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原文赏析

时间:2023-12-17 11:00:15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秋夜原文赏析

秋夜原文赏析1

  中庭淡月照三更,白露洗空河汉明。

  莫遣西风吹叶尽,却愁无处着秋声。

  翻译

  夜深了,淡淡的月光洒满了中庭;露水下降,乾坤清澄,银河耿耿。

  请不要让西风吹尽了沙沙作响的树叶,我恐怕没了它们,到哪里去聆听阵阵秋声。

  注释

  庭院;庭院之中。河汉:银河。

  著:附着,承受。

  赏析

  凡是写秋夜的诗,都是在月,在露,在星空上作文章,创造一个幽清寂静的世界。如唐顾非熊《月夜登王屋仙台》:“月临峰顶坛,气爽觉天宽。身去银河静,衣沾玉露寒。”就是如此。陈与义这首《秋夜》诗的前两句,也是把几般景色组合在一起,在内容上没有创新,在造句上很见工巧。如“白露洗空”著一“洗”字,把秋夜天空的爽朗形象地描绘出来,道前人所未道。同时,露在半夜后始降,降露的天必定是晴天,又与“三更”、“河汉明”的背景相吻合,足见诗人观察得很细致。

  秋天是肃杀的季节,宋玉的《九辩》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后,列举了种种秋天带给人的悲伤。从此,悲秋成为文人诗文创作的永恒主题之一,而萧瑟秋声,就成为悲秋的媒介。陈与义这首诗,前两句虽然纯粹是写景,但首句说“中庭淡月照三更”,表明了他半夜三更还在庭院中徘徊不睡,预伏下诗人是因秋而有感,难以入寐,三、四句就理应写情,表示悲秋情怀。然而诗人又偏作拗折,不但不写悲秋,反说请凌厉的'秋风不要把树叶都吹尽,使得耳中缺少了沙沙的秋声。这样写,表面上是说自己不会发愁,有意寻觅秋声,唯恐缺少了引起愁思的秋声,是豁达语,实际上是作者在故作旷放,藉以抒发牢愁。

  中国古代诗歌,常常通过故意违反常情的豁达语来达到更深层次抒情的目的,如这首诗,明明是悲秋,阵阵凄凉秋声扰得他不能入睡,却正话反说,把不堪写成有趣,更突出了愁的深度。这样写法,常见不鲜,如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诗云:“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也是有意斡旋,寄托秋思。被称为薄命诗人的清人黄仲则,尤多此类语。如古诗有“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句,黄仲则偏说“愁多思买白杨栽”,又如重阳风雨,添人愁思,他偏说:“有花有酒翻寂寞,无风无雨倍凄凉”,都翻进一层,令人感慨。

秋夜原文赏析2

  丁丁漏水夜何长,

  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

  征衣未寄莫飞霜。

  唐 张仲素《秋夜曲》

  丁丁漏水,即漏水丁丁,丁丁是水漏滴水的声音。古代人没有钟表,就用许多别的方法来计时,夜漏计时就是其中的一种。即用铜壶的滴水声来计算时间。“丁丁漏水夜何长”,作者一入笔就动了真情感。计时的夜漏在寂静的晚上发出清脆的“丁丁”声,一滴一滴像是滴在了女主人公的心坎上。何以觉得夜长?因为她一个人在月下,独守空房,独品寂寞,百无聊赖,数着夜漏的声音,心思早已飞到了镇守边关的夫君身上。而“夜夜思君不见君”,所以埋怨说“夜何长”。

  心烦意乱、魂不守舍的她将目光移向了天空。遥无边际的薄薄的云彩的缝隙里露出了一缕一缕的月光。月光?这实在是一种特别的所在,因为自古以来的中国人对它寄寓了太多太滥的情感。望月思人,对月怀远,更加浓了她对夫君的思念。

  第三句和第二句一样,依然是一句景语。秋天的长夜里,暗处的秋虫彻夜彻夜地鸣叫。“通夕响”是说秋虫鸣叫的时间之长,同时也表现了女主人公彻夜不眠的相思之苦。她听着秋虫凄凄的鸣叫,以为它们也是因为天气转凉而发出的哀号,所以很自然地想到了她的夫君身上。触景而生情,睹物而思人,情真而意切。

  末一句直抒胸臆,情意毕现。“彻衣未寄莫飞霜”像是女主人公情不自禁地给夫君的同事或领导嘱托的一句话,又像是面对老天爷的企求,真切而感人。她担心什么呢?她在漫漫薄薄的月光中,数着夜漏的丁丁声响,听着秋虫的彻夜鸣叫,想着她的夫君,天气变凉了,她给他做的御寒的棉衣不知道他收到了没有。要是“征衣未寄”就先请“莫飞霜”!这似乎有点不讲理,正是这种不讲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宫闺思妇对守边征夫的担心和挂念,让读到这首诗的.游子征夫的心头一片阳光。

  中唐时期,朝廷连年对外作战,藩镇之间时有摩擦。“彻衣未寄莫飞霜”代表着中唐时期的广大劳动妇女的共同心声,反映了社会底层百姓的精神生活,有着普遍的代表性。

  明代的胡应麟在《诗薮》中给张仲素以极高的评介,他说“江宁(王昌龄)之后,张仲素得其遗响”。《全唐诗》存其诗三十九首,多为乐府歌辞,以写闺情见长。他的闺情诗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一百年后,晚唐女诗人陈玉兰的一首《寄夫》中似乎可以看出这首《秋夜曲》的影子:“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两首诗表现的主题是相同的,都是宫闺女子对丈人的思念;抒情的角度也是一致的,都是从女子的角度出发。所不同的是,张诗中触动女主人公思夫情感的是夜漏、薄云、月光、秋虫等秋天夜晚常有的景和物,而陈诗中则成了西风和书信。“寒到君边衣到无”似乎成了“征衣未寄莫飞霜”的回声,相较而言,前言没有后语情思缠绵,意味悠长。

秋夜原文赏析3

  秋夜与刘砀山泛宴喜亭池

  唐代·李白

  明宰试舟楫,张灯宴华池。

  文招梁苑客,歌动郢中儿。

  月色望不尽,空天交相宜。

  令人欲泛海,只待长风吹。

  译文

  县宰开明,游艇新试;张灯结彩,喜宴华池。

  有著名文人献上精美的文章,有精彩的歌手声动心弦。

  月光满照,空地一色,一望无遗。

  此景此情,直使人想升帆远航,就等待着长风吹来。

  赏析

  《秋夜与刘砀山泛宴喜亭池》此诗作于天宝三载(744)。此诗写李杜等人(梁苑客)在砀山宴喜亭池泛舟,受到刘砀山盛情款待的乐趣和欲乘风破浪,泛舟海上的'飘飘之想。

  刘砀山:约天宝三、四载(744、745)在砀山县(今属安徽省)县令任。李白《秋夜与刘砀山泛宴喜亭池》诗,约作于天宝三、四载。

  砀山:县名,唐属宋州,即今安徽砀山县。李白有《秋夜与刘砀山泛宴喜亭池》。

  宴喜亭:李白有《秋夜与刘砀山泛宴喜亭池》。王琦注“《江南通志》:‘宴喜台在徐州砀城县东五十步,台上有石刻三大字,相传唐李白笔。’”故址即在今安徽砀山县东。

  梁苑:即梁园,又称兔园。为汉梁孝王苑囿。故址在今河南商丘市东南,一说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南。李白《赠王判官时余隐居庐山屏风叠》有“荆门倒屈宋,梁苑倾邹枚。《淮阴书怀寄王宗成(一作宋城)》有“沙墩至梁苑,二十五长亭”。《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有“羞言梁苑地,烜赫耀旌旗”。《秋浦寄内》有“有客自梁苑,手携五色鱼”。《自代内赠》有“梁苑空锦衾,阳台梦行雨”。《秋夜与刘砀山泛宴喜亭池》有“文招梁苑客,歌动郢中儿。”

秋夜原文赏析4

  原文:

  秋夜独坐 / 冬夜书怀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译文:

  独自坐着悲伤双鬓已白,在秋夜空堂上将近二更。

  山间野果在秋雨中落下,草中虫子到灯下来低鸣。

  头上白发始终难以变黑,炼丹中仙药也至今未成。

  要知怎样消除衰老疾病,唯有学佛修成不灭不生。

  注释:

  1.秋夜独坐:题目一作“冬夜书怀”。

  2.堂:泛指房屋的正厅。欲二更:将近二更。二更:指晚上九时至十一时。

  3.山果:山上的野果。

  4.灯下:点出夜。草虫鸣:点出秋。草虫:草丛中的小虫子。

  5.“黄金”句:《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时,有方士栾大诡称“黄金可成,河决可塞,不死之药可得,仙人可致”,因此武帝封他为五利将军。后均无效验,被杀。黄金可成,亦指炼丹术。黄金:道教炼丹术中一种仙药的名字。

  6.老病:衰老和疾病。

  7.无生:佛家语,谓世本虚幻,万物实体无生无灭。禅宗认为这一点人们是难以领悟到的。

  赏析:

  王维中年奉佛,诗多禅意。这诗题曰“秋夜独坐”,就像僧徒坐禅。而诗中写时迈人老,感慨人生,斥神仙虚妄,悟佛义根本,是诗人现身说法的禅意哲理之作,情理都无可取,但在艺术表现上较为真切细微,传神如化,历来受到赞赏。

  前二联写沉思和悲哀。这是一个秋天雨夜,更深人寂,诗人独坐在空堂上,潜心默想。这情境仿佛就是佛徒坐禅,然而诗人却是陷于人生的悲哀。他看到自己两鬓花白,人一天天老了,不能长生;此夜又将二更,时光一点点消逝,无法挽留。一个人就是这样地在岁月无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这冷酷的事实使他自觉无力而陷于深刻的悲哀。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他越发感到孤独空虚,需要同情勉励,启发诱导。然而除了诗人自己,堂上只有灯烛,屋外听见雨声。于是他从雨声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像看见它们正被秋雨摧落;从灯烛的.一线光亮中得到启发,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鸣虫也躲进堂屋来叫了。诗人的沉思,从人生转到草木昆虫的生存,虽属异类,却获同情,但更觉得悲哀,发现这无知的草木昆虫同有知的人一样,都在无情的时光、岁月的消逝中零落哀鸣。诗人由此得到启发诱导,自以为觉悟了。

  后二联便是写觉悟和学佛。诗人觉悟到的真理是万物有生必有灭,大自然是永存的,而人及万物都是短暂的。人,从出生到老死的过程不可改变。诗人从自己嗟老的忧伤,想到了宣扬神仙长生不老的道教。诗人感叹“黄金不可成”,就是否定神仙方术之事,指明炼丹服药祈求长生的虚妄,而认为只有信奉佛教,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生的悲哀,解脱生老病死的痛苦。佛教讲灭寂,要求人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谓“无生”。倘使果真如此,当然不仅根除老病的痛苦,一切人生苦恼也都不再觉得了。诗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去皈依佛门的。

  整首诗写出一个思想觉悟即禅悟的过程。从情入理,以情证理。诗的前半篇表现诗人沉思而悲哀的神情和意境,形象生动,感受真切,情思细微,艺术上是颇为出色的;而后半篇则纯属说教,归纳推理,枯燥无味,缺陷也是比较明显的。

秋夜原文赏析5

  长安秋夜

  内宫传诏问戎机,载笔金銮夜始归。

  万户千门皆寂寂,月中清露点朝衣。

  翻译

  皇宫传出诏书问讯前方战机,金銮殿处理完国事深夜才归。

  千家万户此时已经寂然入梦,月光下露水清莹点湿了朝衣。

  注释

  宫:一作“官”。

  戎机:军事机宜。指作战的状况。戎,战争。

  载笔:携带文具以记录王事。

  金銮:此指皇帝处理国事的大殿。

  寂寂:寂静无声貌。

  朝衣:君臣上朝时穿的礼服。

  创作背景

  李德裕是唐武宗会昌(841—846)年间名相,为政六年,内制宦官,外复幽燕,定回鹘,平泽潞,有重大政治建树,曾被李商隐誉为“万古之良相”。在唐朝那个诗的时代,他同时又是一位诗人。此诗就写于他为宰相期间。

  赏析

  这首《长安秋夜》颇具特色,因为这不仅是李德裕的诗,而且是诗的李德裕。它像是一则宰辅日记,反映着他从政生活的一个片断。

  中晚唐时,强藩割据,天下纷扰。李德裕坚决主张讨伐叛镇,为武宗所信用,官拜太尉,总理戎机。“内官传诏问戎机”,表面看不过从容叙事。但读者却感觉到一种非凡的襟抱、气概。因为这经历,这口气,都不是普通人所能有的。大厦之将倾,全仗栋梁的扶持,关系非轻。一“传”一“问”,反映出皇帝的殷切期望和高度信任,也间接显示出人物的身份。

  作为首辅大臣,肩负重任,不免特别操劳,有时甚至忘食废寝。“载笔金銮夜始归”,一个“始”字,感慨系之。句中特别提到的“笔”,那决不是一般的“管城子”,它草就的每一笔都将举足轻重。“载笔”云云,口气是亲切的。写到“金銮”,这决非对显达的夸耀,而是流露出一种“居庙堂之高”者重大的责任感。

  在朝堂上,决策终于拟定,他如释负重,退朝回马。当来到首都的大道上,已夜深人定,偌大长安城,坊里寂无声息,人们都沉入梦乡。月色撒在长安道上,更给一片和平宁谧的境界增添了诗意。面对“万户千门皆寂寂”,他也许感到一阵轻快;同时又未尝不意识到这和平景象要靠政治统一、社会安定来维持。骑在马上,心关“万户千门”。一方面是万家“皆寂寂”(显言);一方面则是一己之不眠(隐言),对照之中,间接表现出一种政治家的博大情怀。

  秋夜,是下露的时候了。他若是从皇城回到宅邸所在的安邑坊,那是有一段路程的。他感到了凉意:不知什么时候朝服上已经缀上亮晶晶的露珠了。这个“露点朝衣”的细节很生动,大约也是纪实吧,但写来意境很美、很高。李煜词云:“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啼清夜月”(《木兰花·晓妆初了明肌雪》),是善于享乐的。虽然也写月夜归马,也很美,但境界则较卑。这一方面是严肃作息,那一方面却是风流逍遥,情操迥别,就造成彼此诗词境界的差异。露就是露,偏写作“月中清露”,这想象是浪漫的,理想化的.。“月中清露”,特点在高洁,正是作者情操的象征。那一品“朝衣”,再一次提醒他随时不忘自己的身份。他那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自尊自豪感盎然纸上。此结可谓词美、境美、情美,为诗中人物点上了一抹“高光”。

  如果把这首绝句当作一出轰轰烈烈戏剧的主角出台的四句唱词看,也许更有意思。一个兢兢业业的无双国士的形象活脱脱出现在人们眼前,这是有理想色彩的诗人自我形象。他唱的句句是眼前景、眼前事,毫不装腔作势,但显得豪迈高远,表现出一个秉忠为国的大臣的气度。“大用外腓”是因为“真体内充”。正因为作者胸次广、感受深,故能“持之非强,来之无穷”(司空图《诗品》)。

秋夜原文赏析6

  原文:

  黎拾遗昕裴秀才迪见过秋夜对雨之作

  唐代:王维

  促织鸣已急,轻衣行向重。

  寒灯坐高馆,秋雨闻疏钟。

  白法调狂象,玄言问老龙。

  何人顾蓬径,空愧求羊踪。

  译文:

  促织鸣已急,轻衣行向重。

  深秋中蟋蟀的鸣声已经急促了,单衣已无法抵挡寒意,准备添加厚重的衣服。

  寒灯坐高馆,秋雨闻疏钟。

  寒雨孤灯坐落于高大的馆舍,急促的秋雨声中传来一阵稀疏的钟声。

  白法调狂象,玄言问老龙。

  以佛法调理自己,灭除诸妄心恶念,又探讨老庄玄理的谈论,兼学道家之言。

  何人顾蓬径,空愧求羊踪。

  黎昕、裴迪二友眷顾我的隐居处,我自己只觉得心里有愧。

  注释:

  促织鸣已急,轻衣行向重(chóng)。

  黎拾遗昕(xīn):即黎昕,其人不详拾遣,官名,有左右拾遗,专掌讽谏。裴(péi)秀才迪:即裴迪,诗人,王维的好友,与王维唱和较多。见过:来访。促织:即蟋蟀,也叫蛐蛐儿。轻衣:单衣。行:将,将要。向:底本注:“刘本作‘尚’。”重:重衣。

  寒灯坐高馆,秋雨闻疏钟。

  高馆:高大的馆舍。疏钟:稀疏的钟声。

  白法调狂象,玄言问老龙。

  白法:释家以恶法为黑法,以善法为白法。狂象:比喻妄心狂迷。玄言:深奥玄妙的`言论,指探讨老庄玄理的谈论。老龙:传说中的圣者老龙吉。

  何人顾蓬径,空愧求羊踪。

  顾:光顾。蓬径:长满野草的小路。求羊:求仲、羊仲。此处以二仲代指黎昕、裴迪二人。

  赏析:

  此诗前四句写了深秋之意,秋深寒重,更有空堂,对一点孤灯;其后两句言及诗人自己平日的修行状态,即独自参禅打坐,兼学道家;最后两句点题,写黎昕、裴迪二友的到访,于诗人有陶渊明载酒之欢。全诗毫无惯有之凄苦意,纵是秋夜淅沥,也难耐勃发之意趣,字里行间,一番悠然。

  此诗开篇,有意描摹深秋之意,秋已深、寒已重、雨已侵,更有空堂,对一点孤灯。然而此际忽然一声疏钟透空传来,点晴处正在于此。由是作者瞬时感悟,豁然一切,白法已调狂象,玄言已问哲人。

  此诗除沉稳之意趣外,另一别致处即在此“玄言”。诗佛并非是侍僧,终有“士子”之心。虽倾心于禅,但并未一心于禅,中国古代“士子”的明哲处即在兼包并蓄,无论何方神圣,于吾有用即为吾用。或被讥为心志不专,然人生之要义本在“护生”,志专而害生、妨生者亦有何义。所以“士子”此举最为温润、最有亲情。由于同是“士子”,王维此处佛、道并用,释、老并观,如十八般兵刃逐一对治,终于此凄风苦雨之际,调伏之悠然自得。最后一“空愧”语,自是惯常之以退为进之法。此一番自得之情,已是无言自喻耳。

  此诗与《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意境相仿而更为浑成。此应缘于一者“夏日”,一者“秋夜”。而人生之年岁、境界似亦是“夏日”“秋夜”之别。故而心意尤为安稳,气象分外沉浑。深秋、虫鸣、凄雨、空堂、寒灯,此俱伤感之境象,自为抒愁感伤之良时。然此诗毫无惯有之凄苦意,颇为难得。概此晚挚友见访,兴会高论之余,兴致仍是盎然。由是纵是秋夜淅沥,也难耐勃发之意趣。字里行间,因之有此一番悠然。因亲情中缺失人生重要一环,故而王维于友朋之道甚为倾心,诗中与友朋唱和、同游,抒发相亲、相慕之作者众多。由是不难知晓,于此凄风苦雨之际,生性纤敏之王维,竟能如此安稳,狂象得以调伏、静心以问玄。黎昕、裴迪“见过”,于王维有陶渊明载酒之欢。

秋夜原文赏析7

  水浴凉蟾风入袂,鱼鳞蹙损金波碎。好天良夜酒盈尊,心自醉,愁难睡。西风月落城乌起。

  古诗简介

  此篇对渌水亭秋夜之景描摹如画,而面对如此好天良夜,却又“心自醉,愁难睡”,直至通宵不眠。至于何愁,读者可自去寻思,词则含吐不露了。

  赏析/鉴赏

  ①渌绿水亭:渌水,清澈之池水,池在纳兰性德家中。渌水亭,池畔之园亭。据纳兰《渌水亭》诗云:“野色湖光两不分,碧云万顷变黄云。分明一幅江村画,着个闲亭挂夕曛。”又,据《渌水亭杂识》始于癸丑年推之,则此亭当建于康熙十二年以前。纳兰府在今北京什刹海后海,今为宋庆龄纪念馆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但亭已无存。纳兰性德《渌水亭宴集诗序》曾描绘说:“予家,象近魁三,天临尺五。墙依绣堞,云影周遭,门俯银塘,烟波混淆滉漾。蛟潭雾尽,晴分太液池光,鹤渚秋清,翠写景山峰色。云兴霞蔚,芙蓉映碧叶田田,雁宿尧栖,秔稻动香风冉冉。设有乘搓使至,还同河汉之皋,倘闻鼓枻歌来,便是沧浪之澳。若使坐对亭前渌水,俱生泛宅之思,闲观槛外清涟,自动浮家之想。”生动地描画出当日渌水塘、亭的胜景。

  ②凉蟾:指水中之月。

  ③鱼鳞句:谓水中鱼儿游泳,搅碎了水中的月色。金波,指水中之月光。

  ④城乌:参见《天仙子》(月落城乌啼未了)。

秋夜原文赏析8

  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宅

  行止皆无地,招寻独有君。

  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

  露白宵钟彻,风清晓漏闻。

  坐携余兴往,还似未离群。

  翻译

  我这个人于世上或走或止都无地可依,现在可以往来相访的就只有你一个人了。

  今天我遇到了你,席间又有好酒,酒逢知已,真可以一醉几个月,把身外的一切都可忘掉,视之如浮云一样了。

  由于我和明府情怀兴奋融洽,所以一直饮到霜白风清、钟漏俱残,还要继续饮下去。

  天亮临行时似携余兴而走,虽然已经分别,犹觉得尚未离开同伴一样。

  注释

  临津:古县名,故址在今江苏宜兴县西北五十里处。

  明府:汉代对郡守的尊称,唐代亦称县令为明府,郑明府是杜审言同郡的僚友,其名字不详。

  行止:行进,退止,即进退出处之意,无地没有着落,意即进退失据或进退维谷。

  独:唯有,君古时对人的尊称,这里指郑明府。

  累:连续,经历。

  月:岁月。

  浮云:飘浮的云彩。

  宵:夜。

  漏:名词,即铜壶滴潘,古代计时之器。

  坐:因,由于。

  携:执持,带着。

  离群:离开朋友、伙伴。

  赏析

  诗以感叹身世写起,率直深沉。 “行止皆无地”,是极言其处境困厄的。在此失路艰虞的情况下,“招寻独有君”,充分表达了诗人对郑明府感激赞美之情意。言外之意就是说郑明府是当时唯一的能以恩德相结的知己,以声气相求的知音。诗人在赞美郑明府的同时也流露着心满意足的情绪,为全诗创制了友好愉悦的气氛。这联诗采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将一个普通的延请,写得激荡人心,意味深长。

  “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是诗人即席产生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也是诗人多年来郁郁不得志的一种表现。酒可以解忧,酒可以消愁,人在醉中好度岁月,这就表明诗人胸中有块垒之不平。“身外即浮云”,是说一身之外,荣名利禄都像过眼烟云,不值得去追求。这貌似旷达的言词的背后,未免不含有几分愤懑之情。

  诗没有直接写“琴樽横宴席”等的热烈场面,但通过“露自宵钟彻,风清晓漏闻”的景物描写,已侧面表明他们是通宵达旦欢宴的。“露白”,可见有月华高照。在这月明风清之秋夜,朋友们饮酒赋诗,不知不觉中时间过得很快,夜里清晰的'钟声催人,拂晓滴嗒的漏声促人。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一夜过去了,朋友们终于要分手了。

  在通宵达旦的欢宴之后,正置与朋友告别之际,诗人不同一般,没有一句留恋惜别的絮语,却说: “坐携余兴往,还似未离群”,表明友谊的深长,友谊的力量,使他这个“行止皆无地”的人将不会再感到孤单,精神上得到很大的慰藉,实际上是又一次对郑明府的赞扬。

  创作背景

  唐永昌元年(689年)前后,杜审言在江阴任县丞、县尉等职时,应临津县郑明府之邀,在一个秋日的夜宴上,即兴抒怀,写下了这首诗。

秋夜原文赏析9

  一枝花·秋夜闻筝

  斑惟志

  透疏帘风摇扬柳阴,泻长空月转梧桐影,冷雕盘香销金兽火,咽铜龙漏滴玉壶冰。何处银筝?声嘹呖云霄应,逐轻风过短棂。耳才闻天上仙韶,身疑在人间胜境。

  [梁州]恰便似溅石窟寒泉乱涌,集瑶台鸾凤和鸣,走金盘乱撒骊珠迸。嘶风骏偃,潜沼鱼惊,天边雁落,树梢云停。早则是字样分明,更那堪韵律关情。凄凉比汉昭君塞上琵琶,清韵如王子乔风前玉笙,悠扬似张君瑞月下琴声。再听,愈惊,叮咛一曲《阳关令》。感离愁,动别兴,万事萦怀百样增,一洗尘清。

  [尾]他那里轻笼纤指冰弦应,俺这里谩写花笺锦字迎,越感起文园少年病。是谁家玉卿?只恁般可憎,唤的人一枕蝴蝶梦儿醒。

  [注解]

  金兽:兽形香炉。

  韶:虞舜时乐曲名、《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

  骊珠:珍贵的珠。

  则:即。

  汉昭君塞上琵琶:西汉王嫱,字昭群。元帝时被选入宫中,为和亲,出塞远嫁匈奴,于马上弹奏琵琶。

  王子乔风前玉笙:王子乔,春秋时周灵王太子,名晋,善吹笙。

  张君瑞月下琴声:张君瑞,名珙。王实甫《西厢记》中人物。于月下弹琴,为莺莺听。后二人终成美眷。

  《阳关令》:即王维的《渭城曲》:“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帮人。”

  文园:汉司马相如,曾做过孝文园令。

  [译文]

  风摇树影透入疏帘,月照梧桐映上窗纱。香炉里的熏香已经燃尽,更漏在一点一点地滴着。从什么地方传来了银筝的声音?嘹亮轻柔响入云霄,随着轻风传入窗棂。听到这美妙的.仙乐,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

  [梁州]时而像寒泉溅石激起层层水花,时而像瑶台上鸾凤和鸣,时而像玉珠撒落金盘清脆悦耳。嘶风的骏马不再鸣叫,水中的鱼浮出水面,天边的大雁飞落平沙,云彩也停留在树梢不再飘动。本来就听得十分清楚,更何况曲调这样动情。有如昭君出塞弹奏的琵琶那样凄凉,有如王子乔吹奏的玉笙那样韵雅音清,有如张君瑞月下弹琴那样悠扬动听。再听下去,更令人伤心动情,一曲《阳关》无尽的离情。满怀的离愁别绪有增无减,一切都变得如此凄清。

  [尾]想那弹筝人正纤纤玉指拨弄冰弦,我这里笔落花笺遥寄深情,我也像司马相如那样相思成病。到底是谁家女郎,是这样可憎,害得人一夜难以入梦。

秋夜原文赏析10

  中庭淡月照三更,白露洗空河汉明。

  莫遣西风吹叶尽,却愁无处着秋声。

  赏析

  凡是写秋夜的诗,都是在月,在露,在星空上作文章,创造一个幽清寂静的世界。如唐顾非熊《月夜登王屋仙台》:“月临峰顶坛,气爽觉天宽。身去银河静,衣沾玉露寒。”就是如此。陈与义这首《秋夜》诗的前两句,也是把几般景色组合在一起,在内容上没有创新,在造句上很见工巧。如“白露洗空”著一“洗”字,把秋夜天空的爽朗形象地描绘出来,道前人所未道。同时,露在半夜后始降,降露的.天必定是晴天,又与“三更”、“河汉明”的背景相吻合,足见诗人观察得很细致。

  秋天是肃杀的季节,宋玉的《九辩》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后,列举了种种秋天带给人的悲伤。从此,悲秋成为文人诗文创作的永恒主题之一,而萧瑟秋声,就成为悲秋的媒介。陈与义这首诗,前两句虽然纯粹是写景,但首句说“中庭淡月照三更”,表明了他半夜三更还在庭院中徘徊不睡,预伏下诗人是因秋而有感,难以入寐,三、四句就理应写情,表示悲秋情怀。然而诗人又偏作拗折,不但不写悲秋,反说请凌厉的秋风不要把树叶都吹尽,使得耳中缺少了沙沙的秋声。这样写,表面上是说自己不会发愁,有意寻觅秋声,唯恐缺少了引起愁思的秋声,是豁达语,实际上是作者在故作旷放,藉以抒发牢愁。

  中国古代诗歌,常常通过故意违反常情的豁达语来达到更深层次抒情的目的,如这首诗,明明是悲秋,阵阵凄凉秋声扰得他不能入睡,却正话反说,把不堪写成有趣,更突出了愁的深度。这样写法,常见不鲜,如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诗云:“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也是有意斡旋,寄托秋思。被称为薄命诗人的清人黄仲则,尤多此类语。如古诗有“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句,黄仲则偏说“愁多思买白杨栽”,又如重阳风雨,添人愁思,他偏说:“有花有酒翻寂寞,无风无雨倍凄凉”,都翻进一层,令人感慨。

  陈与义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秋夜原文赏析11

  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脁

  天上何所有,迢迢白玉绳。

  斜低建章阙,耿耿对金陵。

  汉水旧如练,霜江夜清澄。

  长川泻落月,洲渚晓寒凝。

  独酌板桥浦,古人谁可征。

  玄晖难再得,洒酒气填膺。

  翻译

  夜半天上何所有,只有这遥远的玉绳星白光闪闪。

  继而又斜挂在建章宫门前,低吐地对着钟山。

  寒江夜来显得更加清澈,静水依旧像一条素练。

  天将晓时川流不息的长江水像要把落月也泻到大海。沙洲上还凝结着夜里的秋寒。

  我独目酌酒在板桥浦,寻找着古人描写这里的诗篇。

  可惜谢朓这样的诗人再也不得见了,洒酒江上惆帐填满胸间。

  注释

  玉绳:星宿名,李善《文选》注引《春秋元命苞》说,玉衡北两星为玉绳星。

  建章:宫殿名,南朝宋时建。

  汉水:即汉江,长江最长支流,源出今陕西西南宁强县,流经湖北,在武汉注入长江。这里即借指长江。

  霜江:此指长江。

  洲渚:水中小块陆地。

  “独酌”二句:谢朓有《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诗。

  徵:即”征“。

  玄晖:即谢朓。《南齐书》:谢朓,字玄晖,陈郡阳夏人。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

  洒酒:一作“洒泪”。

  赏析

  此诗的前四句写秋夜天宇和金陵远景。起首二句:“天上何所有?迢迢白玉绳。”一问一答,天真活泼,明快自然,饶有民歌风味。诗人仰望秋空,看到在这寥廓空明的天宇上远远地闪烁着两颗银亮的玉绳星。三四两句写玉绳星照耀下的金陵城。诗人放眼远眺,但见玉绳星斜斜地、低低地嵌镶在建章宫高大的楼阙旁边,发出格外耀目的光芒,对着整个金陵古城。这四句从大处落墨,先写天空,后写地面,连接自然,展现出碧海般的.青天,白玉般的明星,以及星光照耀下的金陵城巍峨宫阙的剪影,境界空阔高远,正融注了诗人秋夜泛月时那种萧散自然、风流自赏的意绪。如果更深细地品味,这四句诗已隐隐透露,出怀念前代诗人谢朓的情思。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中,有“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等写景佳句,李白诗的三、四句,显然是有意点化了谢诗,借以寄寓对谢朓的缅怀、追慕。而且,这两颗璀灿的玉绳星,一颗斜照建章阙,一颗耿对金陵城,仿佛具有象征的意蕴。它们在浩渺秋空中互相映照,仿佛正是谢朓、李白这两位古今相通、精神契合的天才诗人的化身。

  中间四句写秋江月色。这里“汉水”借指长江。诗人不说“长江”而说“汉水”,是为了避免同下句“霜江”字面重复和音声相混。在板桥浦信步泛月的李白,俯视着脚下的大江,但见清澄的江水静静地流淌着,像是一条银光闪烁的白练。此刻,谢朓描写大江黄昏美妙景色的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自然跳上心头。对景吟诗,使他产生一种悠然神远的感变,仿佛自己已超越古今的界限,同小谢一起联袂步月,同赏秋江美景,推心置腹地纵论人生、品评诗文了。李白整个身心都沉浸在与古人神游的幻想境界里,以致忘怀了一切。他久久地凝望着明月逐渐西斜,月光如乳汁般倾泻在长江之中。直到月落星隐,天将破晓,朝雾弥漫洲渚,寒气侵袭发肤。这四句写秋江月色,明丽皎洁,清幽飘逸,动静相生,空灵迷人。而在这幅秋江月色图中,隐然一含情凝眺之人呼之欲出。这里表现出他的神态和心绪的变化:先是缅怀遐想古人,继而是与古人神游的畅快,接着是从遐想中醒悟过来发觉古人不可得见的寂寞与怅惘,这四句妙在不是静态的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而是从时间和景色的变化之中暗示出诗人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不着痕迹,纯乎天籁。

  最后四句点明题旨,直抒胸臆。诗人在板桥浦自斟自酌,没有知音同欢共饮,虽追慕谢朓,但毕竟相隔数百年,谁也不能把古人找回来。而在当今现世,像谢玄晖这样才华高妙、志趣相投的人,是很难得再遇到的。想到这里,诗人深深感到孤独寂寞,挥杯洒酒无心再饮。一股悲凉抑郁之气,充满了他的胸中。结句暗用梁代诗人江淹《恨赋》“置酒欲饮,悲来填膺”句意,而融化无迹,如同己出。至此,诗人不仅婉曲尽致地抒写了对古人的缅怀遐思,而且借痛感斯人之不可复遇,宣泄出世无知音的深沉感喟。

  创作背景

  开元十四年(726),李白二十六岁,游襄汉,上庐山,东至金陵、扬州。此诗即作于这年秋天游金陵之时。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缅怀谢朓的诗。

秋夜原文赏析12

  原文:

  皎皎白林秋。

  微微翠山静。

  禅居感物变。

  独坐开轩屏。

  风泉夜声杂。

  月露宵光冷。

  多谢忘机人。

  尘忧未能整。

  译文

  月光照耀山林一片秋色,青翠山峦多么安谧幽静。

  身居禅房感受万物变化,一人独坐不由打开窗门。

  风响泉鸣夜声显得嘈杂,月下的寒露使夜光清冷。

  向您忘机的人多多致意,尘世烦忧愧未清理干净。

  注释

  晖上人:大云寺僧人圆晖。赞宁《高僧传》称他“精研性相,善达诸宗”。陈子昂中进士之前与之结识。

  皎皎:洁白貌;清白貌。形容月光。《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

  微微:隐约,淡远,幽静的.样子。南朝梁沈约《刘真人东山还》诗:“连峰竟无已,积翠远微微。”

  禅居:僧人居住修行的处所。指寺院。

  轩屏:窗户和门屏。

  杂:一作“绝”。

  月露:月光下的露滴。宵光:夜光;月光。

  忘机:消除机巧之心。常用以指甘于淡泊,与世无争。忘机人,是赞美晖上人与世无争、忘却巧诈的高洁情怀。

  整:理。

  赏析:

  风泉夜声杂(一作绝)。

秋夜原文赏析13

  络纬啼歇疏梧烟,露华一白凉无边。

  纤云激荡月沉海,列宿乱摇风满天。

  谁人一声歌子夜,寻声宛转空台榭。

  声长声短鸡续呜,曙色冷光相激射。

  翻译

  在夜色苍茫之际,稀疏的梧桐树上笼罩着迷漾的烟雾,络纬的鸣声时断时续地啼着,一阵阵凉意沁人心肺,白露为霸,寒彻无边的大地。

  轻云飘荡,明月已沉向海中,满天星宿闪烁,令人感受到阵阵秋风在天际吹拂。

  在万籁俱寂的秋夜中,络纬的唧唧声已经显得格外清晰,而歌声更是冲破静谧的夜空,回荡在亭台楼榭之间。

  雄鸡连续不断地报晓,熹微的曙色与清冷的'月光交融激射。

  注释

  络纬:鸟名,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

  子夜:即《子夜歌》,为南朝时流行在江南的民间歌曲,曲调菱怨。

  冷光:月光。

  赏析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秋天,黄景仁仍在安徽学政朱筠的官署中。此时,他随着朱筠来到六安,于某夜心有所感,写作此诗。 该诗开头两句,诗人描绘秋风萧瑟的景象,形象化地写出“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秋天景象。“纤云微荡月沉海。列宿乱摇风满天。”写秋高气爽、轻云飘荡的天空景色,天空与大地的秋色相互呼应,极力渲染秋夜幽静的气氛。“谁人一声歌子夜,寻声宛转空台榭。”写空寂的楼台亭榭回荡着《子夜歌》的哀苦声音,《子夜歌》是南朝时流行在江南的民间歌曲,曲调多哀怨。在万籁俱寂的秋夜中,络纬的唧唧声已经显得格外清晰,而歌声更是冲破静谧的夜空,回荡在亭台楼榭之间,撩人情思,使人难以入眠。歌声冲破静谧的夜空,更增添一种悲秋的气氛。诗用“声长声短鸡续鸣,曙色冷光相激射”两句作结,描写雄鸡连续不断地报晓,熹微的曙色与清冷的月光交融激射,夜幕逐渐隐退的景象,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

秋夜原文赏析14

  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脁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天上何所有,迢迢白玉绳。

  斜低建章阙,耿耿对金陵。

  汉水旧如练,霜江夜清澄。

  长川泻落月,洲渚晓寒凝。

  独酌板桥浦,古人谁可征。

  玄晖难再得,洒酒气填膺。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天上有什么呢?就银河像一条白玉般的绳索迢递蜿蜒。

  它从建章阙的飞檐上斜斜拉起,把金陵照耀得晶莹剔亮。

  汉水如素练一样轻盈漂过,江水在秋霜的映照下更加澄清。

  月亮仿佛与江水一起流失,黎明前的江岸与沙洲寒气凝结。

  我独自在板桥浦对月饮酒,古人中谁可以与我共酌?

  可惜谢朓已经千古,我给你洒一杯清酒吧!胸中感叹万千!

  注释

  ⑴谢朓,字玄晖。南朝齐诗人。板桥浦,地名。《水经注》:江水经三山,又湘浦出焉,水上南北结浮桥渡水,故曰板桥浦。《太平寰宇记》;板桥浦,在升州江宁县南四十里,五尺源出观山三十六里,注大江。谢玄晖《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诗》云:“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⑵谢朓诗:“玉绳低建章。”李善注:《春秋元命苞》曰:“玉衡北两星,为玉绳星。”

  ⑶《宋书》:永光元年以石头城为长乐宫,以北邸为建章宫。

  ⑷《南齐书》:谢朓,字玄晖,陈郡阳夏人。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

  ⑸江淹《恨赋》:“置酒欲饮,悲来填膺。”李善注:“填,满也。”洒酒,一作“洒泪”。

  赏析:

  此诗的前四句写秋夜天宇和金陵远景。起首二句:“天上何所有?迢迢白玉绳。”一问一答,天真活泼,明快自然,饶有民歌风味。诗人仰望秋空,看到在这寥廓空明的天宇上远远地闪烁着两颗银亮的玉绳星。三四两句写玉绳星照耀下的金陵城。诗人放眼远眺,但见玉绳星斜斜地、低低地嵌镶在建章宫高大的楼阙旁边,发出格外耀目的光芒,对着整个金陵古城。这四句从大处落墨,先写天空,后写地面,连接自然,展现出碧海般的青天,白玉般的明星,以及星光照耀下的金陵城巍峨宫阙的剪影,境界空阔高远,正融注了诗人秋夜泛月时那种萧散自然、风流自赏的意绪。如果更深细地品味,这四句诗已隐隐透露,出怀念前代诗人谢朓的情思。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中,有“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等写景佳句,李白诗的三、四句,显然是有意点化了谢诗,借以寄寓对谢朓的缅怀、追慕。而且,这两颗璀灿的玉绳星,一颗斜照建章阙,一颗耿对金陵城,仿佛具有象征的意蕴。它们在浩渺秋空中互相映照,仿佛正是谢朓、李白这两位古今相通、精神契合的天才诗人的化身。

  中间四句写秋江月色。这里“汉水”借指长江。诗人不说“长江”而说“汉水”,是为了避免同下句“霜江”字面重复和音声相混。在板桥浦信步泛月的李白,俯视着脚下的大江,但见清澄的江水静静地流淌着,像是一条银光闪烁的白练。此刻,谢朓描写大江黄昏美妙景色的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自然跳上心头。对景吟诗,使他产生一种悠然神远的感变,仿佛自己已超越古今的`界限,同小谢一起联袂步月,同赏秋江美景,推心置腹地纵论人生、品评诗文了。李白整个身心都沉浸在与古人神游的幻想境界里,以致忘怀了一切。他久久地凝望着明月逐渐西斜,月光如乳汁般倾泻在长江之中。直到月落星隐,天将破晓,朝雾弥漫洲渚,寒气侵袭发肤。这四句写秋江月色,明丽皎洁,清幽飘逸,动静相生,空灵迷人。而在这幅秋江月色图中,隐然一含情凝眺之人呼之欲出。这里表现出他的神态和心绪的变化:先是缅怀遐想古人,继而是与古人神游的畅快,接着是从遐想中醒悟过来发觉古人不可得见的寂寞与怅惘,这四句妙在不是静态的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而是从时间和景色的变化之中暗示出诗人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不着痕迹,纯乎天籁。

  最后四句点明题旨,直抒胸臆。诗人在板桥浦自斟自酌,没有知音同欢共饮,虽追慕谢朓,但毕竟相隔数百年,谁也不能把古人找回来。而在当今现世,像谢玄晖这样才华高妙、志趣相投的人,是很难得再遇到的。想到这里,诗人深深感到孤独寂寞,挥杯洒酒无心再饮。一股悲凉抑郁之气,充满了他的胸中。结句暗用梁代诗人江淹《恨赋》“置酒欲饮,悲来填膺”句意,而融化无迹,如同己出。至此,诗人不仅婉曲尽致地抒写了对古人的缅怀遐思,而且借痛感斯人之不可复遇,宣泄出世无知音的深沉感喟。

秋夜原文赏析15

  原文:

  杨柳枝·秋夜香闺思寂寥

  五代:顾夐

  秋夜香闺思寂寥,漏迢迢。鸳帷罗幌麝烟销,烛光摇。

  正忆玉郎游荡去,无寻处。更闻帘外雨潇潇,滴芭蕉。

  译文:

  秋夜香闺思寂寥,漏迢迢。鸳帷罗幌麝烟销,烛光摇。

  秋夜,深闺弥漫着无聊和空寂,她的思绪犹如远处的更漏声声,嘀嗒地响着,时断时续。夜风吹动筛帐的罗纹如水,帐上的绣鸳鸯似在窃窃私语,烛光轻摇着它孤独的影子,熏炉的香烟正悄悄地散去。

  正忆玉郎游荡去,无寻处。更闻帘外雨潇潇,滴芭蕉。

  心中在把心上的人回忆,他正漫游天涯浪荡无迹,无处得知他的音信,无处去把他寻觅。只听得帘外雨潇潇,如不尽的相思泪,落在芭蕉叶上滴滴。

  注释:

  秋夜香闺思寂寥,漏迢(tiáo)迢。鸳帷(wéi)罗幌(huǎng)麝(shè)烟销,烛光摇。

  寂寥:寂寞空虚。漏迢迢:更漏之声悠长。古时以漏壶滴水计时。鸳帷:绣着鸳鸯的帷帐。罗幌:丝罗床帐。麝烟:焚麝香发出的烟。烟,一作“香”。

  正忆玉郎游荡去,无寻处。更闻帘外雨潇(xiāo)潇,滴芭蕉。

  玉郎:古代女子对丈夫的爱称。潇潇:风雨声,一作“萧萧”。

  赏析:

  这是又一阕抒写独处孤居、思念情人的怨苦情绪的小令。

  上片从时间的延续上来写孤独感、思念苦。“漏迢迢”是明写在寂寥的秋夜坐守香闺,只觉夜长迢迢,愁苦绵绵。后两句是暗喻的写法。“鸳帷”应是成双作对共枕同寐之处,可是现今单身只影坐守空房,徒让“麝烟销”。这麝香之烟练绕,本应熏欢情合抱的枕衾的,眼下徒然销尽散去在时间的流逝里;红烛之光原当在情侣携手共入鸳帐时熄灭了的,可是目前挑灯夜候,烛泪低垂,孤影摇晃。处处都暗写孤独,暗写长夜难度。下片从空间上写“无寻处”,那个“玉郎”不知到哪儿去寻花问柳了。空间的阻隔愈大,孤独的寂寥感也就愈深,时间的延续度也愈长,何况现今是“无寻处”,茫茫不知所去。词的结句非常含蓄有致。“更闻帘外雨潇潇,滴芭蕉”,从听觉角度来体现孤独的思念苦,来表现心境。雨打芭蕉,正是滴滴在心头,声声见苦情。同时,满耳雨打芭蕉声,正见出一种寂寥感。此时别无他声是令人更觉寂寥,而雨打芭蕉之声更比无声使人哀苦了。愈静愈孤寂,愈觉思念苦,雨点声声愈增静寂感,心境愈显豁地写出。此词意在言外,以物以景传情,显得委婉缠绵。比起《诉衷情》质朴中略见辛辣味的'表现,这个女性似较前一个柔软温顺,尽管她们的痴情是一般的深。

  此词的成功之处在于艺术表现的颇具匠心。这首词突破了花间词醉心描摹外形身态的陋习,着意渲染主人公耳闻目见的景物,来突出“她”的心理感受。在这里,作者不在是一个轻薄无聊的旁观者,而是设身处地的在为主人公抒发哀怨,读来也便使人觉得有身临其境之感,无疑,这就很自然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除此而外,这首词在结构安排上也颇有引人注目之处。全词按上下片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来着力刻画,成功地为闺怨主题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上片的秋夜、更漏、麝香烛光,都刻画了时间的漫长难捱;而下片所写的“玉郎”出外游荡不知去向,又把女主人公的愁思置于一个广阔的空间里。这种“上穷碧落下黄泉”与“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组合,往往会有很浅的感染力。

【秋夜原文赏析】相关文章:

秋夜雨·秋夜原文、赏析08-09

《秋夜曲》原文及翻译赏析08-23

秋夜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11-25

秋夜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8-21

秋夜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范文11-08

江上秋夜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0-18

《秋夜长》原文及古诗词赏析02-21

秋夜寄邱员外原文及翻译赏析07-25

秋夜寄僧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4-21

《杂曲歌辞·秋夜长》原文及赏析古诗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