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独游曲江》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4-03-13 11:54:06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暮秋独游曲江》原文及赏析

《暮秋独游曲江》原文及赏析1

  原文:

  荷叶生时春恨生,

  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

  怅望江头江水声。

  赏析:

  相传李商隐与王小姐相恋结合以前,曾有一恋人,小名叫“荷花”。荷花天生丽质,清秀可人,心地善良淳朴。李商隐年青有为,相貌出众,才华横溢。两人情投意合非常恩爱。在“荷花”的陪读下,李商隐的才学进步很快,两人一起渡过了一段幸福甜蜜的时光。就在李商隐快要进京赶考的.前一个月。“荷花”突然身染重病,李商隐回天无术,只能日夜在病榻前陪伴“荷花”。随着病情的加重,一朵娇艳的“荷花”不幸早早地凋零了。“荷花”的早逝,给诗人带来了无比沉重的打击。后来诗人每见到湖塘里的荷花,心中便泛起阵阵忧伤。他自始至终也不能忘记那清秀美丽的“荷花”姑娘。《暮秋独游曲江》中:“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意思是说荷叶初生时相遇恋人,不久分离,春恨已生。荷叶枯时恋人辞世,秋恨又成。只要身在人世,对伊的情意,地久天长永存。多少惆怅,只有那

  流不尽的江水声。所以,“翠减红衰愁煞人”是面对荷花,写缅怀“荷花”的内心悲戚。不论这个传说真实与否,多情文士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与荷花结缘则是勿庸置疑的事实。

《暮秋独游曲江》原文及赏析2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注释:

  曲江:唐代长安东南游览胜地。

  赏析:

  荷叶方生,碧绿喜人,而伤春之恨已与之伴生,待到荷叶枯时,惨淡萧条,不复美艳,则一切芳菲美好事物之被摧残已成定局,秋恨乃彻底铸成而情缘绝无复苏之可能。这种恨是缘自对美好事物刻骨铭心的爱。“深知”二句更为深情。对诸般恨事带来的困扰,并非挣扎排斥,而是视为与身相伴的生命的一部分。“怅望江头江水声”,斯人斯情已与江水融汇,既不断流变更新,亦永无休止之日。读此诗最能体会到李义山的.深情与执着。深感情苦,而不以为苦。相比之下,似乎说“衣带渐宽终不悔”,还不免有点浅表化。清人程梦星云:“‘身在情长在’一语最为凄婉,盖谓此身一日不死,则此情一日不断也。”“江头江水声”,不说“听”而说“望”,传出目滞神迷、怅然茫然的情态,人物与环境浑为一体,最富神味。

《暮秋独游曲江》原文及赏析3

  暮秋独游曲江

  【唐·李商隐】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多数人认为这是一首悼亡诗,为亡妻王氏而作。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艳情诗,为悼念意中人而作。且不去管它是为谁而作,只说李商隐大约在写下这首诗的第二年就溘然而逝了。

  后人说李商隐就是一个“情天恨海”,他的诗海盛满了古今天地之中以及天地之外的种种情与恨,有体己的,有度人的,有关乎物的,有关乎情的,有今生今世的,亦有远古未来的。反正,他就是“生时情已生,未死恨已成”。

  这首《暮秋独游曲江》亦然,题目中的曲江,即曲江池,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是唐代著名的皇家园林。首句“春恨生”,一作“春恨起”。体味一下,“暮秋独游曲江”,其凄情,其凄思,其凄见,其凄曲,其凄美,全在一个“独”字。人们常说,晚唐是伤感的。但身处其中的人们,真正能感受到痛彻心扉、恨入骨髓的悲凉的只有李商隐一人,套用鲁迅先生说贾宝玉的话说,就是“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商隐而已”,故只有李商隐才能写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这样“不可挽回”“无复追悔”的诗句来,写出“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这样“永在永弃又永弃永在”的`诗句来。

  这里要强调的是,中国文化对生命的思考,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中的肯定,是几次大的跨越。《诗经》以及其他儒家经典是对生命的大肯定,《庄子》是对生命的大否定,“吾丧我”;到了唐代的李商隐,则进入否定中的肯定时代,在感伤与痛悼之中站立起更加丰富立体的人。伟大的文学,都是生命思考的结晶,都是在思考生命中开掘、丰富生命的意义。如果愿意追步,从李商隐的诗,到曹雪芹的《红楼梦》,一路而下,我们是能读到中国文学是怎样逐步开掘、赋予与呈现生命的丰富性的。

  回到李商隐的诗中,《石榴》的(岂)“可羡”,《嫦娥》的“应悔”,《暮秋独游曲江》的“深知”,确实都是否定中的肯定,是否定中的建构,感伤中有一种更具理智的生命意义的确定。

《暮秋独游曲江》原文及赏析4

  原文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翻译

  荷叶正盛时,恨那春天的早早的流逝,

  荷叶枯萎时,恨那秋天早早的来到。

  深深的知道只有身体健康才能使(你我)情谊长长久久,

  如今(我)只能在江头怅然独望,独自听那不决的江水声。

  赏析

  相传诗人带来了无比沉重的打击。后来诗人每见到湖塘里的`荷花,心中便泛起阵阵忧伤。他自始至终也不能忘记那清秀美丽的“荷花”姑娘。《暮秋独游曲江》中:“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意思是说荷叶初生时相遇恋人,不久分离,春恨已生。荷叶枯时恋人辞世,秋恨又成。只要身在人世,对伊的情意,地久天长永存。多少惆怅,只有那

  流不尽的江水声。所以,“翠减红衰愁煞人”是面对荷花,写缅怀“荷花”的内心悲戚。不论这个传说真实与否,多情文士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与荷花结缘则是勿庸置疑的事实。

《暮秋独游曲江》原文及赏析5

  《暮秋独游曲江》

  唐代李商隐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译文

  荷叶初生时,春恨已生。

  荷叶枯时,秋恨又成。

  深深知道,只要身在人世,情意地久天长永存。

  多少惆怅,只有那流不尽的江水声。

  注释

  ⑴曲江:即曲江池。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唐高适《同薛司直诸公秋霁曲江俯见南山作》诗:“南山郁初霁,曲江湛不流。”

  ⑵春恨:犹春愁,春怨。唐杨炯《梅花落》诗:“行人断消息,春恨几徘徊。”生:一作“起”。

  ⑶深知:十分了解。汉扬雄《法言·问道》:“深知器械舟车宫室之为,则礼由己。”

  ⑷怅望:惆怅地看望或想望。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二:“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全文赏析

  刘熙载《艺概·诗概》独推李商隐诗“深情绵邈”,这首悼念所爱者的小诗便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佳作。

  这首七绝虽都是律句,但句与句之间不尽符合粘对规则。作者故意让一二句之间不对,二三句之间不粘,并采用其独擅的字句重用的手法来叙事抒情。冯浩赞此“调古情深”,正说出了这首以律句所写的古绝,声调感怆悲凉,情思缠绵哀痛的特点。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诗一开头就用缓慢沉重的语气喃喃诉说起作者内心的憾恨。上、下句七字中有四字重复,类似的字句重用令人想起其七绝名篇《夜雨寄北》中关于“巴山夜雨”的'吟咏,读来自有回环往复、似直而纡的情韵。这两句赋中寓比,把无情的曲江荷叶化为有情之物,仿佛荷叶的春生、秋枯都与诗人的哀思有关。句中春生、秋枯,恨生、恨成映衬对比,更丰富了诗的内涵。这样,诗的前半从语气、字句、修辞、写法诸方面无不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悼亡的沉痛感情。类斯情事在义山的悼亡诗中颇有可印证者,取以参读有助于对此诗内容旨意的理解。《房中曲》云:“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大中三年(849)春,王氏已患病。时义山因府主郑亚被贬,罢桂管幕职落魄返京。夫妻久别重逢,无语凝噎。了解义山长年飘泊,依人作游的经历,自会对其诗中“春恨生”的含意有较具体切实的理解。第二年,诗人为生计所迫,又不得不奔波千里,到徐州卢弘止幕府。《房中曲》又云:“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大中五年(851)春,义山徐幕罢归,补太学博士,在京与爱妻一起度过最后几个月的光阴。不幸王氏于秋天病殁。“柿叶翻时独悼亡”、“秋霖腹疾俱难遣,万里西风夜正长”这些悼亡诗名句,正可说明其“秋恨成”所指为何。“人世死前惟有别”,义山伉俪情深,却为着仕途生计夫妻常常在分离中,王氏遽尔病逝,这给诗人留下多大的憾恨。只有知人论世,才能比较确切地把握其中叙事抒情的内容。

  “深知身在情长在”一句无限凄惋,将前两句所蕴含的绵绵深情推向无以复加的诗境。如此一往情深的悼亡语,正如其作于东川的《属疾》诗所云:“多情真命薄,容易即回肠。”他也只不过暂存人世,最为伤心的是常常触绪成悲,哀思难禁。不过,这一句显得更为沉痛哀绝,唯《无题》诗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至情之语可以仿佛。诗情亦由此臻于极至的境界。

  前三句是至情语,结句则新境再展,转用婉曲语作收。又值幕秋之时,衰病垂幕的李商隐独游曲江,闻声起哀,触景伤情。“怅望江头江水声”,他似乎在怅望水声,而不是在听水声。表面的视、听错乱,深刻地反映了他内心的怅恨茫然。通感所谓声入心通,这里正说明其听觉、视觉、感觉的交融沟通。诗人所视、所听并不真切,唯是思潮翻腾,哀痛难忍。曲江流水引起他前尘如梦的回忆,往事难追的怅恨,逝者如斯的叹息。诗戛然而止,却如曲江流水有悠悠不尽之势。

【《暮秋独游曲江》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暮秋独游曲江》原文及赏析07-22

暮秋独游曲江原文赏析07-12

暮秋独游曲江原文、赏析07-31

暮秋独游曲江原文赏析(优秀3篇)07-12

暮秋独游曲江原文、赏析3篇[精品]07-31

《闺怨》《暮秋独游曲江》阅读练习及答案含赏析09-04

曲江原文翻译及赏析12-18

曲江对雨原文及赏析02-27

(经典)曲江对雨原文及赏析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