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故事简短

时间:2024-01-29 07:47:58 端午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简短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简短1

  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居民为了不让跳下汨罗江的屈原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许多用竹叶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竞相划船(赛龙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体。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简短

  端午节各种传统民俗活动:

  1、划龙舟:“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

  2、挂艾草与菖蒲: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们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3、端午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x粽籺x、“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4、放风筝:在中国南方一带,端午节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简短2

  传说端午节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处,令度尚为之立碑,又令其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画额,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长命缕,端午节时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荷包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厦门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水上赛捉鸭子

  每逢端午龙舟赛后,厦门还有一个独创的乡土节目,称为水上抢彩头,即水上捉鸭子。从岸边腾空伸出l根10多米长的圆木柱,上面涂满油,木柱的末端安装一只盛鸭子的'小木箱,参加竞技者要登上木梯,走过这圆木柱的末端,用手拉开小木箱的门,让鸭子掉进水里,人也跃人水中,去抓鸭子作为胜利品。这个在厦门存在了600多年的习俗,最早就是渔民们的节日狂欢。

  海上赛龙舟很热闹

  端午节划龙舟是厦门民间不可缺少的一项民俗活动。郭坤聪说,清代道光年间出版的《厦门志》,对厦门赛龙舟的特色就有记载,端午日“竞渡于海滨(龙船分五色,惟黑龙不出)。富人以银钱、扇帕悬红旗招之,名曰‘插标’,事竟,各渡头敛钱演戏……或十余日乃止。”可见历史上,厦门在端午节期间,民间赛龙舟的时间很长,参与者众多,场面热烈。

  最早从厦禾路第一码头一直到江头乌石浦,整个沿海都有划龙舟,后来发展到鹭江道,最后是在集美的龙舟池。一般情况,端午节的龙舟竞赛场地都选择在江、河或湖中,而历史上厦门的龙舟赛场地选择在海上,可谓与众不同,因为海上赛龙舟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在江、河、湖中。

  厦门的特色端午民俗还有水上活动“掠鸭”活动,地点主要在沙坡尾一带。这是一种考验人们体力、毅力和技巧的民间体育竞赛。将鸭子赶入竹笼关起来,在一根长长的杉木上抹油,杉木的尾端挂上鸭笼。参与者赤着脚,像走钢丝一样,从船上走到杉木尾端抓鸭子,如果抓到便取得胜利。由于身体平衡难度极大,成功者少,失败者多。有的抱着鸭笼一起掉到海里,水花飞溅,岸上观众高呼大笑,场面非常热闹。

  女儿回娘家

  厦门有句俗语“未吃五月粽,破裘不敢放”,这说明端午节是一个预示季节转换的节日。厦门民俗专家郭坤聪说,以前每逢端午节,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会在大门口挂熏蚊子的艾草、菖蒲,可以做药用,也可以熏虫,把邪气驱除出门外。同时要进行大扫除,把屋里屋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厦门包粽子不单是纪念屈原,还是古老民间传统的延续。过去端午节女儿回娘家,家中自己做粽子,有肉粽、甜粽等,所以厦门的端午节也叫做女儿节,民间传说和民间风俗习惯相结合。后来街面上的一些商家也包肉粽,粽子慢慢成为厦门200多种名小吃中的一种。

【端午节的故事简短】相关文章:

端午节的简短小故事06-12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简短09-27

端午节故事02-17

端午节的故事06-19

端午节的故事07-01

简短的励志故事09-14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12-11

端午节的故事作文02-04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12-05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