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04 13:12:20 春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合集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合集15篇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情感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能力目标:

  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发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播放歌曲《恭喜发财》)同学们,听到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的情景?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集体交流所了解的有关春节的习俗。

  3、(出示有关春节习俗的幻灯片)自由读幻灯片中的内容,了解有关春节的习俗。

  4、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齐读。

  5、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6、交流、简介作者。(出示课件内容)自读了解。

  二、检查预习,了解情况。

  1、集体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2、出示生词,指名读,集体订正,再齐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可分为几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分别是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课件出示要求)

  2、集体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相继出示有关的幻灯片)

  3、指名分时间段读课文,想一想: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这些重要日子的哪些风俗习惯呢?同桌合作,划出有关内容,填写表格。(出示表格)

  4、集体交流所填内容。(出示表格内容补充)

  5、说说老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出示课件内容)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指名读有关内容)(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出示课件内容)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出示课件内容)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从正月初一的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中,我们感受到北京人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春节中最令你开心的事。(出示课件内容)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但是,却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出示课件内容)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师生合作读第七自然段,联系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出示课文内容)(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集体交流感受。(出示课件内容小结)

  4、学习本段首句的特点(总起句、中心句),以及由总到分的写法,体会“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先自己体会,再集体交流,然后出示课件内容小结)

  5、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这种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表现出来。

  6、配《恭喜》乐曲,指名展示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总结:这节课,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了北京春节的年味,明白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一些不懂的内容。收获真大。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北京的春节,进行更进一步的了解和学习。

  六、作业超市:说说你家乡的春节习俗,并选取一样,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3、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关键

  能够通过阅读,找出各个时期人们的活动,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说春节,谈北京

  1、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里过春节的情景,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

  2、说说对北京的认识。

  3、教师导入:是呀,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是我们国家的首都,那里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二、自读课文,合作认字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读课文。

  (1)找出课文的生字词语。

  (2)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学习认读。

  (2)同桌互相检查认读生字。

  (3)集体反馈生字在读音和书写上的注意要点。

  (4)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生字读音及书写的再强调。

  (5)读课文,感知内容,在读课文中巩固生字的认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条理

  1、指名分段读,其他评价。

  2、学生自读。

  3、学生齐读。

  4、学生自由读,完成练习:找出描写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段落。

  5、指名反馈。

  6、讨论、交流每个部分的大概意思。

  7、读课文。

  四、激发兴趣,小组合作学习

  1、教师:同学们,能说说你们读完课文后,对北京春节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热闹、高兴、有趣等)

  2、教师导入,激发兴趣:是啊,北京的春节可热闹、可有意思啦,他们都做了什么,春节里有什么特别有意思的活动呢?

  3、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完成表格。

  时间

  活动

  你的感受

  开始

  高潮

  结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上节的读文,我们能够感受到春节里北京城洋溢着怎样的氛围?(学生根据上节的感悟,自由发言)

  2、作者从哪三方面具体介绍了北京过春节的情景?(开始、高潮、结束)

  3、学生齐读课文。

  二、反馈自学,理解课文,体会情感

  (一)体会开始时的忙碌、快乐。

  1、指导反馈:北京人开始过春节的时间是什么时候?(腊月初到元宵上市前)

  2、集体反馈,人们都干什么呢?(学生自由反馈)

  3、教师进行归纳、整理。(孩子们、大人们)

  4、大家一起读一读课文25自然段。

  5、自由地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忙碌、快乐)

  6、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洋溢着的`喜悦: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7、指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

  8、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们家过春节的这段时间又都干什么呢?

  (二)体会高潮时热闹。

  1、指名反馈:时间?

  2、指名读一读,其他思考:高潮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3、指名反馈:热闹。

  4、再读一读,讨论、交流:你们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高潮时的热闹的?

  5、学生自由反馈。

  6、教师播放录像,让学生感知春节高潮的热闹,也让他们在录像中了解老北京春节一些特点活动。

  7、读文,说说元宵一到,让老北京热闹起来的主要是什么节目?(灯展)

  8、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9、引导想像,还会有哪些花灯呢?

  10、拓展延伸,结合录像的内容或是收集到的资料,说说老北京春节还有哪些特点的活动?

  (三)体会结束后的忙碌。

  1、全班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引导学生想像春节过后,人们都干什么去了?

  3、教师小结:所以说春节是每个人最休闲的时候,春节一结束,每个人都要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所以人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辛苦一年的人们,在欢度春节之后,又进入了新的一年的繁忙中。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感情朗读,读中体会情感。

  2、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

  3、鼓励学生查阅资料,深入了解家乡的风俗。

  附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2.体会详略得当、总分结构、准确用词等写法的好处。

  3、以文带代文,学习《除夕》《本命年的回想》《青玉案·元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文中描写的“除夕”“十五”这两个日子,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详略得当、总分结构、准确用词等写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诵读、引入新课

  美好古老的传统节日,各具特色的地方节日中蕴含着一份份美好动人的情感,一种种支撑民族脊背的精神,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本节课老师要带着大家再次走进《北京的春节》一课,去体验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二、回顾课文,总结写法

  1、这一课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写了“腊八、小年、除夕、初一、十五、十九”六个日子,在这六个日子里,作者详写了“腊八、除夕、初一、十五”四个日子。这样写详略得当,条理清晰,让人读了感觉清楚明了,重点突出,如果面面俱到,会让人感觉文章非常臃肿,让人读着不够轻快明了。

  2、复习回顾课文内容3、总结写作法宝一: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三、在美读中悟情,在悦写中提升

  1、现在就请同学们选择作者描写最详细的四个日子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反复读读,体会写法,加以批注。

  2、反馈交流:

  (1)学习“除夕”部分

  ①教师总结读。

  ②围绕中心句强调读。

  ③本段中心句:除夕真热闹。在作家老舍的笔下除夕夜是热闹的,那在不同的作家,不同的地区除夕夜又是怎样的呢?

  ④以文带文:

  A、斯妤《除夕》 B、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

  ⑤比较三两位作家笔下的除夕的异同之处。

  相同点:都写出了除夕夜的红火喜庆,都采用了总分的写法。

  不同点是描写的侧重点不同,描写的角度不同,一个抓住了热闹、一个抓住了忙碌,一个抓住了欢乐而又庄严,然后从各方面围绕重点去写。

  ⑥总结写作法宝二:总分结构,条理清晰。

  ⑦朗读地方节日特色范文。

  ⑧学生课堂练写。

  ⑨分享交流、评价。

  以上是我们交流学习的除夕部分,现在我们来学习“十五”部分,如果说元宵节是春节的高潮,那什么又是元宵节的高潮就是灯了。

  3、学习元宵节部分。

  (1)换词朗读:

  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都是玻璃的,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都是牛角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文中的一律、清一色、通通表示什么意思?我们把它们都换成“都”,感觉怎么样?

  (2)比较换词的效果,总结写作法宝三:准确用词,生动表达。

  汉语是一种非常奇妙的语言。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字或词语来表达。这样可以避免言语呆板枯燥,也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当然文中妙不可言的美文表达还有很多呢。

  (3)朗读感悟

  这妙不可言的是回环反复的美——大人赏灯: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这妙不可言的'是简洁流畅的美——小孩玩灯: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这妙不可言的是留白遐想的美——吃元宵: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在现代作家的笔下元宵节是这么的美好快乐,那么在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笔下元宵节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4)以文带文:《青玉案·元夕》南宋辛弃疾?教师诵读译文,学生读原文。

  简析助理解:在这首词中的元宵佳节之日作者都描写了些什么呢?有马、有车、有灯、有人。那马、那车、那灯、那人、何其美哉!绘声、绘色、绘形、绘神,让人回味无穷·······一切的美好都会让人回味无穷,最后请同学们带着这份回味无穷和本堂课学到的三大写作法宝完成课后的学习。

  四、布置作业,巩固拓展延伸

  1、小练笔:写写你印象最深的一个节日。

  2、背诵《九月十日即事》和《鹊桥仙》。

  板书:

  北京的春节

腊八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小年除夕总分写法条理清晰初一十五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十九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4

  【设计理念】

  1.借助“龙语语文”资源辅助教学,将平面的语言文字内容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运用了“龙语语文”里大量的关于过春节的实景图片、影像,给学生予视觉上的震撼和美的享受,缩短了学生时空距离。

  2.借助龙语电子课本辅助教学,在分析课文时,借助电子课本出示重点段落,让学生找出电子课本里的关键词语,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讨论疑难句子的含义,推敲词语句式表达效果,培养了学生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等抽象思维能力。?

  3.利用“龙语语文”广阔的教材资源查询相关资料,不失为拓展课堂,进行综合实践的一个很好途径。有了网络中丰富的素材、资料,我们可以把课堂延伸到更深远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关于各个民族节日习俗的信息,利用丰富的资源,向学生提供关于各民族春节习俗的资料、图片、研究网站等网页链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进行知识的拓展延伸。

  【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文章描写的是节日风俗。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学情分析】

  每年的春节对孩子来说比较熟悉,可遥远的首都居民是怎么过春节的?距离农村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虽然六年级的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但受年龄限制,生活范围比较狭小,阅历浅、实践少,认知水平和能力的局限,他们了解北京春节的相关资料非常的狭窄,对文章的理解也不够深入,因而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 “龙语语文”优异资源,借助“龙语语文”平台,既调动起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又激发出他们的探知欲,教学重难点迎刃而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

  3.学习作者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阅读、讨论交流、从整体把握内容,了解春节习俗。

  2.通过“龙语语文”网络优异广阔的资源辅助教学,感受春节热闹、喜庆的气氛,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激发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

  2.利用龙语资源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更多的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龙语资源库资料链接。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利用视频,创境导入

  1.播放课件:欣赏一段视频。

  (运用“龙语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材资源知识拓展里其他拓展模块——过年的视频资料。)

  观看过后,师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那你们见过首都北京的孩子是怎么过春节的吗?播放童谣(引用“龙语语文”教材资源知识拓展里的童谣和民谣):

  过春节的民谣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5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根据学情而定)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

  3、北京的春节究竟是怎样过的?说出各个时间段都有些什么习俗。(参见上节课的表格)

  二、了解其他习俗,体会北京的年味儿

  北京的春节,除夕那一天可是热闹得不得了,爆竹声声迎新春,对联条条庆春来,家家团圆共守岁,红红火火过大年。那么其他的日子呢?其他的日子也一样让人印象深刻,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你从其他节日又能体会到怎样的年味儿,旁注在书中。

  交流反馈,点明每个日子独有的滋味,穿插朗读,体会语言特色。

  初一:全城休息体现出悠闲。

  庙会里应有尽有,大家爱逛庙会体现出富足祥和。

  比赛不为争第一体现出闲适随意。

  小结:初一与除夕相比,一样喜庆一样欢乐,但滋味却大有不同,如果说除夕是一顿大餐,那么初一就是随意小点了。所有的人都给自己放了大假,随意地走亲访友逛庙会,在那一天,没有生活的压力,没有了竞争的压力,有的只是那份无忧无虑的悠闲。

  元宵:各处都张灯结彩,灯火通明体现出喜庆。

  小孩放花炮体现出热闹。

  必须吃元宵体现出幸福温馨。

  小结:相比较初一的闲适随意,元宵则多了一份热闹。这是一个灯火通明充满着梦幻色彩的日子,这是小孩子欢天喜地又吃又玩的日子,这是一个全家团圆充满着温馨和幸福的日子。

  腊八:家家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而且讲究,体现了一份隆重。

  小结:春节的帷幕就是在这一天正式拉开的,腊八粥和腊八蒜的`讲究体现了北京人对春节的重视。

  腊月初旬到除夕:孩子们准备过年,体现了隆重,热闹,欢喜。

  大人们忙乱体现了隆重,喜庆。

  腊月二十三:喜庆。

  过了二十三到除夕:忙碌,隆重,充实。

  残灯末庙:冷清,回复往日的平淡。

  三、理解详略

  1、小结:老舍先生以简洁生动的语言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时的种种规矩,表达了老北京人打心眼里对春节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课文篇幅不长,却把老北京过春节时一个月左右的习俗写得清清楚楚,这么多的习俗老舍先生是怎样安排详略的呢?

  2、交流。

  明确除去三个最重要的日子——除夕、初一、元宵,其他日子都是略写。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有什么好处?(这三个日子最重要,也最能体现北京春节热闹、喜庆、隆重、欢乐的年味儿,其他日子都是为这三个节日做铺垫的。这些安排详略,能突出重要节日,把北京春节独有的年味儿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比较阅读,体会语言特色

  其他地方又是怎样过年的?其他作家又是怎样写过年的?

  浏览阅读链接中的两篇文章,联系课文从作者对过年的情感、选材角度、语言特色三方面去比较三篇文章的异同。(具体理解见教材分析)

  从而体会课文语言多用短句,客观描摹为主,但蕴涵着老舍对北京民俗文化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五、理解习俗之本质。

  为什么过年有那么多习俗,老舍和斯妤却仍然那么喜爱?

  小结:看似繁琐的规矩背后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希望忙碌了一年,能在一个重要的节日里,全家团圆在一起,吃得好,玩得好,过得好。

  讨论:你该如何看到我们宁波过年的习俗?甚至其他节日的习俗?

  明确:无论什么习俗,背后都有人们美好的祝愿,要理解并尊重。

  六、交流上节课布置的作业:想要查找的民风民俗

  交流想要查找研究的内容,引导查找同一内容的学生建立合作关系。

  内容:节日习俗;婚嫁习俗;民居习俗;饮食习俗;起居习俗;服饰习俗;育儿习俗;养老习俗……

  方法:询问长辈;上网搜索;阅读书籍……

  七、作业

  1、完成《作业本》的题目。

  2、从喜爱或抵触中选一个角度,写写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字数不超过250。

  3、阅读《北京的春节》原文,推荐阅读老舍儿子选编的《老舍讲北京》。

  4、根据所要调查的内容,查找资料,最好有图片、实物、音频、视频等资料。(此作业可慢慢完成,一直到习作前才结束。)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会写8个,积累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3.认识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文化年的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关于过年童谣的课件,各地各民族过春节习俗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你们家乡过春节的一两件事。(学生说,教师可与学生作适当的`探讨)

  2.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去了解一下北京的春节,感受那里的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2.开火车式轮流读课文,其它同学边听边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同时纠正其它同学读的不正确的地方。

  3.同学交流汇报,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4.再读课文,思考: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

  三、细读课文,了解老北京习俗

  1.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的,到哪天结束?

  2.读课文,按顺序填下表

  时间

  主要事例

  腊八

  腊八粥 腊八蒜

  腊月十九

  买杂拌儿 买爆竹 买玩意儿

  二十三

  祭灶

  除夕

  穿新衣 贴对联年画 炮声不绝 吃团圆饭 祭祖 守岁

  元旦

  男人出门拜年,女人在家待客,逛庙会

  元宵

  悬灯结彩 放花炮

  3、交流填表情况,根据学生的交流老师在表格中板书关键词。

  4、观察上表,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

  四、朗读体会,感受民俗

  1、通过节阅读和填表,找出春节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除夕、元宵)

  2、找出相关的段落,读一读,试着读出热闹喜庆的气氛。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知道了课文的写作顺序。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大家下来后再用心揣摩,联系上下文记住它们的音形义,下节课对生字进行听写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1.听写后学生对照课本检查改错。

  2.讲解易写错的字。(熬、醋)

  二、品读课文

  1.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哪几个时间段?(结合上表,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

  2.在这五个时间段里,哪个时间段是准备过年的情景。找出课文中相关段落(1-7)读一读。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人们准备过年的场面。(忙乱、紧张等)。大人们在忙什么?小孩们在忙什么?这时他们的心情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来读一读。读出你的感受。

  3.在这五个时间段里,重点写哪几个日子?(除夕、元旦、元宵)。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都一样热闹吗?找出文中的段落,默读思考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

  同学交流体会:(除夕:喜庆、团圆 元旦:悠闲、快乐 元宵:红火、美丽)

  抓住关键词语,逐一品读,体会特点

  三、总结课文,领悟写法

  课文从腊八到正月十九,记叙了五个时间段的主要活动,为我们勾勒出一个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大家再来读课文,看一下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如果让你写春节,你打算怎么写?回忆你过春节的情景,写一写。

  四、布置作业:朗读课文,把过年的喜庆气氛读出来。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4.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尤其是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播放鞭炮声(你会想起什么场景,引出春节) 师板书春节

  师:老师找了一首关于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的歌谣,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孩子孩子你别馋,

  过了喇叭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儿粘,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师:同学们读了这首儿歌,有什么感受?

  生:……

  师: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也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题目就叫:老北京的春节。补充完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自己做好记录。

  1.整体感知:

  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出示难读词语,检查预习

  分为三类:生字新词、儿化音、轻声音节

  3.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⑴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⑵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

  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三、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

  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一会儿大家汇报。

  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⑴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找出的答案,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呆会儿一起讨论。

  ⑵同学们在了解老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的同时,有没有发现课文的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四、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

  1.自由练读:

  师:通过阅读与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现在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的熟练准确。

  2.展示朗读:

  五、结束语与作业布置

  师: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习了难读的语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

  2、抓住描写元宵两个自然段,体验节日气氛。

  3、体会文章的的写法,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我也喜欢过节。古代的诗人还把节日写进了诗歌。瞧,杜牧这样写清明节,请读……苏轼这样写中秋节,请读……王维这样写重阳节,请读……王安石这样写春节,请再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板书课题。(课件1)

  2、齐读课题。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对北京的春节有了自己的了解,来,我们复习一下吧!

  二、复习回顾

  1、连一连(课件2:出示时间及风俗)

  北京的春节前后共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老舍先生在课文中重点提到了以下时间,分别是:腊八——腊月十九——腊月二十三——除夕——元宵。在这些时间里,人们都在做什么呢?你能准确地连一连吗?

  2、对,作者就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人们在过年时丰富而有趣的活动。(课件3,春节活动图片放鞭炮、拜年、吃年夜饭、贴春联、观灯等。配乐,教师点击)同学们,感受到没有,春节来了,春节真的'来了!如果让你选择,春节期间你最喜欢做什么呢?

  过渡:是啊,过年就是这么热闹、快乐、喜庆,让人回味无穷。再回到课题,北京的春节和我们这儿的春节有哪些不同呢?答案就藏在课文里,快找找!

  三、精读品悟

  预设一:学生汇报,我们这儿不熬腊八粥,不泡腊八蒜。(这腊八粥可不是一般的粥,书上是这样介绍的,出示生读。是啊,这就是南方、北方地域文化习俗的差异)

  预设二:学生汇报,我们不买杂拌儿(你知道什么是杂拌儿吗?)生读。这么多于果掺和着蜜饯吃下,那嘴里满是什么滋味?(生答)这滋味一直甜到心里头,想想就忍不住要流口水。谁再来读?(推荐朗读高手)

  预设三:我们二十四过小年,北京二十三过小年,还家家祭灶王爷。(你真会联系生活学习。对,过小年的时间不一样)

  预设四:我们没有庙会逛。(出示逛庙会的图片介绍庙会。提起北京的庙会那真可以算得上是春节的一大盛会。初五、初六家家户户、男女老少纷纷涌向庙会,据图片逐一介绍)

  预设五:元宵节,我们家中没有那么多好玩的灯。(怎么个好玩法,能给我们介绍介绍吗?生读十三自然段中的相关句子,师引导读出注释“走马灯”。光是这样想想,就是一种享受啊!再从家中走到大街上,你还会看到什么景象?引出十二自然段的学习)

  (1)好一个悬灯结彩,好一个火炽而美丽。我还想知道大街上到底都挂了哪些灯,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出示句子:有名的老铺……故事)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体会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可以看出来。

  灯的图案多:“《红楼梦》《水浒传》”人物多,可以感受到。

  (3)正是有了这么多各式各样灯的装饰,元宵节才变得一(生答)美丽。因而老舍先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出示句子:变色,分男、女生读)这是拿元宵节和除夕、元旦——(生答:作比较),以此突出——元宵节。

  四、体会写法

  同学们,不比不知道,一比真奇妙!这一比啊,我们发现这北京的春节还真是活动多样,气氛热闹啊!而且,我们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到了北京独特的年文化。

  刚才,我们是站在读者的角度学习。其实,我们还可以站在作者的角度,看看老舍先生是怎样表达出北京春节的那份热闹、喜庆的。比如:

  1、打比方(出示:这不是粥……农业展览会)

  什么意思,明白吗?(生谈理解)看看,腊八粥里有各种米、各种豆,还有各种干果,数数一共列举了几种?(生一一列举)何止这些,还有我们认识的,不认识的;我们叫得出名的,叫不出名的,这些统统都藏在一个省略号里,它们在腊八这天纷纷聚拢来,多像开——(生:农业展览会)这样一打比方,感觉怎样?(生谈)

  2、引入传说

  过渡:不知同学们发现没有,第六自然段也写得特别有趣。(出示原句,再出示删除的段落,比较一下,谁来谈谈)

  (删除传说,生体会其带来的趣味性)

  3、破折号(补充说明,突出强调)。没时间就作为课外延伸。

  一篇文章里竞出现了达八处之多的破折号,这是作者的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为之呢?因为时间关系,就留给大家课后去探究,去思考。

  小结: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走进了北京的春节,再一次感受到浓郁的传统年文化;我们还从作者的角度破译了写作的一些表达技巧。希望大家继续保持这种阅读的热情与习惯,相信大家的收获一定会更多!

  张敏,津市市第二小学高级语文教师。人如其名。张——张弛有道,是她对语文教学孜孜追求的一种境界;敏——敏而好学,是她身体力行的一种人生态度。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9

  教学设计《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礼貌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述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

  教学时间:2课时

  整体设计意图:

  透过第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单元资料,导入新课

  1、了解单元导语。从这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习了。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资料?

  (1)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2)我们能够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2、了解课文安排。我们再看看课文的题目,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资料?

  3、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能够让学生先回忆:我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借此引导学生感受春节是喜庆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先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资料,再纵观将要学习的课文题目,看围绕“民风民俗”安排了哪些资料,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会主动搜集相关资料的资料,为理解课文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1、整体感知。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齐解决。如:

  空竹:能够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十分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十分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能够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资料,能够明白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培养整体感知的潜力,解答疑问,为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三、默读填表,了解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

  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个性长,有一个多月。)

  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填在表格的右边。填表的时候能够同桌合作,一会儿再向大家汇报。

  时间

  风俗习惯

  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1)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等会儿一齐讨论讨论。(“风俗习惯”一栏不强求填得全面细致,表格资料供参考。)

  (2)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表格的形式把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一目了然地呈此刻学生的眼前,学生也自然会发现课文的写作顺序,学到利用列表格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四、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

  1、自由练读:透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此刻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好。

  2、展示朗读:刚才自己着重练读了哪些难读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

  培养学生朗读潜力,为理解课文作准备。

  五、结束语与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习了难读的'语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资料加深印象。

  第二课时

  一、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

  初旬、蒜瓣、翡翠、色味双美、饺子、杂拌儿、榛子、

  栗子、鞭炮、风筝、截然、寺院、逛庙会、张灯结彩。

  复习巩固所学生字。

  二、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资料

  上节课填写了表格,进行了汇报交流。此刻回忆回忆,同桌互相说说: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1、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2、主要资料: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十分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资料,对这节课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分清详略,练习朗读

  1、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1)默读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2)群众交流: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

  2、练习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1)自由练读。

  (2)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个部分。在朗读、评价、群众练习中到达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标。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默读、朗读,多次与文本交流,培养学生默读、朗读潜力,对课文资料更加熟悉。

  四、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

  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交流重点如: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搞笑。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述,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述的细腻。

  3、正月初一。主要透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简单自在。

  4、元宵。主要透过对灯的描述来体会。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能够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能够感受到。

  (3)老舍先生着力描述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完美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默读――思考――讨论――交流――朗读”这一阅读过程,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北京春节的喜庆、热闹、祥和的气氛。从中领悟到作者的表达方法。

  五、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作文时才会做到详略得当。

  六、学习“阅读链接

  引导学生体会到老舍爷爷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同时懂得,同样写除夕,能够有不同的写法。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学习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收集有关春节的习俗。

  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忆春节

  1导语: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寒假里我们刚刚过完中国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我想春节的场面大家还历历在目吧,老师在网上下载了一首有关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现在,我们就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回顾写作顺序,分清详略

  1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

  2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请你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3交流后,板书。

  三、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哪一天?选择你最喜欢的那一部分,深入地读文,读到你印象最深的地方,你就把它画下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觉,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并且可以把你的感受和小组同学交流。

  汇报重点: (预设)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 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农业展览会。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幽默。

  (2) 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多吃几个饺子。体会老舍语言的简练。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从家家赶做菜男女老少都穿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等语句体会除夕的热闹。

  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全方位的描写,更体现除夕的热闹,也可见老舍先生描写细腻。

  3正月初一: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男人在午前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女人在家中接客。

  逛庙会可通过学生查找的资料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

  4正月十五: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四、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中国的春节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八、除夕、正月处一、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

  五、课后小练笔

  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板书: 6 北京的春节

  腊八、 除夕、 正月处一、 正月十五

  热闹 团圆 喜气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领悟到民俗背后的文化。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回顾课文内容

  2、给这些词语排序,找出文章的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3、导入课文:老舍先生仅用了一千多字就把老北京过春节的一幅幅欢乐喜庆的画面呈现了出来。那么他是怎么写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

  4、出示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想一想:北京的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认真阅读感受深的部分,请简单写出批注。

  (3)、练习有感情朗读。

  二、深入课文,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一)、对照自学提示,自学课文

  (二)、交流汇报,提示学生要按照时间的顺序来汇报,交流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读悟结合。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腊八粥材料的丰富及作者运用到了打比方的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了腊八粥不仅材料丰富,还表达了丰收的景象,是丰收的代表。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4、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三、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四、引人资料感悟深情

  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离开了北京25年之后再次回到北京所写的文章,充满了他对北平春节的向往与喜爱。通过引入老舍先生曾写的《想北平》一文的片段,请学生读一读,进而感受到本文中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的这种想北平、爱北平的深深情感。

  五、拓展延伸

  自由交流说一说自家都是怎么过春节的。

  六、总结全文

  春节是我们国家特有的一个传统节日,各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延续到我们的身边,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节日了,更是我们所特有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一定会继续延续下去,延续到将来的。

  七、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庆丰收

  二十三求平安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说说你的感受。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总结评价:

  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这样开心热闹,字里行间里流露浓浓的年味。

  六、课后延伸:

  搜集不同地方的人过春节的习俗,了解自己家乡的春节风俗。

  板书设计:

  14、北京的春节

  /除夕灯火不断,吃团圆饭,守岁

  春节的三次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

  正月十五放鞭炮,吃元宵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

  3.对比写法。

  阅读《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阅读春节各地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2、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录像再现现在人过春节的情景,激发兴趣。

  1、喜欢过春节吗?谈谈自身的想法。

  2、老北京的春节是怎样的?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意。

  1、自身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圈出来。

  2、检查生字读音情况:出示课件

  (1)放鞭炮检查。

  (2)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解决重点难点。

  3、解决遇到的困难或问题。

  你在读文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提出来。

  4、小结。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自身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闹)

  快速读一读课文,看春节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板书:腊月正月十九

  (二)学习过年这一节。

  1、默读课文,找出喜欢的一个段,划出表示热闹的句子,谈谈为什么说这些句子能表示出热闹。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喜欢的段落交流,喜欢同一个段落先交流。交流时注意抓住重点的词句说。

  3、指导学生读出热闹来。读完之后,师生评议。

  (三)学习元宵节这一节。

  1、默读这一节,过元宵节热闹表示在哪些方面?

  2、小组合作讨论。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灯的数量多、种类多、亮等特点。数量多可引导学生抓住处处、整条街、几百街上有灯,家中有灯等;种类多可引导学生抓住玻璃的、牛角的、纱灯、冰灯、长龙、走马灯、宫灯、纸灯等等。

  3、合班交流。出示录像看灯,让学生感受灯的世界灯的.美丽。

  4、读出喜欢的心情。指名读。

  5、合作读。

  (四)感受咱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1、学生联系自身过春节的情况谈一谈。

  2、交流自身搜集的与春节有关的不同资料。(图片、文字资料、录像、幻灯片等都可以)

  教师小结。

  四、作业超市(自选一个)

  1、写一写自身过春节时最有意思的情景。

  2、搜集不同地方的人过春节的不同习俗,办一期手抄报。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14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造文境。

  二、反馈词句,悟言韵。

  1.检查字词预习状况。

  守岁残灯末庙天一擦黑

  掺和榛子风筝

  杂拌儿零七八碎儿玩意儿

  (1)理解第一组词语的意思。

  (2)读出第二、三组词语的味道。

  2.练读段落,感受老舍语言的北京韵味儿。

  三、初品年味,感文意。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学生自由说,师相机板书:热闹、喜庆。

  3.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在这段时间里,老舍先生写了哪些节日风俗,让我们有了这样的感受

  4.汇报交流预学单上的表格。

  5.引导学生发现本文的写作特点。

  (1)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所写。

  (2)作者有详有略地介绍了老北京的春节。

  四、摩挲除夕,习文法。

  1.走进除夕段落,透过品读词句、链接资料、情境练说等方式感受热闹。

  重点品句一: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1)学生交流感受。

  (2)播放过去老北京叫卖春联、年画的吆喝声。

  (3)生读对联,感受人们对新年完美生活的向往。

  (4)出示年画,引导学生解读其中的寓意,感悟人们的对新年完美生活的祈盼。

  重点品句二: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1)学生交流感受。

  (2)抓重点词“除非万不得已”“必定”,引导学生读出人们对春节的重视及回家的坚定。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说话:在外边做事的人为什么千辛万苦地赶回家吃团圆饭。从而体悟中国人过年的情结啊。

  2.引导学生发现本段的写作特点和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

  (1)写作特点:作者就是从香味、色彩、声光、情结这几个方面写出了除夕的热闹。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浓浓的年味。

  (2)语言风格:简洁、朴实。

  3.情境引读第七自然段。

  4.辐射全篇,在其他的语段中进一步体会老舍俗白的语言风格。

  预设: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5.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方言、“民间俗语”,在老舍先生的文章中经常出现。这样朴素自然,通俗易懂的语言,读起来,就好像拉家常一样亲切有味。

  五、比较阅读,赏文风。

  1.比较阅读斯妤所写的《除夕》片断,思考两篇文章在年俗、年味、言味这几方面的不同。

  2.分小组学习交流。

  3.推荐阅读老舍其他文学作品。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年味,言味

  热闹,京韵

  喜庆,俗白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15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体会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的好处。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体会不同年代和不同地域人过春节的不同之处,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激起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本设计为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歌曲:《恭喜恭喜》、关于春节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恭喜恭喜》,幻灯片播放与春节有关的图片,让学生们重新回味过年的喜庆的氛围,问同学们除了上述在图片中展示的事物外,还有什么与过春节有关的事物?

  2、在大家谈了自己家乡过春节的情况之后,那么大家是不是在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呢。

  我们是什么时候开始过春节?为什么我们把春节称为“年”?我们在过年,那么其他地方、其他民族的人们是不是也在过年呢?

  (老师和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一些关于春节的一些资料。)

  3、在我们回味了年的感觉,了解了年的来历之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下老舍爷爷笔下的老北京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

  二、疏通全文,整体感知

  1、请13位学生轮流大声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给每段做标记,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易读错的词和句进行指导和纠正。)

  2、在学生阅读完毕后,板书呈现本文重点要学习的和易错的新字词,如“旬、熬、蒜、醋、翡、榛、栗、筝、鞭、逛、腊八粥、蜜饯、掺和、黏、通宵、娴熟”,个别新词的意思可以用ppt加文字或图片解释。

  3、在疏通完文字之后,让学生再快速地浏览课文一遍,同时让学生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对北京的春节进行描写的,并找出具体的词语来说明,老北京的春节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整体印象。

  4、对所提问题进行交流汇报,老师板书:时间顺序: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并引导学生据此进行分段。

  5、说说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分组讨论、体会年味

  1、“在初步感受了老北京春节的气氛之后,让我们来具体地用心地体会下老舍爷爷笔下的北京人过年的味道吧!”

  好,我们发扬下团结合作的精神,我们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各选一个过年的时间段,然后找一找在这些时间段中哪些东西让你感受到的年的味道,一起来充实一下下面这个表格:

  日子年的感觉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2、好,我们通过许许多多的事物体会了年的味道,那么让我们一起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一下自己对年的味道的理解,好不好?

  (做以下示例:年的味道是鞭炮的味道,鞭炮声声,辞旧迎新;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年的味道是快乐的味道……年的味道是热闹的味道……)

  3、在体会好年的味道之后,我们用眼睛一起来看看过年的一幅幅图画,大家一起再仔细看看全文,然后挑选一两幅你最喜欢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和大家交流,然后再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类似经历,和大家分享你过年时的感觉。

  四、作业: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零七八碎、万象更新、男女老少、灯火通宵、日夜不绝、万不得已、截然不同、张灯结彩、各形各色。

  回想你从小到大最难忘的过年的几件事,下节课进行交流。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北京的春节》的教学设计11-05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08-24

《北京的春节》精选教学设计08-28

《北京的春节》经典教学设计08-18

《北京的春节》的教学设计10-09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最新)04-27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人教版)01-08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集合08-24

《北京的春节》个人教学设计11-06

《北京的春节》优秀教学设计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