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

时间:2023-10-31 08:26:19 读后感大全 我要投稿

(优秀)《苏东坡传》读后感11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优秀)《苏东坡传》读后感11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

  在林语堂笔下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奇人,他曾这样评价文坛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哲人,又是仁厚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一生,在才华毕露背后,几度升迁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得宠人物、位高权重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小人,在封建宋朝,也许真是需要一番勇气。类比苏子由——苏东坡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到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态度。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私欲,这是十分卑微事情,他人生,他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他双眼,更多关注是他们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州府里,这些所谓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人生道路上有许多泥泞,可从他诗篇,他文章,以及他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即使是双足深陷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朋友,享受生活美好。他为小姐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诗词良篇里,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诗句。

  拿林语堂作结时话说:“苏东坡已死,他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是他那心灵喜悦,是他那思想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用我自己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2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到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为妓女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作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3

  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写苏东坡传,他说没有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我在图书馆遇到这本书时,出于对苏东坡的敬佩与喜爱,拿来看看,再看是林语堂先生所著,更是来了兴趣,这大概又是精神盛宴。

  林先生讲: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伟大的书法家,是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看到这些描述,大家或许和我一样,想要再一次去了解这位多才多艺,品性正直,深得大家所喜爱的大诗人。

  本书共二十八章,从苏东坡的`童年写到终了。读林先生的作品让你真正的理解什么叫:行云流水、妙笔生花、酣畅淋漓,阅读的过程真是一种享受。

  不过读这本书,并不顺利,文中摘录了一些诗词,遇到诗词,不得不停下来想去弄明白诗词的含义,所以目前还没有读完一整本。

  苏东坡的一生很曲折,也可以说很精彩。在他的一生中,有三任妻子,我最喜欢他与王弗的感情,只是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太短暂,王弗身故后在苏东坡的诗词中,能感受到苏东坡对王弗的思念以及深厚的情感。

  除了夫妻之情,苏东坡与兄弟子由的感情也让我特别羡慕和喜欢,两人不只是兄弟,还是良师益友,如果有两个宝宝,培养出他们那样的感情,也无憾了。

  书中还有一些育儿方法,比如:东坡小时候努力苦读经典名著,抄写背诵;父母与孩子,晚辈高声朗读,老辈倚床而听,帮小朋友纠正错误等,很多美好的小细节,都值得细细品味。

  一本传记,有政治,有情感,有生活,有欢喜,有苦闷......阅读的同时心情也随着文字此起彼伏,合上书,回味无穷。

  给这本书打9分:

  推荐语:如果你身边没有一位让你特别喜欢,特别敬佩,特别崇拜,特别欣赏的人,要不然你就喜欢苏轼吧,你会变得谦卑,上进,同时,你会让你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吐槽:还没发现,不过有个提醒,或许要准备一本字典。

  对我的指导意义:说一点,想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和宝宝一起成长,尽管还没有。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4

  断断续续的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啃完,也终于让宋词的一位大家深深的引入自己的脑海中。他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亲民的才子,廉洁的官员,还是一个让人担心的朋友。

  苏轼优点多,文学上的,做官上的,生活各方面的,同时缺点很明显,就是朝云索道破的满肚子不合时宜。那么苏轼这个人,已经活生生的浮现在我的脑海中,那独特的个人气质令我这个后生不知道多少年的晚辈折服。对于苏东坡,我觉得国士无双来形容他,既恰如其分,又不粉饰过多。

  说他是国士,毕竟他在北宋为官,而且担任过吏部、兵部、礼部的尚书过。当官便是要为百姓谋福祉,他努力的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却终究差了一口气。王安石变法造成的民不聊生,人竟相食,牢狱满盈等现象,他花了一辈子时间去纠正,但终归失败。有悔么?他有悔,悔的是自己治下的百姓在丰收之年竟然会欠粮入狱,悔的是谏书十几封中央却对新法弊端无动于衷。可是他是苏轼,悔恨不可能阻碍的了他,相反,他所任官之处,无不轻税,无不修建公共设施。这是以一己绵薄之力,去挽救颓唐的大宋一分。

  说他是无双。在此我特别想举几个例子,几个让所有中国读书人听了都会发自内心的畅然一笑的故事。一是:在苏东坡任翰林学士知制法期间,他拟了约有八百道圣旨,现在都收在他的全集中。无不铿锵有声,妥帖工巧,简练明确。圣旨的文字往往引经据史,富有例证譬喻,这类文字,苏东坡写来轻而易举。苏东坡去世后,另一个人,姓洪,接他的职位。他对自己的.文才颇自期许,他问当年侍候苏东坡的老仆,他比苏东坡如何?

  老仆回答说:“苏东坡写得并不见得比大人美,不过他永远不用查书。

  二是:有些低级官看见苏东坡惩治腐败的官,前去密告上级。苏东坡告诉他们说:”这个你们不要管,这是我分内之事。若许下级官兵控告上级官长,军纪岂不荡然无存。于是他也将此告密者一并惩处。

  其他方面,不必我这后生多赘述,苏词一读就了然。

  读完苏东坡传,核心是想到信念对人的重要性。苏轼的信念是儒家的礼、道家的道、佛家的释。正是因为他有这种心境,所以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

  恨王安石么,不,恨的是王安石的顽固以及盲目。

  恨吕惠卿么,不,恨的事这般小人的无理取闹。

  淡泊的国士无双。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5

  《苏东坡传》这本书我才只读了一半,便对苏东坡这位大文豪有了足够的认识。书中提到过许多地名,多得数不清,这也正提示了我们苏东坡一生漂泊。

  在书中,我最喜爱的是苏东坡爽朗的笑声——他的笑声告诉了我许多道理。

  他的笑是一种自得其乐的笑,他被贬之后赏景便成了他最大的乐趣。苏东坡常对着风景写诗,写完之后总会为自己又完成一篇文章而高兴地笑;苏东坡的笑,还包含着一种不与人斤斤计较的'笑,朝廷的官员为了针对他,因挑不出苏东坡平时表现完美,就拿他的文章骨头里挑刺;苏轼显然没与他们计较,反而还写出“何日遣冯唐”这句话,话中毫无归罪之意;苏东坡的笑,更多的是苦中作乐。谁被贬之后不低落?就像你突然由组长被降到普通成员一样,不再被人肯定你的潜质。

  时势造英雄,苏东坡之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谈论上经久不衰,多半是因当时所处的环境,造就他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正正因苏轼的思想超乎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犹如一颗璀璨的星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我喜爱他毫不恭维、仗义执言的性格。虽然他比较冲动、做事不经过“大脑”思考,但正正因这一点,才使他更富有魅力。《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里面说过:“不好以为你是大学教授,因此作研究比较重要;不好以为你是杀猪的,因此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好以为你是个大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你这天不生气,不站出来的话,明天??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苏轼这种激烈的性格,对当时、和我们后世都有极大的影响,他告诉我们:不能让那些不好的东西继续下去,要阻止他们,阻止他们务必要有带头人。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谁也不想当那第一个人,凡是有点头脑的人,都不会那样去做,苏东坡正正因“没头没脑”,就毅然去当带头人。

  尽管在仕途路上坎坎坷坷、得罪过许多人、多次被贬,但苏东坡依然不乏幸福笼罩。他有十分爱他的妻子、生死相依的弟弟、陪伴他的朋友、非敌即友的王安石、以及朝廷上的众多好官。那里面最让人感动得便是皇上和皇后,皇后十分重视苏东坡的文采,苏东坡每次犯错之后皇后总会为他求情;皇上对苏东坡极其严厉,他重视苏东坡的文采,但因苏东坡做事欠思考、直言不讳,皇上怕他终有一天得罪大官,就把苏东坡贬谪。

  我对苏东坡永远怀有一颗仰慕之心,我喜爱他的真诚待人、真心交友以及直言不讳,如果我身边有这样的以为亲人、朋友或者是同学,我会十分珍惜!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6

  我读过很多苏东坡的诗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还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千古绝唱。以前我只知道他是一位北宋的大诗人,这几天读完林语堂所著的《苏东坡传》,才真正了解这位伟大的才子一生所经历的跌宕起伏的曲折故事。

  林语堂用极优雅的文字、极具感染力的情感,为我们讲述了一代文豪——苏东坡的故事。苏东坡不仅是个诗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还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一个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一个散文作家、大书法家、新派画家、美食家、一个工程师、一个瑜伽修行者佛教徒、一个政治上坚持己见的士大夫……但这些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苏东坡最感染我的品质是他的乐观、豁达。这位几百年才能出现一个的旷世奇才,人生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他是“一个被政敌迫害的政治家,一个终身颠沛流离的才子”。

  政坛多风雨,为官44年,他一贬再贬,由黄州到惠州,由岭南到海南,愈贬愈远。“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苦难面前,苏东坡的人生始终充满希望和浩然之气。他没有因为贬官而否定人生,否定自我,他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被贬黄州时,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出了苏东坡笑看风云的乐观旷达;在惠州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跃然而出。苏东坡在被贬后没有自暴自弃,自怨自艾,而是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开始了新的生活,心存浩然正气,心系黎民百姓,成为“百姓之友”。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与挫折。刚刚进入初中生活,我努力地适应着更快的学习节奏、更高的.学习强度、更难的知识体系,以及面对独自住校生活的困难。我还有好些题不会做,有好几次小测没考好,有几件衣服没洗干净,有一次被宿管扣了分……面对困难与挫折,我要学习苏东坡,以乐观豁达的心态去面对,释放坏情绪,积极解决问题,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当我们的人生遭遇到不可绕行的暗礁,让我们以最美的姿态冲天而起,成就最美的雪浪。

  《苏东坡传》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林语堂对苏东坡的热爱之情。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乐观无畏,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又怎能不热爱呢?苏东坡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是他那万古不朽的乐天派精神。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7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苏东坡

  我曾听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品过“一蓑烟雨任平生”,读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东坡的毕生,纵使命途多舛,也无法阻挡他忧国忧民的脚步。

  居庙堂之高

  为官,他心系黎民。

  短短的一年半时间内,苏东坡用太后的恩宠,请求大量的拨款,实现了针对于全城的公共卫生方案,修整出了一个全新的杭州。

  淡水资源在当时是极其重要的,它主要源于西湖,而西湖起着可以为百姓和稻田供水的作用。

  可是后来,西湖就开始日渐缩小,湖面蔓草丛生,六井年久失修,苏东坡也只好在“引湖水作六井”后,亲自去拜谒当年参与过这项工程的.和尚,听取了他的意见,用陶瓦管代替竹管,上下用石板包围,以防水管再次被破坏。一切都计划好后,苏东坡利用自己的权力派遣了一千个兵,结果很早竣工,工程也做得很好。

  供水工程结束后,苏东坡立即着手清除西湖中的水草,他向太后请求拨一万七千贯,又向朝廷上书。随后,他将堆积如山的水草和淤泥用以建筑湖上的长堤,这就是后来的“苏堤”。

  处江湖之远

  为民,他忧国忧君。纵使苏东坡经历过多次沉重的政治打击,但他并没有产生丝毫怨恨,只是身在野,心忧君。

  绍圣三年,博罗大火全城付之一炬,地方官救济无家可归的百姓,临时搭棚供他们居住,官家衙署全都焚毁,全需重建。苏东坡担忧官方搜刮民脂民膏,便建议程之才公正处理这件事。

  苏东坡站在惠州街上,看着百姓们一个个排着队向当地政府缴纳捐税,心中不觉向往平等的生活。更有甚者,竟因政府自私自利,再加上为了自己的利益所着想,只收老百姓们的现金。

  在丰收时节,谷价下跌,有许多农民拉着满车的谷子,却因政府需缴纳的捐税按粮价高时计算和谷价的下跌,只能在低价市场出售。

  苏东坡凭借与程之才的交情写了一封长信,信中揭发衙署积弊,向农民纯然勒索。他又请程之才和税吏、运输官举行会议,将他们说服并建议以当前谷价征税。数月后,他在听说三位官员已决定向朝廷呈请后欣喜至极。

  苏东坡在朝不被奸邪小人所左右,勇于发表自己的政见,因指出王安石变法对老百姓的迫害,家破人亡。在野,一贬再贬,仍通过自身的影响力为老百姓谋福利,为自己谋求诗意的生活,被贬广州。

  无论在朝还是在野,苏东坡都随心所欲,恰如其分地诠释了所谓的“至情至性”。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8

  大约用了六个晚上读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六天总是想着苏东坡入睡,念着苏东坡醒来,特别充实美妙。

  苏东坡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经历了仁宗、哲宗、徽宗,目睹了背诵由盛转衰的经过。了解苏东坡的生平,也为我补习了宋代的消亡史。

  苏东坡这样的人,多少赞美的语音形容他都是徒劳的。他多才多艺,爱好广泛,他身处任何领域都能胜任,而且他善良坦荡,这样的人如何不受人敬仰,正如林语堂所写,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书中的几处最令我难忘的地方想记录下来,这让我合上书本辗转反侧,仰慕得睡不着觉。

  在苏东坡任翰林学士期间,拟了月八百道圣旨,圣旨无不铿锵有声,妥帖工巧,简练明确。往往引经据典,富有例证譬喻。苏东坡去世后,另一个人,接他的职位,对自己的文采颇自期许,他问当年侍候苏东坡的老仆,他比苏东坡如何?老仆回答说:“苏东坡写得并不见得比大人美,不过他永远不用查书。”

  林语堂好幽默,结尾时的人道主义精神真是让人忍俊不禁,作者夸奖别人批评别人的语音都是那么耐人寻味,就像苏轼本人一样。如果人人说话都那么幽默该多好。几年前读过《林语堂传》,林语堂不仅爱写作,还爱研究,发明中文打字机,这点很像苏轼。可正如林语堂自己所说,评价一个人要盖棺定论的,苏轼直到人生落幕之时都不曾让人民有半点非议,林语堂在南洋大学过于贪腐,晚节不保,这点作者似乎忘记学习苏东坡了。

  在学生时代也学过一些苏轼诗文,那些趣闻轶事也曾听老师讲过,可都感受不深,甚至于对不上号,这次读了传记才深刻体会到苏轼一生大起大落,每首诗词的创作背景之不同,不能只停留在理解诗词本身的意思上。

  我也想到,老师在课堂上眉飞色舞地谈论苏轼多么伟大,学生很可能是无动于衷的。有冲击有感受,必须要亲自体会,读他的`传记、背他的诗词,道听途说是左耳听右耳冒的。学习只能主动。

  以史为镜,以人为镜,很高兴人生能有六天晚上是和宋朝的一位文学家共度的,我愿倾注更多的时间继续了解他。这本书是借的,也成为我秉烛夜读的原因。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9

  最近,刚刚读完了这本书,我对苏东坡不禁感到无比的崇拜。他不仅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也是一位新派的画家,同时也是伟大的书法家。他还是工程师,酿酒师……每次想到他,脑海中东辉浮现他那慈祥的微笑。

  在苏东坡坎坷的一生中,我最感兴趣的便是他的.“女人缘”。宋朝汹涌澎湃的朝廷中,坚持正义的苏东坡总是遭人排斥。好在历代的皇后们总是在关键一刻帮助苏东坡化险为夷。在他受审时,是仁宗的皇后救了他一命;接着,又是英宗的皇后拔擢他得势;在晚年时,若不是神宗的皇后摄政,苏东坡估计早就放逐蛮荒了。虽然,在宋朝有几个不明事理的皇帝,幸运的是还有几个贤德的皇后。她们总能看透一切大小事情,能明辨是非黑白。神宗皇帝一去世,太后便废除一切王安石的政令,重召苏东坡、司马光,并皆以重用。这些皇后们的庇荫总是让我赞叹又惋惜。

  苏东坡退出一切朝政,重返“山林”时,他便又称为百姓之友。他每治理一个地方便都受到百姓爱戴。他帮助百姓们治水挖井,并用竹子做管子连接起来,千家万户便都能喝到干净的水。他还为当地修建医院,这个“安乐坊”便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仅三年之内,治好了一千个病人,人们的健康得以有了保障。他也干平常太守不干的事——修缮房屋。经过岁月的侵蚀,原本古老的房子变得破烂不堪,苏东坡为了更好的保护他们专门请人修理。可以这么说,他所到之处,人们无不欢喜。

  浪迹天涯的时候,苏东坡还迷上了酿酒与养生。闲暇之余,苏东坡便在自家屋子里酿起了酒。偶尔也有人向他求教,但他在做酒方面只是个外行中的内行,有些人甚至尝了他的酿的梅子酒,腹泻了好几天。睡前他时常盘起腿打坐,他认为调整好呼吸节奏并平息心律便可延年益寿。

  苏东坡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为他以前耕作过一块田,那块地方叫做东坡,于是便有了东坡居士这个称号。他总是在不同时期遭受不同的打击与fei谤。 正如人们所说,做好一个普通人并不容易,更何况苏东坡呢?我的心底,他却做了一个大写的人。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0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历史在时光的沙漏中一点一点溜走,渐渐被掩埋,当我们回首时,已经了无痕迹。然而当我们真正去聆听和抚摸这尘封的记忆时,却总有那么一个名字在浩瀚的历史天空中响彻回荡。往事如烟,似水流年,却带不走这样一个熟悉的名字,一个为人所传诵,为人所敬仰,为人所品味的名字——苏轼。

  苏东坡永远是一个谜。他是一个政治家,一个大文豪,一个月夜徘徊者。而这并不足以道出他的全部。苏东坡一生坎坷,纵然历“乌台诗案”,宦海沉浮,然直面挫折,化解苦痛,“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是何等洒脱。“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何等坦然。苏东坡昂然挺立,捋须而笑,他的心灵完全向自然敞开,承受灵性的诱惑,以心灵的真实来体验生命的过程。但正像林语堂称其为乐天派一样,似乎是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苏东坡止步不前,有所畏惧的,他敢于说:“我做华堂上,不该麋鹿姿。”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苛政猛于虎。”林语堂评价苏东坡说:“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正是因为苏东坡人格中那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词奔放灵动,豪放不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背后,是诗人广袤千里的豁达胸襟。他至情至性。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对他情深厚重,妻子对他关爱有加。“十年生死两茫茫”,悼念亡妻凄婉哀伤。他热爱生活,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以传后世。他的一生似一阵清风。

  苏东坡一生都追求着这样的浩然正气,他不偏执,不狭隘,在王安石一党掌权时,在各地都积极推行新法时,苏东坡和他的一干朋友,站出来指责新政,结果被贬谪;而在新法被全面废除时,他依旧没有严格执行,他留下了他认为对百姓有利的新法,被京中新贵所不容。但是一代大师终于还是走了,走在了北归途中,但即是面对死亡,他走的依然坦然,可以不念西天,不念来生。此心安处是吾乡。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是的,苏东坡为文人留下了千古标杆,他为世人留下了至情至性的灵魂。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1

  书还没看完,慢悠悠的翻着。林语堂这本书原是用英文写的,张振玉译笔还算不错,但粗糙之处也随处可见,比如卷一第一章处:

  一天,苏东坡写信给朋友说:"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这段文字殊为怪异,而后在网上搜索出一篇天涯高手的文章,才知道原文应为:“某生平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踰此者”。

  还有一处BUG连那位天涯高手也未提到,卷二第七章埋伏笔,"中岳嵩山崩陷",到第九章呼应,已变成"南岳华山山崩"。此两处究竟是何处出错,是翻译错还是原稿错,抑或是校对错,恐怕需要找英文原版来查了。但是"南岳华山"本身就是个错误,华山好像从来不曾被称为"南岳"过吧。

  且丢开这些小破绽不说。

  苏东坡的盛名传播了将近一千年,时人称道,后人敬仰,一方面是因他天纵其才,在诗,文,字,画各个领域都出类拔萃;另一方面,他的.人格魅力,政治立场,哲学修养也极其贴合中国人的理想。为这么一个完人做传显然不太讨巧,再加上史料丰富评论一边倒,这本传记的"新意欠奉"也在情理中。林语堂在序言中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正因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正因我喜爱他。"既然在苏轼身上寄托了自己的人生观,偏爱之心更不加掩饰。

  卷二写苏东坡壮年经历,与王安石的纠葛占了好长篇幅,在"王安石变法"和"拗相公"两节,王安石是主角,苏东坡反而成了小配角,这两个章节似乎游离在全书之外。林语堂贬低王安石,我看目的倒不是为抬高苏轼,更多是他想表达对历史的看法。包括对司马光的褒扬也是如此。历史其实无所谓真相,政治也很难分辨清浊,好比一面镜子,每个人照去都是不一样的面目。这一部分能够跟柏杨的书比照着看,那是两种完全相左的意见。跟苏轼不一样,王安石从来都充满争议,历史上是这样,到这天还是这样。

  林语堂自己也是个争议人物,但是他的才情倒还算公认的。这本苏东坡传,时不时也有沁人心脾的妙语出现。比如正看到卷三第16章就有这么一句:

  倘若哲学有何用处,就是能使人自我嘲笑。

  之类的还有很多,但是没了前后文,单看就少了好多味道。

【《苏东坡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苏东坡传》的摘抄句子03-25

苏东坡传读书随笔范文12-01

读《苏东坡传》个人感悟09-20

《苏东坡传》读后感:略懂苏东坡。07-07

苏东坡传学生阅读心得感悟09-27

苏东坡传摘抄及赏析十六则赏析03-22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精选17篇)10-09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精选20篇)10-10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体会(8篇)(读书笔记苏东坡传)03-15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