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生资助的事迹

时间:2023-09-21 14:30:44 炜玲 先进事迹 我要投稿

教师学生资助的事迹(精选12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事迹吧,从先进对象的形成和内涵上来分,事迹可分为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先进事迹的材料和在一时因突发事件而产生的先进事迹的材料。那么相关的事迹到底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师学生资助的事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师学生资助的事迹(精选12篇)

  教师学生资助的事迹 1

  北京农学院学生处副处长、学生资助宣传负责人。荣获昌平教育委员会“支教先进个人”。

  在学校,赵晓萌负责资助宣传工作,她联系中央教育电视台对学校师生进行采访,挖掘资助育人励志成长成才学生典型,凝练先进事迹,树立学生资助队伍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正面形象,并把推荐评选典型与学习宣传典型结合起来。

  同时,赵晓萌利用奖学金评选工作契机,充分整合优秀学生资源,将获得国家奖学金、校级特等奖学金和三好学生等优秀学生进行资源整合,创建北京农学院学生朋辈“讲师”资助工作机制,对学业预警、学业困难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做好辅导记录和学习成绩追踪,帮助学生养成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良好习惯。

  在学生工作总体布局中,赵晓萌牵头组织学生工作课题项目设置和管理,鼓励辅导员申报学生资助和资助延伸项目,帮助他们开展调研和成果转化。

  教师学生资助的事迹 2

  担任学校资助工作总负责人5年来,小敏协调四校区资助老师在工作程序规范、档案完整、账目清晰等方面,获得了上级部门的高度认可和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工作中,她为了让同事少走弯路不出现错误,总是把问题排除在实施之前。同时,完成《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奖助资金实施方案》,该《方案》是对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免学费项目的一种有益补充,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作为国家政策的实施者,小敏深知这项惠民政策关系到学生学业的`完成和学生家庭的利益,因此她认为学生资助工作不只是把钱发下去,还要做到对受助学生给予一定的关注,把扶困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在资助过程中,小敏通过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注重学生思想品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服务意识、人文素养的提升,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教师学生资助的事迹 3

  首都体育学院学生工作处干部,曾被评为北京市学生资助先进工作者、北京地区高校就业工作先进个人。

  王潇洁始终本着“以人为本,以爱为源”的工作理念,以“精准资助、务实求效、资助育人”为工作原则开展资助工作。

  虽然相较于学院,学生处直接面对学生的`情况要少一些,但是接听学生家长咨询电话、接待助学贷款学生、接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待入伍退伍学生等依然是王潇洁资助工作的常态。面对这些情况,她从来都是热心询问,耐心解答,向学生及家长宣传资助政策,最大限度做好学生资助,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尽管资助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但她克服困难,加班加点,始终以高度的热情和责任感,事无巨细地处理每一项工作。

  王潇洁还定期组织开展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座谈会,及时了解困难生实际情况,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中存在的困难,鼓励他们自立自强,常怀感恩之心,争做助学励志的楷模。她始终坚持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资助工作当中,努力践行资助育人。

  教师学生资助的事迹 4

  学生资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从接手这项工作的那一天起,小杨就下定决心,要努力为房山区的学生资助工作多做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小杨不断更新学生资助工作理念、拓展功能、创新方式,努力实现从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的转变。

  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受助学生的思想品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开展房山区学生资助形象标识、资助宣传标语征集、评选,“学生资助在我身边”微故事征文等活动,小杨积极宣传国家资助政策,取得突出效果。工作中,他努力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帮助他们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

  教师学生资助的事迹 5

  首都师范大学学生处副处长,曾被评为北京高校优秀辅导员、北京市优秀德育工作者。

  许虎创新性地提出“螺旋式基础、跃升式精进”工作理念,勇于创新举措,建立了学校独具特色、多措并举的全方位资助体系。先后取得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工作“推荐学习单位”、北京市“资助绩效考核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在许虎看来,谋求学生幸福,谋求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就是做好学生资助的初心。他注重在“精准”上下功夫,推动分级分类与个性化资助,建立认定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统筹考虑家境经济困难学生综合情况,能够准确分析学生致贫原因、贫困等级、家庭状况,便于根据不同群体学生的实际需求,实施“重点侧重资助”。有贷款需求的.,畅通渠道;有学费缴费困难的,减免学费住宿费;有返乡路费需求的,补助偏远地区车票;有技能提升需求的,发放社会实践补助。

  在许虎的组织领导下,学校资助逐步实现了资“费”、资“智”、资“志”的融通,促进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有同样精彩的大学。

  教师学生资助的事迹 6

  北京经贸职业学院工会委员、经济管理系团总支书记。被评为首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

  王建兰从事学生资助工作已长达12年。长期以来,她始终将满腔热情投入到资助育人的工作中。她注意方式方法,用热心、爱心和耐心感动着学生和家长,关心与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促使他们树立起自信。

  学生小鑫来自农村,母亲重病常年需要看病吃药,全家的'收入仅来源于父亲种地。了解情况后,王建兰通过学校“绿色通道”帮他办理入学手续,并为他介绍校内勤工俭学的工作,以保障他平时的学习生活开销。此外,王建兰还帮助他顺利申请到国家助学金。最终,小鑫同学得以顺利完成学业。

  在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过程中,王建兰也注重通过征文、演讲等多种形式开展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爱党爱国教育,激励每一位困难学生努力进取、不畏艰辛,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勤奋学习。

  教师学生资助的事迹 7

  在学校里,小娟负责国家助学金、宏志奖学金、校内助学金、临时困难补助和奖学金的管理工作。工作中,她不仅重视对学生的物质帮助,更关注受助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她曾参与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座谈30多次,向学生普及“自我心理状态评估”“积极情绪培养”“心理健康资源推荐”等心理健康知识,并设置“心灵港湾”,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她还参与组织了四届“感动八十”年度人物评选和颁奖活动。

  小娟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通过组建爱心社团、组织学生毕业捐赠、参加学校开放日志愿工作、到学校食堂担任志愿者、到养老院探望老人等活动,让学生在行动中回馈社会。六年来,小娟负责资助的学生达160余人次,学生高考一本率达到100%。她的工作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学生的尊重,家长的认可。

  教师学生资助的事迹 8

  小天工作主动积极,善于沟通,有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每学期,他都和学校领导对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家访,并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性地深入班级,实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将资助工作做到有的放矢。由于学校仅有两名德育工作人员,而且都是第一次接触学生资助工作,小天便积极耐心地向他们解释相关政策和程序,并教他们如何收集整理相关材料。

  解困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育人的`效果。为了让受资助学生努力学习为将来更好地报效祖国,他还热心鼓励班主任利用每次学生资助的机会,开展好每一次的主题教育活动。同时,他时常为受助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当中,既让他们在各类活动中施展自己的特长,又让他们看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增加原动力,努力促进其素质的全面均衡发展。

  教师学生资助的事迹 9

  小张,男,山东曲阜人,1975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现任凯里学院附属中学教务科副科长。

  张老师从事教育事业多年,工作兢兢业业,把自己的精力、能力全部用于学校的教学及行政管理工作中。他常年担任省、州“微课”比赛评审评委,黔东南州信息技术优质课评委,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考官。他刻苦钻研专业技能,在国家级、省级期刊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青年科技人才项目、黔东南州科技计划项目等课题。

  张老师自参加工作以来,始终认真负责,热情努力,服从领导的工作安排。工作中,他是一名遵循“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共产党员,乐于助人,爱岗敬业,多次受到凯里学院、凯里市人民政府等部门的表彰,获得“优秀共产党员”“先进教育工作者”“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他用行动践行了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准则,树立了良好的教师形象。

  2016年,凯里学院附属中学组织学校力量,响应教育帮扶的号召,积极助力脱贫攻坚,开始实施“精准资助、应助尽助”的对接帮扶政策。身为学校中层干部的张老师,义无反顾的成为了首批教育帮扶学生之一杨桥德的帮扶者。

  杨桥德来自偏远的'月亮山地区从江下江镇美满村,父母年事已高,常年患病又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家庭的重担无法支撑杨桥德的生活学习开支,为此杨桥德打算放弃学业。张老师得知情况后,决心一定要帮助这位贫困学生,从高一起,每月从工资里拿出200元资助杨桥德,并且在生活和精神上给予多方面的帮助。

  2019年高考,杨桥德以530分考上贵州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全家人在高兴之余,又开始担心起杨桥德的学费问题。当了解到上大学的学费还未凑齐,资助贷款还未审批下来,小张当即又资助了2000元,帮助杨桥德顺利进入大学校园。

  如今,杨桥德已是一名大三学生。他这样说道,“我非常感谢张老师高中三年对我的资助,让我能顺利地完成学业考上大学。我现在一直和张老师保持着联系。多年来,他始终像亲人一样关心着我。今年下半年,我即将大四,快毕业了,忙于论文的同时也在关注招聘动态。我想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做一个对社会、对祖国有用的人。如果未来有机会,我也会像张老师一样,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将这份爱传递下去。”

  春风化雨育桃李,暖心助学有真情,小张老师用温暖和真情去帮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作为党员教师,他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工作中不断地摸索新方法,用爱拨动了教育的弦。

  教师学生资助的事迹 10

  北京农学院学生处副处长、学生资助宣传负责人。荣获昌平教育委员会“支教先进个人”。

  在学校,赵晓萌负责资助宣传工作,她联系中央教育电视台对学校师生进行采访,挖掘资助育人励志成长成才学生典型,凝练先进事迹,树立学生资助队伍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正面形象,并把推荐评选典型与学习宣传典型结合起来。

  同时,赵晓萌利用奖学金评选工作契机,充分整合优秀学生资源,将获得国家奖学金、校级特等奖学金和三好学生等优秀学生进行资源整合,创建北京农学院学生朋辈“讲师”资助工作机制,对学业预警、学业困难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做好辅导记录和学习成绩追踪,帮助学生养成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良好习惯。

  在学生工作总体布局中,赵晓萌牵头组织学生工作课题项目设置和管理,鼓励辅导员申报学生资助和资助延伸项目,帮助他们开展调研和成果转化。

  教师学生资助的事迹 11

  小周,1934年10月生,中共党员,昆山市千灯镇中心小学退休教师。他曾先后100次走进大别山,个人累计捐款48万余元,并发动昆山及周边各界爱心人士为金寨县希望工程捐款、捐物1200多万元。帮助金寨县16所希望小学改善了教学面貌,保障1300多名学生圆满完成学业。

  江苏省文明办、苏州市文明办,以及许多安徽省金寨县受助学生和昆山爱心人士向其家属送去慰问,祝福好人一路走好!

  每月只有100元工资,他毅然捐出1000元

  小周,1934年出生在昆山千灯镇的一个农民家庭,1951年毕业于昆山乡村简易师范,1956年入党。1993年,小周从电视、报纸上得知,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安徽省金寨县希望小学”正式建成开学,镜头中那些孩子们渴望上学的眼神深深地触动了他。随后的一年中,小周陆续汇出了5000元,而当时他每月工资仅100多元。

  去过一次金寨后,他走上图书义卖之路

  1995年退休后,小周第一次来到金寨县,看到当地学校教室仅有两盏可供照明的日光灯,一张长凳坐着五六个学生时,他的心被深深刺痛。更让他痛心的是,当地有许多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上不了学的孩子,他当即许下一个诺言:“金寨是革命老区,决不能让这些孩子失学。”

  此后20多年间,小周忍着心脏早搏与右腿骨刺带来的不适,拖着义卖书本,一天奔波20多公里,足迹踏遍昆山80多所中小学校,售书15万多册,骑废了4辆崭新的三轮车。

  “‘希望工程’就是我的生命工程,生命不息,希望不停。”面对采访镜头,小周曾这样说。在他的影响和带领下,更多的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聚拢过来。

  2010年,“昆山市小周希望工程志愿者协会”成立。成千上万名中小学生、数百位社会人士、40多家企业向金寨县希望工程伸出援手,凝聚起一股巨大的爱心力量,援建希望小学,实施稳定的捐助计划,开展一手拉手助学活动等。小周和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爱心企业累计向金寨县希望工程捐款捐物计1200多万元,资助1300多名学生。

  100次奔赴大别山,他在金寨家喻户晓

  2018年5月18日,腰背微驼、步履蹒跚,86岁的小周在大家的搀扶下,再次踏上了开往安徽金寨的大巴车,这是他第100次奔赴大别山。从昆山到金寨,至少要9个小时的车程,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年轻人都觉得疲惫不堪,可这个86岁的老人难掩心中的.激动,完全看不出他是才出院的脑梗患者。

  在金寨县,小周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名人,人人都称他为来自昆山的希望老人。听说希望老人又来了,十里八乡的老百姓专门赶过来,要看看他。

  他大方捐款,对自己却很抠门

  金寨县希望小学的小勇老师,至今仍记得第一次见到小周时的场景。“他穿着一件旧夹克衫,戴着一顶旧帽子,挎着一个旧布包。”

  小勇说,“每次来金寨,周老师身上都揣着上万元的助学款,但对自己他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来花。”有一次,小周到达安徽金寨南溪镇时已是凌晨一点,镇上最便宜的旅馆只要15块钱一晚,他却舍不得住,在车站门外坐到了天亮。后来,他用省下来的15块钱给孩子们买了100支铅笔。

  “那身衣服,他至少穿了10年。”小勇说,小周对自己太“抠”了。

  在小周家里,这种对自己的“抠”更是一目了然——七八十平方米的老式公寓里,只有几件极简陋的老式家具,唯一像样的家电是子女给他买的一台柜式空调,就是这么一台空调,老人也从没用过,理由是嫌它“太费电”。

  他是一座照亮漆黑海面的灯塔

  1995年,贫困生闫春第一次见到小周。小周送给她一个带磁扣的双面文具盒,她的妹妹拿到了20块钱的助学金。

  如今的闫春已是金寨县希望小学的一名老师。她说,小周就像一座照亮漆黑海面的灯塔,“他让我们这些大山里的穷孩子感觉到,自己并非身处绝境。”

  1997年,张玉芳在中考中取得了南溪镇第一的好成绩,但迫于家境贫困,在填报志愿时,怀着“大学梦”的她打算选择一所中专,小周得知张玉芳的情况后在昆山四处奔走,最终,玉山镇同心村村委会决定资助张玉芳直到她大学毕业。

  2004年,张玉芳大学毕业成为一名记者。工作的第一个月,她在采访中遇到了一名贫困生,想到了当年的.自己,想到了小周,她一下子资助了对方200元,而当时她的月薪只有800元。

  “我想对周爷爷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张玉芳告诉记者,最近几年她都在资助贫困生,“连我的孩子都受到了周爷爷的影响。最近他班上一个同学患了恶性疾病,听说医疗费用高达200万,他把自己攒下来的200块钱零花钱捐了出去,说要为同学治病‘贡献一万分之一的力量’。”

  小周的儿子周志刚曾经无法理解父亲的举动,“他捐了几十万,却从没给自己的孙子买过一根冰棍。”后来有一次,他陪父亲去了一趟金寨,临走时打算买点当地的特产,老板一听他的口音,就说:“你是昆山人吧?来金寨的昆山人,都是好人……”

  小周曾在入党时写下这样的誓言:“我愿意学习这种由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愿意艰苦奋斗,在为祖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斗争中贡献出全部力量。做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这是最光荣的事。今后我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努力学习共产主义和共产党的知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阶级觉悟!”

  “希望老人”虽已陨落,但是他的精神事迹永存!

  教师学生资助的事迹 12

  爱是与生俱来的,在血液里流淌,在骨子里结晶,她源源不断地由心而生,永不枯竭,只要人人都奉献出一点爱,就如甘霖沐浴大地,人间处处盛开幸福之花。

  2011年,小赵通过特岗教师的招聘考到公主岭市刘房子中学,成为一名体育教师。刚刚步入岗位的她,对自己的事业有一份美好的憧憬。当她步入校园时,一排排的房子映入眼帘。那是一个冬季,东北的冬天很冷,教室里还在用炉子作为取暖工具,她为眼前的一幕感觉到了震惊,没想到在这个时代里,还有这么艰苦的教学环境。孩子们在教室里因为烧煤取暖,每个人的脸上都是黑黑的.;下课的时候再喝一点水,小脸上都可以和泥了,看到这样的场景让小赵老师心如刀割。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了解,她知道学校的留守儿童特别多,家里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也不少。为了让他们有更好地学习机会,不会因为家里条件贫困而辍学,一颗爱心的种子在她的心底生根发芽。

  在小赵老师工作的第二年,她便资助了一名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学生小志(化名)。据了解,小志的父母都是农民,靠着种地维持生活,家庭条件贫困,家中有三个孩子,他是老二,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从他进入初中开始,小赵老师就从每月工资中拿出三百元资助小志上学,不负所望小志成功地考入公主岭市第一高中。他考入高中那一年,姐姐也考上了大学,妹妹也上了小学。为了不让小志的父母经济负担过重,高中三年来,小赵老师依旧资助他,直到他考入大学--东北电力大学。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六年的时间里让小赵老师觉得人生更有意义。于是,她便将这份热情持续了下来,现在依然资助一名在校学生丁心(化名)。今年,丁心已经上初中三年了,马上准备迎战中考。他的父亲智力有些小问题,从小父母就离异了,家里还有年长的爷爷奶奶需要照顾,农活做不了,只能靠打零工来维持生活。得知这个情况,小赵老师同样拿出三百块钱来资助丁心的学习和生活。

  小赵老师用十年的时间做了同一件事情,这让她觉得人生充满了意义,也体现了自我价值。爱心无止境,她奉献爱心,她希望她的学生以后也可以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奉献社会。小赵老师表示:她会将这一份爱一直传播下去,也希望更多的人关注贫困家庭,关爱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希望大家都贡献自己的一份爱心和力量,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教师学生资助的事迹】相关文章:

教师学生资助的事迹(10篇)12-24

被资助的学生事迹12-24

教师学生资助的事迹(通用15篇)04-08

学生资助事迹(精选6篇)10-12

资助学生典型事迹11-22

学生资助先进事迹11-21

学生资助政策典型事迹12-20

困难学生教师资助典型事迹11-29

学生资助工作事迹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