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翼《论诗》赏析

时间:2024-01-29 13:30:15 赏析 我要投稿

赵翼《论诗》赏析

赵翼《论诗》赏析1

  论诗五首·其二原文: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论诗五首·其二译文及注释

  译文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曾经被成千上万的人传颂,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流芳百世)。

  注释

  (1)李杜:指李白和杜甫。

  (2)才人:有才情的人。

  (3)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事叫“风骚”。这里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论诗五首·其二赏析

  第一、二句诗人指出,即使是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他们的诗篇也有历史局限性。

  第三、四句诗人呼唤创新意识,希望诗歌写作要有时代精神和个性特点,大胆创新,反对演习守旧。

  世人常常用这句诗来赞美人才辈出,或表示一代新人替换旧人,或新一代的崛起,就如滚滚长江,无法阻拦。

赵翼《论诗》赏析2

  作品原文

  论诗

  其二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入选教科书

  人教版七下“课外古诗词背诵”P243,苏教版七下“课外古诗词背诵”;苏教版八下“诵读欣赏”(见课本251页)

  作品注释

  1、论诗:选自《瓯(ōu)北集》卷二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论诗》五首,都是七言绝句。本篇是第二首,传诵最广。

  2、李杜:指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此处指大李杜,小李杜指李商隐和杜牧。)

  3、江山代有才人出: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才人,有才华的人。

  4、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诗叫做“风骚”。这里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作品译文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曾经被成千上万的人传颂,如今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华的诗人,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名气都会流传数百年(流芳百世)。

  作品赏析一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此诗就体现了这一点。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诗人,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为例。以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惟古人是从。“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作品赏析二

  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新鲜了。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有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第一、二句诗人指出,即使是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他们的诗篇也有历史局限性。第三、四句诗人呼唤创新意识,希望诗歌写作要有时代精神和个性特点,大胆创新,反对沿袭守旧。世人常常用这句诗来赞美人才辈出,或表示一代新人替换旧人,或新一代的崛起,就如滚滚长江,无法阻拦。

  作品简评

  此诗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他认为诗歌随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的时候也应求新求变,并非只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的诗人。写出了后人继承前人。本诗虽语言直白,但寓意深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句表达了文学创作随着时代变化发展的主题思想与中心。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式。他通过对诗家李白、杜甫成就的回顾,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为古人是从。诗歌也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

  作品解释

  风骚: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文学史上,“风骚”是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骚》的.并称。而“风骚”传统则是在《诗经》和《楚辞》的影响下发展形成的我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优良传统,即代表《诗经》的《国风》所形成的“风”诗传统和代表《楚辞》的《离骚》所形成的“骚”诗传统。

  所谓的“风”诗传统,就是世代相传的现实主义的精神。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按照生活的实际样式再现生活,并通过对生活真实的、具体的、形象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国风》中的民歌和二雅中的卿士大夫政治讽喻诗就集中体现了这种现实主义的精神。在内容上,它们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批判现实;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它们善于用朴素的文风、简洁的语言、巧妙的比兴,塑造出真实、自然而生动的形象,描绘出亲切感人的生活画面,来抒发情怀,反映现实。而这也就是“风”诗传统,即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主要特征。后世文学中继承发展了“风”诗传统的现实主义精神的主要有:两汉乐府民歌、建安曹魏时代的文人诗歌、北朝民歌、唐代杜甫的“诗史”作品、中唐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宋代以王禹偁作品为代表的“白居易体”诗歌、金元之际元好问的诗歌等。元代关汉卿的杂剧、清代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虽然不是诗歌,但是也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

  所谓的“骚”诗传统则是充满激情和幻想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积极浪漫主义的原则是“力图加强人的生活意志,在他的心中唤起他对现实和现实的一切压迫的反抗”。诗人屈原的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集中地体现了这种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这表现在《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两方面。在内容上,《离骚》表现了屈原的进步理想以及他对进步理想九死不悔的孜孜追求。这是积极浪漫主义的本质。在艺术手法上,屈原一方面采用丰富的神话素材,通过自由的幻想,来构成一个奇特的神话世界,借此表现诗人内心的矛盾冲突和上天入地地求索以及始终不渝的爱国之情;另一方面还礼利用发展了民歌的比兴手法创作了一个“香草美人”的世界以此来象征他与楚国腐朽黑暗势力的斗争是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的斗争。《离骚》这种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以丰富的幻想和热情,表现作者对进步理想的执着追求的特征,也就是“骚”诗传统,即积极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的主要特征。这种积极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也在后世薪火相传,汉代的辞赋家贾谊、建安时代的曹植、正始时期的阮籍、两晋六朝时的左思、鲍照、盛唐的李白、中唐的李贺以至宋代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词派、明清的小说家吴承恩、蒲松龄,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发展了这一优良传统。

  这里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才人:指有才华的诗人。

  其一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作品译文

  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不断的运动发展,新事物,新思想层出不穷。

  即使能预支五百年的新意作诗,到了一千年又觉得陈旧了。

  作品简评

  说明存在决定意识。人们只有用发展的眼光而不是静止的眼光去看事物,才能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实际,写出有时代气息有新意的好诗来。大自然是在不断变化和进步着的,“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这句诗则表达了世界上欣欣向荣,人才辈出的大好景象。

  其三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作品注解

  1、只眼:独到的见解,眼力出众。

  2、艺苑:艺坛,艺术领域。

  3、雌黄:即鸡冠石,黄赤色,可作颜料。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用雌黄涂掉再写。后用信口雌黄喻随口乱说。

  作品译文

  纷纷的艺苑里各种说法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对错互见,深浅不一,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有时也五花八门。这时需要的是独具慧眼,有自己的视角和观点。

  如果自己见识低下,就像矮人看戏似的,自己什么也没看见,对戏的好坏心中没有定数,只是随声附和罢了。说明评论事物要有主见,不要人云亦云。

  辅:(有主见)赵翼认为:学习前人,必须善鉴,须破门户之见,须有独特的见解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而决不可信口雌黄,盲从附和。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作者表白自己的艺术主张的诗。指出文艺批评应提倡有独到的见解,不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评论诗词的好坏优劣,应当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哪个,而不能像文坛艺苑中的某些人一样,心口雌黄。马克思哲学认为,要做到独具慧眼,深刻地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一是必须在实践中占有大量的感性材料;而是必须善于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发展。

  前二句点出在纷纷的艺苑里各种说法鱼龙混杂,这时需要的是独具慧眼,有自己的视角和观点。当然这是相当不容易的,需要自己有深厚的学养和阅历,成为“高人”。

  后二句作一形象的比喻,用矮人看戏作比,矮人看戏时被前边的人挡住目光,哪里能看到戏台上的场景?戏散大家一起谈起来时,只能是附和人家的说法。这就好比我们自己对“艺苑”的看法,如果自己学力浅薄,不能“独具只眼”,那就只能“随人说短长”了,这种鹦鹉学舌,拾人牙慧的行为作者是坚决反对的。

  这首诗继承以诗歌体裁论诗歌的传统,见解卓异,说理畅达。全诗看似佶手拈来、随手而出,但却具有极为精辟深刻的理论内涵。李白、杜甫被称为诗中仙圣,在唐代即受到推崇,如韩愈在仕由逝世时才3岁,后来他熟读李杜诗篇,作有《调张籍》一诗,其中有“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等语,可谓敬佩得五体投地。而后世特别是明清两代,对李杜的崇拜更是前所未有,并且普遍地认为诗自唐以来诗道不振,一代不如一代。甚至有人还提出从《诗经》以来每况愈下、自宋元以来无诗之论,这种看法在明清诗歌理论中占有主导地位。

  诗人开篇即总论概述了这一普遍现象,以李杜为代表指出了他们的诗作固然光耀千秋,流传万古,其崇高地位与普及程度已是脸炙人家传户诵。接下来却陡然转笔,尖锐地指出了这种情况带来的另外的弊端:熟极而流,不仅令人觉得从内容到形式都没有新意,而且还隐隐含有这一现象在某一程度上阻碍了后世诗人的创新之意,其见解之深刻,笔触之辛辣,思虑之周到,足以发人深省。前两句并非真足在贬低李杜,而是为下文略作铺垫而已,以下即转入主题的抒发。

  读后感

  人充满了多欲与好奇的心理。欲之最大者,莫过于求得长生不死之果实;好奇之最甚者,莫过于探寻天地人我生命之根源,超越世间而掌握宇宙之功能。由此两种心理之总和,构成宗教学术思想之根本。西方的佛国、天当,东方的世外桃源与大罗仙境之建立,就导致人类脱离现实物欲而促使精神升华。

  舍此之外,有特立独行,而非宗教似宗教,纯就现实身心以取证者,则为中国传统的神仙修养之术,与乎印度传统的修心瑜伽及佛家神肉体而力求超越物理世界之束缚,以达成外我的永恒存在,进而开启宇宙生命原始之奥秘。既不叛于宗教者各自之信仰,又不纯依信仰而自求实证。

  但千古以来,有关长生不老的书籍与口传秘法,流传亦甚普及而真仙何在寿者难期,看来纯似一派谎言,无足采信。不佰我现在有此怀疑,古人也早有同感。故晋代人嵇康,撰写“养生论”而力言神仙之可学,欲从理论上证明其事之真实。

  嵇康提出神仙之学的主旨在于养生,堪称平实而公允。此道是否具有超神入化之功,暂且不问,其对现有养生之助益,则绝难否认。且与中国之医理,以及现代之精神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学,可以互相辅翼,大有发扬的必要。

  一种学术思想,自数千年前流传至今,必有它存在的道理。古人我们今天对此不容易了解。况且自古以来毕生埋头此道,进而钻研深入者,到底属于少收的特立独行之士,不如普通应用学术,可以立刻见效于谋生。以区区个人的阅历与体验,此道对于平常注意身心修养,极有自我治疗之效。如欲“病急投医,临时抱佛。”可以休矣

  至欲以此探究宇宙与人生生命之奥秘,而冀求超凡者,则又涉及根体之说。清人赵翼论诗,有“少时学语苦难图,只道工夫半未全。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之说。诗乃文艺上的小道,其高深造询之难,有如此说。何况变化气质,岂能一蹴而就,而得其圜中之妙哉

  其四

  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

  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其五

  诗解穷人我未空,想因诗尚不曾工。

  熊鱼自笑贪心甚,既要工诗又怕穷。

  写作特点

  诗歌语言浅近,直抒胸臆,作者以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为例,评价了他们在诗歌创作上的伟大成就。接着笔锋一转,发表了自己对诗歌创作的卓越见解:随着时代发展,诗歌创作也要推陈出新,不能停滞不前。每个朝代都会有新人涌现,发展、创作是作者论诗的核心与灵魂。

  作者简介

  赵翼(1727~1814)清初诗人、著名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镇安、广州知府,官至贵西兵备道。乾隆三十八年辞官家居,曾一度主讲扬州安定书院。著有《瓯北诗钞》、《廿二史札记》。其中,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赵翼《论诗》赏析3

  赵翼-论诗

  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译文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曾经被成千上万的人传颂,

  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我们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华横溢的人出现,

  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

  赏析

  第一、二句诗人指出,即使是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他们的诗篇也有历史局限性。

  第三、四句诗人呼唤创新意识,希望诗歌写作要有时代精神和个性特点,大胆创新,反对演习守旧。

  世人常常用这句诗来赞美人才辈出,或表示一代新人替换旧人,或新一代的崛起,就如滚滚长江,无法阻拦。

  写作特点

  诗歌语言浅近,直抒胸臆,作者以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为例,评价了他们在诗歌创作上的伟大成就。接着笔锋一转,发表了自己对诗歌创作的卓越见解:随着时代发展,诗歌创作也要推陈出新,不能停滞不前。每个朝代都会有新人涌现,发展、创作是作者论诗的核心与灵魂。

  简评

  此诗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他认为诗歌随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的时候也应求新求变,并非只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的诗人。写出了后人继承前人。本诗虽语言直白,但寓意深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句表达了文学创作随着时代变化发展的主题思想与中心。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式。他通过对诗家李白、杜甫成就的回顾,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为古人是从。诗歌也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

  注解

  风骚:指作品在文学界的地位及其影响.

  在中国文学史上,“风骚”是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骚》的并称。而“风骚”传统则是在《诗经》和《楚辞》的影响下发展形成的我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优良传统,即代表《诗经》的《国风》所形成的“风”诗传统和代表《楚辞》的《离骚》所形成的“骚”诗传统。

  所谓的“风”诗传统,就是世代相传的现实主义的精神。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按照生活的实际样式再现生活,并通过对生活真实的、具体的、形象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国风》中的民歌和二雅中的卿士大夫政治讽喻诗就集中体现了这种现实主义的精神。在内容上,它们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批判现实;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它们善于用朴素的文风、简洁的语言、巧妙的比兴,塑造出真实、自然而生动的形象,描绘出亲切感人的生活画面,来抒发情怀,反映现实。而这也就是“风”诗传统,即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主要特征。后世文学中继承发展了“风”诗传统的现实主义精神的主要有:两汉乐府民歌、建安曹魏时代的文人诗歌、北朝民歌、唐代杜甫的“诗史”作品、中唐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宋代以王禹偁作品为代表的“白居易体”诗歌、金元之际元好问的诗歌等。元代关汉卿的杂剧、清代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虽然不是诗歌,但是也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

  所谓的“骚”诗传统则是充满激情和幻想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积极浪漫主义的原则是“力图加强人的生活意志,在他的心中唤起他对现实和现实的一切压迫的反抗”。诗人屈原的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集中地体现了这种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这表现在《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两方面。在内容上,《离骚》表现了屈原的进步理想以及他对进步理想九死不悔的孜孜追求。这是积极浪漫主义的本质。在艺术手法上,屈原一方面采用丰富的神话素材,通过自由的幻想,来构成一个奇特的神话世界,借此表现诗人内心的矛盾冲突和上天入地地求索以及始终不渝的爱国之情;另一方面还礼利用发展了民歌的比兴手法创作了一个“香草美人”的世界以此来象征他与楚国腐朽黑暗势力的斗争是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的斗争。《离骚》这种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以丰富的幻想和热情,表现作者对进步理想的执着追求的特征,也就是“骚”诗传统,即积极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的主要特征。这种积极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也在后世薪火相传,汉代的辞赋家贾谊、建安时代的曹植、正始时期的阮籍、两晋六朝时的左思、鲍照、盛唐的李白、中唐的李贺以至宋代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词派、明清的小说家吴承恩、蒲松龄,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发展了这一优良传统。

  这里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许浑-早秋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注解

  1、泛:弹,犹流荡。

  2、还密:尚未凋零。

  3、淮南两句:用《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暮”和《楚辞·九歌·湘夫人》“洞庭波兮木叶下”意。

  译文

  漫漫长夜中泛流着琴瑟的清音;

  青萝轻拂好象有西风飕飕而生。

  白露凝珠的野草栖留几只残萤;

  秋之晨雁群掠过银河向南飞腾。

  高大的树木拂晓看来尚未凋零,

  阳光下遥望远山层次格外分明。

  淮南子有一叶落而知岁暮之句;

  我悟到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情。

  赏析

  ??这是咏早秋景物的咏物诗。题目是“早秋”,因而处处落在“早”字。“残萤”、“早雁”、“晓还密”、“一叶下”、“洞庭波”都扣紧“早”字。俯察、仰视、近看、远望,从高低远近来描绘早秋景物,真是神清气足,悠然不尽。

  王维-西施咏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粉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注解

  1、持谢:奉告。

  2、安可希:怎能希望别人的赏识。

  译文

  艳丽的姿色向来为天下器重,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

  原先她是越溪的一个浣纱女,后来却成了吴王宫里的爱妃。

  平贱时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显贵了才惊悟她丽质天下稀。

  曾有多少宫女为她搽脂敷粉,她从来也不用自己穿著罗衣。

  君王宠幸她的姿态更加娇媚,君王怜爱从不计较她的是非。

  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纱的女伴,再不能与她同车去来同车归。

  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

  赏析

  这是一首借咏西施,以喻为人的。“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写出了人生浮沉,全凭际遇的炎凉世态。诗开首四句,写西施有艳丽的姿色,终不能久微。次六句写西施一旦得到君王宠爱,就身价百倍。末了四句写姿色太差者,想效颦西施是不自量力。语虽浅显,寓意深刻。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写尽炎凉人眼界,不为题缚,乃臻斯诣。”此言颇是。

  柳宗元-溪居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解

  1、簪组:这里是做官的意思。

  2、南夷:这里指当时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

  3、滴:流放。

  4、夜榜:夜航。

  5、楚天:永州古属楚地。

  译文

  长久被官职所缚不得自由,有幸这次被贬谪来到南夷。

  闲时常常与农田菜圃为邻,偶然间象个隐居山中的人。

  清晨我去耕作翻除带露杂草,傍晚乘船沿着溪石哗哗前进。

  独往独来碰不到那庸俗之辈,仰望楚天的碧空而高歌自娱。

  赏析

  ??这首是柳宗元贬官永州居处冉溪之畔时的作品。全诗写谪居佳境,苟得自由,独往独来,偷安自幸。前四句叙述到这里的原因和自己的行径。后四句叙述自己早晚的行动。首尾四句隐含有牢骚之意。“闲依农圃邻”、有“采菊东篱下”之概;“晓耕翻露草”,有“晨兴理荒废”之风。沈德潜评说:“愚溪诸咏,处连蹇困厄之境,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唐诗别裁集》卷四)这是很有见地的。

  秋瑾-对酒

  不惜千金买宝刀,

  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

  洒去犹能化碧涛。

  注释

  ①吴芝瑛《记秋女侠遗事》提到,秋瑾在日本留学时曾购一宝刀,当写于此时。这首诗表现了秋瑾轻视金钱的豪侠性格和杀身成仁的革命精神。

  ②「堪豪」足以称豪。堪,能够,可以。貂裘换酒:以貂皮制成的衣裘换酒喝。多用来形容名士或富贵者的风流放诞和豪爽。秋瑾以一女子,而作如此语,其豪侠形象跃然纸上。

  ③“一腔”二句:要多珍惜自己的满腔热血,将来献出它的时,一定可以化成碧绿的波涛(意即掀起革命的风暴)。勤,常常,多。碧涛,用《庄子·外物》典:“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苌弘是周朝的大夫,忠于祖国,遭奸臣陷害,自杀于蜀,当时的人把他的血用石匣藏起来,三年后化为碧玉。后世多以碧血指烈士流的鲜血 「勤珍重」多加珍惜和保重﹔「碧涛」碧血的波涛。

  译文

  毫不吝惜千金为了买一把宝刀,

  用珍贵的貂皮大衣去换酒喝也能引以为豪。

  满腔热血应该珍惜重视,

  让它洒出去后还能化作碧血波涛。

  鉴赏

  题目“对酒”便可使人联想起曹操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但一个是抒发拯救祖国的革命豪情,一个却是表达对离乱的伤感,建功立业的渴望。首联可从其豪气联想到秋瑾的其他诗句“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不因人热。俗子胸襟谁识我”,但秋瑾也还有作为一个女子的生活情趣和细腻感情:“夏昼初长,纨扇轻携纳晚凉,……浴罢兰泉,斜插茶花映翠钿”。颔联大有李白诗风:“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李白《将进酒》)。颈联可想到她的另一些诗句:“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尾联和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思想是相通的。

  秋瑾生活的时代,人们已经痛感到整个中国的极度女性化,因此涌现出一批豪侠刚烈之士,以夸张的男性化生活姿态向传统社会挑战。秋瑾身为女性,但她时时反抗命运加给自己的性别身份。她恨苍天“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她宣称:“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满江红》)她说:“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鹧鸪天》)

  高鼎-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注释

  ⑴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⑵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⑶散学:放学。

  ⑷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⑸东风:春风。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的枝条轻拂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令人心醉。

  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了。

  他们趁着春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赏析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读了这首诗,读者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美丽春景,一起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人们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拂堤杨柳醉春烟”,村的原野上的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结尾两句由上两句的物而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与醉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赵翼《论诗》赏析4

  论诗

  清 赵翼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注释】

  只眼:独到的见解,眼力出众。

  艺苑:艺坛,艺术领域。

  雌黄:即鸡冠石,黄赤色,可作颜料。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用雌黄涂掉再写。后用信口雌黄喻随口乱说。

  【译文】

  纷纷的艺苑里各种说法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对错互见,深浅不一,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有时也五花八门。这时需要的是独具慧眼,有自己的视角和观点。

  如果自己见识低下,就像矮人看戏似的,自己什么也没看见,对戏的好坏心中没有定数,只是随声附和罢了。说明评论事物要有主见,不要人云亦云。

  【赏析】

  这是一首作者表白自己的艺术主张的诗。指出文艺批评应提倡有独到的见解,不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评论诗词的好坏优劣,应当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哪个,而不能像文坛艺苑中的某些人一样,心口雌黄。马克思哲学认为,要做到独具慧眼,深刻地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一是必须在实践中占有大量的感性材料;而是必须善于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发展。

  前二句点出在纷纷的艺苑里各种说法鱼龙混杂,这时 需要的是独具慧眼,有自己的视角和观点。当然这是相当不容易的,需要自己有深厚的学养和阅历,成为“高人”。后二句作一形象的比喻,用矮人看戏作比,矮人看戏时被前边的人挡住目光,哪里能看到戏台上的`场景?戏散大家一起谈起来时,只能是附和人家的说法。这就好比我们自己对“艺苑”的看法,如果自己学力浅薄,不能“独具只眼”,那就只能“随人说短长”了,这种鹦鹉学舌,拾人牙慧的行为作者是坚决反对的。

  这首诗继承以诗歌体裁论诗歌的传统,见解卓异,说理畅达。全诗看似佶手拈来、随手而出,但却具有极为精辟深刻的理论内涵。李白、杜甫被称为诗中仙圣,在唐代即受到推崇,如韩愈在仕由逝世时才3岁,后来他熟读李杜诗篇,作有《调张籍》一诗,其中有“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等语,可谓敬佩得五体投地。而后世特别是明清两代,对李杜的崇拜更是前所未有,并且普遍地认为诗自唐以来诗道不振,一代不如一代。甚至有人还提出从《诗经》以来每况愈下、自宋元以来无诗之论,这种看法在明清诗歌理论中占有主导地位。

  诗人开篇即总论概述了这一普遍现象,以李杜为代表指出了他们的诗作固然光耀千秋,流传万古,其崇高地位与普及程度已是脸炙人家传户诵。接下来却陡然转笔,尖锐地指出了这种情况带来的另外的弊端:熟极而流,不仅令人觉得从内容到形式都没有新意,而且还隐隐含有这一现象在某一程度上阻碍了后世诗人的创新之意,其见解之深刻,笔触之辛辣,思虑之周到,足以发人深省。前两句并非真足在贬低李杜,而是为下文略作铺垫而已,以下即转入主题的抒发。

赵翼《论诗》赏析5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译文: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经成千上万人的传颂,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我们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华横溢的人出现,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

  赏析一: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此诗就体现了这一点。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为例。以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惟古人是从。“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赏析二:

  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新鲜了。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有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作者介绍:

  赵翼(1727~1814)清代诗人、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镇安、广州知府,官至贵西兵备道。乾隆三十八年辞官家居,曾一度主讲扬州安定书院。

  赵翼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合称“乾隆三大家”

  他论诗也重"性灵",主创新,与袁枚接近。他反对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倾向,也不满王士□、沈德潜的"神韵说"与"格调说"。他说:"力欲争上游,性灵乃其要。"(《闲居读书作六首》之五)"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论诗》)所著《瓯北诗话》,系统地评论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陆游、元好问、高启、吴伟业、查慎行等十家诗,他重视诗家的创新,立论比较全面、允当。

  赵翼存诗4800多首,以五言古诗最有特色。如《古诗十九首》、《闲居读书六首》、《杂题八首》、《偶得十一首》、《后园居诗》等,或嘲讽理学,或隐寓对社会的批评,或阐述一些生活哲理,颇有新颖思想。七古如《将至朗州作》、《忧旱》、《五人墓》,七律如《过文信国祠同舫庵作》、《黄天荡怀古》、《赤壁》等,都有特色,并在造句、对仗方面见出功力。另外,造语浅近流畅,也是一大优点。其诗的缺点,是有时议论过多,过于散文化,形象性较差。

【赵翼《论诗》赏析】相关文章:

《论诗》赵翼原文注释翻译赏析11-16

论诗五首赵翼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7-31

赵翼《论诗五绝其二》全诗翻译赏析01-06

论诗元元好问全文及原著赏析12-18

论诗三十首·十八原文及赏析08-28

论诗三十首·其八原文及赏析01-03

赵将军歌原文及赏析09-05

论诗三十首·二十八原文及赏析08-04

赵师秀的《约客》 赏析11-25

赵师秀约客赏析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