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

隐入尘烟观后感

时间:2022-08-31 09:56:26 观后感 我要投稿

隐入尘烟观后感(通用8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隐入尘烟观后感(通用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隐入尘烟观后感(通用8篇)

  隐入尘烟观后感1

  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

  看完以后后劲太大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全剧不说苦,却苦出天际,全集不谈爱,却爱入血液。处处有希望却透着绝望。生活真的是太苦了需要用鸡蛋压压。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真实的让人落泪,来于尘土,归于尘土,生命是那么坚韧,寄人篱下头低在尘埃里任人宰割任人嘲笑身体残疾破屋烂房都活下来了,生命又那么脆弱,房子有了院子有了麦子收了包谷也收了小鸡会下蛋了猪也有了,一场意外踉跄跌入水中,永失所爱,生活已经很苦了,要带着希望活下去。电影的最后,贵英死了,有铁还完了答应牧民的两袋土豆,还完了春天借的十个鸡蛋,还完了1570块钱,放生了给自已干了一辈子的驴,吃了和贵英一起养的母鸡所生的最后一颗鸡蛋,喝了农药躺在他们共同建的家的炕上。随贵英去了。看完久久不能平复,大概这就是爱情最美的样子!“早知道嫁给你这么幸福,当时拍结婚照的时候就笑一笑了。”“一辈子舍不得吃鸡蛋,最后是用来压农药的苦。”“他们抽有铁的血,还嫌他们脏”坐车吃饭只有他们俩人的凳子是套着塑料袋的。他和贵英是彼此贫瘠生活中唯一的光。有你时在苦的日子都是甜的。你不在了,在好的日子也没有滋味和奔头。有铁撕掉了他三次搬家都没舍得扔的喜字。他无偿给承包户献血的时候还在为村民说好话,可是贵英却死在了桥头坐满了人的水渠。他本可以忍受孤独,如果他从未见过光。“还是草编的驴好,不吃草,也就不叫人使唤。”有铁最后骂驴那些话好像也是在骂自己,他放走了驴,也放走了自己。

  隐入尘烟观后感2

  电影前半部分其实挺压抑的,因为它不同于我们现代城市人和新时代农村人的居住环境、人际关系以及思想认识。

  男主人公马有铁,那么大个人了,还住在三哥家,而且不寻个媳妇过日子!女主人公曹贵英,也确实是个可怜人,没有生育能力,经常尿裤子,而且浑身没啥力气,干不了粗活!

  他们第一次见面,马有铁看见他三哥在打驴,马有铁护着驴,还给驴吃包谷。这一行为让曹贵英觉得他是个好人,和他过应该挺好的,初次见面,马有铁被贵英的眼神看羞了,就是这两个可怜人,从相遇到相知,相互救赎,相濡以沫,从无到有。最开始他们连自己住处都没有,都是住在别人多年荒废的房子里。由于村里拆迁,他们一共搬了两次家,第三次才搬到了自己新建的房子里。他们从无到有的这个过程,让我们看到了人骨子里其实是有一种奋斗精神的。马有铁在遇到曹贵英之后,有了目标,努力生活。他给贵英买衣服;承诺过贵英要给她买电视,因为她爱看;亲口对贵英说过要带她到市里去治病,美美的浪浪。

  生活总是锦上添花和雪上加霜两种极端。小两口好不容易建了房子,孵了小鸡,养了小猪,搭了燕窝,种了庄稼,眼看这光景是往好里走,可是贵英的去世,让马老汉一下子精神崩塌了!他放了驴,卖了包谷,推到了房子,隐入尘烟中了。有时候不要轻易地给别人希望,因为有的人在黑暗中本来可以很坚强,当你给了他希望时,当那个希望又破灭时,那才是一个人的至暗时刻。

  其实电影的前半部分给人感觉是很压抑的,我很难接受那样的生活状态,那样逆来顺受,被人呵来叫去,老实本分的过生活。就比如电影中有这么一段话:“被风刮来刮去,麦子能说个啥?被飞过的麻雀啄食,麦子能说个啥?被自家驴啃了,麦子能说个啥?被夏天的镰刀割去,麦子能说个啥?”但是看到后半段,贵英走后,马老四在家里吃着一颗鸡蛋,跪在床上看着贵英的画像,躺在床上把玩着贵英亲手编织的驴,那一刻我的情绪一下子绷不住了,泪水夺框而出。两个苦命人互相珍视,他们把希望种在土里,用繁重的血汗和困苦来浇灌。最弱的人承受更深重的生离死别。

  那一刻我体会到毁掉一个人或者弄垮一个人很简单,那就是毁掉他的精神支柱。而曹贵英就是马有铁的精神支柱。同时,通过贵英的视角,让我们发现其实马老四是一个闪着光的人,他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仁慈。他字字句句那么朴实且笨拙,却又这么真谛而直达人心。但是同时我也感到很幸运。幸运的是,我生活在现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我能够经济独立,精神独立,我能够拥有现如今这般的生活。幸运的是,我在未成家之前我看到了这样的一部片子,我是带着我对生活、社会、对人生有一定阅历的基础上去寻找人生伴侣。回想起以前的择偶标准我突然觉得好搞笑,那些名呀利呀,在一个追求精神支柱的灵魂伴侣的人身上交错存在着。可是名利都是过眼烟云,如果另一半在精神上PUA你,你自己就将自己瓦解崩溃,何来幸福生活一说。所以找伴侣还是要慎重,我不是那种鱼和虾米都可以的人。

  “电影让我们经由屏幕,看见那些‘不可见的人’。”

  还记得马有铁在贵英手上种的谷子花吗?他说,下辈子他可以寻着这个找到她!或许他们之间从相守之中就产生了爱情吧!

  隐入尘烟观后感3

  《隐入尘烟》是一部爱情题材的电影吧,电影时长两小时十三分钟,全程没有出现一个“爱”字。但所有的细节都在诉说着爱。电影看完对我的冲击感并不是很强烈,但就是给人一种沁人心脾的感觉。平凡中透露着神圣。

  故事应该发生在陕甘宁一带,老四(有铁)和贵英初次见面是在媒婆的介绍下,两人都没说话,看都没看对方一眼。贵英因为小时候落下的病根,一直都有尿失禁的毛病。贵英的嫂子怕贵英在有铁家尿失禁,就叫贵英去茅圈放水。放完水的贵英看到在驴圈旁吃饭的有铁。这也是两人的第一次对视。

  之后便是结婚,没有彩礼,没有婚宴,也没有亲朋好友的祝福。有的只是一张连笑脸都没有的红底双人合照。

  婚后的生活也很平淡,有铁很照顾贵英,从各方面的细节都可以看出来。知道贵英会尿失禁,便在火炉里填满柴火。给贵英洗尿湿的衣服。在献完血之后,即使身上只有50块钱,也想给贵英买件长一点的大衣用来遮住下半身。下雨的时候不是第一时间去保护盖房子的土坯,而是用塑料裹住贵英。会在拉麦子的驴车上给贵英堆个小窝。用麦子在贵英的手上印朵花。贵英用麦秆编的小马,有铁到死都攥在手里。这部电影没有轰轰烈烈,就是很平淡的细节在打动人。

  贵英也是很爱有铁的,从以下片段可以看出。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不但有对爱情上细节的描写。对底层人民正直和善良的秉性也描绘的特别细致。

  有铁在打水时捞起打到水中的蝌蚪,将其温柔放生

  在有铁给张永福捐了三次血之后,他没有向张有福的儿子索要任何实质性的东西,而只是让张有福把欠那些平时看不起贵英的工人的钱给结了。

  房子被拆,也拆毁了在房檐上的燕窝,害怕燕子春天回来没地方住,在新房子上专门给燕子造窝

  除了这些,里面还有好多细节。

  贵英死后,有铁也不想活了,他换上了第一次和贵英见面时嫂子送给他的衣服,给贵英烧了台纸电视。把搬了两次家都贴在炕头的喜字换成了贵英的遗照。又卖了所有麦子,还了欠下的所有钱,连欠下的几个鸡蛋都还了。甚至他答应农场主的两袋土豆他都没忘。做完这一切之后,他放了跟了他半辈子的驴。这在我们生活中算是很正常的事了,但就是这种很正常的事,也有一大部分的人做都不到。作者不仅讽刺了当下快餐式的爱情,同样讽刺了丧失了善良和诚信,还在天天勾心斗角的人。

  电影里面有铁的“宝驴”和张永福的宝马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第一次拉有铁去给他爸献血的路上,贵英尿失禁,没有关心,没有对献血的有铁的感恩,有的只是一通抱怨。第二次拉有铁的时候,宝马的后座便有了一层随风飘动的

  如有铁所说,宝马比不上他的“宝驴”。至少驴不会嫌弃贵英。

  有铁死后,被放生的驴跑回到有铁的家里,和门口的宝马出现在同一个镜头里。的确挺讽刺的。

  让我真正有一些难受的是,贵英死后,孤零零的躺在炕上,除了有铁,身边没有一个人。可怜有铁帮助了那么多人。献血多次也只是为了帮村里人要回工钱。他一直都是活在黑暗里的,而贵英像一道光般照耀了他的生活,见过光的人,又怎么会安心的活在黑暗里。

  当下的互联网时代,世界飞速发展,为了不被时代淘汰,我们踉跄着紧跟时代潮流。却忘了最开始追求的东西。那些真挚的,淳朴的,善良的本性应该在生活中屡屡出现。而不是被电影表达出来让人学习。我有时候会想,到底是时代在进步还是在倒退,前几天看到网上骂甘肃的,我非常不解。我们只是穷了点,就应该被骂被瞧不起吗?我们种自己的,吃自己的,爱自己想爱的人,一不偷,二不抢,怡然自乐。难道今天这个时代需要金钱去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了吗?如果人们不择手段的去赚钱,爱情被被提到桌子上明码标价,那么这一切有什么意义?如今的这时代还能找出有铁,贵英这般的人吗?

  我喜欢这部电影喜欢在哪,真实。我们常说好人有好报,可好人真的有好报吗?有铁算不算好人?他有好报吗?没有。好人就活该被欺负,活该被看不起。这部电影除了爱情,就很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但人家有铁至少还有个贵英,贵英也有个有铁。所以说,爱情也是一剂良药,即使生活再苦,只要身边有贵英,有铁这般的人,也会笑着过下去的。所以啊尽情的去爱吧,真诚的,大胆的去爱。

  隐入尘烟观后感4

  前两天有幸观看了李睿珺导演的《隐入尘烟》,如果只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那就是真切!

  真,是内容真实;切,是情感真实。

  所以能够打动包括我在内的绝大多数观众。

  故事以八九十年代的西部为背景,而我也是出生的那个年代。

  男主马有铁和女主曹贵英都是苦命的人,命运让他们走到了一起,成为了夫妻。

  马有铁单身大龄贫困,连自己的房子也没有,但是他淳朴、善良、诚信、勤劳;

  曹贵英身患残疾,被家人排斥,但是她从未抱怨,积极乐观。

  两人从最开始的心存芥蒂,到最后的生死相伴,并没有任何的轰轰烈烈,却在无数朴实无华的细节中体现了他们的爱情。

  他们一起借东西、一起下地干活、一起造砖盖房,一起经历磨难与冷眼旁观,但是两人从未埋怨命运的不公,而是一直保持着那份淳朴与乐观,相依为命。

  他们已经成了彼此的依靠,彼此的光,彼此的希望。

  经过了他们的努力,他们拥有了自己的粮食、自己的小鸡、自己的房子,似乎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钱都流向不缺钱的人,爱都给了不缺爱的人,苦都留给能吃苦的人,贵英意外去世了。

  我相信,他们肯定在某个夜晚彻夜长聊,聊以后每天都可以吃到鸡蛋、拥有自己的电视,甚至是拥有自己的孩子,那时的他们对生活充满了幸福与希望。

  如果贵英从未出现,有铁一直会是那个有铁,一头驴,一块地就是他的一切。然后现在,贵英才是他的一切,贵英的死让他彻底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

  有铁独自收好好了这一季的粮食,还了两袋土豆、十个鸡蛋和一千多粮种钱,还把陪伴他多年的毛驴放了生,放生时他对毛驴说了一句话:

  “叫你走都不会走,叫人使唤了大半辈子,还嫌没使够嘛,真是个贱骨头”

  这句话不仅是他对毛驴说的,也是对自己说的。

  在有铁生命的最后一天,他第一次吃了一个水煮蛋。并非是他想尝一尝味道,而是那农药味道太苦了啊!

  有几个线索贯穿着整部电影,燕子窝、纸喜字、小麦花,而它们有着不同的涵义。

  燕子窝代表希望;纸喜字代表情亲;小麦花代表爱情。

  不仅是剧情,剧中人物的表演、人物的造型、场景的设计以及语言的表达都可以给观众带来很强的代入感,特别是类似我这种80、90年代出生,农村出生的人!

  马有铁和曹贵英的一生就像《隐入尘烟》这个剧名,清清白白的.来,清清白白的走。只有他们彼此在意对方,他们的离去就像两粒沙子飞入尘烟,永不得寻。

  隐入尘烟观后感5

  《隐入尘烟》是一部节奏缓慢却动人的电影。这不是一部农村题材纪录片,也不是乡村爱情故事大电影,而是一个关于濒临被遗忘、被漠视的边缘人的故事。片尾字幕明示了男主人公马有铁过上了有房的新生活。只是,转身隐入尘烟的马有铁,有了房子又有何用?

  故事发生在十多年前的大西北。两个孤独的人,即将被家人强行撮合到包办婚姻中。马有铁是个不知疲倦、沉默寡言的男人,专注于清贫简单的农村生活;曹贵英是个胆小的女人,除了无法生育之外,跛足和尿失禁几乎将她的生活推入一片黑暗。当然,贵英有着令人惊异的自尊,拍结婚照时,她那貌似倔强而又不知所措的微颤,牢牢锁住了我们的心。

  为什么我们会坚信这对苦命人可以把日子过下去?当然是因为导演李睿珺没有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马有铁和贵英第一次见面时,贵英目睹了这个男人对驴的呵护与照顾。她知道,马有铁不会坏到哪去。婚后最初的日子自然非常尴尬,男人劳动,女人跟随。但随着时间的默默流逝,两人之间滋生的微妙好感便再也骗不过任何人的眼睛。

  在写满辛酸的清苦日子里,马有铁和贵英相互取暖,他在她的手背上留下印痕、用孵化小鸡的纸箱照亮四壁;她怀揣一瓶热水,在他归家的路口等到被黑暗和寒冷吞噬——如此低调而蚀骨的浪漫从不需要千言万语。

  以善良之心与生冷的世道保持距离。马有铁善良,但绝非毫无洞察力和感受力的“淳朴”——他怎会不知自己的“熊猫血”可以带来多少肉眼可见的利益?怎会不知那些口是心非的街坊亲戚骨子里都是什么德行?

  只是,他选择以自己笃信的价值观念对这个世界报以温柔。否则,他怎会牢记“借”来的大衣和十个鸡蛋必须要还,又怎会在走进楼房之前念念不忘在老房屋檐上刚抱了窝的燕子。马有铁根本不是乡村深处的异类,而是世道变了,人心变了,他依然故我。

  对那些永远无惧恶意、坚持善良的农村人,李睿珺充满了深深的眷恋和敬意。

  所以,当残破的村庄被无情的沙丘包围,朔风将灰尘吹过岌岌可危的老屋,一切都要被遗弃和埋葬时,他让这对不同寻常的夫妇,在荒原之上凭双手盖起了不再漏雨的土房。在极端疲劳后,相濡以沫的爱情如期而至。他们将聒噪荒唐的世界拒之门外,生活中留下了意想不到的美和诗意:驴子是他们的孩子,家禽、燕子和玉米组成了他们的王国。

  李睿珺曾说:“乡下的人赶上了开往城市的火车,但两个主角都错过了,他们就像两个骑自行车的人跟在高速列车上的人后面跑。”这并不意味着《隐入尘烟》和贾樟柯的《站台》产生了相似的命题肌理,恰恰相反,与后者挣扎于赶不赶得上火车的滔天纠结不同,前者珍视的,则是那些在时代变化过程中无暇被顾及,却又弥足珍贵的人类美德。对这种美德和人性究竟是否持有信心?影片的结局或许给出了导演自己的判断。

  《隐入尘烟》打破了“爱情的意义囿于性和浪漫”的刻板印象,突出了尊重、关心和信任的重要。这一点,通过武仁林和海清的精湛演技,得到了精准的诠释。

  全片除了两人在潺潺水声中的搓背镜头之外,并无更多亲密画面展现,但两人情感关系的递进和彼此咬合的强度却让人信服。作为素人演员,武仁林的“原生态”演出没有一丝露怯,而海清则从第一个镜头开始便完全融入角色,肢体语言和情绪表现都堪称过硬。稍有遗憾的是,若干素人配角演员的表演缺乏生动性,我们没有等到他们最自然的那个瞬间。

  《隐入尘烟》在艺术和技术上都足以配得上柏林电影节竞赛片的水准。但必须承认,这部电影就像马有铁最心爱的那头毛驴一样,浑身上下都烙上了一种一言难尽的矛盾:被拴着绳子时,它必须找到一个非凡而又稳妥的叙事视角,去呈现或裹藏其最想表达的东西,这何其艰难;如若真有一天脱下绳子,这类在美学选择上将克制、缓慢、冷静坚持到底的艺术电影,是否能真正征服影院里的大众?这是《隐入尘烟》最让人心疼,也让人思索的地方。

  隐入尘烟观后感6

  前几天,我有机会看到了李睿珺导演的《隐入尘烟》,用一句话来表达,那就是事实。

  是真的。 内容是真实的。切,是感情的真实。

  所以可以感动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观众。

  故事以八九十年代的西部为背景,我也是出生的年代。

  男人马有铁和女人曹贵英都是苦命之人,命运把他们带在一起,结为夫妻。

  马有铁单身,年事已高,家境贫寒,但他为人淳朴善良,诚实勤奋;

  曹贵英患有残疾,被家人排斥,但她没有抱怨,积极乐观。

  两人初心存芥蒂,直到最后生死与共,虽然轰轰烈烈,但无数朴素的细节却体现着他们的爱。

  他们一起借东西,一起下地干活,一起砌砖建房,经历了磨难和冷眼。 但是,两人并不怨恨命运的不公平,而是保持着他们的淳朴和乐观,相互依存地生活着。

  他们已经成了彼此的依靠,彼此的光,彼此的希望。

  经过他们的努力,他们有了自己的粮食,自己的小鸡,自己的家,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麻绳却挑细选断了,不幸专门找苦的人。 钱流向不差钱的人,爱给了不缺爱的人,痛苦留给了能忍受痛苦的人,贵英意外去世。

  他们一定有一天晚上熬夜长谈,相信以后每天都能吃鸡蛋,有自己的电视,有自己的孩子。 那时,他们对生活充满了幸福和希望。

  如果贵英没有出现,有铁就一直有铁,有驴,一块土地将成为他的全部。 而如今,贵英才就是他的一切,贵英的死使他完全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

  铁一个人把这个季节的粮食收好了,还了两袋土豆、十个鸡蛋、一千多种粮食的钱,生下了和他交往多年的驴,放开的时候,他对驴说了一句:

  “说去不去都行,让他用了大半辈子,还不够吗,真是个贱骨头。”

  这句话他不仅对驴说,也对自己说。

  在铁命存在的最后一天,他第一次吃了煮鸡蛋。 不是他想尝尝,而是农药的味道很苦啊。

  一些线索贯穿了整个电影。 燕窝、纸喜字、小麦花,但它们有着不同的含义。

  燕窝表示希望; 纸上的喜字表示爱情; 小麦花代表爱情。

  不仅是剧本,剧中人物的表演、人物的造型、场景的设计、语言的表达都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代入感。 特别是像我这样80、90年代出生、乡下出生的人!

  马有铁和曹贵英的一生就像《隐入尘烟》的剧名,来清清白白,去清清白白。 只有他们关心彼此,他们的离开就像沙粒冲进尘烟,永远不要找。

  隐入尘烟观后感7

  贵英从小就被家里虐待,落下了一身毛病:走路瘸腿,一只手无意识地抖动,尿失禁;

  有铁是家里的老四,一辈子任劳任怨,给家里当苦力,睡觉却只能跟畜生睡在一起。

  两个一辈子都没感受到过爱的人,却在双方家庭的“撮合”下,成了夫妻。说是撮合,其实根本没有征求过他们的意见,只是想把这两个“累赘”甩出去。

  拍结婚照时,两个人面无表情,贵英眼神瞥向一边,有铁目光呆滞,看着前方。咔嚓一声,留下了两人一生唯一的合照,也是各自唯一的照片。

  第一次睡在一起,贵英不出意外地又尿床了,她怕有铁发现后打她,就一直坐到天亮。但有铁却没有在意,还默不作声地晾起了褥子。

  影片不止一次地展现了有铁对贵英身体残疾的体谅。后来贵英因为尿失禁尿到了别人的车上,尿到了别人的凳子上,有铁都没有生气,而是选择在去县城里的时候,給贵英买件大衣,一是为了保暖,二是这样能遮住裤子,不让她难堪。

  跟自己只会埋怨指责,担心她的病让她嫁不出去相比,有铁帮她保全了最后一丝尊严。

  跟有铁一样,贵英对他的关心和爱,也同样令人动容。

  有铁去县城里干活,到大半夜才回来,而贵英已经在村口等了几个小时。她怀里揣着的热水,凉掉了就回去再烧开,然后又凉掉,又烧开,如此往复......

  就这样,两人过着贫瘠,劳累但踏实的生活。当然,偶尔也会出现些小浪漫:如孵小鸡时,贵英抓住灯箱里的光芒;有铁給贵英都手背上,印上种子花;晾晒土砖时,迎来暴风雨,两人这雨中又哭又笑....

  大部分时候,有铁都对贵英照顾得无微不至,全片唯一一次动气,就是在贵英无法把麦子插上驴车,被有铁嫌弃:没有力气,什么活都干不了。

  但很快,有铁自己又把气低了下来,主动向贵英示好...

  就这样,故事在这些播种收获、柴米油盐中一点点进行下去。

  我本以为,这样一对前半辈子受尽苦难的夫妻,会在辛劳和平淡中度过余生。可导演连这点愿望都不愿满足。

  又是一天夜里,有铁从城里回来,看到村口的水渠围了很多人。原来,当时已经感冒的贵英,又偷偷从家里跑出来等他,结果不小心跌进水里,淹死了...

  除了几声痛彻心扉的呼喊(贵英的名字),影片没有再去表现有铁的悲痛。

  屋里的结婚照,被换成了贵英的遗照。这张遗照,还是从结婚照上“剪裁”下来的。

  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更加富有;凡是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福音》

  这就是《隐入尘烟》给我的感受:苦难都流向了受苦最多的人,财富都流向了最富有的人。

  隐入尘烟观后感8

  《隐入尘烟》是一部很难轻易界定的电影。

  有时它像纪录片。

  没有跌宕的情节,只有劳动的人。你甚至可以学习如何种地、养鸡、打粮食。在完全脱离了机械自动化的条件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有时它也像一则东方寓言。

  主角坐在田埂上,说着富有哲思的台词。很多人质疑,这不像西北农村的汉子和女人,更像一场乌托邦式的幻想。

  但无论如何,这部电影都让它的观众忍不住抹眼泪。

  故事发生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罗城乡花墙子村,有关两个农民微不足道的一生。

  男人叫做马有铁,排行老四。他的哥哥们分别叫有金、有银、有铜,只有他是铁,仿佛生来就是挨锤打的命。

  在父母和两位哥哥去世之后,他留在三哥的家里做长工。寡言的他,只知道做活,全身资产加起来只不过是一头驴子,是村里没人搭理的破落光棍。

  村民给他介绍了一个媳妇,叫曹贵英。

  贵英的命运比有铁更悲惨。她从小受到家人的虐待,睡在驴棚里,挨打多了,患上了不具名的疾病,小便失禁,总是尿在裤子上。脊柱侧弯、双手颤抖,走路一瘸一跛。

  丧失了生育能力与劳动能力的贵英,在中国农村无疑被判了社会性死刑。嫌弃她的哥嫂,像丢破烂一样把她丢给了光棍马有铁。

  于是,两个被全世界抛弃的人捡到了彼此。

  一位网友在豆瓣短评里写道:“贵英常有,而有铁不常有”。在中国农村,如同贵英一般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底层妇女不计其数,而她们很少有运气遇到马有铁这样的男人。

  男人会把好吃的东西一股脑往女人的手里塞。一块馍馍、一根麻花、一块苹果、一碗稀饭。他不会表达,只会笨拙地说“吃去,趁热吃”。

  贵英比有铁还不会表达。你甚至很少能见到这个怯懦别扭的女人开口讲话。

  但她第一次大声说话是为了马有铁。

  村霸张永福生病了,需要输熊猫血,讽刺的是最低贱的马有铁竟然和村霸享有同一个血型。站在男人旁边的贵英,胆怯而坚定地说:我们不去。导演在采访中解释,这是贵英觉得,一辈子不被善待的她,终于在一个男人的身上找到了作为人最基本的被关爱的权利,所以她也要为马有铁去争取。

  当然,最后马有铁还是去献血了。村民们的压力像一把隐形的枪在背后抵着马有铁:村霸张永福还欠着村子一大笔租金和水电费,他万一死了,大伙的钱就全没了。

  明晃晃的“农村被城市吸血”的隐喻,不断在马有铁的身上复现。

  贵英和有铁坐着村霸儿子的宝马车去献血。第一次,失禁的贵英不小心尿在了车里,第二次,宝马车的后座就被塑料膜盖得严严实实。

  每次去献血,村霸家里都会摆满饭菜招待两位农民,可每一次他们都不动筷子,只是唯唯诺诺地嘱咐着:你们要记得给村里人还钱。

  富人一边吸着他的血,一边嫌他脏,又不得不维持虚伪的体面,备好一桌没人动筷的饭菜。

  贵英在一旁焦急地看着男人,担心血抽多了就把人抽死了。镜头外的观众的心也被悬起来,想起了《活着》里那个被活活抽干血的有庆。

  就在这两个残破的人之间,孕育出世界上最健全的感情。

  有铁牵着驴车,去城里帮三哥拉家具,偶然在路边的服装店看到一件藕粉色的大衣。他一心想着把这件大衣买给贵英,遮住她总是尿湿的屁股。

  可现实是,他连80块钱都拿不出来。

  老板娘撇着嘴抱怨他:没钱买什么买。他也只是憨厚地笑笑:下次有钱了再来买。

  开着宝马车的村霸儿子路过,用80块钱买下了这件大衣,甩给了有铁。有铁也知道,拿了这件80块的大衣,欠了人情,以后献血就不得不去了。

  有铁带着新衣服,赶着驴车,看到了在村口桥头盼他回家的贵英,拿一把手电筒照着漆黑的夜路。

  贵英歪歪扭扭地在冷风里站着,从怀里拿出滚烫的热水罐罐。这还是天冷了,回家跑了四趟才让热水保持的温度。她这般折腾,只为了让有铁能在第一时间喝上一口热水。

  这也是第一次,两个笨拙的人,都给对方准备了一份礼物。一罐子热水,就像揣着个微弱的太阳。

  二人之间的对白很少,镜头也只是随着四季转换。导演说:“更多的时间,我们都是在等,等待时间和命运的安排,就像农民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土地和时间一样,我们也把电影的命运,交给土地和时间”,同样的,在大银幕上,很少能看到这么笨拙地拍电影的人。

  夏天,麦子结穗了,有铁用六粒麦子在贵英的手上按出一朵麦子做的小花,贵英用野草编出一只小驴。夫妻爬上屋顶睡觉,会用一根绳子把贵英系在裤腰带上,怕她从房顶滚下去。

  秋天,贵英得了麦疹子,有铁带着她去沟渠里洗澡,给她搓背,路边的车灯照过来,两个人吓得笑作一团。有铁把贵英抱到驴板车上,会提前在麦垛上铺好一个凹槽,让她坐得更稳当一些。

  他们的生活中,没发生任何在都市话语中值得被关注的大事。只不过是种地、收割、赶车、打水、盖房、养鸡、喂驴。

  但“爱是上帝给人类唯一公平的东西”,沉默的、低贱的、不被关注的生命之间,也能蕴藏巨大的力量。

  在这个由“破碎之人”组成的家庭里,没有生育孩子,却环绕着许多动物。

  而二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折射出他们对待世界的方式——处在最底层的人,才会对比自己更底层的动物产生悲悯之情,他们不舍得看动物受罪,宁愿自己受苦。这是一种原始的善意。

  马有铁几乎从来没有骑过他的驴。他总是走在前面,牵着驴慢慢挪。

  一开场,驴偷吃了家里的麦子,三哥气得揍驴。有铁难受得连饭都吃不下,去偷偷安抚驴子。

  有铁去城里拉家具,走了一整天,到家天都黑了,三哥骂他磨蹭,他也不反驳,因为他确实不舍得坐在驴身上,不舍得让可怜的驴跑得快些。

  为了养鸡,有铁向邻居借了10颗鸡蛋,用电灯炙烤的温度孵出鸡崽,两个人在摇曳的灯光里,闪闪动人。

  “鸡娃子出壳,第一眼看到谁就把谁当妈妈”,两个边缘人怀抱着朴实的生育理想,把鸡崽当作孩童一样保护着

  但善良并不能换来命运的优待。

  有铁和贵英的“家”被推倒了3次。村里的老房拆迁,一幢老房给村民补偿15000块钱,就是这15000块钱,让两个无家之人居无定所——房子的主人们,总是匆忙地把他们从待拆的老屋中赶出去。

  房子每一次被推倒,有铁都关心房檐下的燕子怎么办。燕子找不到家了,它回哪去?

  每一次看着房子被推土机铲平,有铁总是回头沉默地望着一片废墟。

  村里分楼房,有铁和贵英被当作抢占名额的工具人,被领到了水泥样板间里,两个人局促地盘桓着——搬到楼房里,那家里的驴、鸡、鸭和猪怎么办?

  两亩土地又该怎么办?

  离土地太高、太远,对于一个以耕作为生的农民而言,是百般都无法适应的。“驴也好,这两个人也好,他们都是以土地为载体。不管人能不能离开驴,驴能不能离开人,这一切都离不开土地”,导演李睿珺说。

  在西北农村,黄土总是沾在脸上、手上、衣服上。黄土变成扬尘,落在稀饭的碗里,喝进干瘪的肚皮。而对于有铁和更广大的农民而言,土就是最干净的东西。

  馍馍掉在土里,贵英劝有铁别吃了,他淡淡地说:土都不嫌弃我们,我们咋能嫌弃土?

  土也是最公平的东西。我们从小就听人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就是小农经济的经验总结。

  导演李睿珺在媒体采访中,反复表达着同样的一段话:“无论你有钱有势还是身无分文,你种下一袋麦子,它就会让你收获几十袋。这是土地的逻辑”。

  春天种下一袋麦子,秋天就能收获二十袋麦子。驴在春天啃了苗子,秋天就能少吃一个苞谷。

  而土也拴住了他们。

  贵英在田埂上感慨命运,“还是做人强。人有脚能走来走去,不像庄稼长地里,被驴啃、麻雀儿啄、镰刀割,生生死死风吹日晒,只能在地里干挨。”

  有铁不经意地回答:“我们长了脚又能跑去哪,还不是牢牢拴着地,你说农民离了地可咋活?”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也写过相似的话。“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蔑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法。”甚至远到西伯利亚,只要有中国人住下,就会洒下种子试试能不能种地。

  两个人在黄土上耕种,用黄土做成砖头,再把一块块砖头垒成一栋房子;酒瓶子敲碎瓶底,用黄土固定在房檐上,就是雨瓶罐罐;再在房子里用黄土浇筑一个炕头——黄土搭成的家就这么有了。

  直到被现代化的推土机粗暴的摧毁,依土而生的男人女人,也消失在尘土之中。

  “无论怎样,大地包容一切,大地接纳一切。马有铁和贵英是两个孤儿,大地变成了他们的母亲”,导演如此解读。

  “被风刮来刮去,麦子能说个啥?

  被飞过的麻雀啄食,麦子能说个啥?

  被自家驴啃了,麦子能说个啥?

  被夏天的镰刀割去,麦子能说个啥?”

  有铁和贵英闲聊时,谈及他们都遇到过的村口疯子。全村人都欺负疯子,小孩子往他身上扔石头,只有贵英给了他一块馍馍,却也因为一块馍馍回家美美挨了顿打。

  有铁小时候听不懂疯子嘴里念的这段话究竟是什么意思,长大了之后才明白。

  麦子什么都不能说。就像有铁和贵英这样受难的中国底层农民,什么都说不出口,集体患上了社会性失语症。

  他们默默地承受着被时代抛弃的落寞,并且用朴素的人生哲学以及无用的乐观,去消化所有本不该承受的痛苦。

  有铁用一个夏天辛辛苦苦垒好的土砖,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全部冲散了。狼狈的两个中年人一遍遍给宝贵的土砖盖上塑料布,却被大风一遍遍吹掉。

  “好多袋袋被风吹掉了。”

  “吹掉就吹掉了,你把衣服披上,别感冒了。”

  他们不停地在大雨中摔跤,最后竟也悲极生乐,坐在泥地里哈哈大笑,还不忘记调侃自己“又哭又笑,鼻涕搅尿”。

  贵英不小心踩到细嫩的、鲜绿的麦苗之后,心疼得难受,有铁安慰她:

  “铲掉就铲掉吧,让它给别的麦子当肥料。啥人有啥人的命数呢。麦子也一样,到了夏天,还不都是让镰刀割掉了。”

  命数,是中国人最传统的信仰,有铁义无反顾地相信着,人这辈子的生死和疲劳都是命运的大手给予的。

  复杂的生命哲学,在一个农民手中,变成了一根轮回的麦穗。

  我们亲眼见证了,有铁和贵英辛辛苦苦种了一年的地,收获的麦子最后换成了3974块钱,还被收粮的抹去4块钱的零头,再刨去种子、农药、化肥的1570块钱,两个人一整年的收入不过2400元。

  这也就是为什么,贵英在地里扛不起麦垛,一次次把麦穗摔在地上,有铁急得从驴车上跳下来狠狠推了她一把,骂她是闲王,“养你还不如养头驴”。

  对于农民而言,每一粒麦子都是钱。这是超出城市阶级狭隘想象的经验——“农村人对这个东西的珍惜程度和理解程度是基于他的付出,好多东西不是拿钱买的,是亲自去参与付出的。但城里写字楼里面上班的人,可能从小吃的鸡蛋只需要买回来这一步。对食物的浪费也好,对食物背后生命的认知价值都是不同,那种尊重程度是不一样的。”导演李睿珺如此解释,为什么一向温和的有铁,会因为一垛麦子着急。

  我们的眼睛只学会了往更高的地方张望,满眼是繁华的CBD和漂亮的数据,但是忘记了另一群落下的人。我们不关心这些人如何生活,如何面对甩掉他们的时代列车。

  前几年,导演李睿珺在拍摄电影《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的时候,一位参演的老村民希望能把剧中的肖像照留下来做遗照。照片送给老人后,村里其他老人也纷纷来找李睿珺拍一张遗照。李睿珺一开始还不太理解,最后才发现,村里老人们的遗照,大多都是从身份证上扫描下来的,模糊不清,甚至在照片上还能看到身份证的长城防伪标记。

  “他们不希望有一天他们去世的时候,他们的遗照也是从身份证上面扫描下来,带着那个长城防伪标记的照片”,李睿珺在7年前的《一席》演讲中分享了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似乎也融进了《隐入尘烟》的结尾。贵英没有一张能够当作遗照的照片,有铁只好去照相馆,让人扫描结婚证上的照片,就那么模糊不清地挂在了家里。

  李睿珺的另一部电影《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也向都市观众重复着同样的叙事。

  老马是一位画棺材的木匠,他执着于土葬,不能理解火葬,在生命的最后,老马骗了小孙子,让孩子亲手将自己活埋在槽子湖边。荒诞又诗意。

  放在现代社会,这几乎是一个不能理解的荒唐故事。火葬环保,又节省土地,为什么农民们如此愚昧地执着于把自己埋进土里?

  李睿珺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解释自己的用意:

  “因为城市里面的人跟土地是没有亲缘的,但是对于农民来说,他一辈子都在跟土地打交道,一辈子都在见证生命的开始,然后收割生命,培育生命,次年重新来,在他的理解中所有的生命都是从土地里面开始的,最终又回到土地里面去,又开始新的生活。从生活、生产方式上来讲,农民会觉得我死了,回到土地里面,好像是回到了生命的母体,好像不意味着彻底结束,也有可能是另外一个层面的开始。这种思考就会消除他对死亡这件事的恐惧,最后会去接纳。”

  这也正是这位导演,以及他这几部农村作品的意义——我们看不到农民,不代表这5亿人凭空消失在这土地上。

  21世纪的这短短20年,也是中国农民从大众视野消失的20年。

  如果让你说一个近五年内出现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立体的、真实的农民形象,你会想起谁?事实就是,你恐怕很难想到任何一个角色。

  国产影视剧里,农民、农名工、底层人群,统一作为落后的、愚昧的、活该被淘汰的群体出现。他们被矮化为闹事的乡下人、觊觎财产的外来亲戚、榨干女儿的丑恶母亲。

  我们对农民的想象越来越狭小。

  要么是蠢,应该人手一本《农民工进城防骗手册》,他们经受的苦,是无法逾越的阶级局限性导致的。

  要么是恶,穷山恶水出刁民,揣着无数的坏心眼,总想从上层阶级手里捞点便宜。

  上一个用心塑造农民形象的农民,是赵本山。

  他把中国农民的热心与狡猾、憨厚与愚昧、胆怯与愣头青全都吃透了。他愿意替这几亿人开口说话。

  于是我们才在电视上看到了可爱真实的农民,他们没那么好也没那么坏,就像所有中国老百姓一样。他们能够唱出《红高粱模特队》,也能够为了承包了养殖老鳖的鱼塘而犯愁。

  第五代导演在自己的创作顶峰期时,也聚焦农民。

  于是我们看到了1984年的《黄土地》,想要挣脱土地枷锁和庄稼人规矩的农村少女翠巧;看到了1992年的《秋菊打官司》,一个不卑不亢的陕西农村妇女,为了公理二字敢得罪老天爷。

  而现在呢?制片人方励需要为了《百鸟朝凤》的排片向院线经理们直播下跪,央视六台就算播了农村电影,大部分人只会选择换台。说实话,农村电影确实没有漫威宇宙吸引年轻人。

  叙事视角与话语权,把握在精英群体手中。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资方,盯紧的是大都市年轻人的钱包和点击量。

  正如戴锦华所说:“除了中产阶级文化,我们已经看不到别的文化了”。倒不是说中国存在多少真正的中产阶级,而是我们被“成为中产阶级”的梦幻叙事逐步包围着、诱惑着。

  我们抛弃了农民,因为他们不是消费群体和主流观众。

  许多观众看完《隐入尘烟》后产生了微妙的内疚和惭愧。这很正常,因为我们遗忘了他们,并且走出电影院以后,还将继续遗忘他们。

【隐入尘烟观后感】相关文章:

隐入尘烟观后感(通用6篇)08-31

关于尘烟的散文06-14

独舞尘烟随笔06-18

往事如尘烟随笔07-05

尘烟散文随笔08-26

优美散文:往事尘烟03-25

红尘烟硝-优美散文02-22

历史红尘烟缥缈经典散文06-19

尘烟几许,梦境追寻散文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