、送春归后。

  把春波都酿作、一江醇酎。

  约清愁、杨柳岸边相候。

  译文

  昨天,还是春光明媚,就像一个十三岁的小姑娘,用她轻快灵巧的小手,把一枝枝的花绣得丰盈娇艳;而今就不同了,夜来那一阵无情的风雨,把园中的花吹得满地都是,就像给园林铺上了一块起着皱纹的红色地毯。

  今天,春光犹如那朝秦暮楚的“轻薄荡子”,尽管你对他一向情意绵绵,也是留他不住的。记得上次送春归去之后,那碧波荡漾的春水呀,都酿成了一杯醇美飘香的浓酒了。请到杨柳岸边来吧,我们在这儿饮酒叙旧,消除那离别的清愁。

  注释

  晋臣:即赵不迂,字晋臣,是作者的朋友,官至敷文阁学士,故以敷文称之。寓居上饶时常与辛弃疾唱和。

  十三女儿:杜牧《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馀。”

  不教花瘦:将花绣得肥大,这里指春光丰腴。

  甚:正。

  下得:忍得。

  雨僝(zhàn)、风僽(zhòu):原意指恶言骂詈,这里把连绵词拆开来用,形容风雨作恶。

  向:同像,地衣红绉:地衣指地毯,这两句说,园林里落花满地,像铺上一层带皱纹的红地毯一样。

  荡子:浪荡子,指不重感情的轻薄男子。

  春波:碧波荡漾的春水。

  春酎(zhòu):春酒。

  约:束、控制,清愁:凄凉的愁闷情绪,相候:指等待春天归来。

  赏析:

  【评解】

  这是一首新巧别致的送春词。作者有感于眼前的花落春残,以拟人化手法,形象的比喻,描写了春天将逝,春花难留而产生的愁绪。上片回忆昨日春光烂漫。下片抒写今日春光难留。全词委曲细腻,柔情似水,绮丽婉约,色彩秾丽,比喻新巧,别具特色。

  【集评】

  《唐宋词选析》:辛弃疾既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又是才情横溢,富有创造性的诗人,他把铮铮侠骨,烈烈刚肠,以婉约的语调出之,柔情似水,色笑如花,把豪放与婉约冶为一炉。这首《粉蝶儿》绮丽婉约,同他壮声英概的豪放词比起来,确实别有情味,展现出辛词风格的又一方面。

  张碧波《辛弃疾词选读》:这首词比拟形象,语言生动,风格婉约,在辛词中别具一格。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稼轩《粉蝶儿》起句云:“昨日春如十三女学绣”;后半起句云:“而今春如轻薄荡子难久”,两喻殊觉纤陋,令人生厌。后世更欲效颦,真可不必。

  艾治平《宋词名篇赏析》:其实两喻是不纤也不陋的。不仅比喻的本身不陋,其含义也颇耐寻味。也是新颖、别致而形象化的。

  在宋代词人中,辛弃疾的词以豪放而著称。但是这首《粉蝶儿》却反映了辛词风格的另外一面。这是一首词人有感于眼前落花春残而写的一首抒发惜春情绪的词。

  古典诗词中,以“落花”为题的词,并不少见,但许多是无病呻吟的平庸之作,佳作并不太多。辛弃疾这首《粉蝶儿》,不论是意境或语言风格,都能打破陈套旧框,在落花词里,可以算是一阕别开生面的.绝妙好词。这首词是作者有感于眼前的花落春残而写的一首抒发惜春情绪的词。从这首词所描写的内容来看,在宋词中是很常见的,但它的表现手法却很别致。全篇通过“昨日”与“而今”春光的对比,用巧妙、新颖的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不同阶段的春日景象,委曲地抒发了诗人爱春、惜春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的开篇以十三岁小女儿学绣作明喻,礼赞神妙的春工,绣出象蜀锦一样绚烂的芳菲图案,“一枝枝不教花瘦”,写出了花的繁盛;突然急转直下,转入落花正面。好花的培养者是春,而摧残它的偏又是无情的春风春雨。(词中的“僝僽”,原意指恶言骂詈,这里把连绵词拆开来用,形容风雨作恶。)于是,用嗔怨的口气,向春神诘问。就在诘问的话中,烘染了一幅“残红作地衣”的着色画,那被风雨摧残的花瓣,纷纷飘落在地,好像是为园村铺上了一层红色的地毯。地上的落红如此之多,那枝头的残花还有几许,也就可以想见了。下半阕“而今”一句跟上半阕“昨日”作对照,把临去的春光比之于轻薄荡子,紧跟着上句的“无情”一意而来,作者“怨春不语”的心情,也于言外传出。“记前时”三句又突作一转,转到过去送春的旧恨。这里,不仅春水绿波都成有情之物,酿成了醉人的春醪,连不可捕捉的清愁也形象化了,通过“候春”来表现爱春惜春感情,使表现的感情更加强化。正因为年年落花,年年送春,清愁也就会年年应约而来。就此煞住,不须再着悼红惜香一字,而不尽的余味,已曲包在内。

  辛弃疾的这首词,与一般的“落花”词一样,其基调也是哀婉的,但是,作者在写惋春惜春的同时,又通过“候春”,表现出对大地春回的热切期望,失望中含有希望,感情由哀婉趋于开朗,而词笔于柔韧中见清劲,不是艺术修养达到升华火候,是不能办到的。

《落花》原文及赏析4

  酒边红树碎珊瑚,楼下名姬坠绿珠,枝上翠阴啼鹧鸪。谩嗟吁,一半儿因风一半儿雨。

  赏析

  《世说新语》载西晋时石崇与王恺斗富,王恺是国戚,得到晋武帝的援助,赐他一株二尺来高的珊瑚树,作为炫耀的资本。殊不料石崇举起铁如意,当场狠命一击,珊瑚宝树顿时应声而碎。石崇随即取出六七株三四尺高的珊瑚树作为赔偿,王恺羞惭而去。这段故事并非发生在“酒边”,但该篇首句的“碎珊瑚”,无疑是化用了这则典故。“酒边”是为了加映珊瑚之红,而以宝物的碎溅来比喻落花的飞散,于形象之外更有一种触目惊心的效果。

  第二句的用典也与石崇沾边,即著名的“金谷园绿珠坠楼”。侍中孙秀垂涎石崇的爱姬绿珠,指名索取,石崇坚决拒绝。孙秀就矫诏逮捕了石崇。《晋书·石崇传》对此有一段简练而传神的叙写:“崇正宴于楼上,介士到门。崇谓绿珠曰:‘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官前。’因自投于楼下而死。”以美人坠楼喻落花殒香,同样是既逼真又惨怛。“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杜牧《金谷园》)可见这一比喻是诗人的通感。

  第三句语意直白,不像再有什么故实,但仍使读者不禁联想起杜牧的《叹花》:“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狂风落尽深红色”,不就是“落花”命运的写照。作者在“绿叶成阴”即所谓“枝上翠阴”中,还添上了“鹧鸪”的悲啼,让它来悲挽落花的飞尽。元诗人萨都剌《过嘉兴》:“春风一曲鹧鸪吟,花落莺啼满城绿。”可见“啼鹧鸪”确是落花时节固有的景观。

  小令的这三句鼎足对,首句从树上繁英纷落的角度着笔,即所谓花雨;次句则是落花飘坠的特写,暗含“一片花飞减却春”(杜甫《曲江》句)的寓意;第三句返回枝上,则是绿叶成荫,片红全无,彻底消抹了落花的存在。这样的`三部曲步步推进,转接无痕,使人浑然不觉对仗的存在,却强烈地表达出“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乌夜啼》)的惋伤。

  诗人把落花的蒙难归咎于风雨,两者各负“一半儿”责任。“谩嗟吁”,则一派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神情。与张可久同时的曲家徐再思,也有一首《一半儿·落花》:“河阳香散唤提壶,金谷魂销啼鹧鸪,隋苑春归闻杜宇。片红无,一半儿狂风一半儿雨。”两曲不存在渊源关系,却出现了结尾的巧合,可见“风雨落花愁”的意识,在古人是根深蒂固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这落花像酒桌上击碎了珊瑚树,红色的碎片四下散抛;又像名姬绿珠从楼上坠下,玉殒香消。枝上换成了一片翠绿,鹧鸪在叶荫间哀怨地啼叫。我禁不住为落花叹息,可惜只是徒劳,一半儿是因为风狂,一半儿是因为雨暴。

  注释

  绿珠:西晋石崇的歌姬,后为报主知遇之恩而坠楼自杀。

  谩:徒然。

《落花》原文及赏析5

  《相见欢·落花如梦凄迷》

  清代纳兰性德

  落花如梦凄迷,麝烟微,又是夕阳潜下小楼西。

  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闲教玉笼鹦鹉念郎诗。

  译文/注释

  译文

  情人冒着风雨前来约会,因为是背着人偷偷跑出来的,所以常常不能如约而至。 和她一起倚在玉阑干上赏月,低声细语倾衷情,还能闻到她身上的香气。

  然而相聚的时间毕竟是短暂的,转眼之间(软风即暮春之风)暮春之风吹过窗纱,与她一 别相隔天涯。从此每逢暮春时节便伤春、伤别,黄昏日落,只一人空对梨花悠悠地思念她。

  注释

  ①风鬟雨鬓:本为鬟鬓蓬松不整之意。李朝威《柳毅传》:“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风鬟雨鬓,所不忍睹。”李清照《永遇乐》:“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皆为此意,后代指女子。这里指亡妻,或指所恋之女子。

  ②语低香近:此谓与那美丽的女子软语温存,情意缠绵,那可人的缕缕香气更是令人销魂。

  ③心期句:意思是说如今与她远隔天涯,纵心期相见,那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了。

  全文赏析

  本篇很像微型小说。作者于词中塑造了闺中女子伤春念远的形象。其中有环境氛围的渲染,动作的描绘,心理的刻画,鲜明生动,细腻深刻,令人叹为观止。其结处显系柳永“却傍金笼教鹦鹉,念粉郎言语”之句而来,极传神,极组致。这种作法在词中时有所见,虽不能说这是纳兰的.创造,然而可以说在他的手里得到了精妙的运用,写出了作者凄惨的心境。

《落花》原文及赏析6

  落花

  唐代: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译文

  高阁上的游人早已远去,小园的春花随风凋零纷纷乱飞。

  花影参差迷离接连着曲折的小径,远望落花回舞映着斜阳的余晖。

  我肝肠欲断,真不忍心把扫去满地落花;盼望残留枝头的春花能长久地保持下去。

  盛开的鲜花将随着春天而去,面对这一切,我只有落泪沾衣。

  注释

  客竞去:客人竟然都离去了。

  参差:错落不起的样子。曲陌:曲折的小径。

  迢(tiáo)递(dì):高远貌。此处指落花飞舞之高远者。

  仍欲归:仍然希望其能归还枝头。

  芳心:这里既指花的精神灵魂,又指怜爱花的人的心境。

  沾衣:这里既指落花依依沾在人的衣服之上,又指怜爱花的人伤心而抛洒的泪滴。

  鉴赏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首联是说,高阁上的游客已经竞相离去;小园的春花已经随风飘零纷纷乱飞。

  诗一开始便写落花景象,前人称赞它发端“超忽”。其实,“小园花乱飞”一句不过是人皆可道之景,手法平平,并不新奇;妙就妙在首联两句之间的联系。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和客人来去本无必然的联系,但诗人却说花是因为客人去了才“乱飞”,这样一来,连落花也看作有情的了。这种因果关系的描写颇出人意表,却又在情理之中。落花虽然早有,客人在时却浑然不觉,待到人去楼空,客散园寂,孤独惆怅之情袭上心头,诗人这才注意到满园缤纷的绿花,而且生出同病相怜的情思。两句诗不单写花,也兼写人,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颔联是说,花影参差迷离接连着弯弯小径,远望落花回舞映着斜阳的余晖。

  三四两句承上,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描写落花乱飞的具体情状。“参差”句从空间着眼,写落花飘拂纷飞,连结曲陌;“迢递”句从时间着笔,写落花连绵不断,无尽无休。诗人是立于高阁向下俯视,所以园内景象尽收眼底。这两句对落花的本身描绘显得很客观,但对“斜晖”的点染却透露出作者的内心并不平静。此时此刻,在他眼前出现的落花和斜晖已经不是常人眼里的自然现象,而是同人一样充满感情,具有生命的'事物,它们像是在同自己十分美好的青春和年华告别。诗人十分敏感的捕捉住这富有特征的景象,使整个画面笼罩在沉重暗淡的色调里,透出了诗人心灵的伤感和悲哀。

  “肠断未能扫,眼穿仍欲稀。”颈联是说,我的肝肠欲断不忍把落红扫去;望眼欲穿盼来春天却匆匆回归。

  五、六句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这里的“肠断未忍扫”,就不单是一般的怜花惜花之情,而是断肠人又逢落花,自然倍觉伤情。“眼穿仍欲稀”一句写出诗人的痴情和执着,他望眼欲穿,巴望花不要再落,却事与愿违,枝上残留的花朵越来越稀疏。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尾联是说,爱花惜花自然要埋怨春天去得太早,春尽花谢所得的只是落泪沾衣。花朵用生命装点了春天,无私的奉献出自己的一片芳心,最终却落得个凋零残破、沾人衣裾的凄凉结局。这又不是诗人自身的写照吗?诗人素怀壮志,极欲见用于世,却屡遭挫折,报效无门,所得只有悲苦失望,泪落沾衣而已。末二句,语意双关,低回凄婉,感慨无限。

  全诗纯用白描,而落花与惜花者之神情全出,在淡淡的背景下,稀疏的笔意中,表达了诗人细致微妙的情思,把个落花季节写得愁肠寸断。不难看出,它已不是见花落泪、春归伤情的一般伤情诗了,而是比平常的伤春诗有更多的意蕴,更丰富的内涵。诗借对落花命运的怜惜,表现了诗人对一切美好事物被摧残的深深惋惜;诗人的一腔幽怨、缕缕情思在对落花深情的怜惜中含蓄婉转地透出,可谓情深韵美。诗的首尾两联,更是既得落花神韵,又意在言外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思。

  诗歌是回顾漫长的文化积淀过程,首先从花开到花落,这自然界的演变过程。诗歌同人世的沧桑变换,荣枯无常,生涯浮沉的规律相契合。这从而成为生命盛衰的象征,富于哲理意味。其次花性柔弱,花开有时。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诗人通过对花落表达出诗人身世坎坷。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会昌六年(公元846年),作者正闲居永业。当时,李商隐陷入牛李党争之中,境况不佳,心情郁闷,故本诗流露出幽恨怨愤之情。

《落花》原文及赏析7

  相见欢·落花如梦凄迷

  落花如梦凄迷,麝烟微,又是夕阳潜下小楼西。

  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闲教玉笼鹦鹉念郎诗。

  翻译

  落花如烟似梦,凄婉迷茫;红日坠向小楼之西,室中麝兰飘香。

  无限忧愁使闺中人容颜消瘦,可没人知道她的忧伤。闲来无事调弄鹦鹉,教它诵念情郎赠我的诗章。

  注释

  凄迷:形容落花凋谢零落的样子。

  麝烟:焚烧麝香所散发的香烟。麝烟即点燃麝香所散发的烟。麝香是一种高级香料,室内放一丁点儿,便会满屋清香,气味迥异。

  潜下小楼:指太阳已经落到小楼偏西的地方。

  闲教鹦鹉:此句化用前人意象。

  赏析

  《相见欢·落花如梦凄迷》是一首“闺怨词”,词中描写的是一个女子在闺阁之中怀春思人的情形。

  上阕写春天即将过去,曾经在枝头上绚烂地绽放过的花朵,这时已经凋零,看着枝头残花,花瓣在风中翩翩飞舞,少女觉得自己恍如梦中,但是这场梦带着淡淡的凄清迷惘。纳兰通过写麝香慢慢燃尽,来暗指时间的推移,结合下一句“又是夕阳潜下小楼西”,可知这位闺中女子看着园内纷飞的落红,一直到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加上韶华即逝,本就没有积极向上的气象,加上少女心中思念无限,愁绪更是强烈。从“又是夕阳潜下小楼西”的“又”字可知少女已经不止一次在夕阳西下之中凝望落花飘零,也可知她心中愁思点点的情况亦不止一次地出现过,这种愁日复一日地在暮春的夕阳中积累着,变得越来越深,越来越长,说不清也道不明。

  下阕的第一句,纳兰把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愁绪用直接抒情的方法展现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了一个愁容满面,倦于打扮,消瘦憔悴的女子的形象。为了来排遣心中无限的忧愁,少女便想出了一个办法,她在闲来无事之时就教自己的鹦鹉来吟诵情郎为自己写下的情诗。虽然此举可以暂时化解女子心中的愁苦,但是在教完鹦鹉念诗之后,留下的则是更多的空虚和无奈。曾经的`那些诗是他亲口念给自己听的,而如今,念诗的有情人却变成了一只不解风情的鹦鹉,让人感叹心酸。

  这首词写得极为含蓄,甚至纳兰连词中的主人公是谁都没有直接告诉读者。整首词仿佛是许许多多破碎的画面,需要读者在心中把它们重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细细品读,还不难发现纳兰在作词时确实颇为用心,就在这短短的三十六个字之间,他分别运用了环境描写、心理描写以及动作描写,笔笔细腻生动,形象传神。

  创作背景

  康熙十三年(1674年),纳兰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诗人时年20岁。婚后夫妻两人情感笃深、琴瑟和鸣、无限恩爱,有过一段美好的婚姻生活。这首词正作于此阶段,这是一首展现他们情感历程的词章,也是他们正在热恋时期所写的。

《落花》原文及赏析8

  落花

  朱淑真〔宋代〕

  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

  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

  赏析

  惜春和怜花的情感中,不仅仅是对自然美的珍惜,而且包含着一种自怜、对人生短促的叹惜、对生命不能圆满的茫然。也就是所谓的写景以自况,借花以自怜。《红楼梦》中林黛玉之怜花、葬花最明显也最强烈地表现了这种心态。

  这首诗直露惜花之情,并借惜花来表达她对人世间不平的愤慨和对美的呼唤。前两句写象征邪恶力量的横雨狂风侵袭着象征美好事物的花;后两句写呼唤青帝为落花做主,莫让风雨欺凌花,隐含着诗人对人间幸福和美的呼唤。诗写得含蓄而深情。

  唐代的孟浩然曾写过一首有名的“惜花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在春眠中被欢快的`鸟啼惊醒,想来当时还并未完全从梦中清醒,却唯独想起了昨夜的风雨和遭风雨的花。怜花之情写得很是生动。而这首朱淑真的诗,惜花之情却写得更是直露。

  起首两句,展开的似乎是一种搏斗的场面,一方面是正在开的弱花,另一方则是满怀妒意的横雨狂风,作者用“正”和“便”两个字突出了其间时间的紧迫,有搏击的紧张感。“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摧”,花开正好,风雨何急,但是在作者眼里,横雨狂风夹着妒意向落花袭来时,已经成为人间暴虐力量的化身,而那正当新鲜、美好而又娇嫩的花枝则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作者眼中不仅仅只有落花,还有落花般不幸的人生、世事:人之无力掌握捉弄人的命运,而人间暴虐的力量往往占上风。这两句实际上是对人世生活的一种概括。

  诗人无力改变残酷的现实和苦难重重的人生,只能从内心发出呼唤:“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在乞求司春之神保护花儿,不要落下地成为尘埃的心情中,实际上隐含着诗人对人间幸福和美的呼唤。这种呼唤有点类似于晚清诗人龚自珍写“我劝天公重抖擞”时的浪漫精神。整首诗的情花之情,并非是对自然景物的感慨,而是对人生的感溉,诗表达的主要是一种哲理,以落花来写人世的风雨沧桑,以惜花来表达她对人世间不平的愤慨和对美的呼唤。

  将这首诗与孟浩然的那首诗作以比较,孟诗的意象和情感更自然,更生动,形象和意念结合得更紧密,更饱满,而这首诗则理大于象,理大于情,如果说孟诗更合于林黛玉所说的:“这是人心自然之音,做到那里就到那里”,那么朱淑贞的诗则是为理而作的诗。这也是唐诗与宋诗的基本区别。

  朱淑真

  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宋代女诗人,亦为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南宋初年时在世,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一说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仕宦之家。夫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终致其抑郁早逝。又传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余生平不可考,素无定论。现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为劫后余篇。

《落花》原文及赏析9

  落花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译文

  高阁上的游人早已远去,小园的春花随风凋零纷纷乱飞。

  花影参差迷离接连着曲折的小径,远望落花回舞映着斜阳的余晖。

  我肝肠欲断,真不忍心把扫去满地落花;盼望残留枝头的春花能长久地保持下去。

  盛开的鲜花将随着春天而去,面对这一切,我只有落泪沾衣。

  注释

  客竞去:客人竟然都离去了。

  参差:错落不齐的样子。曲陌:曲折的小径。

  迢(tiáo)递(dì):高远貌。此处指落花飞舞之高远者。

  仍欲归:仍然希望其能归还枝头。

  芳心:这里既指花的精神灵魂,又指怜爱花的人的心境。

  沾衣:这里既指落花依依沾在人的衣服之上,又指怜爱花的人伤心而抛洒的泪滴。

  赏析:

  这首诗写于会昌六年(公元846年),作者正闲居永业。当时,李商隐陷入牛李党争之中,境况不佳,心情郁闷,故本诗流露出幽恨怨愤之情。

  首联直接写落花。上句叙事,下句写景。落花虽早有,客在却浑然不觉,待到人去楼空,客散园寂,诗人孤寂惆怅之情顿上心头,诗人这才注意到满园缤纷的落花,而且心生同病相怜的情思,用语巧妙。

  颔联从不同角度写落花的具体情状。上句从空间着眼,写落花飘拂纷飞,连接曲陌;下句从时间着笔,写落花连绵不断,无尽无休。对“斜晖”的点染,透露出诗人内心的不平静。整个画面笼罩在沉重黯淡的色调中,显示出诗人的伤感和悲哀。

  颈联直接抒情。春去花落,“肠断未忍扫”,表达的不只是一般的怜花惜花之情,而是断肠人又逢落花的.伤感之情。“眼穿仍欲稀”,写出了诗人面对落花的痴情和执着。

  尾联语意双关。花朵用生命装点了春天,落得个凋残、沾衣的结局;而诗人素怀壮志,却屡遭挫折,也落得个悲苦失望、泪落沾衣、低回凄凉、感慨无限的人生际遇。

  全诗咏物伤己,以物喻己,感伤无尽。

  新解

  高阁上,曲终人散;小园里,落花随风漫天飞舞,飘落到了田间曲折的小径上,斜阳在花雨中徐徐西下。我痛惜这如雨的落花,不忍将落红扫去。我望眼欲穿,盼来的春天却又匆匆归去。赏花的心意也随着春天的归去而消失,春去花谢,只留下我泪湿衣裳。

  意境浅尝

  花朵,用生命装点着春天;春天,却用凋残凄凉了花朵。

  所谓“落花有意随流水,而流水无心恋落花。”痴心在左,无情在右。世间最无奈,也莫过于此。

  花朵痴情,恨不能一次绽放几世的美丽;春日寡义,视花朵只一抹不起眼的风景。这飘零、沾衣的结局,似乎早已注定。一如那梦想碎灭后的感花人,只落得泪垂沾衣、低回凄凉的惨际遇。

  此刻,竟有了一丝心疼,花开花谢花舞漫天,不忍看到它的坠地,然而,耳畔却残忍的传来了你落地的声音,像抽丝一般绞痛,像山崩一样巨响。我想到了祭奠,洁白的纸花,洁白的衣纱,洁白的面容,洁白的悲伤。

  花落处,小径独自幽香,有人说,这是美人出生的地方,只可惜这倾国倾城的绝代风华在一季的绚烂后,却风尘天涯。抬头望,何处是归家?那一朵育下了匈奴的文姬花,尚且在历史的书页里夹杂了一片芳华;那一只月夜魂过沙漠的昭君花,是否还能启开家乡门前的破旧篱笆?

  或许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但却偏偏选择了秋日葬身陪水逝前随风撒,这是极尽绚烂后的落寞,留的千古一声遗憾:红颜,多薄命!日悬山巅,命薄如花,昔日秦淮河上还弹奏着声声琵琶,今日却不闻扬子畔掩抑鼓瑟。既然生于红尘,亦当归于红尘,或许,多年以后,红尘外我们还能依稀记得她当初沉鱼落雁的红颜!

  步非烟下,人道是青楼师师,纵然哭倒了长城,也不能下世轮回再次香君!落花渐入迷人眼,一朝花落终不见。落泪的时候,花还在飘洒,春归的时候,你却已不在。人生,几多花开,几多花败,衣衫湿透,红尘看破,一切都是轮回之道!

《落花》原文及赏析10

  菩萨蛮·落花夜雨辞寒

  吴文英〔宋代〕

  原文

  落花夜雨辞寒食。尘香明日城南陌。玉靥湿斜红。泪痕千万重。

  伤春头竟白。来去春如客。人瘦绿阴浓。日长帘影中。

  鉴赏

  《菩萨蛮》,又名《子夜歌》、《重叠金》。唐教坊曲,《宋史·乐志》、《尊前集》、《金奁集》并入“中吕宫”,《张子野词》作“中吕调”。唐苏鹗《杜阳杂编》:“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号‘菩萨蛮队’。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据此,知此调原出外来舞曲,输入在公元八四七年之后。但开元时崔令钦所著《教坊记》已有此曲名,可能此种舞队前后不止一次前来中国。小令四十四字,前后片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平仄递转,情调由紧促转低沉,历来名作最多。

  “落花”两句,述春景。“寒食”,在清明前二日,传为晋文公因纪念介子推,而于此日禁火,故曰“寒食”。“落花夜雨”,唐韩翃《寒食》诗有“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之句;杜牧《清明》诗也有“清明时节雨纷纷”句,都是写寒食清明时的景象,梦窗也应景而作。此言词人在夜雨淅淅沥沥落英缤纷之中告别了这一年一度的'寒食节。明后天如果天气转晴,他就将去南郊踏青游春。“玉靥”两句,由清明想到女子上坟时的哀哭状。妇女们清明外出上坟,祭扫先人之墓,必将因哀痛而泪落如雨,“千万重”,即言其落泪之多。脸上的胭脂、花粉,也将因涕泪滂沱而污损。这两句,着重写女子的重情。

  “伤春”两句,转而写男子之情。旧有“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头”之说,故词人用其意而曰:光阴如箭,来去匆匆、春光好比过客,转瞬即逝,因此我将因哀伤春天的难留而也会愁白了自己的头发。“人瘦”两句,实写其闲极无聊之状。此言词人漫步踱到轩园中绿树的浓荫底下,发觉自己的身影因阴暗而显得更加细长消瘦。回到室内,见阳光从帘隙之间漏入,又觉得这时光实在是显得太悠长了。一副无所事事,徘徊不定的无聊形象跃然于纸上。又结尾两句因为需要押韵,所以都为倒装句式,即“绿阴浓浓人更瘦,帘隙影中日愈长”之谓。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落花》原文及赏析11

  好事近·风定落花深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译文

  风停了,庭花尽凋零。看珠帘之外,雪瓣成堆,红蕊层层。须牢记海棠花开过后,正是伤春时节。

  歌声歇,玉杯空,酒兴尽。唯有青灯闪烁,豆荧之光渐熄灭。梦中的愁怨自难消受,更传来鹈鴂一声送春鸣。

  注释

  [1]近:是词的种类之一,属一套大曲中的前奏部分。自词和音乐分离,此字只是某个词牌名称的组成部分,已无实际意义。《好事近》:词牌名,流行于唐代,意为好戏快开始了,即大曲的序曲。又名《钓船笛》、《翠圆枝》、《倚秋千》等。

  [2]风定:风停。深:厚。唐·张泌《惜花》:“蝶散莺啼尚数枝,日斜风定更离披。”

  [3]拥:簇拥。红、雪:指代各种颜色的花。拥红堆雪:凋落的花瓣聚集成堆。

  [4]长记:同“常记”。“长记句”可能是词人对自已少女时期所作咏海棠的《如梦令》一词写作心态追忆。

  [5]酒阑[lán]:喝完了酒。阑:干、尽。五代毛文锡《恋情深》:“酒阑歌罢两沉沉,一笑动君心。”宋·李冠《蝶恋花》“愁破酒阑闺梦熟,月斜窗外风敲竹。”

  玉尊:即“玉樽”亦作“玉罇”。原指玉制的酒器,后泛指精美贵重的酒杯。《神异经·西北荒经》:“西北荒中有玉馈之酒,酒泉注焉……上有玉尊、玉籩。取一尊,一尊复生焉,与天同休,无乾时。”三国·魏·曹植《仙人篇》:“玉樽盈桂酒,河伯献神鱼。”

  [6]青缸:灯火青荧,灯光青白微弱之意,《广韵》:“缸,灯”。缸,《花草粹编》等作“红”。

  暗明灭:指灯光忽明忽暗,一直到熄灭。

  [7]魂梦:指梦中人的心神不而言。五代张泌《河传》:“梦魂悄断烟波里,心如梦如醉,相见何处是。”唐代韦庄《应天长》:“碧天云,无定处,空有梦魂来去。”

  幽怨:潜藏在心里的怨恨,南朝梁·刘令娴《春闺怨》:“欲知幽怨多,春闺深且暮。”

  [8]鴂[jué]:即鹈鴂。《汉书·扬雄传》注:“鹈鴂,一名子规,一名杜鹃,常以立夏鸣,鸣则众芳皆歌。”词中“一声啼鴂”意指春天来临。

  2、杨合林。李清照集[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

  平慧善。李清照诗词选译[M]。巴蜀书社出版社,[emailprotected]杨合林。李清照集[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伤春情怀的词。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词人抒发伤春之情,并非因先睹物而引致伤感,而是深处闺中,即敏锐地感悟到大自然细微的变化,由此引起情感变化。“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词人由风住,即断定“帘外”定然是落花遍地,红白堆积。表现了词人的敏感与对美好事物的关注之情。唐孟浩然《春晓》诗云:“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韩偓《懒起》诗云:“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倒卧卷帘看。”这两位诗人对风雨后花的`状况均无所知,虽有怜花之意,但毕竟不如李清照。当然,李清照对落花给予极大关注,在其潜意识中,多少带有以之自况的成分。首二句虽为状物,但伤感之情已隐然可感。“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次二句,词人的回忆闸门被打开,但对往事的具体内容却避而不谈,只是说此时海棠花落之时,亦是自己伤春时节。“长记”,即常记,说明以往的“伤心时节”之事,常萦绕于心。此外,词人在诸多花卉中,对海棠情有独钟,这或许是海棠有“花中神仙”之美称,以及如霞似雪般的秾丽娇娆,尤其是其高贵优雅之美,与词人个性颇为近似。词人的《如梦令》词:“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也表达了对海棠的钟爱,其抒情方式与此词上片也相似。

  上片侧重由景生情,为落花而慨叹,而伤春。下片则自然过渡到对闺门独处、孤寂苦闷生活的描绘。“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词人在这里并没有直言其如何的孤寂,愁苦,而是通过四个极富象征意味的物体刻画酒阑、歌罢、空的酒杯以及忽明忽暗的油灯,整个画面幽暗、凄清、空冷。试想,一个闺中思妇置身于如此环境中,其心情该是怎样的凄怆孤寂,一切尽在不言之中了。“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白日词人是惜花伤时,夜晚则借酒浇愁愁更愁,想在梦中得到一丝慰藉,然而梦中的情景,依旧使梦魂幽怨哀愁。醒来之时,听到窗外凄厉的“啼鴂”声,更增添了悲怆的情感。因为“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屈原《离骚》),春已逝去,百花也已凋落殆尽。

  这首词抒写的是伤春凄苦之情,但词人并没有正面来抒写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室内外景物的刻画,把自己的凄情浓愁寄寓其中,因而全词读来,更感其情深沉、凝重。

  2、刘瑜,刘亦文。照词欣赏[M]。山东:济南出版社,2008。

  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emailprotected]刘瑜,刘亦文。照词欣赏[M]。山东:济南出版社,2008。

《落花》原文及赏析12

  朝代:唐代

  作者:王勃

  原文:

  落花落,落花纷漠漠。

  绿叶青跗映丹萼,与君裴回上金阁。

  影拂妆阶玳瑁筵,香飘舞馆茱萸幕。

  落花飞,燎乱入中帷。

  落花春正满,春人归不归。

  落花度,氛氲绕高树。

  落花春已繁,春人春不顾。

  绮阁青台静且闲,罗袂红巾复往还。

  盛年不再得,高枝难重攀。

  试复旦游落花里,暮宿落花间。

  与君落花院,台上起双鬟。

  译文

  落花落了下来,纷纷扰扰悄无声息地落了下来。

  绿色的叶子、青色的花萼映衬着红彤彤的花朵,伴随着我和你慢慢登上了金碧辉煌的楼阁。

  落花的影子轻拂过精心装饰过的台阶和精美的筵席,香气随风飘过人们舞馆门口插着茱萸华丽的帐幕。

  落花随风漫天飞舞,缤纷地飞入四周的帐幕中。

  落花的时候正是仲春时节,游春的人回来不回来啊?

  落花轻轻飘落,浓郁的香气围绕着高高的树木,

  当花落的时候春天已经很繁盛了,游春的人都顾全不完。

  华丽精美的楼阁,深绿色台榭让人觉得安静闲适,众多的美人来回穿梭其中。

  青春年华一去不复返,人生顶点难以再次达到。

  但可以再次试着白天畅游落花之中,夜晚住宿于落花之间。

  我和你一起住在落花飘飞的院落里,楼台上飞翔着成双成对的朱鬟。

  注释

  (1)跗(fū ):花萼。南朝齐·沈约《郊居赋》“衔素蕊于青跗。”又如:跗萼(花萼与子房。亦指花朵);跗萼联芳(比喻兄弟均贵显荣耀)。

  (2)萼(è):动植物身体上的结构,花萼,包在花瓣外面的一圈绿色叶状薄片,花开时托着花瓣。如:萼跗(萼,花萼;跗,通“栿”,花萼房。比喻兄弟);萼绿君(茉莉花的别名)。

  (3)裴(péi ):长衣下垂的样子。

  (4)玳(dài)瑁(mào):热带和亚热带海洋里的一种食肉性海龟,壳长很少超过二尺,具黄色斑纹的褐色大型角质板呈覆瓦状排列,是市场上的优良龟甲。

  (5)筵,亦称玳筵,指精美的筵席。

  (6)茱(zhū )萸(yú):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紫红色,味酸,可入药。

  (7)氛(fēn)氲(yūn):指浓郁的烟气或香气。南朝梁·沉约《咏竹火笼》:“覆持鸳鸯被,白鹤吐氛氲。”唐·无可《兰》诗:“兰色结春光,氛氲掩众芳。”清·黄景仁《初更后有携酒食至者》诗:“满堂酒气飘氛氲,一缕心烟起蓊勃。”

  (8)绮(qǐ):本义指细绫,有花纹的丝织品,此处作“华丽,美丽”解。

  (9)袂(mèi):本义指衣袖。罗袂,丝罗的衣袖,亦指华丽的衣着。

  (10)双鬟(huán):1.古代年轻女子的两个环形发髻。2.借指少女。3.指婢女。4.指千金高价。语本汉辛延年《羽林郎》诗:“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

  赏析

  这是一首伤春之作,有种春伤的情怀。所谓春伤,就是人在美好的意境中年华老去,回首还似在梦中的意思。人还沉浸在美好的青春年华,却不知青春已渐远去。 亦是花儿落下变得冷漠无情!离人而去!

  首先,诗人从最显眼的色彩入笔,完全符合人的审美途径,容易引起共鸣,“绿叶青跗映丹萼, 与君裴回上金合。”这两句话,着重描绘色彩。诗中的色彩是鲜艳欲滴的,如:“绿叶”,“青跗”,“丹萼”。而且从“叶”,“跗”,“萼”,这三者次序依次上升,宛如你正在赏花,目光逐渐上移。然而画不是静态的,一副色彩鲜艳华丽会动的画面。“映”字点出色彩的互衬互溶,暗示了花朵衬在绿叶里在风中摇曳。着这样的如梦如幻意境下,作者和友人一起游赏金碧辉煌的楼阁。

  “影拂妆阶玳瑁筵,香飘舞馆茱萸幕”。“玳瑁筵”,亦称玳筵,指精美的筵席。“茱萸幕”指的是绘有茱萸或者插满茱萸的幕帘。色泽上玳瑁筵和茱萸幕已经占尽优势。诗人再从动态上描述:“香飘”,“影拂”中香和影都是抽象的,需要心领神会的'。飘和拂都是细微的动作,这些意动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心神放松,神气宜然。敏锐的捕捉到香气和烂漫变换。

  看着色彩艳丽的落花,让人心情变得美好,于是将花丛的色泽实化为玳瑁筵,将花香说成是帘幕随风舞动而成。从而在神态和形态上把握住了春天的内涵,达到了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态。

  这种灵敏的诗性和杨巨源的“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是一样的,但是诗人的描绘则更为鲜艳华贵,具有孩童般的率真,更带有浓浓的春的气息。

  这里指的注意的是,每句诗中,作者都用的两个动词。若说飘和拂都是细微的,妆和舞则是彻彻底底在作者感受到春的神意后内心激动恣意狂放的喜悦了。妆和舞的是外物也何尝不是诗人自己整束衣冠,载歌载舞呢?

  落花落,落花随风飞舞,漫天的花瓣,在风中舞得缭乱,显现了千万种舞姿,落花如痴如醉,如梦如幻,随风飘进了屋子,在飘飘的帷幔中飞舞,又如人生终于舞作了一生中最美的姿态。

  “落花春正满,春人归不归。”归不归? 满是疑问,其实早有了解答。 便如那岁岁荣枯的花,自有其归宿。

  “试复旦游落花里,暮宿落花间。”那花树一身香气,如那人,满襟的花瓣,一脸的春愁,令人陶醉。此时春已繁,繁到了极点,仿佛春花便要落尽。诗人便在这绚烂而忧伤的落花季节,与知已友人一起了结同心。

  创作背景

  十八岁的时候,王勃在沛王李贤府中侍读。戏作《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

  这件事情对王勃的打击,就像满园怒放的花,经历了一场狂风暴雨。

  从此,王勃,便如一朵落花,开始了他坠落的姿态。

  “顿忘山岳,坎坷于唐尧之朝;傲想烟霞,憔悴于圣明之代。”他替自己的命运愁苦。然而山岳,烟霞,早已是自古文人生命中的一部分,岂是说忘就能忘的么?

  王勃是傲的,因为一旦一件事情在某个人的心中变得神圣,又怎能容许别人轻易亵渎?王勃心中,那凛然不可侵的东西是什么?

  22岁时,因为“擅杀官奴”,王勃被判了死罪。

  王勃的父亲被牵连,贬官至交趾令。

  逢了大赦,王勃免了死罪。于是 他猛然明白了光阴,明白了落花,便有了这首落花之作。

《落花》原文及赏析13

  《落花》

  宋代宋祁

  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

  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

  沧海客归珠有泪,章台人去骨遗香。

  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

  译文

  满天都是飞舞的落花,带着各自的伤感,在烟雨迷蒙的青楼里,我不由想起故人,怎么舍得忘记呢。

  花儿在空中仿佛随着美人吟唱的曲子纷纷飘落,花落了,恰似化了半面妆的美人,楚楚可怜。

  我这流浪的人儿看了落花的情景,不由感同身受,泪流满面,这种心境犹如繁华的街头游人离去一样空荡落寞,只有落花的残香还飘散在空中,引来了两只美丽的蝴蝶,把它们的爱情全部酿成甜美的蜜。

  注释

  ①坠素:坠落的白花。翻红:凋谢的红花。

  ②青楼:墙壁涂以青色的楼房,汉唐时指贵妇人住所,元明以来,逐渐转化为院的代称。这里仍用作本义。望:这里读平声。

  ③回风舞:古小说《洞冥记》载,汉武帝宫人丽娟在芝生殿唱《回风曲》,庭中花皆翻落。

  ④半面妆:化了一半的妆。徐妃在他来时,故意作半面妆(即只在半边脸上化妆)等待他。

  ⑤沧海:古代通称今黄海、东海海域为沧海,南海海域则称南海或涨海。只有南海才产珍珠,此处沧海泛指诸海。语意本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古代传说:南海有鲛人,泣泪成珠。这里指以蚌生珠喻人落泪。

  ⑥章台:西汉都城长安中的一条繁华街道。骨:指花瓣。

  ⑦传:招引。

  ⑧蜜房:蜂窝,特指蜂藏蜜的所在。

  全文赏析

  1021年(宋真宗天禧五年),宋祁二十四岁,与其兄宋庠以布衣游学安州(治所在今湖北安陆),投献诗文于知州夏竦,以求引荐。席间各赋“落花”诗,夏竦以为宋祁很有才,必中甲科。宋祁亦因此在宋初文坛崭露头角。足见此诗非一般惜花伤春之作。清代沈德潜说:“诗贵寄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说诗晬语》)该诗即是。

  首联破题,刻画落花时一片迷离凄苦的`景象,状物而不滞于物。起句,诗人捕捉住所咏物的自然特征,以“素”、“红”代指花。唐人韩偓有“皱白离情高处切,腻红愁态静中深”(《惜花》)之句,么“白”、“红”状花。用借代这一修辞手法,使事物形象逼真。花的娇艳、春的绚丽如在目前。然而,它们却红颜薄命,夭折了,令诗人叹惋。“坠”、“翻”两字形象生动,情态感人,是从杜牧《金谷园》“落花犹似坠楼人”句化出。花本来是无情之物,却道“各自伤”,是说花有人性。落花的自伤飘零,乃诗人绸缪于青楼烟雨,别有难忘的幽恨。

  颔联承上“落”意,从时空角度深入描绘了落花的全过程,极缠绵悱恻之致。出句描写落花飞动的舞姿。“更作”二字个性鲜明,感情强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洛神赋》),其态可掬,“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楚辞·九章·悲回风》),情状悲哀。对句写花终于落地之后,在地上仍不甘香消玉殒,虽已着地,仍不失红粉佳人的美容。其执着之情,从“犹成”两字中渗透出来。“半面妆”用的是梁元帝徐妃的典故。此两句不仅刻画落花尽态极妍,栩栩如生,而且融入了诗人自己深沉的感受,一往情深,不能自已。人物交融,托物寓情。表面上是描写外界景物,实则处处有诗人自己在,景物始终着有诗人的色彩。“更作”、“犹成”二语更加强了感情色彩。李商隐《和张秀才落花诗》中有“落花犹自舞,扫后更闻香”之句,是李商隐借落花勉励张秀才,不要因落第而颓废,应似落花一样自振自珍。宋祁此诗于此取法,所以刘克庄《后村诗话》说:“‘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宋景文《落花》诗也,为世所称,然义山固已云已。”不过,此诗之学李商隐,不在镂红刻翠,恍惚迷离之貌,而在于缠绵悱恻,一往情深之神。表面上咏物,实质上写诗人自己。至于所写的具体情事,则很难考证,亦不必深究。然而诗人的感受已经表露得很明显了,即是屈原那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李商隐诗的神髓在此,此诗的神髓也在此,这正是此联能传诵后世的原因所在。颈联以沧海客归,珠犹迸泪,章台人去,骨尚遗香,比喻落花的精诚专一,表现了诗人的忠厚悱恻之情。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即由此点化而成,都是加一层描写了“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著精神。

  此诗借落花引起象外之义,感情沉郁,寄托遥深,传达给读者的是感受,而不是具体情事,达到了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所说“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的境地。

《落花》原文及赏析14

  原文:

  江南春老叹红稀,树底残英高下飞。

  燕蹴莺衔何太急!溷多茵少竟安归?阑干晓露芳条冷,池馆斜阳绿荫肥。

  静掩蓬门独惆怅,从他芳草自菲菲。

  赏析:

  1、这首诗作于清朝统治逐渐巩固的时期,作者以落花喻抗清志士,表示了不随波逐充向清朝屈服的顽强意志。

  2、"江南"二句:以暮春花落情况,喻志士失散和凋谢。春老,春匪。红稀,枝上的红花稀少。残英,落花。

  3、"燕蹴"二句:隐喻在清朝控制、摧残下,志士无地容身。燕蹴,燕子蹬蹴花朵。蹴,踢。杜甫《陪诸公上白帝城头宴越公堂之作》:"燕蹴飞花落舞筵。"莺衔,莺儿叼去花瓣。常衮《咏玫瑰》:"蝶散摇轻露,莺衔入夕阳。"溷,粪坑。茵,华美的座席。《南史·范缜传》载范缜用花的"坠于茵席之上"与"落于粪溷之中",说明"贵贱虽复殊涂,因果竟在何处"。作者引此典故比喻恶浊的`环境多,干净的环境少。安归,何归。

  4、"阑干"二句:芳条冷,喻志士处境困难。绿荫肥,喻降清、仕清者得到功名利禄。

  5、"静掩"二句:写自己甘心隐居陋室,任降清、仁清者去争显耀。蓬门,用草编扎成的门,泛指简陋的门户。从,任。菲菲,形容茂盛。

《落花》原文及赏析15

  原文:

  菩萨蛮·落花迤逦层阴少

  宋代: 沈蔚

  落花迤逦层阴少,青梅竞弄枝头小。红色雨和烟,行人江那边。

  好花都过了,满地空芳草。落日醉醒问,一春无此寒。

  注释:

  落花迤(yǐ)逦(lǐ)层阴少,青梅竞弄枝头小。红色雨和烟,行人江那边。

  迤逦:曲折连绵。红色雨和烟:形容落花在夕阳辉映中的'景色。

  好花都过了,满地空芳草。落日醉醒问,一春无此寒。

  赏析:

  这首词着意描写暮春景色。落红如雨,青梅似豆。斜阳夕照,遍地芳草。而醉醒之间,“好花都过”,春光已暮。全词通过景物的描绘,委婉含蓄地抒写诗人的惜春情怀。清新和婉,平易自然。

【《落花》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落花原文及赏析08-10

落花原文及赏析02-21

《落花》原文注释及赏析09-30

落花原文,注释,赏析09-04

[合集]落花原文及赏析12-22

[荐]落花原文,注释,赏析09-04

《相见欢·落花如梦凄迷》原文及赏析03-11

《落花》原文注释及赏析3篇(通用)09-30

西郊落花歌龚自珍古诗原文赏析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