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3-12-21 18:45:47 赏析 我要投稿

春日原文及赏析精选15篇

春日原文及赏析1

  春日郊外

春日原文及赏析精选15篇

  宋代:唐庚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山好更宜馀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译文: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住在城里,还丝毫没能感受到春光;今天漫步郊外,惊喜地发现,原来榆树槐树早已抽芽,半绿半黄。

  山好更宜馀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远处的青山婀娜多姿,我更喜爱它那峰顶还留存着皑皑白雪;池塘的水渐渐上涨,倒映出岸边的垂杨。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天气暖和,黄莺骄吟,其声如人亲切交谈;微风从草地吹来,夹杂着阵阵药香。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我怀疑这景中藏有美妙的诗句,刚想为你们拈出,忽然又感到迷濛茫然。

  注释:

  城中未省(xǐng)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未省:还没知道。省,这里是“省察、领悟”之意。黄:鹅黄色,指榆树、槐树新芽的娇嫩。

  山好更宜馀(yú)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水生:水涨。倒垂杨:映出杨柳的倒影。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莺边日暖如人语:这句为倒装句,原序为“日边莺暖语如人”。天气暖和,黄莺骄吟,其声如人亲切交谈。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佳句:好的诗句。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描写初春郊外的景象。诗首联树色泛黄的细微变化中来描写早春的到来;中间两联对仗十分精采,赋予春水以人的活力,自然诗趣盎然,黄莺暖语、风送药香的独特感受写得很有诗味,使有色有声的郊外早春景象有了芳馨的气息。尾联道出创作中常见的一种奇特现象,就是许多诗人面对名山胜景,想写诗填词,却束手无策,留下无穷的遗恨。整首诗格律谨严,简淡而富有风致。在句法上,有平叙,有拗折,充分显示了作者锤炼布局之工。

  首联“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早春二月,乍暖还寒,当城里人还为春寒料峭所困,不知领悟春光的时候,而郊外却早已是榆槐吐嫩,春色满原了。早春,最先透露春消息的不是桃红李白,而是溪边阳坡上榆槐枝头的.鹅黄初绽。不仅立意新,又足见诗人敏锐的感察力。“春光”、“榆槐”,高度概括,点明题意,并领起下文。

  颔联“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全篇警句,紧承“春光”二字展开形象化描写。上句写远景:远山泛绿,依稀尚见斑斑积雪,色彩鲜明,更衬远山之葱翠。唯“积雪”方显“山好”。

  下句写近景:春雨淅沥,溪流渐涨,不再枯涩,故生意盎然;两岸垂杨,日渐染绿,倒映水中,摇曳生姿,画面生动。唯“垂杨”方显“水生”。此句与东坡“溪柳自摇沙水清”可谓异曲同工。“生”、“欲”二字下得巧妙,前者摹写风生水起的情状,后者传递垂杨日渐苍翠之态势。突显了早春的生气勃勃,透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颈联“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则又变换句式,调整描写角度,从听觉和味觉方面来写春郊之景象。本来这两句按正常语序应是“日暖莺声如人语,风来草际送药香”,这样写,也是好句。但诗人却别开生面,以莺、草为主,以日、风为宾,以倒装之句式来突出花底莺声因日暖而悦耳动听,草际药香因清风而浓郁远播,让人自然联想到阳春三月,莺飞草长,丽日融和,百花争艳的无限春光。如此另辟蹊径,方不落俗套。“如人语”、“作药香”用拟人手法,以情笔写景,读来亲切,达到了情景交融、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颔、颈二联,对仗极其工稳,遣词极为精当,足见诗人功力之深厚,推敲锤炼之严谨。

  尾联“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春光满眼,稍纵即逝;欲寻佳句,顿觉茫茫。其立意,与诗人另一名篇《醉眠》结句“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颇为相似。只不过后者宁静平淡,而本诗则在极尽春光烂漫之后,笔锋陡然一转,用一“疑”字引出:此中似有佳句,正欲纵笔撷取时,却又如雪泥鸿爪,难觅其踪了,空留下一片茫然,徒增惆怅。而这一怅然的感触,不仅深切道出忽有所悟,落笔忘筌的诗家甘苦;更让人倍增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自古难全之慨。写法上暗合东坡“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的造意,而余味过之。恰如音乐之戛然而止,而留给听众以无限之悬想,以收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果。

  统观全诗,清新之气,扑面而来;而辞意之流畅,形象之鲜明,一扫宋诗枯涩冷峭、偏重理趣之弊,堪称精品。

春日原文及赏析2

  乱后春日途经野塘

  世乱他乡见落梅,野塘晴暖独徘徊。

  船冲水鸟飞还住,袖拂杨花去却来。

  季重旧游多丧逝,子山新赋极悲哀。

  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

  翻译

  经历大乱,流落到南国他乡,独自徘徊,在落梅如雪的晴光野塘。

  渔舟惊起水鸟,又翩然落下;拂不去的杨花,飘飘扑来偎人依傍。

  昔日的友好知己啊,而今多已逝去,我和庾信一样,暮年诗赋满怀悲怆。

  眼看繁华的宫阙街市毁成瓦砾,天崩地陷了,惨痛的浩劫大殃。

  注释

  途经:路过。

  季重:吴质字。

  子山:庾信字。

  朝市:朝廷与市肆。

  陵谷:高岸、深谷。

  劫:梵语“劫波”的省略。

  创作背景

  昭宗乾宁二年(895年),邰节度使王行瑜、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等引兵人京师,杀宰相韦昭度、李溪,长安大乱。昭宗逃入南山,转石镇。士民数十万人逃出城,多中暑而死,诗人亦逃出长安,次年春日写下这首诗。

  赏析

  “世乱他乡见落梅,野塘晴暖独徘徊。”诗一开头,便点明了“世乱”这样一个大的背景。“见落梅”而人在“他乡”,便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家乡的梅花。南方“他乡”的梅花已落,而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梅花恐怕刚刚绽放吧。由此又想到故乡是否依旧,亲人们是否还都平安。然而,这一切却无从得知。此时诗人在这荒凉的野塘之畔独自徘徊。接下来二句“船冲水鸟飞还住,袖拂杨花去却来”虽是写眼前野渡无人、花鸟自得的悠然景色,实际上却通过环境的死寂,侧面地呈现出战乱所造成的百姓流离,人口锐减的现实。“飞还住”、“去却来”又恰恰代表着诗人的悲怨忧虑,表现了“剪不断、理还乱”,挥之不去,拂之还来的'烦恼思绪。

  “季重旧游多丧逝,子山新赋极悲哀。”这是借用古人的故事,来叙述自己的痛苦境遇。诗人这里以季重、子山自比,说旧游之处许多老友都已死掉了,自己近来所作诗文极尽悲哀。这两句,用典极为贴切、恰当,从大的社会历史背景,到具体的感情脉络,典故与现实都息息相关。因而,不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而且,大大丰富了语言的容量。

  最后二句“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也是用典。据传,汉武帝开掘昆明池,在池底发现许多黑灰。到东汉明帝时,胡僧竺法兰来中国,说:“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这二句是说:我亲身经历了战乱眼看着繁华的都市化为灰烬,夷为荒凉的平地,才相信昆明池底之物确是劫灰,天地确是由成而毁。从“眼看”到“始信”,不仅说明了变迁之大令人难以置信,而且,其中蕴藏着人生如梦的深切悲伤和无力回天的哀诉。有着痛定思痛的彻骨之恨。语虽淡,但情至深。

  这首诗在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情感脉络清晰、连贯,节奏性很强,声音韵律与心绪的律动和谐统一。首联是引子,触景生情;颔联主要表达一种情绪,创造出浓郁的悲怆气氛。颈联直切主题,镂刻入骨,鲜明而深沉。尾联写所思所悟,言有尽而味无穷。

春日原文及赏析3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春日偶成》韵译

  云儿淡,风儿轻,时近春日中午,傍着花,随着柳,我向河岸漫步。

  春游愉悦的心情呀,人们并不了解,于是说我忙里偷闲,强学少年童。

  《春日偶成》散译

  接近正午时分,天上飘着淡淡的云,偶尔刮起一阵微风。穿行于花柳之间不知不觉来到了前面的河边。

  旁人不知道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少年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

  《春日偶成》注释

  偶成:偶然写成。

  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

  午天:指中午的太阳。

  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靠近,依靠。随,沿着。

  川:瀑布或河畔。

  时人:一作“旁人”。 余心:我的心。余:一作“予”,我。

  将谓:就以为。将:乃,于是,就。

  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春日偶成》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开头两句写云淡风轻、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郁勃生机;第三句是诗意的转折和推进,第四句更进一步说明自己并非学少年偷闲春游,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哲理,以及对自然及宇宙的认识。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看似十分平淡,但如细细品味,却有几层意思在其中。其一,写自己春游所见、所感。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寥寥数笔,不仅出色地勾画出了春景,而且强调了动感—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自己信步漫游,到处是艳美的鲜花,到处是袅娜多姿的绿柳,可谓“人在图画中”。其二,着重写自己留连忘返的心情。这种心情主要是通过‘近午天”、“过前川”六字自然而然地传达出来的。所谓“近午天”,并不是说自己时至中午才出来游春,而是用“近”来强调自己只顾春游忘了时间,用自己的突然发现来表现自己沉醉于大自然的心情。同样,“过前川”也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描写自己向河岸漫步的情况,而是用“过”来强调自己在春花绿柳的伴随下“过”了前面的河流才发现自己只顾游春,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很远很远。这样,这两句诗尽管描写的只是云风花柳等自然景观和作者喜爱它们的心情,但其中更隐括着一种作者要忘世脱俗的高稚情调,正是这种情调,才使他几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劳,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境界。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主要是诗人自己内心世界的直接抒发。本来,在云淡风轻的大好春色中漫游,在春花绿柳的簇拥中陶冶自己的情性,这应该是十分自然的事,但是,在扼杀人们性灵的.封建时代,这似乎只应该是有些“狂”劲儿的少年人才能千,而须眉长者只应该端然危坐,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才行。然而,尽管程颢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尽管他写这首诗时很可能已经是一位蔼然长者,可他仍然无法抗拒大自然对他的吸引,做出一些为“时人”所不能理解的举动。这其中包括了他对自然真性的追求和理解,同时也包括了他对一般“时人”的嘲笑与讽刺,既表现了他对子人生价值的另一种认识,也表现出了他乐在其中,孤芳自赏的高雅。至此,一向被人们认为是道貌岸然的理学家也有意无意地披露了他性格的另一个侧面:他不仅生活在令人窒息的“理”的世界中,还是一个对大自然充满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只不过他的感情经常被“理”压抑和扭曲罢了。

  全诗色泽协调,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性格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务实功夫,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诗歌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全诗写出了诗人怀念少年时在故乡时的事情,表达了诗人心中对少年时代以及对故乡黄陂的怀念。

  《春日偶成》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任陕西鄠县主簿时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所写。诗人是宋代有名的理学家,长期困在书斋里,少有闲暇宽怀的时候。一旦回到大自然中,欣赏美好景致,便觉得格外爽快,怡然自得。

春日原文及赏析4

  原文:

  春日

  宋代:晁冲之

  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

  翻译:

  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弯弯曲曲的小溪与岸上的绿树交相辉映,细雨漂浮在浮萍上,好像撒上了细细的沙粒。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

  鹅鸭不知道春天即将过去,争相追逐着那些漂浮在水上的桃花。

  注释:

  阴阴:草木繁盛。

  趁:追逐。

  赏析:

  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的惜春诗。全诗四句四景,小溪明净,细雨翻萍,鹅鸭嬉戏,桃花逐水,画面十分鲜明,历历如在目前,令人悠然神往。诗人以鹅鸭“趁桃花”的景象寄自身的.感慨,春已去尽,鹅鸭不知,故欢叫追逐,无忧无虑,而人却不同,既知春来,又知春去,落花虽可追,光阴不可回,诗人的惜春之情,溢于言表。

春日原文及赏析5

  春日

  秦观〔宋代〕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赏析

  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后庭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诗人捕捉到春雨“万丝”的特征,把镜头的焦点对准了庭院一角,摄下了一幅雷雨后晴春晓日的精巧画面。

  通过对偶形式,拟人手法,衬托庭院的华丽,描绘了芍药和蔷薇百媚千娇的情态。芍药亭亭玉立、蔷薇攀枝蔓延,故各有“含春泪”之态、“无力卧”之状。因其体物入微,情致蕴藉,通篇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界景物、现象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摄取力、表现力。在意境上以“春愁”统摄全篇,虽不露一“愁”字,但可从芍药、蔷薇的情态中领悟,又曲折体现了诗人由于宦途艰险而形成的多愁善感的性格。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雷是“轻”的,雨如“丝”般,春雨的特色诗人只用两个字就揭示出来了。那碧绿的琉璃瓦,被一夜春雨洗得干干净净,晶莹剔透,犹如翡翠,瓦上还沾有水珠,在晨曦的辉映下,浮光闪闪,鲜艳夺目,令人心旷神怡——这是第二句所写的美

  最“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两句诗人采用以美人喻花的.手法,又加上对仗,确实是美不胜收。 李白笔下“一枝红艳露凝香”,白居易笔下刚出浴的“侍儿扶起娇无力”的杨妃,和第三句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雨后的牡丹,犹如多情的少女,泪光闪闪,含情脉脉。 最后一句令人想起《红楼梦·史湘云醉眠芍药铟》那段描写:湘云“业经香梦沈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这醉卧中浑身洒满落花的史湘云,情思绵绵,百媚千娇,多像“无力蔷薇卧晓枝”。

  《春日》因其体物入微,情致蕴藉,通篇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在意境上以“春愁”统摄全篇,虽不露一“愁”字,但可从芍药、蔷薇的情态中领悟,又曲折隐晦的反映了诗人由于对宦途命运艰险的恐惧,而形成的多愁善感的心理。

  秦观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 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春日原文及赏析6

  春日杂咏

  青山如黛远村东,嫩绿长溪柳絮风。

  鸟雀不知郊野好,穿花翻恋小庭中。

  古诗简介

  《春日杂咏》是明代诗人高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了春天郊野的美好景色。诗的大意说:村东的青山,远远望去,呈现出一片墨绿的颜色,就像女孩子用来描眉的青黑色的黛墨一般漂亮。一条长溪,溪水蜿蜒曲折地向着远方流去。岸边嫩绿的杨柳开花结籽,微风吹来,片片柳絮随风飘舞。鸟雀不知道郊野外如诗如画的风光这般美好,反而留恋那小小庭院,只是在院内的花丛中飞来飞去。

  注释

  ①黛(dài):古时妇女用来画眉的一种青黑色的颜料,这里形容远处青山呈现出黛绿般的颜色。

  ②嫩绿:浅绿色。柳絮:柳树种子上面有白色的绒毛,随风飘散,像飘飞的棉絮,称为柳絮。

  ③郊野:城市外面的地方,泛指村镇外面一带地区。

  ④穿花: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小庭:小小庭院。

  赏析/鉴赏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郊野的美好景色。诗的大意说:村东的青山,远远望去,呈现出一片墨绿的颜色,就像女孩子用来描眉的青黑色的黛墨一般漂亮。一条长溪,溪水蜿蜒曲折地向着远方流去。岸边嫩绿的杨柳开花结籽,微风吹来,片片柳絮随风飘舞。鸟雀不知道郊野外如诗如画的'风光这般美好,反而留恋那小小庭院,只是在院内的花丛中飞来飞去。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郊外的春景,后两句借景写情,抒发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表现了对美好理想追求的愿望。

春日原文及赏析7

  原文:

  春日

  近现代:苏曼殊

  好花零落雨绵绵,辜负韶光二月天。

  知否玉楼春梦醒,有人愁煞柳如烟。

  译文:

  好花零落雨绵绵,辜负韶光二月天。

  鲜艳的花瓣在绵绵细雨中飘落,它们辜负了这二月春日里的美好时光。

  知否玉楼春梦醒,有人愁煞柳如烟。

  知道吗?在青楼之上醒来,看到这如烟春柳,我便极度忧愁起来。

  注释:

  好花零落雨绵绵,辜负韶(sháo)光二月天。

  好花零落:暗喻革命情绪正在低落。韶光:即美好时光,暗喻进行革命的良好时机。

  知否玉楼春梦醒,有人愁煞(shà)柳如烟。

  玉楼:原意为华丽的楼,这里用来指妓楼。春梦:暗喻对革命胜利的憧憬。有人:此为作者自指。愁煞:即极度忧愁之意。煞,副词,用在动词后,表“极度……”之意。

  赏析:

  诗人在这首诗中感叹时光如梭,看着春雨里埙落的片片花瓣,心中感悟生命的'可贵。前两句借写“辜负韶光”以喻错过革命良机;后两句以“春梦”来抒发自己的忧虑情绪。此诗情景交融,寓意深刻,形象鲜明,用语得体。

  此诗向友人申述对革命错过良机的愤懑和忧患情绪,情景交融,寓意深刻,形象鲜明,用语得体。

  前两句借写“辜负韶光”以喻错过革命良机。在作者看来,仲春二月是百花盛开的时节,人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时节去赏花,但是自己的朋友却没有这样做,以至错过时机。到了如今好花零落,霾雨霏霏,要赏花已经来不及。眼前的革命也是这样,良机错过,要发动就困难了。

  后两句以“春梦”来抒发自己的忧虑情绪。本来作者是做着“春梦”的,满以为趁着百花盛开,群情激昂的机会去进行革命,谁知现在“醒”来,却发现百花凋残,群情低落,雨绵绵,黑暗势力在镇压了。楼前的柳树虽然未败,但在霾雨中也显得朦朦胧胧了。革命的力量遭到黑暗势力的摧残而不断削弱,使作者悲痛欲绝。

春日原文及赏析8

  原文:

  深宫高楼入紫清,金作蛟龙盘绣楹。

  佳人当窗弄白日,弦将手语弹鸣筝。

  春风吹落君王耳,此曲乃是升天行。

  因出天池泛蓬瀛,楼船蹙沓波浪惊。

  三千双蛾献歌笑,挝钟考鼓宫殿倾,万姓聚舞歌太平。

  我无为,人自宁。

  三十六帝欲相迎,仙人飘翩下云輧。

  帝不去,留镐京。

  安能为轩辕,独往入窅冥。

  小臣拜献南山寿,陛下万古垂鸿名。

  注释:

  ①紫清:紫微清都之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②弦将手语:意思是弦与手摩擦而成声。

  ③《升天行》:古乐府名。

  ④天池:指御园的池沼。

  ⑤三十六帝:道教传说有三十六天帝。

  ⑥镐京:西周武王建都镐京,在长安县西北十八里,自汉武帝后遗址沦陷。这里代指国都。

  翻译:

  皇宫深深楼阁高耸云霄,金色的蛟龙盘旋在堂前华丽的柱子上,美女们在窗前化妆打扮,玉手抚动琴弦,美妙的筝声随春风吹落,传入游乐的'君王的耳里,这应该是那首《升天行》吧。泛舟在白莲池上,如蓬莱仙境一般,楼船划破湖面急促前进,惊起阵阵波浪。众多的宫女们奏起音乐唱起歌曲,敲打钟鼓的声音都要使宫殿轰倒。这是多么壮观的天下百姓歌舞太平的场面呀。只要君王于民休养生息,百姓就会安居乐业,天下太平。天庭上三十六个天帝要来迎接,仙人们驾着彩云翩然而下。但皇帝不愿意随他们而去,宁愿留在人间。皇帝岂能像轩辕氏那样,乘龙飞天而去,不顾他的子民,独自来往于青天之上?小臣我祝愿皇帝寿比南山,陛下的英名万古流芳。

  赏析:

  《春日行》,时景二十五曲之一,本咏春游,李白拟作咏君王游乐之词。唐玄宗春日泛游白莲池,召李白作辞。时李白已酒醉翰林苑,乃命高力士扶以登舟,即兴而作。

春日原文及赏析9

  原文:

  春日寄怀

  世间荣落重逡巡,我独丘园坐四春。

  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

  青袍似草年年定,白发如丝日日新。

  欲逐风波千万里,未知何路到龙津。

  译文:

  人世的升降是瞬息即变,而我却在家中呆坐了四年。

  哪怕是有花又有月亮,但就没人把我推荐。

  八品官的青袍年年都一样,头上的白发却越来越亮眼。

  一心想去追逐风波千万里,却不知哪条路才能见龙颜!

  注释:

  ①荣落:荣显和衰落。

  ②重(zhòng):甚,很。

  ③逡(qūn)巡:顷刻、急速。张祜《偶作》:“遍识青霄路上人,相逢只是语逡巡。”

  ④丘园:家园,乡里。《易·贲》:“贲于丘园,束帛戋戋。”王肃注:“失位无应,隐处丘园。”孔颖达疏:“丘谓丘墟,园谓园圃。唯草木所生,是质素之所。”后亦以丘园指隐居之处,如蔡邕《处士圂叔则铭》:“洁耿介于丘园,慕七人之遗风。”《旧唐书·刘黑闼传》:“天下已平,乐在丘园为农夫耳。”

  ⑤坐:渐、行将。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四:“坐,将然辞,犹寝也;施也;行也。”

  ⑥四春:四年。诗人会昌二年母亲去世,服丧闲居,到五年春已第四年。

  ⑦纵使:即使。

  ⑧可堪:岂堪。

  ⑨又无人:李商隐《小园独酌》:“空余双蝶舞,竟绝一人来。”与“无人”同慨。又,冯引一本作“更”。袁彪说:“无酒无人,反不如并花月而去之。二语沉痛。”

  ⑩青袍:唐八、九品官穿青袍。作者居丧前任秘书省正宇,系正九品下阶,故著青袍。青袍颜色似春天的青草,《古诗》有“青袍似春草”之句,故云。“年年定”,应上“四春“。居丧期间离职家居,原职仍在。

  欲逐风波:想去追逐风波。

  龙津:即龙门,又名禹门口,在今山西省河津县西北。《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水险不通,龟鱼之属莫能上。江海大鱼薄集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

  赏析:

  一、二两句言世间盛衰变化本甚迅捷,而我半生沦落;今隐于丘园行将四年,于仕途甚感渺茫。三、四两句言丘园中虽不乏花晨月夕,然家贫无酒可以消忧,又无知己可以相慰藉。三年在京守丧,四年杨弁平后移家永乐,仍为秘省正字,官职没有升迁,况且遇到丁忧,故云“年年定”也。五、六对仗衬贴,“青袍似草”、“白发如丝”,不惟设色相映,更叹官卑秩微而头颅渐大;草青、丝自,兼具衰飒之象;“年年定”,一年盼过一年,无丝毫升迁之迹象;“日日新”,日子倏忽消逝,鬓发日日改白。一“定”一“新”,动感相映,所谓仕进无路,汲引无门也,所以最后感叹“未知何路到龙津”。

  全诗纯以对比之法结撰成章。首联领起人事花事二题, “荣落”指人指花都可。诗人首先将“世间”与“我”对比,然后写自己因守丧而困守家园的寂寞生活,颔联写景同时也流露出无聊之状,起承了五痕迹。唐代八、九品官着青色服,诗人由眼前之春草萋萋而联想到自己的九品青袍,本系即景巧喻,而“青袍”与“白发”又形成对比。“年年定”是说久居下僚,“年年”与“日日”的叠字更进一步补足了对比之意。第五句感伤岁月流逝。“龙津”即龙门,尾联是说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又慨叹无人引进。抒发的`是诗人对未来的希望。

  这首春日诗失之于轻靡,或者说是百无聊赖,有的也有寄托,不过比较直露。李商隐这首诗,从主题上说这首诗没什么新意,但在艺术手法情景浑溶,低徊唱叹,富艳而多气,不多用典故而音节嘹亮,颇有杜诗境界。但在梗概多气上还是不如杜诗同类之作。

春日原文及赏析10

  原文: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译文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田问小路上,谁家少年,如此风流?

  若能将身嫁与,誓死到白头,纵被无情弃,也不羞。

  注释

  《思帝乡》原是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词起源于唐,流行于中唐以后,到宋而达极盛。

  ①足:足够,十分。

  ②一生休:这一辈子就算了。

  ③“纵被”两句:即使被遗弃,也不在乎。

  赏析:

  赏析

  这首词不掩饰地流露了女子青春的热情,迫切要求恋爱自由。词意质朴大胆,很近民歌。

  此词开端之“春日游”三字,表面看来原只是极为简单直接的一句叙述而已,然而却已经为后文所写的感情之秾挚做了很好的准备和渲染。试想“春日”是何等美好的季节,草木之萌发,昆虫之起蛰,一切都表现了一种生命之觉醒与跃动。而“春日“之后更加一游”字”,则此“春游”之人的春心之欲,随春物以共同萌发及跃动从而可知。而春游所见之万紫千红莺飞蝶舞之景象也就从而可想了。其后再加以“杏花吹满头”一句,则外在之春物遂与游春之人更加了一层直接的关系,其感染触发之密切乃竟有及身满头之情势矣。

  “吹”字虽有花片被风吹落的意思,然而在此一句中却并没有花落春归的哀感,而却表现出一种当繁花开到极盛时,也同时伴随有花片之飞舞的一种更为缤纷盛美的景象。首二句已经为以后的感情之引发,培养和渲染了足够的气势,于是下面才一泻而出毫无假借地写了“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一个上六下三的九字长句,读起来笔力异常饱满。

  韦庄这首小词虽不必有儒家之修养与楚骚之忠爱的`用心,然而其所写的用情之态度与殉身之精神,却确实可以引发读者一种深层的感动与丰美的联想。

  创作背景

  晚唐时期社会矛盾各种进一步激化,民穷财尽、国力衰弱,战乱绵亘,知识分子普遍感到前途茫茫、对未来失去信心,多数人为全身远祸得过且过,上层官僚集团和豪商巨贾则征逐秦楼楚馆尽情享乐,一些知识分子也在倚红偎翠中消磨岁月,韦庄于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参加春试落第,约咸通七年(866)再赴考,屡试不第,此后黄巢起义时期在南方避乱流寓很久,大半生曾到过江南及赣、湘、鄂、蜀等地,过着漂泊的生活。黄巢乱后,中原文士多往归西蜀克保偏安之局,韦庄两度入蜀,后为王建赏识,卜居成都,王建建国称帝后,官至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宰相),治号小康,得以余力从事于文艺,《古今词话》称:“庄有宠人,资质艳丽,兼善词翰。建闻之,托以教内人为词,强夺去。”韦词牵涉此事者甚多。

春日原文及赏析11

  原文:

  春日

  宋代:汪藻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译文: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整个春日大概都没有连续十天清明无雨的日子,到处都是在天上的云彩携带着雨水漂浮而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野外田里的一潭绿油油的'春水比镜子还要碧绿光亮,古渡口边人经过时水边的鸥鹭却自在不受惊吓。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篱笆外将开未开的桃花探头伸出,看上去是如此嫣然含情。

  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草屋边烟雨靡靡,打湿了行客的衣裳,午后鸡鸣一声将人从闲梦中唤引回了现实。

  注释: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ōu)不惊。

  桃花嫣(yān)然出篱(lí)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茅茨烟暝(míng)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赏析:

  这是汪藻的成名作,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三:“此篇一出,便为诗社诸公所称。”清新明快,与同时张耒相近。作者最慢由此出名。桃花出篱,红杏出墙,皆为农村中常见之景。而此处却以清丽之笔写出一个宛如开卷有益人似的桃花。它始而嫣然一笑,令人魂飞;再一细看,花蕊半绽,又似含情脉脉少女。诗虽咏物,却事有作者本人的少年心性,其中跃动着青春的脉搏,决不能说它风格轻俏。

春日原文及赏析12

  原文:

  春日

  [唐代]温庭筠

  问君何所思,迢递艳阳时。

  门静人归晚,墙高蝶过迟。

  一双青琐燕,千万绿杨丝。

  屏上吴山远,楼中朔管悲。

  宝书无寄处,香毂有来期。

  草色将林彩,相添入黛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想要问你在思念什么?在这艳丽明媚春之时。

  回来的晚门口寂静无声,蝴蝶采完花粉缓缓的飞过高墙。

  窗外燕子双飞,千万条绿杨柳枝低垂。

  屏风上的吴山辽阔幽远,楼中羌笛声声悲凄。

  珍贵的书信不知道该寄往何处,香车有来的日期。

  要把这草景与树林色彩,一同增添到眉际,排解心中忧愁。

  注释

  迢递(tiáo dì):天高气清的样子。

  青琐燕:这里指落在窗前的紫燕。

  屏:指屏风。吴山:吴地的山,指屏风上画的南方山。

  朔管:指羌笛,亦泛指北方地区流行的管乐器。

  宝书:珍贵的书信。

  香毂(gǔ):古人乘坐的车。

  将:连词,与、和之意。彩:一作“影”。

  相:递相,先后。添:一作“将”。黛眉:特指女子之眉。

  赏析:

  此诗共十二句,可分为两部分。前六句为第一部分,是对相思对象一方“所思”情形的设想,且点明了时间、地点;后六句为第二部分是自述,点明地点“吴山”的同时,自述羌笛悲凉,并说明了以赏春排解愁绪的原因。此诗笔墨挥洒,色彩趋于清淡,构建了清逸淡远的诗歌意境。

  此诗首两句,出句开门见山以“所思”设问。对句据之而答在“艳阳时”。蕴有薛涛《春望词》中“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之意。

  三、四句以“人归晚”“蝶过迟”描述人与昆虫各自在春天里所持行为。人回来的晚是被春景所吸引,蝴蝶过慢是因为花粉沉重。从而间接体现了春天的特征。

  五、六句描写室外景,燕子双飞,千万条柳枝低垂,以此意象象征对心上人的`思念。

  七、八句描写室内景,条幅上画着吴山,楼内羌笛悲凉。九、十句承上解答“朔管悲”的原因是,书信无寄处。最后两句显示,要把这春天的草景与树林的色彩,一并映入眼帘,即以赏春排解愁绪。

  综上,从描写对象上看,前六句是对相思对象一方“所思”情形的设想。其时间是在“艳阳时”,地点在“青琐”。后六句自述,点明地点“吴山”的同时,自述“朔管悲”。其原因是“宝书无寄处”,故乘香车将“林彩”“添入黛眉”。这种举动与其《春郊游眺寄孙处士》、《谒巫山庙》的精神排解法是相同的。

春日原文及赏析13

  春日独酌二首

  东风扇淑气, 水木荣春晖。

  白日照绿草, 落花散且飞。

  孤云还空山, 众鸟各已归。

  彼物皆有讬, 吾生独无依。

  对此石上月, 长歌醉芳菲。

  我有紫霞想,缅怀沧州间。

  且对一壶酒,澹然万事闲。

  横琴倚高松,把酒望远山。

  长空去鸟没,落日孤云还。

  但悲光景晚,宿昔成秋颜。

  翻译

  东风吹来了美好之气,水与树木荣耀着春天的光辉。

  太阳照耀着绿草,花儿在枝头散落飘飞。

  孤云在日暮时还回空山,众鸟也各自还巢而归。

  这些物体都有所寄托,我的残生却孤独无依。

  对着这映在石上的月光,无奈何只有在芳草中长歌沉醉。

  我曾有修炼成仙的向往,也缅怀隐居江湖之间。

  现在惟有对着面前的这壶酒,淡然万事而落得孤闲。

  倚着高松且将弦琴横放,把着酒杯伫望着远山。

  飞鸟在长空中飞尽,孤云在落日中回还。

  只是悲伤我老衰如同这光景已晚,转眼间已成了凋悴的容颜。

  注释

  水木句:咸本作水本。误。春晖,《太平御览》卷九九二晋傅咸《款冬花赋》:“华艳春晖,既丽且姝。”

  彼物二句:陶渊明《咏贫士》

  诗:“万族各有讬,孤云独无依。”

  歌醉:萧本、玉本、郭本、刘本、严评本、全唐诗本、王本俱作醉歌。

  全唐诗本注云:“一作歌醉。”

  紫霞想:谓升仙。陆机《前缓声歌》:“轻举乘紫霞。”

  沧州间:谓隐居江湖。

  且:萧本、玉本、郭本、刘本、朱本、严评本、全唐诗本俱作思。

  全唐诗本注:“一作且。”

  光:朱本作佳。

  宿昔:早晚之意,谓时间短暂。《晋书·裴楷传》:“虽车马器服,宿昔之间,便以施诸贫乏。”秋颜,老衰的容颜。

  创作背景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冬李白因贫病来投当涂令李阳冰,次年初春,病稍好转,起居有能,但终因年老、求仙不得而产生“吾生无依”的孤独。这组诗即创作于此时。詹本云:“第二首云:‘但悲光景晚,宿昔成秋颜。’似中晚年之作。安注系此诗于开元二十五年,谓:‘似本年闲居安陆时作。’恐非。”

  赏析

  这两首诗抒写诗人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之情,表达了作者因年老求仙不得而产生的孤独之意。

  第一首诗前四句写作者对春天美景的爱惜,也抒发作者对生命的感慨。东风吹来美好之气遍于天地之间,树木在春光中欣欣向荣。灿烂的阳光照耀得芳草遍地生绿。但到了暮春之时,花朵散落飞扬,因此感叹自然规律的不可转移。后六句从日暮时孤云众鸟各有所归,想到自然中的'万物皆有所托,而自己却漂泊无依。因此举杯对着石上之月,邀之共饮,以达长醉歌春日之芳菲。情调既是感伤,也是豁达。

  第二首诗开头说自己原有隐居之意,想象自己对着一壶酒,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接着具体描绘隐居的生活图景:“横琴倚高松,把酒望远山。长空去鸟没,落日孤云还。”这几句满含出世之意,甚似王维的诗境。最后笔锋一转,发出时光易逝、生命苦短的感叹,隐含了理想抱负难以实现的悲情。

春日原文及赏析14

  原文:

  春日醉起言志

  唐代: 李白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

  觉来眄庭前,一鸟花间鸣。

  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

  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

  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译文: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人生在世如一场大梦,有什么必要辛劳终生。

  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

  所以我整天沉醉在酒里,醉倒就如一堆烂泥卧在前庭。

  觉来眄庭前,一鸟花间鸣。

  醒来向庭院中看去,一只鸟儿正在花间飞鸣。

  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

  请问这已是什么时候?春风只顾与流莺细语声声。

  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

  对此我真想发一通感慨,但还是对酒自饮自倾。

  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高歌一曲邀请天上的明月,曲终又使我沉醉忘情。

  注释: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yíng)。

  前楹:厅前的柱子。

  觉来眄(miǎn)庭前,一鸟花间鸣。

  眄 :斜视。

  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yīng)。

  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

  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赏析: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道家和佛家,都将人生看作是一场梦,认为人生不过是一场虚幻,唯有育化万物又为万物归宿的“道”及普渡众生的“佛法”,才是真实的,永恒的。故李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他要在醉中来忘却这如梦的人生。诗人通过醉酒表达了对丑恶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批判,同时在醉意朦胧中,以新的眼光发现新的天地,充分享受人生乐趣。当诗人从醉梦中一觉醒来的时候,觉得烦嚣的尘世已变得分外安宁:“觉来眄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庭前花丛中,有一只小鸟在鸣叫,原来春天已经到了。原来世界中还有这样鸟语花香,春光明媚的'幽美境地。这种幽美之境与其说是大自然的赐与,不如说是诗人心境的表现。他醉前竟百视而不一见,而如今在醉后醒来才突然发现,正是因为李白的心境在沉醉后平静了下来,他才会在安谧宁静的春光里发现了以前不曾发现的幽美之境。这种发现,犹如哲学上的顿悟,使人突然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哲理境界,那是超凡脱俗的另一个世界,一切人间的忧虑和烦恼,都不复存在了。在这里宠辱皆忘,只有审美的观照、心灵的宁静。

  对于这种醉后悟道境界的突然到来,诗人非常高兴,他感到自己已很久没有这种心境了,因此感慨再三。他很想让这种心境多持续些时候,怕自己过早地酒醒,又回到残酷的现实社会中来,被种种忧心的事所折磨,因此,他还得再喝上几杯。“对酒还自倾”,直喝到月上中天。他对酒狂歌,逍遥自得,久久地陶醉在无忧无虑的世界里。

  这首诗深受陶渊明《饮酒》诗的影响,是“拟陶之作”,但又保持着李白自己的风格,写得“流丽酣畅”。不象陶渊明那样沉静、淡泊,只在沉醉的时刻,有些陶渊明的影子,等他一旦完全醒来,就又回复到豪放旷达的李白了。

春日原文及赏析15

  春日秦国怀古原文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翻译:

  注释

  ⑴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⑵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⑶原:同“塬”,黄土高原地区因冲刷形成的高地,四边陡,顶上平。

  ⑷残阳:夕阳。

  译文

  春日里遥望荒郊,看着泾水曲折地流去,环绕着远处的`村落,无限愁绪从胸中升起。众多的牛马放牧,导致原上春草殆尽。耕破了田地,发现了古碑,证实了这里就是秦国故地。积雪茫茫的山峦,在黄昏中变得更加苍茫;夕阳伴着云烟,让树林变得更加昏暗。行走好几里路,还都是茫茫黄沙。太荒凉了,想想这秦地当年的繁盛,的确让人不堪回首。

  赏析:

  这首七言律诗的用韵方式为首句入韵平起式;其韵脚是:上平十三元(平水韵)。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平平(可平可仄)仄仄平(平韵),(可平可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仄仄(可平可仄)平平仄仄,平平(可平可仄)仄仄平(平韵)。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平平仄仄平平仄,(可平可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仄仄平平平仄仄,(可平可仄)平(可平可仄)仄仄平(平韵)。

【春日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春日原文赏析07-13

春日原文及赏析03-09

《春日》原文及赏析10-11

春日原文及赏析(经典)10-07

春日原文及赏析(经典)10-07

《春日》原文及赏析12-18

(经典)春日原文及赏析12-21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04-11

春日原文赏析【荐】07-27

(优选)春日原文赏析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