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

时间:2023-01-10 09:36:54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百年孤独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1

  读完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看完后书里的孤独压的我喘不过气来,让人的心情倍感沉重。

  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无疾而终的宿命以及每个人孤苦的内心挣扎都在我心中久居不散。

  这部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不管作者是运用夸张还是想象,那种寓情于景的细致描写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我不止一次的为乌尔苏拉的勇敢勤劳而心生敬畏;为布恩迪亚上校沉浮的人生与战争的宿命而唏嘘不已;为丽贝卡的食土情节与孤独终老而深深遗憾;为费尔南达的保守虚伪而啼笑皆非……

  马孔多一百多年来的风雨潇潇,实际上是一个无情的轮回。有时候想想,如果生活真的如作者所描述的那样,人类会不会活得更真实,更单纯,更可爱呢?

  总之,看完书觉得很可悲。可能是我自己对拉美以及西班牙的文化不甚了解,加之初读此书,未能完全领略作者其中的奥义。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2

  当我合上《百年孤独》的最后一页,突然感到前所未有的凄凉。“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将被蚂蚁吃掉”,当梅尔基亚德斯精准的预言变成现实,布恩迪亚家族也就此画上了句号。从兴盛到化为尘土,不过也就短短百年。几代人的努力挣扎,也摆脱不了落没的命运。

  读整部作品的感觉对我而言,就象每晚听一个白胡须长者坐在神灯前,娓娓讲述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昏黄的灯光,让人的心有种别样的安静。不管从美人儿蕾梅黛丝如天使般的升天,屋内已逝鬼魂的游荡还是奥雷里亚诺上校发动的战争,阿玛兰妲感情生活的波折,魔幻和现实始终交错在一起,不至于跌宕起伏,但却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般,没有一丝突兀和荒诞,却让人清醒。

  其实,布恩迪亚家族所走过的历程,恰恰是和孤独斗争的过程。他们中有的怀抱着热切的理想,勇于尝试新鲜的事物;有的勤奋刻苦,孜孜孜不倦地学习钻研;有的热情奔放,在感情上忠于自己的内心……不管是对学术的钻研,为理想的奋斗,还是纵情享乐,他们始终对生活富有着激情,但现实却没有让他们如愿,马孔多的保守、落后、灾难,一再地打击他们,使他们不得不在一次又一次梦想破灭之后,最终变得失望、苦闷,饱尝孤独的滋味。就象书中多次提及的死亡预言一样,命运之神早已将结局写在羊皮卷书上,谁也无法改变。

  这又使我想起一篇文章,文章中写道,当婴儿从母亲温暖的子宫脱落的那一刻,就意味着人生来是孤独的,是独立的个体,他会有自己的轨迹。但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害怕孤独,所以人们总是迫切地想要融入到社会当中,我们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学习遵守社会准则,归根到底就是想被别人所认同,这样自己的心就不再孤独。其实真正到人之将死的那一刻,很多人都会感慨,自己怎么样来还是怎么样去,一如既往地孤独。再辉煌的过往也会象马孔多的飓风一样,把一切都吹散,什么也没有留下。

  也许,每个人出生的时候也都有了属于自己的一部羊皮书,许多事不必强求,该来则来,该舍即舍,虽然听起来有一点无为,但又何尝不是洞彻以后的理性呢。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3

  在刚刚开始阅读《百年孤独》时,我们会发现作品中有两处奇怪的地方,其一是书中诉说的故事大都荒诞不经;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复出现和相同怪事的重复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因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良诺,而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创始人阿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的身上反复地发生着。联系到作者的创作年代和生活环境,我们不难发现这象征了什么。

  拉丁美洲,这片广袤的土地,蕴含着无穷的神秘,创造过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拉美的近代史却充满了耻辱与压迫,血腥和悲剧。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这片神秘的土地经历了百年的风云变幻。在作者进行创作的七十年代,几乎整个拉美都处在军人独裁政权的统治下。作者凭借其深刻的政治见解和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拉丁美洲百余年的历史,并不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而只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怪圈。这也就是为什么书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情总是在不断重复的原因。

  作者在《百年孤独》中用梦幻般的语言叙述了创业的艰辛,文明的出现,繁衍与生存,爱情与背叛,光荣与梦想,资本主义的产生,内战的爆发,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民主与共和之争等足以影响拉美的大事,却让他们集中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名叫马贡多的乡村中。把布恩迪亚家的每个成员都深深地牵扯了进去。在故事的结尾,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阅读了记载这个百年世家的命运的羊皮卷后说:“这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经看到过,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这个总结性的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历史是重复的,拉美的发展和历史进程都停滞不前。

  老布恩迪亚,即家族的创始人,和他的妻子乌苏拉带领他们的亲眷与朋友历尽艰辛来到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那个时候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尚未命名,而这片新天地的主人,也从未想过要确立统治者来管理这里,他们过的是一种类似于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经历了创业的艰辛也体验到了收获的欢乐,他们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文明并为它取了名字:马贡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布恩迪亚渐渐地丧失了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的勇气。不只是由于自己预感到了什么还是只是单纯的无意义行为,老布恩迪亚开始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起了金属金鱼,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条就熔掉它们重做。这象征着他所开创的马贡多,乃至整个拉美的近代史,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循环的怪圈中。

  阿卡迪奥和奥雷良诺是家族的第二代,可是这两个人却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阿卡迪奥幼年时即与马戏团出海,十余年不归;而奥雷良诺则走上了军人的道路,并掀起了几乎影响全国的内战。而内战的起因则是由于F将强行管理马贡多这个“世外桃源”。这象征着在文明的初创后,即开始了对压迫的反抗。奥雷良诺,即书中的布恩迪亚上校,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人,他带领部下经过无数次战斗,终于使F坐在了谈判桌的对面。可是他所争取的和平很快就葬送在下一代手中。当他发现这一切时已经垂垂老矣。他打算再次战斗来捍卫人们的自由,却发现自己已经力不从心。终于他也陷入了循环烧制金鱼的怪圈中。

  家族一代代地承传着。每一代的成员都经历了历史长河中波涛汹涌的时刻,又渐渐地老去。第三代的阿卡迪奥曾见证了垄断资本的兴起和剥削的凶残。而之后的奥雷良诺则见证了自给自足的农业在这片处女地上最后而短暂的繁荣。原始的繁荣很快就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侵入和自给自足的消亡。当家族的男子死去时,这个百年世家很快陷入了衰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在羊皮书卷中发现这一切只不过是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是永远也走不出的循环,才恍然大悟。而这个百年世家也终于在这个世界中完全消失并再也不会出现。

  家族中的另一个贯穿始终的人即是乌苏拉,她从未看过羊皮书卷,却远比所有人都先知先觉。早在羊皮书破译之前,她就曾经在内心中对自己说“这些事情在他们发生之前我就曾经见过,也早就知道”。这个智慧的人象征了什么?是普通的人有着永恒的智慧,抑或是历史循环的真谛?只有作者知道。

  《百年孤独》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故事的发展更是令人费解。但当你读完它,掩卷长思,你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重复、对拉美的孤独百年的思考,并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我想,这也是这部作品如此引人入胜的原因吧!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4

  这本书五年前就想买来看,那年20xx,本书的作者马尔克斯去世。老公劝我别瞎花钱了,买来也读不懂,他一直认为我历史学的不好,没有强大的历史背景想读懂它很难。然后我就看一些书评,大部分人说光是人物名字会把你绕晕,有的人说读了好几遍才读懂,所以内心一直畏惧,不敢去读。

  后来用一年的时间看完莫言差不多所有的小说,它是我国唯一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的写作便向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与马尔克斯相像,有人对他褒贬不一,但我还是很喜欢他的作品,他很多次提及《百年孤独》这本书,再次促使我读这本书的欲望。

  这本书有一个神奇的开头,这个开头神奇之处是一句话用了过去现在将来时,站在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好比一场足球赛,解说员一上来就告诉你比赛结果。这个经典开场白促使很多作家去模仿,尽管他们都不承认,说自己的开头都是原创。

  我们先来看《百年孤独》的开头: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里雷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时的马孔多是一个二十户人家的村落,泥巴和芦苇盖成的屋子沿河岸排开,湍急的河水清澈见底,河床里卵石洁白、光滑,宛如史前巨蛋。

  然后看陈忠实的《白鹿原》开头:白嘉轩后来最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中娶过七房女人。

  最后来看莫言《红高粱》开头: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

  用了近两周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我是一遍过的,而且一遍读懂了,把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通过笔记全部秒杀,人物名字虽相似但绝对不同,七代人在马孔多这个地方从无到有再到无。我喜欢书中那个被动挑起过无数战争,为了国家利益收手再也不参政事专注做他小金鱼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读到他每天不停的做小金鱼,攒够十个便融化再做,就一直这样重复循环,那一刻我真的想成为那条金鱼,用红宝石眼睛去感受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的那种孤独;我喜欢书中那个走街串巷的那个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德斯,他给这个村庄带来很多新奇古怪的东西,把这个家族未知的命运写在一本书里,直到最后一代人被蚂蚁啃食后才破译出来;我喜欢那个伟大的母亲乌尔苏拉,她让那个看起来摇摇欲坠的大家庭始终能站在一起。总之书中的所有人物都很精彩,语言优美,值得去读很多遍,读完它在读其它书,你会发现同样是名家,写作差距还是很大的。

  孤独存在于现在每个人的生活中,看似周围熙熙攘攘的人,真正能理解能交流的人真的很少,当你伤心需要倾诉时,翻遍你的通讯录都找不见一个倾诉对象,那刻是真孤独。当假话恭维的话满满地填满你每天的工作生活,我有时候在想,这些人在生命结束前会不会后悔,后悔用上天赐予你唯一的生命说了一辈子假话。

  真诚待人,做一个正直的人,无论何时,与自己对话也不孤独。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5

  《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人,这本书是唯一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南美著作。

  我要诚实的说,这本书读起来对我的吸引性似乎不大,以至于读到快一半的时候并没有品读出任何好的.东西,如果我非要给自己一个慰藉,那就是在这几天的沉寂氛围中获得了熏陶。似乎你不得不思索,读书除了启迪和思索外,有种无形的影响必然存在。

  夜晚,我突然间醒来,书中人物的心灵世界以一种无形的形式在我脑海来回回荡。布恩迪亚的天马行空的思想,最终死在栗树下,乌尔苏拉为了显示晚年活力仍存隐瞒着自己的眼盲,巴比伦拿着羊皮卷破译家族命运密码“家族的第一人被困在树上,最后一个正被蚂蚁吃掉”,布恩迪亚上校制作小金鱼,蕾梅黛丝升空,还有最后一个猪尾巴男婴被蚂蚁吃掉和荒凉的布恩迪亚家族彻底在世界上消失。那时通过对这些情形的感应,对孤独有了这样的一个理解,孤独好似产生于人内心深处无法与人诉说的诡秘和羞于与人诉说的秘密,而这两种状态却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你的行为,进而形成与外界难以交流或不屑交流的巨大隔阂。布恩迪亚家族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孤独,他们倍受心灵的折磨,同时又独自享受着那份孤独。孤独是什么,也许是内心最深的秘密。孤独是这个世界上永远也根除不去的东西,它好似心灵的黑洞,甚至连自己都难以窥透。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孤独,都有那么一个时刻你不想与任何人诉说你的煎熬,在折磨中忍受着孤独,你又喜欢躲在无人的角落默默享受着这份孤独。

  人与人之间并不是一旦遇到悲凉的心境就需要有人出来安慰,因为你体会不到他的孤独,你那善意的劝解反而更加刺痛他孤独的感伤,使他倍感孤独,适宜的离开也是一种默默的关怀。也许他需要一首悲伤的乐曲,也许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无非就是将他的孤独表达出来的艺术,而这期间只有他自己明白。孤独希望与安静和黑暗为伍,但人却要面向阳光,否在会在无限的孤独里被黑洞吞噬。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6

  黎明的光,带着冷寂微凉的色泽,远远地,从河的尽头,一点点变亮。河水似乎永远都是在急急地流淌,日复一日带着沉抑麻木的气息却湍急地流淌。河边那个叫马贡多的村落,那些用泥巴和芦苇简易搭建起来的房屋,那些还在沉睡却已陷入绵延百年的孤独怪圈中的人们,在黎明朝圣的光中,有着一种带着悲哀的安静。再次拿起《百年孤独》,不用打开,那自书中而散发出的抑郁气息,给灵魂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重感。眼前仿佛就出现了马贡多村纠结着七代人的轮回。轻轻打开,似乎有吉普赛人吹笛击鼓的声音回想耳畔,在马贡多,在拉美,最初的文明与科学是这群吉普赛人带来的。他们带来了磁铁,望远镜,放大镜,葡萄牙地图,航海仪器……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疯狂而孤独的生活似乎就从此开始。霍塞对他的妻子说:“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他超前的预知使他执着于开辟出马贡多与外世界的伟大文明相连接道路。身处于沼泽地中马贡多,深深地陷在世界文明凹谷的最低点,腐朽狭隘如泥淖一样,难以自拔。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布恩地亚最终的失败使他陷入孤独之中不能自拔,以至于精神失常,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几十年后才在那棵树上死去。“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于是,一家族轮回的悲哀开始了。“最后一个人”那长着尾巴的婴儿仿佛与百年前老布恩地亚的姨母与叔父结婚生出的长尾巴的孩子相重合,无可复制的轮回与悲哀。可以说,老布恩地亚是有先知的,他有着对自然科学的追求,却又死于周围环境对自然科学的淡漠和麻木。这种隔阂充斥在老布恩地亚生活的每一丝缝隙之中,不经意地使人慢慢绝望,走向悲剧的深渊。在第二代中的老二奥雷里亚诺从小就有着和父亲一样的预见性,沉默寡言,喜欢在父亲的实验室里做小金鱼。历经内战后,认识到战争毫无意义,签订和约。后经遇丧子,晚年返回马贡多。不只是由于自己预感到了什么还是只是单纯的无意义行为,老布恩迪亚开始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起了金属金鱼,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条就熔掉他们重做。这象征着他所开创的马贡多,乃至整个拉美的近代史,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循环的怪圈中。奥雷里亚诺的妹妹阿玛兰妲经历了间接导致爱人伤残致死的意外而始终无法摆脱内心的孤独,她故意烧伤一只手,终生用黑色绷带缠起来,决心永不嫁人。她用了一种极端的方式将自己圈禁在一个怪圈内,终日关在房中缝制殓衣,缝了拆,拆了缝,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无数的循环在这个家族里悲哀地重复着…………“这个古老的家族也曾在新文明的冲击下,努力的走出去寻找新的世界,尽管有过畏惧和退缩,可是他们还是抛弃了传统的外衣,希望融入这个世界。可是外来文明以一种侵略的态度来吞噬这个家族,于是他们就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文明世界中持续着“百年孤独”。虚实相间,绚丽无羁间,折射出十九世纪间整个拉丁美洲的百年孤独。那时,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同时渗入了狭隘思想,这严重阻碍了拉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作者表达着一种精神状态的孤独来批判外来者对拉美大陆的一种精神层面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对拉美的歧视与排斥。”——“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这亦是绝望,也是希望。打破百年孤独,于世界而言,不过是民族融合的过程,不过,于处于盲目黑暗中的人类,要跨越的,是深深地刻在骨子里,深深地流淌在血液里隔阂;是从先祖流传下来,恶袭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所谓呻吟着的解放。整本《百年孤独》,对于我,带着艰深枯涩,带着沉痛压抑,带着我尚未清明的希望与呼吁。我也许并未真真体味到刺骨的孤独感,并未真真了解到这恢弘巨作背后的史实。毕竟,只有真真历经苦难,才能诠释苦难。只有真真历经孤独,才能书写孤独。也许,总有一天,当我怀着被岁月洗涤积淀的心境,再次打开那很破旧的时,我才能轻声却笃定地说:“原来,这就就是——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7

  小说中有许多细节令人瞩目。开始时和最终提及的带有猪尾巴的男孩,出生的后辈不断沿用长辈的名字,不断向前进的马孔多的社会,以及那张羊皮纸。这些细节将这本小说引向另一个关键词:轮回。

  在阅读前二十几页的时候,我对于它想表达的内容、人物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是深感疑惑的。并且一开始,我还错误地认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是主角(前提是这本书中有所谓的主角存在),后来我才发现,乌尔苏拉应该才是主角(这个错误在摘抄的第一篇的点评中有体现),至少乌尔苏拉见证了大部分的家族繁衍。事实上,直到读完了整本书,我依然无法理清楚每个人物之间的关系(所以在我查阅了百度百科之后才发现讲述了七代人)。尤其是复杂的人物名字——甚至同一个名字被好几个不同辈分的人物使用,这导致人物之间更加错综复杂。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正是因为这样的重复用名,让我联想到“轮回”二字。好似魔咒一般,在这个家族中,只要有后辈被命名为哪个长辈的名字,他/她就一定继承了这位长辈的大部分性格,若非辈分不同,就会像那个人又活了一次一样。但是同样的,因为从长辈那里继承了名字和性格,最终结局也有异曲同工的感觉。这就像一个人不断地被杀死,又不断地被复活,即使他还是有改变的地方,但是这样的无足轻重的不同无法改变什么。那个孩子仍然无法逃离这个轮回。

  马孔多的社会演变也可以算是小说的一条线。马孔多从一开始的原始的落后的小村庄,到许多人搬来后演变成小城镇,后来又因为政府和基督教的干涉逐渐失去朴素成为一个繁华热闹的城市,它经历了独裁、战争、罢工等各种各样的考验。最终马孔多回归于落魄和荒芜,一如开始时那样。并且在它与外世界的接触中,还夹杂着不同辈分的人物的大同小异的爱情,这些令人感到有些荒谬的感情故事折射出马孔多这个城市所见证的“无奈”,或许这也成为马孔多“心甘情愿”地回归落魄的原因之一。

  羊皮纸的秘密是我在看了百度上的解析之后才明白的,它可以向我解释为什么一开始它是空白的到最后却密密麻麻。羊皮纸上的内容算得上是一个家族七代人悲剧的开始,它也“不负众望”地终结了这个家族,但它也标志着一切从头开始,然后不断重复。或许我们可以想象在某一天某一个原本荒芜的地方也突然出现了一个家族,那个家族里有一张空白的羊皮卷,但是一直以来从未有家族中的人能将它解读出来,当家族最后的成员在机缘巧合下发现了羊皮卷的秘密时,这个家族连带着一起存在的痕迹都消失了。

  书的最后说这个感受到百年孤独的家族会从此消失,或许是这样吧。作者显然低估了孤独,它不会消失,它只会蛰伏着等待下一个目标,然后再创造一个这样的家族,再创造一个像马孔多这样的城市。书中的马孔多只是一个孤独的、复杂的城市的代号,这是一座未亡城,伴随着不为人知的轮回一起,将一次次地折磨人的心。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8

  孤独的宿命围绕着这样一个家庭,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预示着他们相同的命运。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每个人的精神历程都是一个圆,他们从小就孤独,冷漠,古都似乎是这个家族每代人共同的特点,成如小说中写道:“布恩地亚家族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一种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独神情,长大后,他们都试图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独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动总是归于挫败地沮丧,他们又以不同方式,一个个陷入更深沉的孤独之中,对他们来说,孤独仿佛一种神秘的命运难以抗拒。”终点最终回到起点,让人感觉到巨大的苍凉与悲凉。如书中乌苏拉在非常孤单之时,只好去找她那不中用的被人遗忘在栗树下的丈夫,对他说:“你看看这个空荡荡的家吧,看看我们那些散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儿女吧,咱们又像当初那样只剩你我两个了。”

  而霍基·阿卡迪奥对她的悲叹却是充耳不闻,她这些话好象是在讲给一个死人听,对于乌苏拉来说,岂止只是剩两人,其实只是剩她一个人孤独的生存着。生性孤僻的阿卡迪奥,在他生命的最后两个小时,他童年时代就一直折磨着他的恐惧突然消失了,在对人生的回顾中,他终于明白自己是很热爱过去最北他憎恨的人们,面对死亡,他感受到的不是害怕而是怀恋,他似乎时有所觉悟了,或许那种一之折磨他的恐惧便是对孤独的恐惧,人的存在就是选择,就是选择他的独特生活行动的方式,一直以来他都试图以自己的方式驱散这种恐惧,但最终未能如愿。

  马尔克斯在谈及作品中人物孤独性时,他说过:“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这是以这个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他希望于整个民族的团结。“布恩地亚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他们的孤独并不是拥有真理的灵魂而具有的高洁峭拔,因不能与人分享智慧的快乐而孤独寂寞,而是由于与愚昧并存的感情的匮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与心的离异与隔膜,这样的孤独竟可以将一个昔日曾经繁华的小镇最终消失。在此,马尔克斯是告诉人们,孤独的实质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生存哲学,它意味着一冷漠、消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事实上,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生活同样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回报你,一个陷入孤独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只能与贫穷、愚昧和落后为伍。这样的作品现在读来仍有它的意义,在一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固守着一份自己的孤独,事实上,这种孤独会使人走向冷漠,最终如马贡多城一样灰飞烟灭,消失于无形。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9

  《百年孤独》我并没有真正看完,只是大致浏览了一下,算是明白说了些什么吧。尽管深层次的体会我没有,那种深层次的共鸣也没有。但是我还是觉得我就应写点什么,一些感触,因文中人或是介绍的事带来的感触。

  我喜欢一部小说,也许会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却必定有能然我流露追忆、思绪纷飞、共鸣,人生的、生活的、哪怕是关于看待某人或是赞同某个观点这个缘由。《百年孤独》恰好拥有这点。虽然它刻画的事一个虚构的世界,但是其中种植徽窍质档挠∩渎深刻的东西我体会不到。毕竟我经历得不多,或许真实的我看到过很多,然而没有深思,我又怎能理解。

  人是矛盾的结合体,我十分赞同。因为我就是一个例子。对于《百年孤独》我觉得它扣住了我的心弦。每个人心中、脑里都有一个虚构的世界——天堂般或地狱般。《百年孤独》的曲折离奇真正让我感叹,至少我内心的虚构世界没有这么繁杂,怎能不喜欢怎能不对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肃然起敬。但是就算这么多让我沉浸的东西却也让我觉的无味,也许是因为我是个太实在的人,虚构到底是不可能的。而文中那样曲折的故事情节更让它不可能在现实中发生。令我们大哭、大笑、引吭高歌和长吁长叹。但是过后,过后这些都不只是一场心灵盛宴,能留下什么但是刹那间那些情愫。于是我不得不有点厌恶它,好像我内心那般完美的世界我也只会深藏,只由于那是虚幻。

  “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

  没看完全文或者是没看到最后。我们肯定无法理解这句先在卷首的话的含义。但是我们就应能够揣度出全文主题,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吧。看完后,确实我的推断没错。只是这如何兴、如何衰细嚼谁能明白。有时吸引读者眼球不需要太多的话语,也许只要一个悬念,一个引子,丁点儿能够揣摩却让人不敢确定的提示。

  其实每个人都是布恩迪亚。每个人都有他自己认为或是人们赞同值得谈及的经历;每个人都冲动过,做过错事,被惩罚过;每个人都曾因为一个突然迸发的奇想干过如今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每个人也都有每个人坎坷的人生。只是它们有事情大小不痛、影响大小不同等等,同性质却质量不同而已。

  对于家族这个概念,我不是很清楚。如今的社会关于家族概念早已开始淡化。我们能触及的越来越少。但是小说中的布恩迪亚这个家族却是把兴衰清晰呈现。发家也许并不需要某次奇遇,却必定有一个能干的第一人。衰败不是金银的多寡取决,只要族中人一代不如一代。这不衰败又能往哪个历史方向继续碾动车轮。

  最后,文中的种种人物关系使得我十分混乱,国外的种种理念也让人无法理解。这是我想更深刻认识的阻拦,明白最终我也没有冲破。观念问题吧,有些东西改变很易,有些很难,也有很多不可能。

  收笔处。我不得不评价下这部小说的结尾,充满魔幻的结尾。原先整个家族兴衰早已被一卷手稿记录,且把这个构造的世界毁灭。让人意想不到,也给我们一些关于此的联想。

  那个故事中的人是故事中一卷手稿里的故事;那个故事却又只是作者手中的一卷手稿;那我们呢这个世界所发生的一切是否也只是上帝那些未知手中的一卷手稿中的故事

  尽管此不可能,但是看过这小说后我们又怎能没有这样的联想呢。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10

  西班牙语为世界奉献了两部伟大不朽的巨著――塞万提斯的《堂吉柯德》和这部《百年孤独》,穿越三百五十年的光阴,隔着那曾被哥伦布征服过的茫茫大西洋遥遥对峙。作者虚构了一个叫做马孔多的小镇,描绘了在这个奇特的地方生活的布恩蒂亚家族百年的盛衰史。他把读者引入到这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交错的生活之中,不仅仅让你感受许多血淋淋的现实和荒诞不经的传说,也让你体会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惊的情感。正如最初杨修向我推荐这本书所言,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深刻得让你觉得害怕的,而书是本很具亲和力的书。

  全书的脉络十分的清晰。一口气读下去,读到奥雷连诺上校冷静对准备起义的自由党人说“你们不是战士,只是屠夫”,读到忧郁的意大利乐手克列斯比在疯狂的弹了一夜的大提琴后割腕自杀,读到阿玛兰塔变态无耻的苟且活着,只是为了给自己的姐姐也是自己的情敌编织殓衣,读到第十七个小奥雷连诺躲过数十年的追杀,却被家人拒之门外,最终逃不掉额头被钉死的宿命,读到那装满了两百节车厢的死尸被倒入大海……会悚然惊觉,经过了开头几节的艰深滞涩,写到那里已经是酣畅淋漓,仿佛马尔克斯十八年的悄没声息的创作磨练将所有的情节浑然一体,所有的情感在这一瞬厚积薄发不可抑制。我感觉自己似乎身处一个黑暗的隧道,面前是一个似乎无所不知的老太婆,说着自己的往事,那么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在平静的语调中娓娓道来。你被每一个情节震撼,但是你能隐隐约约的清楚其实所有的事情都已注定,似乎每个人都被一个线牵引着无法偏离轨道。她偶尔会透露一些宿命的迹象,比如皮拉?苔列娜用来算命的纸牌,奥雷连诺上校对死亡的预感,羊皮纸上的梵语密文;但是,这些宿命的暗示却被那些自认为清醒的人们当作疯子的澹语和梦呓,而那些真正清醒的人从中得到的却是更加无边无际的绝望和痛苦发现自己的孤独和苦难是不可避免,

  无论你是否努力去抗争都摆脱不了的绝望和痛苦。读着读着,你会被这种悲观的念头击溃,会傻傻的想人生就是这样,一切的命运都没法改变,难道这样就不要活了吗?人生的好处何在?如何才能摆脱这宿命的孤独?当我最后读完这本书,合上之后唯一的念头就是走出门外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我需要应对阳光来证明自己其实刚才只是做了一场恶梦。虽然走出去之后,我看着屋外的天空,怎样也想不起到底是上午还是下午,但仍然觉得很幸运,真的是一种解脱,从恶梦里惊醒的感觉,一种逃离死境的庆幸,一种劫后余生的喜悦。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11

  终于在各种晦涩难懂和初感兴趣以及不断强迫自己的过程中读完了。巨大的孤独感和沉重感,六代人重复孤独与衰败,给人一种无力挣脱的宿命感,所有人在孤独的宿命中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挣扎,老何塞的探索求知,上校的反抗斗争,何塞阿尔卡蒂奥的潜心专研,奥雷里亚诺第二的放纵滥情,贝丽卡情爱孤独,贝丽卡的自相矛盾,乌拉苏尔的热情坚守,最终都走向一样的结局,孤独。所有的挣扎都没有意义,都是周而复始的从有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抗争孤独,到自闭,到被人遗忘,再到走向死亡。这种无法挣脱的宿命感才让人真正感到结局的悲凉。

  感叹于作者的诸多文学才华:

  一个是在对细节的把控上,比如橙色圆盘代表死亡的预兆,蓝色的墙壁,蓝色的选票以及蓝色的信封所代表的新事物对小镇的吞噬,上校心中那个父亲带他看冰的下午,何塞阿尔卡蒂奥脑海里被看到枪杀刑行的场景,不断重复的三千人死亡,贯穿全文的羊皮卷,乌拉苏尔口中的猪尾巴孩子等等作者有意刻画的细节,都让人在这漫长的百年事件中找到了连接点,前后的对比与衔接实在是让人惊叹不已。

  二是作者的想象力,隐隐约约终于好想知道一点儿魔幻现实主义的含义了,基于现实,用丰富的想象力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巨大的百年孤独,对虫子,蚂蚁的诸多细节刻画,对不同的人的孤独的想象力,对每个人死亡的不同形式,让人觉得似曾相识又不千篇一律,引人无尽的思考。

  三是作者对于孤独的刻画。不曾感到突兀和雷同,对于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着墨不多,看似冷静周到的第三者叙述反而增加了悲凉的色彩,给读者更深刻的反思,无论是夸张的环境描写还是细节刻画都恰到好处,世上再也不会出现第二个百年孤独了。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12

   孤独是什么滋味?

   是不放糖的咖啡?

   是两指间的烟火?

   是抽空了的躯干?

   当你读了《百年孤独》后,或许会别有滋味在心头。

   孤独是一种执念。身处胡同,幻觉中的目标就在胡同深处,无法自拔。书中的代表人物是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他决心要开辟出一条道路,把马孔多与外界的伟大发明连接起来。他带一帮人披荆斩棘干了两个多星期,却以失败告终。后来他又沉迷于炼金术,整天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由于他的精神世界与马孔多狭隘、落后、保守的现实格格不入,他陷入孤独之中不能自拔,以至于精神失常,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几十年后才在那棵树上死去。

   孤独是一种重复。同样是为了某种虚幻的目标,又或是漫无目的,不断地重复昨天的故事。就如书中的奥雷里亚诺上校,他发动了三十二次武装起义,三十二次都遭到了失败;跟十六个女人生了十七个儿子,这些儿子在一个晚上接二连三被杀死了;他自己遭到过十四次暗杀、七十二次埋伏和一次枪决,但都幸免于难;最终回到了起点:不断反复熔铸小金鱼。

   孤独是一种麻醉。就如庇拉尔·特尔内拉,她通过与不同男人纠缠来麻醉自己。

   乌尔苏拉是该书的一丝亮色。她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但是却有着质朴的本色,无论什么境遇。她一直活到自己的第六代出生,并且在暮年完全变瞎之后仍掩饰这一点,继续自己的操劳和回忆。当乌尔苏拉终于死去,力量的天平失衡了,她的子孙也在不久的将来灰飞烟灭了。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13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在神志清醒的最后时刻见到了那个令他内疚痛苦却又在孤独时陪伴他的普鲁登西奥.阿吉拉尔,人类本能的内疚转化为了安慰,从该隐亚伯时代便存在的原罪,在岁月中已化为对永久孤独的怀念。

  他在迷狂中失去自我,这可能就是第一代人最终的结果,如挪亚时代大洪水毁灭一切。

  家中爱情的氛围,迷惑着人类走入迷宫第一步,奥雷里亚诺在小雷梅黛丝身上找到了无休止制作小金鱼途中疏导心中困惑的方法,最初对爱悸动的人类早已变得稳重且深藏不露,但最初的几次心动会使这不成熟的爱夭折,有时,高傲而不会被感化的心才是最细腻最纯洁的心,一如发毒誓若姐姐与心爱的男人结婚,便会尸横门前的阿玛兰妲,这种爱,才是会持续永久,而一旦失去便会留下永久伤痛的。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14

  《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人,这本书是唯一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南美著作。

  我要诚实的说,这本书读起来对我的吸引性似乎不大,以至于读到快一半的时候并没有品读出任何好的东西,如果我非要给自己一个慰藉,那就是在这几天的沉寂氛围中获得了熏陶。似乎你不得不思索,读书除了启迪和思索外,有种无形的影响必然存在。

  夜晚,突然间醒来,书中人物的心灵世界以一种无形的形式在我脑海来回回荡。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天马行空的思想,最终死在栗树下,乌尔苏拉为了显示晚年活力仍存隐瞒着自己的眼盲,奥利里亚诺?巴比伦拿着羊皮卷破译家族命运密码“家族的第一人被困在树上,最后一个正被蚂蚁吃掉”,奥利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制作小金鱼,蕾梅黛丝升空,还有最后一个猪尾巴男婴被蚂蚁吃掉和荒凉的布恩迪亚家族彻底在世界上消失。那时透过对这些情形的感应,对孤独有了这样的一个明白,孤独好似产生于人内心深处无法与人诉说的诡秘和羞于与人诉说的秘密,而这两种状态却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你的行为,进而构成与外界难以交流或不屑交流的巨大隔阂。

  布恩迪亚家族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孤独,他们倍受心灵的折磨,同时又独自享受着那份孤独。孤独是什么,也许是内心最深的秘密[]。孤独是这个世界上永远也根除不去的东西,它好似心灵的黑洞,甚至连自己都难以窥透。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孤独,都有那么一个时刻你不想与任何人诉说你的煎熬,在折磨中忍受着孤独,你又喜爱躲在无人的角落默默享受着这份孤独。

  人与人之间并不是一旦遇到悲凉的心境就需要有人出来安慰,正因你体会不到他的孤独,你那善意的劝解反而更加刺痛他孤独的感伤,使他倍感孤独,适宜的离开也是一种默默的关怀。也许他需要一首悲伤的乐曲,也许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无非就是将他的孤独表达出来的艺术,而这期间只有他自己明白。

  孤独期望与安静和黑暗为伍,但人却要面向阳光,否在会在无限的孤独里被黑洞吞噬。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15

  我第一次读《百年孤独》的时候,是在1987年,当时硬着头皮读了几章,放弃了。接着继续读的时候,五年已经过去。原因很简单,表面上是叙述有点颠三倒四,最大的困难在于自己当时还不具备阅读名家名著的素养。

  对魔幻现实主义的理解,源于老五的小说。那时候,他写一个采油队的工人,半夜生病,找不到医生,就喊了一个兽医治病。这让我吃惊,小说咋个可以这样写?老五就告诉我,那叫魔幻现实主义,中国很多青年作家都在模仿。他看好莫言,还向我推荐《透明的红萝卜》和《红高粱》。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山寨。最让我啼笑皆非的是,我阅读的几个版本的《百年孤独》居然也是山寨的,人家马尔克斯根本没有授权。这个算不算魔幻现实主义?我笑而不语。

  20xx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评委会称即使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在给莫言的授奖词也写道:

  “通过幻想与现实、历史视角与社会视角的混合,莫言结合威廉·福克纳与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中的因素,创造了一种世界性怀旧,与此同时,也找到了旧式中国文学与语言传统的新出发点。幻觉现实主义融合民俗传奇、历史与当代性。”

  老五当年一语成谶,我就纳闷:咋个是莫言而不是老五?当年,他们可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

  马贡多作为一个美洲丛林里的一个小镇,它经历了拓荒、建镇、殖民、建市、乃至最后反抗殖民统治,与一个家族的百年兴衰命运紧密相连。整个拉丁美洲的历史,就是殖民、反抗、独裁统治、独立的历史,也是拉丁美洲文学唯一的主题。尽管魔幻,但却把它归为现实主义。

  拉丁美洲文学受葡萄牙文学的影响最重。这与当年葡萄牙殖民统治有关。在萄语文学最伟大的著作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一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个荒唐的梦游者。这就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源头和范本。

  在拉丁美洲光怪陆离的现实中,有两种文明叠加,值得引起关注。一是早期的土著文化,包括印第安人的文化,印加文明和玛雅文明,都带有神秘气质,至今仍有很多难解之谜,包括玛雅预言。另外就是来自非洲的神秘宗教。这也是当年殖民者贩卖黑奴到美洲的结果。黑奴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在传播非洲的文化。当两块大陆交汇在某个时代并经过沉淀和沉积后,自然生长出魔幻现实主义的参天大树。

  兴起于二十世纪的魔幻现实主义,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化背景,就是世界性的文化觉醒。如果说,十九世纪是贵族文学的世纪,那么二十世纪就是平民文学的世纪。十九世纪文学是欧洲文艺复兴延续下来的登峰造极,它从神权思想中解脱和解放出来,形成批判现实主义。随着二十世纪世界形势发生巨变,两次世界大战,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实践,彻底打破了旧的政治格局和秩序。在这场社会巨变面前,魔幻现实主义代表着的是新兴的文化力量。

  中国现代文学起始于“五四运动”,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摧枯拉朽的破坏后,并没有建立起新的文化体。近百年来,走过混乱、迷惘、拿来等不同阶段,从三十年代对俄国文学的借鉴到八十年代对魔幻现实主义的借鉴,都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和拉丁美洲有相似的历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拉美被殖民统治。中国也经历着半封建半殖民的统治。共同的历史遭遇也找到了文学认同。

  在当代中国作家中,很多作品都能找到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子。除了莫言,还有格非、阿来、余华、扎西达娃。莫言杜撰的地名山东高密县东北乡,和马尔克斯的马贡多一样,都在不同的小说中反复出现。而在中国,对魔幻现实主义真正心领神会而独得精髓的,当数阎连科。

  但中国作家似乎走入了歧途。在借鉴魔幻现实主义的时候,他们更多的是对魔幻手法的模仿,从而忽略了现实主义的本质。在格非的中篇小说《褐色鸟群》中,我们看到的是时空的错乱,大量的暗示和神秘主义,让人在迷宫里面反复穿行,却永远找不到出路。

  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影响之深,无以复加。在近年网络上大量的惊悚小说、玄幻小说、穿越小说,就可以看到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子。它与中国古代的神话又有本质的区别。但是,魔幻现实主义不是中国文学的出路。只能说,这是中国文学在现阶段的一种尝试,而最终,随着中国的发展和自信,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是必然趋势,也会找到最具中国底蕴的文本。

  阅读《百年孤独》,需要一百年,需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它带给我们的是什么。《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但不算登峰造极之作,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交叉小径的花园》更意味深长。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06-29

百年孤独的读书笔记06-29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07-31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01-10

名著《百年孤独》读书笔记01-24

关于百年孤独读书笔记12-29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800字06-29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700字07-09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1350字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