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智慧人生》有感

时间:2023-05-16 19:24:53 耿烽 读后感大全 我要投稿

读《智慧人生》有感(精选21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智慧人生》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智慧人生》有感 1

  《人生的智慧》一书的原作者是德国着名哲学家阿图尔·叔本华,他是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这本书是叔本华写于1850年的晚期着作,正是这本书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在这本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暂时撇开了唯意志论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该译本是我国第一部从德文版译出的全译本。

  我是5月份在亚马逊中国买到的这本书,同时买的一本书是《冥想5分钟,等于熟睡一小时》。书到了之后,先翻看的《人生的智慧》,刚开始的时候看得很迷糊,感觉思想混乱,没有静下心继续阅读,只是心里隐隐约约觉得原作者写得很高明,但是译者水平太烂,有些语句重复罗嗦,句读没做好,以为自己是白买了。

  于是,在看了不到一章节的内容,就把这本书放下了,转而去看的《冥想5分钟,等于熟睡一小时》。那本书看的津津有味,看完那本书后,自己的心也平静下来了,于是重新捡起了《人生的智慧》。陆陆续续大概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才看完。《人生的智慧》这本书被装在了自己的背包里,跟随着自己出差,在火车上、地铁上、床上都会被拿出来翻一翻,每当看得投入后,自己的内心都很平静、踏实,深深地为作者渊博的知识所折服,为作者精辟的思想所感染。

  在书中,作者主要讲述的是教人怎么平静幸福地过完这一生,它是一本哲学上关于幸福论的著作。作者系统严谨详细的分析了幸福产生的来源、分类以及要如何才能得到幸福。

  全书共分为六个章节以及译者附录的作者生平。

  第一章节,作者对决定人的命运的因素进行了划分: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财产和人所展现的表象。

  第二、第三和第四章节分别就这三个因素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分析。

  人的自身(即在最广泛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它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被作者认为是人幸福与否先天性的决定性因素。

  人所拥有的财产和所展现的表象是次要性的。作者认为,人拥有的绝对财产不是人感觉自己富足与否的条件,这个条件是人拥有的相对财产。因此,如果不跟别人作比较,那我们就会为我们所得到的'感到快乐,而如果由于别人比我们更加幸运而内心不安,那我们将永远不会快乐。所以,这一因素还是由人的自身决定。

  人所展现的表象是指人们对自己的看法,它分为名誉、地位和名声。作者对这三类看法作出了详细的说明和广泛的论述。他认为人的名誉是否定的,名声是肯定的。名誉是表明这个人不是例外,而名声却表明这个人是个例外。人们通常过分看重了我们的存在在他人心目中的样子,其实他人的看法就其本身来说,对我们的幸福并非至关重要,它对于我们并不直接存在。如果有人将这种非直接为我们所存在的东西作为直接存在来加以看重的话,那就是这个人虚荣的做法。

  第五章节作者讲述了在人生中会遇到的一些具体的情形,以及给人提出遇到这些情形时的抉择建议。这是全书最轻松的一个章节,也是作者传授的最具体的内容。他解答了人的一生中所会遇到的种种情形应该要如何处理的问题:我们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别人以及如何如何对待命运和世事的发展。作者在这里讲述的内容在任何时代,对绝大部分的人都有着益处,我们能够从其中学到丰富的人生哲理。

  第六章节作者纵览了人生的各个阶段的特点和建议。尤其强调了人年轻时经常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这本书中,作者也对人自身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进行了多次强调。读完本书后,我感觉到好好锻炼身体的紧迫性了。

  全文通读下来,让人有种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作者在全文持述幸福是否定的,灾祸是肯定的观点。认为幸福的生活是减少了许多不幸的生活,亦即还能勉强忍受的生活。他劝诫读者要珍惜已拥有的现在,这才是人能够真正能够把握的,而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对过去,也和我们想象当中的过去有所出入。

  另外,这本书中,作者的语言平实简朴,再加上作者经常性的对观点的注解(作者认为人的后半生更多的是对前半生的注解),因此读起来不觉得费力,能够比较容易的接受作者提出的思想。

  读《智慧人生》有感 2

  今天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在谈到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时,有这样一段话:

  人生在世,个人必须具备两种能力,即前瞻能力和宽恕能力,前者可以帮助我们免受损伤,后者则可以帮助我们远离人事纷扰。

  大千世界,人类形形色色,我们没有理由谴责任何人,无论他多么邪恶、卑劣或者荒谬,存在即是合理。我们必须接受他人的存在,他人表现出他应该成为的样子,这是一个即成的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要记住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上必须要有傻瓜和流氓。如果我们质疑他人存在的合理性,那我们就犯了不公正的错误。没有人可以改变自己的真实个性、道德品质、智力能力、脾气性情,如果我们苛求他人,那我们就把他人摆在了自己的对立面,进行生死之争,我们不能要求别人违背本性,脱胎换骨,然后才承认别人存在的'合理性。

  我们活在这世界上,也必须允许别人按照自己的样子生活,无论那是什么样子,你所能做的就是因势利导而不要去寻求一些不可能存在的东西。真谛就是:生活,也让他人生活。这种做法虽然是正确的,但是实施起来却十分艰难。谁要是能够一劳永逸地躲开那许许多多人,那他一定是幸福的。

  我们可以通过死物锻炼我们的耐心,以此来参悟与他人的相处之道。物件由于它本身的机械性和物理性妨碍着我们,因此我们每天都有这样的机会来磨砺自己。而由此所获得的耐心则可以运用到与他人的相处中,我们应该习惯于这样看,他人妨碍我们、忤逆我们,完全是出于他人的本性,这就跟死物与我们对抗是一样的道理。跟他人生这样的气就跟向挡着我们路的石头发脾气一样都是愚蠢的行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学会利用他们而非改变他们。

  对比叔本华的思想,反思自己在处理他人的问题上,是否有点过分、过头?值得思考。我们许多时候,不明白他人的动机,不清楚真实的客观事实,只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办事,这是不合适的。

  读《智慧人生》有感 3

  独处,是一种修行。半年前,因为偶然原因,我开始戒酒。

  从此,约酒的电话曾直线下降之势,一个月后基本清零。每晚看到同事们下班签到后的匆忙背影,多少会有一点空荡;每天清晨听到大家畅聊小聚之欢、小酌之兴,又平生了几许落寞。但是当自己偶尔重新置身于酒场席间,听听骰子的声音、看看走圈的霸气、劝劝贪杯的酒友、送送喝多的亲朋,整个过程虽然觥筹交错、人声鼎沸,但自己总能感觉到寂寥与空白,不禁自问,这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吗?

  因此,我想将戒酒坚持下去,不为别的,只为喜欢上了那份独处的感觉。

  面对下班后空荡荡的办公室,整理一下当日工作清单,在总结得失间定格今天;看见工作笔记上密密麻麻的记录,满满的收获感不断积聚;独自走在昏黄的.路灯下,任凭车流滚滚、人影倏闪,自己坚定地用双脚丈量着回家的路程。周末,在一首老歌单曲反复中荡涤心灵、在一杯清茶浓香中明目凝神、在一本好书中品味人生、在一场赛事直播中留住青春、在一番大汗淋漓的运动中突破自我……

  这些独处的瞬间,用半年多的时间串联起来,让我重新认识到,原来人生还可以这样演绎、原来独处可以如此恬静、原来修行如此简单……

  读《智慧人生》有感 4

  《人生的智慧》内容简介:叔本华哲学思想被认为是柏拉图的观念论康德的认识论、吠陀的泛神论及厌世观四者的融合。其中讨论的话题众多,内容朴素深刻,十九世纪末的很多大思想者,大都从中汲取了营养,尤其是尼采,对叔本华的'理论一直情有独钟。更有好事者认为,尼采某种程度上是继承了叔本华的衣钵,虽然二者哲学的最终结果不一样,但都是唯意志论的大哲人,都认为意志才是世界的本质。同时,叔本华的生存空虚学说也奠定了其悲观主义哲学的基础。

  《人生的智慧》一书取自《附录和补遗》,它其实是独立成书的。这本书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至为接近,诸如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养生和待人接物所应遵守的原则等。正如叔本华所说的,在这本书里他尽量从世俗、实用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这本书尤其适合大众阅读。

  读《智慧人生》有感 5

  遇到一本好书时忍不住快些读下去,另一方面又舍不得读完,三万多字读了大半个月,作为极端悲观主义哲学的代表,他的书读起来并不轻松,他孤独地死去了,正如他之前孤独地活着。但此时此刻,在这个人的身边,某样东西告诉我们:他为此孤独获得了补偿。那种要了解永恒的热切渴望,伴随着这个人的一生;而这种渴望,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只是在死神临近之时,才罕有地、像梦一样地瞬间在脑海掠过。他终其一生对造作都深恶痛绝,始终忠实于自己。他孑然一身、受尽别人的误解。因为得到出身和教育的帮助,这个有着天才思想的人得以免受人生世事重负的羁绊。他对此伟大的馈赠心存感激。他唯一的愿望就是要对得起所获得的这一馈赠。为了肩负起崇高的使命,他不惜放弃了所有其他人都会开心享受的乐趣。他现在头上的月桂花环是在他到了生命的黄昏之时,才终于戴到了他的头上。尽管如此,他对于自己要完成的使命,却是怀着铁一样的'信念。在那漫长的、不公正的默默无闻之中,他从不曾偏离其崇高的孤独路径半步。在自己选定的事业中,他真可称得上恒兀兀以穷年。

  在后面附录其实很容易能够找到他的想法源头,如果人的前半生的特征是对幸福苦苦追求,而又无法满足,那么,人的后半生的特征则变成了对遭遇不幸的害怕和忧虑。因为到了人生的后半部分,我们多多少少都清楚地了解到:所有的幸福都是虚幻的,而苦难才是真实的。因此,现在我们努力争取的只是一种无痛苦和不受烦扰的状态,而不是快感逸乐,这至少对于具有理性的人来说是这样。在青春岁月,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状况,我们都会对其感到不满,那是因为我们刚刚才开始认识到人生的空虚与可怜——在此之前,我们所期盼的生活可是完全另外的一副样子——但我们却把无处不在的人生的空虚与可怜归咎于我们的环境、状况。整个一生显得如此短暂,令人无法想象。当一个人老了以后,那走过的漫长岁月,还有自己的风烛残年,有时候在某一瞬间,竟然会变得近乎疑幻不真了。“谁要是像我那样孤独地过了一辈子,自然更懂得那种孤身上路是怎么一回事。”他孤独又自负,敏感又坚强。他是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他家产万贯,但不得志,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65岁时《附录和补遗》使沉寂多年的叔本华成名,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

  读《智慧人生》有感 6

  人生就像钟摆,在无聊和痛苦徘徊。欲望是中间的桥梁,欲望未满足,就会陷入得不到的痛苦;欲望满足了,就会从一开始的兴奋到迷茫、无聊,开始寻找下一个欲望目标。人总是如此,欲望与贪婪折磨着我们的意志,无聊与痛苦消耗着我们的生命。

  怎么才可以摆脱无聊和痛苦呢?一个人最高级、最精彩、最长久的快乐,是心灵上的满足。拥有自己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才不会轻易受世俗的烦恼困扰,快乐自给自足。

  幸福,求诸自身。简单从两方面来说,一方面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运动,再有就是寻求精神上的满足,例如读书、思考等。

  另一方面则是待人处事的态度,一件事情的发生,是客观事实存在,而如何对待它是我们主观的看法和感受。你觉得它糟糕至极,那就是糟糕的事情,糟糕的情绪围绕自身;已经发生了这件客观上看起来糟糕的事情,正面去处理对待,不施加过多情绪,人就会变的理性中性。

  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只要你不想,就没人能伤害的'了你。

  来自70多岁的老爷子老年感悟:身体健壮,才是最珍贵的,最值得珍惜的,这好过所谓的财富权利。每个阶段都有奢侈宝贵的东西,例如年少青春,又例如中老年的名声财富。

  在我看来,青春一去不复还,最让人遗憾,让人老了之后回味无穷,这比金钱宝贵多了。当然,身体健康是贯穿每个人一生,最要珍重的一笔财富。毕竟,身体健壮的乞丐好过疾病缠身的国王。

  这本书并不是读一遍就能全部理解的,文风精悍短小,都是浓缩的精华,汇聚了叔本华老爷子的所有思想见地以及批判。当下读不懂没关系,或许再过几年,人生阅历又再丰富了,再读或许感悟又不一样了。

  另外觉得很有趣的是,不知道哲学家是否都是逻辑强大,缜密一派的,在读这本书时感叹叔本华老爷子的逻辑思维清晰,心想怎么那么像是理科男呢?后来查看资料才知道,他老人家还真是学过物理的哈哈哈。

  读《智慧人生》有感 7

  拜读完《人生智慧管理》这本心灵鸡汤,我所思考的是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从六个方面入手实现:

  其一:我们自身必须具有优秀的潜能,一个好的因,方能结出好的果,打铁还需自身硬,有本事走遍天下,无能耐寸步难行。我们只有加强学习文化和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努力掌握科学的方法和过硬的.本领,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合理的发展方向,才能为进一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二:正确认识自己,要有好的心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切忌自高自大,目空一切。

  其三:要有恒心和定力,力戒浮躁浅薄,欲战胜困难首先要战胜自己。

  其四:学会跟随,学会聆听,尊重他人,谦虚谨慎,先当学生,后当先生。

  其五:具有一定的自我掌控能力,头脑清楚,意志坚定,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其六:欲成大器,必能吃苦,不能吃苦,难成大器;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

  人生的价值不是单纯的自我满足和自我享受,它有着更高的意义,更丰富的内涵。它是爱,是奉献,是责任,是寒冬的一盆火,是黑夜的一盏灯,是炎炎烈日下的一片绿荫。

  读《智慧人生》有感 8

  阿图尔·叔本华是享誉全球的哲学大师。这本《人生的智慧》是他晚年的著作,书中逐层讲透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养生和接人待物应遵守的法则,指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才能真正享有幸福。虽然叔本华本人并没有在自己的生活中很好地运用这些智慧,可这本书却十分有启迪性。

  叔本华最著名的论断是“生命意志说”。即生命是我的意志,一种盲目冲动的力量,一种不断产生欲求的力量,一个欲求满足了,又有新的欲求,生生不息,所以生命意志的本质是痛苦。作为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我并不认同这种观点,其实这本书中很多观点我都不认同,但这不影响我喜欢它。

  摘录几个我喜欢的点:

  个性决定命运。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获得什么样的幸福。精神的力量尤其能帮助人们领略更高层次的幸福快乐。自身的精神力量如果不够强大,即使是在亲朋好友或是财富这些外界的帮助下,能获得的快乐也相当有限,只能获得夹杂着动物性的流于俗套的快乐,比如只能享受感官的乐趣、低级粗俗的消遣,能感受到的最佳乐趣充其量也不过是平庸的家庭生活而已;就连最能开拓人类视野的教育都起不了太大的'作用。——所以我们看到一些高学历的人却精神匮乏就不足而奇了。

  一个人内在拥有的东西是决定他幸福与否的关键。如果一个人一来到世上就被赋予了外在的富有,但同时内在又是贫穷的,当他试图用外在的财富去弥补内心的不足时,常常徒劳无功,到最后连外在的财富也都会失去。——这个观点不就是中国人所说的“厚德载物”吗。

  乐观能让人更幸福。抑郁型的人十件事情即使做了九件,他也不会感到高兴,只会为了那一件失败的事情坐立难安;但乐观型的人只要有一件事做成了,就会成功地从中找到安慰,并保持愉悦的心情,因为百分之百的坏事实际上并不存在啊。——这段话用于每晚辅导作业的家长再合适不过了。即使再不能满意,孩子每天还是有闪光点和进步的,适当调整心态,孩子和家长都会更幸福。

  读《智慧人生》有感 9

  在我看来,叔本华是很悲观的。但是好像他对减少苦痛又很有执念,所以也并没有彻彻底底到虚无主义的地步。他的悲观在于他不相信改变。毕竟是二百多年前的书,观点在变化,世界也在发展。所以我认为辩证看这本书还是比较合适的。

  叔本华对于独处的重要意义的强调,对骑士荣誉鞭辟入里的分析,以及他对世界苦难内核的洞察,都有极其深厚的意义。但是对于他的观点我有一些不太赞同的地方。

  首先是人性格不可能改变的悲观内核。叔本华认为,人生有很多难以预测的苦难,要躲避真实痛苦,不要追求虚假的幸福。我认为人是由经历塑造的,发自内心的成长的力量是有改变自己可能的。此外,既然一个人有不依靠任何外物与外在关系的独处力量,那有什么好失去的呢?如果不占有任何外物,为什么不能超脱地去用勇气去做些尝试呢?我们自己依赖的自己的力量是不会失去的啊。如果没有尝试,只是躲避苦难的话,会一直错过。

  其次,我认为他个人经历得出来的结论有些偏激而绝对化。从叔本华的文字中,我感受到了他睥睨众生的强烈的优越感。或许优越感是抵消自身痛苦的利器,但同时过强的`优越感可能会造成自我蒙蔽,会影响对世界多样性的认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优势,不同人有不同经历,观点也都千差万别,不同人身上也都有我们可以学习进步的地方。此外,他个人极强优越感会阻碍他现实中与人相处,他不屑于与其他“庸人”交流。为了避免冲突,他怀疑真诚,拒绝表达想法,抵抗自我暴露。他阻断对其他人想法的理解,同时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恶意。对其他人的不理解与恶意往往会阻碍自己获得心灵平和宁静。

  叔本华自身家境不错,他可以专注于哲学不为生活所迫,他可以独居专心沉浸于精神世界,认同自我。他按照自己本心生活的并且全然接受自己的。我也极其敬佩尊重他自洽的思想体系,他鲜明的观点,他出众的才华。但是对于社会上的大众来说,有他知识储备,强大精神力,有一定物质基础的人并不是那么多,情况也可能不太一样。大多数人是要努力生存,要适应社会,平衡个人和社会冲突,才可以尽最大可能规避苦难与折磨。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他们自信接受自己,独处是自发的选择,在独处中他们汲取力量,同时他们也不排斥接受不同人观点,不会完全切断与人的交流与联系,他们享受孤独并且可以在这本书找到共鸣。但是也有一些不够自信的人,或许人生早起经历了一些不幸运的事,他们选择的独处更可能是无法与别人相处,抨击世界后无可奈何的措施。他们口中的独处可能只是自我安慰,也不是完全接纳自己。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拒绝与外界联系,也很容易以恶意眼光看世界。他们难以了解新的观点,改变思维误区,紧接着就是进一步的自我封闭带来的恶性循环。但是一旦冰冷的现实出现意想不到的灾难,理想化形象可能会崩塌,现实落差可能会造成长久难以扭转的抑郁。这种情况的话,对这本书的强烈共鸣,可能会带来进一步的恶性循环。

  当然我并没有否认这本书巨大的价值与深远影响,也没有否认叔本华个人强大的精神力量与人格魅力。我只是认为看这本书时,应该与时俱进多加辩证思考,而不仅仅是「倾向于接受自己愿意接受的东西」看书是为了找到自己,寻找共鸣。但是看书也是为了看见世界的多样性,增加阅历。

  读《智慧人生》有感 10

  最近再次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受益匪浅。这本书有点心灵鸡汤的味道,但依旧不影响到它的经典。它所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很接近,如健康、财富、名声等。许多生活中的困惑,经叔本华深刻而透彻的讨论之后变得清晰简明。

  近一年来对原先感兴趣的事提不起兴趣,对生活不再积极乐观。对工作也失去热情。不断从外界找原因,却忘记从内部探寻。而今天看到叔本华所写,才恍然大悟。他写道:我们从我们自己那里汲取的快乐远比从我们周遭所获得的要多更多。最高级的、最多样的、最持久的快乐是那些思想上的快乐。而思想上的快乐,主要源于思想的力量。

  问自己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是最快乐、幸福的?恋爱时和另一半一起在地里摘西红柿,一边欣赏美丽的晚霞。在泰国时和朋友们一起旅行,坐在皮卡上肆无忌惮的高声唱歌嬉笑。元旦联欢会时和学生们一起跳舞、游戏。大学时,周末在图书馆阅读的一个下午。高一时,在课堂上心无旁骛的听课。还有安静的夜晚写出一篇好文章的时候。

  他人会带给我快乐,但并不稳定,也不容易达成,需要天时、地利、人合。但思想上的快乐却相反,不需要别人的配合,独自一人就可以实现。无论你是有钱还是没钱,是身处要职还是处于底层,只要你打开书,静下心来去读,就能有所收获。

  他还写道:人类幸福最基本的要素——事实上也是唯一要素——是他的内在的构成,他心灵的构造。因为这是个人感觉、欲望和想法引发的内心的满意或不满的直接源头;从另一方面,他周遭的环境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媒介或者是一种间接的影响。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我总认为是环境的改变导致现在的倦怠状态。但仔细分析下来却不是这样的。大概是因为当初所设下的目标大部分达成了,下一个人生阶段又尚未来到。长远目标过于遥远,近期目标没有设立。《人生的智慧》是又一本看得废寝忘食的书。作者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书中,作者以优雅的文体和格言式的笔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也是沉寂多年的叔本华在晚年的成名作。这本书涉及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待人接物等与我们世俗生活至为接近的事情,语言很通俗,但却有其难以抗拒的魅力,让人心悦诚服地将自己的思想跟着作者走。同时本书也以形而下的角度向世人阐述了幸福论。

  本书开篇即将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分为三类: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人向他人显示的样子。那么何为幸福呢?叔本华的解释是,人的内心快乐抑或内心痛苦首先是人的情感、意欲和思想的产物,而人的身外之物对于幸福只能发挥间接作用。杨绛先生说过,人最可贵的是人自身。人生说短也短,说长也挺长,能否生活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其实取决于人的内心是否强大。然而,现实又是怎样的呢?叔本华对现实进行了剖析: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考虑运气、考虑拥有的财产,或者考虑我们在他人心目中的样子。可是我们如果能够内在丰富,或许对运气就不会有过多的要求,也不会在对比中产生更多的不甘心。如歌德所说大众,不分贵贱,都总是承认:众生能够得到的最大幸运,只有自身的个性。所以,人的内在拥有,对于人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然而现实生活中能够真正悟到这一点的又有多少呢?

  伊比鸠鲁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三类:天然且迫切的需要、天然的非迫切的需要、非天然非迫切的需要。第一类如食品、衣物,最后一类如奢侈、排场等。然而,让人产生不愉快的或许是排在后面的需要。人性中还有一点,得不到的都是最好的。我们之所以感到不满,是在于我们不断试图提高我们的要求。提高要求本身并没有错,然而,得不到的真的就那么好吗?适当的给欲望做减法,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或许并非坏事。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有句话,扰乱人们的不是客观事情,而是人们对客观事情的见解。眼前的事物无论好坏,都是一种客观存在,人对它的认识多半取决于自己的主观看法。相比纠结于各种得到的得不到、甘心的不甘心的而导致不快乐,能够拥有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体魄本身就是人一生最大的财富,也是幸福生活的关键。

  然而,生活在现实中,人们不可避免的想要争取名声或名誉。叔本华认为,名声和名誉是一对孪生兄弟。名誉是可朽的,但名声是不朽的。名誉尾随别人对我们的了解,而不会超越此界线。但名声却与此相反,它走在别人对我们的了解之前,并把名誉也带到了名声抵达之处。每个人都能获得名誉,但只有少数人能获得名声。因为名声的获得只能通过做出行动业绩或创作思想性的作品。做出行动业绩需要一颗伟大的心,而创作巨著需要拥有非凡的头脑。行动业绩会通过记忆传达给后世,而作品除非缺失了某部分,大多以自身原来的样子留传下来。作品的形成不依赖机会,它们只靠创作者本人。只要作品还存在,它就以原来的样子而存在。然而,我们会发现,很多好的作品都在作者暮年甚至历经数世之后才被人欣赏、开始流传,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只有时间能带给我们为数不多的真正具备能力的评判员。当然,书中也提到,现实中不排除虚假的、名不副实的名声。

  关于独处、思想和孤独,书中写道,一个人逃避、忍受或喜欢独处是和这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成比例的。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人才会感受到自己的自身。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受到自己的丰富思想。进一步而言,一个人在大自然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独。促使人们投身于社会交往的,是他们欠缺忍受孤独的能力。因为通过与同一类人的接触,他们才能获得最强烈的刺激。在这种意义上,叔本华把平庸之辈比喻为俄罗斯兽角乐器,而把有丰富思想头脑的人比作钢琴。每只兽角乐器只能发出一个单音,把所需的兽角恰当地凑在一起才能吹奏音乐。而钢琴本身就是一个小型乐队,更适合独奏。即使它真的需要跟别人合作演奏,那它也常作为主音存在。如果一个人自身既伟大又丰富,那么这个人就能享受到在这一贫乏的世上所能寻觅得到的最快活的状态。

  书中露骨的写出了一些常人明白但不会轻易表达出来的人性的弱点。如,书中引用歌德的话,优秀人物很少被人发现,他们能够获得人们的承认和赏识就更是稀奇的事情。我们给别人荣誉的同时,也就降低了我们自己。因而叔本华总结为,人们除了智力的不足,还有一种道德上的劣性,那就是嫉妒。一般而言,名誉会得到人们公正的评判,它也不会受到嫉妒的攻击,但获得名声只能经过与嫉妒的一番恶斗,并且,月桂花环是由那些绝非公正的裁判员所组成的裁判庭颁发授予的。如此观点看似悲观,但经受过生活、人性考验的人或许会有共鸣。所以,对此部分的理解见仁见智吧。

  对于现在和将来,叔本华认为人生智慧的重要一点就是在关注现在和计划将来这两者之间达到恰到好处的平衡。永远不要忘记: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相比之下,将来的发展几乎总是与我们的设想有所不同,甚至过去也与我们对过去的回想有所出入。总的来说,不管将来还是过去,都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么重要。距离相隔远了,物体在人的视觉里就缩小了,但却在头脑思想里放大了。只有现时才是真正的和现实的。不要由于在过去我们的希望落空现在就变得忧郁寡欢,或者为了将来操心伤身以致败坏现时。由于懊恼过去和操劳将来而拒绝美好的现在时光或任意糟蹋它,是彻头彻尾的愚蠢做法。

  《人生的智慧》一书不长,但字字玑珠。不知不觉又到深夜,更多体会,还是拿书慢慢领悟吧…

  读《智慧人生》有感 11

  花了一天的时间,拜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敬佩不已。现在欣赏到大师级的文字、音乐,常常由衷的发出敬佩的感受。人类的感情中,嫉妒是很普遍的,罗素说过,女人对世界上所有其他女人都有可能产生嫉妒,男人则通常对同行的男人产生嫉妒;幸好,上帝还赋予了人类另外一种高尚的感情,那就是敬佩。希望自己能够多发展敬佩这种感情,也许将来会有时间和意愿去欣赏艺术、美术、雕塑之类的内容,但就目前而言,书籍、文字可能是最容易得到,内涵也最丰富的艺术形式。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常常被叔本华的比喻引得忍俊不住,虽然这本书完成的时代在叔本华的后半生,但在这本书中,叔本华常常表现的像个自负的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异常热烈的表示支持,用自己的哲学思想为个人的生活作了最好的注解。举几个让人非常耳目一新的见解:

  痛苦和无聊是人生幸福的两个死敌。每当人们远离其中的一个,就靠近了另外一个;一个人对痛苦的感受能力与对无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智力的平庸和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没有其他的选择了。

  亚里士多德说过,理性的人们追求的不是快乐,而是没有痛苦。亦即:所有的快乐,其本质是否定的;而所有的痛苦,其本质确实肯定的。举个例子,哪怕你平常生活的90%都是顺利的,你很少感受到这些顺利给你带来的快乐,即使有,也只是转瞬即逝;但只要有些微的痛苦,比如说牙疼、损失少许钱财,这个痛苦都会时时的拜会你,给你带来深刻的印象。因此,快乐只是表象,无法持久,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世上人们都去追求快乐,感官上的,情欲上的,权利上的,但殊不知,只有痛苦是持久的。因此,与其追求快乐,不如避开痛苦。

  独处的好处,一个人只有感知能力非常丰富,对别人的.依赖性很少,才能从独处中自得其乐,而独处对于天才而言,则更是必需的部分。一个无法忍受,无法从独处中获得快乐的人,其思想和智力,都是贫乏的,是这世上大多数庸俗的人的一部分。想想你可以避开的哪些俗不可耐的人,你一定会好好享受独处的好处。

  哲学家,是探索人类灵魂的先行者,是人类思想文明的开拓者,他们的思想往往远远领先于他们的时代,不被当时所理解,但最终真理就是真理,即使过了几百年,也会被重新认定;所以也有一种说法,在当代就被大家赞扬的杰出人物,往往死后会被遗忘。因为天才就是引领人类的火把和旗帜,他们永远前行在大多数人的前面!

  读《智慧人生》有感 12

  《人生的智慧》这本书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出发,以一种大众世俗的角度去思考人生,提出一些耐人寻味的见解。作为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的叔本华在德国哲学史中的地位毋庸置疑,这本书给迷茫者另一种思考人生的方式,告诉我们做一个智慧的人。

  这次太仓市侨联组织读书活动,并赠送了此书。我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拜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真是敬佩不已。一本书或者一堂课只要有一句话能触动我们,那就是一本好书、一堂好课了。如果把一次触动比喻为一朵浪花,那么,在读这本书时,你会觉得波涛汹涌,浪花翻滚!在阅读前,下了很大决心,要求自己一定要沉下心来仔细领悟,因为总认为和哲学相关的书籍都是深奥、晦涩难懂。但当我翻开书时,吃了一惊,它娓娓道来,通俗易懂,且翻译本的文笔优美,引人入胜。里面很多观点并不新颖,但却分析透彻,且加以佐证,有理有据,使人觉得言之有理,绝无空洞乏味之感。

  前言里,介绍叔本华时,提到他是一个十分矛盾的人,“从小就性格孤僻,孤傲敏感且喜怒无常”,此书字里行间也流露出来了。但这样也会觉得叔本华也和我们常人一个样,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总的来说,本书内容还算正面、积极向上,读完后可以提升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唤醒藏在我们内心的那份激情!“人们在世间有何种感受,主要在于人以什么方式来看自己所处的世界”。

  中国有句古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同样是逛街、参观,但每个人却会有不同的感受,对同一个事物也会有不同的见解。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提醒我们要注意学习,不断提升、拓展自己“看世界的方式”。当别人有不同意见时,不要轻易地以自己的看法去判断对错,而应该顺藤摸瓜,找到产生这个观点的“方式”,以此提高自己;另外,要尊重别人的意见,错和对都不是绝对的,做到“合而不同”。

  “人持久不变的并不是财富而是人格”,这是亚里斯多德的名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由此可见,人格会伴随我们走过一生,意义非凡!从小的方面来说,人格会影响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进而影响我们的生活、事业。中国命相学上有句名言:“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影响格局”真是有它的道理!从大的方面来说,一个人的`人格好坏决定了他对社会是贡献还是损害,而人格不会因为财富、学识、能力的多寡强弱而改变,相反,如果一个人的人格不健全,那么他拥有的能力越强,只会增加对社会的威胁,因此,科学是把双刃剑,关键就看它掌握在谁的手里,所以我们常强调做事先要学会做人。这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大反派,他们拥有超人的能力,却不造福人类,反而杀人如麻、贻害江湖,结果弄得天怒人怨,人人得而诛之。如果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健全他们的人格,金庸笔下的变态杀手、江湖怪人就会大大减少。中国的教育在这方面做得工作很少,并不怎么关心孩子心理的成长、人格的培养,而把精力放在了其他方面。和亲朋好友聊天时,一旦提及他们的小孩,我都不会问学习怎么样,也不关心他是否爱学习,是否中途辍学,因为在这百花齐放的社会,在学校读书并不是唯一通向成功的路径。相反,我往往会问他懂事不,是不是经常思考,有没有考虑过人生,有没有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而并不是一时冲动,“读书明理”才是关键所在。

  “人生的幸福与悲苦,关键不在于遭遇的事情本身是苦是乐,而要看我们要如何面对这些事情,我们自身的感受是什么样”。“我们更容易抵御来自外界的苦难,但却很难承受自身性格缺陷所带来的痛苦”。从古至今,流传着许多苦中作乐的感人故事,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个角度看,当我们面对苦难、挫折时,应该坦然、乐观面对,因为人生本来就是由酸甜苦辣组成,缺一不可,这些我们都无法选择,但我们可以选择对待它们的态度。人最大敌人其实就是自己,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缺点、不足,勇于战胜自己。一个人幸不幸福,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而在于他要求多少,知足就会常乐,叔本华也开出了幸福良方:“心地善良,思维敏锐,乐观进取,爽朗大方,体格强健这些人自身所应该具备的美好的品德才是获取幸福的第一要素”。

  读《智慧人生》有感 13

  这是一本幸福人生的哲学入门书,我读了一半,反复回头看,边读边后悔,后悔怎么不早早读这本书。悔之晚矣,悔之晚矣!翻开封面,才知道这本书是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外语系王晋华教授翻译的。王教授是著名翻译家,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英美文学研究与翻译工作。

  作者叔本华是德国著名哲学家。他在书中讲到人们命运最根本的差别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

  1.一个人的自身,即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脾性,道德品格,智力和所受的教育。

  2.一个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财产以及其他的各种占有物。

  3.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这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他周围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或者更确切地说,别人是如何看他的。别人的看法主要体现在对他所持有的荣誉,职位和名望方面的看法。

  显然一个人的自身最重要,现实中我们却往往迷失在身外之物中。我本人就有切身体会,我们从自身得到的幸福远大于从外界获得的幸福。与其羡慕别人,不如好好做自己,爱自己。可悲的是,现实中许多人具有奋不顾身的献身精神,为了功名利禄,不惜一切,不珍惜自己的身体,不惜以身试法,甚至是珍贵的生命也可以不要。正如书中所写,历代的智者总是讲着同样的事情,而构成历代社会绝大多数的愚人们也是做着一样的事情,做着与智者们恰为相反的事情,而且,这种情形仍将持续下去。正如伏尔泰所说的:“在我们离世时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仍然像我们刚到来时一样的愚蠢和邪恶。”

  最高级的,最为丰富和持久的快乐是那些精神思想上的快乐。尽管年轻时我们对这一点缺乏足够的认识:心理上的愉悦主要是来自精神思想的力量。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我们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身,取决于我们的个性,而命运或运气则往往只是用来指我们的拥有物,或是指我们的荣誉。这一意义上的命运是可以得到改进的,可要是我们的内在丰富的话,我们也就不会太去要求好运了。

  一个恬静快乐的性情,健康的'体魄,乐观的心态,清晰、活跃的智力,能够洞察事场的头脑,温和、节制有度的意欲,由此带来的良心上的安宁——所有这些品质都是职位和财富无法给予,无法替代的。一个人的自身,在他独处时所陪伴他的东西,别人谁也不能给予也不能夺走的东西,显然对他有着至为重要的意义,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他所拥有的财富和他在世人眼中的形象。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在独处时,可以沉浸在自己的思想和想象中而自得其乐;可对于一个毫无想象力的笨蛋来说,不断的社交、宴会、看戏、远游以及各种娱乐活动,都无法排遣掉他的无聊。一个善良、脾性温和的人在困境中也能感到快乐,而一个贪婪、生性邪恶和嫉妒的人,即使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也会常常郁郁不乐的。对于一个常能从自己卓越个性和非凡头脑中得到愉悦的人来说,那些普通大众所追求的快乐和消遣大部分都是多余的,在他看来,甚至是麻烦和累赘。为此,贺拉斯在谈到自己时说:象牙,大理石,图画,雕像,紫衣,银盆,很多人视它们为必不可少,但有的人却不为这些东西烦心。

  苏格拉底看到街市上摆着售卖的各种各样奢侈品时,禁不住大声说道:“世界上我不需要的物品可真不少啊!”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看起来就在于有闲暇。苏格拉底称赞闲暇是一个人最美好的拥有物。

  叔本华在书中所讲的哲学道理,我反复读,已不知多少遍,日后还要细品。王晋华教授翻译得好,我感觉到中西文化的交融。推荐大家有时间也读一下,开卷有益。

  叔本华在书中也有种族歧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歧视,这个我不认同。人类之所以为高级动物,我认为恰恰是高级在不歧视同类,不歧视下层劳动人民,互相尊重、包容。

  读《智慧人生》有感 14

  这是一本阐述什么是幸福的书,叔本华认为,幸福来自于我们本身的内在因素,财富地位等外在因素并不是影响幸福的根本原因。一个人之所以渴望财富,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他内心需求所至,外在只是间接影响。

  对于一件同样的事情,一个肤浅的笨蛋可能觉得只是小事,不足为奇,但一个有思想的人也许就能看的这件事的意义所在。

  歌德的这句话也是一个真理——大众,不分贵贱,却总是承认:众生能够得到的最大的幸运,只有自身的个性。如果是这样,那我大抵上是一个不幸的人,因为我的个性实在不大好。

  “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孤独,要么庸俗。”这句也不是第一次听到了,是来源于叔本华么?诚然,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看起来总是孤独的。但生活中能称的上伟大的人毕竟是少数,然而有思想的人还是多的。比如一些阅历丰富的驴友,他们大多喜欢交朋友,与人分享故事,但我们并不能就说他们是平庸的。我们不必成为伟人,只要不是庸人便可。

  有一种人,他们的精神力量并不突出,但又超出了泛泛之辈。当这一类人无法获得外在的快乐的时候,便会学习一门技术或是其他学科,但他们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对除此之外的任何事失去兴趣,这样的人可以说是他们的重心部分地存在于自身。而只有具有最高等的精神禀赋的“天才”,才会全身心地进入这样的状态。让我思考一下,我学习艺术是因为缺乏了外在的快乐么?显然不是,只是因为真心喜欢才去学习的,但的确无法全身心投入其中。这段很有意思。

  “头脑聪明对于一个人的幸福是主要的”和“要过最轻松的.生活莫过于头脑简单”,如何理解这两个矛盾的命题?

  穷人与富人:穷人比起富人更容易挥霍金钱,更守不住钱财,但同时也更能够忍受贫穷,懂得为人处世的艺术。请不要再抱怨你生长在一个贫穷的家庭。

  虚荣和骄傲的差别:骄傲就是确信自己拥有某一方面的价值,虚荣则是尽力让别人确信自己拥有某一方面的价值。虚荣使人健谈,骄傲却使人沉默。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也是虚荣的一种,事实上别人的看法对我们幸福的影响只是间接的,尤其是当我们认识到大多数人的头脑里面,都是些肤浅的思想和渺小的念头的时候。虽然这是一个许多人都知道的道理,但要真正做到无视他人的看法,那需要多么淡然的心境,就让我们继续磨练吧。

  传达所见较之于传达所想要难得多,因此阿斯姆斯说:一个人去旅行就能讲故事,但是当我们与这些人深入交往以后,往往又得到另一个结论——到海外旅行的人只是变换气候而已,他们并不曾改变思想意识(贺拉斯)。大概是说,他们只是找到了表面的资料,或许还对资料做了一些组合,但本质上他们并没有开发新资料。所以读万卷书应该在走万里路之前,而在行万里路的时候,别忘了思考。

  读《智慧人生》有感 15

  文章《人生智慧管理》内容丰富,全方位阐述了如何对待人生、怎样渡过人生的智慧,读后受益匪浅。要想有一个充实而美好的人生,重要的.是要不断提升自我修养,那么我们该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呢?首先我们要认真学习,把握自我。要想提高个人的修养,我们就得用文化知识来充实自己,只有掌握了文化知识,才能明辨是非,分清善恶,懂得美丑,才能把握正确的自我。第二,我们要做到待人接物和蔼可亲,其实,礼貌也是提高个人修养道德的重要标志。要想提高个人的修养,必须提高自己的素质,在与他人相处中,礼让在先,相互理解,做事不要斤斤计较。第三,为人要诚实守信,做事勤奋节俭,无论是在学习当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心须养成勤奋好学,积极进取,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第四,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在生活或学习当中,遇到不懂的事情我们不要急躁行事,而是要虚心向人请教,做出了成绩我们不要过于骄傲,而是要更谦虚地向别人学习。只有这样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才会真正地得到提高和完善。

  人生的道路既短暂又漫长,既有欢乐幸福又有沟沟坎坎,面对我们的人生,应做到‘四知四自’,即知彼已、知荣辱、知得失、知进退;坚持自省自明、自严自律,努力把握自已的人生方向不越轨迹。

  读《智慧人生》有感 16

  也许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都不得不承认幸福是每个人一生的追求,每个人都在为自己将来的幸福你努力着,即使现在迷茫、困惑但从未停止自己的脚步,为了可以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为了使自己的人生幸福,不断地努力争取着。但幸福是并不是争取便可得到的,幸福是相对的。

  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悲观主义哲学家,读了他的这本书我感悟很深,人生的幸福究竟是什么,每个人有自己的理解,但谁也不能评价对与错,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把秤,在称量属于自己的幸福。但《人生的智慧》告诉我更多的是自己快乐的方法或者说是避免悲伤的途径吧,因为只有经历过悲伤之后才会理解到幸福,才会更加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幸福。

  书中最让我感触的.是书中“我们不应该对别人期望过多,或是一般的不对外在的世界寄予太多的厚望。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助益是有限的,到最后每个人都需要独立自持,重要的是能独立生存”。幸福是由自己掌握的是由自己争取来的,每个人只有经历过播种的辛劳之后才会更加体会到收获时的喜悦。世界上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即使有他一定会落到你的头上吗?幸福是长了翅膀的他会飞到不同的人生身上,即使你够幸运他恰好停在你身上,但她还是会飞走的,只有自己努力争取到道德幸福才是真正属于自己,才会永远的,外界的一切都是虚假的就像童话与现实的相撞,外界的幸福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在追逐幸福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会独立,独立的做每一件事因为最后每个人都要独立自持,重要的是独立生存。

  叔本华告诉我人生的幸福最主要的是人的自身,比如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对于追逐自己的幸福,第一件事我认为就是应该不断的发展自己,不断塑造自己更高的情操。每个人都在朝自己期望的目标发展着,因为我们都认为那样的自己会更加的幸福。幸福简单而又复杂关键是看自己的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相信只要坚持都会赢得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

  这本书有些枯燥因为它属于哲学的范畴但是一本很值的看的书,书中写了很多经典的道理,其中我认为较有用的“一、要成为社会有用的一份子,人们就得做到两件事:第一,每个人不管在何处都该做的事;第二,每个人出于自己之特殊为之而该去做的事。不管青春如何欺骗我们,最高尚,最有变化,最能持久的快乐得自心灵的快乐。跟人相处要想取得优势,唯一的方法是让对方看到我们不依赖他,等等很多的道理。

  人生就是在苦与乐之间的交替,幸福就是在自己的努力下使自己生活的更加快乐,每个人对幸福都有自己的定义,坚持自己的幸福,就像但丁说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自己的幸福就在自己的手中是靠自己争取的。

  读《智慧人生》有感 17

  对叔本华的哲学了解不多,不敢妄加评论。这本书告诉你怎样能活得更幸福,是本比较通俗易懂的人生指南。

  人们被自己的意欲支配,追求外在的快乐,金钱财富地位荣耀。这些外在的快乐与幸福,只有取得了人们才得到满足。但是,这满足不会长久,内心的意欲又会叫嚣着想要得到更多。

  于是,人们就深陷在这样奔波忙碌中去满足自己的欲望。欲望得不到实现就痛苦,没有欲望实现时就迷茫无聊。叔本华告诉你,要摆脱这种在痛苦和无聊二者之间像钟摆一样的过程,就要去寻求自己的内心与精神世界。

  同样一件事情,有的人就会悲观看待,有的则是乐观面对。这是出于每个人个性的不同,而个人自身的内在素质,直接决定了这个人是否能得到内心的幸福。一个人在精神思想上越是丰富多彩,越有可能得到快乐,沉迷于感官上的满足只会陷入欲望陷阱。

  感官的满足简单举个例就是现在的碎片化阅读,获取短时的快乐,最终却只剩空虚与无聊。叔本华总结了三类人们获得快乐的方式,值得参考与学习。一是吃饭睡觉等基本生理需求。二是肌肉力量带来的快乐,例如运动、舞蹈等体育活动。三是感觉能力方面的乐趣,包括观察、思考、阅读、创作、演奏音乐等。

  在满足基本需求后,发展第二第三类乐趣会给人们带了更大的幸福。叔本华在书中还阐释了很多人生的智慧值得学习,我的叙述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片段。有人认为叔本华是悲观主义者,觉得他认为人们不是在痛苦就是在无聊中转换是悲观认识,这本书却是在教人们在认清自己后在这样的.人生中也能得到自己的乐趣。

  和叔本华一样不喜社交,选择独处思考自己人生哲学的人大有人在,那些有着思想乐趣的人会在他这里找到共鸣。

  叔本华说过:“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在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个庸俗的人,但我也在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

  读《智慧人生》有感 18

  《人生的智慧》据说是叔本华所有著作中最通俗易懂的一本,因为这书本来就是他晚年从自己的《补遗与附录》中选取要点,写给普罗大众读的,今天看来倒是有几分“科普”的意味。可与我以往阅读过的书籍相比,这本书的语言还是相对晦涩,需要你一个字一个字的理解,去领会他想阐述的道理。

  叔本华在探讨人生之前,先精练了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的划分的条目,作为决定人的幸福感的.三大因素,即:人的自身、身外之物和他人眼中的样子。

  在叔本华看来,它们反映了一种社交聚会的价值,也同时宣告了思想的破产。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某种意义上,我觉得也算在短期内拉近了人与人间的距离罢了。可惜的是,当牌局的结束,瓜子吃完,或者麻将打到深夜至各自的妻子前来催促时,这些能够交换思想的物品也就消失了,之前还乐在其中的人,慢慢意识到要回到原有的生活,他还是他,你还是你,不变的是各自的生活。

  叔本华认为,人的自身对一个人是否幸福起到了决定性、根本性的影响,这部分属于人的个性,若具有良好的素质,则是大自然的恩馈,包括高尚的品格、健康的体魄、愉快的性情、持续的兴趣等。

  而我们世俗中衡量人成功的标准,大部分都是财富的积累。叔本华对此也有论述,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后的财富盈余,对人的幸福影响不大。人总是会不断提高对财产的满足要求,期待与实际的差距越来越大,也就会越陷入对财富的贪婪中。

  除了财富外,身外之物还包括家人、朋友等等,将自己的生活重心寄托于身外之物,不是长久之计,除了自己的本性,一切都是会变的,最终重心会在身外之物中不停地转换,期间产生的空虚会时不时地侵袭我们的身心。

  在现在和未来计划之间取得巧妙的平衡,是智者避免过多忧虑的一种方式。关注现在,不要纠结过去和操劳未来,才能最真实的感觉到我们自身的存在。

  读《智慧人生》有感 19

  每个人都忙忙碌碌、倾其一生奔波在追求“幸福”的路上,那么,“幸福”是什么?

  在《人生的智慧》这本书,教导人如何称心、愉快地度过一生,如何才能享有幸福的生活。对于人的幸福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美好素质,包括健康的体魄、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

  叔本华从人的身心本质解析了人是什么、人的追求是什么、人在不同的阶段是什么样的、人生需要指引,等等。

  “最幸福的命运不是经历最极致的欢愉和最浩大的快乐,而是使生命没有剧烈痛苦地紧密连接在一起,不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人的一生中,是由幸福走向痛苦,继而又走向幸福的持续循环过程,对幸福的追求是人生最大的主题,但幸福和痛苦是相伴相生的,痛苦是真实且必不可少的,我们如何处理好幸福和痛苦,这就是人生的智慧。

  这世上存在三种能力;明智、力量和运气,如何幸福的度过此生,我归纳总结以下几点建议:

  1.保持身心健康和谐。健康是第一位,所以适当的运动锻炼是必须的。有研究表明,人在运动时会分泌多巴胺等,从而使人感到愉悦。

  2.保持乐观的性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促使幸福感的产生,这源于有趣的生活、豁达的心境、做事的态度等等。

  3.学会独处、反思和内省,享受心灵安宁之乐。“人只有摆脱各种期望的可能性,回到赤裸、冰冷的存在本身,才能够得到精神的安宁,而这正是构成幸福的基础。”叔本华如是说。当一个人独处时,才会去感受内心,思考如何与自己保持最完整的一致,获得心灵深刻满足,从而达到灵魂和肉体的高度一致。

  4.学会断念和忍受。要为自己的期望确定一个具体可行的目标而不是幻想,当目标不切实际无法到达成是,要学会切段幻想,学会控制和驯服嫉妒、愤怒、悲伤、忧郁等不良情绪。

  读《智慧人生》有感 20

  我很庆幸能够在徘徊在痛苦与无聊时读到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这本书,这给我这段生活带来了无穷的慰藉,叔本华认为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但人们总在它们之间摇来摆去——脱离了痛苦,便开始无聊;不无聊时,多半痛苦着,程度轻重而已。

  “世界上,除了极少数的特例外,我们的选择实际上只有两个,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与别人交流是无聊的,特别是这个人与你的差别很大的时候,开口不是众所周知的真确就是无穷无尽的日常。这点在多人的交流中更加明显,越多人参与的团体,它的内部就越无趣,越枯燥。但一个人也是痛苦的,生理的社交动机在不断的抓挠你的内心,所处环境的对象越少,越能感受到孤独的痛苦。无论如何,都让人难以持久的生活地的心如意,最终都只能在学习和读书,当时间和注意力被这些极度耗费精力的行动中消磨殆尽,才能得到最后的放松。于是,某种程度上说理想的幸福是伴随着孤独的。

  把部分的孤独带进社会人群中去,学会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孤独。这样,他就要学会不要把自己随时随地的想法马上告诉别人;另外,对他人所说的话千万不要太过当真。他不能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无论在道德上抑或在思想上。对于别人的看法,他应锻炼出一副淡漠、无动于衷的态度,因为这是培养值得称道的宽容的一个最切实可行的手段。

  孤独并不是一种被主流声音肯定的行为,我们更倡导与他人交流,于是我常常在不想找人交流和不想孤独中徘徊。这样的徘徊的'折中,便是叔本华所说的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的孤独,很遗憾,时至今日我很少能做到这个恰当的度。我认为我更多的时候会感到孤独而不是无聊,在没有足够动机的时候,我宁可在孤独中度过。而这份孤独才是促使我不断去寻求更多替代社交的物品的动机。我才有机会接触这些心理学,哲学的论述。

  叔本华的论述给了我足够的代入感,让我沉迷其中,但随着读书的深入,一些问题也愈发凸显。人生的幸福是否真的需要孤独呢?

  我并不喜欢这样的观点,动机理论认为交流的动机是人生来具有的,是人在自我实现的路途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偶然的孤独是我们所排斥的,不是因为我们都是没有思想的“庸人”,而是我们生而如此。在人本主义的观点中,人生的幸福,是可以在需求的满足中,一步步地得到,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孤独的地位,也许我们可以从外表认为部分自我实现者在某些时候是孤独的,但他本人却不可能是这样想的。一个人感到孤独的最好解决方式,还是找个朋友聊聊天,而不是自我慰藉。

  尽管我很感谢这本书给我无趣的生活带来了几道明光,但我想我要暂时告别这本书了,不希望有朝一日的重逢。

  读《智慧人生》有感 21

  自己总是抱怨命运不济,并未从自身找根源,没有想过怎么充实自己,提升自己,改变自己,通过自身的努力,进而实现目标。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无奈”的随遇而安,这就是与别人的差别,并扩大为差距,抱负不见得是功名利禄,但最起码看住“饭碗”,具有一定的业务能力和工作能力,正所谓“口有余粮心不慌”。

  懂积累,善于沉淀。古话说“艺不压身”,只有多学习,勤学习,方能水到渠成。从本职工作业务学起,清楚业务内容,业务流程,业务政策,达到业务精通。学习别人的处理事的方法和诀窍,结合实际,敢于面对问题,逐步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多看一些书,来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分析问题由浅入深,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不断提升处理问题的能力。只有通过这样的长期积累和沉淀,才能进一步增加底蕴。

  借平台,善于思考。岗位就是平台,岗位没有轻重、主次,别人优秀源于思考,在于爱岗,敢于担当。要经常结合岗位思考和分析工作,应经常思考工作应怎么干?自己在工作中存在问题?以后应如何改进?不断修正缺陷和问题,不断促进工作。不要轻言放弃,没有岗位就体现不出自己的价值。工作中没有小舞台,只缺好演员,人生大舞台需要靠自编自演,既需好剧本也需好演员。

  有情商,善协调。一个人不可能孤立的存在,无论在家庭还是单位都由一定的成员组成。也许自己情商不高,甚至有些低,不会圆滑变通,但自己要真诚。也许无特殊环境,但自己要努力。要用诚心打动他人,用尊重赢得他人,放下没必要的姿态与别人多沟通、勤商量、多交流,认真听取别人意见和建议,把工作弄清、弄通弄透,切实找到做好工作的方法和路径,为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读《智慧人生》有感】相关文章:

人生智慧经典名言07-29

智慧人生语录06-17

智慧人生语录12-04

经典人生智慧格言07-05

人生智慧语录11-16

人生智慧格言11-24

智慧人生格言经典11-23

智慧人生格言11-25

人生智慧的格言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