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鹤咏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3-11-09 12:44:45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群鹤咏原文及赏析合集[3篇]

群鹤咏原文及赏析1

  原文:

  八风儛遥翮,九野弄清音。

  一摧云间志,为君苑中禽。

  赏析:

  全诗四句,前后各为一个层次。第一层描写失去自由之前的鹤,比喻诗人自己远离朝廷羁绊之时的自由之身,当时纵横沙场,东征西讨,意气昂扬,正好比那高天之上的云鹤,搏击八方来风,展翅翱翔。在茫茫九州之上,在朵朵彩云之间,奋翮高飞,无拘无束尽情地发出舒心的鸣叫。对飞鹤戾天的描写,正是含蓄地展现了诗人的鸿鹄之志与旷世奇才,也反映了他希望挣脱朝廷束缚的强烈愿望。从本诗开头两句可以看出,诗人虽身为人臣,却有包举宇内、气吞九州的帝王气概。

  第二层写失去自由之后的鹤,比喻诗人自己受人节制,郁郁不乐。自由翱翔的云鹤,一旦被捕入苑中,成为帝王苑囿中的玩赏之物,飞向云天的志向便被摧折而很难实现了。这正是诗人被召回朝廷之后当时处境的形象比喻,受制于人而不能一逞英雄之志。通过前后两层鲜明形象的对比,诗人因一时受限制而内心苦闷不平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这是一首比体诗,通篇写鹤,而作者之情志则因之而表露,深得含蓄不尽之致。比兴是中国诗歌最古老的传统。《文心雕龙·比兴篇》云:“观夫兴之讬谕,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且何谓为比?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从作者见群鹤而生感慨来说,这是兴。从作者以鹤的形象自比来说,这是比。故而能因小见大,婉而多讽。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迎着八面来风,展开硕大的羽翼,在九天之上翱翔鸣叫的鹤。鹤的高飞戾天展现出作者的雄心抱负与宏才大略,也反映出他远离朝廷羁束的自在心情。诗的后半描写鹤因羽翮摧折而不能高翔云天,只能成为帝王园囿中的观赏之物。这无疑是作者对一旦被召回后处境的想象。通过前后意象的鲜明对比,作者内心的苦闷不平获得了生动的展现,诗意在转折跌宕中有波澜起伏之势。这种托物言志的.手法,确如刘勰所云“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这种五言四句的小诗,在当时是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齐梁时代已称作“绝句”,它是唐绝的滥觞。这种短诗要求尺幅千里、馀韵悠远,故比兴一体最为诗家着意。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五绝只二十字,最为难工,必语短意长而声不促,方为佳唱。”刘熙载《艺概》云:“以鸟鸣春,以虫鸣秋,此造物之借端讬寓也。绝句之小中见大似之。”此诗的托物寄兴之妙,也完全符合上述诗家对五绝的要求。

  描述鹤鸣九皋的壮观是为了叙述远大的志向,咏叹蹒跚帝苑的困窘是为了抒发满胸的愤懑。《南史·齐本纪》称萧道成“喜怒不形于色,深沉静默,常有四海之心”,《群鹤咏》正为佐证。诗人自比高洁美善的白鹤,艺术上是成功的,但实际上萧道成是一只凶猛的鹰隼,深藏韬晦,骁勇强悍。借镇压诸王之乱而钳制朝廷,一旦时机成熟,便毫不犹豫地夺取帝位。

  创作背景

  宋明帝初年,诸王多叛,又都被明帝所消灭。萧道成是平叛中的一员主将,东征西讨,功勋卓著,但名位日隆,又颇受猜忌。公元470年(泰始六年),萧道成受命移镇淮阴,“都督北讨前锋诸军事”,但“明帝嫌帝(指萧)非人臣相,而人间流言,帝当为天子,明帝愈以为疑”,于是派吴喜携酒赐萧道成饮,萧“惧鸩,不敢饮,将出奔,喜告以诚,先饮之”,然后萧再饮,“喜还,明帝意乃悦”(《南史·齐本纪上》)。君臣之相猜疑,于此可见一斑。了解了这些背景,读者才能深入地理解这首诗。诗作于镇淮阴时,《南史·荀伯玉传》:“齐高帝镇淮阴……为宋明帝所疑,被征为黄门郎,深怀忧虑,见平泽有群鹤,仍命笔咏之。”

  根据《南史·荀伯玉传》记载:萧道成镇守淮阴,“都督北讨前锋诸军事”,宋明帝深疑他有“四海之心”,便把他调进京城,担任黄门郎,以便监视他的一举一动。萧道成忧虑重重,如芒在背,看见平泽苑中养的一群鹤,感慨良深,便写下了这首诗。

群鹤咏原文及赏析2

  群鹤咏

  八风儛遥翮,九野弄清音。

  一摧云间志,为君苑中禽。

  古诗简介

  《群鹤咏》是南朝齐高帝萧道成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是一首诗人以鹤喻己的自况诗。诗人以鹤自喻,讲述了诗人渴望挣脱朝廷束缚,大展宏图却又被召回朝廷的苦闷之情。这首诗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是咏物而抒情,托物而言志,含而不露,意境深远。

  翻译/译文

  迎着八面来风张开巨大的羽翼,在九天之上自由自在鸣叫飞翔的鹤。

  因为失去羽翼不能再翱翔九天,只能成为帝王园囿中的玩物。

  注释

  ①八风:八面之风。《左传》有“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之说。儛:通“舞”,这里指飞舞。翮(hé):本义为羽毛的根部,这里代称鸟翅。

  ②九野:九州地域。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清音:清亮的声音。

  ③摧:摧折。志:意愿,这里指诗人的远大抱负。

  ④苑:园囿。禽:玩物。

  创作背景

  宋明帝即位时,有很多王侯叛乱,萧道成是平叛中的一员主将,东征西讨,功勋卓著,但颇受猜忌。泰始六年(470),萧道成受命移镇淮阴,但宋明帝怀疑他有“四海之心”,便把他调进京城,担任黄门郎,以便监视他的一举一动。萧道成忧虑重重,如芒在背,看见平泽苑中养的一群鹤,感慨良深,便写下了这首诗。

  赏析/鉴赏

  这首诗描述鹤鸣九皋的壮观是为了叙述远大的志向,咏叹蹒跚帝苑的困窘是为了抒发满胸的愤懑。

  诗的前两句描写失去自由之前的鹤。高天之上的云鹤,搏击八方来风,展翅翱翔。在茫茫九州之上,在朵朵彩云之间,奋翮高飞,无拘无束尽情地发出舒心的鸣叫。"九野弄清音"的“弄”字生动的表达了云鹤自由自在的翱翔于天空。比喻诗人自己当时远离朝廷羁绊之时的自由之身,纵横沙场,东征西讨,意气昂扬。通过对飞鹤戾天的描写,含蓄地展现了诗人的鸿鹄之志与旷世奇才,也反映了诗人希望挣脱朝廷束缚的强烈愿望。从本诗开头两句可以看出,诗人虽身为人臣,却有包举宇内、气吞九州的帝王气概。

  后两句写失去自由之后的'鹤。在自由翱翔的云鹤,被捕入苑中,成为帝王苑囿中的玩赏之物,飞向云天的志向被摧折而不能实现。“一摧云间志”中的“摧”字生动直观的展现出了诗人自由翱翔的愿望被无情的摧折,导致诗人自己受人节制,郁郁不乐。这正是诗人被召回朝廷之后当时处境的形象比喻,受制于人而不能一逞英雄之志。通过前后两层鲜明形象的对比,诗人因一时受限制而内心苦闷不平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这是一首比体诗,通篇写鹤,而诗人之情感志向则通过云鹤来表露,极致的体现出含蓄不尽的意味。从诗人见群鹤而生感慨来说,这是兴。从诗人以鹤的形象自比来说,这是比。因此可以从描写云鹤而见诗人,用委婉的方式表达内心的不满。该诗通过前后意象的鲜明对比,诗人内心的苦闷不平获得了生动的展现,诗意在转折跌宕中有波澜起伏之势。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先是以云鹤翱翔九州来表达自己不羁的自由身,而后又托失去自由而被捕入苑中的云鹤来反映出自己被召回朝廷导致满腔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之情。这首诗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寄托深远:二是表达委婉。因此,它不是一般的托物言志诗,完全是缘事而起,有感而发,同作者的身世遭遇、抱负襟怀,以及在特定的处境中所具有的特殊感情,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

群鹤咏原文及赏析3

  群鹤咏

  朝代:先秦

  作者:萧道成

  原文:

  八风儛遥翮,九野弄清音。

  一摧云间志,为君苑中禽。

  注释:

  ①八风:八面之风。《左传》有“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之说。②儛:通“舞”。③翮(hé):本义为羽毛的根部,这里代称鸟翅。④九野:九州地域。⑤清音:清亮的声音。

  赏析:

  宋明帝初年,诸王多叛,又都被明帝所消灭。萧道成是平叛中的'一员主将,东征西讨,功勋卓著,但名位日隆,又颇受猜忌。公元470年(泰始六年),萧道成受命移镇淮阴,“都督北讨前锋诸军事”,但“明帝嫌帝(指萧)非人臣相,而人间流言,帝当为天子,明帝愈以为疑”,于是派吴喜携酒赐萧道成饮,萧“惧鸩,不敢饮,将出奔,喜告以诚,先饮之”,然后萧再饮,“喜还,明帝意乃悦”(《南史·齐本纪上》)。君臣之相猜疑,于此可见一斑。了解了这些背景,读者才能深入地理解这首诗。诗作于镇淮阴时,《南史·荀伯玉传》:“齐高帝镇淮阴……为宋明帝所疑,被征为黄门郎,深怀忧虑,见平泽有群鹤,仍命笔咏之。”

  根据《南史·荀伯玉传》记载:萧道成镇守淮阴,“都督北讨前锋诸军事”,宋明帝深疑他有“四海之心”,便把他调进京城,担任黄门郎,以便监视他的一举一动。萧道成忧虑重重,如芒在背,看见平泽苑中养的一群鹤,感慨良深,便写下了这首诗。

【群鹤咏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群鹤咏原文及赏析06-27

《螃蟹咏》原文及赏析10-11

咏蝉原文及赏析10-21

《咏菊》原文及赏析03-21

《咏瀑布》原文及赏析11-19

咏风原文及赏析02-11

咏雨原文及赏析02-25

咏荆轲原文及赏析03-01

咏菊原文及赏析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