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方案

时间:2024-02-08 18:18:18 一般方案 我要投稿

人才培养方案【精选】

  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那么什么样的方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才培养方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才培养方案【精选】

人才培养方案 篇1

  1引言

  随着软件规模、复杂度以及需求量的不断增大,软件的开发成本和进度变得难以估计,软件可信性越来越差。这种软件成本不断上升而质量不断下降之间的矛盾即所谓的“软件危机”。软件质量难以得到测量和控制,会造成或大或小的经济损失。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为克服“软件危机”做了大量工作,不断将工程技术和管理中成熟的方法、技术原则引入的软件工程科学中,逐步形成系统的软件开发理论、技术和方法。从而,“软件工程”也逐步成为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计划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软件工程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软件工程设计知识面广泛,研究人员将各种传统工程设计中的概念、方法理论和软件工程结合,用于指导软件工程实践,发展迅速,内涵丰富。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形式较单一,受传统班级课堂形式和学时的制约,教学难度较大。目前,理论课中主要采用“讲座式”教学法,灌输基本概念、原理;而在实验课中则主要采取“放任式”教学法。目前软件工程教学方法、形式单一、学生学习乏味。软件工程这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以“讲授知识”为主还是以“培养能力”为主?不同的教学目标必然导致教学方法和效果的差异。软件工程作为本科生或研究生的专业学位课,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着重培养软件工程能力,指导学生自觉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并自觉将理论用于实践,培养学生开发探索的主动性及参与大型软件工程实践的基础能力。

  2软件工程特点及发展趋势软件工程特点

  1)软件工程着眼于大规模、高复杂性的软件。传统的程序设计技术是仅仅指小型程序设计。

  2)软件工程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大规模软件设计的复杂性。复杂性一方面是软件构件大量增加,因素繁多,另一方面是软件需求、软件体系结构等具有不确定性。

  3)软件需求等经常变化。在软件设计初期,由于软件开发人员和软件使用人员存在交流的鸿沟,或者是软件使用人员本身对软件需求不明确,导致软件需求在开发过程中不断变更,而软件需求的变更使软件开发周期大大延迟。

  4)软件开发的效率非常重要。软件的市场需求很大,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有线无线网络的发展,IT业务与日俱增,软件需求量也随之增加,但是软件的供应比较滞后。软件工程发展趋势

  1)开放计算。开放计算包括开源软件、开放架构和开放标准三个方面。

  2)模块化。一方面企业面临的软件行业环境复杂性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企业需要更多创新模式和业务流程的灵活性。为了缩短开发周期,软件需要在体系结构和软件代码级别实现复用,模块化思想能够帮助软件公司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3软件工程人才需求

  国内市场每年对软件人才的需求高达80万,这个数据随着中国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快速增长。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相对不足,高水平的软件工程人才需求量很大。用人单位对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软件人才是用人单位最为需要的,而且越是上规模的公司,对于软件人才的需要越大。我国的软件产业总的发展水平还处于建设阶段,所以国内软件产业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软件工程相关产业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投入。据统计,目前全世界软件外包市场需求高达1000亿美元,国内软件服务外包产业收入三年后将增加至260亿美元。

  4专业能力要求

  软件专业人才应具备基本专业能力、软件系统研究与开发的基本能力、项目管理能力、软件建模设计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计算机软件系统测试、维护和管理能力等。具体的专业能力要求如下。基本专业能力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的`发展动态,具有学习新理论及新技术的能力,掌握现代计算机系统的组织与结构,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软件项目管理能力当前中国项目管理专业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项目管理人才培养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项目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学习、思考、应用、分析和发现问题、交流沟通五个方面。管理能力提高的途径在于加强学习,要树立创新观念,要有良好的执行力,要培养勤思考的习惯,要有良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软件建模分析和设计能力软件工程课程具有内容丰富、涉及知识面广、实践操作不方便、知识更新快、受课堂教学模式制约等特点,需要更加灵活的教学形式如互动式教学模式等培养学生系统化建模能力和工程分析与设计能力。除此之外,需要相应设计以及教学辅助平台和工程实验环境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就是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在有限的时间内,按照既定的开发进度和软件质量要求,应用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完成软件工程任务的能力。目前,许多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在培养目标上偏重理论能力的培养,而在系统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不够重视。因而,理论教学课时数较多,实践教学课时数偏少。

  5结束语

  明确软件工程课程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对提高教学质量、保障培养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根据软件工程自身特点和发展趋势、软件工程人才需求信息,明确软件工程人才需具备的各项能力,确定软件人才培养目标、方案以及核心课程,以期科研院校、教育机构确立正确的指导方向,把握正确的指导原则,最终改进教育教学,提高软件人才质量,促进学科良好发展。

人才培养方案 篇2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相关学科领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并具有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从事环境设计工作,在环境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工作能力的高素质环境设计应用型人才。

  二、规格要求

  本专业在能力结构方面要求学生应具有一定的设计创新思维意识,初步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分析和解决室内外环境设计工程中遇到的科研、教学、设计等方面问题的能力,能清晰地表达设计思想,熟悉室内外环境设计的程序与方法,能在综合把握环境的功能、空间、材料、结构、外观、尺度、施工工艺和市场需求诸要素的基础上对环境进行合理的改进型设计和创新性设计。本专业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表现能力,能用草图、图纸、模型、效果图和计算机图形技术生动、准确地表达设计意图,熟练掌握多种设计软件,熟悉材料及加工工艺,具备综合运用计算机辅助手段进行室内外环境设计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构成艺术和表现技法,电脑及各种设计软件的操作与应用;

  2、必要的绘画和装饰表现技能,具备专业方向的设计语言技能;

  3、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能掌握美学规律、艺术设计学,基本了解市场营销学、传播学,具有洞察市场和消费群体的能力;

  4、熟悉我国设计行业的方针、政策与法规,掌握国际设计市场动态、发展潮流,能够把握时代最新的设计理念并应用于实际的工作中去;

  5、掌握一门外语,具备阅读理解中、英文设计资料的能力;

  6.具有健康的体魄,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7、具有专业外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修养。

  三、相近专业

  产品设计、园林设计

  四、主干学科

  建筑设计及环境设计方法学、人机工程学、材料学

  五、专业核心课程

  空间构成、室内陈设设计、空间设计(住宅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公共设施设计、水景设计

  六、实践教学

  包括课程实习(家具设计、住宅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公共设施设计、庭院设计、广场设计、水景设计),课程实验(专业认知实习、毕业实习、专业技能认证),专业实习(艺术采风、专业考察)、课程设计(家具设计、住宅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公共设施设计、庭院设计、广场设计、水景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等。

  七、所含专业方向及特色

  包括室内环境设计和公共环境设计两个专业方向。

  环境设计专业强调艺术意识的提升及设计应用能力的拓展,以较全面的设计课程教学来奠定坚实的专业基本功,以多元的专业课程设置来构建学生应对艺术设计市场发展变化的操作能力。加大计算机课程比例,计算机应用融入各门专业课教学之中,培养学生能够熟练使用电脑进行现代艺术设计。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安排较为充足的实习时间,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强调学生在接触专业设计课程之后,有效地利用各种机会进行艺术设计的实践活动。

  1、室内环境设计方向:

  室内环境设计主要培养能综合把握环境的功能、空间、材料、结构、外观、尺度、施工工艺的基础上,对建筑空间、居住空间、家具、室内装饰进行合理的改造新设计和创新性设计的专门人才。

  2、公共环境设计方向:

  公共环境设计主要是针对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设计。培养有创意能力,在公共空间中进行艺术创作与视觉设计以满足相应的城市环境美化与人文关怀需求的专门艺术设计人才。

人才培养方案 篇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创新为驱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专业的发展决策关系到学校的资金投入、设备场地的建设和人才引进等方面,所以学院充分调研了社会对生物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及就业情况,在制订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环节中,学院形成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基础学科建设与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相结合的办学特色,构建了以“多元化的教育观为基础,知识传授与技能培训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服务于地方基础教育的高素质教学与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生物科学专业研究领域及专业发展前景

  生物是一门跨领域宽、覆盖面广、基础性强的,由多学科知识交叉形成的综合性学科。生物科学是一门极具生命力的前沿学科,其在医疗、保健、农业、食品、环保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北华大学的生物科学专业隶属于北华大学师范分院(以下简称“学院”),其建立与发展依托于学院教育专业领域的优势。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在制造业生物科学技术上的应用、生物化学产品以及生物能源方面形成了一定特色。学院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贯穿于生物科学专业的培养中,以适应当今社会对生物科学技术的专业人才需求。

  二、人才培养目标及能力要求

  人才培养的考核标准是该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是否能够很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结合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定位在偏理的工科上,旨在培养学生成为有见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自主学习者,培养其成为有理想、有抱负、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且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能在中等以上学校进行生物教学和生物学教学研究能力的教师及其他复合型人才。生物科学专业学生除学习生物科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还需具有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即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知识面和科学素养,同时具有将知识、技术与实践相结合的素质;掌握生物科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学科先进知识及发展方向;了解国家相关生物科学产业的政策法规、产权专利等条款。

  三、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理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教学内容是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可以通过整合传统的生物教育专业课程资源来构建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科体系,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原有的资源浪费与闲置,而且也为新专业建设提供了较高的平台。在充分利用化学学科优势的基础上,紧密联合生物与化学,对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优化。在必要的主干课程以外,加入一些最基本的、具有前沿价值的知识以及能够反映生物学科和化学学科交叉的应用知识,譬如生物化学、食品化学等课程。在跨学科基础必修课体系中,加入了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和相关实验;在专业学科必修课、选修课中,有意识的侧重了与化学学科相连的课程。生物科学专业隶属师范类专业,因此在学科教育专业课中,安排了中学生物讲授的相关课程,如生物教学论、中学生物教材分析与课程设计等。

  生物科学专业教学内容,不仅要改进教学方法,更加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譬如,植物学、动物学等课程在传统的生物科学专业中强调知识的基础性和系统性,但在生物科学专业中更强调应用性。所以在这两门课程的建设时,把资源植物和动物的开发利用作为重点来实施。不仅突出了重点、难点,形成了分层次的立体结构,还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同时,了解了生物科学专业学科的发展前沿及未来趋势,熟悉生物化学技术的工程应用情况。

  在教学方法上,大部分课程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参与启发式、案例讨论式大量应用于课堂教学,论文式的考题及综合实验技能考核作为重点的考试方法。

  (二)实践课程体系的建立

  1.实验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与改革,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具备了一定的实践教学良好条件。适当地减少理论授课学时,加大实验课教学的比重。结合学院教师的科研实际项目或大学生创新项目来开设实验课程,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接触实际的科技前沿。教学内容以技能训练为主,着重实验技术的原理与程序的训练,减少验证性和模仿性实验,加大探究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的实验比重,建立多层次、开放性的'实验教学体系。组织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或者科研项目,以达到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独立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学校重点建设实验室化学与生物实验中心已经建成。实验中心是大学生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实验教学基地。实验室长期坚持实验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在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全面的探索与尝试,构建了“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与综合设计”一体化的“层次综合”实验教学模式。该实验中心强化以学生为本的观念,不断探索和建设具有生物科学专业特色的实验课课程体系,探索更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完善实验室管理机制和信息化水平,提升科研实力和服务地方的能力。

  2.实习课程。实践中加强对学生毕业实习的指导,鼓励学生从社会实践、科研项目中寻找研究课题,独立设计、自拟实验方法进行探索研究,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

  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可有效地缓解学校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外派大四毕业生到校外企业实习兼完成毕业论文的形式,既可满足企业的需求,锻炼学生,又可以扩大实习基地。学院师生动员各种力量,整合办学资源,开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同时扶持实践教学方面的教研项目,使学校与基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促进合作关系向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四、教师队伍的建设

  生物科学专业课程数量较多,知识内容更新速度快,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要求授课教师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教授、副教授帮助年轻的教师参与项目,同时聘请企业中有实际经验的技术人员举办生物科学知识的讲座,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不仅积极引进人才,还要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去,到国内外高校进行深造读博、访问交流。实行淘汰制度,为有能力的高学历的人才让路。

  多年以来,学院形成学术梯队合理、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教学科研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教师能够自觉地吸取前沿知识,利用现代化计算机信息技术,完善教育思想、培养模式,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方法。

  五、管理机制的完善

  为适应生物科学专业建设的水平要求,不断完善生物科学信息平台建设,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建设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考核、考试、评估体系。对已毕业的学生保持密切关注,这样不仅有助于开发校企合作项目,还能为在校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帮助。

  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学校诸多的部门,需院校上下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各司其职,在学科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构建、实践实验教学环节和硬件设施等方面加快建设步伐,进一步夯实基础,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祖国的建设多做贡献。

人才培养方案 篇4

  为加通信学院社团服务部干事的工作能力,提高干事考核活动、管理社团的能力,制定以下计划

  一.培养目的:

  通过培养使干事具备较强交际能力、领导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一定的写作功底等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学生,同时,使干事具有提出问题并能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合理处理工作和学习的关系的能力,以及熟悉本部门的主要工作。

  二.具体计划:

  1.培养干事的工作能力。为了让干事在锻炼同时做好工作,把所有干事根据特长分成2组,分别为外务组,内务组。

  外务组负责辅助协会策划活动,以助手身份深入到整个社团内部工作,负责协助社团的活动,总结社团服务部的活动,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内务组负责财务管理工作,写新闻稿,制定值班表,部门内的人文关怀(生日贺卡等),以及每学期的资料整理,制作评分表,并且仍需参加各社团的考核活动。

  外务组及内务组成员应定期调换职位,以保证干事得到充分锻炼。

  2.培养干事的活动能力。

  所有的干事轮流参加社团考核活动,了解活动的各个基本元素

  社团服务部会安排每位干事至少一次完整参加社团活动,包括策划,组织,行动,反馈。

  社团服务部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本部门活动,要求所有干事参加。

  3.干事的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多给干事创造互相倾诉,互相交流的机会,并定期安排演讲活动,让干事站在讲台,锻炼口才。同时,也会在开会时候突然给他们话题,让他们面向大家,能够面不改色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4.对于干事写作能力的培养,先教干事怎样写策划和总结(发给干事一些策划书和总结),让他们有东西可以模仿,逐渐找到自己写作的.感觉。并且加入到社团活动中,参加社团策划,完成实践。同时,所有的干事应当轮流写新闻稿。

  5.增强干事的团结合作精神,首先有定期的例会,提供交流的时间,让干事交流感情,其次适当的人文关怀,过生日时送贺卡等。

人才培养方案 篇5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具有较扎实的生物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数理化基础、人文社科素质、国际化视野和科学思维能力,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科研的方法,达到具有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为基础教育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适应”的优秀教师和未来的学科教育专家。

  2.规格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理化基础、生物科学和教育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生物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同时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

  2)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4)了解生物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5)熟悉生物学及其发展规划的相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6)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7)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8)具有较强的适应基础教育教学、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9)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初步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3.方向介绍

  生物科学是现代自然科学中发展最迅速,最活跃的基础学科之一,它在分子、细胞、组织和个体等不同层次上,研究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揭示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并进而揭示生命的本质。生物科学专业教育涉及诸多分支,包括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及其相关实验技能,同时加强教师教育的基本素质培养。本专业是理科专业,毕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4.隶属专业类

  生物科学类

  5.主干学科

  生物学

  6.相近专业

  生物技术

  7.学位课程

  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

  8.学历学制学位

  学历:本科

  学制:4年

  学位:理学

  毕业最低总学分:170

人才培养方案 篇6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拥护党的方针政策,面向国际市场,具有开阔的视野,扎实的国际商务理论及实务基础,具备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基本掌握国际法规、国际惯例,并能较熟练地应用国际法规、外语开展商务操作的外向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国际贸易、国际化经营及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国际商务理论和实务,具有分析和处理国际商务活动中具体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国际商务及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 掌握国际商务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和实务操作的基本方法,具有分析解决国际商务活动中具体问题的实际能力;

  3. 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进行商务沟通的能力;

  4.了解涉外经济法规、国际商务的惯例与规则及主要国家地区的贸易政策;

  5. 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和业务拓展能力;

  6.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核心课程

  经济学、管理学、市场学、基础会计、统计学、国际商务概论、国际商务函电、国际项目管理、国际经济法、国际市场营销(双语)、国际电子商务模拟、国际商务管理案例、跨国公司与直接投资等。

  四、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专业实习(含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

  五、基本修业年限

  四年

  六、授予学位

  管理学学士

  七、课程设置

  (一)通识教育必修课程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设置思政类、体育类、外语类、计算机类及数学类等课程模块。

  (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分为提高课程和拓展课程,其中提高课程包括思政、外语、计算机、数学、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学生在基础课程修读完成后,根据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需求选择修读。拓展课程包括自然科学与技术(A类)、人文科学与艺术(B类)和社会科学(C类)三个课程模块;学生也可以将学校开设的非本人主修专业的'任何课程作为自己的通识教育选修拓展课程。

  (三)学科基础必修课程

  主要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等。

  (四)学科基础选修课程

  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双语)、组织行为学(双语)、管理经济学、电子商务、国际商法、企业战略管理等。

  (五)专业必修课程

  主要包括国际市场营销(双语)、国际商务概论、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函电、国际物流、国际项目管理、国际商务管理案例、国际经济法等。

  (六)专业选修课程

  主要包括国际贸易、英语口语、世界经济概论、跨国公司与直接投资、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创业管理、WTO通论、国际电子商务模拟等。

  (七)特设课程

  主要包括创新实践成果、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形势与政策等。

  八、专业特色

  国际商务专业立足学科建设和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围绕“厚基础、宽领域、重应用、高技能”的培养目标,重视发挥双语和外教全英文授课优势,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具有管理知识和沟通技能,具有善于利用管理技术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复合型、外向型、应用型人才。

  九、就业去向

  20xx年至20xx年,已有600多名学生毕业,总体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其中15%的学生考取国内外著名大学的研究生,就业领域涵盖政府、事业单位以及金融系统的涉外部门和内外资企业,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国际金融、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研究、管理和咨询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人才培养方案 篇7

  摘要:对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来说,对于本科院校来说怎么构建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成为了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而随着我国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也在不断的创新和研究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从科学的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对其如何建设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如今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很大的,学校结合自身对应用型人才的定位以及生源特点和办学模式,对于大学生的培养应该是以创新与实践相结合,扎实基础又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为特征来进行的,这样就能解决实际生产所需的问题。同时,才能进一步的提高专业的教学水平,为整个社会提供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本科院校,对于如何培养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计划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就针对此来进行分析探讨。

  一目前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高校教育与行业需求日益突出的矛盾中,“一刀切”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高校的教育中,所谓的“一刀切”现象是指高校还是把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作为培养的重点,也就是说重视高分而忽视其实践能力,只是为了考研而存在的理论型人才,这种人才对于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还差着很远的距离,也因为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相当的弱。生物工程专业本身就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它既涉及到了化学工程,同时也涉及到生物技术等,也就是说其学习的内容跨度比较大,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就会很分散,难以掌握重点。很多高校为了使课程不显得过重就会删除掉许多的相关专业课时,也就是说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学生课程是一样的,但是比起化工科或者生物专业的学生来说,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是没有他们深入的,过多的理论课占据了主要的学习时间,使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去进行实践课的学习,这就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给耽误了。教育部把生物工程专业划分为正式的专业课程目录后,虽然许多高校都相继开设了专门的课程,这些课程都是与国际本行业的发展进行紧密相连的,也因此就把重点放在了“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上。无论是课程的设置还是培养方案都是相同的,就是为了提升考研率,对于社会所需则考虑的过少,这就把高校培养人才的弊端给显现出来,就是有些脱离实际。高校为了提升考研率就会让学生牺牲专业课学习的时间专门只针对考研科目进行补习,对于整个专业的学习来说并没有什么益处,很多学生学完以后对于本专业的学习内容还只是一知半解的了解,知识比较表面,在实践动手能力更是没有什么针对性的练习,这些不能继续考研深造的学生一旦进入社会就无法适应社会的所需,就会出现大量高分低能的现象,所以说这种只在乎理论学习的培养方式是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一)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有关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和高职教学中的技术培养和理论培养都有着一定的区别,其主要就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的需求来设计人才的培养方案,从而对他们进行培养。首先要对课程进行有效的优化,从而合理的安排好每个教学的环节,同时要加强实践课和实验课的教学。在进行项目教学的时候,还可以提高学校的合作教育。然后就是根据当地的经济情况建立起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块。在对人才培养的时候,按照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同时对课程进行有效的优化和调整,把握住其中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相结合。在面对一些公共基础课程中,要做好合理的选择,从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有效的培养,而在专业课程的选择上,主要有一些基础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物质分离工程等,在进行选修的专业课程中,不需要学生把所有的知识都进行系统和完整的学习,而是需要学生结合自己当地的经济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1],从而真正的培养出适合当地市场的应用型人才。

  (二)建立多学科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主要培养目标就是要满足社会各界的要求,其主要奋战的地方就是社会的各种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的生产和企业的管理当中,这些人才主要就是工作在最为主要的工作岗位上,直接解决实际的问题,同时维持企业正常的运行。根据《普通高校修订本科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高等工程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以及《高等学校本科生物工程专业规范》等文件,结合各大工程学院实际情况,在制定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要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保证他们将来可以为社会的发展和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时候,不仅要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同时还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可以真正的为社会服务。在对他们进行专业性培养的时候,主要是对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的基本理论,进行有效的培养,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相关的技术水平和基本技能等。然后结合当地地经济实际的发展情况,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对专业方向设置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加强实践和实验教学,从而真正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让他们真正的成为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三)增加教学实践性

  生物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增加教学的实践性,具体来说,可以增加实验课程的学时数,像实验课课程的学时可以增加到32学时,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实验、基础生物实验等课程的课时增加到32课时;还有在学仪器分析理论时,对授课内容及课时进行有效的调整,根据专业的特点及需求修改教学大纲,增加相关内容的比重及实验学时,相应的减少其他内容的比重及学时;微生物学、化工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学时也要增加。根据教学计划中一些没有开设实验课的理论课也可以增加的实验学时,像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等,总之通过加大实验比重来促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四)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实训力度

  生物工程专业教学实习是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重要课程,主要目的为了让学生掌握专业课程,并能借助校企合作平台进入到企业实习,学生在实践中可以运用课本中的专业知识,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发展与巩固,还有学生也能在企业中熟悉与掌握一定的企业经营与管理知识的相关体系,帮助学生提前认识社会。

  (五)构建合理的生物工程专业体系

  生物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学校构建出合理的生物工程专业体系,新型生物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课程体系的设想,构建出重视培养学生应用以及能力为重点的理论课程体系,实践以及素质拓展的教学体系,结合精简、重组、融合、增设等方面的途径,来调整教学内容,开设选修课、实验课,给学生提供培养创新能力的机会;还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2],训练学生的行业能力,开发学生的综合行业能力。由校企联合来对课程进行研究,为学生制定出专业技术课程与技能的实训模块,突出专业课程的行业特点,以学生行业能力培养为课程的基础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重视人文与科学最优结合,使得学生的理论基础为专业理论服务,专业理论为技术的理论服务,使得学生具备综合运用理论基础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另外,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提高课堂的多样性,增加教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从而培养出适应行业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生物工程专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重视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工程意识的培养,对实验、实习、见习等是实现生物工程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重要途径,由此构建出完善的分类设计、分层施教、分步实施、独立设置等课程,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围绕生物工程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出实验课程、认识实习、毕业设计等组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构建完善的实验课程体系的同时,要关注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可以将实验课程课程分为必修实验、选做实验、自选实验等三种类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来进行自主选择,为实验课程的发展提供更加广泛的空间。另外,对于实验课程来说,要适当减少验证性的实验比例,增加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比例,逐渐将实验课程转变成为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组成体系。

  三结语

  生物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必须落到实处,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优化,着实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常健,黄光文。新建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xx,12:31—33。

  [2]桂林,巫锦雄,柯德森,胡位荣,郭培国,田长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整合[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xx,08:322—325。

人才培养方案 篇8

  20xx年,xxx市为适应新形势下青年人才培养锻炼的需要,按照丰富经历、提高能力的要求,针对35周岁以下、正科级及以下的选调生(含定向“985工程”高校选调生),或符合现行急需紧缺需求目录的人才,或近年来面向清华、北大等“985工程”高校引进的人才,制定以3年为一期限“青苗”人才成长计划实施方案。“青苗”人才成长计划的组织实施以人才所在单位为主体,市、县(市、区)两级组织部门在各自层面负责统筹推进和监督指导。

  “青苗”人才成长计划主要目的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先行先试,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青苗”人才培养机制,提高“青苗”人才培养的计划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激发“青苗”人才队伍活力,形成“引进来、扶上马、送一程”的人才工作良好局面,建设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青年人才队伍,更好地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青苗”人才成长计划的主要实施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青苗”人才和单位各制定计划。“青苗”人才进行一次深入的自我分析,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开展职业规划。单位根据“青苗”人才的职业规划,结合实际需要,制定“青苗”人才成长计划,确定培养方向、内容和措施。指定导师。“青苗”人才所在单位为“青苗”人才指定一名“传、帮、带”导师,帮助引导“青苗”人才结合自身实际和组织需要主动成才。进行培训。有机整合全市干部教育培训资源和各业务部门的培训资源,进一步丰富“青苗”人才培训内容;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根据工作需要和业务需求适时安排,使培训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开展谈心。导师、单位主要领导、各县(市、区)党委组织部都要对“青苗”人才进行个别谈心或集体谈心,听取“青苗”人才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谈心交心来交流业务、沟通思想,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起到面对面的“传帮带”作用。安排锻炼。1.实践锻炼。坚持面向基层一线、面向重大项目一线、面向中心工作一线的原则,每年有组织有计划地选派“青苗”人才参加市里重大项目建设、重大课题调研、广西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等中心工作。2.挂职锻炼。进一步发掘“青苗”人才在不同岗位上、不同领域内的潜力,为“青苗”人才找准定位、提高能力提供有效的途径。3.轮岗锻炼。建立“青苗”人才轮岗制度,根据其专业特长和工作需要有计划地进行轮岗或交流。健全信息库。按一人一册建立“青苗”人才档案、信息库。

  各级各部门可结合各位“青苗”人才的特点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自选动作。对各级各部门在“青苗”人才培养方面好的经验做法,市委组织部将适时进行总结推广。

  “青苗”人才成长计划主要工作要求:一是各县(市、区)党委组织部、市直各有关单位确定一名“青苗”人才成长计划实施联络员,具体负责“青苗”人才成长计划实施的跟踪协调和进度统计。二是各级各部门将“青苗”人才成长计划的实施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市委组织部将视情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三是建立“青苗”人才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四是“青苗”人才要胸怀抱负,脚踏实地,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自觉按照组织要求和工作需要打造自己,自觉服从组织安排,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多做贡献,防止不思进取、骄傲自满、心浮气躁、自律不严等不良思想苗头。

【人才培养方案】相关文章:

2023企业人才培养方案10-18

公司人才培养方案(通用15篇)12-25

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11-25

人才培养 建议08-03

对人才培养的建议08-03

人才培养建议08-03

施工企业如何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精选5篇)10-25

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11-23

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小结11-24

人才培养意向书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