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大全

我们仨读后感

时间:2023-03-13 12:30:30 读后感大全 我要投稿

我们仨读后感1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们仨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们仨读后感1

  想看了很久的一本书,终于看完了。读着别人的故事,也在思考着自己的人生。首先,我很佩服他们的学识。或者说,感到羞愧。不论是出于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还是整个社会氛围的变化,我们对于自我知识的要求好像变得很低。读个研读个博仿佛就成为了天之骄子,但是实实在在做学问的.又有几个。说实话并不觉得一些名牌大学博士毕业的老师值得佩服。这也提醒了我自己还欠缺很多很多。

  同时佩服他们淡然的人生态度。最近接触的毕业生很多很多,有钱的没钱的,找到工作的没找到工作的,考上研的没考上研的,都有。也听到过很多次“毕业了好难啊”这样的话。其实,一辈子一帆风顺的人可能真的很少,每个人背后都有他不为人知或鲜有人知的枷锁,但是又有几个人可以处世不惊。我觉得淡然是一种很可贵的品质,它并不代表着不进取,而是清楚地知道这个社会是怎样的、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后的一种豁达。欣赏这对夫妻的名利观。

  感受还很深的一句话就是,人生不会像童话故事:此次她们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人生会遇到很多波折或者说不幸,也会有很多的离别。相守是一种幸福,我们要学会珍存生活中的美好

我们仨读后感2

  《我们仨》这本书是杨绛创作的一本散文集,整本书表达了一个思想: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作者杨绛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作品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杨绛老年时的一个梦境,以一个梦拉开全文序幕。第二部分,杨绛用梦境的形式完整地记录了这一“万里长梦”,讲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后阶段相依为命的深刻情感,回忆了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先后离去的过程。第三部分杨绛采用回忆录的写法,从生活里的每一件小事下笔,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我们仨》自始至终彰显着近代中国社会与文化此起彼伏之中的知识分子人文情怀:一是挚爱亲情的浓墨抒发;二是爱国情操的.本然流露;三是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宁和凸现。作品用朴实的语言和生活化的态度,向读者讲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只有家,才是最好的港湾。

我们仨读后感3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带给我复杂的感受,会跟着它开心的时候欢笑,跟着它悲伤的时候流泪,跟着它的离别心酸,我想正是它的朴实无华才能显出情感的真挚,才能真切的打动人。钱钟书一家三口的.相亲相爱,不离不弃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

  全书以梦魇般的古驿道开头,杨绛先生天天的梦魇,感觉到她内心的极度恐慌,一家人在古驿道相聚而后失散,年迈的老人惶恐得在人生的驿道上,爱女跟先生相继去世,更是伤心悲痛。她说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这份凄凉,让人看得伤心落泪。

  而后,杨绛先生用了平淡朴实的需要回忆了他们的过往,刚结婚随钱钟书先生去牛津,两个人自己第一次做饭,称自己笨,每天早上钱钟书都会为杨绛先生做好早饭,苦中作乐,志同道合,而后有了女儿,有了家就有了一切,她们三个在一起总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乐趣。

  在为这个家庭幸福感动的同时让我也有所感悟,幸福是什么,幸福其实是一种感受,别人觉得你苦,但是你们苦中作乐你们觉得幸福,幸福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因为我们仨在一起。只要我们在一起,这就是幸福,永远幸福!

我们仨读后感4

  从朋友那里偶得《我们仨》这本书,认真拜读之后,我思索良久。

  对于中国这个著名的家庭亲情故事,面对他们的温暖与欢乐、沧桑与忧伤,面对书中简单而朴实的文字,任何的.评价都属于多余。那种罕见的真情和达观在作者杨绛那里是一种淡定自然。

  我佩服她对万事万物淡然处之的超脱,怀抱一颗赤子之心,不论周遭境遇高低始终保持真我,静守自己的一片天空。用杨绛翻译过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我与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杨绛先生与钱钟书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可以称之为是见过大世面的人,敬佩她在面对繁华时的从容,面对坎坷时的沉着冷静。人活一生,酸甜苦辣都会经历,于是能敢于面对者,才是真正的见过“大世面”。所谓见过大世面,不是无知者无畏,也不是楞头青式热血沸腾,更不是退缩者的看破红尘,而是经历磨难后的坦然,是经历风雨后对自身的修持,是承受悲欢后,对生命的敬畏!善待自己,不忘初心。杨绛先生便是如此。

  一个真正见过大世面的人,会在人群中散发不一样的气质,温和却有力量,谦卑却有内涵,从她们身上时时会折射出人性的光辉!

  杨绛先生真可谓是见过大世面的女中豪杰!

我们仨读后感5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仨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锺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现在我们仨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仨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20xx年5月25日,杨绛先生结束了寻觅,踏上归途,享年105岁。“我们仨”永远不会分离了。

  书中记录了“梦”与现实,让我感动的是彼此的相濡以沫,即便在动荡的年代也不忘工作与写作,对生活的热爱从未减退。

我们仨读后感6

  周日一天看完这本出自杨绛先生的小册子,知道杨绛是从《围城》开始,一本几乎家喻户晓的书籍被改编成电视剧后又火了很长时间,以至于像我这么不爱看书的人都知道了钱锺书以及跟他相濡以沫的`妻子杨绛先生。在去年追忆杨绛的过程中对她的生平又增添些了解,一直想看看她写的书,这本《我们仨》被再次映入眼帘,但一拖又是一年。

  一天看完一本书,现阶段的我显然还没有这个能耐,是因为这本书准确讲应该算一篇长篇散文,回忆了一家人一辈子经历的那些点点滴滴,度过的那些艰苦而又快乐的日子,平淡的生活不平凡的人生。

  这个标题本计划由一家三口合力完成,各自写一部分,在钱媛写了一部分后因病去世,第二年钱老也相继离世,于是任务就落在母亲身上,时隔四年后她在92岁高龄完成写作并发表出来。

  网上对本书的评价很高,特别是从专业的角度对文章的结构,写作手法给予高度评价。我从中看到的是一个母亲、一位妻子对家人的深深思恋,在家庭里表现出的温暖亲情,对相聚的呵护与期盼。

我们仨读后感7

  在这个炎炎夏日,它似一抹清风,多么的清新亮丽,吹散走燥热,带来无私的温暖,伴随着我度过了这个美好的暑期。

  这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只有两页;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用意识流写的'梦境。“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直到有这么一个梦,在一个不知是什么地方,太阳已经落山,杨绛竟走丢了,她着急地喊着钱钟书的名字,声音在空空的原野中,蔓延开来,可却没有丝毫的回应,她慌了,突然惊醒,才发现是一场噩梦,她向老伴钱钟书描述整个梦的经过,可他却只淡淡地安慰道:“那是老人的梦,我也常做。”让杨绛不惊感叹:“我们都老了。”

  书中最后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路在何方,家在何处?

我们仨读后感8

  就是如此相知相爱相契的一家人,在1997年钱媛病逝,1998年钱钟书病逝,杨绛女士已经是83岁的老人,受到了何等的打击,非常人所能承受,杨绛在描述爱女病重去世时自己悲痛欲绝的心情时:

  “我觉得我的心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

  “我的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泪一起流下来”

  “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

  那是描述怎样的一颗母亲的心呀,心碎了,掉在地上,又加上寒风,直往胸口里灌,谁能忍受这般的痛彻心扉,读到这些充满悲情的文字,给我以强大的震撼,情不自禁的抚摸着自己的胸口,泪水如泉水一样盈眶而出……心绪久久不能平静。

我们仨读后感9

  杨绛随着船一遍又一遍地追随着那对父女的身影,最后爬上了最高的山,喃喃着看着他们顺流而下,化为一个点,直至不见。

  后来,我知道古驿道是医院,那一个连一个的梦是真实在她身边发生的`事时。在深夜,心是沉的,脑海里似乎出现了杨绛在每日早晨去医院靠着钱钟书谈论圆圆,黄昏又颤颤巍巍回家的情景,在听闻父女俩死讯时站不稳跪在地上掩面的情景,在回忆往事泪湿衣襟的场景。

  她把往事一件件磨成珍宝,血淋淋地从心里面拿出来。钱钟书自嘲笨手笨脚,却还是为了杨绛做了一辈子的早餐。钱媛天资聪慧,却仍听信赞同父母的话。钱钟书爱杨绛,为她写出至高无上的评价。

  钱媛爱杨绛,年过六十仍亲昵地缠着她。他们互相依靠,相濡以沫。人间没有永远,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它让白发人送黑发人,让几十年的爱情生死两隔。杨绛是很可怜的,又是很幸运的。她一人独守这世界,却有人为她编织长达万里的梦。我不敢想多年以后,她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篇回忆录,除了肝肠寸断,是不是所有温馨甜蜜都夹杂着苦涩?

  但值得高兴的是,最后的最后,他们仨,肯定会再相聚。

我们仨读后感10

  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杨绛”

  寥寥数行,读后凄凉感油然而生。

  《我们仨》是钱锺书和杨绛的女儿钱媛在病床上开始的,她只草草列了个内容清单,写了五篇,就再也无法写下去了,去世时六十一岁。钱锺书在女儿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一九九八年岁末,离开老伴驾鹤西行。在处理好一些后事之后,九十二岁的杨绛于20xx年年底接过女儿的'笔,记叙了他们仨相亲相爱的一生。

  平心而论,钱媛虽然是出身于书香门第,博览群书,却大概因为她是英语专业的缘故,中文文章写得十分逊色,流水账一般。作为母亲,杨绛对此也有遗憾,她在书中写道:

  “阿媛是我生平杰作,锺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她上高中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而同样是平铺直叙,杨绛文字的感染力要强得多,像一位老奶奶在历数家珍,使读者饶有兴味,不嫌唠叨。

我们仨读后感11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

  现代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现代科技环绕中的我们,还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却深刻地情感吗?电话、互联网让我们的沟通随时随地没有障碍,但人与人的内心之间却有了越来越厚的屏障。当我们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去寻求心理的安慰时,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身边平淡但却真实的情感呢?

  当电话、短信让我们能够便捷地传达心意的时候,我们是少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苦苦追问,但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身后情感呢?当飞机、高速列车让我们能毫无阻隔地飞越千山万水,多远的距离都不成为距离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距离也随之拉近了吗?

  我们不再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时,我们还有那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铭心的思念吗?

我们仨读后感12

  《我们仨》其实更像一位老人的娓娓诉说,诉说着一个家庭的故事,一个关于他们仨的传奇。书中有杨绛跟随钱钟书出国读书时候的趣事,二人喜获爱女时的欢欣至极,妈妈眼里父女二人的胡闹,父母年老时对女儿的担忧,女儿对二老的贴心照顾,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肝肠寸断,三人失散独留杨绛时的洒脱豁达。这是个充满爱的三口之家,更是让中国人恋恋不舍的根。杨绛说:“人间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了尽头。”这个学者之家,他们仨一生受尽苦难,但是全书字里行间多流露的是对朋友、亲人、陌生人的感激之情,书中那最朴实无华的文字汇成的却是最充满温情的故事。读后怎不令人动容?

  此时我又想起先生的.百岁感言:“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人生难得是淡定,世界是我们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做好自己,走好自己的路!

我们仨读后感13

  每天晚上睡觉前看上几页杨绛先生的《我们仨》,真的是一种享受,我是从第三部分开始看的-《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前两部分我还没看,我是个平凡的人,我只想看他们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对于他们的生离死别我真的不忍心看,如果不是这本书,我还真的忘了钱老和圆圆离开我们已久了。

  我最衷情钱仲书夫妇的低调和博学,而钱老的幽默和杨老的平和更是让人生敬,一本书反反复复看了几遍,可是我却无法说出我的感受,他们面对困苦时的平静,面对荣誉时的低调,为人处事只求无悔于心,钱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们一家人始终是乐观的,无论困苦与荣耀,始终宠辱不惊,真是于平凡中显出不平凡。

  对中国这个著名的家庭的'亲情故事,面对他们的温暖与欢乐,沧桑与忧伤,面对书中简单而朴白的文字,任何的评价都属多余,那种罕见的真情和达观,在作者那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潸然泪下。生活在回忆中的杨绛先生,可谓得了汉语的精髓,世入了人生的化境,读这样的书,真是让人既心往之,又感慨万千。

  一个不平凡的人,写了一本平凡的书,却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响,这就是杨绛和她

我们仨读后感14

  家。大概是世间一切美好所集成而来的词汇。

  所有的欢乐和温暖,三人在一起就会被无限的放大。而磨难病痛,却变的很小。是三个人却并不止三种身份,虽然知识渊博却行动笨拙的爸爸;马马虎虎不会做饭的`妈妈;事无巨细成为家人的依靠孩子。在书里她们不是文学家、不是历史中的伟人,而是世间最普通也最幸福的一个家庭。

  一整本书,详尽的描绘了一家人的温馨快乐,将回忆的石子全部捧了出来而只剩一人的过程却只用了半页纸来叙述。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当看到这句话时,眼眶一下子就红了,摸着还很厚的书页,心想一定还没到时间。然而…还是结束了。

  没有任何言语,仅仅是两个去世时间。眼泪不受控制的掉落下来。后面的一张张的生活记录仿佛还带有温度,又把人拉回了那个温馨快乐的家中,从初始的梦境到最终的现实。

  大概我实在向往,向往一个父慈母爱孩子顽皮的家,才会对书中的家这么的不舍和难过。觉得她们好幸福,不为她们的身份地位、写过什么书、发表过什么言论、对国家做过何等贡献。只为她们拥有彼此,能成为我们仨。

我们仨读后感15

  杨绛先生时常梦见钟书忽然不见了,只有她一个人,站在荒郊野外里,钟书不知道哪里去了。杨绛先生还在梦境里面看着圆圆生命逐渐的流逝。圆圆先走了一步,不在了。她继续坚持守在钟书的身边,直到有一天钟书跟她说:“绛,好好里”,她都忘记了有没有说“明天见”呢,也许时间太仓促来不及说再见。杨绛先生在书中以梦虚写死,记录了他们仨在最后一段相守的岁月,可能是虚幻的想象能给她一点安慰吧,那只是梦,他们在梦中失散了。而她一直在寻觅归途,寻找失散的丈夫和女儿,他们一定会在一起的,只是时间的问题罢了。

  杨绛先生说“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她的客栈罢了。钱钟书弥留之际对她说:“绛,好好里”,她答应了他好好的生活到了现在。如今在客栈歇息够了,她离开了这座客栈寻找他们仨的家,只是这一次她沿着的这条路是他们走过的',她肯定能够找到他们 。他们父女两个像个哥们,还是她的两个小顽童的模样在前面等着她。而她会在钱钟书的面前抱着她的女儿,依偎在他的怀里,“钟书,我一直记得你的话好好里活到了现在,我们仨晚了十九年才相聚”。

【我们仨读后感】相关文章:

我们仨读后感初中《我们仨》的读后感10-08

我们仨精选散文06-26

我们仨摘抄10-25

我们仨的经典语录02-16

我们仨随笔散文06-19

我们仨成长作文07-19

我们仨好句赏析04-08

精选《我们仨》经典语录06-22

读我们仨感受10-13

我们仨读后感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