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事迹

贫困户养殖致富先进事迹简介

时间:2022-10-14 10:55:19 先进事迹 我要投稿

贫困户养殖致富先进事迹简介(精选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事迹了吧,借助事迹可以很好地体现先进对象的先进思想、精神,以及特定的时代特征。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事迹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贫困户养殖致富先进事迹简介(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贫困户养殖致富先进事迹简介1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我坚信只要勤劳肯干,日子总会越过越好的。”太湖县江塘乡五星村贫困户石纯英动情地说。

  今年57岁的石纯英,妻子去世的早,自己又身患膀胱癌,治疗费用花光了家里的积蓄,生活十分困难。2014年精准扶贫政策开始,经评定,石纯英被评为贫困户。乡村扶贫干部了解其家庭情况后,鼓励其发展产业致富。石纯英通过了解养殖行业发展情况,查询相关政策,最终决定养殖肉猪,每头生猪净收入200元,一年两批100头就能收入2万元,前景巨大。说干就干,2016年,石纯英通过小额扶贫贷款5万元在新屋组山场搭起了猪棚,养猪生猪50头。从养殖场的.选址,到买饲料,到购买猪崽再到养猪的防疫等,帮扶干部和村干部们都一起为他牵桥搭线。2016年当年,石纯英户生猪养殖就赚了2万多元,再加上残疾人补助、产业补助、减免新农合等政策,石纯英户住房、医疗得到了保障,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多元,年底顺利通过了省第三方评估,实现了稳定脱贫。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石纯英户生猪养殖发展的如火如荼之际,201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造成石纯英户所养的近一百头生猪死亡,经济损失达8万余元。刚刚过上的好日子顿时又有陷入困难风险,但是在困难面前,石纯英并没有丧失生活的信心与奋斗的目标。通过乡村两级帮扶干部的帮助和石纯英本人的努力,石纯英利用原有猪棚又干起了家禽养殖业,养殖鸭、豚等肉禽达到3千多只。每只家禽净收入约5元,年出栏三批,年养殖净收入达到5万余元,一年就将瘟疫造成的损失赚了回来,石纯英又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

  “养殖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习养殖技术,特别是防疫知识,注重风险的防范,这样才干得长,养得久”石纯英现在面对帮扶干部经常这样说。

  石纯英户的脱贫故事感染了很多人,增强了周边贫困户通过自身发展脱贫致富的信心。五星村现有贫困户212户710人,已脱贫203户686人,贫困发生率已降至0.5%,今年将实现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0年五星村自身发展产业的贫困户达到120户,越来越多的贫困户通过自身的发展实现了脱贫致富。

  贫困户养殖致富先进事迹简介2

  张宏兵,男,汉族,1981年出生,大水坑镇向阳村马沟自然村青年农民。初中毕业后,先后在银川、盐池等地打工,在外打工生涯,使他掌握了一定的致富技能和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2009年底结婚后,当夫妻两人对未来生活充满美好憧憬的时候,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10年初,张宏兵在陪家人去吴忠看病返回途中,不幸发生意外交通事故,突如其来的打击给这个原本幸福的小家庭蒙上了阴影,巨额赔偿让张宏兵负债累累,家庭生活陷入困境。生活困难并没有击垮这位青年农民,处理完交通事故,张宏兵积极调整心态,凭借自己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精神,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努力学习养殖技术,向农村信用社贷款5万元,购买50多只基础母羊,发展养殖业。

  2014年,村干部了解到张宏兵家的情况后,将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责任人主动帮助出主意、想办法,解决养殖中的困难,帮助扩大养殖规模,新建羊棚4道,基础母羊增加到230只左右,实现了年纯收入10万余元。

  在2015年他主动求变,经过长时间的对盐池县市场考察发现,盐池县养殖肉牛的养殖户比较少,市场前景好、利润高。随后他走访多地,向周围了解养肉牛的基本知识,学习经验,通过网络和翻阅各种养殖书籍,了解更多养肉牛知识,并到周边一些养殖场借鉴他们的宝贵经验,摸清情况后,张宏兵将养殖的200多只基础母羊,全部出栏,改养肉牛。他边干边学,遇到困难不悲观失望,更不气馁退缩,而是积极进取,分析研究,努力学习科学的养殖方法。由于肉牛成本高,需要资金量大,在村集体的协助下,他向信用社借款27万元,村互助资金贷款1万元,购买40余头肉牛,积极主动改变传统养殖习惯,靠改革创新观念。2016年肉牛年出栏20余头,纯收入20万元,他用自己的努力甩掉了贫穷的帽子,成为了我村率先脱贫的致富能手。

  饮水思源,富不忘本。在发展致富中,张宏兵同志走在了前列,他在艰苦创业中,得到了乡亲们的关心和帮助,他有着深厚的家乡情结,总想着为村里的发展做些贡献。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和思索,他决定成立合作社,带领大家一起养殖肉牛。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与指导下,他带领5户村民,其中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成立了盐池县天顺祥种养殖合作社,主要从事肉牛养殖,并为社员提供技术指导及市场咨询服务。专业合作社从一成立之时起就树立了“自己致富,并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发展理念。

  2017年5月,为了让乡亲们有更多的致富路子,他又带领村民一起进行滩羊育肥。有村民想和他一起育肥滩羊,由于缺资金,张宏兵主动为其担保在信用社贷款20万元,年终实现人均增收10000元。通过几年来的摸爬滚打和艰苦奋斗,如今,张宏兵已经成为向阳村的致富能手之一,青年致富的领头雁。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他没有忘记为乡亲们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本村和外村的养殖户来求他帮忙,他总是很热心地帮助他们,无偿提供技术咨询和养殖书籍。同时,张宏兵同志在多年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非常实际的养肉牛、养滩羊经验。

  2017年,张宏兵的养殖场共出栏肉牛40头、滩羊200多只,收入55万,现存栏滩羊180多只。下一步他将更好的发展养殖业,带动更多的群众发家致富。

  每当提到张宏兵这个人时,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夸口称赞。他在农民种树起了一面致富带头旗,是当地村民学习的好榜样。聪明的人从不等机会,而是主动地寻找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只有踩在机会的肩膀上,才会取得更高的成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抢抓机遇,不放弃、不气馁,勤奋刻苦,踏实知足,用双手和智慧创造人生价值。

  贫困户养殖致富先进事迹简介3

  1971年出生的刘小燕原籍广东肇庆,1993年她为爱远嫁到了古井镇文楼新坑村,成为了当地的外来媳妇。结婚之初,夫家家境清贫、生活艰苦,刘小燕和丈夫只能靠外出打工挣的微薄薪水来养家。

  1996年刘小燕和丈夫用多年来外出打工的积蓄承包了8亩甘蔗田,正式开始了与甘蔗同甘共苦的日子。一开始因为缺乏种植经验,对甘蔗的生长习性不了解,第一年他们连投下的成本都亏了。面对这巨大的挫折,刘小燕和丈夫没有放弃。没有资金,他们厚着脸皮向肥料店赊肥,等甘蔗收成卖出之后再还钱;没有经验,他们就积极往别人的甘蔗田上跑,看别人怎么种,虚心请教,如果碰到其他种植难题,他们就自己去书店买相关的书籍回来学习。凭着越挫越勇的奋斗精神,在交了连续亏损四年的学费之后,他们的甘蔗田从当初的8亩扩大到23亩,2003年再次扩大到45亩,一直到现在的50多亩,他们还充分利用甘蔗田周边的小块土地来种植新会柑,多样化的种植取得了一定成效,年产值超过几十万元。另外,刘小燕还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做起了甘蔗北运的工作,为附近的种蔗农户提供了广阔的销路和市场,没有车就自己去联系车队,没有熟人帮忙就自己北上联系想代理甘蔗批发的客户,经过几年的市场勘察和开发,他们一年收购的甘蔗超过了400万斤,每年为他们带来了40多万的收入。2009年他们用种甘蔗挣到的30几万建了90几平方的二层小洋楼。

  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十几年的打拼,刘小燕成为了当地远近闻名的甘蔗种植大户。现在,她的甘蔗田有53亩,亩产甘蔗1.5万斤,年产值达50多万元,而她的南蔗北运收购队辐射了古井镇十几户蔗农,为他们甘蔗的销路问题找到了很好的解决途径。另外,刘小燕的甘蔗田除了2个固定的长工之外,每到甘蔗的收获季节还请了十几个农村妇女帮忙打理田地和清洗甘蔗,为附近的剩余妇女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贫困户养殖致富先进事迹简介4

  杨盛根,男,苗族,高中学历,广西桂林市资源县车田苗族乡人,现任资源县金紫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他坚守大山20年,从一名返乡创业人员成为远近闻名的黄牛养殖能手到引领带动当地贫困户发展高山黄牛有机养殖,实现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让有机黄牛成为高山乡镇的特色产业。

  不安现状,勇于创业

  杨盛根出生在一个地道的农民家庭,家境并不宽裕。后和爱人进入政府单位工作,可以说拥有了稳定、别人羡慕的工作。然而杨盛根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远赴南宁、钦州、海南等地打工学习技术创业。

  杨盛根在南宁一家农业公司工作,参与多个扶贫产业场建设,看到建设的果园、蔬菜场给当地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就心里琢磨自己的家乡适不适合,考虑可以引进什么品种合适。2000年,有点积蓄的杨盛根回到家乡,依靠打工赚回来的经验和资本,结合本地特色,个人投资10万元,建起了大棚,实验推广嫁接技术,引进了适合高山种植的台湾珍珠圣女果,这果一种就是7年;他把技术和种植经验毫不保留地教给村民,施行“订单农业”的模式,跟周边农户签订协议,合作发展,他自己腰包鼓了,农户收入也高了,村民们脸上笑开了花。山风徐来,阳光下杨盛根看到苗寨山上遍地的珍珠圣女果挂满枝头,红艳艳的,分外好看,他也开心地笑了。

  深研有机黄牛技术,致富效益广

  2008年,不安份的杨盛根又有了新的想法,他村子上面的金紫山十里坪坦,高山气候,草原如画,地阔草肥,牧草资源非常丰富,如果养牛羊,该是多么好的一个天然环境!他看到牛羊有机食品的发展前景,开始探索有机生态种养殖技术。他大胆承包了100多亩的高山天然草场,从外地购进100头牛犊。然而由于不适应本地高山寒冷潮湿的气候,再加上养殖、管理技术缺乏,第一批牛犊存活率不到30%,损失惨重。剩下的牛在过冬时,工人喂了山上的茅草,又死了一批。杨盛根把牛肚子剖开来,才找到了原因,原来是工人把茅草切割成锋利的梭角形,牛吃下去后,消化不了,茅草把牛肚撑破了。但他坚信“农村人就是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守着这么好的天然资源就要懂得保护和利用”,不服输的他到各地考察学习,聘请专家实地指导,通过几年的实践摸索,最终培育出了适合本地独特地理条件、环境条件和气候条件的`优良品种高山黄牛。2012年杨盛根成立了资源县金紫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500万元。公司着眼于当地丰富的高山草场,用以发展草食畜牧业,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处理农业废弃物产生大量的堆肥,进行有机种植,是集种养于一体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企业。公司基地位于桂林市资源县车田苗族乡,海拔在700~1000米山地上,占地面积9000余亩,主要包括能繁母牛基地、高山有机牧场、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等3个基地。目前年出栏肉牛500余头,肉羊1200余头,有机蔬菜500多吨,年总产值达2000万元。公司有固定员工26人,还长期与区内外专业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为公司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牛、羊肉已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获得有机产品认证,2016年杨盛根获得了自治区南方牧场扶持项目资金360万。

  2017年杨盛根用孙子的名字杨山河注册了“杨山河”品牌,并获广西名牌产品称号。他把读完大学在外工作的儿子杨进伟也叫了回来,再送儿子到柳州畜牧学校深造,学成后回家协助他一起管理公司。杨盛根又投资20万,建起冷库和真空包装车间,产品具备了鲜活冷链销售条件。公司先后获得了自治区标准化示范场、生态养殖4星级示范场、广西水产畜牧业行业重点龙头企业、广西养牛先进牛场、广西养殖优秀企业、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等荣誉称号。他本人于2017年获得桂林市十佳养殖大户荣誉称号,并作为资源县高山黄牛的代言人参加了“党旗领航,电商扶贫-我为家乡代言”活动,获得最有家乡味道代言奖和广西十佳代言人荣誉称号,成为了名富其实的有机黄牛养殖能手。

  富不忘本,带领致富

  富起来的杨盛根不忘乡亲,勇于社会担当,乐于奉献爱心。他把龙塘、田头水、粗石三个贫困村以集体经济专项资金50万元入股公司,贫困村负赢不负亏,每年按投入资金不低10%分取红利,上述贫困村每年将获得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公司实行“公司+基地+贫困户”的运营模式,借牛生牛,与符合条件发展高山黄牛养殖的贫困户签订黄牛代养协议,由公司无偿提供牛犊,供农户饲养,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和实时监测,农户充分利用自家山地牧草和秸秆资源育肥黄牛,育肥后由公司统一回购,农户养殖期间所生牛犊归农户所有,既高效利用本地天然草场资源,又保证产出质量,实现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双赢。公司带动贫困户种植牧草获利。

  公司提供草种及技术指导,按0.2元/斤回购牧草及玉米杆,每亩效益达万元。公司提供就业机会助力贫困户增收。2016年以来,他带动了400多户贫困户养殖黄牛,每户农户至少增收10400元/年。2018年,杨盛根在下乡考察新养殖基地途中,机缘巧合了解到梅溪镇沙坪村特困户王万弟户房屋建设的实际困难,立即决定拿出5万元,用于扶持其完成了危房改造。

  不断奋进,书写传奇

  风雨人生坎坷路,不忘初心砥砺行。杨盛根,这位苗乡的致富“领头牛”,用他的智慧和爱心,带领村民们在致富路上阔步前行。他曾说过:“想以贫困户增收为己任,成为自己不断前进的动力”。他用他的执着和坚韧,书写着一位苗乡致富人的的人生。

  贫困户养殖致富先进事迹简介5

  徐发青,山东省莘县古云镇徐庄村村民,现年52岁,被当地群众评为“养鸭致富能手”。工作中,他务实创新,坚持不懈,奋斗不息,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生活中,他乐于助人,热爱集体,无私奉献;是新时代里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

  勤学苦干,成就致富梦

  梦想,如何启程?一个农民的梦想,又如何实现?徐发青同志给了我们一个最生动、最完美的回答。

  过去,徐发青依靠传统种地方式种植小麦和玉米,不少投资也不少流汗,增产不增收,难以发家致富。200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聊城日报》上看到了一条致富信息:养鸭投资少、成本低、设备简单、鸭舍要求不如鸡舍高、加之生长发育快、见效快,收益大。说干就干,筹建资金建设养鸭场,自此开启了他的养鸭事业和致富梦想。

  2004年刚开始的时候,他四处筹措资金,购买了只雏鸭,准备大干一番。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饲养技术,一场鸭瘟使雏鸭一下死去一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徐发青并没打退堂鼓,而是通过冷静的反思,认识到自己之所以失败是吃了不懂科技的亏。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此后,徐发青主动地参加了农民科技培训养鸭培训班,系统地学习并掌握到稻田养鸭、饲料配方、快速育肥、提高雏鸭防疫,成鸭防病等实用技术。他严格按照所学的养鸭技术喂养,定期为雏鸭进行疾病防疫。在不断地实践中徐发青总结出了科学养殖的.五大原则:优良的品种、合理的防疫、完善的管理、全面的营养和整洁的环境。同时徐发青抓住机会,与朝城天天食品公司和莘县立信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所有的雏鸭有这两家公司提供,养殖40天就销售至市场,第一年养鸭净赚2万余元。先如今他又扩大了养殖规模,建设80米长的养鸭棚2个,养鸭数量高达6500只,一年平均养鸭六茬,年收入高达10万元。

  同业合作,成就致富带头人

  徐发青同志严格按照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秉承“带头致富,带领集体共同致富”的理念,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在自己养殖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徐发青看到其他养鸭户因为养鸭观念落后、设施条件不好、市场信息不灵、盲目跟风饲养等导致养鸭效益不高。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聘请养殖专业解救这些人在养殖技术上的难题,还专门去外地学习先进的养殖经验,以此来提高全村养殖户的水平。在他的带领下,村内的养鸭户也逐渐多了起来,目前村内养殖专业户有8家,向社会提供无公害肉食鸭3万余只,创利100万余元,户均收益5万余元,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每当提起徐发青这个人时,村民都会数起大拇指,夸口称赞。他在农民中树起一面致富带头旗,创先锋争优秀,是当地村民学习的好榜样!

【贫困户养殖致富先进事迹简介】相关文章:

贫困户养殖致富先进事迹(精选7篇)10-11

贫困户养殖致富先进事迹材料(精选6篇)10-11

贫困户养殖脱贫致富事迹10-11

养殖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通用6篇)10-11

种养殖大户致富带头先进事迹(通用5篇)10-11

养殖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精选9篇)10-12

贫困户致富事迹(通用6篇)10-11

雅乐之舞简介及养殖方法10-20

农村养殖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范文(通用8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