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杂诗》赏析

时间:2023-11-24 13:03:49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曹植《杂诗》赏析

曹植《杂诗》赏析1

  作品原文

曹植《杂诗》赏析

  杂诗

  曹植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作品注释

  ①南国:南方。屈原《橘颂》:“后皇嘉树,生南国兮。”

  ②江:长江。下文“湘浊”,湘水中的小洲。

  ③薄:鄙薄。朱颜:红颜,美色。下文“发皓齿”,言笑或歌唱。句意谓佳人不敢展示才华。

  ④俯仰:一俯一仰之间,形容时间短暂。

  作品译文

  南方有一个美人,容貌犹如盛开的桃李。她清晨漫游于江河北岸,晚上在潇湘水洲栖息。时俗总喜欢妒忌红颜。在茫茫人世向谁开怀官齿?时光匆促转眼又近岁末,荣华美色终将无奈地消失。

  作品赏析

  该诗是曹植《杂诗》六首中的第四首。诗中作者以佳人自比,抒发自己虽值盛年却无法施展抱负的深沉慨叹。

  “南国有佳人,容华者桃李“,起首两句就描绘了一个艳若桃李、风华绝代的形象。是作者借屈原以香草美人代君子的写法,借美人形象来比喻自己杰出的才能。“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两句,写美人朝游江北,夕宿潇湘水的小洲上,居无定所。“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两句写美人空有色艺,却遭时俗所鄙薄,那么佳人为谁去启皓齿歌唱?这两句,自怜之意已出。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两句写时光流逝,青春美色难以久驻,暗示人生易老,如不趁青春年少建功立业,恐怕要留下终生遗憾。作者那种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感伤喷泄而出。

  此诗以“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开篇,作者就给我们描绘出一幅佳人图。这“佳人”生于“南国”,艳若桃花,光彩照人,倾国烦城。这两句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个静止的纯美的形象。

  接下来,“朝游江北岸,日夕宿湘沘”,写“佳人”的活动范围,以展示她的动态。从静态的南国佳人,到动态的“朝游” “夕宿”,很容易使我们想起屈原笔下“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品格高洁的橘,同时又自然而然地让人联想到“朝骋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的湘夫人。由屈原作品中的意象来反观本诗,“南国有佳人,这“南国”,恐怕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方位标志,而主要在于它用隐喻手段向人们展示着“佳人”的`高洁品质。当诗人在“佳人”之前冠以“南国”,从而使其具有了这样的暗示意义之后,那么“佳人”朝游江比、夕宿湘址就不会再象某些论者所说的,是比喻曹彪(或作者自己)的屡次迁徙,而具有了更为深厚的寓意,即表明“佳人”这种“朝游” “夕宿”恰恰象屈原笔下的湘夫人一样,这一切都是为了迫寻自己所钟爱的恋人,这恋人也可以说就是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希望所在。高洁的品质,如花似月的容貌,为寻求理想而无休止奔波的志向并不能感动和改变世俗的偏见。

  后来“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尤其是被“佳人”视为第一生命的“朱颜”在遭到“时俗”的鄙薄之后,“佳人”的所有理想,追求和抱负倾刻之间都显得异常苍白、异常脆弱,“谁为发皓齿”透示出一种异常沉重的悲哀,一种无以名状的巨大孤独。一方面是有美好的容貌、高洁的品质,一方面又时时希望把这一切献给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寄托,当这种愿望经过现实的验证表明其完全没有可能性之后,“佳人”的时间紧迫感就显得越来越严峻。

  结尾的“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道出人生若白驹过隙,有限的青春年华敌不得住那悠悠不尽的时间。这使“佳人”陷入更大的悲哀、更深的忧思之中,司时也使诗人处于左右维谷,进退失据的二难之中。

  总的来说这首诗有三层意思——自矜、自惜、自慨,正是诗人自我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诗人怀抱奇才,仆仆移藩,终因无人调护君侧,不受重用,直至老去,和佳人的遭遇相同。所以,诗人未登场,其愤激不平之情却见于言语之外。这就是“借佳人为喻以自伤”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作者简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曹植《杂诗》赏析2

  [魏晋]曹植

  高台多悲风,

  朝日照北林。

  之子在万里,

  江湖迥且深。

  方舟安可极,

  离思故难任。

  孤雁飞南游,

  过庭长哀吟。

  翘思慕远人,

  愿欲托遗音。

  形影忽不见,

  翩翩伤我心。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抒发了对远方亲人深切思念之情。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起句工整并定下“悲”的'感情基调。写诗人朝日登台,虽天气晴朗,阳光明媚,但诗人仍有所感触,觉得悲从中来。

  “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这两句诗紧承上句,也解释了悲的原因:亲人远隔万里,江河阻隔,水深难渡。同时也点明此诗是为怀故人而作的主题。“方舟”两句,继续写会面之难、离愁难以排遣。

  “孤雁飞南游”等以下六句是直写登台见闻。“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两句写诗人听到孤雁哀鸣,抬头望见正向南飞,想到孤居南方的兄弟,心内更是痛苦。“翘思”以下四句写仰首思慕远方兄弟,遐想托雁带去音信,可转眼之间,孤雁已飞走了,形影不见,无缘会面,又难通音信,惆怅痛苦,久久不平。

曹植《杂诗》赏析3

  杂诗七首原文

  作者:曹植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

  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

  何意回飚举,吹我入云中。

  高高上无极,天路安可穷。

  类此游客子,捐躯远从戎。

  毛褐不掩形,薇藿常不充。

  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

  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

  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

  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

  妾身守空闺,良人行从军。

  自期三年归,今已历九春。

  飞鸟遶树翔,噭噭鸣索羣。

  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曜难久恃。

  仆夫早严驾,吾将远行游。

  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

  将骋万里涂,东路安足由。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

  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飞观百余尺,临牖yǒu御棂轩。

  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

  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

  国雠亮不塞,甘心思丧元。

  拊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

  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

  揽衣出中闺,逍遥步两楹。

  闲房何寂寞,绿草被阶庭。

  空室自生风,百鸟翩南征。

  春思安可忘,忧戚与我幷。

  佳人在远遁,妾身单且茕。

  欢会难再遇,芝兰不重荣。

  人皆弃旧爱,君岂若平生。

  寄松为女萝,依水如浮萍。

  赍jī身奉衿带,朝夕不堕倾。

  倘终顾盻恩,永副我中情。

  杂诗七首注释

  [i]江北:原作“北海”,注云:“一作江北。”今据以校改。

  [ii]潇湘:两水名。均在今湖南省境内。

  [iii]朱颜:美好的容颜

  [iv]俯仰:俯仰之间。形容时间的短暂。

  [v]荣耀:指女子青春时光彩焕发的荣华。

  [vi]严驾:装备好车马。

  [vii]东路:指从洛阳回去的`路上。

  [viii]江介:江边。

  [ix]无方舟:比喻自己当时没有权柄。

  [x]飞观:形容观之高。观:宫门的瞭望楼。

  [xi]棂轩:栏杆。

  [xii]丧元:丢掉脑袋

  [xiii]赴太山:古人迷信人死后魂魄归于泰山,因此“赴太山”即“赴死”之意。太,通“泰”。

  杂诗七首赏析

  其一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抒发了对远方亲人深切思念之情。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起句工整并定下“悲”的感情基调。写诗人朝日登台,虽天气晴朗,阳光明媚,但诗人仍有所感触,觉得悲从中来。

  “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这两句诗紧承上句,也解释了悲的原因:亲人远隔万里,江河阻隔,水深难渡。同时也点明此诗是为怀故人而作的主题。“方舟”两句,继续写会面之难、离愁难以排遣。

  “孤雁飞南游”等以下六句是直写登台见闻。“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两句写诗人听到孤雁哀鸣,抬头望见正向南飞,想到孤居南方的兄弟,心内更是痛苦。“翘思”以下四句写仰首思慕远方兄弟,遐想托雁带去音信,可转眼之间,孤雁已飞走了,形影不见,无缘会面,又难通音信,惆怅痛苦,久久不平。

  其四赏析

  该诗是曹植《杂诗》六首中的第四首。诗中作者以佳人自比,抒发自己虽值盛年却无法施展抱负的深沉慨叹。

  “南国有佳人,容华者桃李“,起首两句就描绘了一个艳若桃李、风华绝代的形象。是作者借屈原以香草美人代君子的写法,借美人形象来比喻自己杰出的才能。“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两句,写美人朝游江北,夕宿潇湘水的小洲上,居无定所。“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两句写美人空有色艺,却遭时俗所鄙薄,那么佳人为谁去启皓齿歌唱?这两句,自怜之意已出。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两句写时光流逝,青春美色难以久驻,暗示人生易老,如不趁青春年少建功立业,恐怕要留下终生遗憾。作者那种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感伤喷泄而出。

曹植《杂诗》赏析4

  杂诗七首(其四)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杂诗”之题,为汉魏以来诗人们所常用,类似于现当代的“无题”诗,多为抒发感慨而作,如本诗。

  表面看来,本诗首先叙写了一位佳人的形象:她生在山明水秀的南国,容颜犹如春天盛开的桃李一般娇艳、美丽;她早晚都在江之北岸,在潇湘水中的小洲之上,或游赏,或止宿。若诗止于此,我们看到的便只是一位美貌佳人在南国水乡游宿的画面。然而,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开始让我们走近佳人的现实人生:当时的世俗是轻视佳人丽质的。于是,佳人的命运便引发了关注:既然世俗如此,那么美丽的女子啊,你又会为谁微露皓齿、粲然而笑?问又何须答?自然是无人赏识其美。忧惧之情遂油然而生。看,诗歌的结句部分,诗人不由发出这样的忧叹:低头抬头之间,岁月便匆匆流逝,又是一年岁将暮,而佳人的美丽是难以长在的啊!无人欣赏,佳人便只得空入迟暮。

  诗歌由对佳人之美的叙写,自然地转入对佳人之美无人赏识的慨叹,再转入对佳人之美难以永在的忧伤,情致深婉。然而,如果只是读出此诗的这般内容,这般情怀,那还不过仅仅停留在了诗歌的表层。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也惟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真正走入诗歌的深层意蕴。

  其人如何?其世怎样?

  其人乃曹操之子,曹丕(当时的.皇帝)之弟。处身于距离皇权最近的地方,且具有超世之文才,用世之抱负,如何不遭受猜忌之痛,饱尝压抑之苦?从传说中的《七步诗》可知,从诗中美若桃李却遭世俗所薄的佳人形象,不也可知么?是的,在这首诗里,曹植像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一样,用比喻之法,借“佳人”的遭遇,抒发了一己怀才不遇的悲苦之情。含蓄蕴藉,“骨气奇高”。

  从佳人之不遇探知了诗人悲苦的情怀,赏诗至此,似乎已可止步。然而,其诗诗意又何止于此?投石于井,水波荡漾,涟漪起兮。当诗歌经过岁月的淘洗来至你眼前时,那字面上佳人的影子里难道没有在你的眼睛里映出千年以来所有怀才不遇者的凄苦与忧伤吗?

  于是,你便不只读懂了诗中的“佳人”,你还读懂了诗外的曹植,读懂了无数像曹植一样的不遇之“佳人”,也读懂了人事的无奈与悲哀……

曹植《杂诗》赏析5

  [魏晋]曹植

  飞观百余尺,

  临牖御棂轩。

  远望周千里,

  朝夕见平原。

  烈士多悲心,

  小人偷自闲。

  国仇亮不塞,

  甘心思丧元。

  抚剑西南望,

  思欲赴太山。

  弦急悲声发,

  聆我慷慨言。

  注释:

  【1】观:即是阙,宫门的望楼。

  【2】御:凭。

  【3】烈士:指有雄心壮志的人。

  【4】偷:苟且。

  【5】亮:诚然。

  【6】丧元:丢掉脑袋。

  【7】抚剑:按剑。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自己愿意从军讨蜀。

  【8】赴太山:“太山”即“泰山”。指欲从军讨吴,泰山地近吴境,故云“赴泰山”。

  作品赏析:

  这是曹植《杂诗七首》中的第六首。通篇造语悲壮雄浑,结构严整紧凑,句无闲字,篇无闲笔,它体现了曹植后期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其主要抒发了赴难殉国的壮志以及壮志不遂的愤慨之情。

  此诗共十二句,一韵到底,每四句为一小节。第一小节写登高远眺,统摄全诗;第二小节以“烈士”与“小人”对比,借以明志;第三小节比第二小节更深入一层,直言自己以身许国的打算。但第三小节的前两句乃承第一小节的登高远眺而言,后两句则承第二小节的“国仇”二句而言,带有总结全诗的意思。篇幅虽短,却波澜迭起,气象万千。在曹植诗中,诚为异军突起的佳作。

  “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轩。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为第一小节,第一句诗写楼观极高,不高则不足以远眺;第二句写当窗凭槛,视野自然开拓。“飞观”,形容楼阁耸立,结构宏伟,如飞鸟之在高空;“临牖”,等于说“当窗”;“御棂轩”,等于说“凭槛”。第三句“周千里”的“周”字用得确切而有气势。“周”者,遍也,匝也,意思说向东南西北四周遍地远眺,都能望到千里之外。“朝夕见平原”,通常讲成早晚都能看见平原,实有辞费之嫌;眼中的平原不可能有不成其为平原的时候。其实“朝夕”本是表空间的名词,后乃引申为表时间的名词。但鄙意上句既言“周千里”,则此句的“朝”、“夕”并不仅指东、西两面,而是概括指四面八方。正如以“朝”、“夕”为早晚,虽指早晨和傍晚,实概括一昼夜之二十四小时而言之。这两句正写出河南地处中原,登高望远,有控驭四方之势。所以表面上看似领起下文,实已体现作者胸罗万象、气盖当世的雄才大略。

  “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国仇亮不塞,甘心思丧元。”为第二小节,“烈士”,指有正义感而不怕牺牲的人,在古代不一定专指死者。“偷自闲”,偷安而自甘闲散。“亮”,诚然,实在。“塞”,防止,杜绝。“国仇”句,是说国家的仇敌诚然是一时还消灭不了的。原意是说勇士要时时不忘自己应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烈士”二句看似泛指,涵义实深。意谓自己本是“多悲心”的“烈士”,但每当遇到报国歼敌的'机会,却不允许自己参加,尽自己一份力量。这无异把自己看成苟且偷安的“小人”。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客观的、平列的,事实上却洋溢出作者报国无门的一腔义愤。因此接下来坚决表态:在国仇未灭之时,自己是甘心抛头颅、洒热血的。

  然后转入“抚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这第三小节,承上第一小节登高远眺的描写更明确地表示,自己是关心魏蜀双方的战斗的,很想亲身奔赴前线。蜀在魏之西南,故作者“抚剑”而瞩目“西南”。“太山”,这里不是指山东的泰山,而是指陕西的太乙山。此山与终南山相接,在今陕西郿县南,正当蜀军入魏的冲要之地。当时诸葛亮既围陈仓,扬言要从斜谷取道郿县,太乙山正是必经之路,故作者打算奔赴到那里迎战敌人。最后两句,依黄节注,“弦急悲声发”是比喻作者为什么要让人们听他慷慨陈辞。“弦急”,指把琴弦绷紧,使调门儿增高。盖弹琴时如果要使音调高亢激越,便把琴弦拧紧。音调既高,“悲声”乃作。这两句意思说琴弦一“急”,琴声自“悲”;而大敌当前,国家多事,自己却被投闲置散,使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才悲愤交加,慷慨陈辞的。这两句既是“国仇”二句的补充,又是全诗的结语。

【曹植《杂诗》赏析】相关文章:

《杂诗七首·其四》曹植原文注释翻译赏析09-05

七步诗曹植译文及赏析03-11

七步诗曹植的原文赏析09-22

曹植七步诗原文及赏析02-06

曹植《七步诗》原文赏析10-01

七哀曹植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10-25

曹植聪慧原文赏析08-09

己亥杂诗赏析05-11

《己亥杂诗》赏析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