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大全

论语读后感

时间:2022-09-23 08:42:10 读后感大全 我要投稿

论语读后感汇编15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论语读后感汇编15篇

论语读后感1

  这一则让我深刻地理解到了学习和做人的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只有用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这短短的一则语录让我联想到了我身边的人,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和毅力。

  努力学习,温习,最终成为一个才华出众的人。

  我们不也这样吗?如果我们被忧心烦恼甚至怨恨蒙蔽了双眼,那么势必会影响自己的工作和学习。

  子曰:由!悔文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读后感2

  据中学的历史课本记载,从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开始,一直到清末,《论语》作为儒家的核心著作之一和官方认可的正统思想,统治了中国思想界达两千年之久。事实上,这两千年中,官家推行论语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统治的工具。因为论语讲“礼”、讲“仁”;讲“忠”,将“孝”;或许也因为《论语》中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个人对该句的理解持保留意见,见下文)。

  若子民全都仁义忠孝而又不知,自然不会犯上,不会犯上也就不会作乱,更谈不上谋反了,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徐志刚P1)。我们要推翻封建统治必须要先推翻它的思想枷锁。《论语》自然是首当其冲。,所以,我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五四打倒孔家店是非常正确的。打得很好。

论语读后感3

  孔子生性幽默。

  一天,孔子来到武城,听到奏乐唱歌的声音,就说:“割鸡焉用牛刀(这种小地方,值得用礼乐去教育他们吗)?”子游说:“过去我曾听人说过:君子学了道就爱护别人,小人学了道就容易使役。(可见教育总是有用的)”孔子说:“同学们!子游说得对!我刚才的话只是开玩笑的(前言戏之耳)!”

  《林语堂散文》中也写道,孔子骂别人:“你真真是个饭桶!”一个“真”还不足以表达他的心情,还要再加一个,以加强语气。这个孔老夫子,也真真有趣!

论语读后感4

  赐,是子贡的名。往,是已曾说过的。来,是未曾言及的。孔子因子贡引《诗》证学,遂称许之说:“《诗》有三百篇之多,其言词微婉,意味深长,非有颖悟之资者,不足以语此也。如赐也才可与言诗也已矣。”盖处贫处富的道理,是我所已言的,切磋琢磨的意思,是我所未言的。今因我已言的道理,就知我未言的意思,这等样聪明的人,与之论诗,必能触类旁通,而不至于以词害意矣!岂不可与言《诗》矣乎。然子贡悟性虽高,而学力未至,犹不得闻性与天道之妙,此可见美质之难恃,而学问之当勉也……

论语读后感5

  孟子能说会道,轻易地让王们陷入它设下的圈套。齐宣王喜欢音乐,孟子就说齐国可以治理好了。但他这样说是有条件的,就是要与民同乐。我以为孟子的这个与民同乐只不过是和统治阶级说说而已,怎么能够真正的实现呢?即使实现也只是短暂的,这就要看统治阶级的心情了。如果他们乐意,老百姓便可以得到一些好处,如果他们不乐意,老百姓便一点好处也得不到。虽然孟子的与民同乐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其真正的意义就是他所提倡的“仁政”即“王道”,说白了就是专制。更让人气愤的是像孟子这样的大人物,有时居然把天下的治乱兴衰说成是上天的意志决定的。他说:“我之不遇鲁侯,天也。”他的这种“上天意志”不知毒害了多少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即使现在有些人还把自己的命运说成是天意。我认为在专制社会里,个人的命运掌握在专制的社会体系当中,小人当道,君子悲矣。

论语读后感6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所谓巧言令色,字面上理解,就是会说话,表情丰富,鲜仁,当然就是指这样的人心地不会多么好。是的,从哲学上来说,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简单,但真要从具体事具体人上来分析,就不是每个人都能看清楚的。同一件事,有的人能用表情和语言把这件事说的上天的好,也能说的入地的坏,但事情还是那个事情,这是根本不变的。问题在于,受者有可能受别人言语行为的影响,而失去最真实的感观。这就是巧言令色的害人之处了。而这种人为什么鲜仁呢?他们不会有一说一,而是怎么对他们有利怎么说,而不管他们的说词是否会损害别人的正当利益,他们的做为全得服从于个人的利益,自私到了极点。一个心里只有自已的人,还能期望他有仁义么?

论语读后感7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螃蟹,有人爱鲈鱼,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只要不越于原则,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做好这一次穿越。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天地,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论语读后感8

  论语读后感据中学的历史课本记载,从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开始,一直到清末,《论语》作为儒家的核心著作之一和官方认可的正统思想,统治了中国思想界达两千年之久。事实上,这两千年中,官家推行论语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统治的工具。因为论语讲“礼”、讲“仁”;讲“忠”,将“孝”;或许也因为《论语》中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个人对该句的理解持保留意见,见下文)。

  若子民全都仁义忠孝而又不知,自然不会犯上,不会上也就不会作乱,更谈不上谋反了,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我们要推翻封建统治必须要先推翻它的思想枷锁。《论语》自然是首当其冲。所以,我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五四打倒孔家店是非常正确的。打得很好。

论语读后感9

  孔子还要求统治者的行为要端正,“政者,正也。子率而正,孰敢不正”。

  为官者道德的高低是政治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次,选拔官吏要以道德为标准,孔子认为,如果有道德的人的职位在没有道德的人的上面,那么人民就会信服;如果没有道德的人的职位反而在有道德的人的上面,则民不服。再次,他主张推行教化,反对统治者的杀戮政策,“子欲善而民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意思是说就像草随风动一样,,为官者的言行影响着老百姓,以此要求统治者发挥身教作用,引导天下风气向善。“爱人”表现在政治上便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采取合乎民情的便宜措施以促进生产,使人民富足。

论语读后感10

  爸爸给我讲了“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一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读半本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了。我想:“这本书有这么神奇么?”我和爸爸买了《论语》来读。

  在这本书里有句话我很喜欢。这句话就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内容深刻但是用词不恰当就会让人觉得文章简陋,用词恰当但是内容不深刻就会让人觉得文章浮浅,用词恰当内容深刻才是还文章。这也可以形容君子。

  我有两本《三国演义》。一本很精彩内容很深刻,这就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啊!还有一本用词简单,这就是“质胜文则野”啊!

论语读后感11

  《论语》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

  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实现的历史责任感,都在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无尽的思考。

  时间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东西。

  一步步、一程程,已经走了多远,永不停留,走过秒、分、时、日,又积成日、月、年代。

  高尔基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

  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果实,懒惰者的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

  我们不能让时间停留,但可以每时每刻做些有益义的事。

论语读后感12

  今天,我在论语书上读到了一句话,它叫“子曰:默而知之,学而不厌,悔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那句话其实是孔子帮助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的效果不一样的,自身的品德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样,当你产生兴趣后自然学的好。

  孔子这句话,表面上容易,做起来就很艰难,后世为人师表者,可以将这几句话作为格言,在碰到厌倦的时候,提起孔子这句话,脸便红了一下,马上自己改正过来。孔子接着这三句话便说:“何有于我哉”,说白了,就是说我没有什么学问只不过是到处留意了一些,默默的学习中,我把它记了下来;求学问不厌倦;教人也不厌倦;但是除了这三点以外,我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没有。

  这三点都是真学问,我们大家要想做到,是很难的,但只要坚持不懈就能成功!

论语读后感13

  我读了论语这本书中说的: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尼,小车无月,其何以行之哉?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做人就要做一个守信用的人,要说话算数。

  就比如我家吧。有一次,我考试考了一百分,爸爸非常高兴,我说:爸爸,我考了一百分你不带我去哪玩一天,爸爸毫不忧郁的答应了,打算下星期天带我去云台山玩,我高兴的.不得了。因为我从来没有去过云台山,时间过的如流水一般,转眼间到了星期天。我迫不急待的去问爸爸什么时候去,爸爸说:“今天太忙了,没有时间,改日吧!我的心霎时间由高兴到难过”。我说:“爸爸你不想去,就别说,说出去话就如泼出去的水,要说到做到。”

  妈妈下班了,我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妈妈爸爸说了一顿,妈妈说爸爸做的不对,答应小孩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不能演而不信。

  虽然这次我没去云台山,但是让我明白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在这里,我想对我们班的同学说,做为一名好学生,更要诚实守信,善于勤学。

论语读后感14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论语》,它教了我怎么做人、怎么学习、怎么对待自己的亲人。

  《论语》是一个语录体文集。主要记载着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论语》传到汉代出现了三种传本。东汉灵帝时所刻的熹平石经用的就是《张候论》的传本。

  《论语》还是儒家的原始经典之一,要了解孔子和他的学说,《论语》是最直接、最可靠的资料。

  《论语》还十分不容易令人真正领略其中深刻的意义,而且其中的诗句又是非常的多。例如“不患人知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告诉了我做人一定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做什么事都要其中勤奋,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要为他人着想;把国家看成第一;尊老爱幼……孔子的一句句话都真有说服力啊 !

  《论语》当之无愧为我们的国学经典。

论语读后感15

  这个暑假,我读了《论语》这本书,受益匪浅。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编撰的一部语录体著作,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孔子,名孔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2岁。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和最重要代表人物。

  《论语》这本书,作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结晶,早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有了深刻的影响。

  我在暑假期间读了《论语》,学习到了许多待人礼仪,尊师重道,孝敬父母等一些知识,还有社会规律这些知识,让我对以前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传统礼仪有了深刻的见解。

  《论语》是让人懂得孝敬、道德、政治、利益、规律的一系列东西,我要把这个古老而又正确的理念,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中华民族精神蓬勃发展!

【论语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语》读后感06-30

论语读后感06-29

《论语》经典读后感09-16

《论语》的读后感08-18

《论语》读后感02-21

论语 读后感03-10

论语读后感02-11

论语译注读后感10-20

关于《论语》的读后感10-19

《论语译注》读后感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