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传说故事

时间:2024-02-01 10:45:49 海洁 春节 我要投稿

春节的传说故事20个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用到成语的地方还是很多的,成语在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并且每个成语都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成语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节的传说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春节的传说故事20个

  春节的传说故事 1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一个鬼域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时候,夜晚出去游荡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大门坐落在桃树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后来就形成了春节贴门神传统习惯。

  春节的传说故事 2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春节的传说故事 3

  在我国江南一带,每到吃年夜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关起大门,不能大声说话,不能敲击碗筷。吃完年夜饭的碗筷收拾干净后,再打开大门。这叫做闭门生财,开门大吉。

  相传,这种做法是为了哄骗铁拐李。

  据说到了每年的最后一天,玉皇大帝都要了解民间的生活状况,于是就派铁拐李下凡查看民情。铁拐李为八仙之一,是个跛脚叫化仙,因此便在人间吃年夜饭的时候,提着要饭的篮子跛着脚沿街到各处各家乞讨。

  讨完饭后,铁拐李把讨来的东西带给玉帝老爷子看,谁家穷。谁家富,一看就知道了。据此,玉帝老爷子就让富人一年遭几次灾,不要太富;穷的则让他发几次财,不要太穷了。

  这事儿慢慢传到了人世间,一个精明的商人知道了这个情况后,很快就想到了应对办法。到吃年夜饭的'时候,这户人家把大门关的严严紧紧,家人谁也不许大声说话。等铁拐李来讨饭时,打开门,桌上什么也没有。

  铁拐李一看,认为这户人家穷得连年夜饭都吃不起,于是就大发慈悲,悄悄在这户人家的门口放上几个金元 宝就走了。就这样,这家人越来越有钱了。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别家也看到了他家发财的原因,便都纷纷跟着学起来。后来,铁拐李见家家户户都关着门吃年夜饭,便知自己下凡探察之事已被人们觉察,就不再到人间来讨饭察贫富了。

  但是,关起大门吃年夜饭的习惯,却据此流传了下来并延续至今。

  春节的传说故事 4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春节的传说故事 5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年”,头上长着角,非常凶猛恐怖。“年”长年居住深山,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现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每个村里的人们全部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里一片匆忙恐慌,没有人理会他,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赶走。”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噼里啪啦”的炸响声,“年”吓得浑身发抖,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打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广泛流传,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就是春节。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的时间(农历正月初一)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间游动。“最早的春节”(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迟的春节”(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一个月。根据历法计算,如果农历不进行人为调整的话,2319年2月21日将迎来“史上最晚春节”,此前春节最迟出现在公历2月20日,为1920年和1985年。

  春节的传说故事 6

  我国民间有“开门鞭炮”的传说。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鞭炮,以鞭炮声除旧迎新。鞭炮也称“爆仗”、“炮仗”、“鞭炮”。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人们认为放鞭炮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鞭炮,以避山臊恶鬼。”这段记载说明鞭炮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这就使得燃放鞭炮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主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深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

  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就想起在火中燃鞭炮,用竹子的暴烈声使其远遁的办法。这里所说动物,名叫“山臊”。古人说它可让人寒热,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才可的吉利平安。

  据说唐代时,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鞭炮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

  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程串做成“编炮”(既鞭炮)。燃放鞭炮以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人们除了辞旧迎新在春节燃放鞭炮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诸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婚嫁、建房、开业等,亦要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春节的传说故事 7

  有一年,世上大乱。玉帝得知后,降下御旨:要派一位大神去管理人间的衣食住行。可是,没有神仙肯接旨。这时候,南天门外传来一声吆喝:“这差事我干啦!”抬头看时,是光头顶、胖乎乎、笑哈哈的弥勒佛。却说这弥勒佛来到人间,第一件事就是让人们过一个痛快年,吃好的,穿好的,不干活。

  他还要大家把各路神仙都请到,香箔纸锞,准备齐全。到了初一,家家都要起五更,放鞭炮。不想炮响传到天宫,玉帝以为人间又出了什么事,便派财神去察看。财神来到人间一看,到处都是香箔纸锞,高兴得就忘了回去。玉帝等啊等,财神还是没有回来,便亲自到人间察看。他一看,人们啥活都不干,非常生气。

  召来弥勒佛喝道:“你怎么尽让人们吃好的.,穿好的,不干活?”弥勒佛笑嘻嘻地说:“你要我管人们的衣食住行,可并没有叫我让人们干活呀!”玉帝一想,也对,既然已经这么办了,那一年只能有此一次,开春以后就要下地干活。从那以后便留下了旧例,一年有一次春节。

  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春节的传说故事 8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是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着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中国古代神话中,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朝,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有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

  春节的传说故事 9

  “老鼠嫁女”的民间传说,在我国很流行。但是,各地“老鼠嫁女”传说的时日有所不同。江南一带的民间传说中,说老鼠是害人的,不吉利,所以旧历年三十夜要把它嫁出去,以确保来年平安吉祥。上海郊区有些地方说老鼠嫁女是在正月十六,这天晚上,家家户户炒芝麻糖,就是为老鼠成亲准备的喜糖。

  在北方,老鼠嫁女是在正月二十五日的晚上。在这天夜里,家家户户不点灯,全家人坐在炕头上,一声不响,只是摸黑吃着用面粉做成的“老鼠爪爪”、“蝎子尾巴”和炒大豆。不点灯、不出声的`意思是为老鼠嫁女提供方便,生怕惊扰了娶亲喜事。吃“老鼠爪爪”表示人们期望老鼠的爪子发痒,好早些起来行动;吃“蝎子尾巴”即是为了老鼠嫁女出洞时不会受到蝎子伤害。吃炒大豆发出嘎嘣的脆响,似乎是给老鼠娶亲放鞭炮。

  在老鼠嫁女夜晚,有的地方在屋角、过道遍插蜡烛,意思是将老鼠娶亲途经之路照得通亮。

  “老鼠嫁女”传说、“老鼠娶亲”的年画和剪纸在我国民间视为“吉祥物”,过年过节时贴在墙上和窗户上。《老鼠嫁女》年画,表现一伙老鼠掮旗打伞,敲锣吹喇叭,抬着花轿迎亲。骑在癞蛤蟆背上的是“新郎”,头戴清朝的官帽,手摇折扇,双目注视着一只大金箱,显出一副贪婪的样子。

  正当这伙丑类大摇大摆,招摇过市之时,等待它们的却是一头大黄猫。前面鸣锣开道的一对鼠兄鼠弟,其中之一已被猫的利爪抓住,另一只则咬在猫的嘴上。此时,坐在花轿里的“新娘”,自知末日来临、泪流满面。这幅年画反映了民众鲜明的爱憎。

  春节的传说故事 10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聪明小伙儿,常年被混乱的节令所困扰,就有了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时,无意间受到树影的移动启发设计出了可以测定一天时间的晷仪,后来,又在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又发现四季轮回的规律。

  作为一个有抱负的青年,万年决定为国分忧,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但是的国君祖乙,为他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希望万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一次,祖乙在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后来,国君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的传说故事 11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的传说故事 12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

  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的传说故事 13

  你要问我最喜欢的节日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它就是春节。

  春节我们这里的习俗很多,家家户户挂灯笼、贴春联,大街小巷随处都可以看到舞狮舞龙,小孩子穿新衣,戴新帽,还可以得到大人们的压岁钱,别提有多看开心啊!其实,提到压岁钱,还有一个传说吧。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总是会偷偷跑出来,到人家家里去,用手去摸熟睡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就会头疼发热,变成傻子,甚至会死掉。但是这个名叫“祟”的小妖怕灯光,因此,家家都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有一对夫妻老年得子,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给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作枚铜钱包在红纸包上,放在枕头旁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要去摸孩子的头,这时只见枕头边发出道道金光,吓得“祟”大叫一声就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原来八枚铜钱的`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因为“祟”与“岁”同音,之后逐渐变为压岁钱。

  流传到我们现在,过年大人们纷纷给小孩红包。小孩可以买自已心仪电热礼物。春节是那么热闹,有趣,有谁不喜欢春节呢?

  春节的传说故事 14

  春节过去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春节是由古代的丰收祭祀活动演变来的。早在夏朝之前中国就有了“年”的'概念。那时候农业复种率很低,一年只有一茬作物,所以谷物成熟一次就是一年。每次人们收获了庄稼准备新一轮的周期的时候,都会举行庆祝活动,表达喜庆、祝愿和快乐的心情,报答众神之恩,同时也希望来年风调雨顺,驱灾辟邪,这就是春节的起源。

  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古代,科技不发达,人们奉灶神为了控制家庭饮食的神明,认为灶神要在小年晚上向玉帝述职,玉帝对这家的赏罚全在灶神的汇报了。祭灶的祭品中更具民俗的是“糖瓜”,一说糖瓜是甜的,可使灶神在玉帝面前只说甜言蜜语;一说糖瓜是粘的,可以粘灶神的牙,使他的坏话出不了口。祭祀时,将供奉一年的灶神像揭下,焚化,算是送祭升天。至今民间仍有“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之说。

  春节的传说故事 15

  上古时期,度朔山上有一棵桃木,枝繁叶茂,盘庚错节,树冠盘曲覆盖达三千余里。

  在树枝东北门有扇鬼门,是世上万鬼出入的必经之门。

  神荼、郁垒二神居其左右,见到害人作恶的鬼,就用苇索捆起来,让老虎吃掉。

  因此,汉代人,每到除夕,为了防止作恶害人的.恶鬼进家,便用桃木梗制成神荼、郁垒二神的形象,立在门上。

  同时在门上悬挂苇索,供神荼、郁垒两个门神作缚鬼喂虎之用,称之为“悬苇”。

  于是便产生了中国门神的雏形。

  这一习俗流传至魏晋南北朝以后,人们认为刻木为人形太麻烦,于是削成一块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人的名字。把这块桃木板挂在门上,称之为“仙本”或“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

  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

  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春节的传说故事 16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

  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春节的传说故事 17

  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今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独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然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会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春节的传说故事 18

  除夕守岁,也叫“熬年”,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除夕)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的一年到来的习俗。人们为什么要熬夜守岁呢?关于这个习俗的来历,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传说,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模样狰狞,生性凶残,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叫“年”。传说中的年兽它什么都吃,不论是飞禽走兽还是大活人。所以人们谈“年”色变。“年”一来,树木凋零,百草不生,天地一片灰暗;“年”一过,万物生长,花草遍地,天地一片繁荣。后来,人们渐渐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左右就跑到人群生活的地方纵情肆虐一次,而且一般都在天黑以后出现,等到鸡鸣破晓时,就返回深林中去了。人们虽然算准了“年”肆虐的时间,仍然没有消灭“年”的办法,所以人们只好把这恐怖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做“年关”,并且想出了一些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后把火熄灭,然后把家畜全都赶进圈里拴牢,再把院子的前后门都封好,最后一家人躲在屋子里吃“年夜饭”。由于这一夜,生死难料,所以这顿“年夜饭”也置办得更为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这一晚谁也不敢睡觉,全都围坐在一起闲聊壮胆,以防“年”兽的袭击,由此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的习俗,既表现出人们对逝去的岁月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即将来临的新年寄托的美好希望之意。

  春节的传说故事 19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

  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发现,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鲜。

  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话说,有两个放牛娃,在腊月三十日那天傍晚,正赶着牛群回家。

  突然,牛儿惊慌得哞哞叫。

  “不好,快走!”两个少年挥起牛鞭,啪啪地抽打了几下。

  忽然听到“嘎哇”地一声怪叫,一只怪物吓得朝村前路上跑去。

  他俩不断地挥动牛鞭催牛快走。

  牛鞭声劈哩啪啦地响,年逃窜得更快了。

  少年猛悟过来:“原来年害怕牛鞭声!”

  后来年窜到一个老人的家门。

  老人家门前晒了一件大红衣裳,年吓得扭转头,朝村后头跑去。

  那边也有一个村子。

  家家户户的窗口明亮亮地闪着灯光,刺得它头昏眼花,又扭转头跑了。

  后来呢,人们就知道了年的弱点,原来年怕响、怕红、怕火。

  从此,人们便把正月初一叫做“过年”。

  每当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鞭炮,点红蜡烛,穿红衣服,以“红”为吉利的象征。

  春节的传说故事 20

  剪窗花是旧时女子比赛心灵手巧的手工之一,每逢过年,巧手的女人就会挥舞着剪刀,在红纸上作画,那时候有功底的`女子不需要画图样,一般都是即兴创作,随意性很强。而现在的剪纸,也是美化生活的一种艺术品,还可以在剪纸中获得乐趣。

  窗花的样式,一般比较自由,除了贴在四角的“角花”和折剪的“团花”之外,其外廓都没有什么限制。由于适应一般的窗格,和避免影响照明,其尺寸都不太大,且要注意镂空透亮。

  为了增强艺术效果,创造浓烈的气氛,一个窗子往往贴许多窗花,或在内容上配套,或在形式上呼应。窗花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以戏曲故事数量较大。

【春节的传说故事】相关文章:

春节传说故事08-12

春节的传说故事02-21

春节的由来传说故事12-25

春节的由来传说故事02-11

春节舞龙的传说故事01-13

(优秀)春节的传说故事07-04

(热)春节的传说故事11-16

关于春节传说故事09-23

春节的传说故事(精)01-29

春节的传说故事20篇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