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愁原文赏析

时间:2023-07-30 15:35:54 赏析 我要投稿

【热】春愁原文赏析

  春愁原文赏析 篇1

  原文

  香冷金炉,梦回鸳帐馀香嫩。

  更无人问。

  一枕江南恨。

  消瘦休文,顿觉春衫褪。

  清明近。

  杏花吹尽。

  薄暮东风紧。

  译文

  从梦中醒来,金炉中的香已冷,绣着鸳鸯的帷帐低垂着,点点余香若有若无。想要对人诉说梦境,却无人相问,只剩一枕的忧郁苦闷。

  我已经消瘦得如沈约般,突然就觉得春衫都宽宽大大了。清明已近,杏花已被吹落殆尽。不知不觉就到黄昏,顿感东风阵阵夹着寒意。

  注释

  金炉:又作‘金猊’,香炉的一种。其形似狮。

  鸳帐:绣有鸳纹的帐帏。

  休文:即梁沈约,她是一个多愁多病的才子。

  东风:春风。

  赏析

  这首词写春景,抒离恨。上片写室内情景。香冷金猊,梦回鸳帐,离恨一枕,悄无人问。下片写室外景色。清明节近,杏花随风,薄暮来临,东风渐紧。全词通过景物描写,曲折含蓄地表露了春愁与离恨。委婉柔媚,意境幽美。

  婉约词表现的往往是一种深沉委婉的思绪,心灵的潜流,虽窄却深。高度的物质文明陶冶了文人细腻的感受,时代的阴影又使得有宋一代文学带上了哀怨的色彩,而词这种艺术表现形式自身积淀的审美标准也影响了词作者命题和立意。所以,作为一代中兴名相的赵鼎,也将这首“春愁”词也写得婉约低回,“不减花间”(黄昇语),那么本词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词的上片写春梦醒来独自愁。“香冷金炉,梦回鸳帐馀香嫩。”这两句说的是,金炉中,香已冷,绣着鸳鸯的帐惟低垂着,一切都是那么闲雅,那么静谧,那么温馨。一个“嫩”字以通感的手法写出了余香之幽微,若有若无。但这种宁静而温馨的环境又似乎处处暗含着一种无可排解的孤独和感时伤怀的愁绪,这愁绪犹如那缕缕余香,捉摸不到,又排遣不去。“更无人问,一枕江南恨。”这说的是午梦醒来,愁绪不散,欲说梦境,又无人相慰相问。“恨”以“一枕”修饰,犹如用“一江”、“一舟”来修饰“愁”,化抽象为具体事物,组接无理而化合巧妙。“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岑参《春梦》)。梦中的追寻越是迫切,醒来的失望就越发浓重。至于这恨,所指到底是什么,词人没有讲明,也无须讲明,这是因为这是一种无所不在的闲愁闲恨,是一种泛化了的苦闷,这恨中蕴含的既有时代的忧郁,也有个人的愁绪。

  伤春愁春只是本词的表层含义,人生的喟叹,世事的忧虑,才是本词的.深层含义。

  下片以“消瘦休文”自比。“休文”即梁沈约,她是一个多愁多病的才子。据载,沈约病中日益消瘦,以至“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故此后人常以“沈腰”来比喻消瘦。“顿觉春衫褪”以夸张的手法突出“消瘦”的程度。“春衫裉”即春衫宽。这两句说的是衣服觉宽,人儿憔悴、苦涩之中有着执着。“顿”字以时间之短与衣衫之宽的对比突出消瘦之快,“顿”还有惊奇、感叹、无奈等复杂感情。“清明近,杏花吹尽,薄暮东风紧。”这三句以景作结,含不尽之意。这三句说的是清明已近,那闹春杏花已吹落殆尽,春色将老“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在这种冷清的境界里,作者独立无语,不觉又是黄昏,顿感东风阵阵夹寒意。清明时节多风雨,若再有风雨夜过园林,无多春色还能留几分呢?东风带来春雨,催开百花,然而东风又吹老园林,送走春色,所以宋人常有“东风恶”之语。“薄暮东风紧”写的是眼前之景,暗含的却是担忧明日春色将逝之情。一个“紧”字通俗而富有表现力,既写出了东风紧吹的力度,又写出了作者“一任罗衣贴体寒”,守住春光不放的深情。

  这首词属于婉约派词作,但婉而不弱,约而不晦。譬如词的结尾,写的是日暮花落之景。词人伤春惜花,守至日暮,依然不愿去,虽无可奈何又依依不舍,惋叹之中又有着坚韧,婉约之中犹有筋骨。词的语言含蓄有味而通俗易懂,虽到口即消却耐人寻味。

  春愁原文赏析 篇2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寂寂景阳宫外月,照残红。

  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惟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

  注释

  杏花零落:唐温庭筠《菩萨蛮》“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宋秦观《画堂春》“雨余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

  五更钟: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景阳宫:即景阳殿,是南朝陈的宫殿,故址在今南京市北玄武湖畔一带。

  蝶化彩衣:《罗浮山志》载有葛洪成仙,遗衣化为彩蝶的故事。《罗浮志》载:“仙蝶为仙人彩衣所化,大如盘而五色。”

  「赏析」

  诗轶三唐,苍劲之色与节义相符者,乃《湘真》一集,风流婉丽如此!”(《古今词话·词评》)凄丽的`外壳包蕴着哀以思的崇高节义,如此解读这首《山花子》词,方不辜负词人的苦心孤诣。

  春愁原文赏析 篇3

  原文

  芳草年年惹恨幽。想前事悠悠。伤春伤别几时休。算从古、为风流。

  春山总把,深匀翠黛,千叠在眉头。不知供得几多愁。更斜日、凭危楼。

  译文

  一年又一年,春草总是惹起离恨,回想前事总是心中忧愁。伤春伤别的情怀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啊!从古到今的人们,都是为了男女情事。

  春天的山林把自己青翠的颜色深匀叠压在女子眉头。不知道能献上多少忧愁!已是夕阳西下,倚着高楼极目远望。

  注释

  悠悠:思念貌;忧思貌。

  翠黛:画眉用的青黑色螺黛。

  赏析

  此词题为春愁,写得蕴藉深情,值得玩味。起首两句,写看见春草萌生,引起对前事的追忆。“年年”、“悠悠”两叠词用得好,有形象、有感情。“年年”,层次颇多:过去一对恋人厮守一起,别后年年盼归,又年年不见归,今后还将年年盼望下去,失望下去。如此往复,情何以堪。“悠悠”,形容“前事”遥远,怀“想”深长,表现出女主人公执着纯真的情感。春天的芳草年年萌发,而对往事怀想之情年年不断,与日俱增,不知何时是尽头。“伤春伤别几时休”一句,把女主人公的感情直接倾诉出来。“算从古、为风流。”是说这种离别愁绪的'产生,都是为了男女的风流韵事。至此,“春愁”之意始明。

  过片三句:“春山总把,深匀翠黛,千叠眉头。”特写女子双眉。“春山”是眉之色,这里写春山把自己青翠的颜色深匀叠压女子眉头,造语别饶韵致。“不知供得几多愁”一句,承上文,既关合山,又关合眉。王安石《午枕》诗:“隔水山供宛转愁”;辛稼轩《水龙吟》词:“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可以参照。这里是说山触发了自己的无限愁思,而又堆集眉头上。“更斜日、凭危楼”,与夕阳西下、江楼倚望的情景,有“多少愁”自不言之中。一日之愁就已“不知供得几多愁”,那“芳草年年惹恨”只恐是无时无休了。

  结句为景语,采用了乐府《西洲曲》“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干头”的意境。把一腔春愁浓缩为一幅斜阳危楼人独倚的剪影,一切尽不言之中。

  春愁原文赏析 篇4

  山花子·春愁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寂寂景阳宫外月,照残红。

  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惟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

  翻译

  在薄薄的迷雾中,杨柳依依,杏花飘落,五更的钟声响起。寂静凄凉景阳殿上的月儿照着残花。

  五彩的遗衣化作了蝴蝶,连金丝缕也销蚀殆尽,早已失去帝王家的气象。昔日的皇官,玉宇琼楼早已朽蚀一空,剥落的画粉飞飞扬扬,留下萧瑟悲凉之景。只有一双燕子,在风中飞舞。

  注释

  杏花零落:唐温庭筠《菩萨蛮》“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宋秦观《画堂春》“雨余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

  景阳宫:即景阳殿,是南朝陈的宫殿,故址在今南京市北玄武湖畔一带。

  蝶化彩衣:《罗浮山志》载有葛洪成仙,遗衣化为彩蝶的故事。。

  鉴赏

  陈子龙的词婉丽风流,独具神韵,无论叙私情,还是言国事,都“以浓艳之笔,传凄婉之神”(陈延焯《白雨斋词话》)。这首《山花子》词就是一首凄丽悲婉的佳作。词题为“春恨”,但非关春情,也非关春光,而是以眼前的春色为契机,发抒悲怀故国的一腔遗恨。

  上片从残春的景象入笔,自然引发一脉凄婉的伤逝情愫。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开篇两句,呈现了四种意象——弥漫的晓雾,迷离的杨柳,零落的杏花,凄清的钟声,酿造了一种残败清冷的氛围。这是残春的景象,令人仆恓惶惆怅。五更钟,用语本于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这里暗用宋朝灭亡的旧典。《宋史·五行志》载,宋初有“寒在五更头”的民谣,“五更”谐音“五庚”,预兆宋朝的国祚在第五个庚申之后终止。宋太祖立国于公元960年(建降元年庚申),到 公园1259(理宗开庆元年)正好为五个庚申。果然,二十年后,宋朝就宣告灭亡。如今,这五更的钟声响起,不啻如一声声家破国亡的丧音,敲打着词人忧伤的心灵。下面“寂寂景阳宫外月,照残红”两句,又以冷月、旧宫、残花三种意象,进一步渲染寂寞、凄凉的景况。“景阳宫”,即景阳殿,是南朝陈的宫殿,故址在今南京市北玄武湖畔。公元589年(祯明三年),隋军南下过江,攻占台城(故址在今南京市北玄武湖畔一带),陈后主闻讯,即与妃子张丽华投景阳宫井藏匿,至夜,被隋军擒获。

  明朝和陈朝都建都南京。这里是用象征陈朝段灭的景阳宫旧事影射明朝的亡国。曾经照彻陈朝景阳宫殿、目睹过陈后主投井被擒一幕的明月,如今宛如深邃明睿的见证人,冷峻地观照着明朝灭亡后的惨淡景象——暮春的红花在寂寞中纷纷凋残,意味颇为深长。

  下片切入人事沧桑,抒写凭吊故国的感伤。

  “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过片两句承袭上片意脉,呈示一派亡国的衰败景象。《罗浮山志》载有葛洪成仙,遗衣化为彩蝶的.故事。“蝶化彩衣金缕尽”用其事,意谓明朝的皇族贵胄死后,五彩的遗衣化作了蝴蝶,连金丝缕也销蚀殆尽,早已失去帝王家的气象。昔日的皇官,玉宇琼楼早已朽蚀一空,剥落的画粉飞飞扬扬,只留下萧瑟悲凉之景。这虫蚀楼空的意象,正是奸佞卖国的象征。“惟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结拍两句,看似描绘燕舞东风的春景,实则以燕子的无情隐喻降清旧臣的无义,揭示出他们卖身求荣的丑恶嘴脸。他们恍如翩翩起舞的燕子春风得意,毫无亡国的悲恸。这两句含意隐曲,但透过言表,并不难感受到词人的义慨和愤懑。

  清陈廷焯评此词说:“凄丽近南唐二主,词意亦哀以思矣!”(《白雨斋词话》),并以“凄丽”二字概括此词特征,指出这首词凄清婉丽的风格与南唐二主李璟、李煜相近;“哀以思,则揭橥这首词的内蕴以哀恸悲思故国为指归,黍离麦秀之悲,家国身世之恨,久久翻腾在胸中,发而为词,便成哀惋清丽的绝唱。”如果说,南唐后主李煜的“哀以思”,主要是哀悼失去的天堂,追思旧日的荣华富贵,那么,陈子龙的“哀以思”则更多地是哀痛故国的覆亡,沉思亡明的教训。一是亡国亡家的君主,一是图谋恢复的志士,显然,后者的作品更富思想的深度。清沈雄谓:“大樽(陈子龙号)文高两汉,诗轶三唐,苍劲之色与节义相符者,乃《湘真》一集,风流婉丽如此!”(《古今词话·词评》)凄丽的外壳包蕴着哀以思的崇高节义,如此解读这首《山花子》词,方不辜负词人的苦心孤诣。

  创作背景

  明朝灭亡,作者感叹故国的覆亡,沉思亡明的教训。一是亡国亡家的君主,二是图谋恢复的志士。昔日繁华景象不复返。作者来到景阳宫前,看到萧瑟的宫殿,看景生情,写下了《山花子·春愁》这首诗。

  春愁原文赏析 篇5

  原文:

  谢了荼縻春事休。无多花片子,缀枝头。庭槐影碎被风揉。莺虽老,声尚带娇羞。

  独自倚妆楼。一川烟草浪,衬云浮。不如归去下帘钩。心儿小,难着许多愁。

  小重山·春愁赏析

  作者:青若

  荼蘼花欲谢,春意正阑珊。

  有幸还瞥得见零星的花瓣,点缀在花枝上。空气中,暗暗流动着少许清香的气息。

  云锁朱楼,门扉深闭。庭院寂寂春不语,秋千架上空无人。

  风乍起,把几棵槐树斑驳的树影,无情地揉碎了一地。远处隐约传来几声黄莺的啼叫,这声音虽有几分清脆,可一声一声的像是在,催促着春天的归去。

  眼看春天就要离开,花儿也要凋谢。

  往事惊心......

  一个女子,凄然失落下一声轻叹:落花时节不逢君。

  她轻移莲步,来到了楼前。软软地倚靠着栏杆,把一泓秋波,温情脉脉地流向了远方。

  自由飘忽的白云下面,是一望无际草凄烟迷的景象。细长而浓密的芳草,随风一波一波地翻卷。那些芳草,就如一阵阵汹涌的浪涛,拍打着她。她的`胸口,忽然有些隐隐作痛。

  她叹气,起身回屋,轻轻地放下了帘钩。

  屏山半掩人惆怅,残烟袅袅起寂寥。

  她无奈地问自己:“为什么人的心,偏偏就生得这样的小?这教我又如何能装得下,那么多的愁啊!?”

  吴淑姬的这首词,是借阑珊的春意来伤景怀人。其笔调轻柔浅伤,隐约凄迷。《宋词鉴赏大辞典》的一书中,收录并精彩地赏析了这首词。

  从词中,我们还可以捕捉得到李清照当年的那种无奈和悲戚。比如“不如归去下帘钩”,还有“心儿小,难着许多愁”这些句子,和李清照《永遇乐》里写的是“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醉花阴》里的“载不动许多愁”,简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只是,吴淑姬的愁太多,心太小,她无法装下。李清照则是愁重如山,她无论如何也承载不起。

  吴淑姬自创了“花片子”和“草浪”两个新词语。《古今词统》眉批云:“竹浪、柳浪、麦浪与草浪而四”,即指吴淑姬自创新词“草浪”,直可与前人所创“竹浪、柳浪、麦浪”相媲美。

  烟草之意象,是作者用来寄托自身情感来进行抒怀的。芳草的无情,恰好似游子外出不归的无情。如《楚辞》里写的:“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范仲淹的《苏幕遮》:“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还有冯延巳《临江仙》词里的:“夕阳千里连芳草,萋萋愁煞王孙”。

  清朝乾隆间文人陆昶,在其所著《历朝名媛诗词》卷十一处曾评吴淑姬言:“笔甚轻倩,能以致胜,人云不减易安,却不及易安温雅。”

  诚然,她是不能与易安相比的,但她也有自己的过人之处。所谓“袭故而弥新,沿浊而更清,便是上乘”。我更喜欢这种,意境柔美婉约且翻新出奇的词。

  苏轼言:“荼蘼不争春,寂寞开最晚。”许是因众芳飘零,怜它是开在春天最寂寞的花。许是喜它经常出现在古典诗词中,能带给我一份千百年前的美丽与哀愁。荼蘼花对我来说,一直都存在着极大的诱惑。

  一个人产生的愁绪,既是无形,也是凌乱的。但它绝非是,莫名而来。

  无人获知她心中隐藏坚守的那个秘密,也无人知道她当时曾执著而焦急地等着谁。她依然痴痴地等,等待着春天最后一瓣荼蘼花儿,从枝头凄美地飘落,直至零落成泥。

  天地间,一切早烟消云散。

  只是从此,不知这世间还有没有人再记得那一道茕茕孑立的清瘦身影?还记得一个女子曾经的心花怒放,以及一阕花开到荼蘼的伤悲呢?

  春愁原文赏析 篇6

  原文:

  东风荡扬轻云缕。

  时送萧萧雨。

  水边台榭燕新归。

  一口香泥湿带、落花飞。

  海棠糁径铺香绣。

  依旧成春瘦。

  黄昏庭院柳啼鸦。

  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

  赏析:

  这首词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含蓄地抒写了春愁。上片着意描绘春景。轻云荡飏,东风送雨,落花飘香,双燕衔泥。美景如画,春光宜人。下片对景怀人,以春景映衬春愁。

  落红糁径,海棠铺绣。深院黄昏,月下忆人。良辰美景,惹人愁思。全词和婉秀丽,意境美,景亦美,表现了陈亮词风的多样化。

  叶適在《书龙川集后》(《水心集》卷二十九)一文里,记载了陈亮每当一首词写成后,常自感叹:“平生经济之怀略已陈矣 。”陈亮本人的话说明了他的词作不是一般的卖弄风骚,而是寄寓着他的经邦济世的思想抱负。也就是说,读他的词必须和他的生平遭遇、政治思想联系起来,才能探索到它的深刻涵义。这首《虞美人·春愁》词,被黄飏选录在《中兴以来绝妙词选》里,足见他对这首词的重视。周密评论此词说:“陈龙川好谈天下大略,以气节自居,而词亦疏宕有致。”这种说法 ,似嫌抽象。它的题目叫做“春愁”,在春天里,他愁的是什么呢?值得进一步品味。

  开头两句:“东风荡轻云楼,时送萧萧雨。”东风在轻轻地吹拂着,天上也只有几缕淡淡的云彩,这云淡风轻的天气,正是引人快意的时候,然而却时时下起了狂暴的雨 。这两句里的“风”和“雨”,是全词的词眼,大好的春光就是在风雨中消逝的。领起了全篇词意 。“水边台榭燕新归,一口香泥、湿带落花飞 ,”这两句是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诗“谁家新燕啄春泥”句演化而来 。这里的“泥” ,承第二句“萧萧雨”,“落花”承第一句“东风荡飏”而来,燕子新归,而落红已经成阵,目睹这种景色,感慨油然而生,“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老杜的诗句大概就是词人此时心情的写照。

  过片“海棠糁径铺香绣,依旧成春瘦 ”,承上片“落花”而来。海棠是百花中比较艳丽的一种,它落下来,被和在径路上的泥土里,五彩缤纷,有如锦绣,散发着香气,这是它最终的'命运。海棠花是这样,桃花呢?杏花呢?梨花呢?等到所有的花都凋谢,全部落入泥土,借用《红楼梦》里的话说,就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还有什么春色可言!春,消瘦了,人也随之而疲惫不堪 。“春瘦”二字是全词的主旨所在。歇拍两句“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 。在黄昏的庭院里,柳荫中传来了乌鸦的叫声,表明了是个月明之夜 ,“那人”可能是为贪恋最后的一点春色,踏着月光来采摘这风雨里残存的梨花。月光是白的,梨花的色也是白的,梨花月光,两难分别,折梨花时便好象“和月”一起折下一般,好一个素艳绝尘的形象!这形象就是“那人”的形象 ,“ 那人”是谁呢?除了词人自己,还能是谁?可悲的是这个梨花形象,也必将随着风雨而消失。

  词人笔下的春景是风雨、落花,衔泥的燕子,啼月的乌鸦,给人以凄凉之感,这正是他的情绪的反映。花开花落,本属自然常理,但在多情的词人看来,却触发了他的愁绪百端。这是为什么呢?他是个磊落有雄才大略的人物,他不满意南宋政权建立以来,忘却父兄大仇,向金人屈膝称臣,因循苟安。他曾多次上书孝宗皇帝陈述恢复方略,都无功而返。在长期的乡居中,被奸人陷害,屡遭牢狱之灾,几乎被杀。但他的志向丝毫未改,思为世用。他的肮脏不平之气,多次在词里抒发出来。如《水龙吟·春恨》云 :“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眼儿媚·春愁》云 :“愁人最是,黄昏前后,烟雨楼台”,《思佳客·春感》云:“桥边携手归来路,踏皱残花几片红”皆是。在作者的印象里,春光是可爱的,但也是短暂的,带给他的只有愁和恨。这首《虞美人·春愁》词也是其中的一首,把这些词和他的生平坎坷,政治抱负联系起来看,他在这首词所表现的“愁”的内涵就很清楚,这就是:年华易逝,壮志难酬。在艺术手法上 ,运用比兴,层层勾勒,构成了深曲凄凉的意境,挹之愈深,也愈有感人的力量,是他的词集里优秀的作品之一。

  春愁原文赏析 篇7

  原文:

  春愁曲

  温庭筠〔唐代〕

  红丝穿露珠帘冷,百尺哑哑下纤绠。

  远翠愁山入卧屏,两重云母空烘影。

  凉簪坠发春眠重,玉兔煴香柳如梦。

  锦叠空床委堕红,飔飔扫尾双金凤。

  蜂喧蝶驻俱悠扬,柳拂赤阑纤草长。

  觉后梨花委平绿,春风和雨吹池塘。

  译文:

  用红丝串起露珠一样的珠子做成的帘幕,晶莹透亮,漂亮的珠帘像瀑布一样,“哑哑”地舒放下来。围绕着睡床的屏风绘有山水,画意清远;地上的熏炉中,双层的云母隔火板上朦胧映出炭火的红光。在春寒中发簪也带着凉意,床角的兔形小薰炉里香料暗燃,笼罩在烟幕中的柳树给人以如梦似幻之感。皱叠如浪的红锦被上是拖着长尾、展翅对飞的金凤纹样,凉风吹着一头垂悬如凤尾的发簪缓缓摇曳。蜜蜂嘤嘤嗡嗡,蝴蝶飞飞停停,悠扬不断,杨柳依依,细草茵茵,柳丝轻柔地拂着赤阑桥的栏杆。一觉醒来,满树梨花落在绿色的园地上,春风和雨吹拂着池塘的水面,池塘水面上泛起阵阵涟漪。

  注释:

  哑哑(yā):象声词,辘轳汲水时的声音。下纤绠(gěng):放下帘绳。纤绠,本意是井绳,这里是指帘绳。绠,汲水的绳索。云母:云母为饰的屏风。空烘影:空自映照着屏风内之人的孤影。凉簪(zān):以玻璃为饰的簪子。玉兔:指玉兔为饰的香炉。或指月亮。煴(yùn)香:一作“氤氲”,烟雾弥漫貌。柳如梦:意谓笼罩在烟幕中的柳树给人以如梦似幻的感觉。锦叠:指锦被。委堕红:锦被一端坠在床下,可见卧床之人辗转难眠。堕,一作“坠”。飔(sī)飔:凉风。扫尾:拂动凤尾。双金凤:双股的金凤钗,或钗上有一双金凤。此钗疑为步摇簪,即簪钗一头垂悬着吊坠似的饰品,可以边走边摆动。赤阑:赤阑桥,长安城郊桥名,后多泛指男女或朋友相会之处。阑,即“栏”。 委:散落。

  赏析:

  这是一首闺怨诗。全诗写女子之愁,虽然是春天,但“珠帘”是冷的,镜中的人也是孤单的,与“双金凤”恰好形成映衬,久睡不醒,梦中的香暖又与现实的寂冷形成鲜明对比,醒来后看着斜风吹着细雨落入池塘,心中的惆怅犹如涟漪一圈一圈散开,久久挥之不去。虽然是主要描摹闺中细节和女子所见所闻,但描摹得非常细腻,全诗的愁情于词句间蔓延纸外,有耐人寻味之愁。

  此诗开头两句写破晓时的外景。“冷”,说明气候还处于春寒料峭之中,也渲染出深闺冷清的.气氛。“百尺哑哑下纤绠”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说珠帘长达百尺,既写出了女子住处的豪华,同时也写出了深闺的孤寂。在写了哑哑而下的珠帘之后,第三至八句描绘了美人空床独眠的画面。先描写室内环境,再出现了睡梦中的女人的形象,其情景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第九、十两句借旖旎的春光反衬美人孤独寂寞。末尾两句描写女子睡醒后的所见所感,以风雨送春之景,写春光虚度、美人迟暮之感。“梨花委地”,“春风吹池”,让她回到的现实。但这“梨花”“春风”并不是给她美的享受,而是心灵上的刺激,只能加重伤春情绪。温庭筠是质感的大师,是物质世界的敏锐察觉者,华丽但并无生命的日常物品,经他笔触一点,便魔幻般地有了生气,一个个都变成了暗夜中的精灵,随着夜的节奏轻轻呼吸。

  此诗写闺中春愁,在艺术上的重要特征是用细节描摹闺中的伤春幽怨情绪。诗中对女主人公之外貌、心理、行动均不作正面描绘刻画,完全藉环境气氛之烘托渲染与自然景物之映衬暗示透露,写法细腻婉曲,俨然花间词境。如“远翠”二句之与《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玉兔”句之与《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觉后”二句之与《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取象造境,均极相似。但其此类作品由于刻意追摹李贺,不仅意境较为隐晦,语言亦时有生硬拗涩之处,与其词之圆融自然有别;表现亦稍嫌繁尽,不如其词之含蓄蕴藉。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春愁原文赏析 篇8

  原文:

  春愁南陌,故国音书隔。细雨霏霏梨花白,燕拂画帘金额。

  尽日相望王孙,尘满衣上泪痕。谁向桥边吹笛,驻马西望销魂。

  注释:

  1、霏霏:雨雪繁盛的样子。

  2、拂:掠过。金额:有金线装饰的帘子上方。

  3、王孙:一般指贵族子弟,典出《楚辞·招隐士》之“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此处是作者自指。

  4、销魂:悲伤愁苦的样子。

  赏析:

  此词写对故国的思恋。此时词人避乱离开长安,晚唐政局岌岌可危,有家而不能回,有国而不能报,所以有此抒写。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大约可以比拟此时词人的心态。

  上片首句点出时地情,时为春天,地为南陌,人在犯着春愁。下句具写愁因,原来是因为与故国亲人失去了联系,音书断绝。下面两句写词人眼前所见。此刻春雨细密地下着,梨花经春雨的清洗,更显洁白,雨中的.燕子低飞而过,它们的身影掠过帘额,翻飞而去。非常美的南方春景图。而这静美的画面,兀自无法排解词人的心事。

  过片两句直言思乡。尽日相望的不是别人,而是词人自己。韦庄为韦应物的四世孙,他以王孙自比,是一种自许,也是暗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尘满”写尽沧桑,男子而衣沾泪痕,已至伤心,泪痕不干,又染尘土,则沉沦之至,颇有屈原江畔行吟憔悴之意味。结尾两句写骑马桥边,闻笛而西望销魂之情景。笛为思乡之媒介,古人往往闻笛而起乡思,如李白之“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塞下曲》),王昌龄之“横笛怨江月,扁舟何处寻。声长楚山外,曲绕明关深。相去万余里,遥传此夜心”(《江上闻笛》)。故词人敏感的心怎能不闻笛而销魂落魄?同为桥边骑马,此时的词人,不再类似“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的风流公子了,但词中却自有一种风流体现。

  周济云:“端己词清艳绝伦,初日芙蓉春月柳,使人想见风度。”(《介存斋论词杂著》)则真是体味到了韦庄的丰神所在。

【春愁原文赏析】相关文章:

春愁原文赏析07-29

山花子·春愁原文及赏析09-07

《小重山·春愁》原文及赏析11-19

【推荐】春愁原文赏析8篇07-29

春愁原文赏析8篇[优秀]07-30

燕归梁·春愁原文及赏析08-18

点绛唇·春愁原文及赏析06-27

小重山·春愁原文及赏析09-03

《春愁》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