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读后感

时间:2023-10-08 11:15:52 其他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关于水浒传的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水浒传的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水浒传的读后感

关于水浒传的读后感1

  时迁,绰号"鼓上蚤",他是生活在《水浒》中的一个较"真实"的人物。他体格弱小、形象猥琐,出场方式就没有人家鲁达、林冲等来得大气,但仍不影响他的"神偷"形象。不过话虽如此,他在梁山泊也从未被正视,活着也没能享受到锦衣还乡的一天,别人用到他时称兄道弟,用不到他时就不知被遗忘到何处角落。

  作为梁山泊的三特工之一,时迁的特长从外号就可以看出轻功了得。他受那戴宗管辖,戴宗那厮除了神行外,也就没啥战斗能力了,整天就负责为人送信招书,实在是没啥拿得出手的功绩。可时迁不一样啊,就凭他那飞檐走壁的本领,真可谓是屡建奇功,不管是攻高唐州大名府,伐祝家庄曾头市,还是征方腊,征大辽,哪一次不是时迁带回的情报。假如没有时迁,呼延灼摆的连环马便踏平了梁山,他可以说是大军的千里眼,顺风耳,就是个活生生的电子眼相控雷达,从不失手。他若生在现在的情报小组,他称第二,无人敢称第一。

  功劳之大,可为何排名又在未位呢。连出卖队友,贪生怕死的白胜都要居他前头呢?《孙子兵法》中"用间篇"说"无所不用间","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商",提出用间要有重赏、亲信、保密原则。按时迁的本领,理应重用,但在排名中亦可看出,作者施耐庵以封建正统的观念,无不透露着当时对身世的偏见。再细想想,古时贼和工匠一同被人们所轻视,根本就没有什么社会地位而言,贼更谈不上认别人来相信你,不仅如此,那时就连三教九流也不认可,认为贼做的事,不管是站在哪方立场,哪个角度,哪种理由,都是邪恶的令人鄙视的见不得人的勾当。

  梁山好汉说直白些,就是强盗,时迁前科不好,又不敢杀人,或者说杀人杀的太少了,还恰恰是那强盗所看不起的技术人员,只比马贩子好一点点,反倒是杀人越多越靠前。宋江杀了给他绿帽子的上梁上坐了头把交椅,林冲靠着自己八十万禁军教头的'名声和火并王伦的功劳,妥妥地排进了天罡星中。还有那李逵,杀得性起,将一排看热闹的无辜群众全部砍倒,无趣时剁尸体取乐,绝对是现实版披着羊皮的狼,居然进入天罡星主力阵容。最重要的是,强盗最不信任三种人:贼、叛徒、朝廷。也正是这样,让时迁连个被人当作真兄弟的机会都没有。

  正所谓"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时迁功劳不小,却排名至末,或许一个小人物的形象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这种结果确是值得让人深思啊!

关于水浒传的读后感2

  《水浒传》是我最喜欢的书籍。在我心中,没有任何书可以代替的了它,它不仅告诉了我做人的道理,更重要的是,他让我知道了“忠义”二字的分量。

  水浒传整篇都在突出“忠义”二字。起初,教头王进被高俅陷害,逃到史进庄上;后来史进到渭州找师父,遇到了提辖鲁达,鲁智深因为三拳打死郑屠,出家当了和尚,来到大相国寺看菜园,结识了林冲,林冲最后被逼上梁山。怎奈王伦要一个投名状,林冲下山等了几日,只等到杨志。杨志后来奉梁中书之命押送生辰纲,晁盖等人在黄泥岗把生辰纲给劫走了,朝廷派郓城县衙竭力捉拿晁盖等人,而郓城县押司正好是宋江——便开始了波澜壮阔的梁山起义。后来梁山军马被朝廷招安,奉命去征缴方腊,梁山军马损伤大半,最后宋江喝下御赐毒酒,梁山起义彻底完结,都是为了忠义二字。

  宋江上梁山后,对晁盖多次提起要招安,当上了山寨之主,宋江也时时不忘让梁山众弟兄为朝廷效力。征方腊之后,宋江对朝廷一片热忱,明知是毒酒,也喝下了。此乃“忠”。为了救时迁,三打祝家庄;为了救柴进,二夺高唐州;为了报晁盖之仇,擒索超关胜,兵打大名府,火烧翠云楼,活捉史文恭,此乃“义”。宋江本是忠义两全之人,却被朝廷奸臣所害。

  朝廷想让梁山军覆灭,便想出了让他们去征方腊这条计策。江南方腊也是四大叛军之一,手下兵力雄厚,有猛将数百员。梁山兄弟浴血奋战,收复失地,同时也一个个惨烈的死去。梁山十六小彪将折的只剩三人,步军将校十七员也只剩三人,天罡星上将秦明,董平,张清,徐宁,索超,刘唐,史进等也都战死沙场,武松被方腊割下一条胳膊。林冲,杨志,穆弘被瘟疫病死。最后只剩二十七人回京。尽管如此,朝廷众奸臣还是不放过他们,最后宋江,卢俊义,李逵被毒酒毒死,花荣,吴用在宋江坟前双双上吊。

  我最喜欢的章节是“梁山泊十面埋伏,宋公明二赢童贯”。奸臣童贯统大军征缴梁山泊,宋江排下九宫八卦阵,杀的`童贯大军丢盔弃甲,在逃跑的路上,吴用又布下十路精兵,张顺,花荣徐宁,秦明林冲,关胜呼延灼,索超董平,史进杨志,鲁智深武松,解珍解宝,李逵鲍旭李衮项充,张清龚旺丁得孙,童贯所带八员大将俱被杀死,朝廷从此再不敢正眼瞧梁山军了。

  梁山好汉替天行道,讲得就是忠义二字,那种披荆斩棘,四海盟约的义气,浴血奋战,不惧生死的勇气,都令我折服。

关于水浒传的读后感3

  提起浪子燕青,有人会说:"哦,就是卢俊义的小跟班儿呗。"的确,燕青的名声不像他主人那样响当当,但"小跟班"一词,是绝对不能用来形容这位梁山好汉的,燕青是天上的"天巧星",一个"巧"字,方可道出他的好处。燕青救主,便可看出他的智慧。当时,卢俊义被关押在牢里,忠于主人的燕青在城外叫化得半罐子饭,央求节级蔡福给主人送去。也许有人会看不惯燕青几欲垂泪的样子,认为他不应如此礼让节级,然而,这正是燕青的聪明之处。若是他像李逵那样脾气暴躁,恐怕早已挥起拳头,将那节级暴打一顿了吧,但那只是一时解气,却会给主人招来无穷的祸害。所以,燕青的委曲求全,倒是忠中见其"巧".燕青不仅头脑机灵,还有一身的"巧"功夫。他爱好相扑,却不光使蛮劲儿,而是身手敏捷,临机应变。面对人高马大、金刚貌相的任原,他非但不惧,还与他斗智斗勇。使个鹁鸽旋,将那擎天柱以巧劲踢下献台。若是单拼力气,燕青定是胜不过任原的,但常言道:"相扑的有力使力,无力斗智。"燕青的智慧,是他制胜的关键,也难怪李逵赞他"是真个了得的好汉".

  施耐庵这样评价燕青:"他虽是三十六星之末,却机巧心灵,多见广识,了身达命,都强似那三十五个。"为什么强似那三十五个?我想除了他的`头脑机灵,功夫了得,还有他能够看清朝廷,知进退存亡之机的"大智慧".梁山泊首领宋公明率众人招安后,虽然为朝廷赴汤蹈火,立下赫赫战功,但功成之后,却没几个有好结果。燕青是早早看清了这一切的,保得大宋平安后,他便私劝主人纳还官诰,隐姓埋名,寻个僻净去处以终天年。但卢俊义终究没有听劝,不信朝廷会负他,想图个衣锦还乡。没想到,还没等到这一天,便被奸人所害,成了水中冤抑鬼。而燕青呢,便如他所说,纳还官诰,退居山野,洒脱风尘过此生。这样的大智慧实在强似那前面的三十五星。(豆田按:燕青的选择当属真名士自风流,与范蠡、王冕类似!)

  放在整部《水浒传》中来看,燕青只能算做小人物,但他的智慧,却比吴用、公孙胜还要高上几分,也难怪他是那"天巧星"了。

关于水浒传的读后感4

  在水浒里,鲁智深是一个明亮的人。他走到哪里,总会带来一片明快、清朗,他处理问题总是那么直感,在他身上,你看不到踌躇、徘徊、忧郁、思虑、悲伤,与宋江不同,除了给佛跪拜,他再没有给谁下跪过,他的脊背是直的,没有什么力量能让他弯曲。金圣叹评鲁智深为一百单八将中上上人物,又道:“写鲁达为人处,一腔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

  处人待事上,鲁智深很有分别。李忠和史进是他同时认识的,但一生与他们的三次相遇,在相交上就截然不同。第一次一出场,遇到李忠,听史进说是师父,就很敬重,“既是史大郎的师父,同和我去吃三杯”,李忠要迟一步,他还不愿意,将看客轰赶而去。但一看到掏钱的.样子,就很看不起,“也是个不爽利的人”。就此,李忠被他看死了。第二次桃花山相遇,在李忠周通“现放着许多金银,却不送与俺,直等要去打劫的别人的送与洒家”时,鲁智深的行为并不过分,因为这样的人在他的心里实在是没有分量了,不值得敬重,那就“且叫这厮吃俺一惊”。而对同时相识的史进,却大不相同,在赤松林与史进再遇,两人连续互拜(剪拂),感慨不已,随后,兄弟一般,鲁智深将自己自拳打镇关西后的经历向自己的兄弟诉说一番。听说哥哥肚饥,史进马上把自己包裹里的食品拿出来给他吃,而且立即要去为哥哥扳赢了,“一发结果了那厮”。兄弟情分在字里行间不断表露出来。第三次相遇,是因呼延灼攻打,李忠周通向二龙山求救。鲁智深前来相助,并非是李忠周通的个人魅力使然,而是鲁智深从江湖义气着眼,不计较二人的悭吝。见到李忠,鲁智深不由得想到自己的好兄弟史进,觉得自己现在梁山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连李忠这样的人也跟来享福,史进还不知道在哪里,心里真是不得过,“常常思念他……无一日不放在心上”,于是出现鲁智深下梁山寻找史进的故事。站在少华山下,看不到史进,他就急,嫌朱武啰嗦,“有话便说,史家兄弟又不见,谁鸟耐烦到你山上去”。这话够重的,人家朱武是与你一样占山为王的,也好歹是史进的兄弟,就算你武功高些,也不至于这样无礼。从这一方面也看出鲁智深对史进的思念心切。他是一贯好酒的人,得知史进被拿,连酒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直提着禅杖,“不知哪里去了”。

关于水浒传的读后感5

  天早上,我到学校才发现,班门还没有开,我和小伙伴们就在班外等啊等啊等啊等,真的很无聊,就在这时,拿钥匙的人终于来了,我们就蜂拥而至的冲上前去把书包放到各自的位置上,就跑到楼下去升旗,可老师看见了我们,就叫我、荆思琪、何嘉仪、王译萱、王芷琪、张涵,老师叫我们六个人写市树市花、经典文学读后感,张涵写市树市花(因为他的妹妹也写过,比较有经验),理所当然,我们剩下的五个人就要写经典文学读后感了,我们几个讨论了一下,我写《水浒传》读后感,荆思琪写《西游记》读后感,王译萱写《三字经》读后感,王芷琪写《三国演义》,何嘉仪写《红楼梦》读后感,我们就跑到数学办公室,打开电脑,我写的如下:

  在放假期间,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它通过各种艺术手段,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典型,让我认识了在梁山聚义的一百零八位好汉

  在梁山聚义的一百零八位好汉都是被迫走上起义道路,这种逼迫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不甘忍受恶势力的压迫而奋起反抗,二是在起义军的逼迫下加入梁山好汉的.队伍。这部小说反映了当时朝廷的迂腐,想必作者在写《水浒传》时心中充满悲愤,表达了他对朝廷的不满,才能把水浒人物刻画得如此生动,心理活动描写得如此详细,环境渲染得令人觉得身临其境吧!

  我喜欢花和尚鲁智深的急中生智。他三拳打死郑屠,就在这大祸临头之际,鲁智深一面骂着:“你诈死,洒家慢慢和你理会。”一面大踏步地走了。假若把鲁智深换成我,我一定会傻站在原地,任别人把自己抓走的。

  比起花和尚鲁智深,我还是更喜欢宋江。宋江在浔阳楼喝酒,说醉话以及在墙上题反诗,表现了他满腹经纶壮志未酬的苦痛。他是借着酒力来吐出心中的不快,也只有在这种沉醉、狂放的状态中,他才能写出了《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这首诗。

  《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位好汉都有着的悲壮和替天行道的豪情,是一曲忠义的悲歌。《水浒传》这部小说通过对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的全过程的描述,展现了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奸臣当道、民不聊生的社会面貌,在封建专制社会具有普遍意义。

  《水浒传》——那些紧张曲折而又富有生活气息的故事;那些带有传奇色彩而又栩栩如生的人物,永远都活在我们的心中,永不磨灭!

关于水浒传的读后感6

  读《水浒传》有感暑假期间,我读了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

  看完后,我脑子里只有两个挥之不去的字忠、义。忠这一字包涵太多太多。像梁山泊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哪一个不是对自己的国家,对梁山泊忠心耿耿;就说宋江吧,他面对种种诱惑与威逼却还是对自己的国家,死心塌地,毫无怨言的效力。梁山泊的好汉们被招安去征辽,结果死的死,伤的伤,残的残,到最后只剩下了二十七名好汉,宋江那为了国家而牺牲兄弟的精神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林冲本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却被奸臣高俅给栽赃嫁祸,结果被刺配沧州,还被派去看守草料场,真是大材小用。最后只好投奔梁山泊,可林冲却并没有因原来是八十万禁军教头而想要坐上第一把交椅,而是对宋江、梁山泊衷心耿耿。这种能屈能伸的精神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但光做到忠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能做到忠义兼备,那才是真好汉,真英雄。义字同样也包涵了太多。《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条好汉个个都是为了自己的兄弟可以不顾一切,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可不是能够轻易做到的。义,也可以说为正义。古往今来,有多少的英雄好汉舍生取义。

  他们不是不怕死,而是为了正义可以牺牲自己;为了正义去帮助别人,惩恶扬善。所以,要想成为一名真好汉,真英雄,就必须做到忠义兼备。《水浒传》中的很多故事也让我记忆犹新,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要属武松醉打蒋门神了。

  话说武松被派到孟州的牢房里,每天都有人送来好酒好菜,使武松很疑惑。最后才知道在快活林开店的施恩想求他一事。原来,近日从东洲来了一个张团练,带了一个人叫蒋忠,人称蒋门神。这人抢了他的生计,还打伤了他,就想请武松帮他出口恶气。武松得知后,二话不说便答应了,并且要求在路过的十二三家酒家每家都喝三碗酒。武松喝到了快活林,接着又喝了十来碗,便已醉了七分,但他却装作十分。他先在酒家闹事,待蒋门神赶到,又故意在他眼前挥了两下拳头才走,想激怒蒋门神。

  果然,蒋门神大怒,追了上来,没料到却被武松飞起一脚踢中小腹。蒋门神双手按着小腹,蹲了下去,武松又飞起一脚,踢在蒋门神额角上,他便向后倒去。武松又乘胜追击,对蒋门神一顿猛打,打得蒋门神连声求饶。最后武松逼得蒋门神离开了快活林和孟州。让我们铭记梁山泊一百零八条好汉的名字,铭记他们的精神,铭记他们的故事,让他们的一切永存于我们的心中。

关于水浒传的读后感7

  风幡遥招水泊中,杏旗转见雁台红。未有青梅与煮酒,且将谈笑论英雄。

  古时英雄一词,积淀了太重的分量。他们或驰骋疆场,纵横千军,或叱咤江湖,名极一时。北宋末年,梁山齐聚一百单八员好汉,劫富济贫,替天行道。时近千年,忠义堂的匾额或早已驳离脱落,但在匾额的另一面,我却看到了笔力遒劲、入木三分的二字——英雄。

  何为英雄?有力挽狂澜之势,扭转乾坤之力的`人?有齐家治国之学,一计定天下之人?似乎是,又不全是。

  怒发试空拳,袈裟提柳干。所谓英雄,便是如“花和尚”鲁智深那般的性情好汉。鲁提辖为民女出头,拳打镇关西,遇机缘剃度五台山,却不改洒脱不羁的性情,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征方腊后,他“听潮而圆,见信而寂”,无疾而终,从容坐化。较之整日吃斋念佛,不理俗事的得道高僧,我倒认为,鲁智深才是一位真正的佛子。他善恶分明,敢爱敢恨,豁达率直,彻底打破了往日“佛”的界限:若心存善念,纵然生活在滚滚红尘之中,也可立地成佛。

  此义成佳话,是忠遗浩叹。所谓英雄,便是如“及时雨”宋江那般的忠义之人。他原是郓城一刀笔小吏,全因一时失手杀死了阎婆惜,走投无路,被逼上梁山。孝义黑三郎早已名声在外,众人俱对其尊崇有加,晁盖死后,他便拥得梁山十万兵众,名震天下。因了“忠”这一字,他受朝廷招安,东征西讨,最后却被奸佞所害!尽管宋江的结局可悲可叹,但这一介文人能将各路好汉尽收帐中,让他们唯自己马首是瞻,几破禁军,十战九胜,这样胆识与智慧兼备的宋江,不得不说是一个真英雄。

  巾帼时纵马,红颜可抡刀。所谓英雄,便是如“一丈青”扈三娘那般的女中丈夫。宋公明攻打祝家庄之时,一丈青当先出马,意气风发,数十回合便单捉王矮虎;后虽不敌林冲,为彼所擒,但还是顾全大局而抛却宿仇,认宋太公作父,听宋江之命嫁与王英为妻。自此,一丈青安居水泊,每逢战事便忠心为梁山效力,屡立奇功,如此深明大义、战功赫赫的女将,虽是武艺超群的血性男儿也不及她万分之一。

  何谓英雄?水泊人人皆英雄。

  所谓英雄者,能挑起波澜壮阔,敢为他人之不敢为;或率性正直,或内敛自持,快意江湖而不忘家国兼顾;为民可披肝沥胆,为国可马革裹尸。然而,英雄并不只有此一层定义,他们亦可默默无闻,深藏不露,及需时便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所以,英雄是历史,也是现今。

  落子漫谈英雄事,棋定不见豪杰身。日暮枯霞沉舟岸,功过须付说书人。

关于水浒传的读后感8

  《水浒传》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中国名著,与它相媲美的还有《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号称"中国四大名著".《水浒传》它真实地描写了宋代农民起义,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它以杰出的艺术描写手段,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过程的一些本质方面,说明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揭竿而起".

  《水浒传》写英雄们走上反抗的道路,各有不同的原因和不同的`情况,但是在逼上梁山这一点上,许多人是共同的.如阮氏三雄的造反是由于生活不下去,他们不满官府的剥削,积极参加劫取"生辰纲"的行动,从而上了梁山.解珍,解宝是由于受地主的掠夺和迫害起而反抗的.鲁智深是个军官,他嫉恶如仇,好打不平,因此造成和官府的矛盾,结果被逼上山落草.武松出身城市贫民,为打抱不平和报杀兄之仇,屡遭陷害,终于造反,勇猛地向统治阶级进行冲击.他是从血的教训中觉醒过来的.

  水浒一百零八将,人物形象中令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智多星吴用"和"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智多星吴用"几次献策:吴用为晁盖献计,智取生辰纲,用药酒麻倒了青面兽杨志,夺了北京大名府梁中书送给蔡太师庆贺生辰的十万贯金银珠宝;宋江在浔阳楼念反诗被捉,和戴宗一起被押赴刑场,快行斩时,吴用用计劫了法场,救了宋江,戴宗;宋江二打祝家庄失败;第三次攻打祝家庄时,吴用利用双掌连环计攻克祝家庄.宋江闹华州时,吴用又出计借用宿太尉金铃吊挂,救出了九纹龙史进,花和尚鲁智深.一生屡出奇谋,屡建战功.受招安被封为武胜军承宣使.宋江,李逵被害后,吴用与花荣一同在宋江坟前上吊自杀,与宋江葬在一起.真不愧为"智多星"呀!"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是一位非常直率,暴烈如火,却侠骨柔情,却恶人为的是救穷苦人于水火的真汉子,英雄人物.他往往在人们面前表现出一副粗鲁,野蛮.可他到了冲锋陷阵的时候可毫不含糊,挥着62斤重的禅杖上阵杀敌.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水浒英雄们的反抗精神和封建社会腐败的一面.这的确是一本非常耐人寻味的一本书.

关于水浒传的读后感9

  当合上《水浒传》最后一页时,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灵久久地被那一个个英雄豪杰所震撼着,感动着。那一个个个性鲜明的角色印我的脑海,挥之不去。急公好义的宋江,智慧多谋的吴用,豪迈大力的鲁智生,武艺高强的林冲等等,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梁山泊聚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一、鲁智深、林冲、武松等好汉上梁山前的个人经历;二、宋江在发配途中与各路好汉的奇遇以及最终上梁山的经历;三、宋江带领梁山进行的几场战役;四、原首领晁盖去世后,宋江确立梁山首领地位以及大聚义的故事;五、大聚义后与官军的战斗以及受招安;六、征服企图进犯的辽国;七、打败割据势力田虎、王庆;八、在江南与割据的方腊作战并死伤大半,全书在悲剧性且引人深思的氛围中结束。

  读完《水浒传,》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国。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这些都是炎黄子孙大义的延续,是中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光辉。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在书的世界中,我忘记了时间,只是为那一个个故事感叹,在书的世界中,我忘记了空间,任思绪随那些好汉心神往之。

关于水浒传的读后感10

  金圣叹曾说:"《水浒》所叙,叙一百零八人。人有其性情、气质、形状、口声。《水浒》看不厌,无非因为他把一百零八人的性格都写出来。"

  我认为,人物形象刻画最为细腻,内心世界描写最成功的,则是林冲这个人物。

  首先,他是个重情义的好汉男儿,尽显英雄本色。他的情义体现在了对梁山事业的大义上,他进了梁山后,晁盖、吴用等人一致推他做寨主时,他执意不应,三番推辞,后来在众英雄的强烈推荐下,才勉强答应了坐第四把交椅。尤其是他虽反对诏安,但出于对梁山大业负责和珍惜众兄弟的`情义,林冲虽有不同于宋江、吴用等领导层的意见,但他时时处处能保持与集团利益的一致性,这充分表现出林冲"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大义"之气,也是他对"义"极为深刻的理解与恪守。

  他的"义"还体现在对小人物的待人接物上。他主动替李小二向店主求情。李小二是个年轻人,偷东西或有难言之隐。之后还赔礼道歉,掏钱付了丢失物品的钱,使李小二免了一顿官司。林冲是个做事须做彻,办事办到底的人,又打发了李小二盘缠,离了东京从头开始自己的生活。林冲为人求人尽心竭力,不图回报的品质无不体现江湖道义。他还是个委屈求全,懂得隐忍的人。

  面对高衙内对妻子的调戏,林冲打了他一拳,得知身份后却因害怕得罪上司而服软。入狱后劝他的妻子改嫁,不努力改变现状,也导致了最后的家破人亡。在被发配沧州时,被押送他的两个差使百般折磨,而林冲对这一切都采取不反抗态度,甚至忍受他们对自己的折磨。到了野猪林,两个差使要杀他时,他还要求鲁智深放过解差董超、学霸,为的是能给自己留条回家的路。到了沧州,又因没给牢头银子而被骂,头都不敢抬,后才陪着笑给了银两,也是力求搞好异地的人际关系。这些情节,读者每读至此,真有"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喟叹,林冲看似懦弱,实在是真正豪杰,有担当的好男儿!

  林冲同时又是勇猛决绝的盖世豪杰,功夫了得、手段硬朗。

  他武艺高强,作战勇猛,杀人手段硬狠,做事果断冷静,胆识过人,无不给人留下这样一种印象——狠得大气,狠得透彻。

  他棒打洪教头,生擒扈三娘;他杀人的狠劲,在被逼入绝境后,"风雪山神庙"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做事,要么不做,要么惊天动地。他的狠,与被逼上梁山前的"忍"判若两人,极富艺术张力。比起武松、李逵等人的狠,更显得到位,人物形象塑造上更富有艺术魅力。

  总之,林冲以其独特的性格在《水浒传》英雄人物画廊里独具魅力,艺术形象灼灼闪烁。

【水浒传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水浒传》读后感05-24

《水浒传》的读后感10-10

水浒传读后感11-23

水浒传读后感11-25

水浒传读后感11-24

水浒传读后感想11-23

水浒传读后感06-03

水浒传的读后感08-03

《水浒传》读后感06-21

水浒传读后感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