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方案

时间:2023-06-02 12:37:39 一般方案 我要投稿

关于实施方案4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安全顺利进行,往往需要预先进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写方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实施方案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实施方案4篇

实施方案 篇1

  贯彻《纲要》的幼儿园行动计划,从学习纲要、寻找问题,制定方案直至实施方案的整个过程,我们能明显感到,伴随着幼儿园教育实践模式的变革,教师的专业水平也正在不断提高。

  究其原因,在于教师专业素养所面临的直接挑战是来自“在行动中研究”的要求,即贯彻《纲要》的行动计划明确要求,“在教育现场研究自身的教育行为”。

  于是,这一要求带来的直接效果是“教”和“研”的紧密结合,“教”和“研”的自觉互动,从而形成了幼儿园教研的崭新面貌。

  下面,结合《贯彻〈纲要〉行动计划》试点园的教研活动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 幼儿园的“科研”本质上归属于“教研”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幼儿园除了有“教研”,又有了“科研”,且“科研”热情远高于教研,竟然年复一年地忙于立题、开题、结题的不断循环之中。

  值得关注的却是,在基层园长和教师的“科研热情”中流露出的负面情绪,园长焦灼,教师抱怨,都将课题研究看成负担。

  在此,我们惊异于这样一对矛盾:争取课题的热情和不堪负担的抱怨。

  既然主动争取了课题,但又为什么把课题的研究作为一种负担呢?我们发现,矛盾的焦点在于幼儿园的“科研”远离了“教研”。

  那么,是什么激发了教师的科研“热情”?又是什么抑制了教师的科研兴趣?前者或许是当今教育“让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挑战。

  后者或许是人们对“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误解。

  在认同了教师应当成为研究者以后,却把教师这一“教育行动研究者”的研究出发点,与专职“教育理论研究者”的研究宗旨混同了。

  实践便基于这样一种理解:科研不是教研,前者是教育科学研究,其科学性在于揭示规律性的东西,追求普遍性、一般性和可推广性;后者是日常教学研究,其日常性在于强调规范性的东西,追求时效性、操作性和例行性。

  因此“研究”便脱离了教育现场, “研究”的可以不是自己的教育行为,“研究”的出发点也不在于“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

  而同时,因为有了“科研”,“教研”也就“教”而不“研”了。

  就这个问题,《贯彻〈纲要〉行动计划》项目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项目从开题就给出了明确的定位:本项目“既是一项课题研究,又是一种工作推进”。

  这意味着《纲要》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如何转化为教育实践的方法和策略必须研究,同时,研究又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开展,工作也必须在研究中推进。

  因此,试点园从制定方案开始就在端正研究的立场,要求研究必须从本园教育工作的问题入手,不必在日常教育工作之外另起炉灶,要改 “对上负责”到“对己负责”,从追求课题研究的成果到注重教育实践的过程。

  因此,教师在进行日常工作时不能忘记自己是研究者而用心于思考,在研究某个专题时也不能忘记自己是个一线教师而旨在改善教育行为。

  这时,“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必然会将“教”和“研”紧密结合,幼儿园的“教研”和“科研”自然也就不再分家了。

  教师不必在教学以外的业余时间搞科研,也无所谓占用教学时间来搞科研,因为科研就是日常的教研,教师既有热情也感兴趣,从而既满足了当前教育工作的需要,也满足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 通过“教研”唤醒教师的专业主体意识

  虽然通过〈纲要〉的集体培训,所有的教师都知道当今教育倡导哪些理念,通过集中学习也理解了这些理念的实际意义,但是如何用所获得理论和观点来指导自己的实践仍是一片茫然。

  因为,这些从培训中获得的理论和观点,还停留于外在的知识状态,拿着这些知识去套实践,充其量对写教育文章和点评教育活动有用,对指导行为却极其牵强。

  难怪有教师发急了:“说起来轻巧,让专家自己来做做看”。

  因为他们认为,这些理论和观点是专家提出来要他们去做的。

  教师之所以有这种想法,归因于以往的一种习惯性思维,即认为专家是理论的创造者,而教师只是将现成的理论付之行动的实践者。

  也归咎于缺乏研究内涵的传统教研,即只有标准化的教学示范,没有问题性的教学反思,只重教师整体普遍的教育行动,不重教师个体特殊的教育行为。

  业务学习便出现两种情况,要么形式化到读文章听报告,空谈道理走过场,要么实用化到一味追求对教育理论或权威指示的.精确性领会,研讨如何忠实地执行之。

  显然,无论哪一种情况,养就了教师习惯于依赖一种标准化的确定性的东西,期待着一种拿来就能用的程序性的东西,久而久之,教师只会照着做、跟着做,不会自己想着做,丧失的终究是自己的专业自主性。

  看来,发展教师的专业自主性意味着要找回教师的专业责任、专业自信,唤醒教师在教研中的主体意识,而这首先就表现为个体的参与性,没有个体强烈的参与意识就谈不上专业自主。

  新教研观将教研定位在“教学”和“研究”的统一性上,那么教研就应当成为教师自省教育行为,发现教育问题,改善教育实践的平台。

  其中,“教学反思”便是这一平台上展示的最主要的教研行为方式。

  《行动计划》要求每个教师都要参与行动,而不决不停留在少数教师的实验班中,每个教师都要对自己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当每个教师都能从自己的教育行为中发现问题并意欲对将要发生的教育行为进行调整时,她才找到了自我,教师的主体意识才被唤醒。

  因此,教研不只是一种集体统一性行动,更是一种个体情景性行为。

  我们看到了大量来自试点园教师个人的“教例分析”、“观察纪录”、“教养日记”、“教学手记”、“儿童行为解读”、“随笔”等叙事性的、反思性的自我行为描述,都是教师以自己个人的方式在表达教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些个人性质的教研成果中,充满了教师们的教育智慧,我们发现,她们对实践的思考不乏教育理论和观点的支撑,不少教师在用专家的理论反思自己行为的时候,有着自己特殊的理解和把握,她们在提出某些教育策略的时候,也已经用自己的实践验证并重构了某些教育观点,甚至还在创造着自己的实践理论。

  事实上,一旦教师从自己边叙述边反思的文字中看到自己行为的意义时,她们的主体地位已被确证,她们的教育责任、研究自信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三、 “教研”是合作研究、互动学习的共同体

  当然,教研活动终究是一种组织行为,即使是那些个人性质的教研行为也是在组织背景中产生的,因为教研组(不论是幼儿园的大教研组、年龄班教研组,还是幼儿园以外的中心教研组)营造了这样一种教研的氛围,使一组教师在一起围绕目前工作的背景,为了一个共同的工作目标,就一个共同的话题充分表现和表达自己,从而求得整体的发展。

  在此,我们强调的是教研行为中的民主关系。

  每一个教研群体都是由不同的教师个体组成的,如何看待这个“不同”,关系到教研的行为方式乃至教研的质量。

  习惯上,我们会把教师分成老教师和新教师,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和教学能力弱的教师,专业水平高的教师和专业水平低的教师,骨干教师和一般教师,以及领导和普通教师等等,但是这种高下、先后、老嫩、强弱的差异比较,引导的却永远是“步后尘”的教研行为。

  《行动计划》倡导民主的教研风气,因而无论是试点园内部、试点园之间,各地实验区幼儿园之间,无论是临时形成的还是相对稳定的教研群体,都表明:教研群体是由共同的事业支撑以求每个人自身发展的集体,因此是一种合作研究、互动学习的共同体,其教研行动的原则是平等、互惠。

  虽然,这个群体中的每个个体在客观上是有差异的,但是这个“差异”决不是以一方的绝对优势和另一方的绝对劣势来区分的,每个教师在学历、经历、阅历、教历乃至地区背景上的差异,在个性、智力、风格和修养上的不同,都可能转化为专业上的优势和弱势。

  因此,教师个体之间的差异本身就应当被看成是一种教研的资源,即使是专业水平上的距离,那也决是某一方作为另一方发展的资源,而是共同发展的资源。

  由此认定,教研的组织行为是每个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发展关系。

  因此在教研活动中,群体中不同个体之间的平等对话是最重要的,每个人都应当有机会向他人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个人的自省也应当有机会与他人交流。

  对基层教师来说,这种对话和交流的最擅长的做法就是向别人 “讲自己的故事”,公开并评说自己的教学活动。

  通过描述自己经历过的教育事件,解释自己行为的意义,揭示自己在这个事件中起到的正反作用。

  同时,由于有着共同的教学背景,在群体中产生的移情作用使教师更加容易将自己投射到别人的故事中,并与自己类似的经历相联系,对描述者的行为更加容易以合作者的态度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不是居高临下的,与己无关的。

  当每个教师都超越了个人的眼界来看待问题时,群体便会激活个体的智慧和知识,许多个体的观点又会抽象为群体一致认同的思想原则,转而又特化为最合适于个人自己的行动策略。

  这时教师才真正理解到“没有最正确的,只有最适合于自己的”。

  四、 在“教研”中与专家对话

  一般不会否认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专业研究人员的支持,幼儿园教育实践的改革也需要有专家的引领。

  在幼儿园一线教师心目中的专家,包括了大学和各种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各级教研人员以及行政管理人员,她们认为,专家能说会写,掌握大量理论和观点,甚至具有决策和评价的权利,所以利用专家的资源和权威性来提升自己,是近年来许多幼儿园想做和正在做的。

  然而,值得思考的是,专家在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在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升方面究竟是如何起作用的?这完全取决于幼儿园究竟需要专家做什么。

  我们发现,当专家是幼儿园为外在功利而被请去做讲座、做鉴定、写研究报告,帮助编撰研究文集,那么专家本身是被动的,就只能凭借自己的理论修养和辩说的口才、根据具体要求去完成幼儿园交给他的“任务”了。

  这时候,我们可以说,专家的作用虽然重要却是有限的。

  因为,专家的作用只有暂时的意义。

  如果专家是幼儿园为改善自己教育实践的研究,而被请去与教师一起研究问题、指导实践,当专家本身进入了教学研究过程,倾听了来自实践中教师的声音,凭借自己掌握的理论对实践进行诊断性的思考以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才会令教师信服。

  这时候,我们可以反过来说,专家的作用虽然有限却是重要的了。

  因为专家的作用是要通过教师自己的思考和研究来发挥的,当不断被实践验证时,就有了持续的意义。

  由于《贯彻〈纲要〉幼儿园行动计划》这一项目是具有研究性质的工作推进,是工作性质的研究项目,整个研究过程就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实践过程,这就决定了项目专家组成员与试点园教师之间也是平等、互惠、合作、相长的关系。

  对试点幼儿园的指导原则,就是直接针对幼儿园教育改革的过程,为幼儿园发现存在问题、反思教育行为、寻找改革措施而提供指导和咨询,而不是直接针对最终的研究成果,对幼儿园收集数据、整理素材、总结经验进行指示和监督。

  专家与幼儿园的互动方式就是直接与教师对话。

  在对话中,我们感到,教师之所以对《纲要》倡导的教育理念与自己实践之间的距离感到困惑,是因为这些理念以及理念所依据的理论具有一般意义和普遍意义,它很难预测特殊的教育情景,而专家与教师的对话,则以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同步努力,实现了一般理论与具体实际的链接。

  对话中,由于教师对自己的实践有着比较深切的感受,提出的问题都是她对亲身经历的教育过程的一种思考,这就给了专家体察实践活动背景以及教育行为诸多变化,在特定教育情景中提出理论和反思理论的机会,也给教师一个应用理论来反思行为、解释行为,并追问理论内涵的机会,其中专家和教师之间常常处于磨合的过程,体现了一个探究性地运用理论来检视实践,并用实践来验证理论的过程。

实施方案 篇2

  为进一步提高机关工作人员考评的科学性,切实考评机关工作人员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为评先评优提供有力的依据,经研究,对20xx年度机关工作人员考评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考评对象

  列入园区街道机关管理的各部门股级及以下工作人员。

  二、考评内容

  以个人在年度中履行岗位职责、服务基层群众、参加中心重点工作等情况为主要考评内容。

  三、实施办法

  考评采取100分基准分制,采用分类测评积分按比例累积相加的办法。

  (一)会议测评(分值比例25%)。

  召开测评会议,园区街道全体党政领导、机关中层以上干部、各村(社区)两委负责人对考评对象实施测评。

  (二)分管领导测评(分值比例30%)。

  分管领导对所分管部门的全体工作人员进行测评。

  (三)部门负责人测评(分值比例25%)。

  部门负责人对所在部门的其他工作人员进行测评。

  (四)纪检监察部门测评(分值比例20%)。

  纪检监察部门对机关股级及以下工作人员遵守工作纪律、参与中心重点工作等方面情况进行测评。

  四、考评结果运用

  考评工作小组将考评积分情况进行汇总,作为机关工作人员评选先进的.参考依据。

  (一)作为在编工作人员年度考核定级的参考依据。

  按照考评积分高低,将在编工作人员分类排序,提交党政联席会议讨论确定年度考核优秀人员名单,上报区相关部门备案。

  (二)作为编制上划人员及劳务人员评优的参考依据。

  按照考评积分高低,将编制上划人员及劳务人员分类排序,提交党政联席会议讨论,确定机关优秀工作人员名单,并给予适当奖励。

实施方案 篇3

  一、合作联盟组成单位

  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园区企业、工商职业学院及省内外相关本专科与中职院校。

  二、指导思想

  为适应园区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着力完善“人才强区”的战略布局,以服务企业为核心,以提高院校办学就业质量为目标,全面提升园区人才服务工作科学化发展水平,充分利用院校、企业和政府资源,搭建一体化合作平台,开展多层次、高水平、可持续的政、校、企合作,运用科学化的运作模式,实现政府人才服务职能与院校人才培养机制、企业人才结构需求的“等高”对接,打造出“特色鲜明、富有活力、充满梦想”的经济开发区人才高地。

  三、运作原则

  政、校、企合作遵循“自愿、协商、公平、效率、需求、共赢”为原则,实行院校及企业自愿加入合作团队,在合作的框架内协商各自的需求,以公平原则对待自愿加入合作的院校及企业,通过高效率的运行模式实现各成员单位的共赢发展。

  四、相关职责功能

  (一)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1、联系企业与工商职业学院及相关院校,整合政府、院校、企业的优势资源,开展经常性的人才合作活动,实现资源共享。

  2、收集辖区内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制定工作计划,编制人才需求目录等。

  3、为学生实习就业、教师挂职锻炼、职业培训、开发课程等项目提供政策支持和指导。

  4、引导企业规范用工行为,为合作联盟的发展打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

  5、对联盟单位每年度进行“诚信”评定。

  6、对合作联盟输入、引进的人才进行动态管理。

  7、协调校、企、合作关系,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问题。

  8、定期组织召开政、校、企合作联盟会议。

  (二)工商职业学院(其他高校和中职学校):

  1、以市场需求和毕业生就业、创业为导向,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专业设置调整时,充分考虑兼顾园区企业的用人结构与需求。

  2、为经济开发区人才服务市场提供技术、场地、人力资源等支撑。

  3、负责联络、协调省内外本专科高校和中职院校参加联盟,发布三年内毕业生资源信息和求职需求。

  4、提供一定数量、符合学院专业岗位需求的实习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推荐院校毕业生去规模以上企业就业。

  5、协助企业进行实习管理并负责信息收集反馈。

  6、为企业提供人才培训、职业资格(技能)鉴定、技术产品研发等服务。

  (三)相关企业(合作联盟成员单位)

  1、制定人才用工需求计划,客观准确发布人才招聘信息和用人标准。

  2、自我规范企业用人制度,科学合理进行薪酬和劳动关系管理。

  3、为实习生在生产、管理服务中提供必要的福利待遇和安全保障。

  4、负责在本企业实习生的实习鉴定及信息反馈。

  5、提出校企合作中的'人才培养、课程教材开发、师资培训、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产品设计研发等意见和建议,共同参与、共同实施。

  6、为校企合作项目提供必要的技术、资金、设备等支持。

  五、运作模式及途径

  (一)成立政、校、企合作联盟组织机构

  政、校、企合作联盟主要由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发起,园区企业、工商职业学院及省内各院校自愿参加的一体化合作平台。通过联盟成员单位之间开展信息沟通、人才培养、业务合作、资源共享、政策咨询等共享性活动,形成多层次、高水平、可持续的合作模式。联盟实行常务理事会负责制。

  1、联盟管理机构:联盟理事会是联盟的决策机构,联盟理事会常设机构为秘书处,开展日常工作。联盟理事会须有三分之二以上联盟理事成员出席方能召开。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情况特殊下可以召开专题会议,也可采用通讯形式召开;常务理事会至少一季度召开一次会议,情况特殊下可以召开专题会议,也可采用通讯形式召开。

  2、理事会由各成员单位组成,设名誉理事长1名、理事长2名、副理事长若干名。理事会负责制定联盟合作工作计划和发展规划,协调成员单位多方位合作,调动成员单位的积极性,实现各成员单位的共赢发展。

  3、联盟秘书处是理事会的常设机构,设秘书长1名、副秘书长2名,具体负责联盟各项日常事务工作,审核和吸收新会员,受理会员退出联盟的申请;具体落实理事会制定的各项工作计划、信息沟通等工作。

  (二)共建服务平台

  1、共建经济开发区人才服务中心

  通过建立经济开发区人才服务中心,解决园区的人才招聘、劳务派遣、人事代理、开展职业指导和推荐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政策咨询、服务外包及联盟理事会交办的其他事项。

  2、共建经济开发区人才服务市场

  经济开发区人才服务市场在工商职业学院挂牌成立。充分利用工商职业学院的场地空间和人才聚集优势,为企业与学校提供点对点的人才服务场地,方便盟员企业与学校面对面对接人才供需。定期举办人才招聘会,人才招聘会是政、校、企人才合作联盟重要活动形式,通过经济开发区人才服务中心牵头联系企业到相关院校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招聘活动,引进和输出各类人才。

  3、共建经济开发区人才服务网站

  建立独立人才服务网站,通过经济开发区人才服务招聘网,为盟员企业、院校人才供需提供信息平台,窗口服务,便于盟员单位及求职人才及时了解供求信息。同时,有力地宣传经济开发区人才服务工作,提高经济开发区的知名度。

  4、共建经济开发区人才培训学校

  人才服务中心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利用建立的人才培训学校,订单式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型、实用型人才,并引入企业的文化和管理模式,最大化培训出适合企业需求型的合格人才。

  (三)共同确定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相关院校与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沟通和协作,明确相关岗位或岗位群需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共同研究并形成相关院校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以企业的需求为标杆,以培养符合企业所需的人才和胜任企业岗位的职业能力为己任,明确培养目标、专业技能、职责等具体要求,做到科学可行,从而符合院校和企业的实际需求。

  (四)共建顶岗实习实训基地

  政府鼓励支持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理论与实训课程后,由学校联系经济开发区人才服务中心推荐到用人单位进行为期一年或半年的顶岗实习,或接受短期岗前培训后再顶岗实习。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管理,合作教育培养,使学生成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合格技术人才。

  (五)共建人才培养基地

  1、订单培养:学校应企业要求合理设置课程、制定培训计划,开展订单培训,为企业培养专项技能人才,培训毕业后即实现定向就业。

  2、岗前培训:为了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进行岗位培训,经济开发区人才服务中心组织或推荐有资质的培训学校对岗前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在本企业或借助学院的教学设施优势提升准员工入职技能。

  3、在岗培训及技能鉴定:根据企业要求,经济开发区人才服务中心组织或推荐有资质的培训学校,对在岗职工进行新知识、新业务的培训考核定级,提升员工生产管理技能。

  (六)共同开发建立符合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课程体系

  相关院校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及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在培养专业能力和课程建设上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前校后企、工学一体、阶段培养、分层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课程开发的运行架构,做到“四对接”,即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对接,实训要求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专业教学与岗位技能对接。以企业的用人需要规范课程设置,确保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产出服务园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七)以技能大赛为纽带,深入发展产教结合、校企一体

  开展与企业生产实际密切结合的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来设置比赛项目和比赛过程,同时由政府牵头发挥服务职能,给予相关政策支持,企业积极赞助,为比赛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持。通过技能比赛,企业可将关键知识、技能和场地设备标准推广到相关院校,解决教育与生产实际相脱离的问题,为企业深入参与教育培养的发展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八)校企联合研发,共闯技术管理难关

  企业高技能人才是企业技术进步、升级的主力军。通过校企一体化平台,企业可借助学校管理和服务体系资源,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全方位培训,为企业员工素能提升、技术进步“保驾护航”。同时,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人才资源优势,通过经济开发区人才培训学校建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等,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支持与服务。

  (九)经费保障

  实行会员收费制、捐赠和其他经费来源保证合作联盟正常运行。

实施方案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为纲,以各科《课程标准》为标尺,以省教育厅、合肥市教育局《课改实施方案》为依据,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总体目标

  1、科学设置课程开设方案,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注重学科整合,形成具有一六八中学特色的课程开设体系。

  2、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建立与高中课程方案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3、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制度,形成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4、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综合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功能,促使学生教师和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健康发展。

  三、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新课程实施工作的管理,学校特设课程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新课程实施办公室和课程指导小组,学生课程实施活动小组。

  (一)学校新课程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z

  副组长zzz

  成员zzzzzzzzzzzzz

  其主要职责:承担课程实施的领导和协调工作,把握课程实施方向,提供后勤服务保障。

  (二)学校课程实施办公室

  主任z)

  副主任zzz

  职责:负责组织新课程的具体实施工作,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指导,经验交流,成果推广验收,与上级课改管理机构保持联系,接受指导并获取信息,制定教师培训计划,负责对课改材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总结。

  (三)课程实施指导小组

  组长z

  成员zzzzzzzzzzzzzzzzzzz

  职责:负责组织课程实施的具体研究和操作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组织各科教师进行课程的实践活动;总结经验教训,收集课程个案,做好课程实施成果的收集、分析和整理,与第一线参加课程实践的教师保持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提出调整意见。

  (四)学生课程实施协调和联络小组

  组长:学生会主席

  副组长:学生会副主席成员:各班级班长、团支部书记、学习委员

  职责:负责学生在课程实践中的意见和建议的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有关信息,及时组织学生参加有关课程的实践活动;向参加课程的教师提供课程个案,协助教师做好个案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工作。

  四、具体措施

  新课程改革涉及面广,是一项牵动学校整体的全面改革,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理论为支撑,以专家支持为依托,以实践研究为主轴,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及管理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1、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管理保证新课程的实施

  (1)建立例会制度。在课改领导小组领导下,具体负责课改实验的研究,组织管理、协调和实验,利用每大周一次的备课组教师例会和教研活动,总结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2)建立教学研讨制度。在课改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教育教学部、年级管理委员会定期组织教学研讨课,积极探索新课改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3)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载体作用,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组织家长听课、座谈会、交流会、咨询活动等,使家长最大程度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

  (4)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5)完善教学奖励激励制度。课改领导小组组织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教学评比活动,对课改中成绩突出的教师予以精神嘉奖和物质奖励。

  2、抓好教学研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将课题研究与“课改”实验结合起来进行。确立课程观念,切实改变课程功能。

  (2)理清课程结构,实施课程整合。着力于培养和发展学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

  (3)开发课程资源,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优化课堂教学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学生在“差异发展、体验成功”中,学有特长,发展个性。

  3、完善评价和考核机制

  (1)完善对学生的评价和考核机制,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a、在评价过程中,把对学生的智力因素评价与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起来,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

  b、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改变单纯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况,把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及学生的自评结合起来;采取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书面考试、口头测试、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实现评价形式地多样化;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导向功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改革对教师的评价方式,完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对新课程的内容、结构、实施方式、操作途径等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做到课课有反思,周周有回顾,月月有积累,期期有总结。坚持平时考核和集中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教师自评、同事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与领导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3)教育教学部、教研组、年级管理委员会应及时收集处理教师、学生的反馈信息,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具有一六八中学特色的课程评价机制。

  4、完善保障措施。

  (1)实行经费倾斜政策,选配文化素养较高、业务素质较好、教学水平较高、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承担课改任务。

  (2)确保学校经费优先用于开展活动,师资培训,课题研究、设备添置,教学奖励等,保证课改工作顺利推进。

【实施方案】相关文章:

实施方案(精选)10-06

[经典]实施方案08-10

实施方案(经典)09-03

【精选】实施方案10-07

实施方案[经典]10-04

实施方案08-02

策划实施方案03-21

经典诵读实施方案09-25

项目实施方案09-25

组织实施方案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