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子在左天才在右读后感

时间:2023-05-04 15:34:21 松涛 读后感大全 我要投稿

疯子在左天才在右读后感(通用37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疯子在左天才在右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疯子在左天才在右读后感(通用37篇)

  疯子在左天才在右读后感 1

  看到这本书的第一眼,我就想到了一部电影《美丽心灵》:影片讲述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但却在博弈论和微分几何学领域潜心研究,最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数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天才与疯子的区分标准是社会制定的,正确与否,也只是公知的理解而已,真理不必然掌握在大众手中。天才之为天才,必有其对某一事物超乎常人的偏执与痴狂;疯子之为疯子,也只是其内心的深爱与痛苦不能得到理解。

  作者高铭从精神病患者的眼中为我们展现世界的另一个样子,相信每个人都曾这样怀疑过: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看到的就是世界的全部么?那些无法解释的神鬼灵异超能事件全部只是迷信么?自然科学对世界的解释已经得到终极答案了么?科学与迷信之间有确凿无疑的分界线么?"伪科学"之为伪科学是因为它的迷信还是因为它无法被科学所否定?没有被证明是正确的东西就一定是错误的么?不要忘了,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之前,伟大的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地心说"已经统治地球1300年了。天才与疯子的评判标准,不是事实,而是人心。

  本书50个案例大概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最常见的精神病,比如妄想症,精神分裂症,最容易理解的就是某人的爱人去世以后,他却能一直认为爱人还活着,而且是平常饮食起居都在一起,还能和爱人对话等等,这种就是因为极其强烈的爱和无法接受的刺激导致的幻觉,对于此种症状,最好的办法就是理解。如果精神病患者自身是快乐的,而且又不影响他人的生活,我们就应该尊重他,而不是强行的改变,西方还有专门的人权机构来维护精神病患者的权利就是这个意思。"他们没有做错什么,他们只是内心很痛苦。"

  一部分人是因为某些未知的原因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或者总是能梦到别人梦不到的东西。比如有人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做同样的一个梦境:梦到自己一个人住在海平面上,天非常蓝,海非常静,空气非常清凉,可是只有他一个人,每次视线里移动的都只是冰山,耳边的声音都只是海水。那里有十个房间,但是另外九个房间里的都是干枯的尸体。他宁可自己是那些干枯的尸体,也不愿意一个人那样一直等。看到这里我想到了威尔史密斯主演的《我是传奇》:一个人,一座城,对那时候的威尔史密斯来说,最大的希望莫过于找到一个同类,我现在都能回想起史密斯那深入骨髓的孤独感,那种孤独感紧紧抓住他,甚至自言自语的勇气都没有。还有一个患者能记住自己所有的前世,能记住所有的生生死死,能记起自己前世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特别是那些极其痛苦的经历,活着非常快乐的日子,那么多挂念的人都消失了,而他却一次次转世后还能记得,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对于这些患者,我不知道是不是应该用"精神病患者"来称呼,他们承受了常人无法理解的痛楚和压力,日常生活中出现不正常的现象也就可以理解了。每个人生命中都曾有过不能告知的痛苦,不表达不意味着没有,我们看不见不代表我们可以否认存在。

  第三种精神病患者是最神奇的。这些人往往是对物理学生物学match哲学心理学等有独特的认识,他们自己建立了某种伪科学理论体系,之所以说是伪科学,是因为他们是在现有科学的基础上推论出来的,而且是现有科学否定不了的,更神奇的是这些理论可以解释我们现有科学理论解释不了的问题。不管是四维理论还是广义相对论惠勒理论平行宇宙理论超炫理论虫洞概念黑洞概念。

  从绝对四维理论来看,流逝的不是时间,流逝的是我们自己,在物质三维理论上加上时间轴的话,我们自己就像是一个很长很长的虫子,从床上延伸到大街上,延伸到学校超市,延伸到好多地方。因为我们的动作在每个时间段是不同的,所以跨越时间来看,我们都是一条条虫子。从某一个时间段开始,到某一个时间段结束。

  从惠勒理论来看,再加上去年刚刚上映的《星际迷航》,在宇宙中的某个地方,因为多个重力扭曲造成某个平衡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的行星不会公转和自传,自身的重力也被其他重力场吸收掉了,这个行星就会停在那里,那里就是时间的终点。书中的某个患者就坚信自己到过了那里,关键是他能自圆其说,还能让很多人相信他。

  从果冻理论来说,我们的物质世界是有极限的,就像果冻一样,果冻中的一些细小的气泡就像是我们的精神。佛教道教基督教都告诉人们有一个天堂或者仙境,其实说的都是一个精神的领域,但是只要精神是受制于肉体等物质世界,人类就不可能超脱出果冻这个物质极限进而到达无限的精神世界。精神存在于不存在之中,存在于无物质之中。我想,这也许就是为什么禅修的时候,只有忘记自己和周围物质世界的存在,达到忘我的状态才能享受精神的愉悦。

  读这本书的过程内心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是因为没有物理学基础,要不是作者用一些比喻来解释我几乎是一点看不下去的;另一方面我阅读的`过程中一直在产生对未知世界的恐惧。现在有点明白为什么很多研究心理学精神病学哲学的人会有点不正常了:在自己没有牢固的世界观体系的前提下去深入研究新的理论是很容易让自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甚至会有走入邪教徒的危险,作者也在书中说好几个患者都有邪教主的潜质,但是在已有的坚实的世界观体系下是很难获得突破的,因为用已知去解释未知,用已知去开发未知本就是互相矛盾的,就像我们用三维的理论去理解四维是不可能成功的,就像用男人的思维去理解女人只能是徒劳,你家的小狗狗永远也不会知道你今天早上不高兴是因为你昨晚失恋了。人类真的很渺小,从地球几十亿年的历史来看,现有的认识也许只是天书中一个标点而已。

  作者最后用"人生若只如初见"来结尾,是因为作者在接触精神病人的过程中对世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迷茫,学的越多,疑惑越多,虽然一直在不停的思考和学习,也有了渊博的知识,可是总没有一个结论,总不能形成一个足以说服自己的理论体系。作者为此抑郁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读到纳兰容若这句诗:只要能对未知世界保持着敬畏之心和尊重之心,给自己一个尝试着去了解、辨析的机会,给自己思考和探索的可能,这不就是自己的初衷么,至于能不能找到最终的答案,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

  疯子在左天才在右读后感 2

  这本书最初是孩子向我推荐的,他说这本书启迪了他的思维。当时没有看,只是觉得这本书的名字很不错,很符合我们的认知:我们生活中的确有很多痴迷于自己事业,或对某事某物着迷的人,他们每天乐此不疲,被我们称作"疯子",行为表现与疯子无异。——兴奋、专注、不知疲倦——这种状态,天才与疯子是一样的。

  但正如鲁莽同勇敢一样,疯子与天才还是有本质区别的:疯子没有元认知能力,不能觉察自己的行为,没有自知力。有时他们就像一辆飞跑的汽车——是失控的那种,而不是在高速公路上的那种。

  前些天,孩子把书从网上买了回来,我才有幸拜读。作者用精彩、凝练的对白,把这些疯子刻画的淋漓尽致,让读者看到了这些特殊群体的另类人生,让读者领略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几乎"天衣无缝"的思维……也许作者的角度不同,作者更关注的是这些人最"精彩"言语行为,而极少去关注形成这种心理的原因,这很容易让人觉得:这种非常心理似乎是天生的,他们的"思想"似乎是超时代的。

  但心理是脑的机能,人是社会的反映。大家都熟悉的"狼孩",之所以表现与狼的行为无异,就是由于这个孩子出生后,生活在狼群中,被狼"教养"的结果。范进疯了,他的思想离不开八股文;当代的疯子,怎么也不可能是因为中了封建主义的毒害。心理问题的出现,无论从客观上看(认知心理学),还是从主观上看(精神分析),都是有原因的。他们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一定是生活在他们大脑中,埋下了足以控制他们灵魂的种子。我们只有顺藤摸瓜,找原因,寻真相,才能正真地去帮助他们,才能让更多的人避免陷入心理障碍的陷阱。

  就疯子与天才所表现的"专业水准",还是有天壤之别的。就像书中让那个想象"思维虫子"的少年一样,在为他安排的量子物理考试中,"结果很糟"!他们所表现出的思维或是线性的,只沿着一条线思维;或是单向的,只能向一个方向思维;或是发散的,无法专注于自己的意识;或是点状的',把一个点想象的比地球还大,以致压垮了自己的思维……就知识结构而言,他们的思想并没有超越霍金,也没有突破多重宇宙理论;他们的想象力,并不比科幻小说家丰富多少,不同的是:他们似乎钻进了黑洞状的牛角尖,自己意识的力量很难把他们拉了回来。

  还有几位很特别的,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那位可亲可敬的、每天陪着去世大爷的大妈;执着传承千年原生宗教的萨满。这些人,则更像是天才,幸福生活在自己的信仰中……

  总结一下我的看法:对于不是研究心理学的读者,这本书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另类的世界;对于研究心理学的读者,这本书也许只是一个起点。

  疯子在左天才在右读后感 3

  倘若让我说实话,应该很多人看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以后,都觉得自己是个精神病人,不觉得是的也会质疑自己。有点隐喻,有点刺激,天才与疯子只在一念之间。那些进入精神病院的不单单是普通人,也有很多高学历和某个领域的专家,更是还有精神科医师。如此有质量的精神患者,说着还貌似符合各种哲学逻辑原理的观点和想法,让人不自禁地认同和站队。

  你在追求什么?在满足了物质条件后的我们,更多注重精神层面的东西。宇宙之大,你若想要彻彻底底地征服,说句比较绝对的'话,那是完全不可能。要么就是进了精神院要么就好好地把好奇心藏在内心不要示众。我想起旧约圣经的一个故事,人类的先祖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肥沃土地上子嗣繁荣,物质异常丰富,这时就想要建造一座巴别塔通往天上,以传颂自己的名誉。上帝迁怒于此,于是让这些建造的人完全互不听懂语言,不能进行沟通,结果这通天塔也就无法建成。看着是不是有点相似之处?不管是趋于好奇心,亦或是心灵空虚想要知道自己在宇宙中是个什么样的位置,还是为了进一步发现宇宙的更多奥秘,无非都是自己不满足的驱动下,想要得到更多的答案。没有什么天才,没有什么疯子,都是一个正常人,有的人想得多些,有的人想得少些,有的人转牛角尖偏执于一个答案,有的人放宽心态,更愿意只是活在当下。这个世界,承认的是宇宙很大,人的脑力开发还有巨大的空间。这不就得了,不管有没有上帝,未解之谜如此之多,人类的智慧如此有限,我们只是沧海一粟,如此渺小,有什么理由不多谦虚和恭敬呢?一个个被认可的学术观点和说法,难道就一定是最准确的定义和原理吗?最早的地心说不也在后来被推翻了吗?人类是猿猴进化来的不还是大有争议吗?不要为自己所知道的一点东西沾沾自喜。疯子未必真的就是疯子,天才也未必真的就是天才。眼睛所见的都未必是事实的真相。

  人生若只如初见,爱是永不止息。

  疯子在左天才在右读后感 4

  很久没有好好的读一本书。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谁也不能免俗的什么都“快餐”化了,我几乎忘记了完整的读一本书的感觉。虽然从来没有放弃阅读,但网络小说鲜有精品,难得看到一本自己喜欢的文字,很多只是流于一种消磨时间。我几乎觉得我快要废掉了。当无意中一个90后跟我推荐这本书,广东省社保网又看到他在文末写下的片言只语,让我大为诧异,于是一冲动立马下单购买。好在不悔。

  初读这本书,我也像那位男生一样,在每一篇的文末加上自己的感受,每每被文中人的话逗得乐不可支。我把这里的对话看成了一篇随笔,偶尔也会为自己的机智暗自得广东省社保网意。但是慢慢的我笑不出来了,有一种情绪让我微微不安,我发现我会跟着他们的话思考,会认同,会禁不住的想要去查询我所不擅长的一些东西,不知不觉间,我似乎变成了“他”或“她”的同类!

  我感知他们,跟随着他们思想的花在他们的时空里穿行,如果忘掉他们所处的环境,忘掉他们的身份,忘掉他们间或的“不正常”,你会忍不住喝彩,点头,或者把酒畅谈。

  想想吧,有本书教导我们,偏执狂才能生存,他们却因为偏执而被关了起来;也有人教导我们,专注专业才能成功,他们思想的火花注定没法公之于众广东省社保网,以彼之名,既便百年后的历史如他们所言。

  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玛雅文明的探寻和论述,因为我经历过2012那个甚嚣尘上的世界末日说,所以更能明白他探寻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深入浅出的说明,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通透。虽然他们的探寻可能终不过是只属于自己的一种自言自语,之后也不过如一片落叶杳无踪迹,但现在有了这本书,保不齐哪天有哪广东省社保网只手无意中翻动并看到了这篇文字,并惊为天人而得以传世呢。

  人生若只如初见,愿鸿蒙初开,赤子之心永不蒙尘,双眸清灵通透,世事简单不染铅华,你我小径相遇,洒然一笑,期待施施然得遇于另一端的惊喜。

  人生在世,百年孤独,挣扎呼号,在灵魂的深处,与另一个自己,不期而遇。

  疯子在左天才在右读后感 5

  天才在哪,疯子在哪?

  没有用太久的时间,就读完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之前就听说过这本书,这回趁着有实体书,通读全书。

  读之前就大概了解本书是讲述精神病院里病人的故事。精神病院是神奇的充满神秘感的地方,感觉不会像医院那么神圣,也不像医院那么阴森,共同点是人们不会想进去待着,但精神病院会有神秘感吸引人想揭开一角窥探一下。

  有些疯子并不是真正的疯,他们是真正有高智慧的人。读完本书,总让人有这样的感觉,仿佛在病院里的人,是掌握大智慧的人,因为自己不同世俗的'举动,而被误关进来,里面很多内容讲述高深莫测的世界观、科技观、生命观等。我记得有被外星人抓走监控地球的间谍人;有从未来穿越回来的旅行者;有人研究古代文明否定过去;有人研究科学技术否定现在,这些人让人感觉需有很强的逻辑及丰富的知识,怎么能被认为是疯子。

  有心灵感应的双胞胎,有多重人格的他她他,有人看所有人都是各种动物,有人在平静的屋子感受到大风的侵袭,这些人的奇怪想法似乎没有那么的高深,但却也让人无法捉摸,一些无法去想象的事情,却真实的感受在他们身上。

  看完本书,真的没有办法去下定论,如果你想到的事情和书中人物想法一致,那自己是不是要应该去医院看一看呢?

  疯子在左天才在右读后感 6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一本国内真实精神病人访谈手记。

  可能有些人一听到“疯子”这两个字都会避之不及。可这本书的作者——高铭却不这么想。他为了得到“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的答案,询问过许多人,但谁也说不清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还有人十分疑惑他为什么要费尽心思地去想这个问题。

  就在他为此困惑不解的时候,某次听一个身为精神病科医生的朋友说起了一些病例,顿时想到,我们为什么不能去问精神病人,或者说我们眼中的“精神病人”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呢?他带着复杂的心态,开始接触这个特殊的群体。

  “精神病人也有迥异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有喜欢滔滔不绝的,有没事找事的,有沉默的,有拐弯抹角的,这点跟大街上的众生相没什么区别。但是他们会做些我们不能理解的事情,会有我们从未想到的观点。他们的世界观令人匪夷所思,他们以我们从未想到过的角度观察着这个世界。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精神病人难以沟通的原因吧。”这是书中对精神病人的描述。

  读罢此书,我觉得:天才和疯子的区别就在于他们的观点是否被大多数人认可、证明。每一个天才在不被认可,不被接受的时候,不就是人们口中和心中所认为的“疯子”吗?

  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就是因为和常人观念的.不同,或是当时的科技水平无法证明他们的理念,而被误解、被处死。像乔尔丹诺·布鲁诺,他就是因为宣传了与当时大部分人所认为的地心说背道而驰的日心说,所以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疯子,被宗教裁判烧死在鲜花广场上。但到后来,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或许,有些所谓精神病人的某些理论,会在将来有所证明。但在不被证实之前,他们,就是人们口中的“疯子”。

  天才之所以是天才,是因为他们的理念被证明且被人认同。而所谓“疯子”,也许只是因为人们无法理解在他们看来匪夷所思的观念罢了。天才和疯子之间的关系,就像左和右,仅仅只有一步之遥。

  用高铭在书中所写的话“我只觉得这本书是一扇窗,能让你看到更多、更多的世界—其他角度的世界。我也希望有一天你能够很坦然的说:‘让我来告诉你,在我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疯子在左天才在右读后感 7

  首先,我承认我自己是个对奇特想法充满好奇的人。我佩服所有逻辑性缜密,具有个人思想的人。所以当我看到这些生活在自己世界中,拥有着支持自己活下来的信仰的不同人群,我内心觉得神奇和兴奋。我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突然看到原来有这么多人在对这个世界进行分析和思考。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坚不可摧的精神体系。

  经过一天的时间我把这本书大体看完了,说实话,我佩服故事中每个人,不知道是不是我自己的天真,我觉得其中的一些人真的是让人敬畏的。他们的理论,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以及他们对自己的定位几乎都是清晰的,对于那些偏执的人,我甚至有点惜惜相惜,可能是自己也是个固执的人的原因。但是,我更加……可能是羡慕他们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即便不被普通价值观所认可,但是他们仍然自信的坚持着自己,也许正是这种执念才会让所谓的普通人觉得他们不正常。

  不过,以不同的角度看的话,可能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正常人吧。每个人的精神不一样,所以更加不可能得到统一,所以从不同的视角来看世界的话,都会得到一个不同的结果,那何为正常,何为不正常又该怎么划分呢……

  这是我第一次想要在看完一本书之后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我知道看这样一本与常人世界观几乎不一样的书籍之后,肯定会有很多想法。我也知道,肯定不止我一个人看过这本书,我同时也想知道其他看过这本书的人的感受,可是我还是想着先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之后,再去看其他人的想法吧。我本身是个容易被干扰的人,我怕我因为看到其他有说服力的观点之后而忘掉了我自己的最初立场。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将自己的理解立下字据,然后再结合其他人的观点进行对比,以提高自己的境界。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笔者的知识面,涉猎之广让我深深震惊,笔者和患者的交谈中所涉及的话题很多,不过其中笔者几乎都能讲出一二,我真心欣赏。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基于物理理论的几个故事,关于四维空间、平行宇宙、超弦理论等这些概念激起了我的好奇心,让我觉得研究这个物质世界是个如此神妙的事情,当然也激发我对这方面的知识的渴求。让我最羡慕的是其中两个天生异禀的人,一个是能模糊将人看成的动物,一个是能看到天空不同的颜色(具体故事题目记不住了)。让我最震惊的是三个小猪的故事,讲的是人格分裂的情况,关于人格分裂我一直都觉得是件不能理解的事情,我也没有在现实中见到过,所以还是不能理解两个人格在同一个身体中存在,而且还能进行交流,想想就觉得恐怖。

  其他好像也没什么想写了,之前一直都是自己在自己的视角范围内看世界,如果真的能从不同角度去看的话,可能真的会有全新的世界观吧,加油,共勉!

  疯子在左天才在右读后感 8

  今天要分享的书叫做《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这本书讲述了作者高铭与不同类型的精神病人交流的过程。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也像接触到了这些人,加上自身的想象力,这些人还挺鲜活。书里的一些精神病医师说过,不要去深究精神病患者的言论,听听就过,不然说不定你就是下一个精神病患者。但当我看完整本书之后,回想那些精神病患者的言论,有时会觉得那些言论真的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

  正常人被评判为正常,是因为各种观念思想与大数量的人群相同。正常情况里你不会因为想得太少而被说不正常,而你可能会因为想了别人都不会想的事情而被周围的人觉得不正常。

  “大家都这样啊,你想这么复杂干嘛,你有病吧?”

  每个成人的视角之间尚且存在区别,更不用提我们和与我们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们之间视角的差异。孩子很难以我们看问题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我们也很少以孩子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你也遇到过“妈妈觉得我冷要穿秋裤”、“妈妈觉得我这时候不应该谈恋爱”等等类似的时候,但你不一定会照做,你已有了自己的判断。孩子是还小,尚且需要我们的引导,但是过分的干预,会不会限制孩子自身的成长呢?

  我们在以成年人的视角告诉孩子什么东西重要、什么该记该学的时候,孩子们不一定能接受。这个该学啊,考试会用到的,那个学来干嘛,能给试卷加分么?归结到学习动机,是“我想学知识”,还是“爸妈和老师觉得我应该学知识”。所以很难说偶尔你在讲什么东西的时候,学生心里也在想:老师有病吧,这种事情想这么复杂干嘛?

  换位思考,不管在哪儿,不管对谁,都是一项很有用的技能。

  书里有一段话:“捉一只虫子,放到另一棵树上,它不会在意,它会继续吃,继续爬,它不会认识到周围已经不同了,它也不在乎是不是一样,有吃的就好。”

  这是一只被放到另一棵树上依然只顾吃东西的虫子。我觉得说是说虫子根据自己的本能只管吃,而不在乎自己在哪棵树上,其实也可以引申到人身上。

  人有时候也像这只虫子,那“本能”就变了,变成了长时间来被外界灌输的观念,别人都这样,那我也这样。这或许是人融入群体自保的一种方式,但是完全如此的话,身边是一批又一批一模一样的人,又有什么意思呢?

  一些学生也像这只虫子,“本能”是老师或家长给予、灌输的——“你不要想太多,照着我教的'学。”学生提出的一些想法被外界以不正确的方式处理,久而久之,他遇到事情的时候不知道自己该不该想,该怎么想,想的东西对不对,最后索性不想,反正会有人讲的。儿童的创造性就此被抹了个干净。

  遇到问题,大家把处理的方法都给了孩子,怎么做也示范给了孩子。以后遇到问题孩子能否自己将遇到的问题转化为学习过的问题,然后选择怎么做,此处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路。如果把其他路都堵死只留一条应付考试的路,这时候,到底是学到了知识,还是成为了机器?

  当人的多样性和创造性被错误地引导以致被抹平之后,它就变成了虫子,外界怎么说,他就怎么做,失去了自主思考的能力。

  教育里,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包容和正确且适当的引导很重要,把握得好,孩子的未来或许会更加有个性。老师和家长都需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才能对孩子很好地负责。

  疯子在左天才在右读后感 9

  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睛去看云,用风的眼睛去看风,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石头的眼睛去看石头,用大海的眼睛去有大海,用动物的眼睛去看动物,用人的眼睛去看人。

  为什么小孩子不喜欢逛街,试着蹲下来和小孩子一个高度,你看到的只有不同的腿在向前动,商店里面也只有衣服的支架。当孩子要求你抱抱的时候请抱起她,让她看到和你一样的世界。

  很久很久以前,我听到过一个故事,有个精神病人拿着伞蹲在草坪上,别人问他,他说我是一个蘑菇。当时我并不理解,觉得就是精神病,怕是傻掉了。但当我看了这篇文章,我才知道他只是站在蘑菇的角度“对话”蘑菇。

  这篇文章写一个女生会模仿任何一个人,语调,语言,动作都像极了,一个老人或或者亲近的人。她说:“我开始想了很多办法,最后决定还是用这个最笨的办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换个角度看。不过,这个换角度,要复杂的多。因为要换角度看的`不是一件事,而是整个世界!最开始我先是慢慢观察别人的细节,然后记住那些细节的特征,再然后开始试着模仿别人、体会对方为什么这么做。说白了就是变成你模仿的那个人。模仿的时间久了,会了解被模仿者的心态,进-步,就会学会用对方的眼睛去看事物了,如果掌握的好,甚至可以知道对方在想什么。”

  疯子在左天才在右读后感 10

  当我决定结束的时候,就拿出预先准备好的苹果,把苹果洗干净,看着果皮上的细小颗粒觉得很陌生,愣了一会儿,试好咬下去....我猜大多数人不知道苹果的真正味道!我告诉你吧:用牙齿割开果皮的时候,那股原本淡谈的清新味道冲破一个临界点开始逐步在嘴里扩敢开,味道逐渐变得浓郁。随着慢慢地嚼碎,果汁放肆地在舌尖上溅开,绝对野蛮又任暴地掠过干枯的味蕾....果肉中的每一个细小颗粒都在争先恐后地开裂,释放出更多苹果的味道。果皮果肉被切成很小的.碎片在牙齿间游移,味道就跟冲击波一种技向嘴中每一个角落...苹果的清香伴随着果汁滑向喉咙深..哪.冲刷过的味蕾几乎是虔诚地向大脑传递这种信息...所有的感官,经过好几天压被遗忘后,由精神、感觉统驭着,伴随着一个苹果,卷土重来!嘖贖,现在想能来我都会忍不住流口水。

  读完这段,我细细咽了一下口水,似乎品味到了苹果的果汁在口中四溅,流入喉咙进入胃中。把自己放进了一个房间里面,没有电,只有水,刚开始可能坚持一天就会饿,也会渴,慢慢的你会忘记食物,忘记饥饿,也不知道食物的味道。慢慢的就不再觉得食物有任何诱惑力,困了就睡。

  这个精神病人五天没有出门,他的家人都以为他出事了,便四处寻找。于是“我”到了他的家中,与他聊天。我和他聊完之后回家看着苹果,想着他说的这段话。可能只有到了口中无味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苹果本身的滋味。

  读到这的时候请你咽下口水,然后看着家中的苹果,细细思索上面写的试着咬下去......

  疯子在左天才在右读后感 11

  机缘巧合读了同事的这本书,看完的感觉有几点:

  1、记忆比较深刻的事件有学习古人闭关的那位,还有把世界比喻为果冻的那个,原因吗?大概我是很认同的,我也觉得当自己真的闲下来远离手机等一些东西,意识真的会有一些改变,这个结论就像是解释了生活中的某些时刻,但具体的时刻我也记不起来了。而且我也特别认同《教父Ⅲ》中教父中风在医院说的.话,"我觉得我的头脑现在变得聪明了,当我要死时我会变得绝顶聪明"。可能是当身体比较衰弱的时候我们的意识更能集中起来。再来是那个厉害的姑娘,她的那个理论我的理解是世界万物都是有关系的,各种各样的关系、抽象的现实的.....而我们的意识就是果冻里的气泡是指我们的意识还无法认识到全面,只是整体世界的一部分(根据实践和现有的科学技术认识到的),这个结论很好理解啊,就想象下我们的古人,他们那时没我们的技术认识世界,所以就有了各种理论(针对各种无法说明的现象的假设),说不定现在的一些理论跟那时也是一样的。

  2、很佩服这些人,我指的是那些在某些领域有深入研究的一些人,应该说是佩服他们的执着、专注,像是四维虫子、玛雅文明的研究者、去过时间尽头的教授等等,都是那种专注并有个性的人物,很钦佩。

  3、再就是我自身了,我本身对这世界就没有框定性的定义,因为我对这个世界还有好多不了解,所以了我其实跟作者一样,希望对这个世界有个了解,很感谢作者能带来这么特别的角度去了解这个世界,很震撼也很有趣,相信作者是辛苦的(交流的对象其实挺可怕的)。受作者影响,我会继续去探索这世界,以任何方面、任何角度、任何思路去思考,我会很感兴趣能这样去做!

  疯子在左天才在右读后感 12

  这是一本努力从精神病人的角度去感受这个世界的书籍,作者别出心裁的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和各种精神病人交谈,了解他们的想法,并把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叙述。

  这是一本有魔力的书,它使人们深刻的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和这些神经病人究竟有着怎样的区别?

  说实话,我佩服故事中的每一个人,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天真,我觉得其中一些人实在让人敬畏。他们的理论,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以及他们对自己的定位几乎都是清晰的,对于那些偏执的人,我是惜惜相惜的。我羡慕他们,他们即使不被普通价值观认可,但他们仍坚持的相信自己,也许正是这种所谓的执念才会让他们在我们的眼中显得不正常吧。

  不过,以不同的角度看的话,可能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正常人吧。每个人的精神不一样,所以跟不可能得到统一,从不同的.视角来看世界,得到的都是不同的结果。那么,何为正常,何为不正常?

  书中不乏有一些古怪离奇让人啼笑皆非的案例,比如说一个男人坚信女人是这个世界上最恐怖的生物并一直恐惧着她们,又比如一个女人自称自己曾经被外星人绑架过,还有为了获得已能而进行开颅手术的狂人等等。但引其我最多关注的,还是那些与本书名相呼应的案例——与天才有着一线之隔的疯子!

  这些人,说是疯子也不为过。他们有着让人不可思议的想法和坚持,有些特点几乎可以用荒诞来形容。他们有的像是蛊惑人心的邪教教主,有的像是蹲在路边以为自己是蘑菇的痴呆,有的像是沉浸在自己世界的空想者,还有的,拥有谁也不相信他们会拥有的能力。除了最后一种人难以分辨真假以外,其余的人都有着一套自己强大而牢不可破的世界观,你甚至无法用现在已知的理论去辩驳他那看似荒诞却又逻辑紧密的推理,这也是很多人去治疗别人的精神疾病而却被带上歪路的原因。很多这样的案例给我带来巨大的震撼,我承认他们的观点很荒诞且很脱离实际,但是不得不承认他们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和我们不一样的世界。这个世界有着严密的逻辑,甚至与现实世界接轨,你无法去辩驳,去纠正。看过这本书,你会对他们产生深深的同情和敬畏,就好像是为了不让这种太过出格的世界观在这个世界散播开来,我们把他们单独的隔离开来,否定他们的观点,否点他们的世界,他们的一切,把他们称呼为——疯子。

  是的,我们否定了他们,但他们坚持自己的观点,所以他们只能在那里,一个被隔离开来的地方。里面最让我感到心痛的是两个孩子的案例,他们两个都是天才,只是天才的成分中夹杂着灵异。一个在物理方面有天赋的孩子自称自己能感觉到四维虫子,所以不断地在物理学上探索,想探索这种超越三维的非物质性生物。另一个孩子拥有极高的智商,但是能看到好运,和厄运的颜色,并且经常做一些不被父母理解的举动。其实不是这样,作者努力跟她沟通后发现这些举动看似无理取闹,其实有着比成年人更多的思考。

  书中始终贯穿一个观点,那就是:我们不理解的东西,不要轻易下定论。作者所探寻的,是这个世界真实的面貌。他以为,人类迄今为止所了解的世界,不过是盲人摸象,只不过是,盲人依旧是盲人,即使再怎么摸,他想象中的大象也许就只是一堵墙或一根旧麻绳罢了。人类也有自己的思维局限,但突破常规的思维——或者病态思维,也许可以突破困境。从本质上说,生物体是一个病变的过程,思考的病变,很难说不是另一种病变。

  精神病人和我们眼中的世界不同,但是他们和我们一样有着自己的欢乐与悲伤,有着自己的心理活动,请给他们一些尊重,尊重他们的思想,尊重他们的信仰!

  疯子在左天才在右读后感 13

  现在想看的书,一类是经典,一类因种种机缘而来。巧的是,近来有两位朋友分别推荐了关于精神分析方面的书,一本是朋友和我交换了看,一本是朋友直接网上买了寄给我,而且都说看完了要交流。这几天抽空就看,在新年第一天的下午看完了其中一本。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一本关于精神病患者的访谈录,如果不是朋友推荐,平时不会接触类似性质的文本。有时看到朋友的荐书,特意找来读,也是觉得朋友喜欢这本书一定有他的原由,最起码反映了他的阅读趣味和近阶段的所思所想,如果深入一些,从一本书甚至可以了解阅读者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想了解一个人,去读读他喜欢的书,应该会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我知道,朋友对这本书情有独钟是因为她一直在探索灵性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她苦苦思索,已经困扰了很久。本来,我对她的'状态还是有些担心的,怕她想多了,过于执着,对自己会造成伤害。不过,今天看到她的微文,看到她说“未来我的每个选择都会更温和一些”,我放心了。她已经在学习放下,尽管还有一个过程。

  在人世艰难跋涉,每个人的精神生活史都是一部恢弘隐秘而艰难曲折的长篇巨制。有的人破茧化蝶,有的人一生深陷黑暗混乱的精神迷雾。我是个经验主义者,喜欢从生活中去体悟人生百味。我的所有情感体验和生活体悟都必定是从生活中来,一般不会脱离了既有的经验去清谈纯粹的精神生活或去思考很多哲学层面上的问题(事实是不具备这种思辨能力)。哲人说:“未曾长夜痛哭者,不足以语人生”。我也曾走过一段灰色时光,封闭在自己的小天地中,兜兜转转,无比困惑。回想那个阶段,是因为认识了一些朋友,是接触了文学和艺术,体悟到人性的美好,生活的美好,慢慢地才找回了最初对生活的热爱,把自己救了出来。其实我也把很多心力用在了认识自己、探索自己、找回自己的过程中。现在的自己,不能说最好,但已经能做到和内心深处的自己和解。我们要想和外部世界和解,必然先要做到接受自己,和自己和解。

  世界上有很多事是我们所无法理解的,就如书中很多精神病患者的症状,他们的内心世界,比我们常人更丰富、更多元。很多人也许并不是真的病了,是因为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精神力量更强大,我们以常规思维和心智无法理解罢了。对此,我们不必要一定非要弄懂它,事实上,最高明的精神病医师也不可能全部弄明白。在我幼年时期,曾亲眼目睹家中发生过一件灵异之事,当事者是一位客人。我的一位堂姐,体质较差,早先回娘家时,身上经常会出现奇奇怪怪的情形。只要旁人看明白,请人喊几声话,一会儿就好了,她自己一点都不知晓发生过什么。那时候,因为村子里发生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父亲还曾被村人请去“驱魔”,晚上走到漆黑的荒野中焚烧纸钱“送客”,还真管用。据说是因为父亲胆子大,火气也大,压得住邪气。但是不知为什么,成年后我再未听到或看到类似事情发生。这里面,是心理作用、是迷信、是精神疾患,还是真有什么,我并未想去深究,也不会影响我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我尊重科学和理性,也对未知的世界,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包容之心。

  探索自己固然是一件非常必要而且严肃的事,但如果没有强大的思想体系和逻辑思维能力作支撑,我不建议想太多、走太远。那绝对是一场冒险。

  拉拉杂杂写了这么多,就算是读完此书想和朋友交流的想法吧。

  快乐地度过每一天,祝福你,朋友!

  疯子在左天才在右读后感 14

  看到这本书的第一眼,我就想到了一部电影《美丽心灵》:影片讲述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但却在博弈论和微分几何学领域潜心研究,最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数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天才与疯子的区分标准是社会制定的,正确与否,也只是公知的理解而已,真理不必然掌握在大众手中。天才之为天才,必有其对某一事物超乎常人的偏执与痴狂;疯子之为疯子,也只是其内心的深爱与痛苦不能得到理解。◢

  作者高铭从精神病患者的眼中为我们展现世界的另一个样子,相信每个人都曾这样怀疑过: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看到的就是世界的全部么?那些无法解释的神鬼灵异超能事件全部只是迷信么?自然科学对世界的解释已经得到终极答案了么?科学与迷信之间有确凿无疑的分界线么?"伪科学"之为伪科学是因为它的迷信还是因为它无法被科学所否定?没有被证明是正确的东西就一定是错误的么?不要忘了,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之前,伟大的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地心说"已经统治地球1300年了。天才与疯子的评判标准,不是事实,而是人心。

  本书50个案例大概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最常见的精神病,比如妄想症,精神分裂症,最容易理解的就是某人的爱人去世以后,他却能一直认为爱人还活着,而且是平常饮食起居都在一起,还能和爱人对话等等,这种就是因为极其强烈的爱和无法接受的刺激导致的幻觉,对于此种症状,最好的办法就是理解。如果精神病患者自身是快乐的,而且又不影响他人的生活,我们就应该尊重他,而不是强行的改变,西方还有专门的人权机构来维护精神病患者的权利就是这个意思。"他们没有做错什么,他们只是内心很痛苦。"

  一部分人是因为某些未知的原因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或者总是能梦到别人梦不到的东西。比如有人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做同样的一个梦境:梦到自己一个人住在海平面上,天非常蓝,海非常静,空气非常清凉,可是只有他一个人,每次视线里移动的都只是冰山,耳边的声音都只是海水。那里有十个房间,但是另外九个房间里的都是干枯的尸体。他宁可自己是那些干枯的尸体,也不愿意一个人那样一直等。看到这里我想到了威尔史密斯主演的《我是传奇》:一个人,一座城,对那时候的威尔史密斯来说,最大的希望莫过于找到一个同类,我现在都能回想起史密斯那深入骨髓的孤独感,那种孤独感紧紧抓住他,甚至自言自语的勇气都没有。还有一个患者能记住自己所有的前世,能记住所有的生生死死,能记起自己前世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特别是那些极其痛苦的经历,活着非常快乐的日子,那么多挂念的人都消失了,而他却一次次转世后还能记得,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对于这些患者,我不知道是不是应该用"精神病患者"来称呼,他们承受了常人无法理解的痛楚和压力,日常生活中出现不正常的现象也就可以理解了。每个人生命中都曾有过不能告知的痛苦,不表达不意味着没有,我们看不见不代表我们可以否认存在。

  第三种精神病患者是最神奇的。这些人往往是对物理学生物学match哲学心理学等有独特的认识,他们自己建立了某种伪科学理论体系,之所以说是伪科学,是因为他们是在现有科学的基础上推论出来的,而且是现有科学否定不了的,更神奇的是这些理论可以解释我们现有科学理论解释不了的问题。不管是四维理论还是广义相对论惠勒理论平行宇宙理论超炫理论虫洞概念黑洞概念。

  从绝对四维理论来看,流逝的不是时间,流逝的是我们自己,在物质三维理论上加上时间轴的话,我们自己就像是一个很长很长的虫子,从床上延伸到大街上,延伸到学校超市,延伸到好多地方。因为我们的动作在每个时间段是不同的,所以跨越时间来看,我们都是一条条虫子。从某一个时间段开始,到某一个时间段结束。

  从惠勒理论来看,再加上去年刚刚上映的《星际迷航》,在宇宙中的某个地方,因为多个重力扭曲造成某个平衡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的行星不会公转和自传,自身的重力也被其他重力场吸收掉了,这个行星就会停在那里,那里就是时间的终点。书中的某个患者就坚信自己到过了那里,关键是他能自圆其说,还能让很多人相信他。

  从果冻理论来说,我们的物质世界是有极限的,就像果冻一样,果冻中的一些细小的气泡就像是我们的精神。佛教道教基督教都告诉人们有一个天堂或者仙境,其实说的都是一个精神的领域,但是只要精神是受制于肉体等物质世界,人类就不可能超脱出果冻这个物质极限进而到达无限的精神世界。精神存在于不存在之中,存在于无物质之中。我想,这也许就是为什么禅修的时候,只有忘记自己和周围物质世界的存在,达到忘我的状态才能享受精神的愉悦。

  读这本书的过程内心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是因为没有物理学基础,要不是作者用一些比喻来解释我几乎是一点看不下去的;另一方面我阅读的过程中一直在产生对未知世界的恐惧。现在有点明白为什么很多研究心理学精神病学哲学的人会有点不正常了:在自己没有牢固的世界观体系的前提下去深入研究新的理论是很容易让自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甚至会有走入邪教徒的危险,作者也在书中说好几个患者都有邪教主的潜质,但是在已有的坚实的世界观体系下是很难获得突破的,因为用已知去解释未知,用已知去开发未知本就是互相矛盾的,就像我们用三维的理论去理解四维是不可能成功的,就像用男人的思维去理解女人只能是徒劳,你家的小狗狗永远也不会知道你今天早上不高兴是因为你昨晚失恋了。人类真的很渺小,从地球几十亿年的历史来看,现有的认识也许只是天书中一个标点而已。

  作者最后用"人生若只如初见"来结尾,是因为作者在接触精神病人的过程中对世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迷茫,学的越多,疑惑越多,虽然一直在不停的思考和学习,也有了渊博的知识,可是总没有一个结论,总不能形成一个足以说服自己的理论体系。作者为此抑郁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读到纳兰容若这句诗:只要能对未知世界保持着敬畏之心和尊重之心,给自己一个尝试着去了解、辨析的机会,给自己思考和探索的可能,这不就是自己的初衷么,至于能不能找到最终的答案,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

  疯子在左天才在右读后感 15

  其实开始读《名人传》之前,我是不太想读的,甚至怀着几分鄙夷之情的。因为平时名人故事见得太多了,不就是举一些伟大的事例用伟大的描述表现名人伟大的灵魂吗?对于这些七吹八捧的东西,我还真不大感冒。虽不说古井无波,但也不至于心潮澎湃,因为它们太精彩了,却往往遮掩了名人们完整的人的形象,而把其写成了神,不免有一种读圣经般虚无飘渺感。

  在这个时代,我们感动的能力降低了。

  于是,我撑着头开始读。一行又一行。

  但,我渐渐发现了不同,这本书并不是以往的十分写人九分吹,一分描写,而是通过一个又一个不同的事例,表现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形象,十分全面。

  这无异于一剂强心针,这才是真正能读到我心底的东西。以往的名人们太完美了,以至于有一种不真实的距离感,我自然不会放在心上。

  慢慢的,我终于有了一丝微笑,我看到了名人们的伟大。小气、怪异、敌对,甚至还有几分疯癫。

  对,没错,就是疯癫。

  他们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全无缘无故发火,又会画出或写出或刻出一些没人看懂,最终却又成了流传千古的名作。

  在人们眼中,他们疯癫,他们古怪,他们不近人情。

  但,谁又能说他们是错的.呢?他们不过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仅此而已。

  人们对与错凭判准则是什么?是自己,并没有注定的错与对。在我们眼中,他们疯,在他们眼中,我们疯。我们都习惯于把异己定为错误的一方。

  没有谁对与错,立场与追求不同罢了。

  道家有云:返璞归真乃大道。当一个人无视世俗的眼光,自由自在的成为自己时,他才是自己,独一无二的,而不是人群中随便的一个谁。

  所以他们才是名人,他们才能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所以人们才会眼前一亮,不会看作平常之物。

  平常人,习惯于将自己放在世俗,将自己束缚,让自己站在众人一方,但也不再是自己。自然也不会成为一代名家,因为你与大家没有区别,你没有理由脱颖而出。

  束缚自己,永不飞翔。

  所以,当你见到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时,不要排斥他。

  在你眼中,他疯;在他眼中,你俗。

  而悲催的是,结局,往往是他站在时代之巅;而你,浸沉在人海中。

  不要怀疑,看看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就行了。你有资格与其比么?

  天才便是疯子,疯子便是天才;因为他们判断标准无异:与众不同。

  所以,想成功,先成为你自己。

  疯子在左天才在右读后感 16

  一步很近,我轻轻一跨,就是一步;一步很远,我走了无数步,却依然跨不过面前这道鸿沟。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2010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高铭。

  该书以访谈录的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深刻、视角独特的所思所想,让人们可以了解到疯子抑或是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

  就如高铭受采访时所说:“有人说这本书有意思,我觉得这本书不好玩,我在写一个大悲剧。他们知道很多东西很了不起,但是他们没有释放出来,你不能了解到他们的目的。我跟他们接触很多,并没有看不起他们,我很尊重他们的存在,但并不代表我认同。”

  当看到这句话时,我删掉了之前对这部书籍的书评,不为什么,只是我感觉这本书不一样,我要尊重作者,我更要尊重这本书,同样我也不能写爽文来取悦你们——亲爱的看客。我重新回顾这本书,我要从他的角度重新认识这本书。

  本职工作是影视策划的高铭,2004年纯粹出于好奇,开始接触精神病人,带着复杂的心态,他开始接触精神病人这个特殊群体,从一个正常人的角度窥探精神病人的非正常世界。4年里他密集接触了一百多号精神病人,把大多数空闲时间都搭在这上面。就像有的人喜欢去K歌、泡吧一样,与精神病人聊天成为他的乐趣。

  我对待这部书有着不一样的感情,已经很少有人可以用四年的时间来构造一部书籍,更很少有人用不一样的方法来让我们认识那些被我们遗忘的“天才”。

  2010年2月出版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内容更是引起了剑桥物理研究院等机构的关注。

  这也算是对高铭先生四年沉淀的一种回报吧。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一本很神奇的书,从那些所谓“疯癫”的话语中你或许能得到对自己世界观的一种启迪和思考;这是一本很神奇的书,虽然是国内第一本具有人文情怀的精神病患谈访录,但内容却涉及生理学、心理学、佛学、宗教、量子物理、符号学以及玛雅文明和预言等众多领域;这是一本很神奇的书,就像书目导读中说的一样:你会不会觉得这个世界不对劲?一切都好像有点问题,但是又说不清到底什么地方不对劲,看不透什么地方有问题。有些时候会若隐若现的浮出来什么,等你想去抓的时候又没了,海市蜃楼似的。你有时候会明显的感觉到问题不是那么简单,每一件事情,每一个物体后面总有些什么存在,而且您可以确定很多规律是相通的,但是细想又乱了。这个世界有你太多不理解的,就像隔着朦胧的玻璃看不清一样,你会困惑到奔溃,最后你只好用哲学来解释这一切,但是你比谁都清楚,那些解释似是而非,不够明朗。

  就像高铭所说,这部书是一个大悲剧。

  在这个让我们置疑的世界里,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是在询问着自己,询问着这个世界,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循规蹈矩的接受命运给我们的'一切。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不再询问,而作者笔下的这些人,往往过于偏执,高铭用他们的偏执,给了我们一个血淋淋的讽刺。

  当所有人不再追求真理的时候,这不是最大的悲剧吗?当一群人真实存在却不被我们所接纳和认同,这不是一种悲剧吗?

  天才与疯子仅在一线之间,而我们就在这条线上逐渐“平庸”。

  什么是“天才”?什么是“疯子”?什么又是“普通人”?我们嘲笑他们的同时会不会被同样嘲笑着?

  这就像三个世界,天才属于一个世界,我们属于一个世界,疯子属于一个世界,虽然互相交融却互相不理解。

  他们偏执,异类,高傲,倔强……在我们眼中,无论天才还是疯子,他们都是怪人,追其原因,不过是他们与我们不一样罢了。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有许多很有意思的情节,例如对生命尽头的理解、四维空间的理解、对真正世界的理解、对永恒的理解,对时间的理解……

  纷呈的观点,看似荒唐费解,天方奇谭,却被这一群非正常人用严密的逻辑语言和无懈可击的原理破解。令人瞠目结舌之余不禁感叹,原来世界并不是我看到的那样!是他们真疯,还是我们根本就不了解这个世界!他们对于自己信念的笃定与专注使他们无限的接近真相,令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汗颜。

  其中有一个患者与作者的交谈彻底“引诱”到了我:

  他陶醉的半眯着眼睛回味:“当我决定结束的时候,就拿出预先准备好的苹果,把苹果洗干净,看着果皮上的细小颗粒觉得很陌生,愣了一会儿,试探性的咬下去……我猜大多数人不知道苹果的真正味道!我告诉你吧:用牙齿割开果皮的时候,那股原本淡淡的清新味道冲破一个临界点开始逐步在嘴里扩散开,味道逐渐变得浓郁。随着慢慢的嚼碎,果汁放肆的在舌尖上溅开,绝对野蛮又狂暴的掠过干枯的味蕾……果肉中的每一个细小颗粒都在争先恐后的开裂,释放出更多更多的苹果的味道。果皮果肉被切成很小的碎片在牙齿间游移,把味道就跟冲击一样传向嘴里中每一个角落……苹果的清香伴随着果汁滑向喉咙深处……天呐……刚刚被冲刷过的味蕾几乎是虔诚的向大脑传递这种信息……所有的感官,经过那些天的被遗忘后,由精神、感觉统驭着,伴随着一个苹果,卷土重来!啧啧,现在想起来我都会忍不住流口水。”

  是不是感觉这根本就不是一个“精神患者”倒像一个美食家?

  我也这么感觉,我已经被他所说的话感染,但当我拿一个苹果放在我的面前时,还没有等到一天,我就把它吃了……

  我也很无奈,不吃不喝也就罢了,拿一个苹果放在面前引诱自己,我是受不了这种诱惑。

  整部书涉及的知识范围很广,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根本看不懂患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但有人问我这本书值得一读吗?

  值得。

  为什么?

  你想了解真实的世界吗?每一个人眼中都有自己的一个世界,但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肯定有一种世界观是相同的,这个相同的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

  就如高铭所说:我尊重他们的存在,但我并不代表我认同。

  以一个“疯子”的思想重新审查这个世界,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悟,或许你赞同,或许你不赞同,但无论与否,你脑海中的世界观都将受到洪水猛兽一样的冲击。

  到那是,你必将重新认识这个我们熟悉又陌生的世界。

  疯子在左天才在右读后感 17

  在《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我读到了这样一句话:那是一个很美的地方,但却只有他的存在。他承受全部寂寞等待着,他是一个孤独的守望者。

  所谓疯,只是我们在面对我们无法理解的人和事而定义的。因为我们的世界,还没有准备好容纳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看完这本书后,且不去仅以常人的角度去评判他们是否真的疯了,但至少有那么一点我可以肯定――有那么一群疯子,是孤独的。

  事实上,疯即是一种痴。无论是对宗教信仰的迷信,还是对某一件事的过分执拗。在“思维虫子”、“时间的尽头”等章节中,我看到了一群物理和哲学天才几近痴迷般的剖析与追问。他们执着于追求自己所坚信的东西,或许从某一个角度而言,他们并不是真的疯了,只是太过痴迷。但站在这个角度上去想的话,我似乎又想明白了一个道理――当痴立于生活则是天才,当痴脱离生活则是疯子。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好书,以对话的方式为我们呈现,让我们用自己的主观去看待疯子的世界观,而作者不做太多的评价。这也让我突然想到了“真正的世界”那一个章节,那个年轻的女孩心里一直自问着:你有没有想过你看到的世界也许本身不是这个样子的?抱着对真正世界的疑虑,她决心试着用他人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于是她开始不停地模仿别人,了解被模仿者的心态以求能用对方的眼睛看世界。身边的.很多人都觉得她被“附体”了,她被认为是一个疯子。可事实上,她也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只是多了常人无法理解的执着。

  真正的世界到底是怎样呢?可能最终也没能得到答案?索性,那个被人称作疯子的思考者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有天你看到我疯了,其实就是你疯了。这句话说不出哪里好,但却在我的心里留下来一阵困惑,久久未能平息。

  这本书里大多数的疯子,都是一群孤独的守望者。他们有着不被常人所能接受的甚至是滑稽的坚信,且不论这种坚信的是非对错,因为我们大多也不过是根据现有的知识水平去评定罢了。我们可以否认乱力怪神,但有谁敢否认外星人的存在?事实上,我也不知道该怎样对待像书中一样的那群人,是该同情还是该嘲讽?但也总不至于去相信支持吧!

  一念疯子,一念天才!一念清醒,一念癫狂!书上说:千万千万别太在意精神病人说的话、别深想他们告诉你的世界观,否则你迟早也会疯的。面对这群孤独地守候着他们的那份执念的人,虽不愿去细想他们所说的,但我想,我愿意去听他们把故事说完,倾听他们的别致的思考。

  疯子在左天才在右读后感 18

  我曾经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那些被关进精神病院的疯子思维混乱,只会胡言乱语。但实际上,那些精神病人其实没有传言中那么恐怖。他们有着只属于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缜密到让你找不出任何破绽的世界观。他们的知识面可能比你要广得多,他们可能精通量子物理学,可能精通哲学……他们总能看到那些普通人看不到的东西。

  还记得,我打开这本书看的第一篇访谈实记,叫角色问题。说实话,我当时觉得我看的是一个短篇科幻小说,一篇读完,给我的感觉只有一个——不可思议。

  这一篇说的是一个妄想症患者,他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他创造,且是为了对他这个主人公产生影响而存在。他的人生如同一本小说,他自己便是这本小说的主人公兼作者,所有的事都会按照他所想的样子去发展。相信你一定会觉得这很荒谬,无法理解。但是,在结尾,作者发现这位患者准确地预测了自己出院的时间。这也就是我上文中说到觉得不可思议的原因。

  如果你看到了这篇访谈实记,那么你将会有和作者一样的感觉——这个患者的世界观坚不可摧。(虽然这只是从这个患者个人的角度)

  我相信,看到这里,你应该也已经对那所谓的疯子有了一定的改观。或许,你认为上面那个患者只是运气好,并不能说明什么。

  但相信我,如果你看完了这本书,你一定会惊异于那些所谓的疯子的智商的.。

  现在的我,对这个特殊的群体充满了敬畏。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独特的、不为常人所理解的世界观是一种创新。他们创新了多种不同于我们的新的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就像大家经常说的,“换一个角度看世界”。

  现在的我们,常常会缺乏这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总听到别人说,只要你能拿一个东西来,我们中国立刻可以给你造出一模一样的。可,这句话听起来总是那么刺耳。

  在科技方面是这样,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总是去打听那些成功的学长、学姐的学习方法,或者,不顾自己的实力如何,坚持和成绩好的同学用同一种资料。到最后,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其实并不适合他们学习的方式方法,导致事倍功半。

  在做题的时候也是一样,我们总是循规蹈矩,却忘了有时候这样并不方便,这也是缺少创新意识的表现。

  在生活中,与人的交往中,我们往往会对同一件事有着不同的看法,我们应该尝试着理解别人的世界、容纳别人的观点。这样既能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又能充实自己的观点,有什么不好呢?

  疯子在左天才在右读后感 19

  在智者的领域中,天才站在左,疯子站在右,那中间是谁呢?——题记

  周末两天,恰好时间充足,我便乘此机会读完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这是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我可从未听说过这类书籍)。作者高铭用了四年时间,接触了数百名“非常态人类”才完成这本着作。

  书中讲述了作者与多位精神病人接触的经历,每一个故事都简单明了,又扑朔迷离。总而言之,它们(故事)清楚到让人感觉身临其境,以致于更加迷雾重重。在他(作者)所接触到的患者中,有研究哲学、心理学、人体、生物学、宗教(主要是佛教)、量子物理学、符号学、玛雅文明的各种各样的人,还有一些多重人格者,“永生者”,“小说”家以及俱怕梦境、细菌甚至是月亮的人。作者的写作水平很不一般,他将每个人物的形象、性格和已知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他们就在你眼前与你交谈。由此可见,作者在收集素材与写作上下了很大功夫,才让我们读者阅读时体会到了一种特别的乐趣。

  读完书之后,多数患者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知识渊博,机智过人。他们中间相当一部分具备了天才所具备的天资,可谓天赋异禀。然而,过人的天赋与他们极端的思想所结合之后,所诞生的便是一个畸形(心理上)天才——疯子。例如:有位少年因研究量子物理学太过痴迷,结果渐渐产生了幻觉(也许他所说的东西真实存在,但我们无法看见,目前的科学也无法解释),最后进了精神病院治疗。还有一位公务员,为了研究玛雅文明及其预言,不惜辞去工作,将全部精力投入研究,时间长了后精神开始出现异常,终于被判定为精神病人。但是,不管怎样,他们的智慧与能力不可否认,尽管在我们眼中他们是“非常态人类”,但这或许是因为他们了解了一些我们所不知的事物,让我们误认为他们有“问题”。因此,疯子即是超能智者,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天才。

  尽管疯子的智慧超于常人,但由于他们思维方式不同常人,甚至会产生危害,所以总要被关在铁门与铁窗的'后面,与囚犯无差。然而一些天才有时也会透露出疯子的影子。如果说疯子是另一种天才,那么天才就是没被关起来的疯子。因此,这让我不禁联想到了一个词——中庸。所谓中庸,就是中正和永恒持久,这是一种为人之道,处世哲学。中庸的智慧,不仅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这恰好填补了精神病人不善于打交道的短处),也是在做人做事上实用的学问。学习中庸,可以让你受益终生,也许中庸之道不能让你成为最聪明的人,但它可以让你成为人际关系最好、为人处事精明的人才,而这样的人才,恰好介于疯子与天才之间。所以,我希望我自己和所有正在努力的人,一定要学会中庸,切不可走两个极端,否则你不是名垂千古便是一事无成,这样对人而言精神压力不是太大了吗?与其这样,不如学习中庸,让自己感受到生活中的乐趣。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成为人才),我将会继续努力,决不偏左或右,笔直地走下去。

  天才与疯子并排站着,中间有条粗线将他们一分为二,而人才便站在这条线上。

  疯子在左天才在右读后感 20

  本书的封面写着『作者耗时4年,深入医院精神科、公安部等诸多神秘机构,得以和数百名“非常态人类”直接接触,最终产生了——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

  第一本这件事不考究,序言中作者也有说接触对象有经过筛选,所以你在本书中可以看到许多个世界,没错,就是世界

  本书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其实三个部分没有什么太大差别),各自再细分成几个小故事,分篇很细,所以不会太枯燥觉得故事很沉重,因为基本上三四页就是另一个故事,大家可以没有负担的尽情翻阅

  另外,本书有句话大意是——对那些患者说的话不要太深琢磨不然会崩溃……嗯……我也是这么觉得的。

  因为有些患者的世界观,说真的,EJ乍一看真的觉得很有道理不是随便说说

  为什么非得用一般人的视角看世界才是正常的呢?你了解这个世界吗?你认为的世界真的是这个样子吗?你怎么证明?你拿什么证明?

  一切都是无法完全逻辑清晰回答完整的问题不是吗?

  所以书中有些患者说的世界观其实不完全错误不能因为他们有缺陷就否定因为有些他们被判定有疾病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其他(虽然那些其他也是因为这些世界观而发生……)有些世界观还很有道理,我想这也是作者选择这些故事的原因之一吧,否则书名也不会是《疯子在左天才在右》(个人觉得许多故事的患者对事件的解读很有意义很有逻辑性甚至有些还很靠谱!

  至于最后作者稍微涉及到自己的问题EJ果断忽略>_<原谅我已经被好几篇与物理学有关的部分绕晕了,虽然通过这种接触方式觉得量子物理学很有趣但是没有完全白话文解释我真的看不懂理解无能啊TAT(其实我觉得作者在文中呈现的与患者之间的问答互动本身就有点不合理......

  另外,整本书唯一吓到我的故事就是『2 梦的真实性』

  在本书后记中有段话我觉得很好的总结了我的想法——很多精神病人都能够快速的找到某种解释作为答案,甭管是鬼狐仙怪也好,物理生物也罢,总是很坚定的就确认了

  所以这本书可推!因为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蛮有自省的价值的(说实话某些社会上的“正常人”还真不如那些所谓的“精神病人”呢

  疯子在左天才在右读后感 21

  题目是摘自一本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面的前言的一句话,当初看完这篇前言的时候,我知道如果放在语文,克里的话,这句话的作用应该是引出下文或提出中心论点,或许是别的,这也不怪,我语文本来就不好的。

  作者说他当初看到这句话时,他有一点立马带上行李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后来他放弃了。至于理由他没有说,他说是由于一种不可抗拒的原因。但当时我的脑海中浮现着第1个想法是没钱。但具体是什么谁知道呢?

  作者说他第1个想法去旅行,而且还生出了无限感慨,从他那长长的情缘就能看出来,而我就没有这种感觉,可以说是什么感觉都没有,心中也伤不起什么感情来,或许是人生的阅历不同,也许是我压根对这句话提不起什么感情来,后来才发现当时我注重的是这本书的故事,在我看这本书时,我关注的是他的故事,而那些类似于感慨总结这一类的,我往往会选择一眼扫过或者直接掠过,不光是这本书,阅读其他书也是一样的。

  “最精彩的其实是世界本身”。当时我回过来慢慢品赏这句话的时候,你会发现文字很美,对我来说组合起来的更美,这句话使我想起了崔万志所说的一句话:“世界就像一面镜子,你是怎样的,那世界就是怎样的”。你是忧郁的世界也是忧郁的,你是高兴的世界也是高兴的,这样的世界不精彩吗?还有世界那么大,还有那么多不知道的地方,对于那些探险家来说不精彩吗?世界宇宙那么辽阔,我们地球甚至整个银河系在宇宙里只不过一颗尘埃,或许连尘埃都不如,这不是很精彩吗?

  或许表达的不够充分具体,当然每个人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有人说过,1000个人眼里有1000个哈姆雷特。也有人说过,每个人读《红楼梦》都有不同的体会,都会把它当做不同的题材来看。如果每个人的.理解都和感触都一样的话,那么这个世界也未免太过于单调了吧,那么世界还会精彩吗?

  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盆地山峰草原,高原森林,多种多样的地形和多种多样的生物。才会变得如此的丰富多彩。才会令那些探险家为此痴迷,不惜自己的生命,为的就是想在那自以为绝美的遗迹上面留下自己的脚印。再一个又一个的险境之中探寻着最美的风景,这大概就是文中的作者想要去旅游的原因吧,想去多看看这个世界。

  世界正是因为多种多样,而因此变得精彩。而最精彩的往往是世界的本身。

  疯子在左天才在右读后感 22

  天才和疯子是个怎样的界定?什么是天才,什么是疯子?在我们大多数个人表面的认识中天才好像就是智商很高,很有头脑的人,而对疯子的界定一般都是说在精神上面有问题的人。他们好像是处于我们正常人的两个极端。《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改变了很多我对这两者的看法。这是我看过最有意思的书之一。喜欢这本书,不仅因为作者轻松的笔调,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展示了的一个自己几乎没有接触过的世界,展示出来的独特视角。

  看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后,我发现疯子不应该被定义为精神有问题、行为怪异的人,他们中很多人有自己的思想,清楚自己在想什么,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自己设定要做的。甚至很多想法是很有科学性的,就像书中的“四维虫子”和“时间的尽头”等节所提到的,患者的思维是很严密的,所讲到的量子力学也是有根有据的,讲述时思路清晰严谨,若是在大学课堂讲,也许会是一堂很生动,很有头脑的课堂,也不会被定义为是疯子在讲。其实换一个角度去思考,为什么当时他们那天马行空的想法不能被理解,也许处于不同的时代阶段,就像在几百年前飞机、电话、电脑型号都是虚幻的东西,但在我们现在这一切都实现了,现在的每一个人都不会质疑这些东西的存在,而现阶段的科学也证实了很多伟大的文学著作家和科学研究家他们所产生的那些想法,爱因斯坦三个预言:1、黑洞;2、引力波;3、爱因斯坦-罗森桥:也称虫洞,这是爱因斯坦还未被证实的预言;他的每一个预言都超越了人类思维的极限,在当时的他被界定为疯子,而现在他是为世界,为人类和平做出伟大贡献的物理学家。尼采是西方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这位自称是太阳的哲学家后来还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梵高也因自己的画风和当时的主流不同而不被大家所待见,后来也进了精神病院。天才若是生不逢时,便也成了疯,但在科学的证实下现阶段都被我们所介绍。

  其实,天才若是生不逢时,便也成了疯子。尽管疯子的智慧超于常人,但由于他们思维方式不同常人,甚至会产生危害,所以总要被关在铁门与铁窗的后面,与囚犯无差。然而天才有时也会透露出疯子的影子。如果说疯子是另一种天才,那么天才就是没被关起来的疯子。

  读过这书之后,学会去尊重不同人的想法,提高自己认识人、物的不同格局,增加生活的乐趣。(王艳宏)

  疯子在左天才在右读后感 23

  像灵魂盘起尾巴挤进躯壳当人一样。想不被人当成精神病,那就必须藏好一些想法,不要随便告诉别人,这样安全了。因为我们的世界,还没有准备好容纳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

  这是我和大家分享的最后一段话了,刚开始的时候我真的会细细品每篇文章,每句话。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天才,他们是敢于把自己的突出的差异表现出来,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一旦出现异类,就会被称为精神病。只有藏好自己的差异,才能和大家通行。

  小男孩在路上遇到了一个老爷爷,给他讲了灵魂的'事情,他不光自己相信,还说通了身边人一起相信。

  “万一只有灵魂知道呢?”

  灵魂这个东西,有没有我不知道。但是我是相信有的,因为当你感受到了你没有看到听到的东西,我更愿意相信这个是灵魂的感受。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更像一个神经病,而非精神病。因为神经病是病,而不是你对这个世界更多的参悟。

  读后感姗姗来迟,有时候心事很重的时候也会看几章节,暂时忘记不愉快,可能看完了也想明白了。

  疯子在左天才在右读后感 24

  第一次接触这类探索人类心理和精神方面的书籍,光看书名,就觉得不可思议,两种极端似的,天才与疯子,就像南极与北极,彼此都是极端。

  书中介绍的是每一位精神病人情况的例子,通过作者去拜访,录音笔记录,谈话,沟通,精神病人口述,形成访谈式记录。读每一章节的文字,仿佛在看天文学,物理学,量子力学,很深奥不能更深入的理解内容。每一种思想都值得被尊重,阅读中,常常使我跳出惯常的`思维,偶尔也会产生共鸣,让我觉得自己好像也偶尔是同类人。比如,有一篇印象深刻,讲述的是主人公常常把人看成动物,可能是月球引力,磁场的作用,我也有类似经验,不过,迄今为止,也就两次,都怀疑自己是不是精神出问题了,哈哈,想想也是给自己思想一次造反的机会吧!

  当你从一个正常人的角度看待精神病人这个群体时,“精神病人”也在审视着我们“正常人”这个群体。

  花了较长时间断断续续阅读,以全新的角度审视并思考自己关心的一切—世界本身的面貌以及生命的意义。世界上的人千千万,事物更迭不息,不管是生命的尽头还是时间的尽头,其实对终究离去的我们来说是没有尽头的,因为正像纳兰容若说的:“人生若只如初见”,所有的美好,所有的不期而遇,都是永恒的记忆。珍惜每一段记忆,每一种想法,它有它出现的道理,只要不是有伤害性即可!

  疯子在左天才在右读后感 25

  以前一直听说《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的书评比较不错,一直没有机会阅读,这几天偶然得知朋友那儿恰好有这本书,于是乎携一本自己的书籍和她交换。

  尽管以前就对书名感到好奇,但看到这本书的封面的时候疑惑依然不解,天才和疯子在我们常人看来似乎是两个对立的极端,但是作者却把他们二者放在几乎平等的左右位置,而中国一向崇尚左手为尊,大概在作者内心疯子虽然位置很高,但相比真正的天才还是稍稍次之。

  翻开书的第一篇仅仅只读了第一段就吸引住我了。书中是这样描述到:"有那么一个精神病人,整天什么也不干,就穿一身黑雨衣举着一把花伞蹲在院子里潮湿黑暗的角落,就那么蹲着,一天一天的不动。架走他他也不挣扎,不过一旦有机会还穿着那身行头打着花伞原位蹲回去,那也是相当执着。很多精神病医师和专家都来看过,折腾了几天连句回答都没有。于是大家放弃了,说那个精神病人没救了。有一天一个心理学家跟他蹲在一起,每天都是。就这样过了一个礼拜,终于有一天,那个病人主动开口了,他悄悄地往心理专家那里凑了凑,低声问:‘你也是蘑菇?’"说实话,在我看到这段描述的时候我笑了,但是也带给了我这样儿的思考:很多时候精神病人之所以被人们判断为非正常人,他们的'一些行为在我们看来非常不能理解,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他们有他们自己充分的理由。

  每一个故事都是以作者和"精神病人"的对话展开的。可以看到很多人的思维逻辑是非常清晰严密的,他们对量子力学的论述、对思维虫子的解释、对多宇宙理论的阐述、对玛雅文明的推断、对宇宙空间的探索……他们的说理十分严密,以至于这些领域的专家都不能反驳他们的推论,他们对生命的思考、对人类文明的担忧无不体现了他们的思想深度,所谓不知者无畏,正是他们善于思考,能够想常人所不能想,忧常人所不能忧的事情,才使得他们的一部分人变得"另类"。

  有一位朋友的故事令我十分感动,他能够清晰的记得自己的前世的生活,尽管他的肉身会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但是他的记忆却是长生的,有些人总是渴望长生,可是长生不老真的好吗?看着自己的亲人朋友都不在了,自己依旧存在,一代一代的独自活着,看着身边的人都是陌生人,没有真正的同伴,没有家人,没有朋友,没人理解,这样很好吗?无数人希望得到永生的眷顾,用各种方式去追求真身不腐,意志不灭,但是没有人意识到,永生,也许只是个孤独的存在。我们的世界有白天黑夜,有春夏秋冬,花草树木有春荣秋枯,这一切轮回是那么的和谐而美丽。蝴蝶的生命甚至只有几天,可是它依然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得那么美丽,活得那么自在,而我们人类很多时候却忘了当下的生命才是最美好的,我们有时候会抱怨命运的不公,环境的不和谐,总是逃避现实而追求天堂,也许天堂可以使上帝感到满意,却不能使人类感到满足。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处很重要的一点是沟通和理解,很多时候因为不理解而造成了误解和冲突,疯子有疯子的思维和生活方式,看完这本书我甚至想说不是每一个正常人都有做疯子的潜质和才华!我们应该用包容和爱的心态对待所有的人,少一分偏见多一份关怀,还有就是,当你认真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你会发现,天才和疯子或许真的只有一线之隔。

  疯子在左天才在右读后感 26

  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这是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不过必须注意的是:看似。

  最精彩的,其实就是世界本身。在好奇心驱使下,作者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和方式,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寻找答案。但是他发现,谁也说不清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

  就在作者为此困惑的时候,某次听一个是精神科医生的朋友说起了一些病例。然后好像明白了一些:明白为什么没人能说清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了。

  道说:这里是人间;上帝说:这里是天堂和地狱之间的`战场;哲学说:这里是无穷的辩证迷雾;物理说:这里是基本粒子堆砌出来的聚合体;人文说:这里是存在;历史说:这里是时间的累积。所有的解释都在这里。

  看来,这个世界是有无数面的不规则体。

  于是高铭开始饶有兴趣地问身边那些熟悉的人:“在你看来,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不过,并没得到态度认真的回答。

  为什么呢?大概因为很少有人想过这个问题,也很少有人真的愿意面对这个问题,因为大家都在忙着挣钱,找老婆。升职……很少有人在乎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更多的人对于这种不忙着挣钱,不忙着找老婆,不忙着升职的行为表示不解,同时还半真半假地表示关注:你疯了吗?

  当大家听到精神病人时,就会想起那些行为怪异,冷血残酷,疯疯癫癫的人。这就是精神病人吗?先前我以为是,后来读这本书时我才发现,有时天才和疯子真的只是只差一步,精神病人之所以被判为患有精神疾病,只不过是他们的世界观与我们正常人(在我们看来我们是正常人,在精神病患看来我们才是不正常)的世界观不一样,与主流的世界观不一样,而我们正常人难以接受他们的世界观,因此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把与我们正常世界观不一样的人界定一个圈,把他们围起来。

  在这本书里,很多都是一些精神病人对于世界的本质的一种看法。里面有一个精神病人使我印象非常深刻,他称自己是另外一个宇宙的地球人。他支持多宇宙论,多宇宙论就是宇宙不是一个,而是很多个,举一个例子,假设让你回到五十年前杀死你的祖父,那么就不会有你的存在,但是没有你的存在,怎么杀死你的祖父呢?于是会有你存在的宇宙,也会有你杀不死你祖父的宇宙,也有你不存在的宇宙。更令人难以相信的是他来到我们目前存在的这个宇宙是通过精神传输。精神传输,听起来让人觉得不可能,但其实如果量子力学达到一定的高度,是可行的。此时此刻我们还能认为他真是一个疯子吗?可是他的真实性无法得到证明,因为我们的技术没有达到这样一个程度,也不能接受他的说法,因为多宇宙是无比复杂的。

  疯子在左天才在右读后感 27

  第一次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就想到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2010年由高铭所写的访谈录。这本书记载了生活在社会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深刻又独特的所思所想,带我领略了疯子亦或是天才的内心世界。

  聪明和傻是大众社会标定的一个标准,大多数人都按照这个标准去界定一个人的思维模式,这个社会人人都认定傻子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他们认为傻子对于问题的思考方式不同于大众,就是异端,就是傻,其实不然,“傻子”只是用另一个角度来观察我们这个社会中的现象,道说:这里是人间;上帝说:这里是天堂和地狱之间的战场;哲学说:这里是无穷的辩证迷雾;物理说:这里是基本粒子堆砌出来的聚合体;人文说:这里是存在;历史说:这里是时间的累积。所有的解释都在这里。

  看来,这个世界是有无数面的不规则体。他们总是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思维方式来描绘他们的内心世界,可能违背了科学常识,可能不符合大众的审美,但我们总能从他们的眼里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在书中有这样一个事例。在一个具有全面的理论知识却陷入心理困境的少年眼里,“人们是一个长长的虫子怪物,从床上延伸到大街上,延伸到学校,延伸到公司,延伸到商场,延伸到好多地方。因为我们的`动作在每个时间段都是不同的,所以跨越时间来看,我们都是一条条虫子,从某一时间段开始,到某一个时间段结束。而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绝对四维生物,它们先看到我们死亡,再看到我们出生,没有前后因果。”或许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思维虫子,但少年强大的想象力确实令人震惊。虽然不能以正常的思维去看待他的观点,但是,儿时的我们也都曾有过一些天马行空的想象,我们也会不理智,也会幻想,我们又何尝不是疯狂的呢。

  只是我们习惯于这个世界是我们认为的那个样子,而他们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我们觉得这个世界什么都是正常的、理所当然的,但是他们会打破砂锅问到底,从各个方面来看待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心。而我们都没有错,只是我们都有各自的认知方式。

  天才与疯子是两极,普通人是赤道,两极不懂赤道的炎热,赤道不懂两极的寒冷,寒冷与炎热是对立的。在这个喧闹的世界,我愿意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主张,不会因为他人的偏见或蜚语而改变自己的想法,我尊重每一个像我一样的独立思考的个体,我也不会因为别人的内心世界和我格格不入而有质疑,我就是我,他也是他,每个人都是璀璨的烟火。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爱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界里的我。

  疯子在左天才在右读后感 28

  实话实说,我是看不懂这本书的。那些人讲得东西太深奥,像什么量子力学,四维空间,我都不明白。可还是想看,不为什么,就是想。

  作者说,有一个精神病科医师告诫他,不要想那些病人告诉你的世界观,不然你迟早也会疯的。读到这里,突然有些羡慕作者,至少他能理解精神病人的世界,而我不能。换句话说,因为我知识不够,理解力也不够,所以我连疯的资格都没有。

  我是个普通人,没有超高的智商,也没有超高的情商,平平凡凡的过一辈子,也许就是我的归宿了。看了这本书,突然觉得讽刺,我不能成为什么改变世界的大人物,却连疯也做不到了吗?你可能想说,疯有什么好的。但我并不是想疯,只是想拥有掌控自己命运的能力。

  所以从现在起,努力地读书,不为别的',只为让自己的命运属于自己。每天早上起来,问一问自己,我真的足够优秀吗?

  我并不比别人优秀多少,至少智商不足以高到加入门萨——这本书里的一个精神病人就是门萨会员。所以没什么可沾沾自喜的,一点成绩,一柜图书,都没什么了不起,至少我现在,连疯的资格都没有。

  每个天才都有可能是个疯子,每个疯子也都有可能是个天才。我不是天才,也不想当个疯子,至少现在不想。但如果有一天,我因为什么事想不开而疯了,我希望能做个真正的疯子,天才的疯子,希望那时候,我能有疯的资格。

  好好读书吧,不然当你在某一天突然发现,你连疯的资格都没有,该是多么可悲!

  疯子在左天才在右读后感 29

  用了一个星期看完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感觉自己胆子挺小的,看完之后居然有些怕怕的。现在要写点什么,再回想那些情节,感觉还是有点怕。看完整本书,其实那种大是大非的感悟,自己还真是没有。有的只是感叹,一本精神病人的访谈录,居然能包含那么多量子物理、历史和政治等知识。对于作者有这么广阔的知识储备,我也是很佩服的。

  之前从网上查了一下关于这本书的感悟,很多人说这本书有些假,因为现在没有那么多智商高超的'精神病人。我不知道有没有那么多智商高超的精神病人,但是我对上面很多精神病人的看法和执着触动了。其实我觉得里面很多精神病人,他们只是想法比一般人执拗一些。现实中我们每个人其实也有各种各样的奇怪的行为,像强迫症啊,钻牛角尖啊之类的。看来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有精神病人的潜质啊。?实在是不知道该写什么了,总觉得精神病人虽然思维比较奇怪,但是好多事也有可取的,比如说,有的病人为了自己想象中的世界,可以去认真的钻研各种自己想研究的东西。这种探索精神是我们现在的好多正常人都做不到的,起码我现在是彻底做不到安安静静的自己学习看书。好吧,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或许我的文笔还是需要练习吧,不早了,还是洗洗睡吧。

  疯子在左天才在右读后感 30

  我们最终被奴役的是无知。这是我读《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这本书得到的最好答案,而作者整本书最后的那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在我看来是整本书最美好的一句话。因为这两个观点,所以在我看完这本书后没有陷入纠结和困扰中,仍旧很平静。如果你问我是不是这两句话给了我什么神奇的启发,我要诚实地告诉你,没有。它只是让我接受了我们的现实,让我接受了自己的无知,让我接受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但是仅此就够了,仅此就能让我在读完书后仍旧能本着一颗初心去看书中的故事和观点。

  如说,人为什么活着?比如说,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再比如说,你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等等。在有些人看来这纯属是吃饱了没事干而想的问题,但是有些人还真吃饱了没事干,沉在这些问题里出不来。但是这些问题根本无法让你给你一个标准答案,甚至连暗示也没有。所以有的人就特别痛苦,而我年少的时候也陷入过这些问题痛苦不堪,那个时候正值高考,因为思考活着的意义而完全不能让我全身心地投入到高考中去,因为不知道人活着有什么意义,所以总是整夜整夜地哭,后来在父母的陪伴下才逐渐好转,回去继续参加高考。现在想想,还是因为那个时候的自己太脆弱,对现实没有把握所以才会想在人类生存的意义上给自己一个动力,但是潜意识里我们都知道生老病死的循环过程是任何人无法逃避的(也许未来的科技发达到一定程度,可以让人不死,但是目前我们还是无法逃脱这个自然规则),所以表面上是自己陷入哲学的死胡同,但是实际上是自己无法面对一团糟糕的自己,让自己有一个逃避的方向。所以,想想还是年少的自己不够坚强。而我现在还会思考这些问题,一样没有找到答案,但是已经不会让我因为没有答案就放弃生活,所以我跟朋友开玩笑说,我有精神病的潜质,但是我不会成为精神病患者,因为我现在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现实。

  我终究相信,因为无法面对现实的不满,所以才会从哲学、宗教、科学等方向给自己答案,但是有些东西就是没有标准答案,即便有答案,也不是目前的你所能探索到的,所以面对无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有勇气接受!请记住,不要被无知奴役!

  什么叫被无知奴役?

  在我的认知里,我认为被无知奴役有两种。一种是绝对相信自己对未知问题所给出的答案是正确的,不愿意辩证地去了解其他的答案,以至于偏执于自己的世界。另一种是绝对相信别人给出的答案,颠覆了自己之前的价值观,所以自己也纠结痛苦了。

  那么接受自己的无知是不是就放弃探索了?当然不是,因为我们都有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所以解决未知的问题是一个快乐的过程,也是推动人类进步的过程,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偏执某个观点而发疯。有案例说过有科学家因为研究而得了精神分裂症,对于这样的案例,我不敢说是他一定是因为无法接受自己的无知而导致的。但是我知道我们在探索的过程要能容忍自己的过错,也许你研究了几十年的东西结果是一个错误的方向,那样也不是毫无意义,如果你知道那个方向错误了,起码你是否定一个错误方向,科学本来就是不断地否定错误的过程。而哲学本来也就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所以对于这一切,我很喜欢《疯子在左天才在右》的作者高铭在文章最后的那句话,“人生若只如初见”。如果在一条路上走远了,看不清自己了,那么就回过头来看看,想想自己最初的初心。思考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思考不能让你快乐和明澈,那么就回头,第一接受自己的'无知,第二想想一切如初见时候的自己。

  总会存在一些问题超出我们所能理解的范围之内的,而那些问题的各种答案也许更加超出我们的理解范围。包括哲学,宗教,理论物理学,生物遗传学,中医学等等。我们无法在自己的认知的水平上给一个完美的答案,所以我们会看到我们认为奇奇怪怪的人,他们给出奇奇怪怪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实他们知识从你不了解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所以要理解他们的存在。但是如果那些人生观和价值观冲击到了你,那么说明你也被这个答案所吸引了,这个时候我们要记住,如果一切本来未知的问题在一瞬间顿悟,那么你可能随之而来会有顿迷,所以如果那个冲击来得特别大,那么就接受自己的顿迷,平静呼吸,怀疑批判接受,如果你真的接受不了就忘记,如果忘记不了就回到初心,回到“一切若只如初见”的时候,不要被其他思想主导你自己的思想,如果你自己的思想被一个外来的思想在一瞬间否定了,那是极其危险的,我不敢说你一定会精神紊乱或者是自杀,但是迷茫肯定是有的。就如木心所说,“如果顿悟不至于渐悟中,顿悟之后恐有顿迷来。”所以如果一个豁然开朗不是建立在你自己的认知能力上,你是没有办法去批判接受的,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别人给出的答案哪里是可疑的,也许你只是全盘接受一个未知正确的观点也说不定呢!所以对于未知问题我们要怀有谦卑和尊重的态度去探索,不要自傲,也不要自卑。

  我们真正会感到迷茫的问题都是未知的,包括未知的处境。有确定的已知答案的问题反而不会让我们困惑。能看得到的未来也是不会让我们迷茫的,因为未来是未知的,所以我们面对未来,大都时候也是迷茫的。为什么二十年前的大学生没有我们现在迷茫,因为他们毕业了可以包分配,他们可以算是进了大学就可以看到未来,起码工作是可以得到保证的。但是现在的大学生不包分配,即便研究所毕业也未必就可以马上解决就业问题,211,985只是给你提供了一个高的平台,并没有给你铺平未来的路,所以这一代的大学生跟二十年前相比,他们更加迷茫和焦虑!但是迷茫焦虑不是单纯地因为他们不努力,也不是因为他们不懂事,而是生活给他们的未知因素太多了,而面对未知我们却又给不出一个完美的答案。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也只有去接受未知的处境,努力做好当下才是最好的办法,等到自己的能力提高一点点了,那么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跟着提高一点点了,未来要走的路就会跟着清晰一点点了。

  所以面对一切未知都不要害怕,坚强地面对,接受自己的无知,然后提高自己的能力去解决。但在一条路上走远了还没有找到你的答案,那么请回头看看那个最初的自己。

  这一切是我读完《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想告诉你的。但是我不敢妄断作者的用意在哪里,所以一切不能算是书评,只能算是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的一点点思考。

  疯子在左天才在右读后感 31

  最近利用一个月的零碎时间我把这本书大体看完了,非常佩服作者及故事中每个人,看这样一本与常人世界观几乎不一样的书籍之后,我觉得其中的一些人真的是让人敬畏的。

  作者在这本书里写了48个案例和2个篇外篇,共50篇。涉及内容非常广泛,以对我的震撼程度排序:量子物理学、宇宙观、人的心理与精神世界、生物学、人体学、宗教、佛学禅修、玛雅文明等等。很难想象但又情理之中,作者不是上述任何一个领域的业内人士。但也正是这个原因,这本书虽然充满密密匝匝的专业科学内容,但又明了通俗,逻辑清晰,颇有张力和震撼效果,这是它非常好看的理由之一。

  故事人物他们的理论,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以及他们对自己的定位几乎都是清晰的,对于那些偏执的人,我甚至有点惜惜相惜,可能是每个人生活中都是有自己固执的一面。但是,我更加佩服他们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即便不被普通价值观所认可,但是他们仍然自信的坚持着自己,也许正是这种执念才会让所谓的普通人觉得他们不正常。

  不过,以不同的角度看的话,可能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正常人吧。每个人的精神不一样,所以更加不可能得到统一,所以从不同的视角来看世界的话,都会得到一个不同的结果,那何为正常,何为不正常又该怎么划分呢?

  另外,虽然读这本书使我们“正常人”知道那奇怪的人群(与我们不同的“病人”)到底是怎么样的所思所想、怎么样的行为方式(其实能做到这个已经很不易了),但作者并未流于“揭秘”“爆料”之市井谈资,字里行间还可看出开阔的人文情怀。真正尊重真理的人,勇于探索未知的人,本质上大抵都开阔、纯粹、并且有着大的善良。大的善良和大的智慧又同源同质,于是,我有时候看着看着作者和这群疯子和怪人的'对话,还有点要泪水盈眶的架势。把对方放在平等的位置用心的倾听和交流,这更是这本书最美好的地方。

  在这本书中,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基于物理理论的几个故事,关于四维空间、平行宇宙、超弦理论等这些概念激起了我的好奇心,让我觉得研究这个物质世界是个如此神妙的事情,再读到这几个章节的时候,总是会跟着作者所描述结合一些科幻大片去想象这些概念。让我最羡慕的是其中两个天生异禀的人,一个是能模糊将人看成的动物,一个是能看到天空不同的颜色。让我最震惊的是三个小猪的故事,讲的是人格分裂的情况,关于人格分裂我一直都觉得是件不能理解的事情,我也没有在现实中见到过,所以还是不能理解两个人格在同一个身体中存在,而且还能进行交流,想想就觉得恐怖。

  说到这,不免要赞叹一个完全凭借自己探索精神的人,除了工作生活,还可以了解如此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端科学;居然可以用4年的时间(班还是要上滴,但是几乎是所有的休息时间)通过各种人脉,得以和精神病人、心理障碍患者等奇奇怪怪的边缘人近距离接触。作者说有时候和一个精神病患接触有可能要接触10余次,才有一次有效沟通。当他们在发病状态下,对话或者其他形式的交流太困难而几乎不可能得到什么确实的交流。但他们什么时候发病,程度如何,却完全不可控。只能一次一次的去探访,直到积累到足够多的资料和对话录音,知道了这个案例的始末。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很多个涉及到量子物理的案例,瞬间就觉得自己被那些精神病人秒杀了,我一正常人连精神病人的一半智商都没有啊,真是可悲!后来看多了什么量子物理,什么时间的终点,就突然会觉得这些精神病人和先知一样,所有人类未解之谜在他们那块儿基本都不是问题。也开始产生对未知的恐惧,是不是石头也是有生命的?是不是真的有人会把人类看成是动物?是不是真的有人可以看到每天的颜色是吉是凶?

  时间是不是真的不存在?我们生存的空间是不是还有第四维?多宇宙理论是不是真的?特别恐怖的是,我开始怀疑那个外星人说地球上的实际人口是170亿,现在活在地球上的只是一些表象的人,而那些真正具有高科技和高智商的地球人都是隐藏起来的……想到这些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好渺小,感叹这些精神病人简直都是天才。

  疯子在左天才在右读后感 32

  最近几天一鼓作气终于读完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奇书。作者对探索未知世界总有无尽的渴望,通过与一百多名“非正常人群”近距离接触,认真思索,反复锤炼,最终形成了我国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阅读过程中,我们无时无刻不折服于作者在此过程中的胆大心细,惊叹于精神病人匪夷所思而又无可挑剔的另类逻辑,当然还能感受到他们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孤独。

  不得不说,用四年时间,通过各种渠道,利用所有的闲暇时间,探访精神病院、公安部等机构,与这么多精神病人面对面交流,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内心,很容易被这些精神病人把思维带偏,由精神病医师变为医师精神病的也不在少数。所以千万别太在意精神病人说的话,别深想他们告诉你的世界观,否则你迟早也会疯的。

  而且还有一点,并不是所有的精神病人都见人就说,侃侃而谈,有很充分的表达欲望,有些精神病人愣是不说话,对于这种类型,我们要去体察他们的内心,即便和他聊上一年也无济于事,那该怎么办呢?只有靠医师和作者自己长时间去观察,去接触,甚至是模仿精神病人每天生活的一举一动,让他们以为你是“同类”,才会与你交流真情实感,因为与交流相比,我们更需要进入他们的心灵,而这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该是一个何等的考验。

  之前我以为精神病人都是疯疯癫癫的,根本没办法交流,但看完这本书后我发现并不是这样,他们只不过对于一些问题的看法和我们通常认为的相差较大而已,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一套逻辑体系,而且非常严密,让我们无法攻破。而且有些精神病人对量子力学、哲学、心理学等学科了解得非常透彻,想和他们顺利沟通就不得不找一个物理学教授在旁边做帮手。甚至有时候会让你觉着,他们才是对的,用我们的认知解释一些事情确实行不通。所以在读书过程中,经常会惊叹于一些精神病人广阔的知识面,并被他们严密的思维与推理能力所折服。

  比如物理学中有这样的问题,两个完全没有关联的粒子,会相互干扰,这个叫做粒子的无条件关联特性。又如把粒子A的动能改变,粒子B也会莫名其妙地改变,诸如此类,迄今也没人知道为什么。但有一位患者就可以用她创造的'理论解释清楚,而且用平行宇宙理论和超弦理论这两种猜想解释不清的现象,也能用她的理论解释清楚,这一度令作者很崩溃,因为疯狂查找资料之后,并没有什么例子可以对这个理论进行质疑或推翻。这本书中还有不少这样的案例,让你感觉有些精神病人真的是天才,或拥有看穿世间的超能力。

  然而,他们学科知识再广阔,逻辑再缜密又能怎么样?最终还不是被当做精神病人?为什么呢?其实有时候,精神病并不等于疯癫,他们或许真的是天才,只不过他们的思想太另类,异于世界上的绝大多数而无法被接受。如果在一千多年前有人谈到,两个人相隔千里却能清晰地对话、手指点一下想要的物品就能自动到家、世界各国发生的事情透过一块儿屏幕就能一览无余,我估计他也会被称为“疯子”。还有,哥白尼、尼采、梵高当时也被称为是疯子。但也有智商高的人没有或者说没有一直被称为疯子,比如爱因斯坦,因为天才不但要出生,还要生而逢时,只有逢时,只有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只有让自己的思想融入目前的世界,才能被大家接受,才能被认为是天才。

  有些精神病人也是孤独的,他们内心充实,有那么多的奇思妙想,但不被大家理解,他们花费很多时间去研究一些问题,形成自己完整的一套体系,但不被大家接受,对于他们来说,这又是多么的无奈。这或许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

  疯子在左天才在右读后感 33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疯子、精神病对于我来说就是古怪、可怕的代名词,然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让我对他们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甚至最终发觉,他们的思想有时会强大到超乎我们的想象。

  相对我们这些正常人,我们会发现精神病人的视角远比我们宽阔得多:面对各种包装纸上举着“腿”进行宣传的动物,面对一块从不运动的石头,面对地球是圆是方的质疑,我们总会一笑而过,而与此相反,精神病人会全身心地投入思索之中,乃至成为正常人眼中的异类,从而被人们称之为精神病。其实,一位患者的话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切:“你们看我是疯子,实际上我看你们才是疯子。”

  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是的,站在精神病人的角度上,我们才是奇怪的,我们会拼命追求好的工作、好的家庭、好的地位……没有尽头。对于常人来说,这是对生活更高的追求,可是一位患者却看到了不一样的本质:“你们拥有了你想要的,还是会无穷无尽地要更多。”这对于人类的欲望概括得何其准确!人们也许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但却知道拥有更多总比没有好——不管有没有用……

  书中记录了一位奇人,他未满十八岁,却在思考着物理四维问题,他的观点,甚至让量子物理学教授也听得目瞪口呆,但是他却又在量子物理学考试中错得一塌糊涂——这样的人,在我们眼中只是一个怪胎,可实际上,他的知识却贯穿维度领域!可以想象,如果他不是精神病人,物理界也许会出现一颗闪耀的科学新星。

  而与此相对的,是人类物理史上一颗真正的`巨星——牛顿。他的一生攻破了无数难关,解释了无数的物理现象,可是却在晚年由于研究的深入,发现了更多未解之谜,他从各种方面去尝试,但依然以失败告终。于是,他只能将这些归于神的创造,思维最终陷入了混乱……

  通过精神病人的视角,我们会发现与我们的认知所不同的世界。一位患者曾在自己的口袋里挖了一个洞,用DV机从里面拍下自己一整天的生活,他想站在另外一个视角来审视自己、探究自己。这让我在一瞬间明白了一点什么——某些精神病人也许正因为对未知事物的探索过于执着,达到了偏执、甚至于癫狂的状态,才被人们所不理解,事实上,他们的思想与我们,也许高出了许多。

  天才与疯子,有时仅有一步之遥。

  疯子在左天才在右读后感 34

  这本书以访谈录的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深刻、视角独特的所思所想,让人们可以了解到疯子抑或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此书是国内第一本具有人文情怀的访谈录形式的文学作品。

  内容涉及生理学、心理学、佛学、宗教、量子物理、符号学以及玛雅文明和预言等众多领域。

  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年龄有点小,脑子里世界也没完全形成。从小被人说成疯疯癫癫的,只是想在这本书里仔细寻找着与自己相像的影子,想有科学依据地挤进天才的行列中,再对所有人不屑一顾。所以把这本书当作神书,以为是学术论著。

  可,这是一部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三个特点是艺术的、离不开幻想的和感性的。这是我第二次读铭记于心的。别太当真了。

  疯子在左天才在右读后感 35

  有句话说,疯子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他们只是世界观与我们不同。事实的确是这样,对于那些所谓的“疯癫”的话语,人们也许不仅仅会得到许许多多不同角度的世界观的启迪与思考,甚至还可能会发现,天才与疯子真的只是一线之隔。

  关于《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为作者耗时四年深入医院精神科、公安部等多种神秘机构,得与数百名“非常态人类”的直接接触产生的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全书以通篇的访谈笔录作为主体内容,形似报告文学,却又远远高于报告文学。作者成功地把闪光的思想隐藏在一般般的叙述中,引发读者余味无穷的深思。

  此书中收录着各种形形色色的精神病人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有疯狂地想要颅骨穿孔获取反自然超能力偏执患者,而最终却被心理作用吓得死去活来;有存在被事实扭曲成为多重人格的杀人犯,尽管犯下罪行却也折射出社会许多引人深思的情仇纠纷;有每夜被恐惧的梦境折磨得辗转反侧的精神患者,扭曲的梦境展现出放大的.社会阴暗面;有坚定着自己家族的宗教信仰与文明的精神患者对自己的心理、宗教、预言等等匪夷所思的逻辑坚定不移……这个特殊的群体中,他们眼里的世界不同于道说的人间,佛说的六道之一,哲学说的无穷辩证迷雾,历史说的时间的累计,却同样妙趣横生,也引人深思。

  我个人让我其中《飞禽走兽》一篇最吸引眼球。其内容大概讲的是一个年仅19岁的年轻女孩,由于传说中的第六感过于强大而导致她被诊断为精神病而送入精神病院。在她处于散瞳状态时,所有人的影像都会虚化成为不同的动物。她小心翼翼、为人精细的妈妈是“猫”,慢条斯理的爸爸是“鱼”,而活泼开朗、可爱淘气的她自己则是鼹鼠。而面对照片、电影、电视等虚幻影像,她却并没有任何怪异的视觉反应。如此匪夷所思的症状,作者最终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她眼中的动物都近乎完美地符合着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如此神奇的天才技能,不能不令人啧啧称奇。而由此却被诊断为神经异常的可怕异类,让人不能不为之叹息。

  疯子在左天才在右读后感 36

  这本书以访谈录的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深刻、视角独特的所思所想,让人们可以了解到疯子抑或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此书是国内第一本具有人文情怀的访谈录形式的文学作品。

  内容涉及生理学、心理学、佛学、宗教、量子物理、符号学以及玛雅文明和预言等众多领域。

  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年龄有点小,脑子里世界也没完全形成。从小被人说成疯疯癫癫的,只是想在这本书里仔细寻找着与自己相像的影子,想有科学依据地挤进天才的行列中,再对所有人不屑一顾。所以把这本书当作神书,以为是学术论著。

  可,这是一部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三个特点是艺术的、离不开幻想的和感性的。这是我第二次读铭记于心的。别太当真了。

  这两年这本书突然就火了,身边的'人都在问对方有没有看过这本书,好像这本书是本人生必读的经典。猎奇心理,充斥在这个酒足饭饱的社会。证明自己一样又不一样。

  这本书里有40多个故事。其实就是在围绕着那几个梦啊宇宙啊人性啊的问题,都是普遍已知加上一点玄乎和想象,当然,有想象也是好的。还有一些就是其实很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吧,感觉算不上神经病?对于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这句话我是肯定的。

  我现在还对这本书里很多故事有着深刻印象,可以讲出大部分的故事,比如最具名气的墙角蘑菇、杀宫殿的三只小猪、极度女权主义男子、拥有鼻犁器的女孩、恐怖的颅骨穿孔等等……

  自认为这也算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因为我的脑子对于单纯的消耗品是有自动清除记忆的功能的。

  第十一个故事,一直以来都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一直想要和里面的男人一样。关自己个几天几夜的,什么事都不做,就冥想,其实不说感悟世界什么的,觉得释放精神也蛮好的。

  因为总是感觉有好多事在脑子里面,可常常懒得去想,反正就一直压着,有些就忘记了。可能回忆起并不是什么好事,可就是想去弄明白。

  还有他对于苹果味道的描写啊

  用牙齿割开果皮的时候,那股原本淡淡的清新味道冲破一个临界点开始逐步在嘴里扩散开,味道逐渐变得浓郁,随着慢慢地嚼碎,果汁放肆地在舌尖上溅开,绝对野蛮,又狂暴地掠过干枯的味蕾。果肉中的每一个细小颗粒都在争先恐后地开裂,释放出更多更多苹果的味道,果皮果肉被切成很小的碎步在牙齿间游移,味道就跟着冲击波一样传向嘴中每一个角落。苹果的清香伴随着果汁滑向喉咙深处。天呐。刚刚被冲刷过的味几乎是虔诚地向大脑传递这种信息……所有的感官,经过好几天的被遗忘后,由精神,感觉统驭着,伴随着一个苹果,卷土重来。

  我一个不喜欢吃苹果的人看着这些形容都想流口水!(真希望自己也有这种形容文笔功底!

  这本书里讲的最多的故事,大概就是关于梦的了。我也一直很疑惑着的,特别是梦到一些奇怪的东西的时候。第二个故事就是讲一个连续的梦,好像另一个平行世界。我记得我也有段时间每天晚上都做连续的梦,从小到大,那段时间,我总觉得是我要死了,因为不都说人死的时候会瞬间回想起一辈子嘛?但好像随着心情的好转,梦也不见了。

  还有第二十二个,梦中是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想起《盗梦空间》,梦真的能影响一个人的思想?我好像并没有这个困恼,因为大部分起来就忘记了啊,或者就是一句“哦,是梦啊”。

  最近也一直在读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希望读完能够给出一个较好的解释。

  虽然我说这本书是本文学作品,失去了它吸引我的最开始的点,但并没有什么不好,这本书是成功的。这本书的确是给了我很多好奇的地方去思考,就像作者一直在寻找着一样。

  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活在世上又有什么意义?大多数我们那些年过半百的父母也未必清楚。可能我们穷尽一生也不能找到答案,也可能本来就没有答案。

  怎么说呢,愿我们都能在世界里找到那个天才自己吧。

  疯子在左天才在右读后感 37

  这本书是陶瑾同学推荐给班上同学们的,一听到这书名我便就对这本书有了兴趣,或许是因为它“天才”与“疯子”的强烈,对比更引我注意力,想去一览究竟:“天才”与“疯子”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当我在网上查找到这本书时知道了这本书是通过作者与一些“病人”的采访,以访谈录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通过这种独特的角度,我们能够了解这些“疯子”如“天才”一般的思想。

  整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那个能够把街上的人当作动物看的女孩。起初,我与作者一样,有些怀疑这个女孩,她是否伪装成“病人”的样子。她只需故作惊讶,然后指着无辜的路人说:“看!那一只会用后腿走路的狮子!”即可,却不曾想女孩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的。

  当初作者在、说明确实这个女孩的病是真的时候,我也吃了一惊,道:“天哪,如果我也是这样的就好了啊,不用那样小心翼翼的洞察人心,然后谨慎地交往,而不是只要像女孩一样简单地望一眼便知一二,觉得好笑的也不用掩藏地大声笑出来;觉得无趣得也不用怎样作为礼貌的回以微笑。

  回过头想想,能够这样的.女孩也正因为没有几个而被归于“精神病“范围。如果我也拥有了这样令人惊叹的“技能”,之后便可肆无忌惮地笑啊哭啊也好,也不会开心的吧,毕竟被人冷落,被人抛弃,便就成了那样胆怯、害怕的性格,没有任意的自由可言吧!就这点相比,我也的确是比她幸福了许多——我是“正常”的呀!

  然而许多时候,我们却会迫不得已的露出许多并不想要露出的微笑。久而久之,微笑便成了一种礼貌,那是“应该”露出的才对。甚至别人会问你:“你为什么不笑呢?”这时候又该露出尴尬的微笑了。

  她作为一个患者,或许的确是“疯子”,但是如果侧重于看她的各种行为举止亦或思想来说,她却又的确是“天才”。所以,我们也不能只顾忌他人表面现象或者外表而不再去关心他人的内在。所以我们应把每个人都当作“患者”对待,把一切向最好的方面去想象。这样才不会把美好的事物扼杀在摇篮里。

  我们应该将美好的一面面向他人,这才是一个美好的社会,一切才都能美好起来。

【疯子在左天才在右读后感】相关文章: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语录10-20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高中随笔07-06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经典语录09-30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高中随笔作文03-16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笔记07-10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1-07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08-17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09-01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