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传》读后感

时间:2024-02-18 14:25:52 读后感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南京传》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南京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南京传》读后感

  于我,南京是一个拥有美好的地方。最近的一段记忆是去年在南京工作了八个月,见了一些人、做了一些事、写了一些文字。在玄武湖边行走、古城墙下拍三月樱花,在南博流连再三,在网市巾的小巷子里尝试各家的小吃美食……石婆婆庵、杨将军巷、四牌楼、户部街,这些名字的背后,我觉得都是一部南京政治史、文化史和生活史。生活其间,走在这些延承了不知道几百年下来的街道上,总让人不由得勾起好奇心,想捕捉到风尘里的一点痕迹来。不像什么人民路、解放大道,让人觉得膈应。

  去年南京作家叶兆言先生写的《南京传》能满足一下我的这种历史偷窥欲。走上社会两三年之后,我们中的部分人会逐渐清醒过来,意识到以前在课堂上学过的历史,它不是像胡适说的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是一个被人一再强暴还要浓妆艳抹、强颜作欢不断去勾引无知少年的风尘女子。厚厚一本《南京传》500余页,煌煌30万言,即便是在世界读书日这样冠冕堂皇劝读的日子,我也不太好意思夸口说,可以一口气读完。它牵扯的历史线索太过缠绕,而它挖掘的历史土层又何其丰富。真正的历史,必定牵涉人性的幽微之处,这其中的滋味枝杈,只有老道于品茗啜咖啡的精致主义者,才能心领神会。

  南京城最为辉煌的时候,当然是魏晋南北朝三百五六十年里,虽然不是大一统,但却是南京本地人文荟萃的开始。“南朝四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两百年后才来的杜牧,眼前所见香火不断,前朝的文化遗产繁盛一如当日。南京这样的地方,虽也是六朝古都,但说到底,不是北方的长安、北京,没有那种风云雄霸天下的雄心,也没有杀伐四方、屠戮成瘾的习惯。江南的烟雨最容易滋养的是女性的娇媚和细敏,当然也让男人沾上了一点烟柳气、名士风。饮酒服石,魏晋风流人物用来标榜的习惯,若以一个现代普通人的视角看,几近于摇滚明星们的行为艺术,怕学不来。

  叶兆言先生很清楚自己是写给什么人看的。酸腐文人倾向于先读的“魏晋的风度”这一章,他并没有在名士们的怪癖上用力,而是回到人的风度、精神面貌上来。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在这一章,叶先生其实是把《世说新语》里他咂摸出滋味的故事又反刍出来投喂给我们。与余秋雨先生文化散文留给大家的印象不同,六朝文人之所以大量被杀,叶先生认为真正因为写文章的并不多,原因更多在于,是文人自己直接掺和政治,“跟错了主子,站错了队”。只有经历过1968年以后十年腥风血雨而又能产生本能警觉、反思的人才能发出这样的喟叹吧。

  接着先生的话说,有一种人之所以站错了队,甚至去主动站队的,根本原因还是他们自己生活在某种已经过去的政治氛围里的幻觉里不能自拔,比如民国之后的康有为,还有现如今南京城里跳出来的钱诗贵。其目的呢还真不好揣测,康圣人反正是一边吃人供奉,一边小妾娶不停,这似乎是他大清遗臣的特权,只要他愿意活在过去,那么旧道德提倡的事,新社会就拿他没辙。暂且写到这里吧。以后合适的机会再说说先生写的太平天国。

【《南京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南京实习报告02-11

关于南京的作文07-13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09-01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04-14

名人传读后感贝多芬传04-16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09-01

南京租房补贴申请11-23

南京退休办理流程11-24

南京登遗失证明08-08

南京社保转移证明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