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

《北京的春节》教案

时间:2022-09-09 17:25:33 春节 我要投稿

《北京的春节》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京的春节》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北京的春节》教案合集15篇

《北京的春节》教案1

  【教学目标】

  1、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保守文化的兴趣。

  2、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引领同学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童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童谣,自身读读: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这首童谣写的是什么内容?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认真默读全文,想想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

  (同学可能弄不懂的词语:腊月、初旬、麦芽糖、江米糖、空竹、逛天桥、逛庙会。)

  指名交流,根据学情顺势而导。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北京人过春节哪些地方你最感兴趣?

  预设一:生在练习纸上完成表格,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

  预设二:在交流中,同学贴纸条(黑板条)、作记录,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根据同学情况选择一种操作战略。)

  三、分清详略,合作研读

  1、引导找出写得详细的局部。(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2、四人一小组,自选一个局部展开研究,研究问题如下:

  ⑴ 详细写了什么,说给大家听。

  ⑵ 哪里写得好,读给大家听:

  同学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交流研讨:分为“腊八”队、“除夕”队、“正月初一”队、“正月十五”队展开竞赛。

  ⑴ 解决第一个问题:

  小组派代表复述研讨的局部,组员可以补充。师注意引导同学注意叙述顺序(“腊八”是用并列的方式写的;“除夕”是用总分的方式写的;“正月初一”是用对比的方式写的;“正月十五”是用总分总的方式写的);反馈评分。

  ⑵ 解决第二个问题:

  生生、师生互动,师注意引导同学品出京味语言的特点,必要时作示范;反馈评分。

  4、引导同学体会详略处置的好处。

  四、拓展延伸,读中学写

  1、快速浏览,找出描述小孩过春节的地方,指名读。

  2、启发同学谈谈现在北京春节怎么过,其间可让同学采访在座的老师。

  3、同学写过春节时有趣的地方(片段),教师巡视。指名交流,教师评价时注意同学是否用上了书上的写法,及时点评、褒扬。

  五、总结全文,安排作业

  1、总结全文,复现童谣。

  2、作业:写一篇现代《北京的春节》,可以学习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写的方法,注意详略得当。

《北京的春节》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和略写的好处。

  重点难点:

  1、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难点:学习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师准备老北京过春节的有关图片,资料等

  2、学生搜集、整理并熟悉春节的来历、传说、习俗等图片,资料

  3、生认真预习并完成好本课的导学稿

  4、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难忘的寒假生活

  二、学习“单元导读”,导入新课

  1、组织学习“单元导读”,了解本组主题、学习目标。

  2、师谈话导入:“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那么,关于春节的来历、传说、习俗,你又知道多少呢?

  3、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春节的资料。

  4、师小结学生发言导入、揭示并板书课题。

  三、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文中重难点词语(含生字表中要掌握的生字新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重点引导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理解新词的方法。)

  2、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并说说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北京的春节的“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四、合作探究,品读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生默读课文,完善导学稿,做好小组内交流的准备。

  (自学内容以导学稿为蓝本,要求学生课前充分自学完成)

  2、小组内讨论、交流,确定中心发言人和汇报形式。

  3、小组代表全班展示交流:

  (1)、课文按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过春节的?重点写了哪些日子人们的活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引导归纳:点面结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2)、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描写,展示朗读。

  (重在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五、拓展对比,感受写作特点

  1、认真阅读文后“阅读链接”,思考在写法上与《北京的春节》与何不同。

  2、小组内交流后全班汇报,相机点拨学生从文章的结构、表达的情感、语言的特色等方面来体会。

  3、师小结并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

  课堂小练笔:运用自己学到的表达方法,写一写自己过春节的情景。

  (若时间充足可展示部分学生已完成的练笔作业)

  人教版六年级《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的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大笔、“俗白”风格、京味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全文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儿”,基于此,课前播放音乐“喜洋洋”,给学生一种直观的“喜庆”。由于此篇课文描写的内容和绍兴风俗大同小异,在课前让学生回忆自己过年时的场景,更加激起学生的兴趣。由于这篇课文通俗易懂,学生乐于朗读,因此将朗读作为了课堂学习的重点。

  课前自由朗读。通过自由朗读,让学生自己找喜欢的语句,自己好好读读,读准难度字词,读通句子,由于是学生自己喜欢的段落,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默读:通过让学生找找哪里是北京的春节和我们不一样的地方,通过快速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快速寻找。默读找出文章重点节日。得益于前段时间一再努力的培养,孩子们预习完成的很不错,时间段很容易找的到。之所以分段,一是教学目标中要求;二是有助于下步教学环节。想说下语文习惯的养成。

  此外,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运用快速阅读、默读、学生示范读、小组朗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将北京别具京城风味儿的春节读得淋漓尽致。

  另外,结合课外链接的资料袋,品析两篇欣赏文章的特点和不同点,让学生从小角度出发,着手“除夕”热闹场景,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让学生写写自己过大年三十时候的场景,将书本知识内化,学以致用。

《北京的春节》教案3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过年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以平实洗炼的语言将老北京春节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娓娓道来,也映出老北京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展现了一幅醇厚悠远、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图。编排此文,旨在丰富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在领略老北京新春独特风情民俗,领略老舍先生简洁生动的语言特色的同时,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我所要执教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达自己的看法,经过前两年的学习,具有初步的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对于春节这一传统民俗节日,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然而对于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学生了解得不多,也因此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识字,学认本课生字及相关词语。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3、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深入感知课文内容,在不断的思考交流中,感受读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抓重点词句的理解来了解老北京的民俗,感受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通过反复读书,从字里行间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截然不同”、“日夜不绝”“守岁”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 体验激趣、导入新课

  1、放录像:同学们,今天老师带给大家一段精彩的画面,一起来看看吧!

  (课件播放:春节联欢晚会的钟声响起,大家一片欢腾的片断)

  2、板书春节:看完画面,你想到了什么,一起来说一下!板书:春节

  3、说春节:喜欢过春节,你想到了哪些有趣开心的事?

  4、小结补充板书:提起春节,咱们有说不完的话题,今天我们跟著名作家老舍爷爷到老北京的春节去看看,看看那时候的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师:这是哪里的春节?

  生:老北京(再读课题)

  二、 整体感知,自主浅悟

  1、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3、初识课文

  (1)老北京的春节到底怎样呢?请同学来读读课文。

  (2)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板书:腊月 热闹 正月初九)

  (3)、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一下课文,找一找,画一画,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

  (4)、老师把重要的日子做成了日历,咱们来看一下,齐读一下吧。

  (课件:日历。学生齐读)

  三、入境学文,精读品味

  (一)学生自主学习

  1、春节有这么多重要的日子,你最喜欢哪个日子呢?请同学从课文中找出那一段,多读几遍,想想你为什么喜欢。

  2、学生自读课文

  3、读后交流

  (二)精读描写除夕的段落

  1、预设:我喜欢除夕这个自然段,启发,你为什么喜欢?(热闹)

  2、还有哪些同学也喜欢除夕这一段,一起来看看这一段,自己读一读,感受一下除夕的热闹吧,

  3、学生自由读

  4、配乐读:听着这欢快的音乐,想象着这热闹的景象,让我们再来有滋有味的读读这一段吧。学生齐读

  (三)精读描写大年初一的段落。

  1、指名读。刚才谁选的这一段?请你来读一下。

  2、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截然不同”什么意思?自己读一读,联系着上一段的内容,体会体会,大年初一与除夕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3、学生交流。

  4、师小结:除夕晚上,人们赶着回家,赶做年菜,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明,鞭炮声日夜不绝。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朋友家去拜年。同时,城内城外的庙会也开放了,小孩子们特别热心热闹而忙碌。

  5、谁想来读一读除夕的热闹和大年初一的悠闲?大年初一过完了,同学们可别停下脚步,更精彩的还在后面,更精彩的是……

  (四)精读描写元宵节的段落

  1、老舍爷爷说更热闹的是元宵节,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年用心读课文,画出描写元宵节热闹的句子,然后和同桌交流交流,

  2、学生自读讨论

  3、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4、小结:刚才同学说除夕是热闹的,但没有月光,而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天上月光是很好的。元宵节到处是灯,天上是灯,地上是灯,家里也是灯,太美了,怎能不说春节的高潮是元宵节呢?

  5、各种各样的花灯,令人耳目一新,谁能不喜欢呢?这么热闹的灯会,你们想不想读一下呢?

  6、老北京的春节就要结束了,谁来读一读最后一段?

  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四、总结全文

  师:老北京的春节结束了,可再过几十天,我们的春节就要来到了,同学们到时好好看看我们的春节是怎样过的,我们的春节又有那些习俗呢?

  作业设计

  1、 写写你们家是怎样过春节的

  2、 搜集春节有趣的民俗,传说故事

  板书设计

  老北京的春节

  腊月 热闹 正月初九

《北京的春节》教案4

  一、激趣导入

  (师:课前放课件。)

  师: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师:今天我们将跟随老舍爷爷一起到许多年前的老北京过春节,体会老北京的传统习俗。(补充课题:老北京的春节。)

  生:齐读课题。

  师:这是哪儿的春节?(指课件)

  生:老北京(引导学生再读课题,突出“老北京的”几个字。)

  师:是现在的北京吗?不是,是许多年前的北京,所以叫它“老北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想去老北京的春节看看吗?请同学们翻开书P118小声的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课后注音,并且把生字多读几遍。

  生:自由小声的读文。

  师:在读的过程中有哪些字的读音,你要提醒大家呢?

  生:提醒大家“色如翡翠”的读音。

  师:小老师提醒的好,跟着读/谢谢你对大家的提醒。

  生:全班读。

  师:课文中的词语带上音节,你们会读吗?注意看清音节,读准字音(课件)

  生:自由读、齐读。

  师:去掉音节,能读准确吗?

  生:开火车读。

  三、初读课文

  师:认识了新词,那就高高兴兴去看看老北京的春节到底怎样,哪个小组愿意带我们去看看呢?请同学来读读课文。(师随时纠正读音错误)

  生:开火车读文。

  师:其他的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听的过程中有问题请举手。

  生:读文,倾听。

  师:刚才同学读得很认真,听的同学也很认真,认真倾听别人说话是一种美德,我们同学做得真好。

  随文指导朗读:2段---

  师:从腊八开始,经过一个月后,蒜就泡的?醋也有?

  快流口水了吧,我们品品它的色和味吧。 (生齐读该句)

  3段--- “年假”相当于我们这里的什么假期呢? “年根”是什么时间呢?

  师:(生读后)读得真好,听的也认真,鼓励他们和自己!

  师:听了六位同学的朗读后,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热闹无比” )

  师:让我们走进春节去热闹一番。这么热闹的春节从腊月初就开始了,持续的时间长,到了正月十九,春节才结束。(课件)在这期间,还有许多重要的日子和特殊的活动。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用横线勾出还有哪些日子和活动。

  生:勾画。

  师:同桌交流一下你找到了哪些日子和活动。

  生:汇报(师:像老师这样用简洁的话勾出来)

  四、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师:(指课件)同学们,看,老北京的春节时间长、活动丰富,你想去体验吗?这6个重要的日子里,你喜欢哪一天呢?就读哪个自然段,边读边勾句子。

  生:读勾画

  〈4自然段〉

  师:你为什么喜欢除夕?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吗?哪个段在描写除夕呢?(4自然段)

  师:从哪儿可以看出除夕很热闹呢?

  生:“家家、”(生想:春节的这个时候,我们每家也都在准备——腊肉香肠,有什么味? )

  师:还从从哪儿可以看出除夕很热闹呢?

  生:那鞭炮声彻夜不绝。 (生想:有鞭炮、冲天炮。)

  师:说得非常棒,回答得也很完整。谁还能分别说说?

  师:哦,除夕哪天各种鞭炮声从十二点开始,一点、直到天亮,响个不停,这就是彻夜不绝,真热闹啊!

  生:读该句“鞭炮声彻夜不绝”。

  师:除了鞭炮声,还有什么热闹之处?(这一天,出门在外的人?)

  师: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其实,我们现在也有守岁的习俗,让我们回到春节的现场一起来守岁,手拿出来,一起倒数迎接新年。(课件,生倒数)

  师:对呀,从零点钟声开始一直到天亮,人们围坐在一起辞旧岁、迎接新年的到来。

  师:孩子们,除夕夜你们一家在做什么?

  师:老北京除夕这天,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看庙会、守岁等等〈板书:热热闹闹辞旧岁〉。把书拿起来把热闹的除夕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来,读第四自然段。(齐读)

  师:这才叫读得有滋有味。

  (小结)老北京的除夕真热闹!

  〈5自然段〉

  师:除夕过了,谁再来说说你喜欢什么日子?为什么?老北京的大年处一,你们喜欢吗?

  师:(配乐插图)这就是老北京的大年初一。你看到了什么呢?请你用“有的。。。有的。。。还有的。。。。人们可真、!”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说出来。(师指导有顺序的看图)

  师:你们不仅说话完整,而且想象力也很丰富。

  师:大年初一时,老北京的人们走出家门,有的逛庙会,有的看美景,还有的去拜年,到处都是热闹的味道,老北京春节的味道。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五自然段。

  师:孩子们,你们用朗读把我和在座的老师带进了热闹的大年初一,谢谢你们。

  师:同学们,大年初一的人们高高兴兴的逛庙会。除夕时人们忙碌而热闹的准备着,这让我们感受到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

  生:截然不同

  师:真能干!你们的感受和老舍爷爷一样的,让我们把自己和老舍爷爷的想法说出来。(生读句)大年初一,人们(板书:高高兴兴迎新春)

  〈6自然段〉

  师:领略了热闹的除夕和大年初一,还有哪个日子吸引你?为什么?

  生:读句。

  师:同学们可别停下脚步,一起到元宵节逛逛,

  各种各样的彩灯都挂起来了,处处喜气洋洋,你们想去看看吗?走!(课件)

  生:看灯。

  师:你们想用哪些词语形容热闹的灯景呢?

  生:说词。

  师:你们真是积累好词的能手。

  师:除了课文里说到的灯,想像一下还有什么形状的灯呢?

  生:想象。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啊。元宵节处处张灯结彩,灯火通明,置身五彩缤纷的灯海可真舒服。

  此时,我们虽然不能做灯,但我们能用朗读来体现灯的美丽。

  生:自由读、分组读(4个组),引读。(看课件)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体会到了老北京的元宵节是如此热闹,难怪老舍爷爷说“元宵一上市,春节的?就到了。

  生:读中心句。

  师:除了看灯,人们还会?(生答)元宵节时我们也要吃元宵,因为预示着......

  师:同学们读书的热情这么高,连老师也被感染了,我们一起来读。(引读)

  师:在元宵节里,老北京的人们〈板书:快快乐乐逛元宵〉

  〈7自然段〉

  师:时间过得真快,转眼......(生答)

  师: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只有辛勤的工作才能换来快乐的生活。过年了,你们又张大了一岁,希望你们在新的一年里努力学习,学到更多的知识。

  师:孩子们,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去迎接新的一年吧。

  生:读该段。

  小结:总结全文

  师:老北京的春节结束了,同学们可别遗憾,再过三个月,20xx年的春节就要来到了,同学们到那时一定要好好感受一下我们龙泉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风俗,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3、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北京春节的浓浓的“年味”。其实,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值得我们细细咀嚼。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嚼嚼这一独特的味道。提问:我们知道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春节的时期的几个重要日子活动。那么,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在文中详写的四天中,我们已经学习了“腊八”这部分,现在大家来回忆一下:腊八的时候,人们做些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语言风格?

  二、深入阅读,体会气氛。

  1、指导品读“除夕”,指名朗读,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闹。

  (2)抓“除非,万不得已,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3)指导学生感情读文

  2、指导品读“正月初一”。

  小组齐读,边读边思考:

  (1)正月初一与除夕的气氛有什么不同?

  (2)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都在做些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3)你们春节拜年吗?说说你拜年的经历。

  (4)引导学生了解庙会时怎么回事?

  3、指导品读“元宵”。

  全班齐读,边读边画:

  (1)分别画出表示灯的数量多的词句,说说你表示灯的种类多的词句,体会人们对元宵节的热情。

  (2)如果你置身于这灯的海洋,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你能用朗读将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吗?(指名朗读展示)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语句研读,创设情景读,结合生活体验,深入走进北京人的春节,感受人们的欢乐和浓浓的民俗风情]

  二、拓展阅读,领悟表达特点:

  1、提问:作者写这篇文章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2、引导分析:这篇文章为什么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它在表达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一是按时间顺序进行有条理的叙述:二是详略得当,详写春节中的高潮部分,略写其它部分;三是语言通俗,简练。)

  三、延伸谈话,了解风俗。

  1、师:北京的春节是很吸引人,但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一些不同的风俗吗?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

  2、启发思考:我们所了解到的这些春节风俗今天是否依然广泛存在??你觉得现在过年的氛围浓吗?说说你的感想。

  (学生自由畅谈)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发他们对如何传承中华民俗文化的思考。]

  四、作业

  小练笔: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的实际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北京的春节》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填准相应的动词,根据学情选择难写的字词展开学习。通过浏览课文,找出表示时间的重点词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2、通过学习课文,独立填表,在集体交流中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通过联系生活、合作填表,在同伴互助中了解本地春节的风俗习惯。

  3、通过深读课文,体悟情感,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传统文化。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并试着迁移运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填准相应的动词,根据学情选择难写的字词展开学习。通过浏览课文,找出表示时间的重点词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2、通过学习课文,独立填表,在集体交流中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通过联系生活、合作填表,在同伴互助中了解本地春节的风俗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比较揭题

  1、营造氛围,聊聊春节。

  在儿童歌曲《过年了》中走进课堂,让学生来聊聊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请学生把关键的词语(或重要时间、重要事件)板书在黑板的一侧。

  2、点明不同,比较揭题。

  刚才,大家交流的是我们家乡的春节。今天我们要走进的是北京的春节,看看老舍笔下的老北京的春节是什么样的?(师板书课题)请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终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请大家自由、大声地读课文,争取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读准多音字:间断铺户正月掺和分外万象更新

  (3)填准动词:

  ()腊八粥()腊八蒜()杂拌儿

  ()鞭炮()年菜()对联

  ()庙会()灯笼

  (4)请学生互相提醒难写的字词:如熬、逛、榛子等,并展开书写练习。

  2、直击首尾,了解始末。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了解春节开始的时间。

  (2)指名读课文最后1个自然段,知晓春节结束的'时间。

  3、浏览课文,理清脉络。

  (1)浏览课文,画出春节经历的几个时间段。

  (2)交流梳理,按顺序排列这几个时间段,揣摩文章的顺序。

  腊月初旬——腊月二十三——过了二十三——除夕——正月初——正月初六——元宵——正月十九

  三、再读课文,了解风俗

  1、默读课文,独立填表。(可联系刚才填写动词的那些事情)

  时间风俗习惯

  腊月初旬

  腊月二十三

  过了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初六

  元宵

  正月十九

  2、集体交流,完善内容。

  在读课文中进一步完善表格填写,了解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

  3、同桌合作,梳理内容。

  根据表格,同桌之间互相说说,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四、联系生活,迁移运用

  1、同桌合作,完成填表。

  联系课始谈话内容以及黑板一侧的板书,同桌一起合作填写表格。

  时间风俗习惯

  2、小组合作,完善填写。

  小组内展开交流,了解本地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在老师的帮助下,把表格内

  容填写完整。

  五、巩固训练

  打开“基础训练—《北京的春节》”,一起来闯关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深读课文,体悟情感,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传统文化。

  2、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并试着迁移运用。

  一、复习回顾,了解内容

  1、利用表格,想想说说。

  看看填写好的表格,想一想,说一说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2、简单回顾,说说读读。

  说一说北京人过春节给自己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有感情地读读自己喜欢的那部分内容。

  二、深读课文,感悟写法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北京春节给作者老舍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

  2、聚焦除夕,感受热闹。

  (1)文中具体介绍除夕的活动分别是什么?

  (2)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分组学习,体会写法。

  分组学习描写“正月初一”“元宵”部分,试着说说自己的感受,并思考作者是怎样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的。

  4、分清详略,领悟好处。

  再出示第一课时已填写完整的“北京的春节”的表格,后面加上一栏“详略安排”,继续填写。

  讨论文章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单,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聚焦孩子,体悟情感

  1、跳读课文,找出内容。

  请大家跳着读课文,找出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相关句子。

  2、读读句子,说说感受。

  认真地读读这些句子,说说自己的真实感受。

  3、静心思考,体悟情感。

  如果课文只写这些内容,行不行?如果课文不写这些内容,感觉怎么样?

  四、联系生活,迁移运用

  1、联系表格,安排详略。

  再出示第一课时已填写的“家乡的春节”的表格,后面加上一栏“详略安排”,继续填写。

  2、围绕表格,展开交流。

  家乡人是怎样过春节的,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3、利用表格,迁移练笔。

  选择印象最深的一处,试着写一写。

  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写写《家乡的春节》。

  五、巩固训练

  打开“阅读训练—《北京的春节》”,一起来闯关吧!

《北京的春节》教案7

  教学目标: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录像再现现在人过春节的情景,激发兴趣。

  1、喜欢过春节吗?谈谈自己的想法。

  2、老北京的春节是怎样的?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意。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圈出来。

  2、检查生字读音情况:出示课件

  (1)放鞭炮检查。

  (2)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解决重点难点。

  3、解决遇到的困难或问题。

  你在读文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提出来。

  4、小结。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自己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闹)

  快速读一读课文,看春节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板书:腊月正月十九

  (二)学习过年这一节。

  1、默读课文,找出喜欢的一个段,划出表现热闹的句子,谈谈为什么说这些句子能表现出热闹。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喜欢的段落交流,喜欢同一个段落先交流。交流时注意抓住重点的词句说。

  3、指导学生读出热闹来。读完之后,师生评议。

  (三)学习元宵节这一节。

  1、默读这一节,过元宵节热闹表现在哪些方面?

  2、小组合作讨论。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灯的数量多、种类多、亮等特点。数量多可引导学生抓住处处、整条街、几百街上有灯,家中有灯等;种类多可引导学生抓住玻璃的、牛角的、纱灯、冰灯、长龙、走马灯、宫灯、纸灯等等。

  3、合班交流。出示录像看灯,让学生感受灯的世界灯的美丽。

  4、读出喜欢的心情。指名读。

  5、合作读。

  (四)感受咱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1、学生联系自己过春节的情况谈一谈。

  2、交流自己搜集的与春节有关的不同资料。(图片、文字资料、录像、幻灯片等都可以)

  教师小结。

  四、作业超市(自选一个)

  1、写一写自己过春节时最有意思的情景。

  2、搜集不同地方的人过春节的不同习俗,办一期手抄报。

《北京的春节》教案8

  教学目标

  1.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2.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童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童谣,自己读读: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这首童谣写的是什么内容?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认真默读全文,想想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

  (学生可能弄不懂的词语:腊月、初旬、麦芽糖、江米糖、空竹、逛天桥、逛庙会)

  指名交流,根据学情顺势而导。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北京人过春节哪些地方你最感兴趣?

  预设一:生在练习纸上完成表格,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

  预设二:在交流中,学生贴纸条(黑板条)、作记录,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根据学生情况选择一种操作策略。)

  三、分清详略,合作研读

  1.引导找出写得详细的部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2.四人一小组,自选一个部分展开研究,研究问题如下:

  (1)详细写了什么,说给大家听。

  (2)哪里写得好,读给大家听。

  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交流研讨:分为“腊八”队、“除夕”队、“正月初一”队、“正月十五”队展开竞赛。

  (1)解决第一个问题。

  小组派代表复述研讨的部分,组员可以补充。师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叙述顺序(“腊八”是用并列的方式写的;“除夕”是用总分的方式写的;“正月初一”是用对比的方式写的;“正月十五”是用总分总的方式写的);反馈评分。

  (2)解决第二个问题。

  生生、师生互动,师注意引导学生品出京味语言的特点,必要时作示范;反馈评分。

  4.引导学生体会详略处理的好处。

  四、拓展延伸,读中学写

  1.快速浏览,找出描述小孩过春节的地方,指名读。

  2.启发学生谈谈现在北京春节怎么过,其间可让学生采访在座的老师。

  3.学生写过春节时有趣的地方(片段),教师巡视。指名交流,教师评价时注意学生是否用上了书上的写法,及时点评、表扬。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复现童谣。

  2.作业:写一篇现代《北京的春节》,可以学习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写的方法,注意详略得当。

  课堂实录

  师出示童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师:喜欢童谣吗?

  生:喜欢。

  师:谁来说说这首童谣讲的是什么事儿?你说。

  生:这首童谣……

  师:(打断)拿话筒。

  生重说:这首童谣讲的是北京的春节。

  师:这首童谣啊,真的是讲的是春节,不过,它是50多年前,当时街头流行的一首童谣,孩子们都爱念,它就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了。这节课,老师带你们一起去学习老舍先生笔下的春节,想去吗?

  生:想。

【《北京的春节》教案】相关文章:

《北京的春节》教案03-11

北京的春节教案08-24

《北京的春节》 教案04-02

《北京的春节》教案07-28

《北京的春节》教案模板08-12

北京的春节教学教案09-03

小学《北京的春节》教案08-26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08-25

最新《北京的春节》教案08-25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