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观后感

时间:2022-11-29 12:50:09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攀登者观后感【推荐】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攀登者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攀登者观后感【推荐】

攀登者观后感1

  《攀登者》讲述的是为弥补1960年中国登顶所留下的遗憾,1975年,由“一代攀登者”方五洲(吴京饰)、曲松林(张译饰),“二代攀登者”徐缨(章子怡饰)、李国梁(井柏然饰)、杨光(胡歌饰)两代攀登者组成的中国“最强攀登联盟”,举国之力,向珠峰发起冲顶挑战。

  在攀登过程中更是不断遭遇各种难以预测的危险时刻,多次命悬一线。在种种困难面前,众人未曾妥协,选择团结一心,带着向死而生的攀登精神,奋勇向前,展露骨子里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节。

  “不到长城非好汉,登顶珠峰真英雄”方五洲和他的队员们正在前行,登上去,活下来,让世界见证中国奇迹。“冲顶中国高度,攀登永不止步”一步一步的向前,他们在挑战人类极限,他们在书写中国辉煌。山高绝顶人为峰!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么它的颜色必须是中国红。

  这是一种坚持,一种信仰,给予我们前进的力量。新中国成立x周年,70年春华秋实,70年不屈不挠,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闪耀在天空,它承载了我们对祖国的.热爱。为了共同的信仰,多少人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这些感人泪下的故事,让我对爱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懂得了爱是一种力量,爱是一种承担,爱是一种荣耀,爱是一种回报,爱是一种奉献……今日的我们更要向爱护生命一样,爱护五星红旗,因为它神圣不可侵犯。接过长辈的旗帜,树立远大梦想,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

攀登者观后感2

  在假期最后一天我去电影院看了攀登者。他主要讲了在1960年,中国登山队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但遗憾的是我们没有留影像资料。于是15年后,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气象学家徐缨的帮助下,带领李国梁、杨光等年轻队员再次挑战世界之巅。迎接他们的将是更加严酷的现实,这是生与死的挑战,也是一份最高荣誉,他充分展现了为国家荣誉不惜牺牲小我的大无畏精神!

  在这之前我也看过类似的电影,但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总会不断的回忆他。我觉得这部电影不仅是讲述了攀登者这样的一群人,更是向我们传递了攀登者的精神。

  无论是电影中方五洲的那句“中国人的山,要自己登上去。”,还是影片的那句宣传语“为国登顶,寸土不让”它都淋漓尽致的传达的为祖国荣誉而奋勇争的中国精神。

  历来的国庆档都是各类影片厮杀的主战场,而今年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应景的影片也不在少数,而能够与《攀登者》相提并论的.唯有《中国机长》,《我和我的祖国》!从三部影片的票房上来看,《攀登者》排在第二仅次于《中国机长》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对于祖国有着深沉的爱意对于革命先烈更是怀着无比的崇敬之情,在1960年那个装备落后的时代,中国三人登山队完成冲刺,从北坡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拉玛峰,足以振奋国人,他们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楷模!

  而如今被搬上荧屏自然值得每个人观看,也值得我们学习攀登精神,可是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天安门广场将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更值得我们每个人观看!

攀登者观后感3

  沉闷的9月电影市场终于即将结束,国庆档的多部大片开始了密集的宣传活动。从题材来看《我和我的祖国》作为献礼片肯定是重中之重,不过在网络预购和观众观看意愿上,吴京领衔的《攀登者》才是第一名。尽管《攀登者》的演出阵容同样是众星云集,但吴京很明显是最受关注的那个。

  仅仅靠着两部电影,吴京就飞速蹿升成为了国内最好的男演员之一,可能在演技方面他算不上完美,不过他在电影题材创新和市场风格的引领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战狼2》让大IP加小鲜肉的圈钱模式彻底破产,观众不必看着垃圾电影还被制作公司嘲笑素质不行,从此内容和口碑才是电影成功的第一要素。

  年初的《流浪地球》让吴京的眼光再次被市场惊叹,小众题材的`科幻电影都能大卖,靠的不是花钱造假,实打实地用心才是被观众们肯定的原因。作为国内第一个票房过百亿的男演员,吴京并没有骄傲,还是一如既往的接地气。拍戏时各种苦都亲自尝试,闲暇时他也会和媒体调侃一些圈内的不良现象,同样会对自己的粉丝们循循善诱,让他们不要盲目追星,先做好自己的事。

  在《攀登者》的宣传活动中,有人采访吴京,问他担不担心这次的登山题材票房很难冲高。吴京的回答是,当他选择这个从没有出现过的题材时,他就已经有收获了。演员就应该不断尝试,不断挑战,如果只在乎票房就会被圈起来,越来越小心翼翼。用心去拍电影大胆创新,最终观众会给你投票,好电影不会被埋没,夸夸其谈才是真的堕落。吴京的话展示了他的格局,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好演员。

攀登者观后感4

  看完《攀登者》,凭借自己微薄的徒步登山经验,对这部影片产生一些疑问:第一,请对雪山的认知不要仅停留在雪崩,因为正常遭遇雪崩唯一的结果就是无一幸还,这也是为什么梅里雪山一直禁止攀登的原因;第二,我敢肯定没有哪个成熟的领队可以完成方五洲那一系列骚操作中的任何一个,优秀的领队凭借的是理性的头脑而非战狼式的'身手,并且他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用正确的抉择和冷静的判断带领队员冲顶并安全下撤(如果能成功登顶就更棒了),此处可以参考《绝命海拔》,一个领队的决策会给全队带来怎样的结果;第三,全篇用了太多艺术的夸张手法来表现登山,而对真实面临的困难很少描述,当年北坡比南坡更难攀登,面对苏联临时撤走技术支援,没有受过专业登山训练的中国登山队依靠简陋的装备,克服恶劣的气候条件架起“中国梯”成功登顶,当时吃的什么,用的怎样的装备,背负多重的物资,只有克服这些令人信服的困难,才能让观众真正体会到登山英雄的壮举多么令人骄傲;第四,把李国梁尸体拉回大本营的桥段太假,参考韩国电影《喜马拉雅》,就能知道从珠峰运尸体是有多困难,这也是登山路上随处可见尸体的原因;第五,大部分死亡都发生在下撤途中,电影对下撤无任何描写也令人失望;第六,没有进行专业登山训练的队医和气象学家可以跟着登山队上到海拔七千多米,以及得了肺水肿还能坚持走到北坳,简直是对那些训练多年的登山者的一种侮辱。整个电影拍的太浮夸让人看着及其尴尬,以至于正片部分还不及片尾那一小段登山队原型的影像资料。

攀登者观后感5

  月底了,跟老公吵着闹着要去看电影吃牛蛙。老公无奈,唯有满足。自家车开去修玻璃了,便开车爸爸的车来到了临港,终于看到了心心念念的《攀登者》。

  电影的宣传由来已久,一直非常期待。其一,参考这两年的电影,吴京出品,必属精品;其二,是对攀登珠峰的好奇。曾教过课文《攀登珠穆朗玛峰》,攀登者们在第二台阶,克服重重险阻,终于在队长搭建人梯后,终于登顶成功。文字难免有些遥远,好奇便一直留存。

  电影看完后才发现课文描述为1960年攀登珠峰的经历,电影讲述的则是1975年的第二次攀登经历。电影中,对于第一次登顶的`简单交代,让课文得到了印证。这是一种神奇的感觉,犹如20xx年,亲自站在兵马俑坑前是的感觉如出一辙:面上平静,内心却波涛汹涌,终于亲身看了历史,走近了历史,滋味无以言表,激动暗藏胸中。

  《攀登者》本身题材新颖,但是剧情剪辑上,情感铺垫太多冗长,套路太多,缺少新意,虽也有点点感动,却远没有观看《流浪地球》时的激荡澎湃。胡歌与井柏然塑造人物也同样不自然,强推到观众面前,感动自然也就微薄了。但最后一幕看到1975年中国给出珠峰新高度8848、13米时,赞叹、感动、骄傲之情油然而生!

  即使电影不够出彩,但仍是要感谢,对于攀登珠峰如此题材,真正是第一次。最后,补上一句:我支持每一个用心做电影的人物,谢谢他们的用心!

攀登者观后感6

  现代人常说这么一句话:“只要坚持,必定成功。”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向前去。

  《攀登者》讲了我国第一支登山队去攀登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峰。

  第一次,我国登山队经过重重险阻,在没有气象预报的情况下仍能抓住有利的窗口期,穿过了风口崖,登上了珠峰的最高峰。但遗憾的是在攀登的'过程中,队长为了救人放弃了可以录下这一关键时刻的相机,导致他们只能在那里埋下一面可以证明中国人来过的五星红旗,却不能拍照向全世界证明。队员们留下了深深地遗憾解散了,这一散就是十几年。

  第二次,在祖国的认可下,当年的三位登山幸存者又有幸带领一批爱国的年轻攀登者,进过魔鬼般的训练,再次挑战第一高峰。因为环境的恶劣,天气的多变,又是一次一次的失败,他们是再战再败、再败再战,期间有伤有亡,曾经让他们一度失去了战斗的勇气。

  但就是由于队长的坚持,以及对成功的渴望以及气象学家的严谨工作态度,让他们最终抓住时期,最终登上了人类最高峰---珠峰。让那些说自己国家的人都登不上自己国家的高峰的人永远闭上了嘴。

  这一时刻,队员激动了、国家扬眉吐气了、人民欢歌载舞了、我热泪盈眶了。

  《攀登者》告诉了我,只要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坚持不懈的努力就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

攀登者观后感7

  一大波登山运动员聚集在珠穆朗玛峰北坡大本营,为着同一个目标:不惜一切代价,登上珠穆朗玛峰。

  这是因为珠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两国边境,划界谈判时,中方提议将边境线划在珠峰顶峰,但尼方却主张珠峰完全在尼泊尔境内,这个我们怎么可以答应。尼方认为中国人没登上过珠峰,所以珠峰与中国无关。

  中国人怎可忍受这般挑衅,为了国家主权,在1960年,国家组织200多人集结珠峰北坡大本营,只为冲上峰顶,让五星红旗在世界之巅迎风飘扬,证明珠峰的一半是属于中国的。最终三位勇士成功登上珠峰,本以为各国终于可以承认这个事实,可惜,我们登顶时并未留下影像资料,这给别人留下了怀疑的把柄。

  所以1975年,一波新的登山队再次为了这个目标聚集在一起。这一次,多了些年轻力量,李国梁、杨光等,还有为登山队保驾护航的以何缨为首的气象队。他们登山队面对的是狂风,路滑,陡峭,低温的.恶劣环境。每次狂风都会给登山队的前行带来巨大风险!屏幕前的我随着他们时而高兴时而担心难过。正当我为李国梁到达第二台阶时欢呼雀跃时,他们竟因为意外滑下第二台阶,导致李国梁即将坠入悬崖,为了保护相机,他为此牺牲自己。看的我心如刀割。可是悲伤并未停止,随后何缨为了保证登顶的顺利进行,拖着肺水肿的身子爬到风口联络方五洲,只为他可以安全登顶,可以重新测量山的高度。

  在登上路上,还有数不清的人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可是他们死的光荣,英勇为国。看了整部影片,只想说身为一名中国人,倍感骄傲。

攀登者观后感8

  冰心曾言: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实的明艳,却不曾看到在绽放之初,它曾经受暴风与血雨,洒满了奋斗的泪泉。

  如这花儿一般,当新中国成立伊始,当中国的五星红旗耸立于珠穆朗玛峰之巅时,成功已向我们展现出它丰盈又明艳的光辉,当然我们也需要看到这背后所经受的种种困苦,番番磨难。

  胸有理想者怀锦绣,这部电影中一位位攀登者们,个个自信、心怀大志,渴望与山顶并肩,渴望为祖国争光,于是心中卷起万千浪涛,于是胸中跨过壮丽的.山河。有理想,仿佛若有光,于是困难中给予力量,使之不至于气馁彷徨,即使身处险境却仍心存希望,终于在逆风的攀登中收获了自己的梦想,广袤的皑皑白雪中,祖国的壮丽,梦想的来之不易,皆尽收眼底。

  勇于前者得云梯。电影中的风雪大得惊人,呼啸着使人心颤,攀登者难道不畏?非也。他们并非不畏,而只是有着更大的勇气,而只是有着更强的意志,这如同火种般的热血,在他们身上流动着,书写着一份份不畏艰险,勇于前进的壮美诗篇!不是没有失败过,不是没有痛苦过,而只是坚定那份炙热而真挚的勇气,暗自振作,为下一次冲刺积蓄力量。终于,奋勇前进有了最本质的收获,是国旗飘荡的欣喜若狂,是多年理想终得实现的泪流满面。无疑,都是奋进这架云梯所传达的内心深处最真切的渴望。

  生活亦是如此,人生长途,难免遇到各种心酸困苦,但又有什么能比那88444、43米的山峰更高哪?但又有什么是真正用踏在泥土上的脚步难以丈量的哪?或许,我们只是需要一颗更加坚强的心,只是需要更添一份勇气从头再来,勇于奋起前进的勇气而已,如此去行,相信吧!成功的花儿也终将向我们绽放。

攀登者观后感9

  9月19日,电影《攀登者》同名主题曲于零点正式上线,该曲由国内著名词作家陈涛、著名作曲家王备共同创作,并邀请乐坛实力唱将谭维维深情演绎。歌曲大气磅礴,词曲具有深厚感染力, “背朝灯火,面朝星光,下一步就在前方”、“必定有我,登上绝顶,只为国旗飘扬”歌词中更是透露出中国攀登者势必登顶的决心和信念。

  正如歌词所说,天地苍茫,哪是方向。在登山途中,等待这群攀登者的是无所不在的危险,而其实在绿幕包围的拍摄场里,演员的登山戏,也是一项攻坚战。最为主演,吴京是串起这支登山队的灵魂人物。

  1960年和1975年,中国人两次登顶珠峰,他扮演的方五洲都担任了队长的角色。前后20xx年的'坚持,方五洲非登不可的理由,除了心中那份国家荣誉感外,还有对队友的那一句承诺,一句承诺,一份信仰。方五洲牺牲了自己的青春还有爱情。

  在此前发布的预告中,吴京饰演的方五洲和章子怡饰演的徐缨,两人之间的感情线已经十分明朗,从青涩少年到成熟中年,他们是队友是情侣是艰难年代里那抹最甜蜜的色彩。但如虹的音乐视频好像泄露了两个人的情感走向。

  那座无形的山,那群集结对抗雪崩的人,那座通向登峰的中国梯,9月30号,攀登者的故事即将上演。

攀登者观后感10

  星期天上午7点50分,我们全班在电影院观看了《攀登者》这部电影。

  在观影期间,我都没有离开座位,哪怕是一分一秒。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我就坐了多长时间。

  这其中,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在第二次中国从北坡登顶珠峰时,遇上了十级大风。

  当他们历经千辛万苦,穿过冰塔林,爬上北坳,到达大风口后;气象组突然向大本营汇报:大风口有可能出现十级大风,建议突击者立即后退。可副总指挥却命令大风来临之前,登上大风口。因为他太想让西方登山界早些承认,中国人爬上了自己的山。可风实在是太大了,突击队只好就地露营,准备调整一晚,明早出发。当他们以为一切都很顺利时,却没想到,一阵大风突然刮过来,卷走了他们的`帐篷和随身物品,还差点带走了他们的一个队友。队长将携带的折叠梯展开,并用绳子固定好,可这也并不安全,梯子在半空中上下翻动,有好几个人因为没抓牢,差点被卷走。情况很不乐观。可在这时,他们发现,绳子在石头的棱角上越磨越细,最后“嘣”的一声,断了。石头也被这股劲从土里拔了出来,并以极快的速度朝着他们滚落下来。队长眼疾手快,又套住另一块岩石,并且用尽浑身力气,在最后一刻使梯子掉转方向,避开了滚落下来的石头,才保住了全队的性命,自己的胳膊却因此受了伤。

  这一小段电影,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人不能意气用事,不然,便会让自己和他人陷入危险,就像影片中的副总指挥一样。

攀登者观后感11

  今天,我观看了电影《攀登者》,这部电影网上议论纷纷,大家无比期待,就连品味刁钻的吴枫枫老师也极力推荐。

  整件事情要从1960年的中国说起,1960年,国际登山界对珠穆朗玛峰属于中国还是尼泊尔产生了争议,并称:“中国没有登上过珠峰,凭什么说珠穆朗玛峰是中国的?”于是,中国为了珠穆朗玛峰的归属权,组建了一支登山队。在登山过程中,不幸遇到了雪崩,为了挽救其中一位登山队员,丢失了摄影机,虽然最终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却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不被世界所承认。时隔15年,中国登山队再次向珠穆朗玛峰进发,经历了重重困难,最终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并测出最准确的高度8848.13米!

  首先感动我的`是影片中曲松林的那一句:“换作我,我死都要把摄影机留下!”这句话是在方五洲救起曲松林,而放弃摄影机后曲松林所说的。这表现出了曲松林为了捍卫祖国尊严而不惜任何代价的崇高精神,就算是用生命作为代价,也不能让中国颜面尽失,在其他国家面前抬不起头来。

  其次感动我的是李国梁,主动请命当队长。虽然他是首次登山,并没有太丰富的经验,但他依然愿意背负重任,掌管摄影机并担任登山队队长,为祖国争光。

  《攀登者》这部影片向我们宣扬了充分的爱国主义情怀,为国家荣誉而勇攀高峰的精神。

攀登者观后感12

  国庆节10月1日,我跟爸爸妈妈一起去电影院看了《攀登着》,具体内容是这样:

  刚开始队长方五州、松林、杰布等人组成的登山队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可由于雪崩队长不幸身亡,松林也受了重伤,但方五州抓住了他,松林命保住了,但相机丢了。在后面,他们搭了一个人梯,从第2阶梯登上去,因为那雪太滑,他就光脚爬了上去,他的脚因此被冻伤,最后被切了半个脚掌。他们在凌晨4点多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山顶,但因没有相机没有拍下360度影像,他们就只好把国旗埋在这寒风刺骨的.山顶。因为没有360度影像照片,西方不承认他们登顶了,由于西方不承认,中国这次登峰就不能算成功,为了证明中国人可以登上珠穆朗玛峰,国家再一次组建了登山队,经过了一次次艰难的训练,他们再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李国良为了保护相机,自己掉入了冰裂缝。看到这里我被他深深的打动了。

  这一次冲顶,中国人在第二阶梯搭梯搭了梯子,被国外称为“中国梯”,并且测量出珠穆朗玛峰的真实高度为8848.13米。

  你知道中国为什么要登上珠峰吗?为什么要重新测量珠峰的高度吗?原因是在国外看中国都登不了自己的山,要划分给其他国家,但中国不甘心,建立了登山队登珠峰重新测量,是因为中国的山应该自己测量,而不是外国人口中的8400米,因此他们便重新测量了珠峰的高度。

  看完攀登者我知道要先有目标才有希望,如果没有目标盲目前进是不会有希望的,并且他还证明了中国的山中国人是可以登上顶的。

攀登者观后感13

  看完电影《攀登者》让我想起来,今年的九月一日《开学第一课》夏伯渝老人的英雄事迹。

  26岁的夏伯渝在第一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时候被冻伤而做了截肢手术,但是,失去双腿的他没有放弃梦想,先后五次再向珠峰发起挑战,终于在2018年5月,以69岁高龄成功登顶珠峰,站在珠峰峰顶挥舞着五星红旗。

  然而,令他自豪的不仅仅是站在了世界最高峰,更是因为他参与了1975年中国登山队在珠峰北坡8600米高度,号称第二台阶的一个九十度的绝壁上架设了“中国梯”这一壮举。虽然那是一个十分普通的梯子,但是在架设的过程中也是十分的艰难,因为海拔高,本来就缺少氧气,再加上天气极寒,他们每做一个动作都需要耗费很大的体力,最终用了一天时间,才将“中国梯”牢牢地架设在了第二台阶上。此后,相继有1300多名登山队员,踩着夏老他们架设的“中国梯”,从珠峰北端登顶。

  经历几十年的历程,夏老那颗希望五星红旗在珠峰飘扬的初心,始终激励着他即使失去双腿也一定要站在峰顶如今的中国已毅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今后,中国将继续展现大国姿态,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等一系列超级工程建成,让每一名中国人都为五星红旗永远高高迎风飘扬而骄傲、自豪,但是,永远也不能忘记那部挂在世界之巅的“中国梯”。

攀登者观后感14

  一场电影开始了。

  银幕上映呈现了一座高大的雪山,壮丽而巍峨。他像一把尖刀一样,直冲云霄,刺破青天。他,就是世界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在1986年,中国,想要征服这座山,却显得那么不容易。8898米的高山,山顶寸草不生,一眼望去,只有黑白蓝三种颜色。黑色的是突出的石头,白色的.是雪,蓝色的是天,有时还看不到天。看起来一片和谐的景象,爬上去,绕山攀登,行走起来却危机四伏。冰雪下藏着冰渊,稍有不慎,就会掉入其中,永远出不来。如果擅自行动,就会迷失在一片白茫茫的雪中。还有令你摸不透的雪崩、暴风雨。但却有一种鸟,每年迁徏的过程中,都要从珠穆朗玛峰上飞过。当然,也有同伴因此死去。

  我们中国人就像这种鸟一样,凭着自己顽强的意志,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不畏艰险,登上了世界屋脊,可这却不被世界承认。原来在攀登的过程中,为了救一个队员而失去了摄像机,没有留下证据。我们又只好灰头土脸的重来。“你们为什么要攀登?”“因为山就在那儿。”曾有人这么问登山队的队员们,他们就凭着这句话的勇气,历尽千辛万苦,再一次地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峰顶。他们凭着坚强的意志以及惊人的体力完成了对世界最高峰的挑战,向世界证明了,

  中国人,登上了世界最高的地方。

  攀登,要有耐心,只要一失足,身后就是万丈悬崖;攀登,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也许你头上就是峰顶,但却半途而废;攀登,虽然充满了危险,但登上峰顶的那种感觉,是光荣的。

  这就是攀登者们。

攀登者观后感15

  国庆假期,我观看了《攀登者》这部电影。

  《攀登者》主要讲述在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成功登上了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可是,队长方五州因为救人,把相机丢了,没能拍到照片,因此,西方国家就说:没有照片,怎么能证明登上了珠峰。就因为这句话,让我们国家被耻辱、嘲笑了整整15年。终于,在1975年,国家决定,同志次组建登山队,经过多次的训练,登山队再次向珠峰发起了冲峰。终于迎来了攀登珠峰最好的窗口期,中国登山队终于成功登顶。

  在登山的`过程中,令我最感动的是,在李国梁的带领下,登山队再登珠峰北坡的第二台阶时,他被一个氧气瓶打中了脑袋,滚下了山,因为,他们的腰上都寄有线,便会把其他人也带了下去,可就在要落下悬崖的时候,后面的一个同志拿出镐子,将镐子打进了雪地里,其他同志没有落下山,但是,李国梁却吊悬在悬崖边上了,一个同志要他把手给他,李国梁同志却把相机给了他,把自己的线割掉了,最后,相机保住了,李国梁同志却坠落山涧,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看完这部电影,我不禁想到这句话:“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是啊!攀登着为了国家的领土,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登上珠峰,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攀登者观后感】相关文章:

攀登者观后感 有关攀登者的观后感11-17

攀登者观后感07-27

《攀登者》观后感08-30

攀登者的观后感11-18

《攀登者》电影观后感09-21

电影《攀登者》观后感11-14

【热】攀登者观后感12-05

攀登者观后感【荐】11-29

攀登者观后感【精】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