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九重阳节登高的象征意义

时间:2023-11-08 11:50:47 意义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农历九月九重阳节登高的象征意义

  农历九月九登高的象征意义

农历九月九重阳节登高的象征意义

  辟邪气之说

  重阳节登高有辟邪气之说,古人认为重九之时,天气下降而地气上升,天地二气相交,不正之气弥漫。为避免接触不正之气,须登高山以避重九之邪气。加上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非常适合登高远望。

  祈福和感恩

  古代对山神有崇拜之情,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登山拜神以求吉祥。《礼记·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吉利之意

  农历九月九日具有“宜于长久”的吉利之意。汉末曹丕在《九月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即登高会)。”因此,重阳登高、饮菊花酒、女子在手臂上系茱萸囊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登高采集

  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

  登高辞青

  重阳节还是大自然中的节气之一,所以登高还有辞青的说法。重阳为秋节,节后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清代潘荣陛编撰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

  九九重阳节放风筝的含义

  祛除晦气

  在某些地区,重阳时放风筝是为了“放晦气”。风筝飞得越高、越远,晦气也离之远去,有些人,在放风筝的时候还要将线烧断,让风筝消失得无影无踪才好。《鹤山县志》载:“于秋初放纸鹞,是日(九月九日)以火断其线,任其随风而去,谓之‘流鹞’,以除疾病云。”

  重阳节茱萸是什么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佩茱萸,中国岁时风俗之一。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可入药。

  吴茱萸亦称为茱萸、吴萸。王维诗中的茱萸指的就是吴茱萸。食茱萸又称榄子、艾子。在辣椒没有传入中国之前,古人用食茱萸替代辣椒做调味品,或药用。山茱萸属山茱萸科,与重阳茱萸完全不相干,只因果实色红类似芋类,由“朱芋”转讹而来的,至今仍有“山芋肉”的叫法。除了这三种常见的茱萸外,名字含有“茱萸”的还有多种,但与重阳节所用的茱萸不属于一类的科种。

  古人对于登高要到何处,并无严格规定,一般高处即可,如:登高山、登高塔。后来,人们不但要登高,还要吃“登糕”,就是专门用软米炸成一种糕来吃。随之,九九重阳日登高的习俗蔚然成风,便被定为“登高节”。其实,九九艳阳天,秋高气爽,秋菊怒放,禾田丰收在望,登高远眺,确实令人陶然欲醉,难怪这一风俗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重阳节的起源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

  清代,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

【农历九月九重阳节登高的象征意义】相关文章:

农历九月九登高的象征意义10-17

重阳节登高作文08-05

重阳节登高的传说11-24

重阳节登高的作文08-09

重阳节登高活动总结03-10

重阳节登高随笔700字12-28

重阳节登高望远随笔10-24

重阳节登高活动教育随笔11-08

重阳节登高赏花最适宜11-23

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