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传统习俗

时间:2024-02-27 09:40:19 诗琳 春节 我要投稿

春节的传统习俗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很多人都经常追着老师们要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学习的重点。为了帮助大家掌握重要知识点,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节传统习俗知识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春节的传统习俗

  春节简介: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有什么习俗

  一般人家都是三十一早去贴对联福字,当然也有一些人是晚上才贴,总之要把门上贴上喜庆的对联和倒着的福字;

  祭祀:

  一般农村会在春节去祭祀,城市的应该很少会有祭祀的了,不过呢还是有人会在春节的晚上去烧纸,不过一定要注意安全哦!每年都有因为烧纸而发生火灾的事情发生,尽量不要选择荒山有草的地方;

  准备年夜饭:

  一般家庭都是好多人一早就开始准备年夜饭了。一大家子十几口人,必然要有一堆的饭菜要准备,所以,年夜饭很多人家准备的都是特别早的;

  蒸粘豆包、年糕:

  过了小年就开始蒸一堆东西了,有的地方会蒸一些枣馒头,还有蒸粘豆包年糕的,总之都是以面食为主的一些好吃的,尤其是农村的春节有很多面食美味都特好吃呢!

  吃年夜饭:

  到了下午四五点钟,年夜饭也就该开始了。有的人家会一直吃到半夜,也有吃完以后就去各回各家的。年夜饭主要以荤菜为主,也有的人家比较讲究会去饭店吃年夜饭,这就让很多饭店大赚了一把。不过还是传统在家吃的人比较多,也比较热闹比较安全嘛。

  吃年糕:

  年糕的寓意是年年高升的意思,所以春节是一定要吃年糕滴。尤其是小孩子和那些处于重要职位的白领是一定必须要吃滴;

  吃饺子:

  饺子在春节是必须吃的,而且半夜十二点那顿是不能少了饺子的哦!饺子里呢一般家庭会包进去一些东西,比如钱比如花生大枣什么的,都是一些有寓意的东西哦!枣和花生寓意是早生贵子,钱当然就是指来年发大财喽,还有包开心果什么的,这个都是随自己心情的;

  看春晚:

  虽然现在的春晚的确没什么意思,虽然现在春晚的时间一般都用来玩手机聊QQ上电脑,但是吧这电视还是得开着调到春晚,就像一种固定的模式一样,哪怕偶尔看一下也要一家人聚在一起守候在电视机旁等到八点的春晚开始,也得一直守着电视机一直到半夜十二点才散去,所以春晚是一个固定的习俗了,可以不看但是电视机一定要开着春晚的频道;

  放鞭炮:

  放鞭炮除旧迎新,是每个人家都要在春节做的,虽然现在年味不是很浓了但是鞭炮还是少不了的。现在很多人比较迷信所以就算年味再不足也不会不放鞭炮。当然鞭炮还是少放比较好,可以买电子的在家里放,因为鞭炮对环境污染可非常大,雾霾的产生就是因为这些污染造成的;

  电话拜年:

  现在通讯比较发达,就是离的再远也可以通过电话来跟对方拜年。晚上看着春晚打着电话拜年,已经成为过春节的一种习惯了。当然像依依这么大的早就是QQ拜年手机短信群发拜年了,也就少了一点感情在里边,不过比电话拜年要省钱的多;

  守岁:

  这个当然是必须的喽!到了半夜十二点春晚一结束立马吃饺子才能睡觉。不过很多小朋友恐怕坚持不了那么久。

  给小孩子压岁钱:

  压岁钱的传说很多人都听过,可是现在的压岁钱只是给小孩子乐呵的一种形式罢了。小一点的孩子过一下手红包就交给父母了,而大孩子一般都有自己的想法就都是自己留下存起来或者买书买玩具了。不过压岁钱都是互相给的,除了老年人给孙子辈们其他的亲戚哪家都会有孩子,别人给了你自然要还回去多少,所以其实压岁钱也就是个意思罢了,但是小朋友们喜欢所以压岁钱也算是一个习俗每年春节必不可少的;

  春节的传说

  有一年,世上大乱。玉帝得知后,降下御旨:要派一位大神去管理人间的衣食住行。可是,没有神仙肯接旨。

  这时候,南天门外传来一声吆喝:“这差事我干啦!”抬头看时,是光头顶、胖乎乎、笑哈哈的弥勒佛。却说这弥勒佛来到人间,第一件事就是让人们过一个痛快年,吃好的,穿好的,不干活。他还要大家把各路神仙都请到,香箔纸锞,准备齐全。到了初一,家家都要起五更,放鞭炮。

  这样又过了几天,到了初五,天刚蒙蒙亮,忽然传来一阵吵闹声。吵闹者是姜太公的老婆(专管茅房、粪土的脏神),正在跟弥勒佛吵架呢。原来,人们请神仙时把她给忘了。弥勒佛只好说:“这样吧!今儿是初五,让人们再为你放几个炮,包一次饺子,破费一次吧!”——这就是“破五”的来历。

  不想这几声炮响传到天宫,玉帝以为人间又出了什么事,便派财神去察看。财神来到人间一看,到处都是香箔纸锞,高兴得就忘了回去。

  玉帝等啊等,财神还是没有回来,便亲自到人间察看。他一看,人们啥活都不干,非常生气,召来弥勒佛喝道:“你怎么尽让人们吃好的,穿好的,不干活?”

  弥勒佛笑嘻嘻地说:“你要我管人们的衣食住行,可并没有叫我让人们干活呀!”玉帝一想,也对,既然已经这么办了,那一年只能有此一次,开春以后就要下地干活。

  从那以后便留下了旧例,一年有一次春节。

  办年货

  采购过年所需的物品,例如食品、礼物、衣服、装饰品的过程,称为办年货。

  父母应该尽量安排时间和孩子一起办年货。首先为过春节要买的衣服、食物、装饰等物品做一个计划,让孩子对过年有期盼心理,同时让孩子明白他是家庭一员,应该参与家庭的各种活动。

  其次,在购买时孩子可接触社会,认识各种东西,知道不同的购买地点和购买方式,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理解了消费这一社会行为。

  扫尘

  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地迎新春。

  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他会感到自己作为家庭一员的价值,增强家庭意识和责任感;还会从中体验到父母劳动的辛苦。

  贴春联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符”演变而来的。朱元璋曾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此后,春联得以推广。

  父母可带着孩子去选购春联,让孩子得到诗文雅兴的熏陶,感受中华文明的高妙。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欣赏现场写春联,让他体会到汉字的工整与字词的构成奥妙。

  倒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带着孩子去选购福字,让孩子将福字贴到门上,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将福字倒着贴,让孩子在感受春节气息的同时又了解语言的妙用。

  贴年画

  以前,每逢过农历新年时差不多每家都会买几张年画贴在大门上,从大门到厅房,贴满了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让新春充满欢乐热闹的气氛。

  让孩子在各种题材的年画中学会审美,了解地域文化,而且年画也是一种不错的看图识字的读物。此外,还可以将贴年画演变成家里的环境布置,带着孩子一起剪窗花、做灯笼、插花,可以各人提出自己的创意,让孩子在宽松、民主的家庭气氛中展示自己的本领。

  压岁钱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赠予,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悄悄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在过年时家长应坚持给压岁钱的传统,并且将孩子的压岁钱存在一个专属他的账户里,告诉孩子这是他的,爸爸妈妈代为保管,存起来会有利息,以后需要用钱时可以从这里支取,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和金钱观。

  吃年夜饭

  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借全家聚会的机会,可以将平时很少见面的亲戚介绍给孩子认识,让孩子感受合家团圆的气氛,同时熟悉家里的亲戚朋友,在平时生活中也不会因别人冒充亲戚而被骗。

  放爆竹

  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古时放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由于竹内空气受热膨胀,便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以此避邪驱鬼,企盼来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后,则有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父母可以事先买好安全性高的爆竹,除夕夜带着孩子到空旷的地方玩,也可以让孩子燃放安全的小烟花,在五光十色中一起感受春节的乐趣,当然也可以教孩子烟火产生的原理以及安全用火的常识。

  守岁

  古时候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则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允许孩子在除夕夜晚一点睡觉,让他和家人一起守岁,让孩子从心里领悟“辞旧迎新”的概念,懂得新的一年来了,应该振奋精神、健康快乐地成长。

  穿新衫

  旧时,小孩平时禁忌穿鲜艳衣服,正月初一却是例外,有的在红衣外罩网衣,佩戴虎爪,有的人家还在小孩的腰带上挂上小刀剑、贝壳、木刻或铜刻的八卦,是“抵御邪恶”的意思。

  现在给孩子买新衣服是稀松平常的事,但我们还是建议为孩子特地准备一套过年穿的新衣,让孩子感受中国年的气氛,了解古老的民俗,懂得以前人们生活的艰辛。也可以借此机会将过时的衣服捐出去做慈善,让孩子学会帮助他人,培养爱心。

  拜年

  拜年习俗最早流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今日则是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在过年前带着孩子自己动手准备一些小礼物,激发孩子对拜年的兴趣,同时也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带着孩子去拜年,让孩子亲手把自己做的礼物送给长辈、小朋友,孩子在体会拜年乐趣的同时,学会尊老爱幼,并从中明白“礼轻情意重”、“礼尚往来”等道理。

  春节是中国隆重的传统节日,各地还有许多特色的民间习俗,只要做有心的父母,您就可以带着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春节,并且利用各种习俗教会孩子更多的道理,让他学会更多的本领。

  过年期间的饮食注意

  规律饮食,不要“暴饮暴食”

  春节期间走亲访友,家家户户的茶几上、餐桌上、零食、菜肴都很丰富,很多人在春节那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嘴的,饮食极其不规律,且很容易暴饮暴食。不规律的进食和暴饮暴食,都极大的加重了胃肠道的负担,因而容易造成消化不良、腹胀、口苦,甚至恶心、呕吐、腹泻等。

  多食蔬菜,主食也不要忘记

  节日期间荤腥吃的多,也要注意多吃蔬菜。新鲜蔬菜是一种碱性食物,不仅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可解油腻,维持肠胃正常蠕动,预防便秘,而且能中和体内多余的酸性物质,维持人体的平衡。

  饮酒适量

  过量的饮酒会造成肝脏、大脑、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等损伤,节假日也必须注意限量饮酒,不要因为高兴或“面子”而来者不拒,醉酒、酗酒后容易伤己,喝醉耍酒疯,还会破坏春节和气的氛围,尤其应避免酒后开车,不是为了交警和罚单,而是为了自己及家人的生命安全。

  春节吃什么

  春节吃年夜饭

  年夜饭要吃得愈慢愈好,每样菜都要吃一口。有几道菜肴,因含有吉祥意味,在年夜饭中是不可少的。

  春节吃年糕

  全国各地几乎都用江米面和黍子黏面做成黏糕(也叫年糕),寓意“年年高”。春节吃的食物大部分是节前准备好的,北方人大多吃馒头。南方是头几天淘米,名叫"万年粮米",意思是年年有余粮。

  水果很给力

  春节期间,传统美食会让我们大饱口福,但这个时候也最容易因“吃”而产生问题,因此合理搭配饮食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水果作为营养物质最为丰富的食品,已成为春节期间家家户户的必备品。

  坚果不可或缺

  春节,亲朋好友互相拜访不可避免,这个时候拿什么招待客人呢?美味的坚果无疑是最佳选择。现如今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传统的坚果诸如花生、瓜子已经不再流行,取而代之的是杏仁、松子等坚果。

  糖果越来越普通

  糖果曾经是最为火热的年货,但现在越来越普通。虽然糖果仍是必备年货之一,但真正喜欢吃的人越来越少了,很多人买也就是买个意思。

  汤圆

  汤圆的种类非常繁多,可以在家自己做,也可以上超市买速冻的,在超市汤圆的种类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大的、小的,甜的、咸的应有尽有,不过春节的汤圆基本上以中间包糖为多。

  春节吃饺子

  正月初一吃饺子,在我国北方,几乎家家如此。这一顿饺子与一年中的其他饺子不一样。这顿饺子要求除夕晚上包好,半夜十二点开始吃。吃饺子就是为了取“更岁交子”的意思。

  苏州:

  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常州:

  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南京:

  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

  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扬州:

  春节有“过五天年”之说,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五都算在过年的日子里。大年初一的清早,扬州人家的第一件事,便是放三通“开门爆杖”。

  淮安:

  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

  年初一早晨开门,要放3声开门爆仗。早餐吃糕丝、圆子、面条,取团圆、高升、长寿、长春之意。这天,只吃隔年除夕的剩饭,寓意“有余”。吃饭时不能以汤浇饭,也不吃粥,怕出门遇雨。

  泰州:

  各地的人都会穿戴一新,在家中摆放好烟好糖以款待上门拜年的人。客人到主家拜年都要吃红枣茶和一些点心。放鞭炮,正月初五日为“财神菩萨”生日,各地店铺一定要开张接财神。

  徐州:

  春节期间要专门准备传统风味食品。如用油炸麻叶子、炸油炸果)、炸丸子等。另外,过年时蒸“年馍”,称之为馒头“发笑”,预示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富富足足、喜庆有余。春节家家要“扫尘”(俗称“打尘”、“扫屋”),春节见面的问候只能说:“年忙的怎么样?忙齐了吧!”忌说“完”,年忙齐后,要祭神拜祖,磕辞岁头。

  海南人过春节详细简介

  在海南人看来,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愿望,人为地做出来的,所以,在海南方言中,所有的民俗行为前面均加上一个“做”字,如做清明、做亲家(即结婚),而北方人“过年”,海南方言叫“做年”。需要说明的是,“做年”指的是“做旧年”即过春节。而北方所说的过元旦,海南叫“做新年”。不过在海南乡下,“新年”是不当年来“做”的。

  海南俗话“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一过中秋,乡下就筹备着“做年”:阉公鸡、填肥鸭、圈家猪、备做年钱。一进入阴历十二月下旬,“做年”的气氛就越来越浓烈了!

  首先是十二月二十四送“灶公”。传说中,“灶公”是玉帝派来人间监督善恶之神,每年的这一天都要上天向玉帝汇报。为此,家家户户都用竹把或竹枝将屋前屋后、屋内屋外、屋上屋下全面打扫干净,香炉也要打扫干净并换上新炉灰,夜间则备酒果设祭,为“灶公”送行。

  一送完“灶公”,一家之长就忙于“发市”。在过去,各乡镇的“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唯有年前几天“市”,才“发”一“发”!卖三鸟的、卖金银香烛的、卖京果糖糕的、卖“公仔幅”(年画)的、卖“王乐膏药”的(即走江湖)、卖碗筷陶盆的、卖“祭年桔子”的、卖各种衣服的……有卖就有买,买猪肉的、买干菜的、买湿菜(即时令蔬菜)的、买“拜公”祭品的、买过年穿的衣服的、买年画对联的……整个上午,每个“市”上,挑担子的、提篮子的、推车子的、抱小孩的、年老的、年少的、男的、女的……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农民们用担子挑年货、用车子推年货。他们把辛苦一年的积蓄都掏了出来!把一年的消费能量在这几天内都迸发了出来!

  “发年市”的熟人见面互问的话语便是:“哥二!‘鸡阉’(即已阉了的公鸡)肥了不?”“三嫂!有‘鸡阉’做年不?”“三婆!您屋(即您家)做工作么仔(在外面做工作的孩子)要回来做年不?”“二公!你屋南洋有‘年批’(指南洋亲人寄回来的过年信)寄回不?”

  人们满怀“做年”的喜悦,把买来的年画贴在客厅里,把对联贴在门楣上,有的人家在家具、果树上还贴上“利市”红纸。年前几天,家家户户都在忙浸糯米、磨米浆、做年糕,文昌等地方则是忙于做米花糖、花生糖(这些年糕果做的量都很大,既是自家吃,也当礼品送,一般都是吃到整个正月底)。

  每到这个时候,在大、中、小城市里工作的达官贵人也好、文人雅士也好,贩夫走卒也好,引车卖浆也好,光宗耀祖也好,口袋干涩也罢,都大车小车、大包小包携妻带儿女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

  海南有句歇后语“三十晚上-刀砧不得闲”。因为在海南,无论多拮据的人家,腊月三十,借钱借米也要杀鸡杀鸭,红烧肉、猪蹄子、荤菜、素菜七大盘八大碗的摆满香炉前的八仙桌子上,候祭祖先仪式完毕后,便放鞭炮,候饭菜已凉透后才拿下来全家围着火炉吃年饭(俗称“围炉”)。除夕晚上,男女老少洗澡后,个个换上新衣服,也即是送旧迎新之意。即使是在票证时代,平常攒也要攒下煤油,从三十晚上开始,室室点灯,家室有灯,夜以继日,一连数天直至初四天亮才罢。俗称“发灯”,取“添丁发财”之意。三十夜,不少人“守岁”,彻夜不眠,直至初一降临,这时,按照时辰,家家户户争相燃放过年喜炮,意为“迎春接福”,接着各晚辈给长辈人叩头、行礼、祝贺“添福添寿”,长辈则给晚辈--发“压岁钱”。

  大年初一,禁忌特多:不能挑水(除夕那天得把水缸挑满)、不能扫地(即使爆竹纸、果壳纸屑洒遍地,也不能扫,说是把“财神”给扫掉了)、不能相骂、不能打架、不能打碎器皿(意为“和和气气”),见面须说贺年吉利话……

  海南各地拜年的习俗不一样,有的地方是初一二来拜年,初三四来无味,有的地方却是初一不能上人家里拜年。拜年的礼品,一般有柑桔或礼品中夹桔子叶,以表示“今年将大吉大利”的祝福。

  初二是出嫁的女儿带丈夫孩子回娘家拜年,如是新婚第一年回娘家拜年,则自备鞭炮,进门前放一串鞭炮以表告知。女儿女婿给老丈人、丈母娘拜年是最隆重的拜年,这一天,家中其他人(特别是长辈)都得在家,接受拜贺。岳父岳母得准备丰盛的筵席宴之,下午女儿女婿走时,还得给用红纸包的糖果、年糕等给女儿做“迎路”。

  初三,海南的一些地方叫“炒考”,即将大年三十特地多煮的干饭、吃的鸡、鸭头脚用油爆锅炒一炒再吃,以表示去年有东西余到今年,也表示年已过去。

  王宁、陵水春节习俗

  年夜饭是除夕夜的重头戏。万宁兴隆的年夜饭与海南别的地方有些不一样。兴隆归侨的年夜饭以东南亚口味为主,口味较重,菜肴中常加入椰浆及胡椒、丁香、咖喱等各种香料调味,餐桌上常备有辣椒酱,像咖喱鸡、巴东牛肉、烤沙嗲、印尼凉拌“加多加多”之类。

  除了年夜饭桌上的侨味外,过年时归侨家的门前也充满侨味。自从五代时有了蜀国君主在桃符上写的“年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就有了中国第一副对联。但是,很多归侨家里都不准备对联。据了解,原来当时他们所在的国家都没此习俗。“中国结”则是归侨们喜爱的,把它与“隐身小鬼”(印尼小玩艺)、“印第安人脸谱”挂在一起,再配上红灯笼,这浓郁过年味道里像加了调味的“咖喱”,倒是一种“和谐的冲突”了。

  万宁兴隆的年俗充满侨味,而在其他乡镇却遵循着许多充满了传统中国味的习俗,其中最热闹的是“舞狮拜年”。海南许多市县都有舞狮拜年的习俗,但以万宁的活动最为突出,它气派大,技艺高,热闹红火。

  据了解,万宁的舞狮队一般由两人合作扮一头大狮子,称为“太狮”,一人扮一头小狮子,称为“少狮”;另外一人扮武士,持彩球逗引。过年期间,舞狮队一个村镇一个村镇轮流表演。舞狮队总是先到村镇内的庙宇门前表演,意在给诸神拜年。随后,舞狮队沿着村镇的街道摆开阵式,一路铜锣皮鼓响着舞去。沿途的住户人家一般都会摆张桌子放在门口,上面摆些供品,茶、糖块、水果、香烟等等,还少不了几根点燃的香烛。“狮子”过来拜年,先是在供桌前朝主人一家子拜三拜,然后在主人点燃的庆贺鞭炮声中舞动起来,什么时候鞭炮声停,“狮子”也才能停下来。舞狮结束后,主人给演员们送个红包,双方互道恭喜,互报平安,“狮子”这才又摇头摆尾地向前舞去,到另一家门前拜年。“舞狮拜年”充分展现了海南人的豁达与阔气,古朴与热情,期盼与向往。

  陵水:槟榔里吃出好意头

  陵水人爱吃槟榔,槟榔在陵水人心中有着特殊的含义。据记载,海南一带槟榔待客的风俗,古已有之。宋《岭外代答》写道:“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古往今来,海南人把槟榔作为上等礼品,“亲客来往非槟榔不为礼”。

  在过年之前,陵水人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好许多槟榔。把槟榔切成四瓣,然后再把一种吃槟榔时专配的叶子(俗称蒌叶)涂上一些特制的酱料后叠成小三角。大年初一,每见到一位长辈,晚辈就会拿出两小瓣槟榔配上一个“小三角”放在手心,然后双手捧着,一边说“新年好”一边恭恭敬敬地递过去。长辈笑着接过槟榔,就等于接受了晚辈最诚心诚意的祝福。

  除了携带槟榔拜年外,陵水人过年还要在除夕夜“接香”、大年初一“搬年货”,这是陵水人过年雷打不动的习俗。

  海口春节习俗

  海口市农村的春节风俗很热闹。烧纸钱、上蜡烛、上祭品,向祖宗行礼,接着开始燃放鞭炮,这个时候,“噼哩啪啦”的鞭炮声便在整个村子里此起彼伏地响成一片,经久不息,也从这个村传到那边的村,过年的喜悦都在每个人的脸上的荡漾着。这是海南省省会海口市农村居民迎接春节的一个场景。如同中国各地农村一样,春节即将到来的时候,海口市农村到处都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气氛,却又渗透着浓浓的当地民俗民风,独具特色。

  每年一到农历十二月二十五至二十八,海口美兰区演丰镇苏民湖头村五十多岁的“办内婆”(随外家村名称呼),要做的事情就有好多。首先,要在这几天里选个吉日进行“采屋”(海南话),也就是做大卫生、大清洁。“办内婆”说呀:“‘我们采屋’,要用青竹枝叶捆成的大扫帚,把屋顶、屋檐及墙壁上堆积的灰尘、蜘蛛网等脏物清扫干净,而且一把扫帚只能扫一间屋、不能重复用两次,扫过后就得扔掉。”这种习俗在海口乡下很讲究,代代处处相传。乡下所说的“采屋”是一个大概念,除大清扫屋宅的灰尘脏物外,还包括清洗家具、衣被、打扫庭院卫生等,每到这些时候,村中妇女们都很关心这件事,见面第一句话便问:“你家采屋了没有?”“采屋”完后,农历十二月二十八和二十九,“办内婆”接着要忙着做年糕。年糕,海口乡下一些地方也管它叫甜粑,或粑筐。它用糯米碾成的粉末和黑砂糖,搅成的糖桨搅均匀,倒入竹筐中搁在锅里蒸熟,年三十祭祖时不可缺少年糕,农历十二月二十八和二十九这两天,“办内婆”嫁到坡头村的女儿嫫兰便回来“送年”。“办内婆”乐呵呵地说:“前十年,女儿嫫兰生活过得不是太好,“送年”的礼物一般是猪肉、鸡、粉丝等物,现在呀,都是一两盒蜂王浆、巨能钙之类的补品”。

  到了年三十,就接近“做年”的最高潮了。这一天,老家在海口乡下、工作在外头的海口乡下人便拎着大包小包携妻带儿女回到家。当家的男人都赶在这一天去“发市”买年货。这就象是中国北方的赶集,过去海口各乡镇的“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只有在年前的几天“市”才“发”得最热闹。乡下的老百姓把辛苦攒了一年的钱大都掏出来,积在这一天痛痛快快地进行采购。

  大年初一这天是乡下人真正的“休息日”。农民们一年到头都在忙忙碌碌,直到这一天才真正算得上有一天完整的休息日。这一天,除了做饭以外,干活、扫地、杀生都是禁止的,更不能出口污言或动手打人等等。在这一天,人们早早便起床,早饭是“吃斋”。据说“吃斋”是遵循佛家行善的表现。海口乡下的“斋菜”跟城里的大同小异,一般都是吃豆腐、粉丝、芹菜。

  大年初二便有人下地做活了。而出嫁的女儿,一般都是带着丈夫孩子回娘家拜年吃饭,到下午女儿女婿走时,岳父、岳母得用红纸包的糖果、年糕等给女儿做“迎路”。到了大年初三,各家便将大年三十特地多煮的干饭、吃的鸡用油爆锅炒一炒再吃,表示去年有东西到今年,也表示“年”已经过去。

  回到乡下过年的人也陆续离开老家到城里了。如今,对于大多数海口乡下人来说,由于天天吃得上鸡、鱼、肉等,每天就像过大年一样甜甜蜜蜜

【春节的传统习俗】相关文章:

春节传统习俗02-19

春节传统习俗01-18

春节传统习俗作文03-22

春节传统习俗大全01-14

春节传统习俗有哪些11-04

春节传统习俗精选15篇11-29

春节传统习俗(15篇)11-15

春节的传统习俗(精选33篇)01-16

春节的传说及传统习俗故事03-30

春节传统习俗(通用20篇)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