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希望》全文、注释和赏析

时间:2023-12-13 09:30:11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鲁迅《希望》全文、注释和赏析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对知识点应该都不陌生吧?知识点在教育实践中,是指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哪些知识点能够真正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鲁迅《希望》全文、注释和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鲁迅《希望》全文、注释和赏析

  我的心分外地寂寞。

  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

  我大概老了。我的头发已经苍白,不是很明白的事么?我的手颤抖着,不是很明白的事么?那么,我的魂灵的手一定也颤抖着,头发也一定苍白了。

  然而这是许多年前的事了。

  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而忽而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地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然而就是如此,陆续地耗尽了我的青春。

  我早先岂不知我的青春已经逝去了?但以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坠的胡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祥之言,杜鹃的啼血,笑的渺茫,爱的翔舞……虽然是悲凉漂渺的青春罢,然而究竟是青春。

  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么?

  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我放下了希望之盾,我听到Petofi Sándor (1823—49)的“希望”之歌:

  希望是甚么?是娼妓:

  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

  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

  你的青春——她就弃掉你。

  这伟大的抒情诗人,匈牙利的爱国者,为了祖国而死在可萨克兵的矛尖上,已经七十五年了。悲哉死也,然而更可悲的是他的诗至今没有死。

  但是,可惨的人生!桀骜英勇如Petofi,也终于对了暗夜止步,回顾着茫茫的东方了。他说: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倘使我还得偷生在不明不暗的这“虚妄”中,我就还要寻求那逝去的悲凉漂渺的青春,但不妨在我的身外。因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灭,我身中的迟暮也即凋零了。

  然而现在没有星和月光,没有僵坠的胡蝶以至笑的渺茫,爱的翔舞。然而青年们很平安。

  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但暗夜又在那里呢?现在没有星,没有月光以至笑的渺茫和爱的翔舞;青年们很平安,而我的面前又竟至于并且没有真的暗夜。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一九二五年一月一日。

  【析】鲁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说:“因为惊异于青年的消沉,作《希望》。”这便是《希望》立意之所在。文中有一个警句:“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这是全文的结语。把握了这两点。大有助于我们理解这篇散文诗深刻的内涵。作者在《〈自选集〉自序》中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更看得怀疑起来,于是颓唐得很了……不过我却又怀疑于自己的失望,因为我所见过的人们,事件,是有限得很的,这想头,就给了我提笔的力量。‘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由此可见,在《希望》中充满了理想与现实,希望与绝望的矛盾:一方面用“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另一方面又觉得“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然而,其主导倾向是否定绝望,寻求希望。尽管希望是渺芒的。

  《希望》是“倔强的过客”在“绝望的抗战”中的自白,是惊异青年消沉的痛苦的战叫,是打破青年消沉的希望之歌。它集中地体现了鲁迅韧性的战斗精神。《希望》惊异于青年的消沉而发出了反抗的呼声。冷静地面对寂寞,实质上是不甘寂寞;对未来不愿绝望,也正是怀着希望。尽管作者在希望中耗尽了自己的青春,尽管周围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仍然还要寻求那逝去的悲凉漂渺的青春。尽管自己已经衰老,但我身外的青春应该还在。这就是说,他寄希望于后来的青年,渴望青年们起来战斗;“然而青年们很平安”,这又使他感到惊异和痛苦。但他仍不放弃战斗,放弃希望,决心单身鏖战,力挽狂澜:“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

  《希望》多次引用裴多斐的警句:“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又使诗篇明显地笼罩着希望渺茫的悲哀和寂寞灰暗的情绪。诗的前一句否定了绝望,认为是虚妄的;后一句又以希望作类比,说希望本来也是虚妄的。重点固然在于否定,然而同时希望也被严重地动摇了。作者没有也无法掩住心灵上的伤痛。这就是当时的真实的鲁迅。

  《希望》以散文诗的形式,成功地表达了作者既“怀疑”希望,又空虚绝望的极为复杂的矛盾心理,一种深沉悲愤情绪,呈现出沉郁的美,哲理的美,隽永的美。

  《希望》以峭拔和奇警的句法,把人们带入了阴沉幽冷的意境。在那空虚的暗夜里,伫立着头发苍白,双手颤抖的老者。“我的心分外地寂寞”。他曾经用希望的盾抗拒暗夜的袭来,并陆续地耗尽了青春。现在,裴多菲的《希望之歌》又伴随着他,去“寻求那逝去的悲凉漂渺的青春”,寻求那身外的青春;“然而现在没有星和月光,没有僵坠的胡蝶以至笑的渺芒,爱的翔舞”,而且青年们很平安。面对着这一切,他只得由自己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一掷“身中的迟暮”,然而,暗夜又在哪里呢?他的面前又竟至于并且没有真的暗夜。哎,“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不难看出,在这阴沉幽冷的意境中,饱含着作者深沉的苦闷,孕育着揪人心灵的热量。那“肉薄”和“一掷”一展老战士的风貌和气魄,坚强有力,义无反顾!然而,“肉薄”的不过是“空虚中的暗夜”,“一掷”的乃是“身中的迟暮”,给人以怆然之感,呈现出悲壮的美,沉郁的美。

  《希望》的词句常回旋往复,既有效地表现了复杂的情感,也使其声调和谐,富于音乐美。在全诗中,“寂寞”、“平安”、“空虚中的暗夜”之类的词语反复出现,组成了全诗的主旋律,造成了一唱三叹的效果。尤其是“然而”、“但是”等转折连词的广泛使用,更使得回旋往复无所不在,取得独有的效果。

  词语注释

  血和铁:鲜血和武器。

  杜鹃:鸟名,亦名子规、杜宇,初夏时常昼夜啼叫。唐代陈藏器撰的《本草拾遗》说:“杜鹃鸟,小似鹞,鸣呼不已,出血声始止。”

  肉薄:指拼搏,搏斗

  Petfi Sándor:裴多菲·山陀尔(1823~1849),匈牙利诗人、革命家。曾参加1848年至1849年间反抗奥地利的民族革命战争,在作战中英勇牺牲。他的主要作品有《勇敢的约翰》、《民族之歌》等。这里引的《希望》一诗,作于1845年。

  可萨克:通译哥萨克,原为突厥语,意思是“自由的人”或“勇敢的人”。他们原是俄罗斯的一部分农奴和城市贫民,十五世纪后半叶和十六世纪前半叶,因不堪封建压迫,从俄国中部逃出,定居在俄国南部的库班河和顿河一带,自称为“哥萨克人”。他们善骑战,沙皇时代多入伍当兵。1849年沙皇俄国援助奥地利反动派,入侵匈牙利镇压革命,俄军中即有哥萨克部队。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这句话出自裴多菲·山陀尔1847年7月17日致友人凯雷尼·弗里杰什的信。

  平安:这里是平静和安分的意思。

  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1925年1月1日,是作者表达新年抒怀之作。最初发表于1925年1月19日《语丝》周刊第十期。作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说:“因为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后收入《野草》。作者在《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中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不过我却又怀疑于自己的失望,因为我所见过的人们,事件,是有限得很的,这想头,就给了我提笔的力量。‘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作品鉴赏

  整体鉴赏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惊异于青年之消沉”。通过自己内心深处深感寂寞而又努力打破寂寞,看到绝望而又坚决否定绝望,感到希望渺茫而又确信希望的存在的探索,鼓舞青年摆脱绝望消沉,奋起抗争,肉搏暗夜。这是一曲充满“希望”的希望之歌。

  首先,作者先写自己内心寂寞和精神衰老及其原因。“我的心分外地寂寞”,“我大概老了”,“头发苍白,手颤抖着”,“魂灵的手一定也颤抖着,头发也一定苍白了”。这是心灵寂寞与精神衰老的表征。其原因是什么,作者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回顾了许多年前自己为祖国复兴和民族解放的战斗经历:“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当这些都成“空虚”的泡影之后,他也未绝望,而是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之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以致“陆续地耗尽了我的青春。”尽管如此,他也不曾悲观、绝望,因为他坚信“身外的青春固在”。即寄希望于青年一代的身上。虽然是那样悲凉飘缈,但“究竟是青春”,是同旧世界战斗的一种希望。可是,现在“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他怎能不感到“如此寂寞”与痛楚,说明他的“寂寞”和“衰老”不是主观战斗意志的衰退,而是客观的青年一代的“消沉”。

  其次,写否定“自欺的希望”而肯定“真正的希望”。面对“寂寞”,作者只有自己“肉薄暗夜”。对于那些庸禄、无聊的青年,作者引用裴多菲的《希望》之歌,加以否定;又以裴多菲为爱国而战死的事例和他的另一句话:“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说明在另一部分像裴多菲一样的青年身上,是存在着肉搏黑暗的“真正”的希望的。这里,分明表现了作者对青年群体的清醒认识。

  再次,写自己决心独自肉搏这空虚的暗夜。在否定绝望之后产生的微茫希望的鼓舞下,“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篇末再次咏叹裴多菲的诗句:“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这不仅是自励,也是激发消沉的青年,对于希望的不相信是毫无根据的,正如相信绝望是毫无根据一样。这样,作者在否定绝望之后,反衬出追求希望的信心和力量。

  这是一篇诗意极浓的散文。作者以富于象征和暗寓性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创造出诗情浓郁的境界。作者鲁迅在战斗中耗尽了自己的青春,又“惊异于青年的消沉”,于是把希望寄托在青年的身上。但他没有进行抽象的议论,而是用形象的、诗的语言来描绘这“身外的青春”。说他们是黑夜中闪亮的星星和月光,是寒冷中冻僵的蝴蝶,是暗夜中绽开的花朵,像猫头鹰呜叫和杜鹃啼血一样,敢于向黑暗发出反叛的吼声。这些诗性的语言使情感的表达既含蓄深沉,又洋溢一种诗情美。

  名家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开发:全篇诗意葱郁。贯穿始终的是作者的感情线索,希望与绝望起伏交错,造成文势的跌宕起伏。感情基调凝重、悲壮。语言凝炼、形象,诗味隽永。

  著名学者汪晖:一旦“希望”本身的意义遭到怀疑,“绝望”也便随之消失,因为它也属于未来,属于“寻找”与其“结果”的背逆。由此,《野草》达到了其哲学的顶峰:“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鲁迅以“虚妄”的真实性同时否定了“绝望”与“希望”,把生命的全部意义归结为人的现实抉择:“肉搏这空虚中的暗夜”,从而构建了一套即便面对双重“绝望”和“虚无”也能据以生存和抗战的这些——“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

【鲁迅《希望》全文、注释和赏析】相关文章:

鲁迅《估《学衡》》全文、注释和赏析12-09

杜牧清明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09-16

饮酒全文注释及赏析06-28

杜甫哀江头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09-05

《捕蛇者说》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11-21

杜甫旅夜书怀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04-01

左丘明子鱼论战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10-01

陆游示儿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08-30

陆游时雨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