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作文

古诗的作文

时间:2023-01-26 09:45:33 诗作文 我要投稿

【热门】古诗的作文集锦六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的作文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古诗的作文集锦六篇

古诗的作文 篇1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秋天的夜随着落叶凋零,泛黄的世界一点一点随风渐远。

  你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只见漆黑的夜残月如钩,使你的心更加寂寞忧愁。

  深院紧锁,院中只有与寂寞梧桐相厮守,孤零零空对凉秋。

  这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的正是缠绕你心头的别离愁绪。思绪的纷繁复杂无法理清,愁情像一团乱麻,无始无终,越理越乱。

  你展不开的眉头,解不开的心锁,好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闭眼失眠,拾起往日遗失的梦。

  你,从一个“几曾识干戈”的风流皇帝沦为阶下囚,备受欺辱,整天以泪洗面。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又在心头徘徊。

  风扬起尘土,泥土清香沁入心田,情绪一点一点沉淀。纷乱岁月,再次让你痛苦。昔日的繁华与欢乐已如梦远逝,黑夜里,你左右徘徊,可是一切都是漫长无尽的等待。

  纷乱人世间,你的'词写出了沉重,写出了惆怅,写出了人生的疼痛,写出了世间的沧桑。

  今日,残月依旧如钩,秋夜依旧寂寞。而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别离愁绪依旧缠绕在心头。

古诗的作文 篇2

  山如黛,沙如风,山还是那隐隐的青山,还是那沉淀的中华文明的青色。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如一壶香茗不知不觉得沉醉。不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却已在灯火阑珊处。”

  解落三秋叶——风

  逐舞飘清袖,

  传歌共绕梁。

  动枝生乱影,

  吹花送远香。

  “谁见过风?你没有,我也未曾见过,但每当大树点头鞠躬,那便是风的行踪。

  如果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大漠,那边是风飞奔在漫天黄沙里;如果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浩瀚长江,那便是风遨游子猛浪湍旋中。

  风使无影无踪的.,走到哪里,停到哪里。正式那句“*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早已成为千古名句。

  百花红紫斗芳菲——花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古诗词吟唱了最后一曲,从容离开,成就了一曲《葬花吟》“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诗圣杜甫写下了令人魂牵梦绕的《江畔独步寻花》而有在江南另遇李龟年。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瑟瑟西风,满地菊花寒香来。正是那幕“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辉煌绚烂不由得使诗人黄巢吟叹“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林盖白色一片——雪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路边赛著名诗人岑参写下“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的大雪纷飞。描绘了“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往里凝”的八月飞雪奇景。更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烂漫奇异。

  天涯共此时——月

  李太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自古拖月寄情。思乡之情远隔一方,正是“我寄愁心与明月”这样的苦苦思念,把所有的哀伤,忧叹融入到月色中。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四海之内,月下当空,月夜思乡,月光如水。

  又逢中秋佳节,秋露打湿了月光,想必“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水家。”“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倾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古诗的作文 篇3

  在中国数千年的灿烂辉煌的古典文学长河中,诗歌无疑是最璀璨瑰丽的一颗明珠。其涉及的社会生活之广泛、深入,对国家民族影响之深远、巨大,恐怕是世界其他民族所无法睥睨的。它为后世的我们提供了无比丰富的可资借鉴学习的知识,其中不乏作文之道。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是宋代陆游告诫自己儿子的肺腑之言。无论作诗、写文章,若要笔底生花、文采斐然,没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和丰富的社会阅历,是行不通的。他还明确地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这更是对自己文学创作活动的生动总结。想写什么事情,想抒什么情感,想议什么问题,缺乏实践的态度,没有设身处地的思考、研究过程,纸上谈兵,常常只会打擦边球。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做一个见多识广的人!

  “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宋朝陈与义的这两句诗,形象反映了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捕捉灵感?著名作家莫言说,我始终保持着一个好习惯,就是随身总带着一个小本和一支笔,随时把想到的、见到的可写的东西记下来。是呀,常常积累,时时做有准备的头脑,何须等到“安排句法”时的苦思冥想呢?朱熹也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现实生活的积累是灵感不竭的源泉,是创作活动的土壤。要随时积累,做一个勤于观察、善于准备的人!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唐卢延让)有了好的材料、好的题旨,还须有好的语言来表达。炼字的功夫,一向为中国文人注重,更有甚者“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如此煞费苦心,怎不令人感动!那么炼字的标准是什么呢?是不是生僻怪诞的才叫好?元好问说得好:“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最能表达写作意趣的,即是最好的字眼。但生活语言与写作语言毕竟是两种不同风格的语体,如实辑录生活语言,那只是一种记录而非艺术,对生活语言加以适当的`再创作才是艺术。因此写作须讲求炼字,但也须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要善于炼字,做一个对语言精益求精的人!

  “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清代的龚自珍不愧是文章大家,他善于从宏观上总结作文之道,明确要求写文章要结构明晰,主线分明,如秋天的乔树,枝是枝叶是叶;文章的主旨要鲜明有个性,充分表现自己的主张,不可穿新鞋走旧路、取新瓶装陈酒,人云亦云。他的文章就很好地反映了他的创作主张,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因此,要讲究谋篇布局表达个性,做一个独立思考、有大写人格的人!

  艺术都有其相通之处,古诗中的这些道理,虽多就诗而言,但对于我们的作文同样有启示作用。把每一篇文章都当做诗一样作,那么每一篇文章便都会有一颗诗的灵魂!

古诗的作文 篇4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转眼间,圣洁而美丽的冬天就来临了。捧起诗集,迎着漫天飞雪,去寻找冬的足迹,品味她那样独特的美。

  冬,是寒冷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谷中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冬天的到来来为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衣,鸟儿们都躲进了暖和的巢穴里。人们坐在家中静静地观赏漫天的大雪,平时热闹的大街冷冷清清,不时只有小孩子滚着雪球跑过。世界一下子寂静了很多。只有树儿们披着雪白的披肩,静静地伫立在雪中……

  冬,是寂寞的。放眼望去,雪地上一片银白,只有几颗被雪压弯的树,在风中呻吟着,摇摆着。“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在一堵断墙边,一树梅花树上缀满了无数粉嫩的花儿,微风拂过,扬起星星点点的花苞,一股幽香悄然而至,这股幽香,是空旷雪地上唯一的精灵呀!

  冬,是多姿多态的,看!“昨夜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雪,在天空中,在云彩里,在田野中,在花园里奋起勃飞,乘着风,驾着雨在天空中旋转着,腾飞着,像一位纯洁的少女,在天地间跳跃着,舞蹈着。尽情展现自己肆意飞扬的青春,雪地上披着白衣的歪脖子树,花园中悄然盛开的的白腊梅,都和雪一同舞蹈着,原来寂寥的冬天,此时已成为婀娜多姿的少女,引人深深沉醉其中。

  雪是活泼可爱的,“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冰梅花。满身香雾粗找下。”花园中,一颗颗梅花树盛开着,迎接漫天的飞雪,在风中扭动着自己轩柔的身躯,和雪花一同跳舞。“梅花欢喜漫天雪。”雪地中,洁白的雪兔蹦蹦跳跳,一会儿扒扒雪地中的胡萝卜,白球似的,可爱极了。

  冬,是充满希望的,“去年之雪今安在?”在啊!看那雪,用自己的身躯滋润幼小的麦苗,哺育着花草树木来年的.生机,她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啊!有了雪的无私奉献,才有今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啊!

  冬,一个纯洁的少女,一个荡满希望的季节,她用银装素裹装点大地;她用来梅朵朵迎接来年;她用洁白的身躯哺育万物,我爱这充满诗意的冬!

古诗的作文 篇5

  父母生我养我,就是希望有一天能让他们骄傲,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女儿有能力。因此,我一直很努力……

  每当语文老师说要让我们默写古诗时,我都会认真复习,作业本上的“优”令我骄傲。可一次,我竟得了“良”。到家后,父母狠狠地骂了我一顿,——他们很少批评我。从那时起,我就决定每天作业一做完就要抄默背古诗词。

  记得有一次,老师没布置作业,回家时,我简直不知怎么表达内心的高兴,结果开心到忘了背古诗。妈妈不满地直接将我带进书房,说:“今天你必须背下三首老师没教的古诗!我两小时后来检查!”

  我心里害怕极了,白花花的泪水从眼眶中流出,一滴一滴地落在《小学生必背古诗》上。我只好死记硬背,含着泪水,嘴里吐出几个听不清的字。不知不觉半个小时过去了,妈妈来到我面前。她见我如此伤心,便跟我讲起道理来了:“我知道背古诗有点难,但是,只要你多去看、多去理解,就一定能战胜它的。想要背古诗,那当然要先融入古诗词中啊,只有明白了它的意思,才能够一字不少地背。”在妈妈讲道理的那一刻,我觉得她是个美丽的天使。

  这次,期末考的`试卷中考到了课外的古诗。老师说这题难倒了一大片学生,答对的寥寥无几。我便是其中的一个。所以,这次考试取得让我惊喜,让妈妈骄傲的成绩——95分。

  失败虽然是人人不愿得到的结果,但有时却能激发人们坚韧的毅力。花点时间去读诗吧,它是智慧的源泉。

古诗的作文 篇6

  南风,吹熟了庄稼,吹来了丰收,也吹来了农民的辛苦。

  相传为舜帝所作的《南风歌》大概是最早歌咏南风的诗歌: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史记·乐书》曰:“舜歌《南风》而天下治,《南风》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

  这首诗,借舜帝口吻抒发了先民对“南风”既赞美又祈盼的双重感情。因为,温热而适时的南风,对夏季庄稼的生长成熟,对万民百姓的生活是那样重要,那样不可缺少。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这是就苦夏的日常生活而言。赤日炎炎,暑气如蒸,百姓怎能无怨?而南风一起,暑热的天气多少能使人感觉到一点凉爽,所谓薰风兼细雨,喜至怨忧除。白居易《首夏南池独酌》中“熏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一句,就表达了这种情怀。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清凉的南风可以解民之愠,适时的南风则可以阜民之财,由日常生活转而到收成财物,诗意更进一层。《礼记·乐记》曰:“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可见,“南风”的“阜民之财”比之“解民之愠”更为重要,也更为令人祈盼。司马迁说:“《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史记·乐书》)王肃也说:“《南风》,育养民之诗也。”概言之,《南风》之歌,即赞颂“南风”煦育万物、播福万民的恩泽之歌。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的《观刈麦》则直叙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两句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下地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

  这首诗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因为白居易时任周至县尉,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诗人想到自己四体不勤却饱食禄米,内心十分惭愧,于是写下此诗。

  南风,在关注民生的诗歌里,承载着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在一些田园诗歌里,表达的大多是诗人自己内心的闲适惬意。

  宋代刘攽 的《初晴》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这首诗描述了新晴之后颇为清静的`环境和诗人悠闲的心情,语言通畅易晓而又情趣十足。最后两句诙谐而有创意,诗人把南风想象成一个善于戏谑的老朋友,他偷偷地推开了门,闯了进来,还装作爱读书的样子,正不停地翻着书。这两句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得本诗自然亲切,生动有趣,也从侧面烘托了诗人闲适惬意的心情。

  明代杨基的《天平山中》:“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绵绵细雨中,楝树开出了淡紫色的花朵,由于沾上了雨珠,显得格外娇艳和滋润。初夏的南风轻轻吹拂,在郁郁葱葱的草木丛里,不时露出一树树金黄色的枇杷。茸茸细雨,微微南风,徐行山中,让人好不惬意舒适!

【古诗的作文】相关文章:

古诗的作文06-08

古诗与作文06-08

古诗的作文11-04

古诗“变味”了作文06-18

品读古诗的作文06-18

关于古诗的作文06-18

作文古诗“变味”了06-19

古诗的奥秘作文06-20

古诗比赛作文06-20

古诗咏柳作文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