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荷花》有感

时间:2023-11-10 10:26:55 读后感大全 我要投稿

读《荷花》有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荷花》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荷花》有感

读《荷花》有感1

  第一次读《荷花淀》便陶醉在了皎洁的月光下那扑鼻而来的清新的泥土气息中,干净的庭院、洁白的雪地、洁白的云彩、银白的世界、透明的薄雾、清爽的凉风、新鲜的'荷叶香??一幅幅淡雅、幽静的画面浮现在眼前,像诗一样的语言,像画一样的景色??

  再深入了解,才知道这是一篇以抗战为题材的小说,它写的是战争,这再次吸引了我,为什么写战争没有看到炮火纷飞、硝烟弥漫、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呢,而看到的如此美如此安静的一切呢,到底是不是写的战争呢,带着好奇,最后答案让我的旧识不再。

  现在的我们不可能在亲自穿越到抗战时期去目睹当时的硝烟四起,只是从电视上或者是长者的口中以及课本中去了解、去体会,然而我们以前不管是在电视上看到的还是书本上阅读的或是长者口中的战争都是有着硝烟的味道,有着恐慌的感觉。

  本文写的是战争,可是一反常态,从另一个方面写出了战争,通过白洋淀地区人民抗战生活及妇女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一群勤劳淳朴、顾全大局、深明大义、勇敢机智的农村妇女形象。

  文中水生嫂勤劳善良,她织席子又快又好,丈夫是游击队队长,党的负责人,大部分家务劳动都得由她承担,她上要奉养公公,下要育护孩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水生嫂又温柔体贴丈夫,丈夫工作晚归,她没有埋怨,而是首先“站起来去端饭”,丈夫说要参军,她“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表现是她对丈夫的依恋,丈夫参军没几天,她心里想念丈夫,又偷偷和众伙伴们去探望丈夫,对丈夫一往情深;同时她又深明大义,丈夫参军,她并没有托丈夫的后退,虽然她不想让丈夫走,丈夫去别人家里做动员工作,“她一直呆呆的坐在院子里等他”要听听丈夫的嘱咐。一个深明大义、温顺坚强、顾全大局、关心体贴丈夫的水生嫂被刻画的栩栩如生。

  水生等人要去参军,水生嫂等妇女们都委婉的流露出了对丈夫的依恋之情,但她们还是义无反顾的支持丈夫上战场保家卫国、与日寇作斗争,表现出了她们是一些中华好儿女,在夫妻之情和家国之爱之间,她们知道孰轻孰重,她们知道只有有国才有家。

  是啊,没有国哪来的家?没有家哪来的你和我。我们应该时时刻刻以国家利益为重,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相冲突的时候要以国家利益为重。

读《荷花》有感2

  《荷花淀》这本书,是作家孙犁叔叔写的。他描写了中国人们与日本侵略者的顽强斗争,用明丽流畅的语言描写出劳动人们的团结、朴实和勤劳。

  在白洋淀事迹之二芦花荡中,刻画了一个为八路军送军需用品的老头。他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的穿过鬼子的'封锁线为八路军办事。一次他送两个要去参加八路军的的女孩去部队,在路上被鬼子发现,大女孩为了保护小女孩受了伤,老头为了报复日本鬼子,他在鬼子洗澡的时候撑起小船,把鬼子引进了事先布置好的鱼钩阵,鬼子们被鱼钩扎得鲜血直流,叫苦不迭。而老头却调转船头,用船篙捣鬼子的头,那架势真像捣老玉米,终于为大女孩儿报了仇。老头的动作虽然有些滑稽可笑,但也充分表现了他仇恨敌人的心情,也表达了他打击日被侵略者无畏的精神和决心。大女孩为保护小女孩受了伤,也许他们并不相识,但善良友爱使他们亲如姐妹,患难与共,亲热无比,我相信参军后,她们会在战场上成为出色的英雄小姐妹!

  在纪念一章中,鬼子进入村子,八路军为了保护老百姓,和敌人打了起来,一位八路军由于连续射击,累得口干舌燥,但此时水缸里一点水都没有,一位妇女就拉开门,冒着枪林弹雨去井上打水,险些送了性命,在八路军冲锋之前,还把家中仅有的一点粮食送给了他,她是多么热爱八路军呀!

  朋友,翻开这本书,你就会了解到当有外来侵略者的时候,我们是怎样抗击侵略的。这里军民一心,八路军有勇有谋,一心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老百姓勤劳朴实,团结互助,拥护八路军,配合他们打击敌人,重建美好家园。当你读这本书时,你的心情会随着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变化,时而为失败而沮丧,时而又为胜利欢天喜地。

  闲暇时阅读《荷花淀》这本书吧,我相信它会成为你最爱不释手的一本书!

读《荷花》有感3

  读《荷花淀》有感第一次读《荷花淀》是在语文书上。那时候给我上课的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语文老师。连带着那时候的文学作品我都非常的喜欢。譬如现在讲的《荷花淀》。

  从小到大,我们看的有关那个红色年代的作品数不胜数!从小学时候的短篇革命文到大了的长篇,从小时候的《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到大了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那么多红色的革命经典陪伴着我们的成长。

  我们不能再回到那个战火弥漫,硝烟四起的时代,不能再亲眼瞧瞧那些可爱的人民怎样在艰苦中奋起,在困境中寻找出路。而这些经典的红色文学作品便领着我们去感受去体会。去明白我们今天的生活的来之不易。

  不得不说一说,我们读到的革命作品,大多数都是让人热血蓬勃,激昂四起的。而《荷花淀》却不同。作品所反映的虽是残酷的战争生活,但从描写背景中,我们却看不到硝烟的烈火,断壁残坦和血污泪痕。读罢《荷花淀》,就仿佛有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朴鼻而来,一幅幅淡雅、幽静的画面展现在眼前,使人感到“诗体小说”的诗意:用诗一样的语言,创造了诗一样的意境。写的虽是战争年代,却没有战争年代的那股烟火味。

  作者通过写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和妇女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一群勤劳淳朴,真挚多情而又勇敢机智、顾全大局、深明大义的农村青年妇女形象。

  拿水生嫂来说,她温柔、贤淑、羞怯、善良,又很体贴丈夫。当丈夫因工作晚归时,她不埋怨,而是首先“站起来要去端饭”当听说丈夫要到大部队去了。她的手指震颤了一下,叫苇眉划破了,表现了她的温柔善良以及对自己丈夫的关心体贴。同时,水生嫂又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丈夫参军,她低着头说:

  “你总是很积极的。”语气中虽略带一丝埋怨,但更多的是她为丈夫感到自豪。虽然她不想让丈夫走。但她并没有拖他的厉腿,这些都说明水生嫂不只是一个好妻子,更是一个深明大义、识大体、顾大局的中华儿女!小说虽然描写的是抗日战争的事情,但是并没有直接写战争的激烈、残酷,而是把笔墨集中在普通百姓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上。这些善良、朴实、纯真的人们在战争环境中闪耀出人性的光辉,表现了人民不畏强暴、保卫家园的精神状态。

  侵略战争是反人性的,反抗侵略者的人们以纯美的人性、崇高的人格,在精神上已经战胜了侵略者。这是抗战胜利的精神源泉。

  小说中,水生等参军的人对家庭的眷顾,他们委托水生来做家属的工作,正表现了他们对亲人真挚的感情;水生嫂等妇女们虽然委婉地流露出对丈夫们难舍之情,但还是义无反顾地为自己的丈夫打点行装,送他们上战场打击侵略者。

  至于以后妇女们感情依依探望征人,又为丈夫分担任务,参加战斗,更是由夫妻之情上升至家国之爱。

  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和我。国家之大爱正是从我们平实的生活中所升华而来。

读《荷花》有感4

  《荷花》这本书的作者是叶圣陶。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我们三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的课文《荷花》,就是选自这本书。

  《荷花》这本书分为辑和小说辑。散文辑中主要介绍了人和物;而小说辑,则写了很多小。我很喜欢散文辑中的《我的侄儿》和《爬山虎的脚》这两篇文章,从《我的侄儿》中,叶圣陶先生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刻画了一个刚满三岁,正在学说话、学走路的可爱幼儿形象,我看了这篇文章,不禁想起我那天真调皮的小表弟,可我就没有细心观察,当然也不会写得这么详细、逼真。再说《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是一种会攀爬的植物,我也看过,没发现有什么稀奇的,可作者却通过细致的观察,把爬山虎当成了一个可爱的小娃娃,生动准确地记录了它的生长过程,尤其是描写爬山虎爬墙的动词:“触”、“巴”、“拉”、“贴”、“爬”,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片正在努力向上生长的爬山虎。作者还写出了爬山虎叶子在不同生长阶段颜色的变化,从嫩红长成嫩绿,再长成鲜绿,使爬山虎这物的形象跃然纸上。

  看这本书,我觉得像在听故事。生活中,我们只要多观察,就能像叶圣陶先生一样,发现许多有趣的人、物,有意思的事。

读《荷花》有感5

  今天,我读了《荷花》这篇短文。荷花那不孤傲、不娇贵、毫无私心的品格深深地感动了我。

  “荷花从不孤傲,要开就是满池满塘……”这使我觉得荷花是那么合群。古语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做人也应这样。记得有一次,我语文测验是全班第一,就得意极了,心想:“哈,真好,这回又是第一名了。”放学后,老师要我帮助不及格的同学学习,我有些不愿意,心想:“她自己不会学吗?”老师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说:“你要知道,独枝花开不是春,许许多多花一齐开,开得才灿烂。”我觉得很有道理,便把老师那番话牢记心上,鞭策自己。当那位同学在我的细心帮助下,由学习成绩中下进入中上时,那种满足感,真是难以形容。

  “荷花也不娇贵,只要有泥土和水,它就能生长……”啊!原来荷花有这么强的生命力。我学了《种子的.力》这篇文章,文章中讲的是种子有超人的力,我觉得荷花的生命力并不比种子差,记得有一回,我在姨妈家拿了一些荷花回家种,头两天,我挺有精神细心照管它,但时间一长,就没怎么理它了。一个月过去了,那荷花竟长出了小花蕾,我真惊讶。读了《荷花》这篇文章,我才知道那是荷花有着极强的生命力的缘故。

  “荷花毫无私心,她把自己的根、茎、叶、花、果实……献给了人类。”的确,我也有这样的感觉。荷花一生出来,人们就可以用它煮凉汤,而且营养价值很高。

  读了《荷花》这篇文章,使我得益不少。文章中的荷花和实际生活中的荷花是相同的,它们都有着不孤傲、不娇贵、毫无私心的品格。

读《荷花》有感6

  孙犁小说的独特艺术风格就是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荷花淀》充分体现了这一风格。《荷花淀》所反映的是残酷的战争年代,描述的是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战斗生活,但从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残垣断壁,闻不到硝烟味,听不到声嘶力竭的声音;我们看到的是明月、湖水、荷花,闻到的是荷花的芳香、泥土的气息,听到的是哗哗的水声、清脆的笑声。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读后感觉仿佛置身于神话世界。小说之所以收到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小说开头三段描写水生嫂月下编席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基调。“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整个画面的色调是洁净的、清新的。接下来,作者抓住明月、薄雾、清风、荷香这些富有乡土气息的景物,展现了荷花淀的.地方风貌,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试想:溶溶月光下,农家小院里,一位出水荷花般的少妇正在编着苇席等着丈夫,“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景美,人更美。景物描写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美丽多情、温顺善良的形象。

  几个女人探夫未遇,羞红着脸,不好意思从马庄出来,摇开靠在岸边上的小船往家赶。“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凉风拂面,人的心情舒畅;湖面广阔,人的心胸也开阔起来。此时此刻,此地此景,女人们忘记了未遇丈夫的不痛快,朝着愉快的事情想,不久又说笑起来了。在蓝天之下,碧水之上,一叶小舟在水面上轻轻飘荡,水声悦耳,笑声清脆,充溢天地间,流淌荷花淀。

  她们轻轻划着船,继续往家赶,“顺手从水里捞起一棵菱角来,又顺手丢到水里去”。这一处描写看似无意,实则有意,表明她们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菱角的生命力很强,我们的人民生命力更强,绝不屈服于任何外来的摧残与侵略。

  归途中她们遇到了敌人,把船驶进了荷花淀,接下来有一段景物描写,“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作者在这里不是欣赏那“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而是透露出一种暗示,暗示出即将在这里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站。,其中关键词语是“铜墙铁壁”“哨兵”,具有象征意义,表现了妇女们刚强的性格,还为下文写她们成立队伍配合子弟兵作战埋下了伏笔。

  由此看出,《荷花淀》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不只描绘出了一副副美丽的风景画,而是通过写景来烘托人物,做到了情景相生,或寓意深刻,或暗示象征。《荷花淀》就是这样一篇景明、人美、情真、意切的小说,有人评价它是“诗中的小说,小说中的诗”。语言富有特色:朴素、清新、柔美,像蓝天上的明月,如山涧里的清泉。所以,阅读《荷花淀》之后,感觉就像三伏天喝了一瓶冰镇杏仁露,又像躺在芳草地上听了一首轻音乐。

读《荷花》有感7

  《荷花淀》是最能代表孙犁小说风格的优秀短篇小说。孙犁是一位以写冀中农村人民抗日斗争而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冀中平原的泥土气息,在艺术上,独有一种清新、真挚、自然而又明丽的风格,其作品素有“诗体小说”的称誉。

  《荷花淀》讲述的是冀中白洋淀地区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抗日的故事。

  在作品中,作者写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的群像。这些妇女勤劳、朴实、善良,识大体、顾大局,是在特定的'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

  水生嫂勤劳、能干,编苇席,一会儿“就编成了一大片”;她贤慧、温柔,敬重老人,疼爱孩子,体贴丈夫,在她身上有着我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水生嫂虽然爱丈夫、爱家庭,她能识大体、顾大局,懂得如何处理爱国与爱家的关系。当她知道丈夫报名参了军,虽然也心疼丈夫,依恋不舍,但她还是很快欣然同意,并为丈夫准备好了行装。

  白洋淀的妇女不仅是勤劳、能干、识大体的,也是多情的、乐观的、坚强的水生嫂等妇女们的成长,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了冀中人民在民族自卫战争中的巨大变化。作者通过塑造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妇女群像,歌颂了抗日军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战的革命斗志以及爱国主义精神。

读《荷花》有感8

  当阅读孙犁的《莲花湖》时,最深的感受必须首先是中国人。只有中国人能理解被羞辱的耻辱。中国人会理解那一年的勇敢。中国人会明白今天的不容易。

  《莲花湖》生动地描绘了中国普通农民和日本侵略者之间的生死搏斗。从每一个字来看,它都显示了中国农民的淳朴和勇敢,同时也从侧面折射出日本鬼子的凶猛和残忍。

  告诉我们一群简单的农民住在这个普通的小村庄里。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由于国家的`落后,ZF的腐败和无能将使这一切平静被一群残忍而恶毒的“魔鬼”打破。这就像平静的水面,伸出头在水中探索。他能清晰地看到水中自己的身影,就像一面镜子,没有任何波动。然而,一块巨石从天而降,落入水中,溅起巨大的涟漪,使得原本清澈的身影模糊不清,原本清澈的湖水变得浑浊不堪。当时的情况就像这个比喻。这并不夸张,也不算过分。

  然而,正是由于这种巨大的波动,中国立即团结成一个大家庭。然而,在这个叫白洋淀的小村庄里,简单的农民因为这个巨大的变化而变得更加团结,团结起来推翻敌人,回到自己舒适的家园。在这里,每个人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中,每天都准备为村民和家人牺牲自己的生命。听了一个接一个的对敌战斗后,他们变得更加无畏和勇敢。敌人有一些作战武器,我们也有;我们能做他们能做的。他们可以欺负我们,我们也可以欺负他们。人和他们来自哪里的区别也是一样的。他们变得更加自信,甚至整天呆在家里的女人也参加了,而且她们没有做错任何事。这确实回答了“谁说女人不如男人”这句老话。

读《荷花》有感9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荷花淀》这篇小说来说,却是文中有画,肉文中有诗,这实在是一幅被作者充分诗化了的如同仙境般无限开阔境界的荷花图。这正是作者的真正魅力所在,不能清晰的从作品的描写中还原出几个面目真切的水乡人物,更不会对其中的战斗场面有什么深刻印象,甚至作品所讲述的一部故事都显得那么朦胧,似有若无,但你却绝不会忘记那无边无际的生长着茂密芦苇的白洋淀,尤其是那飘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的荷花淀。

  “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罩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那一望无际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淀高高地挺出来……”这所有的'文字中,哪里有一点点战争的味道?又哪里有一点点尘世的纷扰?作者就是要通过这种绝美的画面,把读者带入一种绝美的境界。淀上风光的描写,词浅意深,意境优美。可以想象:一群妇女坐在小船上,身后是一望无际的荷花淀,近景远景层次井然,线条分明。让这群妇女处在这种特定环境中,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根据当地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同时从稻秧、芦苇、浪花的祈福跳跃,我们仿佛听到这幅画面外的风声水声,那就是当时风起云涌的抗日的时代潮流。

  一处景物的描写,竟然能反映如此深刻的内容,可见作家笔底的功力深厚。

  《荷花淀》不是为景而写景,不止描绘出了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而是通过写景来烘托人物,做到情景相生,或寓意深刻,或暗示象征。《荷花淀》就是这样一篇景明、人美、情真、意切的小说,有人评价它是“诗中的小说,小说中的诗”。语言富有特色:朴素、清新、柔美,像蓝天上的明月,如山涧里的清泉。所以,阅读完《荷花淀》,感觉就像三伏天喝了一瓶冰镇杏仁露,又像躺在芳草地上听了一首轻音乐。

读《荷花》有感10

  图书馆里看到这本书,古色古香的装帧吸引了我的目光。深蓝色的布质书脊,乳白色的书皮,毛笔字错落有致的书名,搭配着两片荷叶和一支袅袅的莲蓬,朴素雅致,仿佛闻到荷的清香。细观之,这是孙犁老先生的忘年小友段华所著的一本记叙两人近20年交往的回忆录。说是小友,是对孙犁老人而言,实际现在作者已近50岁了,是一名颇有成就的作家诗人,这本书也是纪念老先生逝世5年所著,于今年年初出版。书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深厚的感情,记录了与孙犁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向我们描述了一位可亲可敬的文坛巨匠。

  孙犁先生真诚善良。初次拜访孙犁时,段华还是一名初中生,趁暑假去京津旅游的机会到天津寻访老人。虽然事先发了信,到门口时依然忐忑。他不敢直接进去,就写了张纸条,央求在院里玩耍的一个儿童送进去。结果,孙犁老人的保姆很快迎了出来,连声有请。才一进门,就看到孙犁先生站在那里等着,见到段华,热情的握手,让座,倒水……对一个贸然登门的少年,70多岁的文坛宿斗毫无架子,亲切随和,教导这位晚生后辈作文,做人,生活……临别,还赠送自己新出版的四本书,殷殷题字,叮嘱他努力学习和写作。不仅对待段华这样,孙犁先生还在工作中和生活中,无私地帮助和指导了许多热爱文学的青年人,自己却永远那么谦和低调,像深沉的大地,默默滋养着成长的树苗,喜看他们开枝散叶,茁壮成长。

  孙犁先生勤奋智慧。孙犁先生20多岁投身参加革命,在抗战前线,他一手拿笔,一手拿枪,与战友一起同日本侵略者殊死搏斗。《荷花淀》《风云初记》等小说奠定了孙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开启了中国"诗化小说"的先河。孙犁先生的理论功底十分深厚,94年,他在冀中写成十几万字的《区村和连队的文学写作课本》,在抗日根据地大受欢迎,对解放区群众文艺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难能可贵的是,文革之后,从牛棚中出来的孙犁老人重新焕发了创作青春,在60多岁到80多岁的晚年,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0本作品集。"言何耕堂已老荒,劫后十种吐新芳",篇篇散文、杂文、书论、文论等,回忆跌宕人生,谈论创作经验,研究经史古籍,探讨文艺人生,老人用刻苦和勤奋为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食粮。

  孙犁先生淡泊宁静。新中国成立以后,孙犁先生就定居天津。在繁华的都市居住近50个春秋,但他的家里一直简单朴素。屋里除了桌椅就是书橱,没有电扇,没有电视,没有冰箱洗衣机,甚至连一架像样的收音机都没有。每次段华去看孙犁,老先生都是坐在一张旧桌子后面的.破旧藤椅上,读书写作,心无旁骛。孙犁吃饭简单,所爱者唯有喝粥。他还幽默的写了一篇《吃粥有感》,"冬天坐在暖炕上,两手捧碗,缩脖而啜之,确实像郑板桥说的,是人生一大享受".

  该书的作者段华,河南淮阳人,是我的老乡。而他所就读的南开大学,与我的母校天津大学仅一墙之隔。作者在书中记述了他大学期间看望孙犁老人的情景,熟悉的地方,让我觉得宛在眼前。当时孙犁住在鞍山西道,就在天津大学北侧。段华从南开大学西北村的一个小门进入天津大学,那个小门就是两校隔墙的小门,我们上学时也经常出入。穿过天大,从西北门出来,过马路就是孙犁先生住的学湖里住宅了。作者写到,"天还早,城市还没有完全从沉睡中醒来。小区里也很安静,我陪他走着,他的拐杖在地上慢慢敲击,嗒,嗒,声音清幽,伴随着他的步伐,传得很远很远……"

读《荷花》有感11

  大船追的很紧。

  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的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

  后面大船来的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哗哗,哗哗,哗哗哗!

  "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的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几只野鸭扑楞楞飞起,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

  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他们争着捞出敌人的枪、子弹带,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浸透了的面粉和大米。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包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妇女们带着浑身水,又坐到她们的小船上去了。

  水生追回那个纸盒,一只手高高举起,一只手用力拍打着水,好使自己不沉下去。对着荷花淀吆喝:

  "出来吧,你们!"

  好像带着很大的气。

  她们只好摇着船出来。忽然从她们的船底下冒出一个人来,只有水生的女人认的那是区小队的队长。这个人抹一把脸上的水问她们:

  "你们干什么去来呀?"

  水生的女人说:

  "又给他们送了一些衣裳来!"

  小队长回头对水生说:

  "都是你村的?"

  "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一泅,又沉到水底下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钻出来。

  小队长开了个玩笑,他说:

  "你们也没有白来,不是你们,我们的伏击不会这么彻底。可是,任务已经完成,该回去晒晒衣裳了。情况还紧的很!"战士们已经把打捞出来的战利品,全装在他们的小船上,

  准备转移。一人摘了一片大荷叶顶在头上,抵挡正午的太阳。几个青年妇女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战士们的三只小船就奔着东南方向,箭一样飞去了。不久就消失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

  几个青年妇女划着她们的小船赶紧回家,一个个像落水鸡似的。一路走着,因过于刺激和兴奋,她们又说笑起来,坐在船头脸朝后的一个噘着嘴说:

  "你看他们那个横样子,见了我们爱搭理不搭理的!"

  "啊,好像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的。"

  她们自己也笑了,今天的事情不算光彩,可是:

  "我们没枪,有枪就不往荷花淀里跑,在大淀里就和鬼子干起来!"

  "我今天也算看见打仗了。打仗有什么出奇,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那里放枪呀!"

  "打沉了,我也会浮水捞东西,我管保比他们水式好,再深点我也不怕!"

  "水生嫂,回去我们也成立队伍,不然以后还能出门吗!"

  "刚当上兵就小看我们,过二年,更把我们看得一钱不值了,谁比谁落后多少呢!"

  这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顷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

  1945年于延安

  《荷花淀》读后感范文

  读罢孙犁的《荷花淀》,就仿佛有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朴鼻而来,一幅幅淡雅、幽静的画面展现在眼前,使人感到"诗体小说"的诗意:用诗一样的语言,创造了诗一样的意境。

  作品第三节,写水生嫂深夜编席。"她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两个比喻,既写出了夜的深远,又表现了水生嫂勤劳、朴实的品质。作者让画面随人物的视线推移:"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写银白的淀,使画面淡雅,写轻纱般的雾,又使画面静中有动,而荷叶荷花香更使这宁静优美的意境增添了色彩和质感,这是作者通过周围的景物抒写了自己美好的感情、愿望和理想。不仅如此,这幅画还隐寓着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景色是平静优美的,而水生嫂的心情却不平静。夜这么深了,丈夫还没回来,她正在焦急地在等他呢。可见水生夫妇的笃深情意和恩爱,这与后面描写夫妻话别场面相照应,突出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表现了水生嫂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可是,日寇的侵略破坏了这美好的生活,这就奠定了水生嫂最后决定参加抗日斗争的思想基础。这一段的景物描写把写景、抒情、心理刻画融合在一起,象一曲随风飘来的乐曲,又象涓涓流水奏出的完整的乐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言尽而意无穷。

  这夜景的描写作者抓住了"静",文中对中午的描写却抓住了"动"。"这风从南面吹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象无边跳荡的水银。"廖廖几笔勾勒出了中午的荷花淀动态中的静美,衬托出荷花淀的明朗。景物描写的明快节奏使我们从中看到了这群年轻妇女装了一肚子的不快,那跃腾的浪花正暗暗反映出这群妇女乐观的精神。

  淀上风光的描写,词浅意深,意境优美。可以想象:一群妇女坐在小船上,身后是一望无际的荷花淀,近景远景层次井然,线条分明。让这群妇女处在这种特定环境中,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同时从稻秧、芦苇、浪花的起伏跳跃,我们仿佛听到这幅画面外的风声、水声,那就是当时风起云涌的抗日的时代潮流。一处景物的描写,竟然能反映如此深刻的内容,可见作家笔底的功力的深厚。

  倘若我们对文中的几段景物描写对比嘴嚼一番,会从中获得无限美好的享受。它们的构图不同、意境不同,那诗一样生动而凝炼的语言,创造了画一般美的充满诗情的意境。孙犁"诗体小说"的风格,我们从中可见一斑。

读《荷花》有感12

  今天,我读了《荷花》这篇短文。荷花那不品孤傲,不娇贵,毫不私心的格深深地感动了我。“荷花从不孤傲,要开就是满池满塘的。”这使我觉得荷花是那样的合群,古话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做人也应该这样。记得有一次,我品德测验考在了全班第一,我就得意极了,心想:“哈哈,真好,这回又是第一名了。”放学后,老师要我帮助考试不及格的同学复习,我有些不愿意,心想:“她们不会自己学吗?”老师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说:“你要知道,独枝花开不是春,许许多多的花一齐开,这样开得才灿烂”。我觉得老师说的话有道理,便把老师的那番话牢记在心里,鞭策着自己。当那些同学在我细心的帮助下,由学习成绩中下进入中上时,那种满足感,真是难以形容呀!“荷花也不骄贵,只要有泥土和水,它们就能生长。”

  原来荷花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我学了《种子的力》这篇文章,文中写的是种子有着超人的'力量,我觉得荷花的生命力并不比种子的差,记得有一次,我到姨妈家拿了一些荷花的种子回来种,头两天,我挺有精神的细心照管它,但时间一长,我就没怎么理它了。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那荷花竟然长出了小花蕾,我真惊讶。读了《荷花》这篇文章,我才知道那是荷花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荷花毫无私心,她自己的根、茎、叶、花、果实等等,全都献给了人类。”的确,我也有这样的感觉,荷花一长出来,人们就可以用它煮凉汤,而且营养价值很高。读了《荷花》这篇文章,使我得益不少。文章中的荷花和实际生活中池塘里生长的荷花是相同的,它们都有着不孤傲、不娇贵、毫不私心的品格。

读《荷花》有感13

  翻开久置书架上的一本书,扑面而来的是那浓厚而唯美的乡村气息。读起第一章,仿佛已走进那美轮美奂的水乡,看到白洋淀中淳朴善良的女人,为她们的传统美德而赞叹。这,就是孙犁的《荷花淀》。

  很早以前,就听说孙犁的文章有诗意又有地道的乡情,小说人物传神,形象美好。读此本《荷花淀》,使我真正感受到孙犁文章的美:诗美、乡美、人美。

  作者用清新、脱俗的笔墨描写了白洋淀——这个位于抗战前线却宁静、美丽的水乡。这里有一群女人,她们的代表人物是水生嫂。水生嫂是小说的线索人物。她勤劳能干,在月下织苇席,不一会儿就织出一大片;她体贴用心,为丈夫参军而担心和不舍,却又识大体顾大局地为丈夫准备行李;她乐观向上,虽丈夫参军后未找到他,却随后又调侃地说笑起来;她勇敢,在遇到敌人时,宁愿跳水也不愿意投降……正如孙犁在《关于写作》一文中写的“她们在抗日战争年代,所表现的识大体,乐观主义以及献身精神,使我衷心地佩服到五体投地的程度。”

  而读这本书第三遍,再看到作者对水生嫂的描写时,我想起了乡下姑姑家边一个阿姨,一个地道的乡村妇女,今年也不过三十七八的`样子,长得不算清秀,但也耐看,个子不高,见她穿的最多的是一件普通的蓝白色棉绸上衣。她的声音也许是因为长期农作,而有些沙哑,但脾气却很好,我和堂姐常去她家里玩。曾经她还送给我她自己用衣服边角料做的紫色荷花包,但以前搬家的时候无意弄丢了。前几日去她家玩,因为熟悉,就没大没小地说:“你脾气这么好,还这么心灵手巧,真难得哈哈……”那个阿姨一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嘛!”想到这里是她从小生活、眷恋的地方,我点头说:“长江水养育了长江人的好脾气,也培养了人们的心灵手巧。”堂姐笑着望着正缝衣服的她,半晌,她又抬起头来,用指尖轻轻一弹我们的额头,“你们两个丫头呦……”

  我几次想把作文的主角给她,想表达我对这个阿姨的赞美,却写不出来,因为我觉得没有什么华丽的词句来修饰她。而现在,我明白了,我想写的就是她那不加修饰的淳朴,不加修饰的美。这是孙犁在书中告诉我的。

  经典时能经过时间冲刷的,而《荷花淀》堪称经典。它描绘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在抗日年代,这些人无论男女老少,都是怀着强烈的民族尊严,谱写了一章辉煌。

  诗文绘乡,乡土育人,贵人有乡情。《荷花淀》,这本灌注了孙犁对家乡全心全意的爱和赞美而成的一本经典,用诗情画意打动了我,用对乡村人民的歌颂,打动了岁月……

读《荷花》有感14

  《荷花淀》是最能代表孙犁小说风格的优秀短篇小说。孙犁是一位以写冀中农村人民抗日斗争而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冀中平原的泥土气息,在艺术上,独有一种清新、真挚、自然而又明丽的风格,其作品素有“诗体小说”的称誉。

  《荷花淀》讲述的是冀中白洋淀地区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抗日的故事。

读《荷花》有感15

  《荷花淀》是孙犁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发表于1945年5月15日延安《解放日报》。当时抗日战争已经进入最后阶段,《荷花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斗争为生活题材,精心谱写的一曲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的赞歌。

  小说描写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送别丈夫走上战场的动人情景,以及她们深明大义、勇挑重担、乐于吃苦、不畏艰险的美好心灵,真切感人。水生嫂是作品着墨最多的妇女典型。她勤劳、能干,编苇席;她贤慧、温柔,敬重老人,疼爱孩子,体贴丈夫,在她身上有着我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水生嫂虽然爱丈夫、爱家庭,眼光却不狭隘,她能识大体、顾大局,懂得如何处理爱国与爱家的关系。当她知道丈夫报名参了军,虽然也心疼丈夫,依恋不舍,但她还是很快欣然同意,并为丈夫准备好了行装。水生是抗日根据地青年农民的典型,他是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具有“公而亡私,国而忘家”的高尚品质,在国难当头之际,他能自觉地把儿女私情和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县委建立的“地区队”。水生嫂等妇女们的成长,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了冀中人民在民族自卫战争中的巨大变化。作者通过塑造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妇女群像,歌颂了冀中地区抗日军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战的革命斗志以及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一篇洋溢着诗情画意的小说,也是一首战斗的颂歌。

  这篇小说特色鲜明,首先,充分吸收了散文、诗歌的营养。小说不重在典型人物的刻画和塑造,而重在以散文的事情笔触表现人物的心灵美。和其他革命型小说相比较而言,本作品以散文的笔法叙述故事,既有小说的情节,又有散文的韵味;是叙事的散文,是抒情的小说,非常有特点。小说具有浓郁的.抒情性,但又非常讲究分寸和节制,不过度渲染。其次,小说通过一连串的生活画面来刻画人物,展开主题,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泥土气息和时代的特点。作品没有借助波澜起伏、硝烟弥漫的激烈战斗场面来塑造人物,而是通过月夜编席、夫妻话别、送夫参军、借故寻夫、归途遇攻、伏击战斗等一系列充满生活情趣的画面,把情节串联起来,表现白洋淀人民平凡而高尚的情操,同时也反映出白洋淀人民的风土人情。小说通过描绘人物的对话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笔法简洁而细腻。抓住最能展现人性美、人情美的场面,人物语言、动作,细节等,准确传神地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文中:“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写女人得知丈夫要去部队后不安的心情,而是侧面烘托,通过“震”、“吮”两个动作,把一个钟爱自己丈夫的妻子,又极力克制自己感情的复杂内心准确地表现了出来。另外女人们由于思念自己的丈夫,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于是找个各种各样的理由,如:忘记了一件衣裳、俺婆婆非要叫我去……也淋漓尽致地刻画出女人们的细腻心思,赞叹作者把女性的心理状态把握地如此恰到好处。再次,小说的景物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小说多处描绘了白洋淀幽静而美丽的自然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既烘托了人物性格,又加深了作品的主题。当我们边细细品味这篇小说时就可以想象出:一群妇女坐在小船上,身后是一望无际的荷花淀,近景远景层次井然,线条分明。这群妇女处在这种特定环境中,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同时从稻秧、芦苇、浪花的起伏跳跃,我们仿佛听到这幅画面外的风声、水声,那就是当时风起云涌的抗日的时代潮流。一处景物的描写,竟然能反映如此深刻的内容,可见作家笔底的功力的深厚。再如: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团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这段话从侧面暗示了中国人民的团结一致、齐心协力。

【读《荷花》有感】相关文章:

读《荷花》有感10-25

《荷花》读后感04-29

《荷花》读后感(精选36篇)02-06

《荷花淀》读后感08-16

荷花淀读后感09-23

《荷花》读后感15篇05-25

荷花02-17

《荷花》读后感(通用35篇)04-10

课文荷花读书心得体会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