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

小城三月读后感

时间:2022-09-21 10:47:06 三月三 我要投稿

小城三月读后感(通用11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城三月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小城三月读后感(通用11篇)

  小城三月读后感 篇1

  “假若春天稍稍在什么地方留连了一下,就会误了不少的生命。春来为什么它不早一点来,来到我们这城里多住一些日子。而后再慢慢地到另外的一个城里去,在另外一个城也多住一些日子。

  但那是不能的了,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

  仿佛是孩童般天真的抱怨,读起来却不免叹惋,于是脑袋里立刻也想象出那幅场景,马车上载着年轻的姑娘们经过,笑声依旧,唯独却不再会有载着翠姨的那一辆,她的样子,渐渐会模糊成对那双鞋的执念,也许只在每年又购置新衣时想起。

  短暂的,就像是被春稍稍流连,却又匆匆抛下的柳絮,迎风起,随风去。

  春再久一些多好。

  春天意味着翠姨婉转深埋的思念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滋长,意味着她机会去萌发对知识对未来的盼头。

  不过我更愿意把这里的春天理解为新的文化与思潮,如同那些美好的情愫一样,虽已生根发芽,却还没有足够的积累,去扩大它的枝叶,去学会成熟坦然地面对这个世界,就要被旧的阴影压抑的喘不过气,然后匆匆叛离。

  多么可惜。

  那马车上没有了翠姨。

  多么可惜。

  如今的春天就算换了名头,褪去了封建的外衣,

  也还是一样短暂。

  时代虽不同了,可新的“自由”也真正来临了么?

  小城三月读后感 篇2

  《小城三月》是萧红最后的一部作品,当有人问我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时,我只会说不过一场忸怩畸形的苦恋罢了。

  我时常在想,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到底想传达给读者什么?是我们反复推敲的字词,还是直击心灵的语句,亦或是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如果作者当真如此创作得出的不过是一本语录或一个故事,而并非一部作品。但每每拜读萧红的文字时,我总能感觉到她是用她堆积的心血一气呵成的创作。她的饥饿并非一时的饥饿,她的寒冷并非一刻的寒冷,她写一件事也并非光写一件事,她写翠姨并非只写翠姨。

  “哥哥后来提起翠姨常常落泪,他不知道翠姨为什么死,大家也都心中纳闷。”是的,翠姨为什么死呢?翠姨定完亲后不是还身体硬朗的到处逛街置办嫁妆吗?然而读了书后,反而整天闷闷不乐,开始咳嗽,嫌弃自己的未婚夫,但是假如他们说,一定不愿意嫁,不嫁也可以的,那又为什么,到最后竟然就这样死了呢?哥哥不知道,我不知道,大家都不知道,可能翠姨自己也不知道。

  有人说她死在了封建的,腐朽的束缚里,有人说她死在了憧憬爱,追逐爱的路途里。然而翠姨不是念了书后才开始害病的吗?翠姨死在了书里,死在了知识里,死在了自己的怀里。

  翠姨长得窈窕,走起路来沉静而且漂亮,讲起话来清楚的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她伸手拿樱桃吃的时候,好像她的指尖对那樱桃十分可怜的样子,她怕把它触坏了似的轻轻捏着。

  小城三月读后感 篇3

  《小城三月》是萧红的最后一部作品。这位正值青春年华的女作家,在写完这部作品不到半年的时间就病逝了,年仅三十一岁。作品取材于家乡,是萧红的回忆录,她朴实的语言,写出当时东北乡村小镇的闭塞与荒凉,反映出当下社会老一辈的封建思想。

  “春天来为什么它不早一点来,来到我们城里多住一些日子,但那是不能的了,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我能从中感受到才女萧红的绝望,春天无疑是指婚姻自由的时代,那时的萧红虽接受了进步的思想,但仍逃不了“爹许娘配”的命运,她在小学毕业时因父亲阻挠、逼婚,没能继续上中学,辍学在家,经过一年的顽强抗争,父亲被迫妥协。随后,她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从此失去家庭的支持,生活困顿。萧红是勇敢而坚定的,为了自己心中自由的爱情与读书的梦想,她从不畏惧抗争。文中的十九岁翠姨漂亮、沉静,自卑而又默默地爱着大哥,恪守自己作为农村未嫁女子的身份,从不将对大哥的爱慕露于言表,默默地憧憬着一份在那个封建世俗的时代不可能拥有的爱情。然而当得知自己要嫁出去时,她先是提出了读书的要求(当时极少女子能读书),而后1闷闷不乐,大病消瘦,卧床不起,心里想着多活一天都是多余,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翠姨也没有说出她对大哥的感情……她放弃抗争,等待死亡的到来……翠姨的形象鲜活,弥漫着忧郁和感伤气息,暗示翠姨的经历就是作者经历的写照,但与翠姨不同的是萧红能抗争到底,为了自己的婚姻甚至敢于将汪的哥哥告上法院,要知道,当时的女子能如此抗争是多不容易……

  才女萧红,以多情的笔衍绎一个时代的爱,依旧小城三月,只有大哥对翠姨的怀想……

  小城三月读后感 篇4

  《烟花三月》是一篇主观抒情性小说,它是诗意、酒神、迷醉性的叙事,这个长篇有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写作气息,作家主体性张扬,是一种内在的“酒神式”写作。同时,这个文本在一定程度上用幽默笔调和游戏心态呈现出作者当下生存状态与理想主义之间的荒诞色彩。

  长篇小说以“烟花三月”为主体意象,以“我”的意识流动为主要的一个叙事动力。文本以“我”寻找舅舅为叙事的线索,从对当下现实生活日常男女之情的叙写,进入到对上一代历史情境的想象与追忆。这部小说一方面是对当下日常生存个体主观情绪的叙述,一方面又表达了作家个体试图深入历史情境的努力。文本从想象和追忆的视点进入对于历史情境的描述,在对作家梦龙的诗性、才华与情感纠葛的叙述中,当下、历史与现实在想象中幻化成了一个颇具荒诞派戏剧的叙述情境。

  《烟花三月》是双线的叙事和复调的言说。这个文本不是巴赫金意义上的复调叙事,还不能算是复调结构,,但是它通过当下和历史的双线结构来言说舅舅扑朔迷离的历史身份。这部长篇小说通过酒神式的迷醉和诗意性表达,塑造了我、梦龙和舅舅三个互为镜像的人物。作者并非着力于一个人物典型或者原型的叙事,而是以一种迷醉式的 “酒神精神”来表达对于红色历史建构者之一——舅舅的追忆。作者“我”和“ 梦龙”一方面生存在现实庸常的环境中,感受着现实生存经验的耗损和无意义,一方面通过追忆赋予舅舅特别光亮的色彩,鲜亮美好的爱情与婚姻,个体深度参与历史的伟岸和挺立,同时也建构起舅舅时代阔大辽远的历史情境。在极具主观抒情性的笔触中,三个人物和“烟花三月”的江南意象形成了颇有意味的相互映射,历史与当下在作者想象性的叙事中构成了一个具有荒诞色彩的戏剧结构。于此同时,作家在处理1990年代和上个世纪中国革命历史情境的时候,还有必要进一步呈现历史与人性的复杂内涵。

  当下长篇小说写作无疑是“去观念化”的,而这部长篇小说恰恰有很多观念性的表达。这部长篇小说不是通过人物形象而是直接通过观念去表达。作者通过主观抒情表达一种抽象性的概念,在阅读这部小说时又有着1980年代长篇阅读的感受。比如“我”的形象犹疑徘徊,又时时有着执着于文学创作的激情;梦龙的形象则任性怪僻,有着面对失去灵感、亲情、爱情的挫败感,紫风则是有些偏执倾向的女权主义者,这些人物都带着一种很轻盈膨胀的一种诗意的色彩。在长篇叙事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追寻,将笔触从烟花三月的扬州延伸到了水泊梁山和雪域高原,文本的地理时空又具有亦真亦幻的色彩。

  这个长篇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种主体抒情性。文本叙述了“我”这一代人在个体与世界的'融入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痛苦。在这种痛苦中,通过艺术的一种升华,获得了极大的艺术创作快感,具有某种酒神精神酒的迷醉感。“酒神精神”预示着情绪的一种宣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深层体验。但是“酒神精神”更要承认人生的悲剧性,它要比人生的喜剧、正剧或盲目的乐观更高一层。 “酒神精神”要强调对于肤浅虚假的乐观主义予以抗拒或消解,这样才赋予“酒神精神”更多的历史景深感。小说呈现出多侧面的历史镜像与当下的比较性关照。“我”、梦龙这一代人对于舅舅那一代人所代表的红色历史叙事是否可以更多地和民间的知识分子叙事相对应,增添更多历史镜像的摹写,体现长篇文本的丰富性;如果从长篇小说对人物原型的要求来说,仅仅有着轻盈和膨胀还不够,可能每个人物还担负着一些重的东西,恰恰是这些重的东西,会给写作带来更为深度的意义阐释。“烟花三月”这样一个意象如何在丰厚的扬州人文历史资源中具体化、细节化,通过这个意象透视出扬州丰富的历史人文精神,同时也具备作家个人深刻的精神印记。(郭艳)

  小城三月读后感 篇5

  暑假里,我读了《青铜葵花》这本书。书的作者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纯美的文字,让我一读再读,每一次都感动得热泪盈满。

  全书分为好几个章节,每一个章节都以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善良为主线。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三月蝗》这一章。

  《三月蝗》讲的是大麦地的蝗灾。作者用生动的笔调,哀伤地写道:庄稼在一点儿一点儿地矮下去,芦苇在一点儿一点儿地矮下去,青草在一点儿一点儿矮下去……阳光下的大麦地,只有一番令人悲伤的干净。经历蝗灾后,青铜家的粮食不断减少。在减少的过程中,爸爸和妈妈把好吃好穿的让给葵花,这是什么,是爱呀!在家里再也拿不出粮食的情况下,青铜带着葵花去芦苇荡挖芦根,他饿得头昏眼花,还要坚持往前走,只是为了让葵花吃上最好的芦根。书中写着:青铜赶紧先抠出一段芦根,拿到水边洗净,给了葵花。葵花大咬一口,一股清凉的、甜丝丝的汁水,顿时在嘴中漫流开来。她闭起双眼。青铜笑了……

  看到这里,我心上出现美丽的画面,画面中,饥饿的青铜高高举起雪白的芦根,面带微笑地递给妹妹葵花……多好的哥哥,多善良的青铜。我被青铜对妹妹的爱深深感动。

  沉浸在这样的画面里,久久回味。这样的情景似曾相识。青铜那张微笑的脸渐渐模糊,眼前出现的是妈妈温柔的笑。

  妈妈的笑,清晰,动人。

  那日,骄阳似火,妈妈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将我从补习班接回家。一路之上,我直嚷着渴。妈妈安慰我,说家里有凉好的蜂蜜水。一到家,妈妈立刻给我端来一大碗的蜂蜜水,我迫不及待地扑上去,“咕嘟咕嘟”地大口大口喝起来。这水,真好喝,凉丝丝,甜津津,我一口气喝个精光。正当我舔着嘴唇品味蜂蜜的余味之时,一抬头,却发现妈妈满头汗水地站在一旁,干裂的嘴唇却绽出慈爱的微笑。忽然想到,妈妈在补习班外整整等了我三个小时,一路之上骑着电瓶车心急火燎地赶,她呀,一定比我还渴。可是,从头至尾她没提过一个字,没喝过一口水。可是,此刻,她脸上的表情却又是多么满足,仿佛喝水的是她,仿佛得到滋润的是她……

  “妈妈,对不起,你也应该渴了,可是我却把水喝光了……。”我低头,惭愧地说。妈妈看了我一眼,温柔地笑,说:“傻孩子,这又有什么关系,看你喝得那么开心,妈妈的心,比你喝的蜂蜜还甜……”

  “当时阳光如泻,一望无际的葵花田里,成千上万株葵花,花盘又大又圆,正齐刷刷地朝着正在空中滚动着那轮金色的天体……”书的结尾,万千葵花金光闪耀,我明白了,一朵葵花一种爱。青铜、妈妈、老师,每一个人都是爱的馈赠者。我们生活在爱的葵花林里,也要做一朵真正的太阳花,把爱的光泽,一片又一片地返照……

  小城三月读后感 篇6

  可以说,“伤春”作为文学的一个基本主题在文学的长河里延续至今。古诗词中的“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几乎成为千百年来诗人笔下对春天的寂寞而感伤情怀的一个缩影。

  《爱上三月的忧伤》也是一个“伤春”的文本。三月,在作者的视野中是忧伤的,寂寥的,孤独的,黑暗的……文章在较为简短的篇幅中,尽可能地呈现春天的景物(或者说“意象”)和内心情怀之间的多重关系。当然这种“景”和“情”之间的多重关系归结为一个基点就是——感伤的三月,落寞的情怀和成长的隐忧。作者的主观感受在春天的物象中如一场细雨长久而动人地从时间的缝隙中滴落下来,感染自身,也打动读者。

  三月是一个收藏感动的季节,拥有淡雅的忧伤和无尽跳跃的音符。

  三月的天空,笼罩着莫名的感动。感动枝头新长出的嫩芽,感动下午咖啡厅角落的那段旋律,感动深夜那场缠绵悱恻的爱情戏,感动那蒙的路灯下长长斜斜的身影。一切的感动都那么从容、真切。莫名地爱上了三月的忧伤。

  三月的情感在蔓延,音乐在流淌。爱上那种可以美化灵魂的声音。带着缕缕愁忧,躺在那张有些历史的老人椅上,蜷着腿闭上眼,听几首林忆莲的歌,随她去感怀已逝去的青春,那曾经孤独的岁月。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三月的旋律。

  三月爱上了张爱玲的琐碎。那上海的“金枝玉叶”向我们展示着她精致的生活细节。也许任何一个女人都梦想那样纯粹的爱情,那样潇洒的分手。总之爱上那个属于过去的女人,一个演尽末世繁华的女人。

  三月的夜里,独自一人走在宁谧月光下那繁华的大街上。沿着霓红灯一直走。由一盏灯的光明走向它的黑暗,再由黑暗走向下一盏灯的光明。看着自己熟悉又陌生的影子被拉长,又被压短。像一场生命的轮回。一切在简单地重复,重复着简单的一切。生命也如此简单,就是不断地成长。

  三月的春寒依然料峭,三月的和风依然温润。忧伤地乘着开往春天的地铁,途经孤独的三月,撒下成长的种子,继续匆匆赶往未来。

  明知一切如云烟,却还是执著地爱上那个握不住、追不上的三月的忧伤。因为它深埋着我的成长。

  小城三月读后感 篇7

  一小时就看完了,想认真的写一个书评,这需要我再看一遍。一股脑看完之后才架构了我的书评,没做一点笔记。先写一点感悟,不然我怕忘记了了.....

  本书通篇文字较为哀伤。我以低落的情绪开始看,以悲哀的情绪结尾,尽管还是感觉难过,但与先前的难过是不一样了。我描述不出来,我想我是看开了。

  幸福饼的预言—— 读张小娴《三月里的幸福饼》

  “祝你永远不要悲伤”

  “珍惜眼前人”

  “想把一个男人留在身边,就要让他知道你随时可以离开他”

  “我们的爱和伤痛,是因为世上只有一个他”

  “人能够飞向未来,却不能回到过去”

  “年少时,满怀梦想与憧憬,为何你忘了”

  “离别与重逢,是人生不停上演的戏,习惯了,也就不再悲怆”

  “人生便是从分离那一刻萌生希望”

  不知是幸福饼预言了他们还是他们在证实着幸福饼。他们在爱情里兜兜转转,但他们终究在之后醒悟。

  其实爱和不爱我们都有感觉,期骗不了自己也麻痹不了别人。我原本以为相爱的两个人一定会在一起,可我还是错了,两个人想一直在一起需要克服太多太多。终于明白那歌词里一句相爱太难。

  我也许知道我们之间不曾有过爱。可一个不愿与人承诺一辈子的我却曾那么坚定的相信你说的一辈子。而现在的你也只陪了我一阵子,我还挺难过的。我又变得不相信永远。但其实我本来就不相信永远,只是因为那个人是你,我相信你,所以我相信你说的一辈子。也或许我没有多么爱你,只是很可惜我失去了一个你。不,是你失去了我。你选择不辞而别我也会坚决不回头。如果不向前多走几步怎么知道我不会遇到更好的。可是怎么又记起我因为看到相似于我曾喜欢过的人而难过时,你说我正是因为离开了那个错的人所以才遇见更好的你。好吧,再一次告诫自己不要回头。是你抛下我走了,我不要卑微的挽留。我都明白我们已经过去了。我曾喜欢过那么多人都已成为过去式,又不差多你一个。

  我要找一个彼此相爱的人过一生,才不枉我这么多跌跌撞撞的成长和那么久一个人默默的等待与期盼。我相信会到来。

  小城三月读后感 篇8

  因为喵姑娘约稿,想要把写318的那篇拆成两篇,一直没找到什么新奇巧妙的办法(或者说书写的新鲜感已经过掉了),这几天都过得很郁闷。

  去翻萧红,希望借点灵感。她写人写事多情而富于趣味,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故事是她写的:行文的方式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绪不可能是别人。

  读了篇《小城三月》。写一个年轻姑娘,萧红的远房小姨,样貌和心地美好而纯净,许了个富家儿子,又暗恋自己的小辈:萧红的堂哥。堂哥虽说是个小辈,年纪也和她差不多。这两个年轻人,只有叫翠姨的小姨知道自己怎么了,然后就慢慢瘦了,慢慢病了,慢慢地死去。翠姨死掉后,堂哥哭了很多次,却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

  写得好厉害哇!

  这篇小说里,萧红以一个章节的篇幅铺陈东北的春天来了,树如何绿,草如何绿,风如何暖,姑娘们如何乘着马车去选衣料,做春衣。最后一句:“只是不见载着翠姨的马车来。”

  真是好厉害哇!

  读最后一章时,想起沈从文,他写湘西有种很奇诡的风俗,叫做“落洞”,“落洞”的都是些年轻未出嫁的姑娘,独自在水边洗衣服或者山林里拾柴,被山神、树神或龙王看中,落了洞的姑娘于是就病了,慢慢地瘦了,慢慢地死去。这种死法,就叫做“落洞”,大体上是被神秘力量娶走的意思。

  记得沈从文也分析了这种神秘的“姻缘”,大意是,年轻姑娘敏感而富于幻想,“落洞”的真实原因可能是抑郁症。

  《小城三月》里的翠姨,也仿佛是“落洞”了。

  沈和萧,都好神奇。

  看得我眼泪汪汪的。

  另补:

  曾老师说,我对《小城三月》的解读不对。我把他的意思抄在这里,给也爱萧红的同学们参考。曾老师很少直接发表看法,基本上我的读书笔记他会点个赞,最多说一个字:好!那样子实在象个鼓励你大胆说出看法的老师。

  他说《小城三月》其实是这个意思:“具体论证需要很长的文本分析,略去不说。我直接说结论,第一翠姨不是幻想,第二堂兄很清楚。在这个结论上继续推进,萧红不是批判万恶的旧社会及其婚姻制度,而是批判男性,甚至是经受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男性(这篇写于香港临终前,可结合端木蕻良的表现)。”

  小城三月读后感 篇9

  读完了萧红的《呼兰河传》,后面还有一篇《小城三月》,于是零碎时间继续读下去。

  《呼兰河传》看得我很压抑。我看书,还是看故事性为主的多,可是一本书若是大团圆结局,我便想着看不看都行,反正结局是好的;若是一出悲剧,我就不想看,怕看了心里难受。我看“小城三月”这个名字,看开头对春光的描写,猜测结局应该不坏,便看了下去。没想到,崔姨还是死了。

  可是崔姨的死不想团圆媳妇的死那样令我觉得压抑,崔姨的死使我想到了《呼兰河传》中祖父的园子,想到了愿意开花就开花,愿意结瓜就结瓜的黄瓜。崔姨临死前,在“我”的哥哥去看望她时,说了一段话,崔姨说:“人家也许以为我是任性……其实是不对的,不知为什么,那家对我也是很好的,我要是过去,他们对我也会是很好的,但是我不愿意。我小时候,就不好,我的脾气总是不从心的事,我不愿意……这个脾气把我折磨到今天了……可是我怎能从心呢……”

  崔姨太软糯,总是掩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她买绒绳鞋,早就喜欢上了,一直不说买,过了很久才去买,绒绳鞋最终没买到,她也最终没能从了自己的心。她不想伤害别人,只好伤害自己。崔姨大概是喜欢“我”的哥哥的,可是她定了亲了,她不能说;她也不想嫁。她只好生病了,只好求死了。她那样的任性,这任性使她受了苦,却也使她得到了快乐,她还说:“我心里很安静,而且我求的我都得到了……”所以,崔姨更是坚忍的。

  崔姨身边的人也都是宽容的。“我”家中做什么事情,都是男孩女孩一起,崔姨也跟着;崔姨想读书,不读书不嫁,外祖母便让她读了书;崔姨病了,“我”的母亲给了“我”的哥哥一件礼物,让“我”的哥哥去看她,“翠姨不愿出嫁,母亲很久的就在心里边猜疑着他们了。”虽然她们最终没有为崔姨退婚,没有读懂她的心,但时代有局限性,人也有局限性。

  崔姨也有过几天快乐的日子:“买嫁妆她是不痛快的,但那几天,她总算一生中最开心的时候。她觉得到底是读大学的人好,不野蛮,不会对女人不客气,绝不能像她的妹夫常常打她的妹妹。”

  可惜,春来了,春走了,小城三月的春光太快了。好在,崔姨的心里,总是有过那么几天春光。

  小城三月读后感 篇10

  看完了第七章------《三月蝗》,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三幅画面。

  第一幅是蝗虫大吃麦地的场面。大麦地,大麦地,肯定是一大片麦子十分丰富的大地,可是被蝗虫这么一吃,大麦地就像剃了光头一样,一粒米都不剩下。原来蝗虫是这么地可怕,它们不是一只两只,而是一群,很多很多。它们就像疯狂的杀手,把大麦地“剃”得一干二净。有的时候,它们就像乌云,能把一半的太阳遮住。蝗虫是多么的可怕啊!他们真是农民们的天敌。

  第二幅是大麦地人发饿的情景。他们不像城里富裕的人,天天大鱼大肉都吃腻了。大麦地的人呢,想吃也吃不到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现在我们有些人浪费粮食的情况太严重了。所以,从这一点,我们应该像农村的孩子学习,要从小学会爱惜粮食。

  第三幅图是嘎鱼爸爸冤枉青铜他们一家人。说青铜偷他们家的鸭子。看了以后真让人生气。我想,像青铜这么诚实善良的孩子,怎么会偷别人的东西呢?结果,青铜果然没有让我失望,他并没有偷别人的东西。诚实是一种美德。

  青铜朴实,葵花善良,他们的命运会怎样呢?

  小城三月读后感 篇11

  在这个寒假,我和妈妈一起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福建读本》这本书,感受了带有福建特色的传统文化,其中我最喜欢《三月三》这一课了,因为我的家乡永安就有一个畲乡。

  《三月三》主要讲了在农历三月三这个畲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上,畲族人民用清香可口的乌米饭来祭祀祖先。介绍了乌米饭的制作原料及过程,还讲诉了关于乌米饭的来历,其中一种说法是畲族人民为了纪念畲族的英雄雷万兴,世代相传,渐渐就形成了三月三做乌米饭的风俗。

  读完这一课,我再次感受到畲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去年我和爸爸妈妈参加了在清水畲乡举办的一场故事会,第一次到畲乡就很喜欢这儿,因为到处都充满了浓郁的畲族特色,很多东西是我没有见过的,比如畲族的传统服饰,古香古色的畲族村落建筑,传统戏剧大腔傀儡戏等等,我还尝到出名的老虎蛋,可好吃了。可惜的是我们不是三月三来的就没能尝到乌米饭了,希望以后能和爸爸妈妈一起感受畲乡三月三这个传统节日,能尝一尝乌米饭这份美食。

【小城三月读后感】相关文章:

小城三月读后感06-12

《小城三月》读后感3篇07-14

《小城三月》读后感(精选11篇)08-01

《小城三月》读后感(3篇)07-16

《小城三月》读书心得09-06

小城三月优秀读后感心得范文07-11

《小城》读后感范文04-21

小城生活的随笔:小城风沙01-06

小城散文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