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调研报告

时间:2023-09-28 17:41:38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机器人调研报告

  我们眼下的社会,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你还在对写报告感到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机器人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机器人调研报告

机器人调研报告1

  服务机器人是智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服务机器人产业持续快速发展,20xx年,全球服务机器人销量再创新高。日本、欧洲等地区的厂商加速规模扩张和技术创新。20xx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服务机器人市场,国内服务机器人产业园区建设持续升温,领军企业积极开展核心技术的攻关及其产业化应用。但是,我国机器人产业仍存在产业基础薄弱、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低等问题。未来,我国应加强服务机器人产业规划、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强化配套支撑、推动自主品牌机器人的市场化应用。

  一、服务机器人产业概况

  (一)服务机器人简介

  1.服务机器人的定义

  服务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自动化装备。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服务机器人以来,机器人技术及产品迅速发展,已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业、电子电气制造业和金属制品业等领域。不同的组织和机构对服务机器人的定义不完全相同,但均体现了服务机器人可编程、仿人功能、通用性的特点。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服务机器人定义为一种自动的、位置可控的、具有编程能力的多功能操作机。ISO8373进一步解释,服务机器人具有自动控制、再编程和多用途功能,有多个可编程轴,在服务自动化应用中可以固定或移动。

  美国机器人协会(RIA)认为,服务机器人是搬运材料、零件、工具等可再编程的多功能机械手,通过调用不同程序来完成各种工作任务的特种装置。

  日本机器人协会(JARA)认为,服务机器人是一种具有记忆装置和末端执行器的、能转动并通过自动完成各种移动来代替人类劳动的通用机器。

  2.服务机器人的产品分类

  服务机器人的产品分类方式多种多样。按臂部运动形式的不同,服务机器人可以分为四种:直角坐标型只有移动关节;圆柱坐标型有移动关节和一个转动关节,可做升降、回转和伸缩动作;球坐标型有移动关节和两个转动关节,可以回转、俯仰和伸缩;关节型有多个转动关节。按应用领域的不同,服务机器人可以分为:弧焊机器人、电焊机器人、喷涂机器人、码垛机器人、搬运机器人、装配机器人、检测机器人和其他机器人等。此外,按受控方式的不同,还可以分为点位控制型和连续控制型等。

  目前,我国企业主要销售坐标型机器人,属于低端服务机器人产品,占国内企业销售量的40%以上。国外企业在我国市场主要销售多关节型机器人,属于当前国际市场的主流产品,占外国企业在我国销售量的80%以上。

  (二)服务机器人产业链

  服务机器人产业链主要包括研发设计、核心零部件制造、本体制造、系统集成和行业应用等部分。上游的核心零部件制造是服务机器人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包括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三部分

  我国服务机器人产业在系统集成环节具有相对优势,而核心零部件制造是相对薄弱的环节。以精密减速器为例,欧洲和日本均已实现了减速器的自主化生产,减速器仅占国际品牌服务机器人单体成本的1/6。而国产减速器技术工艺相对落后,高价进口减速器约占成本的1/3,大幅高于国际品牌。

  二、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及动态

  (一)服务机器人产业规模

  根据IFR统计,20xx年,全球服务机器人的销量为178132台,同比增加12%,销量为历史最高水平。IFR预测,20xx年,全球服务机器人的销量将达到20万台左右,同比增加15%。20xx~20xx年,服务机器人的安装量将以年均12%的速度增长(见图2)。

  从各大洲服务机器人供应量及预测看,亚洲/澳大利亚将是服务机器人供应量最大的地区。一方面,由于日本、韩国等亚洲生产大国将持续领跑地区的服务机器人产业,中国的服务机器人产业也呈迅速发展的态势,因此,亚洲地区的服务机器人产业仍将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国家,大力推广应用服务机器人,市场空间广阔,吸引大批国外生产商投资建厂、扩大产能。欧洲和美洲的市场相对饱和,未来将保持小幅增加、相对平缓的增长趋势(见图3)。

  20xx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服务机器人市场,约占全球销量的1/5。20xx年,全球服务机器人销量的约70%集中在中国、日本、美国、韩国和德国市场。其中,中国的购买量达到36560台,同比增加59%,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服务机器人消费市场。IFR预测,中国20xx年服务机器人的安装量将增至10万台。外资企业是中国市场的主要供应商,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统计,20xx年,国内企业在我国销售服务机器人约9500台;而外资企业在我国的服务机器人销售总量约2.7万台。20xx年1~6月,国产机器人的销售量为6400台,是20xx年全年的67%。

  20xx~20xx年,欧洲机器人供应量复合增长率为4.5%。20xx年,欧洲服务机器人销量约为43300台,同比增加5%,接近历史最好水平——20xx年的43800台。其中,欧洲汽车制造业的服务机器人安装量同比增加17%,成为带动当年服务机器人安装量增加的主要因素。

  从服务机器人的行业应用看,IFR的数据显示,20xx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密度(每万名产业工人占有的服务机器人数量)为62台/万人;欧洲、美洲和亚洲的密度分别为82台/万人、73台/万人和51台/万人。其中,韩国的服务机器人密度全球最高,达到437台/万人,日本为323台/万人,德国为282台/万人。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服务机器人密度从20xx年的51台/万人增加到20xx年的281台/万人,而其他行业的密度仅为14台/万人,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渐弱化,未来中国“机器换人”的潜在空间巨大。

  近年来,服务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遍及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电子电气制造业、工程机械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食品加工制造业等行业。在众多制造业领域中,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对服务机器人的需求最为旺盛,如图5所示。20xx年,全球汽车服务的机器人装机量为69400台,占服务机器人全部销售量的39%。

  (二)服务机器人区域布局

  1.全球布局

  近年来,主要发达经济体将包括服务机器人在内的智能制造作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服务机器人技术日趋成熟,服务机器人成为一种标准设备,广泛应用于各领域。日本和欧洲是全球服务机器人的主要生产地,控制器、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等核心零部件已经实现了自主化生产。美国服务机器人企业基本满足了本国60%的需求,在航天、军工、汽车等领域的应用具有领先优势。韩国大力推广机器人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在医疗行业,机器人的优势明显。

  (1)日本是服务机器人的制造和出口大国。近年来,受日本国内市场趋近饱和以及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国内对服务机器人的需求乏力,未能恢复到20xx年危机前的水平。根据日本机器人协会(JARA)的数据,20xx年,日本服务机器人销售总量100870台,约占全球销售量的57%;销售额为4023.43亿日元,同比下降6.2%。从出口情况看,20xx年,日本出口量为75933台,同比增加1.6%;出口额达到2877亿日元,占全年销售总额的'71.5%,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对服务机器人需求的大幅提高。日本在20xx年通过的《制造业白皮书》中强调,未来将重点发展制造业的尖端领域,加快机器人、下一代清洁能源汽车、再生医疗以及3D打印等行业的发展(见表2)。

  在服务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方面,日本的Nabtesco和Harmonic是全球重要的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其中,Nabtesco的机器人关节减速器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约为60%;中负荷及重负荷机器人用RV减速器的市场占有率约90%。

  (2)欧洲服务机器人企业实力强劲,在服务机器人领域居于领先地位。欧洲的“火花”计划到20xx年,投入28亿欧元研发民用机器人,创造24万个就业岗位。200余家公司约1.2万名研发人员将参与该计划,在农业、制造业、医疗、交通、安全和家庭等各个领域推广使用机器人。德国“服务4.0”战略将“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作为重要方向,将服务机器人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作为融入新一轮服务革命的重要切入点(见表3)。

  (3)美国机器人在军用、汽车领域的应用优势显著。由于美国制造业的对外转移,美国服务机器人虽然研发起步较早,但是推广应用相对缓慢。近年来,美国非常重视机器人语言和智能技术的研发应用,视觉、触觉等人工智能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军事、航天、汽车服务等领域。代表企业有Adept Technology,American Robot等,可以满足国内市场60%左右的需求。美国的“先进制造伙伴关系”计划高度重视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发新一代智能机器人。20xx年,美国国防部拟推出的“国防创新计划”将机器人列为军工行业重要的技术改革创新方向。

  (4)韩国服务机器人厂商占全球5%左右的市场份额。韩国现代重工生产的服务机器人广泛应用于国内汽车、电子制造等行业,大幅提高了服务机器人的自给率。20xx年,韩国公布《机器人未来战略战网20xx》,重点扶植第三代智能机器人,缩小与日本、欧洲等领先国家和地区存在的技术差距,支持韩国服务机器人企业国际化,抢占智能机器人产业化的先机。

  2.国内布局

  在机器人产业发展迎来利好的契机下,国内服务机器人产业投资迅速增长,各地产业园区的规划和布局陆续展开。随着《关于推进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促进政策的出台,我国各地方对服务机器人产业的投资大幅增加。目前,全国已有上海、重庆、天津、青岛、沈抚新城等40多个城市计划建设机器人产业基地(园区),在建机器人项目产能为几十万台。沈阳新松、上海新时达等一批国内龙头服务机器人企业也加速在国内的生产布局。

  (1)东部:服务机器人产业园区发展迅速

  上海:打造“2+X”集聚发展格局。20xx年,服务机器人被列为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海市经信委给予企业自主研发费用20%的补贴,并且在土地和人才方面提供优先支持。目前,上海已经有ABB、发那科、库卡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以及新松机器人、上海新时达等国内服务机器人厂商,形成了涵盖研发、制造、集成、应用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未来,上海服务机器人产业将形成“2+X”的集聚发展格局:一是打造以康桥、金桥为核心的浦东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发展壮大机器人技术研发、制造及系统集成;二是培育以顾村机器人产业园为核心的宝山机器人产业基地;三是依托骨干企业,在金山、松江、嘉定、闵行等区,建设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产业园。同时,加强应用推广、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和标准制定等。根据规划,到20xx年,上海将领跑国内的机器人产业,产业产值将达到600亿~800亿元。

  江苏:服务机器人产业集聚效应显现。江苏省服务机器人产业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零部件配套体系相对完善。目前,江苏省机器人研制企业已经超过50家,部分关键零部件已经能够实现自主研发生产,南京、常州等地区集聚效应已经初步显现。20xx年,江苏省机器人产业销售收入达到450亿元,20xx~20xx年,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20xx年12月,江苏省将服务机器人作为20xx年度四个重点领域质量攻关课题之一,力图增强龙头企业的设计研发和制造集成能力,提升关键零部件配套水平,完善服务机器人产业链,带动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预计到20xx年,江苏省机器人产业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25%。

  青岛:建设国际机器人产业园。20xx年,《青岛市十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xx~20xx)》将机器人作为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目前,青岛已有20余家服务机器人企业,实现年产值约3亿元,初步形成了环形胎面硫化翻新服务机器人、直角坐标取料机械手、全液压重载机器人、码垛机器人、高速捡拾机器人、包装机器人等优势产品。青岛国际机器人产业园已引进安川电机、新松机器人、软控科捷等35个机器人项目,总投资约84.2亿元。20xx年,青岛获批成为首家国家机器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根据规划,青岛将建设成为北方服务机器人产业基地。预计到20xx年,机器人产业链基本形成,在机器人本体制造和集成应用等重点领域青岛将成为全国重要的研发制造基地。

  (2)中部:安徽成为国家机器人产业集聚试点

  近年来,安徽服务机器人产业逐渐发展壮大,埃夫特等一批在国内有较强影响力的生产企业迅速崛起。同时,随着服务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江淮汽车、奇瑞汽车、合力叉车等大型企业对服务机器人的需求旺盛。20xx年10月,国家批复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实施方案,支持安徽打造机器人产业集聚试点。其中,试点将以埃夫特所在的芜湖市为龙头。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芜湖已规划5000亩产业园,建设机器人本体及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机器人系统及成套装备集成应用等六大功能区域,计划到20xx年形成产业规模超200亿元的芜马合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

  (3)西部:重庆建设“机器人之都”

  20xx年,重庆提出建设“机器人之都”,并于20xx年10月发布了《关于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计划到20xx年,全市机器人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初步形成集聚检测设计平台、系统集成、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的综合产业集群,机器人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到20xx年,机器人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成为国内重要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基地,机器人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在打造“机器人之都”的框架下,为实现错位发展,重庆重点规划服务机器人和配套功能区、特种机器人功能区、服务机器人功能区。目前,双福服务园服务机器人功能区已有元谱机器人、社平科技等13家机器人系统集成企业落户,年产值达2亿元,4年后将超过50亿元。

机器人调研报告2

  工业机器人是智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工业机器人产业持续快速发展,20xx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再创新高。日本、欧洲等地区的厂商加速规模扩张和技术创新。20xx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区建设持续升温,领军企业积极开展核心技术的攻关及其产业化应用。但是,我国机器人产业仍存在产业基础薄弱、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低等问题。未来,我国应加强工业机器人产业规划、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强化配套支撑、推动自主品牌机器人的市场化应用。

  一、工业机器人产业概况

  (一)工业机器人简介

  1.工业机器人的定义

  工业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自动化装备。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以来,机器人技术及产品迅速发展,已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业、电子电气制造业和金属制品业等领域。不同的组织和机构对工业机器人的定义不完全相同,但均体现了工业机器人可编程、仿人功能、通用性的特点。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工业机器人定义为一种自动的、位置可控的、具有编程能力的多功能操作机。ISO8373进一步解释,工业机器人具有自动控制、再编程和多用途功能,有多个可编程轴,在工业自动化应用中可以固定或移动。

  美国机器人协会(RIA)认为,工业机器人是搬运材料、零件、工具等可再编程的多功能机械手,通过调用不同程序来完成各种工作任务的特种装置。

  日本机器人协会(JARA)认为,工业机器人是一种具有记忆装置和末端执行器的、能转动并通过自动完成各种移动来代替人类劳动的通用机器。

  2.工业机器人的产品分类

  工业机器人的产品分类方式多种多样。按臂部运动形式的不同,工业机器人可以分为四种:直角坐标型只有移动关节;圆柱坐标型有移动关节和一个转动关节,可做升降、回转和伸缩动作;球坐标型有移动关节和两个转动关节,可以回转、俯仰和伸缩;关节型有多个转动关节。按应用领域的不同,工业机器人可以分为:弧焊机器人、电焊机器人、喷涂机器人、码垛机器人、搬运机器人、装配机器人、检测机器人和其他机器人等。此外,按受控方式的不同,还可以分为点位控制型和连续控制型等。

  目前,我国企业主要销售坐标型机器人,属于低端工业机器人产品,占国内企业销售量的40%以上。国外企业在我国市场主要销售多关节型机器人,属于当前国际市场的主流产品,占外国企业在我国销售量的80%以上。

  (二)工业机器人产业链

  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主要包括研发设计、核心零部件制造、本体制造、系统集成和行业应用等部分。上游的核心零部件制造是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包括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三部分(见图1)。

  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在系统集成环节具有相对优势,而核心零部件制造是相对薄弱的环节。以精密减速器为例,欧洲和日本均已实现了减速器的自主化生产,减速器仅占国际品牌工业机器人单体成本的1/6。而国产减速器技术工艺相对落后,高价进口减速器约占成本的1/3,大幅高于国际品牌。

  二、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及动态

  (一)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

  根据IFR统计,20xx年,全球工业机器人的销量为178132台,同比增加12%,销量为历史最高水平。IFR预测,20xx年,全球工业机器人的销量将达到20万台左右,同比增加15%。20xx~20xx年,工业机器人的安装量将以年均12%的'速度增长(见图2)。

  从各大洲工业机器人供应量及预测看,亚洲/澳大利亚将是工业机器人供应量最大的地区。一方面,由于日本、韩国等亚洲生产大国将持续领跑地区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也呈迅速发展的态势,因此,亚洲地区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仍将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国家,大力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市场空间广阔,吸引大批国外生产商投资建厂、扩大产能。欧洲和美洲的市场相对饱和,未来将保持小幅增加、相对平缓的增长趋势(见图3)。

  20xx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约占全球销量的1/5。20xx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的约70%集中在中国、日本、美国、韩国和德国市场。其中,中国的购买量达到36560台,同比增加59%,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IFR预测,中国20xx年工业机器人的安装量将增至10万台。外资企业是中国市场的主要供应商,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统计,20xx年,国内企业在我国销售工业机器人约9500台;而外资企业在我国的工业机器人销售总量约2.7万台。20xx年1~6月,国产机器人的销售量为6400台,是20xx年全年的67%。

  20xx~20xx年,欧洲机器人供应量复合增长率为4.5%。20xx年,欧洲工业机器人销量约为43300台,同比增加5%,接近历史最好水平——20xx年的43800台。其中,欧洲汽车制造业的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同比增加17%,成为带动当年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增加的主要因素。

  从工业机器人的行业应用看,IFR的数据显示,20xx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密度(每万名产业工人占有的工业机器人数量)为62台/万人;欧洲、美洲和亚洲的密度分别为82台/万人、73台/万人和51台/万人。其中,韩国的工业机器人密度全球最高,达到437台/万人,日本为323台/万人,德国为282台/万人。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工业机器人密度从20xx年的51台/万人增加到20xx年的281台/万人,而其他行业的密度仅为14台/万人,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渐弱化,未来中国“机器换人”的潜在空间巨大。

  近年来,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遍及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电子电气制造业、工程机械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食品加工制造业等行业。在众多制造业领域中,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最为旺盛,如图5所示。20xx年,全球汽车工业的机器人装机量为69400台,占工业机器人全部销售量的39%。

  (二)工业机器人区域布局

  1.全球布局

  近年来,主要发达经济体将包括工业机器人在内的智能制造作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工业机器人技术日趋成熟,工业机器人成为一种标准设备,广泛应用于各领域。日本和欧洲是全球工业机器人的主要生产地,控制器、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等核心零部件已经实现了自主化生产。美国工业机器人企业基本满足了本国60%的需求,在航天、军工、汽车等领域的应用具有领先优势。韩国大力推广机器人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在医疗行业,机器人的优势明显。

  (1)日本是工业机器人的制造和出口大国。近年来,受日本国内市场趋近饱和以及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国内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乏力,未能恢复到20xx年危机前的水平。根据日本机器人协会(JARA)的数据,20xx年,日本工业机器人销售总量100870台,约占全球销售量的57%;销售额为4023.43亿日元,同比下降6.2%。从出口情况看,20xx年,日本出口量为75933台,同比增加1.6%;出口额达到2877亿日元,占全年销售总额的71.5%,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对工业机器人需求的大幅提高。日本在20xx年通过的《制造业白皮书》中强调,未来将重点发展制造业的尖端领域,加快机器人、下一代清洁能源汽车、再生医疗以及3D打印等行业的发展(见表2)。

  在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方面,日本的Nabtesco和Harmonic是全球重要的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其中,Nabtesco的机器人关节减速器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约为60%;中负荷及重负荷机器人用RV减速器的市场占有率约90%。

  (2)欧洲工业机器人企业实力强劲,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居于领先地位。欧洲的“火花”计划到20xx年,投入28亿欧元研发民用机器人,创造24万个就业岗位。200余家公司约1.2万名研发人员将参与该计划,在农业、制造业、医疗、交通、安全和家庭等各个领域推广使用机器人。德国“工业4.0”战略将“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作为重要方向,将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作为融入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重要切入点(见表3)。

  (3)美国机器人在军用、汽车领域的应用优势显著。由于美国制造业的对外转移,美国工业机器人虽然研发起步较早,但是推广应用相对缓慢。近年来,美国非常重视机器人语言和智能技术的研发应用,视觉、触觉等人工智能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军事、航天、汽车工业等领域。代表企业有Adept Technology,American Robot等,可以满足国内市场60%左右的需求。美国的“先进制造伙伴关系”计划高度重视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发新一代智能机器人。20xx年,美国国防部拟推出的“国防创新计划”将机器人列为军工行业重要的技术改革创新方向。

  (4)韩国工业机器人厂商占全球5%左右的市场份额。韩国现代重工生产的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于国内汽车、电子制造等行业,大幅提高了工业机器人的自给率。20xx年,韩国公布《机器人未来战略战网20xx》,重点扶植第三代智能机器人,缩小与日本、欧洲等领先国家和地区存在的技术差距,支持韩国工业机器人企业国际化,抢占智能机器人产业化的先机。

  2.国内布局

  在机器人产业发展迎来利好的契机下,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投资迅速增长,各地产业园区的规划和布局陆续展开。随着《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促进政策的出台,我国各地方对工业机器人产业的投资大幅增加。目前,全国已有上海、重庆、天津、青岛、沈抚新城等40多个城市计划建设机器人产业基地(园区),在建机器人项目产能为几十万台。沈阳新松、上海新时达等一批国内龙头工业机器人企业也加速在国内的生产布局。

  (1)东部: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区发展迅速

  上海:打造“2+1”集聚发展格局。20xx年,工业机器人被列为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海市经信委给予企业自主研发费用20%的补贴,并且在土地和人才方面提供优先支持。目前,上海已经有ABB、发那科、库卡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以及新松机器人、上海新时达等国内工业机器人厂商,形成了涵盖研发、制造、集成、应用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未来,上海工业机器人产业将形成“2+1”的集聚发展格局:一是打造以康桥、金桥为核心的浦东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发展壮大机器人技术研发、制造及系统集成;二是培育以顾村机器人产业园为核心的宝山机器人产业基地;三是依托骨干企业,在金山、松、嘉定、闵行等区,建设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产业园。同时,加强应用推广、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和标准制定等。根据规划,到20xx年,上海将领跑国内的机器人产业,产业产值将达到600亿~800亿元。

  苏:工业机器人产业集聚效应显现。苏省工业机器人产业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零部件配套体系相对完善。目前,苏省机器人研制企业已经超过50家,部分关键零部件已经能够实现自主研发生产,南京、常州等地区集聚效应已经初步显现。20xx年,苏省机器人产业销售收入达到450亿元,20xx~20xx年,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20xx年12月,苏省将工业机器人作为20xx年度四个重点领域质量攻关课题之一,力图增强龙头企业的设计研发和制造集成能力,提升关键零部件配套水平,完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带动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预计到20xx年,苏省机器人产业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25%。

  青岛:建设国际机器人产业园。20xx年,《青岛市十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xx~20xx)》将机器人作为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目前,青岛已有20余家工业机器人企业,实现年产值约3亿元,初步形成了环形胎面硫化翻新工业机器人、直角坐标取料机械手、全液压重载机器人、码垛机器人、高速捡拾机器人、包装机器人等优势产品。青岛国际机器人产业园已引进安川电机、新松机器人、软控科捷等35个机器人项目,总投资约84.2亿元。20xx年,青岛获批成为首家国家机器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根据规划,青岛将建设成为北方工业机器人产业基地。预计到20xx年,机器人产业链基本形成,在机器人本体制造和集成应用等重点领域青岛将成为全国重要的研发制造基地。

  (2)中部:安徽成为国家机器人产业集聚试点

  近年来,安徽工业机器人产业逐渐发展壮大,埃夫特等一批在国内有较强影响力的生产企业迅速崛起。同时,随着工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淮汽车、奇瑞汽车、合力叉车等大型企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旺盛。20xx年10月,国家批复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支持安徽打造机器人产业集聚试点。其中,试点将以埃夫特所在的芜湖市为龙头。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芜湖已规划5000亩产业园,建设机器人本体及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机器人系统及成套装备集成应用等六大功能区域,计划到20xx年形成产业规模超200亿元的芜马合工业机器人产业集群。

  (3)西部:重庆建设“机器人之都”

  20xx年,重庆提出建设“机器人之都”,并于20xx年10月发布了《关于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计划到20xx年,全市机器人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初步形成集聚检测设计平台、系统集成、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的综合产业集群,机器人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到20xx年,机器人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成为国内重要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基地,机器人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在打造“机器人之都”的框架下,为实现错位发展,重庆重点规划工业机器人和配套功能区、特种机器人功能区、服务机器人功能区。目前,双福工业园服务机器人功能区已有元谱机器人、社平科技等13家机器人系统集成企业落户,年产值达2亿元,4年后将超过50亿元。

机器人调研报告3

  工业机器人产销规模

  中投顾问在《20xx-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指出,在政府的引导以及中国企业自身成长压力的推动下,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近年呈爆发式增长态势。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和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数据显示,20xx年中国市场销售36560台工业机器人,占全球销售量的五分之一,同比增幅达60%,取代日本成为世界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20xx年我国市场共销售工业机器人5.7万台,较上年增长55%,已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20xx——20xx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平均增速达到了58.9%。20xx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12050台,同比增长26.2%,而20xx——20xx年的复合增长率则高达44.6%。

  中投顾问在《20xx-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指出,按照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统计数据,20xx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共生产销售22257台,同比增长31.3%,自主品牌保持了比外资品牌更快的增长速度。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xx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32996台(包括外资品牌),同比增长21.7%。20xx年一季度,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11497台,同比增长19.9%。

  工业机器人市场主体分析

  一、核心零部件厂商

  这些企业原来是生产数控系统、运动控制系统或伺服电机等自动化零部件的厂商,依靠着对工业机器人零部件的了解及丰富的客户资源进行销售。相关上市企业如汇川技术、新时达、华中数控、秦川发展。非上市企业如:南京埃斯顿、雷赛智能、广州数控、深圳固高、苏州绿的、南通振康等企业。

  二、行业系统集成商

  大多数为依靠高校背景或行业积累成长起来的系统集成企业,相关上市公司有:新松机器人、博实股份、天奇股份、华恒焊接、华昌达等。还有在某些行业如焊接、轮胎或食品加工领域有一定的'项目和了解,在项目中应用自己的机器人,相关上市公司如:软控股份、巨轮股份等。

  三、完全的新进入者

  这些企业是从不相关的领域跨入机器人市场,拟通过国内外机器人公司合作,依靠原有业务领域有一定的项目经验和了解在自身行业推广工业机器人。相关上市公司如:慈星股份、锐奇股份、亚威股份等。还有拟通过国内外机器人零部件公司合作进入核心零部件研制的公司,比如:上海机电。

  四、工业机器人的用户

  这些企业依靠对终端需求及工艺的充分了解,从原先机器人的用户转为生产机器人的厂商。相关公司如:安徽埃夫特、雷柏科技。

机器人调研报告4

  中投顾问在《20xx-2020年中国服务机器人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指出,在政府的引导以及中国企业自身成长压力的推动下,中国服务机器人产业近年呈爆发式增长态势。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和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数据显示,20xx年中国市场销售36560台服务机器人,占全球销售量的五分之一,同比增幅达60%,取代日本成为世界最大服务机器人市场。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20xx年我国市场共销售服务机器人5.7万台,较上年增长55%,已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服务机器人市场。20xx——20xx年我国服务机器人销量平均增速达到了58.9%。20xx年,中国服务机器人产量为12050台,同比增长26.2%,而20xx——20xx年的复合增长率则高达44.6%。

  中投顾问在《20xx-2020年中国服务机器人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指出,按照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统计数据,20xx年自主品牌服务机器人共生产销售22257台,同比增长31.3%,自主品牌保持了比外资品牌更快的增长速度。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xx年我国服务机器人产量为32996台(包括外资品牌),同比增长21.7%。20xx年一季度,我国服务机器人产量为11497台,同比增长19.9%。

  服务机器人市场主体分析

  一、核心零部件厂商

  这些企业原来是生产数控系统、运动控制系统或伺服电机等自动化零部件的厂商,依靠着对服务机器人零部件的了解及丰富的客户资源进行销售。相关上市企业如汇川技术、新时达、华中数控、秦川发展。非上市企业如:南京埃斯顿、雷赛智能、广州数控、深圳固高、苏州绿的、南通振康等企业。

  二、行业系统集成商

  大多数为依靠高校背景或行业积累成长起来的系统集成企业,相关上市公司有:新松机器人、博实股份、天奇股份、华恒焊接、华昌达等。还有在某些行业如焊接、轮胎或食品加工领域有一定的项目经验和了解,在项目中应用自己的机器人,相关上市公司如:软控股份、巨轮股份等。

  三、完全的新进入者

  这些企业是从不相关的领域跨入机器人市场,拟通过国内外机器人公司合作,依靠原有业务领域有一定的.项目经验和了解在自身行业推广服务机器人。相关上市公司如:慈星股份、锐奇股份、亚威股份等。还有拟通过国内外机器人零部件公司合作进入核心零部件研制的公司,比如:上海机电。

  四、服务机器人的用户

  这些企业依靠对终端需求及工艺的充分了解,从原先机器人的用户转为生产机器人的厂商。相关公司如:安徽埃夫特、雷柏科技。

机器人调研报告5

  一、引言

  创新性教学平台是将知识、素质、能力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平台,是大学生工程教育中的最高层次的教学平台。从全国高校工程培训中心创新实践发展可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获得了一定的重视,创新实践活动已经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以不同覆盖面进行。

  从部分重点院校的创新性实践平台可以看出,目前创新平台多以机器人为主,这是因为机器人是一部精密机械组合体,是一个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它融合了造型、机械、电子、传感器、计算机软件硬件和人工智能等众多先进技术,是目前世界各国高校和研究所进行教学研究和工程训练理想的实验平台。[1]机器人涉及到机、电、控制、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方面知识,可使学生得到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建构广域的工科知识基地,对材料、机械、电子、计算机硬件、软件科学、可编程控制和机电一体化流程有全面认识。

  我校作为地方性综合院校,与重点高校相比,在各种科技创新活动中,机器人类创新项目的参与程度比较低,有关机器人创新实践教学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探索如何利用机器人模型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组建机器人创新性教学平台的意义和目的

  机器人研究是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创新技能训练、工程实践训练最理想的平台。组建机器人创新性教学平台对于培养学生创新动手实践能力,对专业知识的巩固和融会贯通、提升院校办学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创新动手实践能力,对专业的`巩固和融会贯通。

  目前许多各种工科专业都开设了电子电路、检测技术与传感器、嵌入式微控制器、控制原理与控制工程、单片机和微控制器、数字电子和模拟电子、数字逻辑、检测技术与传感器等课程,但是课堂的的学习和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课程不足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无法根本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要从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其中一个途径就是让学生进行创新性的训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机器人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具备多种新技术,而且具备趣味性,通过创新性的教学平台能充分引导学生创新动手的实践能力。

  组建机器人创新性教学平台能为高等院校的学生和教师提供一个综合的专业机器人教育和研究平台,能通过采用系统的方法对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创新,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单片机和微控制器、数字电子和模拟电子、数字逻辑、检测技术与传感器等课程进行融会和贯通

  (二)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提高学院校知名度。

  通过机器人创新性教学平台,能够培养校园学术研究氛围,使学校的科研水平,学生的素质进一步得到提高。与此同时,由于近年来国内和国际上各种机器人比赛层出不穷,通过创建机器人创新性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国内外机器人赛事,不断取得优异成绩,这对提升院校知名度,具有重要意义。

  (三)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随着产业的升级,就业竞争在不断加剧,企业更需要动手强,具备专业知识过硬的中高端人才。目前适合企业的专业人才缺口相当大,造成这种原因的本质是学校教育过多地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创新技能、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参与机器人实验室的学习和工作,能增强就业竞争力,毕业后能够广泛适用于机电一体化、电气工程、自动化工程等方向的就业需求,更好的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做到学有所用,学所必用。

  三、机器人创新性教学平台的总体规划建设

  (一)硬件平台的建设

  建设机器人创新性教学平台需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由于高端机器人经费投入较大,受益人群较小,因此采取对中低端机器人的投入为主,高端为辅的发展策略。

  低端机器人采用自制设备的方式,采用AVR单片机为控制平台,小型直流伺服电机为动力源,加装多种传感器,自行设计电路板,制作小型机器人。通过调动师资力量,开发出基本的控制程序库,程序开源,并设计多种软件接口,方便学生调用学习。该种机器人造价低廉,成本为千元以下,能够配置2个班的数量,满足人数较多的教学要求。

  中端为进阶版本,采用ARM或DSP处理器作为控制核心,采用高精度数字舵机,构建小型双足人形机器人或多足机器人。既可以选购零组件自由搭配的产品,如BIOLOID的专家版机器人,也可以使用学校的车床和铣床自行加工通用型的构件,学生能用这些构件搭配出不同造型,风格各异的机器人。

  高端机器人技术含量较高,造价昂贵。一般针对具体比赛,如中型组足球机器人,机器鱼竞赛平台等。大部分兄弟院校都是采用购买的形式,主要研究软件开发、算法的改进,如图象处理等。这些机器人较适合高年级及其研究生以上使用,受众小,不适合大规模推广,但少量的购置对提高院校的科研能力有所帮助。

  (二)课程设置与实施方法。

  以机器人创新性教学平台为载体,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习阶段和层次的学生特点及专业教学的需求,组织师资力量,编写出具有专业特色,从入门到进阶的教材,并提供创新性的教学、工程训练和实验平台。

  机器人的硬件两大构成要素是机械部件和电气电子部件。机器人硬件的基本结构由机械系统构成,操作和运动由电气电子部件控制。机械部件主要包括减速机构、移动机构、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链传动机构和同步带传动等。电气电子部件包括伺服电机、电源模块、计算机、微处理机、嵌入式系统、传感器和控制电路等。采用机器人模型作为创新性实践教学平台,是因为机器人堪称机械设计、电子工程、工业自动化及自动控制等专业课程实践的最佳载体,可以在实验过程中,对机械加工、机械传动、气动技术、电子电路和软件编程等相关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2]而软件则主要涉及计算机和应用数学专业,含括了图象处理、语音识别、神经网络、模式匹配、专家系统、智能路径算法等方面。

  因此在课程设置与实施上,一是可以结合学科的特点进行设置,发挥学科特色。

  例如:机电学生能够结合数控加工课程,设计与加工机器人零件,进行安装、调试及运动控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可以结合嵌入式课程的学习,对电机驱动进行PID闭环控制等课程设计;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学生结合图象处理课程,开设机器人视觉识别等进阶课程。

  二是开展综合性的创新实验,鼓励学生利用学科交叉的知识,打破孤立的知识体系,不同专业学生组成团队,进行多学科综合性的创新性设计和验证。

  四、机器人创新性教学平台的应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机器人创新性教学平台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在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时,大多数学生对于机械创新和机器人创新兴趣浓厚,但对于其中涉及到的机  电一体化的、智能化的、对控制技术要求较高的知识,就会觉得不知道从何下手,甚至失去信心。

机器人调研报告6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向。20xx年12月,工信部苗圩部长在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智能制造是今后一个时期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核心目标,是制造业创新体系的关键。20xx年1月,省经信委徐一平主任在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指出把智能制造作为战略重点,探究智能制造生产方式,建立信息化条件下的工业生态体系。朱市长对进展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高度关注,多次指示加快进行产业培育,乐观争取国家机器人产业进展专项扶持资金。我委仔细落实市领导要求,全面开展产业调研、规划编制、企业培育、平台创建、示范应用,取得了肯定成效,并初步形成镇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进展思路。

  一、近期推动产业进展开展的主要工作

  1.加强产业讨论,加快规划编制。一是在全市范围内对具有工业机器人制造、配套力量的企业进行全面调研,摸清我市产业基础、研发平台、配套潜力、应用现状,形成镇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重点企业库,目前入库企业20家。排定20xx年全市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重点项目12个,总投资13.2亿元,今年方案完成投资7.5亿元。二是连续邀请国内闻名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专家、我市重点企业负责人、各辖市区发改经信委分管领导进行沟通座谈,汇合各方才智,广泛征求建议,制定出台了《镇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进展三年行动方案重点任务

  1.梯次培育重点企业。采纳招商引资和本土培育相结合方式,培育重点企业,快速扩大产业规模,集聚配套企业。一是以国内外知名制造企业为目标,开展全产业链招商引资,利用我市区位优势、配套优势等重点引进一批核心零部件及集成组装项目和研发设计机构。二是实施工业机器人企业跟踪培育方案,加大对天宏机械等本土机器人生产企业扶持力度,关心企业扩大市场份额,扩大品牌效应,引导企业做大做强。三是引导我市具有配套力量零部件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装备更新,主动开发工业机器人主机及配套产品,衍生出一批行业重点企业。

  2.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围绕两化深度融合,制造业智能化进展趋势,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建立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模式,提升自主创新及集成应用力量,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研发平台和技术储备,支持和引导制造企业、研发机构和应用单位合作攻关,利用外资企业技术溢出效应,缩短技术及应用差距。重点突破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及驱动器、掌握系统等制约产业进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嵌入式软件、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

  3.加速构建产业链条。形成凹凸搭配的优势产品和服务体系,重点开发市场前景宽阔的装配、焊接、搬运、包装等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品。创新进展模式,提高竞争力量,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进展,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研发、制造、应用、服务等环节协调进展,实现区域内产业良性互动。引导主机和集成企业围绕设计创新和产品功能升级,实施远程运行维护、检测维护、功能拓展等服务。乐观开展融资租赁业务,鼓舞工业机器人租赁公司或租赁公共平台进展,减轻中小企业购入机器人所需的资金负担。

  4.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产业集聚,打造一批特色鲜亮、优势互补、配套紧密的产业集群和制造园区。目前以配套力量较强的丹阳市、扬中市、镇新区的先进制造业园区为主要载体,将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列为各园区优先进展的主导产业,明确定位,突出特色,加速引进和实施一批重点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化项目。加快园区机器人产业进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优先推动标准厂房、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展现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条件成熟时,单独设置镇市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园,进一步扩大产业影响。

  5.加快推动智能制造。全面提升制造业产品、装备、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应用水平,逐步建立面对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加快进展高端智能装备产品,攻克环境感知、工业物联网、工业大数据等共性关键技术。促进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信息交互和智能协作,鼓舞进展基于互联网的共性化定制、柔性制造、才智物流等新型模式。推广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研发平台设计,建立准时响应、持续改进、全流程创新的产品研发体系。进展智能化生产制造和流程,推动制造装备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无缝对接。

  6.加快示范推广应用。针对各行业特点制定应用指导方针和技术解决方案,挖掘潜在应用市场。大力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示范项目,建设一批“数字工厂”、“才智车间”、机器人生产线,从市场应用端拉动产业进展。鼓舞本地主机企业从中低端市场起步,分行业、分需求细分市场,开展共性化定制生产及服务,提升工业机器人的质量牢靠性及使用经济性。乐观探究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商业推广和营运模式,激活产品应用市场,放大市场需求,拉动产业进展。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实施“机器换人”,促进产业规模化进展。

  7.完善协同服务平台。充分发挥镇市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联盟作用,完善产业链上下游联络机制,加强主机和零部件企业的需求配套对接;加强主机厂商、集成企业、用户企业的信息沟通和产品改进。依托苏高校、苏科技高校等高校资源优势,建立机器人基础讨论、仿真设计、试验检测、人才培训中心,夯实产业技术创新与可持续进展的基础。

  8.促进高端人才聚集。利用我市人才优待政策20条等相关政策,对把握关键核心技术、拥有自主学问产权的领军人才及团队进行定向引进。依托我市已有的机器人讨论所、博士后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广泛开展研发创新人才培育。加快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的专业化培育,着力培育高技能蓝领工人,充分吸纳储备各层次特地人才。

  9.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思路,乐观探究推行股权投资基金、融资租赁等多元化投入模式,促进项目建设和企业进展。每年选排一批技术先进、带动性强的企业和项目向金融机构进行推介。开拓多元化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和项目在国内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强化用地保障,各先进制造业园区要预留土地,优先保障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重大项目。

  10.聚焦叠加政策扶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支持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进展的各项优待政策,关心企业争取高端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专项、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进展专项资金。

  二、充分利用重大技术装备首台重点任务

  1.梯次培育重点企业。采纳招商引资和本土培育相结合方式,培育重点企业,快速扩大产业规模,集聚配套企业。一是以国内外知名制造企业为目标,开展全产业链招商引资,利用我市区位优势、配套优势等重点引进一批核心零部件及集成组装项目和研发设计机构。二是实施服务机器人企业跟踪培育方案,加大对天宏机械等本土机器人生产企业扶持力度,关心企业扩大市场份额,扩大品牌效应,引导企业做大做强。三是引导我市具有配套力量零部件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装备更新,主动开发服务机器人主机及配套产品,衍生出一批行业重点企业。

  2.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围绕两化深度融合,制造业智能化进展趋势,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建立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模式,提升自主创新及集成应用力量,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研发平台和技术储备,支持和引导制造企业、研发机构和应用单位合作攻关,利用外资企业技术溢出效应,缩短技术及应用差距。重点突破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及驱动器、掌握系统等制约产业进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嵌入式软件、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

  3.加速构建产业链条。形成凹凸搭配的优势产品和服务体系,重点开发市场前景宽阔的装配、焊接、搬运、包装等服务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品。创新进展模式,提高竞争力量,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进展,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研发、制造、应用、服务等环节协调进展,实现区域内产业良性互动。引导主机和集成企业围绕设计创新和产品功能升级,实施远程运行维护、检测维护、功能拓展等服务。乐观开展融资租赁业务,鼓舞服务机器人租赁公司或租赁公共平台进展,减轻中小企业购入机器人所需的资金负担。

  4.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产业集聚,打造一批特色鲜亮、优势互补、配套紧密的产业集群和制造园区。目前以配套力量较强的丹阳市、扬中市、镇江新区的先进制造业园区为主要载体,将服务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列为各园区优先进展的主导产业,明确定位,突出特色,加速引进和实施一批重点服务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化项目。加快园区机器人产业进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优先推动标准厂房、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展现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条件成熟时,单独设置镇江市服务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园,进一步扩大产业影响。

  5.加快推动智能制造。全面提升制造业产品、装备、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应用水平,逐步建立面对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加快进展高端智能装备产品,攻克环境感知、服务物联网、服务大数据等共性关键技术。促进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信息交互和智能协作,鼓舞进展基于互联网的共性化定制、柔性制造、才智物流等新型模式。推广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研发平台设计,建立准时响应、持续改进、全流程创新的产品研发体系。进展智能化生产制造和流程,推动制造装备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无缝对接。

  6.加快示范推广应用。针对各行业特点制定应用指导方针和技术解决方案,挖掘潜在应用市场。大力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示范项目,建设一批"数字工厂'、"才智车间'、机器人生产线,从市场应用端拉动产业进展。鼓舞本地主机企业从中低端市场起步,分行业、分需求细分市场,开展共性化定制生产及服务,提升服务机器人的.质量牢靠性及使用经济性。乐观探究服务机器人和智能制造商业推广和营运模式,激活产品应用市场,放大市场需求,拉动产业进展。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实施"机器换人',促进产业规模化进展。

  7.完善协同服务平台。充分发挥镇江市服务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联盟作用,完善产业链上下游联络机制,加强主机和零部件企业的需求配套对接;加强主机厂商、集成企业、用户企业的信息沟通和产品改进。依托江苏高校、江苏科技高校等高校资源优势,建立机器人基础讨论、仿真设计、试验检测、人才培训中心,夯实产业技术创新与可持续进展的基础。

  8.促进高端人才聚集。利用我市人才优待政策20条等相关政策,对把握关键核心技术、拥有自主学问产权的领军人才及团队进行定向引进。依托我市已有的机器人讨论所、博士后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广泛开展研发创新人才培育。加快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的专业化培育,着力培育高技能蓝领工人,充分吸纳储备各层次特地人才。

  9.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思路,乐观探究推行股权投资基金、融资租赁等多元化投入模式,促进项目建设和企业进展。每年选排一批技术先进、带动性强的企业和项目向金融机构进行推介。开拓多元化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和项目在国内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强化用地保障,各先进制造业园区要预留土地,优先保障服务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重大项目。

  10.聚焦叠加政策扶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支持服务机器人和智能制造进展的各项优待政策,关心企业争取高端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专项、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进展专项资金。充分利用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在建机器人项目产能为几十万台。沈阳新松、上海新时达等一批国内龙头服务机器人企业也加速在国内的生产布局。

  (1)东部:服务机器人产业园区进展快速

  上海:打造"2+X'集聚进展格局。20xx年,服务机器人被列为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海市经信委赐予企业自主研发费用20%的补贴,并且在土地和人才方面供应优先支持。目前,上海已经有ABB、发那科、库卡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以及新松机器人、上海新时达等国内服务机器人厂商,形成了涵盖研发、制造、集成、应用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将来,上海服务机器人产业将形成"2+X'的集聚进展格局:一是打造以康桥、金桥为核心的浦东机器人产业集聚区,进展壮大机器人技术研发、制造及系统集成;二是培育以顾村机器人产业园为核心的宝山机器人产业基地;三是依托骨干企业,在金山、松江、嘉定、闵行等区,建设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产业园。同时,加强应用推广、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培育和标准制定等。依据规划,到20xx年,上海将领跑国内的机器人产业,产业产值将达到600亿~800亿元。

  江苏:服务机器人产业集聚效应显现。江苏省服务机器人产业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零部件配套体系相对完善。目前,江苏省机器人研制企业已经超过50家,部分关键零部件已经能够实现自主研发生产,南京、常州等地区集聚效应已经初步显现。20xx年,江苏省机器人产业销售收入达到450亿元,20xx~20xx年,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20xx年12月,江苏省将服务机器人作为20xx年度四个重点领域质量攻关课题之一,力图增加龙头企业的设计研发和制造集成力量,提升关键零部件配套水平,完善服务机器人产业链,带动服务机器人产业进展。估计到20xx年,江苏省机器人产业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25%。

  青岛:建设国际机器人产业园。20xx年,《青岛市十大新兴产业进展总体规划(20xx~20xx)》将机器人作为重点进展的新兴产业。目前,青岛已有20余家服务机器人企业,实现年产值约3亿元,初步形成了环形胎面硫化翻新服务机器人、直角坐标取料机械手、全液压重载机器人、码垛机器人、高速捡拾机器人、包装机器人等优势产品。青岛国际机器人产业园已引进安川电机、新松机器人、软控科捷等35个机器人项目,总投资约84.2亿元。20xx年,青岛获批成为首家国家机器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依据规划,青岛将建设成为北方服务机器人产业基地。估计到20xx年,机器人产业链基本形成,在机器人本体制造和集成应用等重点领域青岛将成为全国重要的研发制造基地。

  (2)中部:安徽成为国家机器人产业集聚试点

  近年来,安徽服务机器人产业渐渐进展壮大,埃夫特等一批在国内有较强影响力的生产企业快速崛起。同时,随着服务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江淮汽车、奇瑞汽车、合力叉车等大型企业对服务机器人的需求旺盛。20xx年10月,国家批复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进展试点实施方案,支持安徽打造机器人产业集聚试点。其中,试点将以埃夫特所在的芜湖市为龙头。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芜湖已规划5000亩产业园,建设机器人本体及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机器人系统及成套装备集成应用等六大功能区域,方案到20xx年形成产业规模超200亿元的芜马合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

  (3)西部:重庆建设"机器人之都'

  20xx年,重庆提出建设"机器人之都',并于20xx年10月发布了《关于推动机器人产业进展的指导意见》,方案到20xx年,全市机器人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初步形成集聚检测设计平台、系统集成、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的综合产业集群,机器人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到20xx年,机器人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成为国内重要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基地,机器人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在打造"机器人之都'的框架下,为实现错位进展,重庆重点规划服务机器人和配套功能区、特种机器人功能区、服务机器人功能区。目前,双福服务园服务机器人功能区已有元谱机器人、社平科技等13家机器人系统集成企业落户,年产值达2亿元,4年后将超过50亿元。

机器人调研报告7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向。20xx年12月,工信部苗圩部长在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智能制造是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核心目标,是制造业创新体系的关键。20xx年1月,省经信委徐一平主任在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指出把智能制造作为战略重点,探索智能制造生产方式,建立信息化条件下的工业生态体系。朱市长对发展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高度关注,多次指示加快进行产业培育,积极争取国家机器人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我委认真落实市领导要求,全面开展产业调研、规划编制、企业培育、平台创建、示范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初步形成镇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思路。

  一、近期推进产业发展开展的主要工作

  1.加强产业研究,加快规划编制。一是在全市范围内对具有工业机器人制造、配套能力的企业进行全面调研,摸清我市产业基础、研发平台、配套潜力、应用现状,形成镇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重点企业库,目前入库企业20家。排定20xx年全市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重点项目12个,总投资13.2亿元,今年计划完成投资7.5亿元。二是连续邀请国内著名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专家、我市重点企业负责人、各辖市区发改经信委分管领导进行交流座谈,汇集各方智慧,广泛征求建议,制定出台了《镇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xx-20xx)》。

  2.建立产业联盟,加强协作配套。建立健全有利于产业发展、创新激励、推广应用的良好环境。20xx年12月,我委组织成立镇市工业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全市首批30家涉足工业机器人和有智能化技改需求的企业加盟,联盟成立将对现有产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紧密对接企业需求、开展联合创新研发,成为我市工业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3.积极向上争取,加大政策扶持。一是我委积极向省经信委汇报争取,推荐镇企业列入省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重大专项及项目。截至2月底,先后组织苏安德信超导加速器科技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申报苏省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制造商;威凡智能电气高科技等4家企业申报苏省智能制造支撑体系服务商;苏首控制造技术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申报省经信委智能制造(机器人制造)诊断项目。二是1月份,以市政府办名义正式印发《关于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实施意见》,实施专业制造系统、智能制造设备以及大型成套技术装备的升级改造工程,推进智能制造型技术改造,对符合国家、省、市产业政策的重点项目,实施周期原则上不超过两年,技术设备投资额超过500万元(按国税系统固定资产增值税抵扣额计算),并符合项目核准或备案要求,在项目竣工投产或主体设备到位后,按实际技术设备购置额的一定比例进行补助。

  4.推进技术改造,引导“机器换人”。我们围绕“机器换人”、智能成套装备制造、“智能工厂”建设、嵌入式软件应用等重点领域,鼓励企业开展以更新自动化、智能化装备为主导的技术改造。大全集团、仅一包装、艾科半导体、强凌电子、东方电热等一批重点企业成功开展“机器换人”,建设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智能车间”和智能化生产线。巨宝精密加工、盛邦家俱、荣嘉精密机械、泛凯斯特铸造、中电电气等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国内外先进工业机器人,极大降低用工需求和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强烈的示范带动效应,企业“机器换人”热情高涨,步伐加快。

  5.扶持重点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我们集中力量对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重点企业进行叠加扶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帮助苏天宏机械工业公司机器人异形工件表面精整机成功争取20xx年苏省首台(套)重大装备,并进入苏省机器人产业发展重大装备产业化类项目。部分骨干企业已经与国内外知名的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和产品研发。

  二、产业发展基础及存在问题

  (一)推进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具有较强的零部件配套和研发能力。我市是苏南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可为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提供良好配套及研发支撑。20xx年,全市装备制造业产业规模超过300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销售1063亿元,“海陆空”产业快速发展,已形成船舶与海洋工程、汽车及零部件、航空航天、工程机械、智能电气等优势特色产业板块。制造业拥有省级以上“三站三中心”32家。其中,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5家,拥有国家级船舶与海洋工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国家级智能成套电器工程技术中心等。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领域,我市逐步形成了天宏机械、苏首控制造技术、九劲智能机械、慧明智能科技、中化聚氨酯工业设备等机器人制造企业及大力液压件、希西维轴承、威凡智能电气等配套企业,可生产搬运、取放、精整等自动化整机装备及零部件,20xx年全行业实现销售约45亿元。

  2.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工业机器人是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高度融合发展的产业,嵌入式控制系统、伺服系统占到工业机器人成套设备造价的36%;同时,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对厂房布局、生产流程、经营管理都有更高的要求,可带动3倍左右工业设计、系统工程等配套服务发展。我市软件信息产业总量在全省位列第四,主要得益于智能电气和船舶智能化的发展对嵌入式软件的需求,选择工业机器人作为我市先进制造业突破方向,既可以有效提高全市装备制造水平,也可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层次和总量,更能加快镇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推进两化深度融合,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

  3. “机器换人”形成巨大的潜在市场。中国经济处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人口老龄化速度是发达国家的2倍,人力成本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长,用工难、用工贵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突出因素之一。而工业机器人购买和使用成本不断下降,性能不断提升,还能在恶劣、危险以及重复等特殊环境中工作,替代人工的综合经济效益越来越明显。随着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加快,进一步扩大企业对于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的需求,汽车、物流、化工、造纸、纺织、航空航天等应用行业需要更新大量的工业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在建的北汽华东(镇)产业基地项目、航天晨光镇专用汽车、公务机整机制造等在建项目将大量采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化装备,主要集中在焊接、打磨、喷涂、切割、码垛、搬运、上下料、分拣、包装等环节,强劲的市场需求将有力拉动产业快速发展。

  4.具有较强的科研优势和产业化能力。苏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是省级重点,多次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研究;苏科技大学在机器人嵌入式控制系统、机器人焊接研究、海洋机器人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同时,苏大学、苏科技大学、镇高专和周边南京、常州等地大学均有机械自动化相关专业,我市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既可以将科研成果就地转化为生产力,也可以留住和吸引高端人才在镇就业、创业。

  (二)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起步较慢,与先进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产业基础较为薄弱,缺乏核心功能部件和关键系统集成企业,现有企业规模较小。二是自主品牌产品市场影响力弱,推广难度大,尚未形成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品体系。三是推进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标准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机制等还不健全。四是国内多地上马工业机器人项目,建设工业机器人制造园区,市场竞争不断加剧,重复建设隐忧显现。

  三、下阶段发展思路、目标及任务

  (一)发展思路

  充分发挥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在产业高端升级中的支撑与牵引作用,以扩大产业规模,培育竞争优势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应用为核心,利用镇现有的产业、技术、人才、应用等综合优势,加强关键环节和基础共性技术突破,坚持示范应用带动产业发展,加快两化深度融合推进智能制造,引导产业集中集聚发展,加速形成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模式,建立具有强大创新活力和竞争优势的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基地。

  (二)发展目标

  到20xx年,镇市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规模力争达到100亿,约占全省规模的10%,年均增长30%。初步形成集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集成应用为一体的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基地。

  1.企业培育。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知名的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龙头企业。形成3-5家主机生产企业,10-20家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主要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达到40%以上,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并带动研发设计、检测检验、售后服务、嵌入式软件、融资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产业发展。

  2.核心技术。到20xx年,在全市范围内形成20家左右工业机器人创新研发平台,申报专利100项。通过科技攻关、引进购买、合作生产等模式,全面掌握高性能精密减速器、专用伺服系统、传感控制系统等核心技术。形成较强的拓展集成应用能力,研制供多种领域使用、具备专用功能、运行可靠、成本合理的中高端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

  3.示范应用。紧跟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超前对接“工业4.0”,推动“机器人+物联网”在生产制造中的应用普及。在汽车制造、工程机械、绿色化工、船舶海工、食品加工、现代物流等行业组织实施100个“机器换人”项目,推广工业机器人及智能生产线成套装备,建设20家左右的“数字工厂”和“智慧车间”。到20xx年,在重点应用领域,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100台/万人。

  4.两化融合。深化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各个环节融合应用,实施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及全流程的集成创新和技术改造,不断提高智能化水平。到20xx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的比重达到90%以上。

  5.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配套紧密的产业集群和制造园区。到20xx年,力争形成2-3个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园区,园区企业集中度达到60%。

  (三)重点任务

  1.梯次培育重点企业。采用招商引资和本土培育相结合方式,培育重点企业,快速扩大产业规模,集聚配套企业。一是以国内外知名制造企业为目标,开展全产业链招商引资,利用我市区位优势、配套优势等重点引进一批核心零部件及集成组装项目和研发设计机构。二是实施工业机器人企业跟踪培育计划,加大对天宏机械等本土机器人生产企业扶持力度,帮助企业扩大市场份额,扩大品牌效应,引导企业做大做强。三是引导我市具有配套能力零部件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装备更新,主动开发工业机器人主机及配套产品,衍生出一批行业重点企业。

  2.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围绕两化深度融合,制造业智能化发展趋势,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建立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模式,提升自主创新及集成应用能力,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研发平台和技术储备,支持和引导制造企业、研发机构和应用单位合作攻关,利用外资企业技术溢出效应,缩短技术及应用差距。重点突破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及驱动器、控制系统等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嵌入式软件、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

  3.加速构建产业链条。形成高低搭配的优势产品和服务体系,重点开发市场前景广阔的装配、焊接、搬运、包装等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品。创新发展模式,提高竞争能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研发、制造、应用、服务等环节协调发展,实现区域内产业良性互动。引导主机和集成企业围绕设计创新和产品功能升级,实施远程运行维护、检测维护、功能拓展等服务。积极开展融资租赁业务,鼓励工业机器人租赁公司或租赁公共平台发展,减轻中小企业购入机器人所需的资金负担。

  4.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产业集聚,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配套紧密的产业集群和制造园区。目前以配套能力较强的丹阳市、扬中市、镇新区的先进制造业园区为主要载体,将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列为各园区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明确定位,突出特色,加速引进和实施一批重点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化项目。加快园区机器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优先推进标准厂房、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展示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条件成熟时,单独设置镇市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园,进一步扩大产业影响。

  5.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全面提升制造业产品、装备、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应用水平,逐步建立面向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加快发展高端智能装备产品,攻克环境感知、工业物联网、工业大数据等共性关键技术。促进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信息交互和智能协作,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柔性制造、智慧物流等新型模式。推广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研发平台设计,建立及时响应、持续改进、全流程创新的产品研发体系。发展智能化生产制造和流程,推动制造装备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无缝对接。

  6.加快示范推广应用。针对各行业特点制定应用指导方针和技术解决方案,挖掘潜在应用市场。大力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示范项目,建设一批“数字工厂”、“智慧车间”、机器人生产线,从市场应用端拉动产业发展。鼓励本地主机企业从中低端市场起步,分行业、分需求细分市场,开展个性化定制生产及服务,提升工业机器人的质量可靠性及使用经济性。积极探索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商业推广和营运模式,激活产品应用市场,放大市场需求,拉动产业发展。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实施“机器换人”,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

  7.完善协同服务平台。充分发挥镇市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联盟作用,完善产业链上下游联络机制,加强主机和零部件企业的需求配套对接;加强主机厂商、集成企业、用户企业的信息交流和产品改进。依托苏大学、苏科技大学等高校资源优势,建立机器人基础研究、仿真设计、试验检测、人才培训中心,夯实产业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8.促进高端人才聚集。利用我市人才优惠政策20条等相关政策,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军人才及团队进行定向引进。依托我市已有的机器人研究所、博士后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广泛开展研发创新人才培养。加快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的专业化培养,着力培养高技能蓝领工人,充分吸纳储备各层次专门人才。

  9.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思路,积极探索推行股权投资基金、融资租赁等多元化投入模式,促进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每年选排一批技术先进、带动性强的企业和项目向金融机构进行推介。开拓多元化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和项目在国内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强化用地保障,各先进制造业园区要预留土地,优先保障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重大项目。

  10.聚焦叠加政策扶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支持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帮助企业争取高端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专项、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充分利用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研发费用加计抵扣、固定资产投资增值税抵扣等政策加快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企业装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安排市级专项引导资金,扶持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重点企业及重大项目。

机器人调研报告8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服务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向。20xx年12月,工信部苗圩部长在全国服务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智能制造是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核心目标,是制造业创新体系的关键。20xx年1月,省经信委徐一平主任在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指出把智能制造作为战略重点,探索智能制造生产方式,建立信息化条件下的服务生态体系。朱市长对发展服务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高度关注,多次指示加快进行产业培育,积极争取国家机器人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我委认真落实市领导要求,全面开展产业调研、规划编制、企业培育、平台创建、示范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初步形成镇江服务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思路。

  一、近期推进产业发展开展的主要工作

  1.加强产业研究,加快规划编制。一是在全市范围内对具有服务机器人制造、配套能力的企业进行全面调研,摸清我市产业基础、研发平台、配套潜力、应用现状,形成镇江服务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重点企业库,目前入库企业20家。排定20xx年全市服务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重点项目12个,总投资13.2亿元,今年计划完成投资7.5亿元。二是连续邀请国内著名的服务机器人产业专家、我市重点企业负责人、各辖市区发改经信委分管领导进行交流座谈,汇集各方智慧,广泛征求建议,制定出台了《镇江服务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xx-2019)》。

  2.建立产业联盟,加强协作配套。建立健全有利于产业发展、创新激励、推广应用的良好环境。20xx年12月,我委组织成立镇江市服务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全市首批30家涉足服务机器人和有智能化技改需求的企业加盟,联盟成立将对现有产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紧密对接企业需求、开展联合创新研发,成为我市服务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3.积极向上争取,加大政策扶持。一是我委积极向省经信委汇报争取,推荐镇江企业列入省服务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重大专项及项目。截至2月底,先后组织江苏安德信超导加速器科技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申报江苏省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制造商;威凡智能电气高科技等4家企业申报江苏省智能制造支撑体系服务商;江苏首控制造技术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申报省经信委智能制造(机器人制造)诊断项目。二是1月份,以市政府办名义正式印发《关于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实施意见》,实施专业制造系统、智能制造设备以及大型成套技术装备的升级改造工程,推进智能制造型技术改造,对符合国家、省、市产业政策的重点项目,实施周期原则上不超过两年,技术设备投资额超过500万元(按国税系统固定资产增值税抵扣额计算),并符合项目核准或备案要求,在项目竣工投产或主体设备到位后,按实际技术设备购置额的一定比例进行补助。

  4.推进技术改造,引导"机器换人"。我们围绕"机器换人"、智能成套装备制造、"智能工厂"建设、嵌入式软件应用等重点领域,鼓励企业开展以更新自动化、智能化装备为主导的技术改造。大全集团、仅一包装、艾科半导体、强凌电子、东方电热等一批重点企业成功开展"机器换人",建设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智能车间"和智能化生产线。巨宝精密加工、盛邦家俱、荣嘉精密机械、泛凯斯特铸造、中电电气等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国内外先进服务机器人,极大降低用工需求和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强烈的示范带动效应,企业"机器换人"热情高涨,步伐加快。

  5.扶持重点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我们集中力量对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重点企业进行叠加扶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帮助江苏天宏机械服务公司机器人异形工件表面精整机成功争取20xx年江苏省首台(套)重大装备,并进入江苏省机器人产业发展重大装备产业化类项目。部分骨干企业已经与国内外知名的服务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和产品研发。

  二、产业发展基础及存在问题

  (一)推进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具有较强的零部件配套和研发能力。我市是苏南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可为服务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提供良好配套及研发支撑。20xx年,全市装备制造业产业规模超过300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销售1063亿元,"海陆空"产业快速发展,已形成船舶与海洋工程、汽车及零部件、航空航天、工程机械、智能电气等优势特色产业板块。制造业拥有省级以上"三站三中心"32家。其中,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5家,拥有国家级船舶与海洋工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国家级智能成套电器工程技术中心等。在服务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领域,我市逐步形成了天宏机械、江苏首控制造技术、九劲智能机械、慧明智能科技、中化聚氨酯服务设备等机器人制造企业及大力液压件、希西维轴承、威凡智能电气等配套企业,可生产搬运、取放、精整等自动化整机装备及零部件,20xx年全行业实现销售约45亿元。

  2.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服务机器人是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高度融合发展的产业,嵌入式控制系统、伺服系统占到服务机器人成套设备造价的36%;同时,服务机器人的应用对厂房布局、生产流程、经营管理都有更高的要求,可带动3倍左右服务设计、系统工程等配套服务发展。我市软件信息产业总量在全省位列第四,主要得益于智能电气和船舶智能化的发展对嵌入式软件的需求,选择服务机器人作为我市先进制造业突破方向,既可以有效提高全市装备制造水平,也可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层次和总量,更能加快镇江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推进两化深度融合,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

  3. "机器换人"形成巨大的潜在市场。中国经济处在服务化中后期阶段,人口老龄化速度是发达国家的2倍,人力成本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长,用工难、用工贵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突出因素之一。而服务机器人购买和使用成本不断下降,性能不断提升,还能在恶劣、危险以及重复等特殊环境中工作,替代人工的'综合经济效益越来越明显。随着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加快,进一步扩大企业对于服务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的需求,汽车、物流、化工、造纸、纺织、航空航天等应用行业需要更新大量的服务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在建的北汽华东(镇江)产业基地项目、航天晨光镇江专用汽车、公务机整机制造等在建项目将大量采用服务机器人及智能化装备,主要集中在焊接、打磨、喷涂、切割、码垛、搬运、上下料、分拣、包装等环节,强劲的市场需求将有力拉动产业快速发展。

  4.具有较强的科研优势和产业化能力。江苏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是省级重点,多次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研究;江苏科技大学在机器人嵌入式控制系统、机器人焊接研究、海洋机器人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同时,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镇江高专和周边南京、常州等地大学均有机械自动化相关专业,我市发展服务机器人产业,既可以将科研成果就地转化为生产力,也可以留住和吸引高端人才在镇江就业、创业。

  (二)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服务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起步较慢,与先进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产业基础较为薄弱,缺乏核心功能部件和关键系统集成企业,现有企业规模较小。二是自主品牌产品市场影响力弱,推广难度大,尚未形成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品体系。三是推进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标准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机制等还不健全。四是国内多地上马服务机器人项目,建设服务机器人制造园区,市场竞争不断加剧,重复建设隐忧显现。

  三、下阶段发展思路、目标及任务

  (一)发展思路

  充分发挥服务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在产业高端升级中的支撑与牵引作用,以扩大产业规模,培育竞争优势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应用为核心,利用镇江现有的产业、技术、人才、应用等综合优势,加强关键环节和基础共性技术突破,坚持示范应用带动产业发展,加快两化深度融合推进智能制造,引导产业集中集聚发展,加速形成服务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模式,建立具有强大创新活力和竞争优势的服务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基地。

  (二)发展目标

  到20xx年,镇江市服务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规模力争达到100亿,约占全省规模的10%,年均增长30%。初步形成集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集成应用为一体的服务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基地。

  1.企业培育。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知名的服务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龙头企业。形成3-5家主机生产企业,10-20家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主要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达到40%以上,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并带动研发设计、检测检验、售后服务、嵌入式软件、融资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产业发展。

  2.核心技术。到20xx年,在全市范围内形成20家左右服务机器人创新研发平台,申报专利100项。通过科技攻关、引进购买、合作生产等模式,全面掌握高性能精密减速器、专用伺服系统、传感控制系统等核心技术。形成较强的拓展集成应用能力,研制供多种领域使用、具备专用功能、运行可靠、成本合理的中高端服务机器人及智能装备。

  3.示范应用。紧跟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服务革命,超前对接"服务4.0",推动"机器人+物联网"在生产制造中的应用普及。在汽车制造、工程机械、绿色化工、船舶海工、食品加工、现代物流等行业组织实施100个"机器换人"项目,推广服务机器人及智能生产线成套装备,建设20家左右的"数字工厂"和"智慧车间"。到20xx年,在重点应用领域,服务机器人密度达到100台/万人。

  4.两化融合。深化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各个环节融合应用,实施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及全流程的集成创新和技术改造,不断提高智能化水平。到20xx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的比重达到90%以上。

  5.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配套紧密的产业集群和制造园区。到20xx年,力争形成2-3个服务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园区,园区企业集中度达到60%。

  (三)重点任务

  1.梯次培育重点企业。采用招商引资和本土培育相结合方式,培育重点企业,快速扩大产业规模,集聚配套企业。一是以国内外知名制造企业为目标,开展全产业链招商引资,利用我市区位优势、配套优势等重点引进一批核心零部件及集成组装项目和研发设计机构。二是实施服务机器人企业跟踪培育计划,加大对天宏机械等本土机器人生产企业扶持力度,帮助企业扩大市场份额,扩大品牌效应,引导企业做大做强。三是引导我市具有配套能力零部件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装备更新,主动开发服务机器人主机及配套产品,衍生出一批行业重点企业。

  2.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围绕两化深度融合,制造业智能化发展趋势,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建立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模式,提升自主创新及集成应用能力,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研发平台和技术储备,支持和引导制造企业、研发机构和应用单位合作攻关,利用外资企业技术溢出效应,缩短技术及应用差距。重点突破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及驱动器、控制系统等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嵌入式软件、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

  3.加速构建产业链条。形成高低搭配的优势产品和服务体系,重点开发市场前景广阔的装配、焊接、搬运、包装等服务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品。创新发展模式,提高竞争能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研发、制造、应用、服务等环节协调发展,实现区域内产业良性互动。引导主机和集成企业围绕设计创新和产品功能升级,实施远程运行维护、检测维护、功能拓展等服务。积极开展融资租赁业务,鼓励服务机器人租赁公司或租赁公共平台发展,减轻中小企业购入机器人所需的资金负担。

  4.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产业集聚,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配套紧密的产业集群和制造园区。目前以配套能力较强的丹阳市、扬中市、镇江新区的先进制造业园区为主要载体,将服务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列为各园区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明确定位,突出特色,加速引进和实施一批重点服务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化项目。加快园区机器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优先推进标准厂房、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展示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条件成熟时,单独设置镇江市服务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园,进一步扩大产业影响。

  5.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全面提升制造业产品、装备、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应用水平,逐步建立面向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加快发展高端智能装备产品,攻克环境感知、服务物联网、服务大数据等共性关键技术。促进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信息交互和智能协作,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柔性制造、智慧物流等新型模式。推广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研发平台设计,建立及时响应、持续改进、全流程创新的产品研发体系。发展智能化生产制造和流程,推动制造装备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无缝对接。

  6.加快示范推广应用。针对各行业特点制定应用指导方针和技术解决方案,挖掘潜在应用市场。大力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示范项目,建设一批"数字工厂"、"智慧车间"、机器人生产线,从市场应用端拉动产业发展。鼓励本地主机企业从中低端市场起步,分行业、分需求细分市场,开展个性化定制生产及服务,提升服务机器人的质量可靠性及使用经济性。积极探索服务机器人和智能制造商业推广和营运模式,激活产品应用市场,放大市场需求,拉动产业发展。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实施"机器换人",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

  7.完善协同服务平台。充分发挥镇江市服务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联盟作用,完善产业链上下游联络机制,加强主机和零部件企业的需求配套对接;加强主机厂商、集成企业、用户企业的信息交流和产品改进。依托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高校资源优势,建立机器人基础研究、仿真设计、试验检测、人才培训中心,夯实产业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8.促进高端人才聚集。利用我市人才优惠政策20条等相关政策,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军人才及团队进行定向引进。依托我市已有的机器人研究所、博士后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广泛开展研发创新人才培养。加快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的专业化培养,着力培养高技能蓝领工人,充分吸纳储备各层次专门人才。

  9.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思路,积极探索推行股权投资基金、融资租赁等多元化投入模式,促进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每年选排一批技术先进、带动性强的企业和项目向金融机构进行推介。开拓多元化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和项目在国内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强化用地保障,各先进制造业园区要预留土地,优先保障服务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重大项目。

  10.聚焦叠加政策扶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支持服务机器人和智能制造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帮助企业争取高端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专项、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充分利用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研发费用加计抵扣、固定资产投资增值税抵扣等政策加快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企业装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安排市级专项引导资金,扶持服务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重点企业及重大项目。

【机器人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调研的报告02-07

调研报告02-15

文案调研报告03-22

旅游调研报告06-19

餐厅的调研报告06-19

商圈调研报告06-30

调研实习报告07-01

课题调研报告02-23

用工调研报告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