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时间:2023-07-07 14:16:14 读后感大全 我要投稿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荐)

  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分享。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荐)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1

  茫茫书海,幸得广东省彭才华名师工作室的赠送,我终于拥有了一本适合自己的书——《给教师的建议》。刚拿到这本书,我简直就像是一头跋涉在沙漠里的骆驼遇到了绿洲,如饥似渴地吮吸着书中的养分。

  对于这本书的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相信所有教师们都能或多或少地背诵他的教育名言,他的名言更是众多教师论文论著的支点。看完这本书,我不禁感叹苏霍姆林斯基不愧是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书中的100条建议几乎能解答教师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产生的疑惑——总是抱怨学生调皮、不专心上课的教师们,细细品读《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你就会发现,原来问题出现在自己没有因材施教;经常说自己工作忙、没时间的教师们,好好阅读《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你就会惭愧,原来是自己缺乏教育技巧;经常教低年级的教师们,好好看看《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你就会让你的学生把知识的“地基”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面对学生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而感到头疼的教师们,请读读《“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你就要进行自我反省,是你没有尽力为你的学生创造一个智力背景;埋怨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的教师们,读读《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你就会知道如何想方设法去点燃学生“思维的引火线”;准备接手一年级的教师们,读读《给准备教一年级的教师的建议》,你就会深切体会到家校沟通的重要性;认为识字教学是老大难的教师们,读读《识字教学应当与图画紧密结合起来》,你就会带领学生们到“词的源泉”那儿去“旅行”……对于急需给自己“充电”的我,不管随手翻开书中的哪一页,都如同磁铁般把我的目光、思绪深深吸引住。

  苏霍姆林斯基虽说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但我在品读书中的建议时,丝毫没有感觉到自己拜读的教育经典理论过气了,反而还觉得特别接地气,可以拎来就用。其中《识字教学应当跟图画紧密结合起来》让我感悟颇深。印象中,俄语应该如“(你好)”这样,更接近英文的写法,怎么会跟图画结合呢?而我们汉字中的象形字与实物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山、石、田、土等,借助图画来识记,会记忆深刻。哪怕是会意字,如休、梁、岸等,也可以借助图画来识记。虽说有些字的偏旁在整个字里没什么作用,但是只要通过老师的聪明才智,再牵强的理由都可以解释得合情合理。俄语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的汉字呢!

  《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教师的教育素养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认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科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真正的教育能手知道的东西,要比学校里学习的东西多得多,因为他们备课是按照教学大纲,而不是按照教科书来备课的。为什么有的老师会在课堂上手忙脚乱?这是因为,教师注意的只是教材的内容,而不是教育过程的各种细节。教师使足力气去回想讲述的过程,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思考和教材内容上。而学生的领会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老师的讲述和语言里没有情感,所以学生就不感兴趣。如果老师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会就会情感鲜明,学生就能津津有味地听课。如果在教师的讲课里没有真正的、由衷的情感,如果他掌握教材的程度,只能供学生体验他所知道的那一点东西,那么学生的心灵对于知识的感触就是迟钝的,而在心灵没有参与到精神生活里去的地方,也就没有信念。所以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这是教育素养的基本方面之一。教育素养还体现在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如果教师的语言是混乱的,没有逻辑顺序的,他讲的教材的意思是模糊不清的,以至于第一次感知知识的学生不得不用全部力气才能听懂一点点,孩子感到疲劳、烦闷的原因正在于此。“读书,读书,再读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于此”。作为教师,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的思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希望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的陪伴之下,让教育的困惑云开雾散,成为一名快乐的教学工作者。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2

  读别人的书,想自己的事,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有时会有豁然开朗的惊喜,有时也会为自己愚笨的做法自责不已,仿佛在与他面对面的交流,解答着我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每次读都给我带来新的收获与体验。

  初读第78条“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大致内容:巴甫里克是本节的主人公,他是老师眼中的差生,老师们一致认为这是一个没有能力掌握知识的孩子,是一个思维迟钝的儿童。女教师一遍又一遍地教,却都是徒劳无功,可是苏霍姆林斯基明明记得他在刚入校时是一个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孩子,幸运的是在接下来的几次去田野树林旅行的机会让苏霍姆林斯基意识到这是一个观察力非常精细,能敏锐地察觉到隐藏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的孩子。果然巴甫里克在自然学科上的表现惊艳了整个学校,他培育的苹果树枝成活率极高,并且能总结出顶端的嫩枝会使成活率更高。这种表现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肯定,巴甫里克的思维觉醒了,他的植物栽培的研究能力日益增强,在学习上也一年比一年进步,最终考入农业学院,成为农艺师。

  从巴甫里克的老师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就是“拼命”地给他们补,花了很多时间,用了大量工作,成效就是微乎其微。在没有成效的情况下,老师的心情一定特差,说话的音量也控制不好,成绩差的学生又属于那种比较敏感,自卑心较强的孩子,他们就会变得更胆怯,对学习更没兴趣,还会产生消极心理,甚至不遵守纪律,处处与老师作对。如果我们老师转变思路,学会欣赏他们、赞美他们、发现并支持他们的兴趣,总有一部分学生“思维觉醒”是需要恰当的方式的。正如李玫瑾教授说的那样,成龙的天赋在动作上面,如果让他像一般的孩子一样读书,未必有今天的成就。

  其实生活中有太多太多这样的“差生”最终成材的例子。从巴甫里克的身上,我要清醒、理智地面对看起来不会学习的孩子,他,她,不是差生,而是思维还没觉醒;从女教师的身上,我要吸取教训,“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当这条路行不通时,我们一定要试试别的出路;从生物老师的身上,我醒悟到,原来,多让学生动手有这么神奇的力量!

  我还想起这样一句话: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把教育给神化了,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并且将孩子成绩差的原因全部归咎于老师,显然是极不负责任的。但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个案例告诉我,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读写能力,观察能力,概括分析能力并不总能在同一时间达到理想水平,孩子之间的个别差异是真的无法避免的,那么我们能做的首先是要尊重孩子,平等对待孩子,成为孩子信任的人。其次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支持,我们如果把孩子看作一个“大写的人”,他也就会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反之,他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我们不妨这样期待着,差生或早或晚会有这样的“思维觉醒”,我们做老师的要留心发现,并给予帮助和引导,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自身的价值,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就变成了下一个爱迪生或爱因斯坦。让我们的爱成为他们成长的助推器,而不是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3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一直如雷贯耳,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认真拜读之后,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首先来谈谈关于教师的阅读。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这里的问题还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

  再来聊聊关于教师的学习。学习别人的教学经验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是一种创造。作为教育舞台上的一名新手,几乎能够向每一位教师学到东西,哪怕他只比你早工作几年。如果你一个接一个去听所有教师的课,那是很难得到教育技巧的要领的。学习优秀经验,并不是把个别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你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

  学习优秀教师的经验可以从听课开始,但不仅仅是听,要有自己的思考:“假如是我,我怎么处理这个问题?他这样处理目的是什么?这样的处理学生反馈如何?”勤于思考,才有助于反思自己。还可以学习优秀教师的管理经验,面对班里日常事务,怎样安排;面对家校沟通,怎么交流;面对学生情绪,怎么处理等。但同时更要明白:学生不同,借鉴可以,全部照搬是要失败的。自己与优秀教师的各方面能力不一样,用适合自己的风格去做,比“变成他”去做更容易。

  关于家校合作这个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我们专门讲到家庭和学校在教育影响上保持的一致性的问题。这种教育影响的方向就是培养关心人、体贴人、待人诚恳、对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抱以善良的态度这些品质。如果儿童不在家庭从事实际活动来加深和发展这些道德品质,我们学校是很难取得什么显著成效的。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一生的。在寄宿制学校中,学生在学校与老师待的时间很长,从而对于学生的变化成长看在眼里。那么,与家长及时沟通学生的变化就尤为重要,这样可以协助家长更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家长会、家访、父母讲堂、家长开放日等都是十分有效果的沟通方式。在学校我们教学生如何与父母相处,那么同样父母也应该学会如何与成长中的孩子相处,与父母介绍专家育儿专题讲座也是可行的。

  除此之外,本书中关于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巩固、学习的兴趣、教师的成长等方面还有很多建议,当在工作中有所困惑,一定要捧起这本书再来读一读,从中汲取力量,促进自己的教学。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那就是喜欢读书的精神。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4

  闲暇中,我有幸拜读了伟大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虽然现在正值新课程改革之际,似乎这本书的出书时间并不符现代教育潮流,但它却给我的收获颇多,感触颇深,使我受益匪浅。文中生动的实际事例,精辟的理论分析,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如一汩汩清泉、一丝丝雨露滋润着我的心田。

  苏霍姆林斯基文中的这段话深深影响着我,他说“在年纪尚轻的时候,应当先做些什么,才不至于在老之将至的时候而悔恨呢?要做的事很多,但首先必须点滴地积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而提高自身素质的首要途径就是“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也许有些教师会抱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还要组织参加各种活动,教学工作整天忙得团团转,身体已筋疲力尽,哪有时间腾出来读书?”对此,我也有同感。但我想只要我们自身把自己当作学习的主人,制定出合理的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总是能挤出时间来的。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古人云“善读之可以医愚”,因此,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读书是很有必要的。读书不光要读所任学科的有关书籍,还要读学科以外的书籍,要做到博览群书,因为现代教育不光需要懂得学科以内的知识,现代课程是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也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有丰富、生动的语言,敏锐的思想,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熠熠生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教育家,不正是由于他广泛阅读的缘故吗?所以,我相信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真正具备“活水之源”,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其次,我认为想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还必须虚心向他人学习,也就是苏霍姆林斯在文中所讲的要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苏霍姆林斯还教我们怎样学习他人的教育经验,他告诉我们,要把别人的经验学到手,——这首先意味着:要理解一件事取决于哪些条件。否则,既不可能理解也不可能学到别人的经验。他说,学习优秀经验,这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因此,学习优秀教师的经验,不能完全照别人的办法教,按照别人的办法教,教学效果是远远不如别人的,它需要自己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需要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修和自我教育。当然还需要全面地观察、了解学生,在自我观察、自我分析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当然学习优秀经验并不是光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还要学习他人的班级管理经验,想想为什么别的班级教师在与不在都一样,一样地秩序井然,而自己的班级就逊色多了,这就需要自己向他人学习,要向许多有教学管理能力的教师学习,学习他们的管理经验,治理之道,然后在自己的班级中进行全面了解,把这些经验进行筛选,选取有价值的经验在班级中运用,并不断地摸索、研究,最后找到最适合管理自己班级的有效方法。学习别人的管理经验,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只有管理好班级,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书中还有许多我们还需要学习的`教育思想理论,如“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要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评分应当是有分量的”、“学科教学中的学生积极活动的内容”、“教给学生观察”、“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必须教会少年阅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教学中的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教育和自我教育”、“我怎样写教育日记”、“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怎样教育学生热爱劳动”、“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提高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等等类似这样的话题,都是对我们老师的教学很有帮助的。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闪人的教育思想、深邃的教育理论深深影响、启迪着我,让我如获至宝。我要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做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5

  书中每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一个个真实的故事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渗透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敢于露拙也敢于表现自己。无论我们多么优秀,和这么多学生相比,我们不如学生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知识可能远比我们丰富的多,这是个事实。由于传统的师道尊严,我们有时候不好意思在学生面前露拙。殊不知,这是一个误区。所以老师如果在学生面前假装什么都懂,反而给学生以假的印象。反之,如果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哼上一曲,可以调走得找不着了,在适当的时候露上一小手,哪怕有着明显的破绽,在孩子们哈哈一笑中,让他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你,一个有血有肉的你,一个和他们一样在许多方面有着这样那样不足的.你,孩子们和你的心理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

  不少人说自己不会玩了,如果放两天假,一般也就是睡个大觉。一旦不上班了,整天没事可干,反倒闷出病来了。因此,一个人在工作之余要有一两种业余爱好,这是积极休息,也是提高自己生活趣味的必要手段,如果整天只知道工作,那他的人生将是多么单调和乏味啊。用艺术来宣泄其实是最佳的方法。譬如我,摄影就是枯燥生活的调味剂。我喜欢耐心的用镜头去捕捉每一个美的瞬间,喜欢聚焦,喜欢虚化,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去探索,这不正如透过书本、穿过数字,去发现去探索每一个学生美的瞬间吗?一个有趣味的老师,他能将课堂变得有趣,在课堂之余,他还可以把更多有趣的事分享给学生。

  书中值得借鉴的建议还有很多,里面的很多章节让我沉浸其中,都有其独特的内涵。读了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6

  名著《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的,全书共100条建议,每一条建议都是教育家给教师指路的,阐述着教书育人的真理,确实给我们教师在教学方面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教育名著《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给我们展现了教师教育人生态度的一种凝练,使我们明确怎样去做一个优秀的教书育人者。通过学习《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使我们不知不觉的穿过时空隧道走进了1918年12月28日,去详细了解作者的出生地,工作的地方,使人有一种急于认识这位大教育家的欲望。苏霍姆林斯基从出生到上小学一直到工作,成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总是积极向上的,勤恳的,一生写作了41部教育专著,1200篇童话,生前被评为乌克兰功勋师,获得2枚列宁勋章,多枚马卡连科奖章。

  应该说,苏确实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他把自己的全部的生命活力都投入到了前苏联的教育事业上,这一点是公认的,是我们现代教师应该学习的精神。当前,国际上的各种竞争例如经济、科技、军事等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又赖于教育去培养,所以尽快造就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广泛适应能力的各种人才就成为教育改革和现代学校关注的中心课题。

  而今,我国的中学生正处于新旧体制常常发生碰撞,许多问题不可能尽如人意和适时解决,各行各业的改革都步履艰难的背景下,受应试教育的驱使中学生被迫投入竞争,随着父母离异的、破损家庭的增多,以及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造成了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面对中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仅仅靠原有的教育教学与德育工作难于应付局面。为了改变学校教育的被动状态,社会、学校、家长都在呼唤心理学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陈学诗、沈渔村、李心天等一批专家、学者呼吁“为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建立健全人格、预防心理疾病”⑤应“广泛开展心理卫生科普宣传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中小学增加心理卫生课”⑥,所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通过有效的途径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得以正常发展。心理困惑得到疏导,不良心理与行为得到矫治,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学习上没有心理负担与压力,爱学、会学并富有创造性。个性健全发展,能够适应学校、社会的要求,完善自我。在此基础上,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

  《给教师的建议》成书于十九世纪初期,虽然在时间上和我们相隔很远,但其内容中闪现的教育理念是和我们在同一时代的,尤其是书中要求教师培养和谐的全面发展的学生,强调学生应该善于自我表现的理念等等。总之,书中有许多建议是我们教师今天应该借鉴的。

  <一>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呼唤综合型的教师。

  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教数学的不研究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中的应用,教语文的也不光顾历史、地理、政治书籍,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探究性学习给教师的定位是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探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应做的包括:指导研究题目的选择,指导研究活动的计划,参与具体活动的进行,指导研究结果的提炼、处理。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面、理论水平、认识能力等等。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据专家分析。

  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个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改变,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我们知道,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被淘汰的,但是,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唯一的角色。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建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与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这就要求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

  业务笔记《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不仅是一种演示工具,也是一种交流工具,但最终将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高级认知工具,并带动教育的全面改革,也助使物理教学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都要发生深刻的变革。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编制系列学科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同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学丰富的媒体表现形式、强大的教学交互功能、可无限扩展的知识信息链接以及方便自由的自主性学习特性来实现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整合。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方面,都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

  1、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演示,能活跃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利用课件演示方面,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或上网搜索,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例如,在教授物理兴趣班的活动课教学中“声音”一节时,利用网络下载“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件,其中导入部分有留声机发声振动、雷电发声、鹰抓老鼠、蝙蝠发出声波反射等课件;在“声音的传播”中用了留声机音乐(声源)、声波动画、人耳结构等。以上课件都配之以声音、动画、文字说明,生动逼真的再现了声音的发生、传播、接收的机理,演示出课堂教学无法企及的过程,是课堂教学很好的辅助。

  2、关于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在教学整合的反思反思: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绝大多数实验都能通过软件虚拟(模拟)进行,确实很理想化、很方便、也很美观。然而在教学中只能起辅助教学的作用,如果过分依赖和渲染,会误导学生,以为只能在电脑上实现。一定要明确通过软件虚拟(模拟)进行,只能作为常规实验的补充。

  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动手实验,甚至课外小实验,都希望尽可能以真实器材、简易(学生容易获得的)器材来实现,返璞归真,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来探寻规律,来分析实验数据,来认识实验误差,以提高对物质世界的组织结构与运动规律的认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培养观察和创造思维。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7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切感受到如今教师与学生应该建立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自己在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教学行为、教师教育教学等方面都要有全新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最近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受益匪浅,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几点建议谈谈自己的体会。

  在他的第二十八条建议里,他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这种劳动主要是指动手操作,而且也不是随便什么样的劳动,而是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一定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让他将各种事实联系起来去考虑。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就出自这一条建议。在这条建议中,他不仅强调阅读,而且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看得很重要,他说,我看到,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确实包含思想的手工劳动对于锻炼学生的智慧,促进他思维的发展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这条建议里苏霍姆林斯基还列举了四种应当使学生选择的劳动方式,在我看来,在四五十年前苏联能够进行的这些劳动,在我们中国恐怕是找不到了。不是条件达不到,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考虑这样去做。像他说的那些设计制作各种装置、机械、仪器的活动室,那些家业实验活动基地,有几所学校愿意去做呢?特别是农业劳动,他说,我深信,农业劳动——这是最能启迪智慧的劳动活动的种类之一。可是,在我们的城市学校,几乎已经绝迹了。

  这不知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即使是实验室,有多少学校能真正重视它的建设呢?

  建议第三十五条和第三十六条都是说培养学生记忆力的。记忆力,不管对于学生的学习或者是成人的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大凡在学习上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无一不是具有比较强的记忆力,那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呢?靠死记硬背能锻炼出好的记忆力吗?苏氏在这两条建议中做出也比较详细的说明。在他的文章里,他特别反对“死记硬背”,他会这种记忆方法“甚至会造成幼稚病,简直会把人变成傻瓜”。

  那么他强调的是怎样的一种记忆方法呢?他说,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而获取的知识越多,逻辑的认识对学生的情绪领域触动得越深,那么记忆就越牢固,新的知识在意识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严整。在这里,他特别强调了有理解的记忆。也就是说,在记忆的.过程中,不随意记忆占得成分越大,他可能记忆的东西就越牢固。

  怎样才算是有理解的记忆,如何将记忆长久的保持下来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向老师们提出了一个建议,也就是要确定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之间的合理比例。他说,假如我们把六年级学生需要记住的教材量用_表示,那么学生就应当同时思考和理解多出好几倍的教材:3_。同时,这些不随意识记的东西要和随意识记的东西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虽然不一定是最为直接的联系,但也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由不随意识记随时能勾起随意识记的内容。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不随意识记(比如阅读的书籍)有助于使人的思想活跃起来。人的思想活动越积极,他的随意记忆就越发达,他保持和再现大量材料的能力就越强。如果一个人思考过的材料比教科书要记熟的材料多好几倍,那么再照教科书去识记(熟记)就会是死记硬背。

  在这里,苏氏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一个学生知道得越多,他不理解的地方也就越多,而不理解的地方越多,他学习教科书的正课也就越容易。这种现象,想想也不难理解,一个学生学会了各个知识间的联系,他就会举一反三,从而在他自己的头脑中建立起一棵自己的“知识树”,里面即使有一部分知识有了遗忘,他也会很快地从某一根枝条出发,循着枝枝蔓蔓找到那一个所需要的部分知识。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帮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起知识的整体概念,让他所掌握的知识如中药铺中那一个个排放整齐而有序的药匣子,如何需要哪种“药材”,就会很快地抽取出来。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对每一种知识所伸展的触角都要有所了解,只有他的触角伸得越长,他才会很快地找到。“学前期和小学学习期,是为牢固的记忆力打下基础的最佳时期。应当注意的是,那些关于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的重要原理,不要让儿童通过专门的背诵去掌握,而应当让他们在直接观察的过程中去掌握。”

  品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深深地感到: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素养。有句话说得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教书和读书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的、活泼的、健康的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浇灌、呵护,才得以使他们健康成长。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8

  曾经断断续续的读过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育教学的一些文章,那时都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似的浏览,如今,当我再一次静静的重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内心不尽感慨万千,受益匪浅。教书很容易,教好书却很不容易,要把教书当作事业做,教好书育好人,就必须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有智慧,善思考,做教育的有心人。

  一.感悟

  《给教师的建议》共收录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每条建议述说的都是我们亲身经历或身边的事情,每个问题都能敲击我们的头脑,引起共鸣。然而,当我们遇到这些事情发生时,总会让其擦肩而过,不留任何痕迹,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总会绕道而行了。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留心身边的教育琐事,没有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知难而退,或者是无意用心去教书育人。

  记得自身刚走上讲台的那一刻,胸怀憧憬与梦想,满怀激情与期望,对于新鲜的工作,面对稚嫩的脸庞,曾一度构想过很多美丽的梦,什么扎根农村教好书?什么虚心求教,当一辈子孩子王?后来在与众多名师、名家的接触中,常怀“见贤思齐”之心,立志勤耕教苑,梦想成名成家。

  可是,时间如白驹过隙,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当银丝悄悄爬上鬓角时,庸碌的我还仍然站在原点。回想自身走过的教育历程,对照苏霍姆林斯做教育的足迹,不禁感觉到:安逸的生活,淡忘了自身曾经的理想;繁琐的应酬,耗费了自身大好年华;细小的绊脚石,阻断了自身美好的追求。既没有潜下心来教好书,又没有静下心来育好人,更没有耐得住寂寞的教育情操。因此,今天的我仍然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只是一介教书匠。

  二.思考

  从事教育工作近三十年,经历丰富,经验却贫乏,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的事情,自身也曾遇到过很多,却从未有他那深刻的认识与思考,更没有教育家那种对于教育的执着精神和对学生的'关注情怀。有人把做教育比作绣花,一针一线都必须细致细心,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关注学生的智力开发,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他的第52条建议《为什么学生感到越学越难了呢?》作了详细分析和精辟论述,我反复读了两遍,头脑中产生强烈碰撞。

  我们都知道:当前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生普遍厌学,可是多数老师用责怪的眼光看待社会问题,用厌弃的心态看待学生存在的问题,有谁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替学生考虑过呢?“如果我们要减轻学生(譬如八年级)的学习负担,那就应当让他所阅读的东西,比他要求记住的东西多两倍。在九年级和十年级,学生所阅读的东西,则应当比要求保持在记忆里的东西多4至5倍。”我们语文老师这样作了吗?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更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把教学目标定位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教学目标决定教育观,新的教育观念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拓宽学生阅读空间,增加阅读信息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有效落实常规教学环节时,适当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如:建立教室图书广角,给学生推荐精品美文,举办读书演讲活动,开展诵读古诗文竞赛,编写手抄报,走进名人名著等诸如类似语文活动,都是为了储备学生阅读信息量,激活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阅读习惯和思维能力的,也是我们作教师的分内职责。当然,在开展这些教学活动时,要求老师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素材积累,在日常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用心去健全每一次教学活动的安排与过程,活动结束后要有总结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在93条建议《关于和谐的教育的一些想法》中语重心长的说:“我们,尊敬的教育者们,时刻都不要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没有做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为了孩子们的幸福,也为了千家万户的幸福,我愿坚守三尺讲台,教幸福的学生,成就快乐的自我,做教育的有心人。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9

  在古今中外众多教育家中,苏霍姆林斯基是我最喜欢的教育家之一,在从事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的同时,他著述颇丰,有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他的生平事迹可以用他的一本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来诠释,而令我印象最为深刻、感悟最为透彻的莫过于我今天所要介绍的《给教师的建议》。第一次阅读这本书时,我就被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些观点所震撼。现就其三个方面来和大家分享交流:

  一、储备知识,授人以渔

  首先,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自身要不断地学习、阅读,当我们的知识储备是学生的或者我们所教科目的10倍、20倍时,我们才能够把新知识用更贴近学生知识经验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同时我们不仅要知道自己所教科目的知识,还要了解那些跨学科的知识,比如生物和化学有很多知识是有联系的.,当老师能够意识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时,那么学生也常常能够把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这样知识在他大脑里就容易激活,而不是每次上课就像学习新知识一样,完全忽略了之前的经验和自己本身的阅历。一直以来我们都很擅长教授书本知识,但是我们似乎从来没有想过,其实我们应该教授一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告诉学生们,我们老师的大脑是如何运作的,把解题的思维外化,让他们知道我们思考的步骤。除此之外,教授学生一些记忆的技巧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毕竟记住知识是运用知识的前提条件。

  二、多方施教,全面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是非常重视德育、智育、劳动教育、艺术教育的全面发展的。在帕夫雷什中学,他专门划出土地,让学生们栽种植物,体会劳动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他带学生们到教室外去感受大自然,让孩子们热爱大自然。同时他也重视家庭教育,在孩子们入学前,学校里会专门开设家长课,给家长教授一些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的知识,让家长们科学的养育孩子,因为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而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在教学中,他认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分层教学,这并不是歧视和不平等,而是让学生们更加清晰的认识自己,给自己定下合理的目标,在学习中逐渐获得自信,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并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中,找到自己的节奏,去遇见更好的自己。

  三、拾起书卷,身染书香

  苏霍姆林斯基还多次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这一点我也十分赞同。其实我们现在依然也很重视阅读,我们有小初高专门的课外读物,基本是一些中外名著。诚然,在我的学生时代,我并没有对学校要求的课外读物老老实实读过,反而更喜欢读《意林》、《读者》、《环球时报》《课堂内外》……这些在当时算是快餐式读物了,或许没有名著那样影响深远,但却奠定了我喜爱阅读的基础。我认为,阅读是一件愉悦心灵的事情,阅读初期最好是根据自己的爱好阅读,只有喜欢,你才会想起翻开它。不管是侦探小说、报纸、漫画、等等都可以。当然,阅读本身是一件很需要意志力维持的事情,但不要着急,不要建立宏伟的目标,每天闲暇之时,看一看,积少成多,让阅读变为每天的习惯,而不是逼迫自己,使阅读变成枷锁。同时,在阅读时可以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这不同于记笔记,而是当自己对书中某个内容,某句话产生共鸣,联想到书本以外的东西时,那么随手记录下来,这便是你读书的收获,是与别人不同的,独一无二的体悟,它将变成属于自己的智慧,丰富着自己的头脑,陪伴和指引自己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最后,阅读让我们开阔眼界,让我们自我觉知,我们几乎每天都处在同一个环境中,行万里路需要时间、金钱,但是读万卷书就不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了,一盏灯、一方桌、一本书、一支笔,就可以和不同时代的杰出人物沟通交流了。

  以上是我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的一些感悟,“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在这里与大家共勉。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10

  关于自己班中的优秀生,老师总会感到开心,懂事能干的他们往往能成为老师的小助手,帮老师完成不少事情。老师也很重视对他们各方面的培养,但主要倾向的是重视提高他们的个人能力和学习成绩,轻视了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卫生教育。不少老师在教育工作红对待优秀生是表扬多,批评少;看到优点多,缺点少;迁就多,要求少。这种认识和方法上的偏差,助长了优秀生的一些不良心理,使得优秀生形成了一些心理障碍。

  曾经听过一位家长说到自己的孩子,该生学习刻苦,成绩优异,是班里的优秀生。但小小年纪却把追求老师的表扬和偏爱当成了生活、学习的唯一目的。为了每一节课的`听写作业能得个好成绩,她可以自己回家先听写一遍甚至多遍。任何一可以争取表扬的机会他多不会放过。这些本来没错误,但是他却为了追求老师的表扬动起了歪脑筋。交给老师拾到的钱是自己的钱;一下课就跟在老师后面,非要抢在其他同学前面帮老师拿东西;他的老师向家长反映,该生看见老师就盯着老师的状态让老师感觉心理发毛……

  只要稍微留心就不难发现,在小学类似这样的优秀生的确存在。他们有着优秀的一面,诸如学习刻苦,求知欲强烈,成绩突出,遵守纪律等;但是也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缺点,甚至错误,如高傲自大,争强好胜,嫉妒心强,感情脆弱,不爱劳动,我行我素等。本来对于正在发长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有一些毛病并不可怕,只要及时发现,及时教育,会使他们很快改掉。但由于他们是优秀生,成绩好,太惹人喜爱,或由于别的原因,对于他们身上的毛病,许多老师都能原谅,甚至视而不见,失掉了教育的良机。

  教育优秀生恰恰要充分看到和估计到他们潜在的问题,教育他们要正确看待自己的功与过,要尊重别人,平等待人;要正确评价别人的优点,学习别人的长处,谦虚谨慎,努力学习,在奋发进取中完善自我,在群体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教师要通过对优秀生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使他们的胸怀更宽阔,从而使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11

  六年前,我在准备教师招聘考试时,从教育教学理论中初识了苏霍姆林斯基及其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当时教辅书中对其地位和成就的介绍只有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教之后,我便买下了这本书,由于各种原因,我只是粗枝大叶的浏览,并没有进行深读。今年寒假之余,利用零碎的时间,我再次从书架中拿出了这本书,真正静下心来阅读这部作品。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他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再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需要,译者选择了该书中的精华部分,另外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有一百条,因此而命名。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许多理论和建议让我受益匪浅。以下两点让我最为记忆犹新。

  第一点,尊重每位学生的特异性。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高瞻远瞩,很明智地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又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学生内心的财富。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正如文中提到的语文老师尼娜比特罗夫娜的学生米哈伊尔一样。尽管米哈伊尔在平时上课中让老师气得脸色发白、双手颤抖,但当这个“两分生”为她修好电视机后,尼娜比特罗夫娜感到非常的难受,他深深地感到自责:我们做教师的人,怎么会没有发觉,在我们认为无可救药和毫无希望的“两分生”身上,在他们的心灵和双手里,还蕴藏着天才……与此同时,苏霍姆林斯基在本文中也指出:如果教师和学校舆论唯一地根据分数来给一个人做出好的活着坏的结论,那他就不会努力去当一个好人。因为上课、掌握知识、分数这只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个局部,只是很多领域的其中之一。考试的效力是有限的,考试结果即分数也并不能代表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发展水平。这一事例也引起了我的深思,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当尽可能地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共识。

  第二点,多读书。

  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和源泉。苏霍姆林斯基列举了一个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区培训班的学员和区教育局的指导员都来听课。课上的很出色,听课的老师和指导员本来打算写听课记录,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然连记录都忘记了,就像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课后有一位教师问他:“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这节课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我只用了大约15分钟。”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如果一位老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交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

  对于学生来说,也应该把阅读放在重要的位置。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书上作了这样一个比喻,学习困难的学生更需要阅读,就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没玩没了的补课,而是靠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因为阅读能交给学生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那么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阅读,便成为培养思维的一种方法。

  一本好书,犹如美酒,犹如清茶,使人回味,心旷神怡。《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真的是一本好书。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12

  最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作为教育经典著作,这本书确实名副其实,阅读过后,感触颇多。作者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向广大教师提出了100条实用且有价值的建议。书中列举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实际事例,一切从实际出发,所以整本书读起来既通俗易懂,又意味深长。下面我将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俗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才行。在作者眼中,教师要想拥有更多的业余时间,不让备课、上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么就必须保持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作为教师,其实是特别忙的,得面对学校各种各样的检查、做课题、搞教研、进修、培训、评职称、提高教学质量、上课、备课等等。

  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教师只有通过阅读的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宽广自己的视野,才能让自己成为真正的教育能手。知识丰富了,备课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就会减少,而且自己的课堂也会变得生动有趣,充满情感,那么自然就会有多余的时间去做自己的事情了。书中提到的那位教龄三十年的历史老师,就可以体现通过阅读储备知识的重要性。她的公开课深深地吸引着每位听课老师,而她说自己的备课时间是终身,我想大概是因为终身都在储备自己所需的素养;她说本课题的准备时间是十五分钟,我想是因为厚实,所以一刻钟足以让她的经验和才华施展出来。我想成为这样的老师,我相信,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读书多了,才能自信,才能更好更全面地传授知识。不仅教师要多阅读,学生更是如此。学生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作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后进生更需要阅读的建议。我们教师一般都会有一个错误的观点,那就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不应该花太多的时间用在教材外,许多老师都会要求学生抓住课本,学好基础知识,不需要课外的拓展了,包括我自己也曾如此愚钝的以为这是对的。但是通过费加的例子以及作者的建议,我明白了,学生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也就越多,那么他就更需要多读书。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作者就是通过给费加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有关于智力训练的书籍供她阅读,她最终从一名别人眼中的“笨”学生,变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种对待后进生的态度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如果遇到成绩暂时不好的学生,我们教师不应该束缚学生的思维,应该对鼓励他们去读一些有助于提高的书籍,不要怕他们没时间吃透教材,因为他们读书不是浪费时间,而正是努力在提高自身对教材的理解。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想要学得好,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如果学生提不起劲,先不说教师情绪也会受到影响,即使教师再精力充沛地上课,也只会是徒劳。所以教师一个很大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前我们就深知这样的道理,但是该如何做到是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热爱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指导,总结下来,我觉得应该有这么几点。首先,教师应该先提高自身对知识的兴趣、对所教学科的热爱。确实是这样,因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教授者本身都没有高涨的热情,更别提会让接受者能喜欢了。

  其次,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是吸引学生对其所教学科感兴趣的重要因素,德才兼备的老师才是学生最喜爱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我就十分崇拜和尊敬有着良好人格魅力的教师,我的`高中语文教师就是我所认为的具备这种素养的人,所以我当时特别喜欢上语文课,自己的语文成绩自然也就不错。推己及人,我希望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能够让自己也成为那样的人。最后一点,那就是教师要有积极的智慧和高超的教育艺术。要会教学,能够上好每一节课,这是最贴近学生实际需要的。一个老师能够让学生听得明白,知识掌握的轻松而又深刻,自然会得到学生的青睐。这也就回到上面所说的,教师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厚实自己,对所任教学科的知识必须全面深度地掌握,还要多学习教育学的内容,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艺术。

  我所任教的是思想品德,从自身来说,高中时期政治学科学得最好了,当初选择了这个专业,如今从事这样的教学,我觉得自己是很满足的。所以我本身对学科的热爱是毋庸置疑的。为了能够不让学生们失望,我觉得自己必须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养,掌握好教育教学的技巧,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许多理论的指导,100条建议,101次感悟,我所体会到的、学到的远远不是上面的这些而已。可以这么说,这是我成为教师的启蒙书,在思想上收到了这本书的很大帮助。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希望今后,能够通过实际行动,践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让它从行动上,也能帮助我完成从一个年轻教师向有着良好教育水平的教育工作者的蜕变。在工作中,我也会不断再阅读本书,因为我相信,随着经验的积累,我能从这本书中学到的、感悟到的会更多!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13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那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过去了,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却不主动去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14

  一口气读完李镇西老师写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这本书,顿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平常在教学、在与家长的相处、与孩子们的沟通、与同事们的共事中的种种疑惑与不解有了自己的理解与看法。下面我就谈谈我对这本书的浅见。教师每天面对的都是一群孩子,正因为我们相处的对象不同,所以决定我们必须学会独特的沟通方式。面对这一群祖国的花朵,到底怎样与他们相处,怎样沟通、怎样合理处理他们中出现的矛盾才能让他们茁壮成长呢?李镇西老师说:“尊重”在人际关系中的意义是非凡的,人是有尊严的,因此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如果再说得深刻一些,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其核心便是对人的尊重。也就是说,尊重别人,就是一种民主生活方式的体现。所以,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或者在处理学生的各种“民事案件”时,一切以尊重为前提定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要管理好一个班级,当然要有班规,而且每个班都有班规,但从班规的制定到班规的实施中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班级往往处理得方式是不一样的。那么怎样才能让一个班的班规约束班级个人的种种言行,同时引领班级积极、阳光地向上呢?李镇西老师的班级是这样的:班规不仅管班上的孩子,还管班主任、管各科任老师,违反班规者都必须按班规处理。自古以来人们都说:“无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在这,班规也是规矩,既然是一个班级,所以班级中的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既然老师都能遵守了,那么班级中的学生也自然不会做违反班规的事儿。这个班级必然是一个阳光向上、带着积极灵魂的班级。要成为一个好老师,必须是一个有爱心并且民主的老师。爱心和民主是李老师的教育观念。爱心才是教育的真正真谛,要有怎样的爱心还必须学习有效的教育技巧和教育方法。

  总之,读完李老师的书,让我的教育之路有了前行的方向,我也会向着这道光亮继续我的教育之路。年轻教师《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一看见这本书的题目——《给老师的建议》,一瞥见作者又是苏联的教育家,心中就不禁多了几分敬仰。苏联作为曾经的社会主义大国,在教育领域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探索,很值得我们年轻的教师赏析和学习。怀着这一份憧憬,抱着谦虚的态度,认真的把这一百条给老师的建议读了个遍,觉得很有一些感悟。

  一、认同的观点

  1、学习的教育性方面首先表现为:用一种形象的说法来表达,就是在科学基础课程这个整齐的乐队里,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喜爱的乐器和自己喜爱的旋律。如果一个一个学横没有爱上一门具体的学科,一个具体的科学知识的领域,那就没有个性的智力充满性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性。

  2、你对年长的同事们的经验研究和观察的越多,你就越加需要要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修和自我教育,在此基础上,你就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3、教育学,无论就教育的理论或者教育的实践来说,都还没有对人的个性——对他的创造性力量和能力的.培养,对理想、兴趣和爱好的形成,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说在对年幼儿童的教育上的缺点还不是特别的显眼,那么在对少年的看法上,忽略人的个性则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4、我们深信:如果学生在少年期没有遇到一位脑力劳动的真正的指导者,那他就永远不能学会真正的思维。

  二、联系实际

  中职生的思想、观念是客观社会现实影响的产物。他们的思想很潮流,但是他们的思想不是很稳定;他们要求进步,但是他们的毅力不足;他们价值观念多元化,但是理想信念淡化。现在我们的身边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构成的主题是“学习上的后进生、品德上的后进生和行为上的后进生”。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当他们原有的美妙理想与残酷的现实产生了脱节,从而养育了逆反心理。严重的失落感、差强人意的学业成绩、家庭的漠不关心,加上缺乏合理正当的表现机会,不少中职生就试图通过逆反的或对立的角色和行为来突出自我的存在,设法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以此获得异常的自我满足感。

  三、反思与重构

  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肩上担负的任务很重。我们面对的中职学生正处在青春叛逆期,自我要求独立性强,接受新生事物快,但面对社会的多种诱惑,缺乏理性的辨别能力,容易上当受骗,甚至误入歧途。所以我们学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从做人到成人的教育理念,帮助中职生明辨善恶。《给老师的建议》一本书中,第27条说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的事”。就是让书籍填充学生的课余时间,我觉得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所以,一方面,我们自我加压,不断更新变革自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另一方面我们也关爱学生,让其有所作为,在关爱中成长。

  这学期,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编著的《给教师的建议》,没有读完整,但感受很多。作者的这个观点:“对于学习上的差生,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个人觉得有道理。苏霍姆林斯基觉得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应当让这些儿童的头脑中尽可能多产生关于周围世界和现象的疑问,让他们带着问题来问为什么,在他们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对照我的做法。有一点以前绝没有想到和采用过的手段就是:让学生多阅读。而做得最多的方法就是一遍一遍地让学生学会在课堂上没有掌握的知识,这种做法和苏霍姆林斯基所建议的方法恰好是背道而驰的!认为他们连课本上的知识都没掌握,更没说是课外阅读了。

  我永远会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有力的手段。这本书是提升自身素养的好教材。面对信息社会把传统的“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需要有一桶水”的标准提高到至少是一口不断渗出新水的“井”的要求,已经成了人们的共识。那么,如何在完成自己比较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呢?我们也可以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找到答案:“如果教师引导最有才能的学生超出教学大纲的范围,那么集体的智力生活就会变得丰富多样,从而影响到最差的学生也不甘落后。”在根据自己的实践和体会建议老师们,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不能墨守成规,密切注意“每一个儿童的思维发展都有其独特的道路,每一个儿童的聪明和才智都各有各的特点”,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根据自己的特点建构起有自己特色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0-02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0-01

教师读《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0-20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范文11-29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11-23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12-13

《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09-28

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0篇10-18

给教师的建议书籍读书心得11-27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20篇)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