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赏析

时间:2023-11-29 15:34:02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1

  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使:到某地;出使。

  安西:指的是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浥:(yì):湿润。

  客舍:旅店。

  柳色:即指的是初春嫩柳的颜色。

  君:指的是元二。

  更:再。

  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故人:老朋友。

  更尽:先饮完。

  译文

  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

  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

  因为你离开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老朋友了。

  赏析

  王维(公元701~761)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笔者认为,此诗是中华诗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诗。奇就奇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意境。但是,千百年来,文人学者未能准确把握该诗的风格,望文生义地曲解了诗的意蕴,从而降低了它的格调和品位。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护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王维所处的年代,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了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大逸战胜土蕃,唐玄宗曾命王维以鉴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沿途他写下了《使至塞上》、《出塞作》等边塞名篇。

  《阳关曲》是王维晚年之作,他的创作年代估计在“安史之乱”以后,据《资治通鉴》至德元年(756)七月载:“征河西、安西兵赴行”;至德二年二月载:“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故当知“安史之乱”暴发后,边兵大量内调,此诗约作于送友人即将奔赴安西之时,与此同期的诗作尚有《送张判关赴河西》、《送刘司直赴安西》等。无疑,当他送别友人临近分别时,诗人不会不考虑到战争将对他们今后产生的.影响。诗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时的节物风光,描绘了平平常常的景色,却充满诗情画意。三四句表达了对友人一篇深挚的情谊。但是,在一些权威的辞书和教材中对后两句均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朋友,再干了这一杯酒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笔者以为,这样的解释明显带有主观随意性,没有真实反映出王维如此造句所想表达的深意,更没有揭示出此两句在表达上的佳妙之处。首先,作出了这样浅显直白的解释,本诗显的似乎并无新意,与他在这一时期的同类作品相比也无特别之处,只能算是一首很平常的送别诗,这与后人将之一直誉为唐诗“压卷之作”的称谓显然是不相符的,他的中必然隐赋有某种他的他的寓意,而我们却一直尚未予以重视而挖掘出来;他的次,这是一首送友人去守护边疆的诗,面对战争的残酷无情,曾经到访过边塞的诗人相当了解,“古来征战几人回”!他一般不可能说出“你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这样的话去伤害友人且触犯诗谶——这未免太不合乎情理;再说,从诗句的本身意义上分析,友人也并非一定要等到出了“阳关”后才看不到诗人,出了“渭城”不同样也就看不到诗人了吗?事实上,即便友人真到了边疆安西,他同样也能遇见来自家乡的“故人”,如岑参在《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诗中就这样写到:“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那么,“阳关”一词在这首诗中的特殊意义又会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诗人这两句他的实是运用了逆挽(即叙事题材的“倒叙”)并结合了省略的写作手法,引导读者的思绪跟随年青的友人一起奔赴疆域,然后历经万种艰险,最后凯旋而归时,而“我”——现在的这个送行者却恐怕因年老多病已不在人世了……历史的真实是,诗人在送走友人后不满六年(于761年)便真的与世长辞了!我们已无法知道他们后来是否能重新相逢,但“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王维的这两句诗多少能反映出友人那漫长的戎马生涯与思者的无奈。因此,诗中的“西出阳关”并非是指的是友人不久后走出了阳关,而应该是指的是将来友人完成任务胜利返回时路经“阳关”。长期以来,“西出阳关”一直被简单理解为友人走出了阳关,但是在这里却是真正的“一语双关”:它按着时空的发展次序有着两幅截然不同的场景,第一幅“西出阳关”是指的是友人在征途中刚刚走出了阳关,渭城在东,阳关在西,是谓“西面出去”,一般人们均持此种观点;另一幅“西出阳关”就是指的是友人在经历许千辛万苦,完成了任务剀旋而归时离开了阳关,渭城仍在东,阳关仍在西,却是谓“西面出来”,诗人的本意就是如此。可见,常人都把友人从“西面出来”误解成了从“西面出去”了!

  不难理解,面对各自分离后的茫茫未知前途,不禁会引起诗人的无边遐想,而这种思绪一旦跨越了时空和个人后,便会产生出扣人心弦的意境,有着无与伦比的震撼力,诗人正是为此成功地进行了时空的转换和压缩。必须指的是出,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走向西域的通道,同时也是军事要塞。“玉门关”外基本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而“阳关”内则完全属于唐朝的领土。在诗人看来,只有将来友人能走出了“阳关”后方才真正表明他是平安回来了。我们从元代《阳春白雪集》中大石调《阳关三叠》词中可以发现,古人他的实一直就是这样诠释的:“…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故此,准确完整地诠释这首诗应该是这样的:

  朋友

  请再干了这杯酒

  待你将来凯旋而归

  西出阳关的时候

  恐怕已不能再看到我了啊

  惟有这

  渭城的细雨

  青青的客舍

  以及随风而舞的扬柳

  还会像今天一样

  在此恭侯看!这哪里像是诗人在送别友人,这分明就是友人在送诗人呀!诗人王维正是高超地运用了这种逆挽的写作手法,籍助于时空的转换,将国家的安危、战争的残酷、朋友的情谊、人生的苦短紧紧地揉合在了一起,情景交融,达到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他的实,在王维的诗歌里也曾多次采用了这种语法结构,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就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在与“阳关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山中送别》诗中我们也同样能领会到诗人在此方面的匠心独运:“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的这种语法技巧甚至对后来诗人也有启示意义,如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诗中“想得家中夜深座,还应说着远行人”两句,就不难感觉受到了他的影响。重新认识王维《阳关曲》的重要意义,使我们再次强烈感受到:作为一位诗人,只有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紧紧地血脉相连,才能够创造出属于那个时代的伟大作品。诗人王维清楚地了解战争的无情,也深知友人的远征可谓九死一生,更明白此次分离或许就意味着永别。但他依然为友人祝福,期待着友人能平安归来,盼望着国家从此走向和平昌盛——即便自己可能已等不到那一天的到来……

  “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中不仅浸透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挚情谊,更饱含着他对国家和平安宁的美好祝愿!——这正是“阳关曲”千百年来久唱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2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1.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2.使:出使。

  3.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4.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5.朝雨:早晨下的雨。

  6.浥(y):湿。

  7.客舍:旅店。

  8.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象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

  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

  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古诗的大体内容,在准备考试时,可以做复习材料看看,有助于语文考试诗词类题。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3

  【原诗】:

  送元二①使②安西③

  (唐)王维

  渭城④朝雨⑤浥⑥轻尘,客舍⑦青青柳色⑧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⑨无故人⑩。

  【注释】:

  ①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②使:到某地出使。

  ③安西:指唐代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④渭(wèi)城:故址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汉书·地理志》),位于渭水北岸,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陕西咸阳县东。

  ⑤朝(zhāo)雨:早晨下的雨。朝,早晨、清晨。

  ⑥浥:(yì):湿润,沾湿。

  ⑦客舍:旅店,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

  ⑧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⑨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⑩故人:老朋友,旧友。

  【写作背景】: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极负盛名的送别诗。题中王维这位姓元的友人奉命前往安西,王维在渭城送别。本诗曾被谱入乐曲,称为《渭城曲》、《阳关曲》或《阳关三叠》,从盛唐时期开始广为流传。

  【翻译】:

  早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沙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青翠欲滴与明朗。请你再喝一杯离别的酒,只因为向西走出了阳关,就再也碰不到知己的老朋友了。

  【翻译二】:

  渭城里早晨的雨润湿了平日小路上轻微的浮尘,客舍旁边一片青翠,嫩柳色绿清新。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向西而行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

  【简析】:

  《送元二使安西》这是唐代非常著名的一首差别诗,当时被谱曲传唱,称为“阳关三叠”。

  前两句,点明了送客的时间和地点。初春的早晨,一场细雨使尘埃落定,空气变得湿润清凉;从渭城的客舍放眼看去,到处是青青的柳色,一片生机盎然。诗中用“浥”字形容雨湿尘埃,用“新”字形容柳色翠嫩,准确生动地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而柳色的“柳”与留恋的“留”谐音,更表达出诗人对好友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

  后两句写在送别的酒席上,诗人劝他多饮几杯,因为从渭城西行出了阳关,再不会遇到熟悉的朋友了,何况此行的目的地,是比阳关更遥远的安西呢?这两句,字面上似乎只是劝酒,实际上却是衷心地祝愿着好友,在那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一切平安。诗中把深沉的情感融入平淡的话语中,更增添了感人的力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赏析】: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

  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象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4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翻译: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为送别创造了一个愁郁的氛围。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三四两句写惜别,是一个整体。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关心,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5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题解:元二,姓元,排行第二,是诗人的朋友,其名不详。使,出使,奉朝廷使命前往。安西,是唐朝为统辖西城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其政府机构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县附近)。

  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咸阳东北,渭水北岸。唐代从长安往西域去,多在渭城送别。

  浥:沾湿,润湿。

  客舍:旅店。

  君:指朋友元二。更:再。尽:喝干,干杯。

  阳关:古代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清早,渭城下了一场小雨,道路湿润了,往日飞扬的尘土已不见了,旅店的青砖瓦房更靑了,旁边的'柳树也变得更加翠绿,焕然一新。兄弟,请您再干了这杯酒吧,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知心的老朋友啦。

  王维(?~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代诗人、画家。其父迁家蒲州(在今山西永济),遂为蒲人。他的山水田园诗艺术成就很高,苏轼评价他的作品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作品有《王右丞集》。

  这首诗又名《渭城曲》,诗一首送别朋友的诗。

  清早,一场小雨润湿了道路,润去了浮沉,润绿了整个渭城。旅店青砖的瓦房更青了,婀娜的柳树也焕然一新,变得格外新鲜翠绿了。朋友,来,再干了这杯酒!过了今天,你就出阳关西去了,那将再也没有知心的老朋友了。“多情自古伤别离”,从诗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王维不仅多情,而又善感,为朋友远行而担忧,伤别之情悠然心头。

  诗人一起笔,就渲染了一个明朗清新而又令人心情润泽舒畅的送别环境。一场小雨,一洗往日尘土飞扬的浑浊,道路也润泽如酥,“客舍”更青了,“柳色”更绿了,惜别之情更浓了。简短几个字,清晰地点出了送别的时间——清晨,送别的地点——渭城,送别的环境——“客舍青青柳色新”。仿佛就是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朋友营造了一个湿润洁净清爽的早晨,为后面写送别场面巧设了一个大的背景。

  诗人在后两句中没有叙说告别场面,也没有描述依依惜别的深情,而是截取了饯行酒宴上的一个特写镜头,劝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杯酒无论如何是要喝的,因为“西出阳关”就“无故人”了。出了阳关,“君”无故人,那诗人自己又何尝不是呢?截取饯别宴席即将结束的劝酒词,凝离别深情于美酒之中,运笔非凡。一杯酒,一杯情,杯干了,情却难以了结。一个“更”字,一个“尽”字,饱含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特别是最后一句,诗人不说朋友远去的忧伤,也不写分别的哀愁,而是用“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含蓄委婉、浓郁深沉的感叹来抒写离情别绪,令人越品越觉得余韵不绝。

  这首著名的送别诗,古往今来赢得无数读者的赞誉。诗中有情有景,情景交融。送别场面明晰,送别情意浓郁。这首诗在当时就被配上乐曲,广为传唱。诗作配曲传唱后曾先后被命名为《渭城曲》、《阳关曲》、《阳关三叠》,成了历代送别诗词曲的代名词。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6

  送元二使安西原文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注释

  (1)渭城曲:另题作《送元二使安西》,或名《阳关曲》或《阳关三叠》。

  (2)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浥(yì):润湿。

  (3)客舍:旅馆。柳色:柳树象征离别。

  (4)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送元二使安西创作背景

  这首《渭城曲》是王维晚年之作,其创作年代在“安史之乱”以后。当时的社会,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了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据《资治通鉴》756年(至德元年)七月载:“征河西、安西兵赴行。”757年(至德二年)二月载:“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故当知“安史之乱”暴发后,兵力大量外调,而此诗约作于作者送友人即将奔赴安西之时,与此同期的诗作尚有《送张判关赴河西》、《送刘司直赴安西》等。当王维送别友人临近分别时,也考虑到了战争将对他们未来所产生的影响。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

  白居易《对酒五首》之一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的句子,且注明“第四声即‘劝君更尽一杯酒’”。王维的这首诗之所以另有一题为《阳关三叠》,是因为咏唱时,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都再唱。然而,有人认为仅有末句重叠三唱。按白居易所说的“第四声”,则应是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重叠。不然“劝君”一句不可能为“第四声”。由于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在唐代便被谱成了《阳关三叠》,后来又被编入乐府,成为饯别的名曲,历代广为流传。安西,是唐代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为送别创造了一个愁郁的氛围。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送别的时候,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原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是作者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此刻,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常会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写惜别,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会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他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不仅仅只是属于行者的。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诗的前二句,作者运用了起兴的手法,这是自《诗经·小雅·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来,文学作品表现惜别之情时常用的意象。后两句将深切的惜别、关切、担忧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劝酒”这一举动之中。“西出阳关无故人”,一言朋友所去之地陌生,二言那里人迹稀少;三言朋友自此一别,则知己难求。如此,则对友情的珍惜,对离别的无奈,对朋友的关切,尽蕴于杯中了。所谓“惜别意悠长不露”,情真意切而不说破。明代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说:“作诗不可以意徇辞,而须以辞达意。辞能达意,可歌可咏,则可以传。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7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鉴赏

  作者:王维

  渭城朝雨渑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③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重点字词解析】

  ①诗题一作《渭城曲》。安西,安西都护府。治所故址在今新疆库车县。

  ②浥:沾湿、湿润。

  ③阳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色青青柳色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元二的深深依恋和牵挂。诗的前两句明写春景,暗寓离别。其中不仅“柳”与“留”谐音,是离别的象征,“轻尘…客舍”也都暗示了旅行的目的,巧妙地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后两句点明了主题是以酒饯别,诗人借分手时的劝酒,表达对友人深厚的情意。友人此行要去的安西,在今天的新疆库车县境,同时代的王之涣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形容,何况安西更在玉门之外,其荒凉遥远可想而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看来平平常常,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却情真意挚,有着丰富的内涵。一个“更”字,意蕴很深,不仅写出临别的恋恋不舍,深情叮嘱,而且不难使人想到此前的频频祝酒,殷殷话别。末句更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试想,西出阳关已无故人。况且,西出阳关又岂止是“无故人”而已,眼前的一切包括如此熟悉的美好的渭城风物不是也统统见不到了吗?再说,“无故人”的又何止是远行的友人.诗人自己不也为身边少了一位故人而深感惋惜和遗憾吗?

  总之,两句诗将惜别、留恋、体贴、关切、祝福等情感,都包含在其中。既真挚动人,又耐人回味。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8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出自唐代诗人王维作品《送元二使安西》。是诗人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三四句是一个整体,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作品原文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词句注释

  ⑴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⑵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浥(yì):湿。

  ⑶客舍:旅店。

  ⑷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作品译文

  清晨刚下阵雨,渭城达到尘土湿润,空气清新,旅舍更加青翠。朋友啊,再干一杯送别的酒吧,要知道西出阳关之后,就再也难见老朋友了。

  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作品鉴赏

  此诗以“渭城曲”为题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李商隐研究会会长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朝雨乍停,天气晴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不只属于行者。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出身河东王氏,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9

  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

  安西,安西都护府。治所故址在今新疆库车县。

  本诗为赠别而作,后由乐人谱曲.其曲名为《阳关》,又名《渭城》;作为送别曲,流传很广。

  我们这个民族自古重离别。历代留下来的赠别送行的诗文多得不可胜计。南朝江淹专门写了一篇《别赋》,赋的一开头就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送别曲也很多,汉横吹曲有《折杨柳》、《小折杨柳》,相和大曲有《折杨柳行》,南朝清商曲有《月节折杨柳》等。

  诗开头渭城一语点出诗人饯别元二的地方。客舍自然是渭城中的一个所在,是饯别的具体地点。并说这是一个春天的早晨,天下了一阵小雨。首句的朝雨因次句柳色新三字而知为春雨,这种写法叫做互文见义。这可以使语言更精炼。

  写离情别绪。诗人笔下的景物也往往成为有情之物。代人伤心,为人垂泪。本诗写春朝两,下襄轻尘三字,表明两不大,只是沾湿了地皮。接着又说,环绕客舍四周刚刚放叶的柳树。经春雨洗过,益发显得青翠嫩绿。这里描绘的是一个空气清新。盎然生意的春天的早晨。此种写法。似与送行的气氛不十分谐调。然而。诗人心甲已先装着一个别字。虽有良辰胜景。也无心流连。别意正是以潜意识的形式笼罩景物、环境的。由此可以看到,主观情感在一篇抒情诗中的决定性作用。

  其中的关键词语是柳色。古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汉代长安城东郊有一条河叫灞水,河上有一座桥名灞桥,人们在这座桥上送别亲友,要折下桥头的柳枝送给行人,这就是所谓折柳赠别。从汉魏到隋唐,这一习俗相沿下来。所以古人看到柳,即生离别之意。这种不同的心理反应,是长期文化积淀的.结果。因此,作为文化标志的一事一物写入诗中,就使诗具有十分丰厚的情感意蕴。柳色新三字在诗中有双重含义:既是写时令节候,也是离情别绪的心理映现。柳色新三字是前二句和后二句的关节。

  后二句直接写离别之情,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此时主客彼此可能有许多话要说,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离别饮酒,自不同于久别重逢那样的痛快酣畅,总不免有些苦涩的味道。但是这一斟一酌,情意却格外重。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即写出了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两人对饮,一杯又一杯,主人总觉得似未尽意,总是劝客人再饮一杯。这类常情写在此处,读来特别朴实深厚,紧相呼应的第四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使这杯酒具有极重的分量。那是故人的一片心肠。唐代由于国力强盛,对外的交流往来也空前频繁,因此经常有人西出阳关,或出使,或经商。出阳关向西,面对异域山川,风俗不同,语言有别,而且要涉足杳无人烟的大漠,所以将出阳关的入,内心无限凄凉。前来送客的亲友自然也怀有同样的心情。本诗中的元二的心情,当不胜故国他分之感。此时的故人之情,较之寻常情况下,弥足珍贵。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可谓笔力千钧。

  白居易《对酒》诗: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可见此诗打动人心的力量。正因为这首诗说出每个出关、送行人的内心感情,得到许多人的强烈共鸣,成为广泛传唱的出塞曲。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10

  《送元二使安西》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作品赏析

  【注释】:

  一作《渭城曲》

  渭城,即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汉高祖时曾改为新城,汉武帝时更名渭城。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这里送别,诗前两句写景。请晨微雨,尘土不扬,柳色初绿,景色中已见离别之情。后两句写饯行告别,表达出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全诗“信手拈出,乃为送别绝唱”(《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唐汝洵语)。

  苏轼曾评王维的诗画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诗的这后两句,确是一幅饯行图,只是诗人略去了饯别前后及饯行宴席上的种种情状,只剪取了宴终席散之际的一个细节,但正是这一最具表现力的细节。既表达出浑长的情致,又显出其删繁就简的高妙。更,再。更尽一怀酒,再干了这杯酒。阳关,汉代所置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因在玉门关之南,故称,为古代出塞之要道,当然也是诗人的好朋友元二出使安西(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今新疆库车)的必经之地。故人,老朋友。西出阳关无故人,向西出了阳关,就见不到老朋友了。《唐诗别裁》:“阳关在中国外,安西更在阳关外,言阳关已无故人矣,况安西乎?”诗句看是冲口道出,不作深语,却声情沁骨 。首先,分别在即,离愁满杯,往往会出现相对无言的场面。在这种情况下,“功君更尽一杯酒”,也就打破了这一让人难以忍受的难堪。其次,分别在即,依依难舍,但要说的话早已说过。在这种情况下,“劝君更尽一杯酒”,也就自然地推迟了离别的时刻。第三,西出阳关,瀚海戈壁,荒漠绝域,长途跋涉,其艰难困苦与孤单无助之情景可以想见,“劝君更尽一杯酒”的话,不仅蕴含着诗人殷重的忧虑,也蕴含对“故人”的诚挚期盼与良好祝愿:前路珍重!

  《唐诗摘钞》评此诗云:“先点别景,次写别情,唐人绝句多如此,毕竟以此首为第一,惟其气度从容,风味隽永,诸作无出其右故也。”《瓯北诗话》云:“人人意中所有,却未有人道过,一经说出,便人人如其意之所欲出,而易于流播,遂足传当时而名后世。如李太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王摩诘‘劝君更尽上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至今犹脍炙人口,皆是先得人心之所同然也。”此诗后被谱入乐府,作为送别歌曲,传唱不衰。如刘禹锡《赠歌者何戡》:“归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白居易《晚春欲携酒寻沈四著作》:“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对酒》:“相逢且莫推辞醉,所唱《阳关》第四声,”(自注:“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李商隐《饮席喜赠同舍 》:“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象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11

  原文:

  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

  朝代:唐朝

  作者: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一作:客舍依依杨柳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

  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

  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注释

  (1)渭城曲:另题作《送元二使安西》,或名《阳关曲》或《阳关三叠》。

  (2)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浥(yì):润湿。

  (3)客舍:旅馆。柳色:柳树象征离别。

  (4)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赏析:

  这首《渭城曲》是王维晚年之作,其创作年代在“安史之乱”以后。当时的社会,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了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据《资治通鉴》756年(至德元年)七月载:“征河西、安西兵赴行。”757年(至德二年)二月载:“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故当知“安史之乱”暴发后,兵力大量外调,而此诗约作于作者送友人即将奔赴安西之时,与此同期的诗作尚有《送张判关赴河西》、《送刘司直赴安西》等。当王维送别友人临近分别时,也考虑到了战争将对他们未来所产生的影响。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12

  即兴小诗——仿写《送元二使安西》

  龙城喷水浥轻尘,

  濮水柳色新。

  劝君多吃一蒸饺,

  爬山有劲使不了。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原文:

  作者:王维

  渭城朝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译文:

  清晨的细打湿了渭城的浮尘;

  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绝句]

  因为你离开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老了。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赏析: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有的是至深的惜别之情,所以,它适合大多数别筵离席颂唱,后来纳入乐府,成为流行,久唱不衰的歌曲。

  诗人剪裁下这临行送别时的一瞬,使其成为了永恒。老友即将远行,将赴满地黄沙的边疆绝域。此时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千言万语无从说起,能说出口的只有一句:喝下这杯离别的酒吧!依依惜别之情、所有的关怀与祝福早已融进了这一杯酒中。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13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朝雨:早晨下的雨。

  (1)使:到某地出使。

  (2)安西:指唐代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3)渭城:故址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位于渭水北岸,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陕西咸阳县东。

  (4)浥:(y):湿润,沾湿。

  (5)客舍:旅店,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

  (6)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注]

  ①这是一首送别的名曲。一题作《送元二使安西》。

  ②阳关:古关名,在甘肃省敦煌西南,由于在玉门关以南,故称阳关,是出塞必经之地。

  [思考与练习]

  (1)解释词语: : 客舍: 故人:

  (2)诗的前两句点明了送别的时令是: ,地点是: ,景物是: 和 ,这样为送别创造了一个愁郁的环境气氛。

  (3)诗中作者用一个 字委婉地表达依依离情。

  参考答案:

  (1)湿润 旅馆 老朋友 (2)春天 渭城 朝雨 青青柳色 (3)柳

  阅读练习二:

  1.王维的这首诗由于写出了人们深情惜别的普遍感受,后来被编入乐府,成为离筵上反复吟唱的歌曲《阳关三叠》。有评者认为,这首诗中的朝雨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为什么这样说?(4分)

  2.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内蕴丰富,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因为有朝雨,道路才显得洁净、清爽,客舍、杨柳也别具清新的风貌。从而构成了一幅清新明朗的图景。

  点拨:朝雨即早晨的雨,浥字说明这场春雨下得恰到好处。

  2.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境的细心体察,包含一路珍重的殷殷祝福。

  点拨:劝君更尽一杯酒表明离别的时刻不可避免地来到了,体现出的是对友人的不舍。(答出惜别之情和祝福之意即可。)

  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三四句是一个整体,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14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裛2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3无故人。

  注释:

  1、元二:生平不详,排行第二,王维的朋友。安西:指唐时安西都护府,统领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治所在今新疆库车。

  2、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时改称渭城,在今陕西西安,渭水北岸。裛(yì):同“浥(yì)”,沾湿。

  3、阳关:古关名,在玉门关之南。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古董滩附近。

  赏析:

  此诗从格律论,是为折腰体,即第三句与第二句失黏。虽诗体折腰,却情真语切,感人至深。敖英便评其为:“唐人别诗,此为绝唱。”(《唐诗绝句类选》)此诗与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和高适的《别董大》都不同,首二句不写阴雨绵绵,也不写黄云千里,只写古城春雨柳色新,一派明丽轻快。景中已暗含别情,“轻尘”暗含征尘,“柳色新”暗含折柳,皆为别离之事。后二句写别情,不写杯觥交错,不写别泪涟涟,只劈空劝酒,一气而下:一“劝”字,含无尽担心与别情;阳关已无故人,何况阳关以西的安西都护府,递进法更见凄凉。后二句盖脱胎于沈约《别范安成》的“莫言一杯酒,明日难重持”,但气度从容、风味隽永过之。此诗一出,便广为传唱,“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宋人因其唱法,改称为《阳关曲》或《阳关三叠》。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相关文章:

送元二使安西全文及赏析07-20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及赏析11-16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大意及赏析01-28

《送族弟绾从军安西》赏析12-01

送李侍御赴安西原文及赏析11-01

《送李侍御赴安西》原文及赏析08-19

送李侍御赴安西原文、赏析08-14

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赏析08-07

送李侍御赴安西原文注释及赏析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