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

时间:2023-05-22 18:38:07 其他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1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新教育理念指导之下教师的角色重新定位。

  一方面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学习意义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另一方面要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学习”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教师由静态的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教师应当成为孜孜不倦的学习者、教学问题的探索者、新的教学思想的实践者和教育改革的专业决策者。教师通过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研究和改进,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进而从策略层面上提高教师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增强时态性。

  教师只是课堂的一个参与者、引导者,学生应当成为主角。理想的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教学应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不仅面向学生的现在,更注重学生面向学生的未来。在课堂教学中,平等的师生关系、灵活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手段,使学生自觉的进入学习状态,从而使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提高,潜能得以发挥,能力得到锻炼,个性得到优化,这就是我们所期望达到的和谐课堂。教育的过程要体现受教育者的主题性。要确立和提高受教育着的主体地位,充分释放和发挥人的巨大作用,让他们意识到并主动追求和实现个人在教育过程和自身发展中对未来社会的价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题体性就是要顺其成长发展的规律性。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2

  “立志、孝亲、尊师、友学、常善、救失、守法”和落实《弟子规》等八德方面的教育内容,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制与道德教育培训课,王局针就日常教育教学中如何进行孝亲和法治教育,讲述了道德教育和技能教育的重要性,并从司法理论与实践的视角研究现代青少年成长方向目标、素质培养和道德与法制教育等问题。王局长全面透彻的讲解在会上大感人心,深受启迪和震撼。

  一、感恩:一种朴素而深广的伦理

  感恩的情感是很朴素的,感恩的内涵又是非常的丰富,感恩的心使我们能够与他人、集体、国家乃至天地自然建立一种良性、和谐的关系。

  如果一个人在危难之际,得到他人救护,那么他很自然地会对那个救他的人感恩戴德,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情感。同样,一个人常常得到某人的帮助,那么他对这个帮助自己的人必然有着一种感谢之心。当然也会有忘恩负义之徒,以怨报德,但他必定为世人所不齿,因为他已经失去为人的基本伦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感恩是一种朴素的情感,或是一种朴素的伦理。

  以上两种情形,都是直接得到他人的恩惠,所以那种感恩的情感也是即刻升起的。然而事实上,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直接或间接地接受着无数的恩惠,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

  首先是父母之恩。我们的生命是籍由父母而生,父母给予我们以宝贵的生命,又费尽心血将我们养育成人。为了保护孩子,父母甘愿牺牲自己。

  其次是师长之恩。父母给我们以血肉之躯,而教师和长辈给我们以知识、经验的传递和人生的教诲。没有师长的教导和引领,我们将何以成人。如果没有人传递知识和人生智慧,人类可能将永远停留在蒙昧的原始社会。

  其三是国家之恩。我们在祖国大地上繁衍生息,所食之物在这片土地上长成,所用之物取之于斯。因此,我们要感念国土之恩。社会要发展,国家要安定,人民要和睦,这有来赖于政府的管理,有赖于军队的护卫,因此我们理应感念政府的恩德,并在自己岗位上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其四是大众之恩。我们每日生存所必需的粮食是农民所种,所穿之衣、所用之物是工人所制造,还有赖于商人的流通之功,等等。因此,我们理应尊重所有的劳动者,还要惜福、节俭,并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回馈大众。

  二、感恩的缺失与感恩的教育

  感恩的情感对于人的道德成长是如此的重要,而现实中我们的感恩之心却颇为匮乏。透过报章电视,我们能够看到:有些青少年不顾父母勤苦和家境贫寒,贪图虚荣,恣情享受,让父母伤心落泪;有些学生不知尊敬师长、虚心求教,但炫己能;有些贫困学生接受了他人的资助而不知感谢,其内心的冷漠令人心寒;有些人整日怨天尤人,不去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总认为国家、单位亏欠自己很多;还有一些人为了一己之私,置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于不顾,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一种自私、不知感激的局面,实值得我们教育界人士和广大家长的`深思。

  首先,我们要从学校自身找原因。目前就普遍的情况而言,学校还是以学生的考试分数来评价一个学生的,而且只重视与升学有关的几个学科。“三好”本来是以德为先,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事实上在“三好生”的评比中却总是将学习成绩摆在第一位,甚至只看学习成绩。学校有意无意之间在鼓励学生之间的竞争而不是相互的支持。在这样一种崇尚个人奋斗与竞争的环境中,孩子当然很难学会感激和体谅他人。

  其次,从家庭教育来看,问题也很多。问题之一: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在物质上的要求总是尽其所能给予满足,未加节制。古人言“欲不可纵”,又言“欲是深渊”,过度地、不加限制满足孩子的欲望,结果只能是增长孩子的自私和贪欲。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感恩,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体谅他人。是故,古人才有“宠子不孝”之感叹。

  问题之二:家长望子成龙之心本无可厚非,但现在家长将注意力几乎全部放在孩子的学科学习上,认为孩子只要能考上一个好大学,就会有好的前途。

  问题之三:现在的家长不像从前那样对老师有尊重之心了,当然这与媒体过多的负面报道也有关系。如果说教学生孝敬父母是学校的责任,那么教孩子尊敬老师无疑是家长最应当重视的事情。都说现在孩子难教,这与我们家长的身教和言谈有绝大的关系。

  其实孩子天性是向善的,感恩的意识和习惯应当从小就开始培养。我们所需要的只是一份信念和坚持。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道德情感发展的关键期,感恩与孝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为一个人的道德发展奠定一种坚实的情感基础。到了中学,我们更应鼓励学生为家庭尽责、为报效祖国立志,而这也要从感念父母之恩、国土之恩、大众之恩开始。或有人言,这些与学习成绩有什么关系呢?我只要成绩好就行了。其实从大处着眼,从根本抓起,必将事半功倍。我们不是常常抱怨学生学习不自觉、不认真吗?如果是为了自己学习,那么当他累了,不高兴了,或有其他更好玩的事,他就会偷懒、懈怠,不然何苦呢?反之,如果他懂得感恩,他就会自觉约束自己、努力学习,也能够尊敬老师、友爱同学,因为不这样做就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乃至对不起国家、对不起天下百姓。

  其实,感恩的道理很朴素,感恩的教育也不难。如果我们能够多启发孩子对父母和老师的感恩之心,多鼓励同学相互之间的支持和协作,相信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一定会生机勃勃、气象一新。因为在相互支持和感激之际,亲子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就有了心灵的交通。在这种充满支持和感激的气氛之中,学再多的东西可能都不会觉的累。是故,我们也应当反省,也许并不是孩子们的功课太多,而是我们没有发现可以激发孩子学习的精神力量。

  三、孝应当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中华道德文化是“以仁为本”的,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修身立德的根本是内心之仁。但如果没有内心的仁慈与恭敬之心,外在之“礼”(行为习惯)就徒具形式,毫无意义可言。然而这个人人本具的仁性良知,常常被自私和物欲所遮蔽。因此,如何唤醒或开显这个仁性良知就成为道德发生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儒家的德育思想正是这样的一个理路,即从“孝道”开始,再由“悌道”拓展至他人,终能泛爱大众,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大同。

  一个不知孝敬父母的人,我们很难说他能够真爱他人,更不用说去爱集体、爱祖国了。因此,孝的教育应当成为学校德育重要的内容。从字源上说,“教”字左从“孝”、右从“文”,“教”的原义其实就是教人以“孝”。学校孝的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启发学生感知父母的大爱与深恩。一个能一个真正能孝的人,求学必勤,战阵必勇,居官必廉。是故,先圣孔子说:“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总之,“新八德”教育对学习方法和教学原则所做的这些提示非常适用。因此,我打算将“新八德”教育内容正式引用到我的实际教学工作之中。并且进行“新八德”教育时,要求学生要做到的,我首先就应该亲自去践行。因为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因此,我一定要以以身作则力行“新八德”,决不搞个人形式主义!另外,我校本学期也确立了以“道德与法制相结合八德素质教育模式研究”为题目的“新八德”教育课题研究,并制订了详细的研究计划和方案。我要按照学校制订的计划和方案,认真地进行每个阶段的研究,并做好记录、总结经验、形成材料,为课题研究尽自己的一份努力。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3

  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要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为此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创新型教师队伍。没有基础教育的强师就无法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没有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教育强国就是奢谈,实现共同富裕也将是无本之木。而在当前就业双向选择、人员流动更加自由的情况下,如何从宏观层面和制度层面为基础教育培养和留住优质教师队伍,又的确是一个难题。强师计划为解决这一难题提出了一揽子方向性的解决方案,并且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与创新性。

  其一,强师计划强调要改进师范院校评价。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明确师范院校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学科评估基本要求,探索建立符合教师教育规律的师范类“双一流”建设评价机制,切实推动师范院校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将培养合格教师作为主要考核指标,推动师范专业特色发展、追求卓越。这是通过发挥院校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推动师范院校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举措。“双一流”建设评估、学科评估等可以将毕业生去西部、东北、基层担任教师的情况纳入评估指标,因为这是大学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重要显现。而院校在评估指挥棒的指导下,应该摸索建立起多渠道筹措资源的机制,给予去基层当教师的毕业生资金补贴。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为这些学生开辟本、硕、博与教学实践贯通交叉培养的人才成长通道。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能够安心在基层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还能促进他们的`职业发展。让去基层奉献的教师在收入上不吃亏,在发展上有途径,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扎根基础教育与自身发展之间存在的冲突。

  其二,强师计划强调要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重点加强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发挥优秀教师、校长的辐射带动作用,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整体提升学校育人能力”。完善交流轮岗激励机制,不仅优秀教师要轮岗,优秀校长也要轮岗。优秀校长和优秀教师不能仅仅在业务上优秀,还需要在带动其他人上作表率,而这也会促进优秀校长、优秀教师教育领导力的提升。可以预见优秀校长和优秀教师的轮岗,不仅能够提升当地整体的师资水平,还能提升当地的整体教育治理水平。

  其三,强师计划强调要深入实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行动,探索人工智能助推教师管理优化、教师教育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教育精准帮扶的新路径和新模式。这对于我国而言具有相当的前瞻性。试想人工智能能够让一个没有任何围棋基础的机器通过学习变为一个世界顶尖的围棋棋手,那么,将人工智能用于培训优秀师资,师资建设或将大大提速。我国可以借鉴国际经验,进行实践与政策上的探索。目前人工智能在我国基础教育的应用上还存在一些困难,比如技术上的不成熟。因此,国家应该鼓励相关行业、企业与机构,加强人工智能用于教师培训的技术研发与产品推广。除了技术上的困难,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还存在法规上的挑战,因此,我国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进人工智能在基础教育教与学以及师资培养上的应用。

  师资强则教育强,优秀师资分布不均衡则共同富裕难以实现,强师计划为解决基础教育阶段优质教师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短缺问题提供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并且明确指出将提供资金保障强师计划的实施与推进。我们相信,贯彻落实好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未来可期。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4

  以前对学习新教育的认识只停留在字面上,今年暑期学习了新教育理念,让我领略了新教育专家的风采,感受到了新教育所散发的无穷魅力,仿佛整个人也起了质的变化,对学生、对课堂、对自己的工作也有了新的认识。

  “新教育”是一个教育行动,新教育的宗旨是:“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致力于追求一种理想的教育,这种教育理想,正是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深刻思索以及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点燃了广大教师的热情,读新教育,我的心灵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对“新教育的教师专业发展”感慨颇多。

  近几年中国正在全方位积极推行“素质教育”,新教育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新教育实验的课程对教师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下进行,在这样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转变以往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某些仅仅在形式上表现为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组织、创设实质性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各种学习环境的能力。实施素质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怎样打造高素质的教师?新教育实验逐渐摸索出一条“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专”模式。我深有体会的是前两点,因为这两点我们能够从自我做起。。

  1.专业阅读。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教师的专业阅读。正像《新教育》所说的:专业阅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为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才能使教学课堂永远充满活力,永远富有教育教学机智,才能做一个永远富有魅力的老师。老中医、老政治家随着年龄的增高和资历增长越来越增值,而教师则不然,很多中小学生喜欢年轻教师,年轻教师除了身上所散发出的青春的活力外,还因为年轻教师具有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法,他们之间没有代沟或代沟很小,与学生很容易沟通。我是一名老教师,怎样才能在工作中保值增值,永保青春的活力呢?那就是读书——为自己的未来投资。

  读专业类的书,学习教育的新观念、新思想。教师迫切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提高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适应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的新要求;增强理解学生和促进学生道德、学识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水平。寒假里的阅读学习和听了有关新教育的两次专家报告,不能说给自已带来立竽见影的学习效果,但也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开阔的视野、渊博的学识、豁达的胸襟、高超的教学艺术和良好的身心素质构成了教师素质的骨架。而一个乐于高度自我超越的教师是一个永不停止学习的人,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近期,有关专业类的书,我读了魏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漫谈》、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智慧》、朱永新的《新教育》等,深刻体会到越学越感到自己的不足。我将不依赖自己过去的教育教学经验,努力学习,不求超越他人,但求超越自我。

  读经典文学类的书,丰厚自己的文化积淀。近几年,一直担任毕业班教学,每日忙于备课、管教、批改,忙忙碌碌的生活总有些怅然若失。课堂上,讲解、练习等应试性教育的思想强烈的占据了头脑,教参代替了涵咏吟诵,再美的句子也引不起感情的波澜,如同课堂上听不到学生读书声一般,课堂之外的我也疏远了读书。在课改的大潮中,难以消化各种新名词、新概念、新模式、新理念。忙碌中却总感觉缺失了什么,缺失什么呢?静心思量,缺失的就是自我的阅读,自我的提升。只有读书,才能拥有源头活水;只有读书,我们才能生成新的智慧。

  2、专业写作

  《新教育》书中讲到的,“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日常的工作中,自认为整天和孩子们一起尽情地享受着成功的`快乐,共同体验着成长路途上的挫折与失落。可是很多时候,自己只是激动一下,兴奋一刻,难过一阵,后悔一回……也没有付诸笔端,便不了了之。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这些‘火花’不久就烟消云散了”。现在想来,真为曾经流逝的岁月而感慨,真为逐渐模糊的记忆而惋惜。所以,理想的教师应该成为新教育实践中的“有心人”,要及时地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等。因为,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这成功的背后靠的不仅是智慧,更要靠努力和不懈地追求。

  “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是千百年来社会、学校和家庭达成的共识,也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提醒世人:“这个世代和前一世时代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以前工作的开始是学习的结束,当下的社会则是工作的开始就是学习的开始。”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说:“如果离开学校后不再持续学习,这个人一定会被淘汰!因为未来的东西他全都不会。”因此,今天多读几本书,就是为自己的未来投资。不断追求终身的知识成长,未来才有立足的空间。

  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不同的是,今天的我会更加珍惜时间读书学习的机会。给一点时间给阅读,陶冶我们因繁杂生活而麻木了的性情;找一点时间给阅读,矫正我们因忙忙碌碌而迷失了的方向;挤一点时间给阅读,开启我们因机械学习而遮掩了的心扉。

  努力读书,用书的厚度提升人生的高度,力争做一个永远富有魅力的老师。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5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没有教师这个“重组者”角色起到的重要作用,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将有可能变成散沙一团,教学也会失去它的意义。所以,“新基础教育”不是不关注教师作用的发挥,而是要求教师在新的水平上发挥教学过程“重组者”、动态生成“推进者”的重要角色。

  教师是如何成为教学过程“重组者”和动态生成“推进者”,从而实现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呢?经过两年的探索,我们从教师身上看到如下可喜的变化:

  一、更加全面地关注学生的发展

  从实验教师上课过程的表现看,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如在数学课中,“数学问题生活化”和“研究性学习”被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将学生置于现实生活问题的情景之中,使教学活动步入“创造一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气氛”的佳境。在这样的课堂中占主要地位的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和技能,而是教师组织指导下的学生活动。

  ——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叶澜教授在阐述新教育观念下的学生观时,认为新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这是教师在教育中努力探索的最大可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逐渐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这一教育行为产生的观念性前提。作为教师要运用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聆听、练习、回答问题和记笔记,整个思路是跟着教师转,活动比较整齐划一且呈现集体化的特征;而在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中,学生是在探究中学习,其个性特点表现较为突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变得更为复杂和细微了。

  ——关注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学校和教师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一般来说是用学业成绩这把尺子去衡量和评价学生;“新基础教育”则更多的是使用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状态的变化。它吸收了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构建了多元的课程智力结构和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近几年,我校大力开展儿童智能开发实验,开设了音乐、体育、艺术、科技、奥林匹克等多类实验小组近42个,学生参加省市区多类比赛取得了上百项荣誉,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多元智能开发给自己发展带来的益处,表现得更加自信了。同时,多元智能实验反过来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普遍有了较大提高。这是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现象,多元评价的推行,改变了那种“清一色”的学生智力观,一大批不同类型的学生脱颖而出。

  ——关注学生所在班级的状态。“新基础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在学校生活的质量。教师要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学习心境和人际关系,就必须努力搞好班级的建设。在班级建设中,学校更多研究的是如何“把班级还给学生”,具体做法包括:增设班级岗位,使班级的每个同学在班中都有自己的岗,都成为班级的主人;建立班级岗位轮换制,使不同的学生感受不同岗位的不同职责及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同学们的承受变化、挫折能力和自信心,从而锻炼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生存发展所必备的品质和心理素质;丰富班内评价,把评价的权利还给每个学生,逐步引导学生建立多元评价方法,学会规范评价及动态评价,而且要求学生在评价别人时如何正确地评价自己;建立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由学校心理健康研究室牵头,由各班班主任参与,全面研究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学生们对班级更加热爱了,他们在班级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能力也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这正如叶澜教授所说:“群体的个性不是靠教师塑造,而是由他们自己用心和行动创造形成的。”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新基础教育”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占有;充分发挥人类创造的文化对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价值。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性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这种关系是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的,“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在新基础教育条件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助,共同发展,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师要的是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

  三、教师逐步向专业化发展

  当教师仅仅是个“知识传授者”时,教师的职业是可以被同等学历的人所代替的;而只有当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时,教师的职业才具有了不可替代性。叶澜教授指出,教师的专业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观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支点。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从“新基础教育”的角度看,主要是在认识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其次,教师的专业教养在知识结构上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再次,当今社会赋予教师更多的责任和权利,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教师要具备三种基本的能力,即理解他人及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管理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

  具有教育智慧,是未来教师专业教养达到成熟水平的况态。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即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根据对象实行和面临的情境,及时作出决策及选择,并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教师的教育智慧使他的工作进入到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境界,充分展现出其独特的个性;教育对于他而言,不仅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享受。

  “新基础教育”为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提供了条件和机会,教师的工作将变得更加丰富,教师自身将变得更加自主、自信、自尊和自豪。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6

  新《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为学校办学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新《义务教育法》凸显了政府构建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让教育工作者感到振奋和欣慰。

  以人为本,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孩子、所有学校、所有老师的基本权利,这是我读新《义务教育法》最深刻的感受之一。新《义务教育法》立法的理念有了较大的突破,其中最基本的一个立法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同时给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充分的发展空间。“新的《义务教育法》更加突出公益性,还有统一性和强制性。这三个基本支点,虽然不是直接的教育行为,但是对于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却非常关键。”

  新法明确了对义务教育质量的要求,第一次将素质教育明确写入法律,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调要把德智体美有机地统一在教学的活动中。 在实施新《义务教育法》过程中,我认为:教师应当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业务水平,爱护学生,忠于职守。《教师法》告诉我们: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和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新义务教育法》的学习让我深深感受到:

  一、德育是我们工作的首位。身为教师必须要做到全身心去爱自己的学生。因为当你走进学校大门时,你的一切就已经不属于你自己了,而是属于孩子们。喜欢学生、爱护学生,应当是教师的天职,正所谓:师爱即师魂。可是在实际中真正做到这一点,尤其是做到喜欢每一个孩子,却是非常不易的。教师不应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人情的亲疏、智力水平的高低等因素而对学生另眼相看,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公正合理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只应在乎学生是否学会做人,是否学会求知,在教学中应本着求真、求善、求美,最后才是求知这样一个原则来教书育人,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师势在必行的工作。打破传统教育模式,让学生在更为广阔、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空间里,接受全面的培养,获得真正的全面发展才是一切为了学生,那么除了针对课堂教学加以改革之外,我对学生的作业布置中也应该丢掉了以前的简单重复的内容,改为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分层次设置不同的作业。

  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博学多才对一位教师来说当然很重要。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学生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但知识绝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它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每时每刻都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量和质的变化,特别是被称作“知识爆炸时代”、“数字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因而,我们这些为师者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跟上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否则,不去更新,不去充实,你那点知识就是一桶死水,终会走向腐化。

  通过学习,我深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且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到与时代同步,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挑好肩上这付教书育人的重担。

  这段时间的学习与实践,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就必须不断地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充实自己。二十一世纪的学校教育需要的是对学生有爱心,对工作敬业,对自身不断充实的高素质、强潜能和综合知识能力完备的教师。希望我能在自己的努力后,早日成为这样一名高素质的、合格的教师。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7

  真正以人为本,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孩子、所有学校、所有老师的基本权利,这是我读新《义务教育法》第一条到最后一条最深刻的感受之一。新《义务教育法》立法的理念有了较大的突破,其中最基本的一个立法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同时给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充分的.空间。新《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教师培养工作,采取措施发展教师教育。第二款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培养人的艺术,而实施教育的人是教师,所以发展教师教育已经越来越引起国家和社会各级的重视。因此,对于整个国家而言,发展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尤为重要,同一地区师资力量的均衡,对薄弱学校建设的加强也提到了日程上来。我认为在同一学校中,教师可通过循环教学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因为知识是有体系的,只有对整个小学阶段某个学科有个系统的了解,才能更有效的掌握学科特点,更利于教学。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8

  通过对《新义务教育法》的学习,我的体会到要时刻用《新义务教育法》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合法权益。

  《新义务教育法》对教师提出了以下要求:教师应当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业务水平,爱护学生,忠于职守。《教师法》告诉我们: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和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通过对《新义务教育法》的学习,明白了自己的职责所在,也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虽然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却肩负着为祖国的未来夯实基础的重任。身为教师必须要做到全身心去爱自己的学生。爱护学生,应当是教师的天职,正所谓:师爱是师魂。可是在实际中真正做到这一点,尤其是做到喜欢每一个学生,却是非常不易的。教师不应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人情的亲疏、智力水平的高低等因素而对学生另眼相看,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公正合理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只应在乎学生是否学会做人,是否学会求知,在教学中应本着求真、求善、求美,最后才是求知这样一个原则来教书育人,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我深深懂得:“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因而,教师的人生,还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我们要严格用《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样才得以使我们的事业走向辉煌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健康成长。

  真正以人为本,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所有学校、所有老师的基本权利,这是我读新《义务教育法》最深刻的感受之一。新《义务教育法》立法的理念有了较大的突破,其中最基本的一个立法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同时给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充分的发展空间。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培养人的艺术,而实施教育的人是教师,所以发展教师教育已经越来越引起国家和社会各级的重视。因此,对薄弱学校建设的加强也提到了日程上来。我认为在同一学校中,教师可通过循环教学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因为知识是有体系的,只有对整个中学阶段某个学科有个系统的了解,才能更有效的掌握学科特点,更利于教学。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9

  通过学习新的《义务教育法》,可以看出呈现七大亮点。

  第一、新法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公益性、统一性和义务性。

  第二、国家对义务教育采取新的经费保障机制,这个保障机制首先体现在义务教育的投入上。

  过去一说政府投入,就往往容易理解为由县级政府来负责,实际情况是,县级政府没有足够的能力予以承担。而新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的规定分项目,按比例分担。”新法还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将义务教育经费单列。

  第三、新法对义务教育的管理机制有了明确的规定。

  新法第七条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

  第四、为了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新法采取多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

  比如说,“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特殊教育学校(班)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应当高入普通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第五、新法进一步推动实施素质教育,明确了义务教育的质量要求。

  第五章专门对教育教学作出规定,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第六、新法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必须具备国家教师资格。

  新法对小学和初中教师的工资和职务作出新的规定。第三十条提出:“国家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第三十一条还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入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第七、新法对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作出专门的规定。

  第二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10

  新法已于20xx年5月1日正式施行,这是职业教育法自1996年颁布以来的第一次大修,4月27日教育部举办新闻发布会对新的职业教育法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解读,让我有机会对新法有个更深入的学习与研读。

  “此次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其目的是为了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也让社会各界更多关注和认可职业教育。”很多专家如是说。

  “不被关注与认可”是长久以来对我们职业教师冲击最大的一个“痛点”,而这次立法让职业学校的师生们对前景充满了更多的憧憬。

  于是,循着这样的思路,我在新法中寻找“被认可”的痕迹。

  1、教学的内容更全面。新法强调必须在坚持领导下,开展立德树人、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面向市场、促进就业,面向实践、强化能力,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的教学。提出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不可弃,要致力于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的教育活动。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的内容在新法中被明确、拓展和强调,教育变得更系统、更全面、更“以人为本”,足见职业教育更具办学魅力和社会认可性。

  2、教学类型更明确。新法突出强调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从“普职分流”到“普职协调发展”的陈述改变,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地位,界定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是层次不同,而是类型不同,并非低人一等、矮人一截。我们有理由坚信:职教和普高的招生比例将随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本地产业发展需要、民众的教育需求等因素变化做出更大的调整。新法强调从小到大的职业浸入,这样的学情下,将有更多的学生愿意进入职业学校,为技能型社会的确立贡献力量。

  3、奖励指向更显化。新法规定每年5月的第二周为职业教育活动周,通过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为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展示技能、切磋技艺的平台,持续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明确要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实施奖励与表彰。由此可见,新法对职业类学校与人才的展示舞台更广,奖励指向更明确,从而使得职业教育的从业人员和学习人员更有工作的动力,学习的向心力。

  4、发展通道更多样。对职教与普高、中职与高职等不同类型与层次的教育做了系统的界定,强调这些类型之间的互通与统筹,推行个性化教学,升学畅通,就业有望。学生可与普通教育不是层次不同,而是类型不同,并非低人一等、矮人一截。我们有理由坚信:职教和普高的招生比例将随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本地产业发展需要、民众的教育需求等因素变化做出更大的调整。新法强调从小到大的职业浸入,这样的学情下,将有更多的学生愿意进入职业学校,为技能型社会的'确立贡献力量。

  3、奖励指向更显化。新法规定每年5月的第二周为职业教育活动周,通过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为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展示技能、切磋技艺的平台,持续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明确要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实施奖励与表彰。由此可见,新法对职业类学校与人才的展示舞台更广,奖励指向更明确,从而使得职业教育的从业人员和学习人员更有工作的动力,学习的向心力。

  4、发展通道更多样。对职教与普高、中职与高职等不同类型与层次的教育做了系统的界定,强调这些类型之间的互通与统筹,推行个性化教学,升学畅通,就业有望。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爱好选择普通高中或是职业学校,或就业,或升学,或读研,读大学的路径也更通畅,参加职教高考、3+4中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3+3中高职分段培养、中职毕业生免试注册入学、高职学生“专转本”考试以及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出国留学等途径,通道多样,尊重学生发展个性差异,满足了不同禀赋和潜能学生的“适型”需要。

  5、校企合作更紧密。对职业培训提出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等概念,使职业学校的办学内涵更广泛,收入更合法,职校教师的工作积极心被无限激发;新法鼓励职业学校聘请技能大师、劳动模范、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高技能人才,通过担任专职或者兼职专业课教师、设立工作室等方式,参与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技能传承等工作,办学力量更强大;也鼓励、指导、支持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依法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加强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推行特色学徒制,引导企业按照岗位总量的一定比例设立学徒岗位,对新招用职工、在岗职工和转岗职工进行学徒培训,可以按照规定享受补贴。双向融通,使职业教育更有吸引力和办学实力。

  综上所述,新法的颁布与执行是与时俱进,适应发展需要的好法。在新法界定的内容范围可见,职业学校办学将比过去更具信任度,更具吸引力。而入读职业学校,将让更多学生在职业发展上大有可为。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11

  《强师计划》吹响了新时代强师兴教和强教兴国的集结号,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基础的基础,师范院校是基础教育教师培养的摇篮和主体,部属师范大学是师范教育的排头兵,必须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和更强的使命自觉主动回应并全面对接国家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战略安排。

  深化认识,担当主体责任

  《强师计划》强化了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强调充分发挥部属师范大学的引领示范作用,明确建立部属师范大学和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协同机制,推动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整体提升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办学水平。

  我国有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体系,基础教育教师占全国专业教师数量的86%,基础教育的质量决定着全民教育的整体水平和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基础教育是关键;基础教育教师培养,师范教育是主体。

  作为新时代教师教育振兴行动新方略,《强师计划》提出了未来两个阶段的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强师的根本在于教师的质量,重点在于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强调师范院校要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强调国家重点师范大学要有更大的担当和更多的新作为。

  师范院校尤其是重点师范大学要从国家教育战略全局和教育现代化愿景出发,切实担负起强师的政治责任、主体责任和工作责任,主动围绕《强师计划》的贯彻执行做好顶层设计、优化组织结构、打造优秀团队、整合优质资源、完善行动方案,打好主动仗,持续发力培养高质量教师。

  增强内功,发挥引领作用

  《强师计划》对部属师范大学来说,既是重大使命又是发展机遇。一方面,部属师范大学要发挥其固有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资源优势,主动对接国家教师队伍建设新的战略需要,用实际行动强化主体地位和主体责任,在教师综合素质提升、建立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平台、实施高素质教师培养计划等方面要有更强的使命意识和担当作为。另一方面,《强师计划》对部属师范大学自身的改革发展也注入了新动能和赋予了新期待,部属师范大学必须以此为契机,大力推动教师教育的研究和创新,进一步汇聚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加大力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持续聚焦师范教育和增强内功,努力创新社会服务方式和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要当好强师计划的排头兵,发挥引领带头作用,增强内功必不可少。一要进一步从整体上打造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优化教师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服务基础教育能力;二要系统推进专业学科和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发挥学科强师的支撑作用;三要充分凝聚和锻造教师教育师资团队,不断壮大强师的核心力量;四要着力开展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探索协同育人新路径;五要注重搭建一流的教师教育平台,为教师专业发展和综合成长提供全方位服务。

  担当是对责任和实力的双重考量,自身实力是引领带动的原动力和根本保障,强师是个强己强人的互动共生过程,引领是基于实力与优势的带动,引领者内在功夫不扎实,向外必然差强人意。

  协同合作,强化提质实效

  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是《强师计划》的重点任务,旨在协调高水平师范大学以组团形式帮扶薄弱师范院校,推动不同层次师范院校间建立协作发展共同体,促进师范院校间优质教育资源交流共享,带动协同师范院校人才队伍、学科专业、服务和管理能力不断提升,进而整体提高师范教育办学水平。

  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是一项新的教育创举,其核心意义直接指向薄弱地区师范院校生血功能和教师供给源头,是新时代国家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必要举措。协同提质的`关键在于协同,落脚点在于提质,要将协同提质计划落到实处,体现实效,就要在科学构建协同体系、形成完善的协同工作方案、建立良性运行的协作机制和组建得力的工作团队上下功夫。

  师范教育协同提质是多元协作、内外互动、综合施策的复杂工作,原有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难以满足新的工作要求,要谋求突破和有所超越。前期沟通交流、研究谋划越细致,后期效果便越好。如华中师范大学在研究部署协同提质计划部署落实中,坚持一家一家地碰和一个一个地盯,注重形成常态化沟通机制和倒排工期;坚持短期行动与长远目标、重点突破与特色建设、专项任务与协同行动紧密结合,凸显“共谋、共建、共赢”的协同理念,既突出重点又相互兼顾,做到组织健全、责任落实、路线清晰、事有人为、不留空当、志在长效。

  《强师计划》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出了前瞻性的宏伟蓝图,并描摹出了一幅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未来美景。师范院校一定要乘势而上努力作为,为《强师计划》撑起一片天,为师范教育协同提质展现兴国强师大担当。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12

  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是什么样,直接关系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日前,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以下简称《强师计谋》),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在教育部4月1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我国现有基础教育教师1586万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6%。

  新时代加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是具体执行者和深入实施者。就基层教育主管部门而言,落实《强师计划》的重点在农村学校,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均衡搭配本地优秀教师资源,补齐农村学校缺乏优秀“学科带头人”的短板。事实证明,一所学校的某一门学科如果有一位优秀教师带动,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就大有希望。农村家长之所以到城区卖房择校,造成城区学校“大班额”,原因就在于优秀教师大多集中在城区热点学校。

  各地要借“县管校聘”改革的大好时机,集中解决优秀教师长期集中在城区热点学校的问题,通过城乡学校之间教师轮岗交流,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将优秀教师按学科均衡搭配到辖区内每一所学校,从而带动薄弱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是建立教师补充机制,解决农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是高质量教育的标志之一。有些农村学校,教师总数可能已经充足,按生师比不存在缺编问题,但一些学科人员富余,另外一些学科却无人任教,如音体美等学科,这种情况被业内人士称为“结构性缺编”。

  基层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统筹安排好每年的教师招聘工作。教育、编制部门要对辖区内各学校什么学科教师富余,富余多少,什么学科的教师紧缺,缺乏多少,有一本“明白帐”,不能凭感觉调配教师。在摸清教师自然减员的前提下,按照“减一补一”的原则,做好每所学校教师需求调查,制订好教师招聘方案,并保证所招教师与学科需求精准对应,从而逐步缓解农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

  三是强化管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许多农村学之所以教学质量低,当地百姓不满意,可能不是师资水平低,而是学校管理出了问题。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基层教育主管部门要大力推进“校长聘任制”“校长职级制”改革,提高校长的专业化水平,为基层学校选拔一批优秀校长。同时,要大力提高农村校长和教师的待遇,让其在工资、住房、评优树先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从而吸引一批优秀校长和教师投身农村教育,造就一批有教育情怀的“乡村教育家”,为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提供坚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就基层学校而言,落实《强师计划》要着力策划好教师专业成长的几个工程,造就一支素质过硬、理念先进、特色鲜明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发展素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其一,实施“读书换脑工程”,着力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执行者,是教育思想的思考者、研究者和实践者,同时也是需要不断发展的专业工作者。一个热爱读书的教师不仅可以不断更新的自己的教育观念,而且能从书中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从而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

  学校要为教师营造学习的氛围和环境,引导教师确立了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团队学习的理念,努力建设学习型学校,让读书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学校要帮助教师制订读书成长计划,要求教师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教学书籍,自读三本其它内容的书籍。校长和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要带头读,每月召集一次读书报告会,让教师广泛交流读书体会,谈心得、议感悟、话收获,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从而使教师个人读书成为一种习惯,集体交流成为一种风气,全程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其二,推进“名师带动工程”,满足教师的成就欲望。学校要让不同层次的教师实现人生价值,按照“提高素质、优化师能、造就名师”的思路和“固塔基、壮塔身、树塔尖”名师培养策略,积极锻造各级名师,使他们成为全县乃至更大范围内的师德标兵、教学专家、育人楷模、科研先锋,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

  “固塔基”——着力提升全体教师的师能水平。学校要通过开展了“教师教学水平系列达标活动”、“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等,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

  “壮塔身”——强化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学校要加强与高校和教育科研部门的联系,定期举办“骨干教师培训班”,实施“影子培训”,采取专家报告、交流研讨、问题答疑等方式,让教师在更新教育观念的同时,解决在教育教学工作遇到的现实问题。

  “树塔尖”——为专家型教师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对于各级特级教师、市级以上名师、教学能手等,学校要着力“搭台子”,建设“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让其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教学专家。

  其三,实施“校本研修工程”,满足教师交流的提高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在《给青年校长的一封信》说道:“如果你想让教育工作者给教师带来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至成为一种枯燥而单调的义务和程序,那您就要引导每一个教师都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路。”学校要按照“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校本研修思路,成立各学科“教研共同体”,引导教师以主体的身份,在自我进修、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经历和结果进行批判性反思,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其四,实施“小课题研究工程”,引导教师体验创造的快乐。拉美特利说:“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的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教育教学工作是创造性的工作,教师的每节课、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教师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研究解决了这些问题,取得了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的成长就会向前跨进一步。为此,学校要以“小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引导教师树立“问题就是课题、思考就是研究、解决就是成果”的科研理念,将教育科研从仰望星空的虚幻变成了脚踏实地的探索,引导教师找到自己的专业目标,逐步成长为各级名师。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13

  “新基础教育”倡导追求真实、平实、扎实、朴实;其中真实是最基本的要素之一。真实必须建立在教师能沉下心来,真心地蹲下来研究学生,研究他们的前在状态、潜在状态,以此为教学的出发点,展开教学活动,这样课堂上才能呈现学生个性化的基础性资源。这些资源有可能是课前预设到的,也有可能课前没有预设到的,甚至被教师看来是幼稚的想法,我们都必须以平和的、尊重的态度悦纳学生。这样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会在课堂上敢想、敢说,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新基础教育”的课堂需要开放。而一直以来,我们都惧怕学生脱离教学预设的轨道,或者潜意识中给予学生一些开放的空间和时间,但时不时又把学生牵引过来。到需要进行“新基础”研究活动时,为了表现有“新基础”的味而为开放的开放,很有可能学生和老师都适应不了。为此,我认为我们都必须思考,如何设计开放式的导入,如何设计有思维含量的大问题,如何梳理知识结构等等这些。这不是通过一、二节公开课的研究才有感悟与体验,真的需要时时考虑、处处留心、不断积累,长此以往,才可能对开放、结构、资源等有较清晰的理解。在听完几节数的计算课后,我发现教师不再是把会算作为它的唯一标准,而是以培养学生判断与选择的自觉意识和灵活敏捷的思维品质为价值取向。带着这样的认识,不断刷新自己原有的认识与实践,把数的计算教学内容定位于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究、归纳、总结,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由“告诉后的接受”改为“思考后的发现”,使学生对“数的加减法”竖式对位方式不再停留于形式的记忆,而是在尝试、思考、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理解。对于计算教学有如此上法的思考正是得益于有新基础理念的指导,它的高屋建瓴的价值观能使教师的眼界更加开阔,站位更高。

  这一点原来的感受没有这样深刻,通过学习与上课的实践,感觉开放的课堂对教师的教学智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以为多年的教学经验足以应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但现实的情境却是错综复杂的,七、八种甚至更多种资源一下子全部呈现在教师面前时,发现学生的资源不仅仅是普遍层面上的可能状况,还有许多个别的或始料不到的累积出来的情况,也需要教者在短时间内很快地作出选择、判断、反应、回馈,就感觉措手不及了。“放”是放了,该怎么“收”呢?“收”的层次又是怎样的呢?所有的这些问题需要教者根据当时的情境作出调整,而非照着课前的预设行进。在这段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引导、点拨得恰如其分的话,将使学生的各种资源发挥到最大的功效。从而顺利达成除知识目标之外,同时又获得思想方法上的提升。反之,会在混沌中越弄越乱,甚至无法收场。

  通过听研究课及课后的专家点评,我觉得要提升教学智慧,首先,对学情的分析要准确、深入,既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状况了解清楚,更要洞察学生的心理状态,认知方式;既要对普遍层面的学生可能状况了如指掌,也要对个性化学生给予特别关注,这样才可能面对不同学生时应对自如。其次,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一定要放在整体知识结构里来看待,透过教学内容更多地去发现它内涵的思想与方法,以此为载体,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与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而言之,“新基础教育”真的是直面真实的人的一种生活状态,它让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中以真实的状态展现教与学之间的关系,追求和谐的师生、生生互动,使得师生获得共同成长的幸福与快乐,这是每一个教师都想追求的境界。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14

  读了朱永新的《新教育》,让我对新教育又有了一个更系统的认识更全新的了解。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事业发展为起点,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把阅读作为实验最重要的基础活动。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新教育对阅读的重视。

  朱永新老师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阅读的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世界已进入知识世纪,一切的竞争与价值都以知识为主,而一切知识的'基础都自阅读开始。纵观世界各国,凡是崇尚阅读的民族,大多是生命力顽强的民族。一个国家不能靠巨大的人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是人口素质,只有重视全社会范围内倡导阅读,才能真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不竭动力。

  《新教育》中提到的六大行动之一是“营造书香校园”,倡导阅读生活。现在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学生读书的空间,学校中无书可读的现象远未销声匿迹,学生无暇读书、不想读书的情形也不少见。除了几本干巴巴的教科书,学生几乎不再有也不再读其他的书。新教育就在这时给我们倡导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培养他们健全的心智。朱老师说,在学校就要读书,读书就意味着教育,学校就是一个师生共同读书的乐园。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教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教师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晨诵—午读—暮省”,这一儿童生活方式课程是新教育探寻的重要成果之一。让孩子们能在他们的童年和这些美好而永恒的经典相遇,让这些经典为孩子们铺展一个丰厚广阔的智力背景,从而开启美好的人生。

  让我们和学生共同阅读,共同成长,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15

  新法明确了对义务教育质量的要求,第一次将素质教育明确写入法律,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调要把德智体美有机地统一在教学的活动中。

  在实施新《义务教育法》过程中,我认为:教师应当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业务水平,爱护学生,忠于职守。《教师法》告诉我们: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和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新义务教育法》的学习让我深深感受到:

  一、德育是我们工作的首位。身为教师必须要做到全身心去爱自己的学生。因为当你走进学校大门时,你的一切就已经不属于你自己了,而是属于孩子们。喜欢学生、爱护学生,应当是教师的天职,正所谓:师爱即师魂。可是在实际中真正做到这一点,尤其是做到喜欢每一个孩子,却是非常不易的。教师不应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人情的亲疏、智力水平的高低等因素而对学生另眼相看,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公正合理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只应在乎学生是否学会做人,是否学会求知,在教学中应本着求真、求善、求美,最后才是求知这样一个原则来教书育人,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师势在必行的工作。打破传统教育模式,让学生在更为广阔、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空间里,接受全面的培养,获得真正的全面发展才是一切为了学生,那么除了针对课堂教学加以改革之外,我对学生的作业布置中也应该丢掉了以前的简单重复的内容,改为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分层次设置不同的作业。

  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博学多才对一位教师来说当然很重要。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学生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但知识绝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它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每时每刻都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量和质的变化,特别是被称作“知识爆炸时代”、“数字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因而,我们这些为师者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跟上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否则,不去更新,不去充实,你那点知识就是一桶死水,终会走向腐化。

  通过学习,我深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且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到与时代同步,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挑好肩上这付教书育人的重担。

  学习“新八德”,提高了我们的道德意识,增强了我们的法制观念,收获极大。学习“新八德”与《弟子规》,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通过学习“新八德”教育,我认为一个人成才需具备四个要素:志向、道德、修身能力、学习能力。纵观古今有作为的人才,其必备条件是有济世之志,理想远大,有博爱的胸怀,有聪明才智,有扎实苦干的精神,有健康的身心。新八德所要培养的人正是具有这些优秀品质的人。志向是一个人为实现奋斗目标而积极进取的动力之源。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学生只有正确立志,才能把握人生成才的正确方向和奋斗目标; 如果没有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我们的道德修养、文化知识、法律知识增长的愿望和动力就不足,很难成长。“孝亲、尊师、友学”是成才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基础,如果有才无德,则不能称其为成才,搞不好还会是“危险品”。只有孝亲,才能感恩博爱,才能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热爱事业; 只有尊师,才能着重他人、善待他人,才能着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道德文明; 只有友爱同学,才能爱他人和爱自己,才能融入团体,团结互助,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学习新教育的心得体会04-27

关于学习新教育的心得体会08-12

学习新八德教育心得体会11-06

学习新义务教育法心得体会08-27

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04-14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11-10

学习新疆史心得体会06-30

学习新课标的心得体会总结07-11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精选20篇)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