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心得体会

致良知心得体会

时间:2022-08-26 16:18:40 其他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致良知心得体会(精选11篇)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致良知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致良知心得体会(精选11篇)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1

  在学习完致良知之后,轰然有着一股惊醒梦中人的感觉。既是道德意识,也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天生的善良,致良知就是将两只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是在实际行动之中实现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对于人来说,人多做好事,也要多做善事,不要计较个人得失,要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信念,有一颗宽大的心,要在自己人生中有某些事情要面对,与其做无所谓的挣扎,不如放下心来用坦然的心态去面对。

  不要存在幻想,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克服所谓的困难,要用自己的努力去体验前人经历过的境界,只要打通心灵的一些关节,做什么事情都能够适应,都能够做的很好,每天想不通的时候问下自己,要是圣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和做法,努力让自己做事情,达到一个新的境界。首先要培养这几接受现实的心态,放弃一些负面情绪,用一种积极,冷静,乐观的态度去应对所遇到的一切事情,只有这样,我们的内心才会出巨大的能量,心平气和的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并且将事情做到最好。对于企业的良知来说,就是对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身为一名员工,做任何事情都要以公司的利益出发,公司的利益就是我们的利益。

  我们要正确的面对问题,用致良知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之后,我们不仅取得进步,公司也能够更好的发展。同时踏入工作岗位,若干年下来,只有后成就高的,往往是一开始看上去比较木讷,但是比较踏实,比较敬业的人,很多人测试过高却眼高手低,看看哪里也容不下自己领导也不如自己,同时也不如自己一肚子的怀才不遇的情绪,天天琢磨的跳槽,且不论他是否有着真才实学,试问这样的职工,哪一个领导肯重用能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热情或者是工作态度,才是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关键。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2

  局里组织学习阳明先生的致良知,经过近半年的认真学习,通过每周写心得、汇总学习感悟、集中学习分享等方式,使我对阳明先生的致良知有了较为系统、深刻的认识,感悟颇深。通过学习反思自己,才发现已经好长时间没有认真的阅读学习了,心态长时间都处在比较浮躁的状态,现在通过学习致良知感觉真的需要让自己的心静一静,认真思考下自己对生活和工作的态度,做事的方式方法。通过学习使我亲身感受到自己内心的变化与能量的提升,非常感谢单位和领导给了我这次学习提升的机会。现将学习《答聂文蔚书(其一)》一文的学习感悟和大家进行分享。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先生口中的“良知”是指不依赖于环境、教育而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和情感,也是至善本体在是非知觉上的当即呈现,也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既是每个人的“本心”;良知之心人人具有,圣人与常人无异,圣贤之所以成就伟大,是因为他们依良知而行。而我们多数人为什么不能保持和守住本心,那是因为有些人的良知在工作或生活中被各种私欲或其他消极的东西蒙蔽了,才会有人逆着良知做事,对自己、对别人甚至对企业都没有好处。

  当今社会,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脚乱、越忙越乱,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自己也困顿不已、狼狈不堪。为什么会这样?阳明先生一语道破天机——那只是因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结果,恐惧得到坏的结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颗本来能泰然处之、平和应对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良知就是天理,就是道,它本来就存在于每个人心中。致良知,就是发掘自己的良知,让良知主宰自己。一是要自己的“良知”不被蒙蔽,做到“存天理,去人欲”,只有事上磨、时时磨、心上学、心上觉,摒除一切私欲,提升心性、磨炼灵魂,才能修得一颗至诚之心。第二个要将“良知”贯彻到生活工作实践中,就是“知行合一”。

  如何做到提升心性、磨练灵魂?工作有战胜欲望、磨炼精神、塑造人性的效果,你在工作中表现如何,良知轻而易举的就能知道。在工作中自然而然的按照良知要求去做事,不欺良知这才是提升心性、磨炼灵魂的真"修行"。所以,知行合一、脚踏实地的认真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孔子云:“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如果有闲工夫抱怨不满,还不如努力前进、提高。每日检查自己的行动和心里状态,是否只考虑了自己的利益,是否待人接物有不妥之处等,自省自戒,努力改正,培养对任何细小的事情都心怀感恩的心性,真诚待人、乐于奉献、勇于担当的努力工作。不要总是忿忿不平、杞人忧天、自寻烦恼。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的内心开始安静下来,我将怀着一颗真诚、质朴、敬畏、感恩的心,沿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工作,提升服务水平,为焦作分行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3

  近期公司组织致良知学习,我们卡车服务站在孟站长的带领下也认真学习了致良知里面的内容,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感觉受益良多,也深有感触。

  “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天生的善良。“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就是知行合一。

  人要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不计较个人得失,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友文化、有信念,有一颗宽大的心,既然人生中有某些事情要面对,与其做无所谓的挣扎,还不如放下心来,坦然的心态去面对,不要有幻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克服所谓的困难,用自己的努力体验前人经历过的境界,只要打通心灵的一些关节,做什么事情都能适应都能做得做得很好,每天想不通的时候,问下自己“要是圣人处于这种环境下,他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和做法呢”所以努力让自己做事情达到一种新的境界。首先要培养自己接受现实的心态,放弃一些负面情绪,以一种积极、冷静、乐观的态度去应对所遇到的一切事情,只有这样,我的内心才会发出巨大的能量,心平气和的去做自己该做的事,并把事情做到最好。

  对于企业的“良知”就是对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作为一名员工,做任何事情要从公司利益出发,公司的利益就是我们自己的利益;我们要正确地面对问题,用“致良知”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了,我们也就进步了!企业也就发展了!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4

  通过学习王阳明的《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后,我的肤浅体会是;阳明文化博大精深,致良知更是一种伟大的力量。阳明先生曾贬谪到贵州龙场,在万山丛棘、穷乡僻壤的龙场之地,他潜心思考,最终参透出人生的真理,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阳明先生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在知善知恶的基础上,为善去恶实现知与行的一致,实现致良知。

  作为教师在日常学生管理中要运用“致良知”的思想,正确看待学生,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提升教育实效性。

  理解学生。当前班级里,一般一个班级40人左右。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学生内向,有的学生外向;有的学生踏实学习,有的学生不思进取;有的学生遵守纪律,有的学生“顶风作案”等等。日常的学生管理复杂多样,教师首先要学会理解学生,学生最开始都是带着学好的心态步入教室的,只是外物的影响使其表现出现差异。学生的各种表现都是有缘而起,对此教师对不良表现先不要赋予情绪,情绪的混入会打乱教师的思路,教师首先要理解学生,探究学生出现不良变现的原因。

  引导学生。对问题学生,在探究其产生原因后,对症下药,逐步使其恢复“无善无恶心之体”。然后,帮助其认识到不良的表现源于对“善”“恶”的选择,并引导学生认识到择“恶”对人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凸显做人向“善”的重要性,恢复内在“良知”。

  鼓励学生。学生在“知善知恶”之后,“良知”关键要落实到行动上。“知”与“行”之间还有一个“意”的问题,特别是问题学生,在养成了不良习惯后,突然改掉是不现实的,比如有些学生网络成瘾,通过“良知”教育,认识到了沉迷网络的危害,但能否经受住网络的诱惑,还要有强烈的意志及家庭和学校的支持。为此,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多实践,鼓励学生在“善”“恶”之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引导其“为善去恶”达到“致良知”,实现知行合一。

  因此,在日常学生管理过程中,要强化“致良知”的校园文化建设,是知行合一思想内化到学生认知结构当中,并外化为具体的实际行动,实现知行合一。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5

  通过学习王阳明的《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后,我的肤浅体会是:思考是一项高级的人类独有的意识活动。王阳明先生当年“谪官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余”,他“日夜端居澄默,沉思圣人处此,更何有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对“道”进行了思考,探究出了人类本质,即“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思考着的灵魂会开出美丽的花朵。王阳明先生动心忍性之余,不忘对人生的思考,最终参透出人生的真理,思考的力量蕴藏于我们头脑中,积累于我们日常生活实践。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向王阳明先生学习,思考属于每个人,无论身处何种境地,时刻保持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勤于思考,勤于积累,达到致良知的人生境界。

  思考是一种意识活动,具有强烈指向性。思考的力量在于方向。作为教师思考的指向性在于日常教育教学,对教学方法的考察,教学内容的考量,教学结果反思等,需要教师予以思考。每一次思考都会产生一份力量,教师在把握思考的方向的同时,还要坚持好的思考价值取向,思考指向不同,得到的价值结果不同。因此,作为教师要定位好思考的价值取向。

  思考的力量在于信心。信心是指个体对行为成功及其相应事物的发展演化犹如预盼的信任程度,力量的迸发是一个持续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有迷茫,彷徨,失落,对此,教师们要对自己有信心,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像当年王阳明先生那样,不经历一次人生的颠沛流离,疾痛惨怛,“龙场悟道”的历史典故可能就不会出现在历史舞台中。要相信每一段经历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每一次的“动心忍性”都是命运的嘉奖。

  因此,作为教师要对自己有信心,要相信思考的力量一定会在持续性积累的过程里得到迸发,从而达到思考的彼岸。有思考的人是丰富的,会思考的人更是幸福的,作为教师,“致良知”精神应成为工作的指导,更应成为个体人生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以思考之力量开启“致良知”之精神大门。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6

  在人生的不惑之年,我能够得遇《致良知》是我的幸运,我甚至感觉自己的人生是从这时开始,这首先要感谢我的同事钟万书老师的介绍和重庆涌泉学院朱云秀校长的召集,让我有机会接触《致良知》的学习并和一群志同道合的良知友伴砥砺前行,收获光明温暖的生活。

  阳明先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但他却不是一个成熟的政客,所以当他初入仕途,遭遇混迹政坛的坏人刘瑾后,因为自己的仗义执言而受到攻击,身陷牢狱,最终又被贬贵州。贵州地处偏远,生活艰难,瘟疫肆虐,从中原流放到这里的人,有的死在半道,有的死在流放地。艰难困苦中,阳明先生用内心的意志抵抗物质的贫瘠,用平静温厚之心对待凶险,沉湎在儒佛道思想,最终龙场悟道。

  苦不入心,生命自有芳华。阳明先生的这段人生经历给了我莫大的启示和收获。幸福之于人,就像尾巴之于狗,怎么转圈都咬不到,但是只要你向前走,它就会乖乖地跟在后面;苦恼之于人,像运动员握在手里的铅球,除非尽力抛出去,否则就是沉甸甸的负担。倘若一直把那些不幸或者痛苦的经历捧在手里,势必身心俱疲。而如果不把苦楚和悲痛放入心间,生命也自然会绽放芳华。

  经历了 8年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我心力交瘁,一身伤痛,短短三年的休整后,我于这学期又被任命为班主任,而且身兼教研组长、读书引导等数职,工作千头万绪,每天晨光熹微中出门,万家灯火后回家,还要给在市里上高中的儿子陪读,一路的风尘奔波之苦对我本已千疮百孔的身体更是雪上加霜,我也曾经想要放弃,可是最终我还是在坚持我能够坚持的,放下可以放下的,因为那些乖巧懂事的孩子和理解支持我的家长们给了我巨大的温暖和加持,所以我立下大志,要用书籍灼照良知,让读书引领成长,在应试的寒凉中坚守语文的快乐和诗意,这就是我的教育理想,我要学会转变观念,打造属于自己的教育天堂。

  感谢《致良知》,我今生最美的遇见!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7

  通过学习王阳明的《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后,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有了一点肤浅的体会,教育价值是教育的效用,价值是客体满足人的属性,即个体对教育满足其需要的属性的评价。王阳明认为教育就是致良知,改造旧人和创造新人。

  据说王阳明曾用“脱衣”方式,感化了一个强盗头目,王阳明早年在贵州龙场任驿丞时,曾捕获了当地一个罪大恶极的强盗头目。王阳明没有直接审案,而是说“今天真热啊!咱俩把外衣脱了,再来审案!”,强盗正被捆得难受,当即便脱了外套,然后,王阳明又要他把内衣也脱了,最后,要求把内裤也脱了,强盗头目一个劲地摇头:“这可使不得!万万使不得!”此时,阳明先生因势利导,教导强盗头目,其内心羞耻感证明还有道德良知的存在,成功的感化了强盗头目,乖乖地认罪伏法。

  为此,教育正是将人从“知善知恶是良知”摆渡到“为善去恶是格物”的致良知上。作为一名教师,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妨会出现对现代教育价值的困惑。现代社会培养一名大学生要耗费普通家庭近三分之二的积蓄,对于农村家庭来说甚至倾其所有。而当今一名大学生的工资却抵不过一名普通农民工,在大学校园里甚至流传着“毕业即失业”的话。有同学和学生家长看到这样的现状,干脆打消了积蓄读书的念头,甚至有些人都产生读书无用的想法。这些社会现象值得我们教师深思。

  教育的价值在哪里?学习了王阳明“致良知”思想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因此,教育是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系统工程,是针对于受教育者一生的发展,是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的内在逻辑。

  对此,教师要重新审视当前教育教学的价值取向。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知识呈现爆炸式发展,社会将呈扁平化发展趋势,即在未来的社会中个体将逐步以 “平等”的形式,出现在各个社会岗位中,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变革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从“无善无恶心之体”出发,引导学生“知善知恶”,帮助学生“为善去恶”。具体说来,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力由教师方向学生方的转变,实现由“他教”向“自教”转变和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在教育价值取向上,要由提高学生“分数”向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转变,真正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教育结果上,要由“升学率决定绩效工资”向“毕业生、家长对教师和学校的综合评价”转变。

  因此,阳明先生的思想博大精深,是我们工作生活中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致良知”思想对教育价值的探讨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将阳明思想同我们的工作实践相结合,为我们的工作提供指导,是阳明思想时代价值的体现,将阳明先生的思想精华发扬光大。这需要我们一起努力。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8

  通过学习王阳明的《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后,我的肤浅体会是;王阳明先生在远谪贵州之时,“诸生相从于此,甚盛。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阳明先生对诸生提出四点要求,即树立志向、勤于学习、善于改过和劝勉从善。阳明先生对诸生的教导里,将“立志”放在首位,他认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对于那些旷废学业,堕落懒散,贪玩而荒费时光的学生都缘于其没有树立好志向。因此,志向对于教育的实施和学生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学习积极性不高及学习纪律性不强等问题,按照阳明先生的观点,应该是读书前的“立志”环节出了问题。对此,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要实际。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都会有不同的理想信念。从性质上,理想可分为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从理想的内容上,理想可以分为社会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素质理想;从理想的奋斗时间的长短上,理想可以分为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符合实际的理想信念,既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又符合自身情况的实际。既要高屋建瓴,有方向性,又要贴地气,有操作性。

  因此,在教书育人上阳明先生已给我们树立了典范,当今时代更是呼唤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时代,作为一名教师要时刻铭记“立志”的重要性,帮助学生“立志”,立大志,立长志,常立志。使学生在立志于不断实现志向的过程中,达到自我的提升,实现知行的合一。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9

  一、幸福家庭

  幸福是需要每个人去耕耘,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十分耕耘十分收获,每个人都想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和生活,我们都要彼此付出真心,去建设我们的心灵品质,去除心中那些“小我”。其实人心就像一面“镜子”,如果镜子本身是污浊的,那么任凭你怎么打扮镜子里的自己都是模糊的;如果镜子本身是明亮的,那么镜子里的自己肯定是光亮的,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要从“镜子”的本体上去修炼,把镜子上的灰尘去除,而不能去抱怨镜子不够明亮。学了致良知后我明白了任何事情只有向内求,多分析一下自己的问题,那么很多烦忧就不破而解,我们的幸福就随之而来,迎接一个幸福圆满的人生。

  二、反省

  从北京学习回来后我的反省总是断断续续的,这次反省的能量场确实很大,一开始我就泪流满面,在反省中我发现了自己身上很多的“小我”,比如:自卑,多愁伤感,有自闭症,做事不够坚持。以前总是感觉自己做了很多事都得不到别人的认可,自暴自弃,这次反省我明白了是自己的心不够纯,自己的内心被乌云遮蔽了,每次在工作的过程中自己的心没有全力以赴甚至有时带着情绪做事。常常有人问我反省有效果吗?学致良知能让我赚钱吗?能解决我的生活问题吗?反省肯定是有效果的,只是你反省的深入与带给你的能量成正比。学致良知确实不能解决每个人的生活问题,但是每天我们做深刻的反省,反省后我们会活得更加轻松自在,更好的心态面对你的生活问题。有时身边的人总笑:“你立志成圣人你就能成为圣人吗?”。我想那些人理解错了,我们学的是圣贤文化,学的是圣人做人做事的那颗心,先生说圣人之所以被称为圣,只因他们心中纯粹都是天理,没有丝毫人欲夹杂其中,就像纯金一样,金只要足色才叫纯,金子的份量有轻有重,但是他们的成分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要经常反省,学习圣人把内心的私欲去掉,在陈九川和阳明先生的聊天中就说到这样一句话,九川说功夫很难,先生说常快活就是功夫,我们把反省的功夫练好,那么我们就会走向康庄大道。

  三、孝顺

  我们现在每个人都觉得很孝顺,对自己的父母很不错,对父母的孝顺停留在物质层面,回家给父母拿点钱,偶尔打个电话回去关心一下,逢年过节嘴上说是陪他们,其实回到家基本上不是在牌桌上就是和别人在酒桌上,父母想和我们吃顿饭都没有机会,也许这就是我们现实版的“孝顺”。这次学习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孝顺要从心开始,养父母之心,去深入了解父母内心深处想要的东西和想法,我们要满足他们内心的想法,让他们的晚年能够快乐幸福的度过,我们要用父母小时候养育我们的那颗父母心来对待我们日渐年老的父母。

  四、感恩

  感恩师傅让我们牵手圣贤,接触并学习致良知来建设我们自己的心灵品质,师傅给我们提供的一次次学习机会让我在学习和反省过程中发现自己身上那么多的“小我”,只有把“小我”去除,那个“大我”才会从阴暗的角落里走出来,重见光明。

  感恩中快平台,让我们在青春岁月里留下奋斗的足迹,是这个平台让我们成长成熟,是平台给了我们点石成金的手,感恩平台像父母一样一直包容我们的过错,每次当我们在工作中出现失误的时候是平台在背后给我们支撑,给我们改过的机会。

  感恩祖国,正是祖国的强大才给了我们一片祥和安宁的环境,让我们在和平安全的环境里能够安心地去实现我们的自身价值和抱负。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10

  今天的课主要说了知行合一和中国文化,我的理解就是想和做不光是简单的统一,从最初的认识错知错行和正知正行到天理合一(此处最终的高度的用词没记住不够准确,大意就是大众公认的认可的一个好的行为准则)是一个逐步攀登的过程,刘老师的解释知和行原本就是统一的,我这样想就这样做了没有对错之分,后来想想也会有这样的情况,比如去有些事不会想那么多,也就是常说的“不过脑子”看见产生的结果了才知道“哦!原来这样。

  我的理解是想和做是两种行为,我们需要通过参照”过来人或是公认“的标准来修正他们统一的一个过程。中国文化讲的不多,对于传统文化我个人除了书法其他不是很喜欢,我的认知里人类文明的演变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蜕变过程,所有不合时宜、不符合人性、落后不能满足需求的东西都会慢慢被淘汰,如果能实现穿越我想绝大数人是不愿再退回去的,这也说明潜意识里大家已公认现在或是未来的生活方式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金一南教授的《心胜》视频我看了好几遍,每一次看完都热血澎湃。尤其听到杨靖宇那句,“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朱德在南昌起义南下队伍全军覆没后,依靠心胜,保留住中国革命的火种,激励仅存的八百多人继续前进。最后百万雄狮渡江去,解放全中国。心胜不是唯心主义,心胜是一种精神的力量,是我们由内而外焕发的生命力。

  1、战胜对手有两次,一次在自己心中。

  2、多数人因看见而相信,少数人因相信而看见。

  3、历史因少数人的坚持而改变,正是因为他们没有随波逐流,而成为中流砥柱。

  4、中国革命的历史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光明,就能驱走黑暗。就能从困苦中走向胜利。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11

  “心即理”。“知行合一”以“心即理”为前提,简言之,还是 自古以来人为什么而活着的老问题。知行之外,另有一个真正的底层动因。那就是主 体,也可称自我。不明白自我,就不能找到价值。所以古哲人把认识自己作为哲学的最高智慧。

  “致良知”。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所有一切都是在追寻大道的 基础上,也就是在良知的基础上,而不是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借口。凡是成功的人,都有很高的境界。自古以来境界不高的人,贪婪算计的没有一个能成大事的。追求知行合一,境界高,宽阔的胸怀可以广纳贤才,收获人心,成就伟 业。在追求高境界过程中,才能更有动力不断学习,完善自己。

【致良知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致良知》读后感范文01-11

致良知读后感范文07-01

《致良知》读后感700字10-05

讲述社会良知的经典名言12-04

当良知远去时散文12-14

散文拷问良知有感07-01

孟子关于良知的名言01-29

谈良知高中作文06-02

以良知为话题的作文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