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端午节教案

时间:2022-07-13 12:12:18 端午节 我要投稿

关于端午节教案合集六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端午节教案合集六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端午节教案合集六篇

关于端午节教案合集六篇1

  活动设计意图: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了体验中国民间节日特有的韵味,初步了解节日的习俗、了解端午节的风俗民情,感受中国的社会文化,我们商讨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来了解端午节的名称、来历和有关习俗,知道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2、尝试包粽子,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体验中国民间节日特有的韵味,感受中国的社会文化。

  3、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4、知道节日时人们主要的庆祝活动。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快乐的端午节》、故事磁带《端午节的传说》、《端午节的习俗》

  邀请会包粽子的家长志愿者包粽子的材料及工具:如粽叶、大米、红豆沙、蛋黄、线、剪刀等。

  活动过程:

  1、幼儿相互交流,初步了解端午节。

  "今天是什么节日?"幼儿和同伴交流。

  请个别幼儿表述,重点引导幼儿表述端午节的时间。

  师生共同小结:端午节是中国农历的五月初五。

  2、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风俗习惯。

  "端午节是怎么来的,有没有小朋友知道它的传说?"幼儿相互交流。

  组织幼儿欣赏故事:《端午节的传说》、《端午节的习俗》

  "在端午节这天,人们都有哪些活动,为什么进行这样的活动?"幼儿分组交流。

  请每组选1名幼儿在集体面前发言。

  教师小结:端午节人们会进行许多活动,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佩香囊等。

  3、幼儿交流吃粽子的经验。

  "你们吃过或者见过哪些粽子?"幼儿和同伴交流。

  教师和幼儿共同小结:粽子有各种各样的口味,里面有不同的馅。

  4、幼儿和家长志愿者共同包粽子。

  "小朋友们包过粽子吗?包粽子需要哪些材料?今天我们请来了会包粽子的家长,我们一起学习粽子吧!"幼儿分组和家长志愿者共同包粽子,引导幼儿为家长志愿者拿、放材料,边看边交流。

  "包粽子的顺序是什么?包粽子时需要注意什么?你看了包粽子的过程后有什么感受?"

  5、幼儿和家长志愿者共同分享粽子。

  教学反思:

  在这个有意义的活动中,孩子们在浓浓的节日气氛里学习了包粽子,既锻炼和发展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又增进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获益匪浅。

关于端午节教案合集六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端午的名称,来历及习俗,知道端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2、能够自己动手做粽子,喜欢与同伴交流过端午的经历。

  3、萌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4、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5、让幼儿知道节日的时间。

  活动重难点:

  重点:自己动手做粽子。

  难点:萌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认识端午》多媒体课件;超轻黏土及制作工具;做好的粽子样品。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用儿歌导入,引出主题,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老师这里有一首儿歌,你们要仔细听,"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挂香囊,;五彩线,手腕绑;吃粽子,小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首儿歌说的是哪个节日吗?

  幼儿:端午节

  二、基本部分

  (一)介绍端午的来历和习俗。

  1、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端午节是哪一天吗?

  幼儿:五月初五。

  教师:那你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

  幼儿:不知道。

  2、教师讲述屈原的故事,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3、教师引导幼儿交流每年家里都是怎样过端午节的。

  4、教师小结:过端午节的时候都要吃粽子,戴五彩绳,赛龙舟,采艾草。

  (二)引导幼儿深入了解粽子。

  1、教师提问幼儿都吃过什么样的粽子,让幼儿相互交流。

  2、教室出示各种种类粽子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粽子的形状的种类。

  (三)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粽子。

  1、教师:我们看到这么多的粽子,接下来就去做一个自己喜欢的粽子吧,做完之后还要给自己的粽子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吧!

  2、教师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粽子,感受自己做粽子的乐趣。

  三、结束部分

  1、幼儿做完粽子后,教师让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做的粽子和给粽子起的名字。

  2、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表扬。

  教师:老师在绘画区准备了很多的画纸和画笔,小朋友们去画出一副自己心里的端午节吧!

  活动延伸:

  1、艺术领域;画龙舟。

  2、语言领域;讲述屈原的故事。

  3、手工活动;做五彩绳。

关于端午节教案合集六篇3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本次班会主题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相关历史背景,传承中华文化。

  2、利用本次班团会让学生在端午节到来之前做相关的准备工作,参加一些有正面影响力的传统节日比赛和习俗,跟父母学习节日粽子、凉糕等的由来及做法。

  3、通过一系列活动、小品等培养学生组织能力、上台表演的能力以及语言情感表达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准备一些相关的端午节的历史故事。

  2、准备一些经典、有意义的描写端午节经典诗词。

  3、制作活动的PPT及互动环节的小游戏。

  三、活动程序:

  班会主题------主持人介绍------阅读历史故事------分析故事背景-------朗读诗词-------互动游戏-------学生讨论------总结归纳

  四、具体活动过程:

  见PPT资料

  五、活动总结:

  由班主任老师总结归纳这次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主题班会。

  通过本次班团会的开展,重在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让学生在诵读中了解传统文化知识,认同端午、喜爱端午、过好端午,在感受传统文化中培养爱国情怀,传承千年文化代代相传。

关于端午节教案合集六篇4

  活动:

  话说端午节

  重点领域:

  (语言领域、社会性领域)

  活动要求:

  了解端午节的传说及人们在节日中的习俗。

  培养幼儿的言语表达力。

  活动准备:

  粽子、艾草、蒜头、鸭蛋网等。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提问:你们吃过粽子吗?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鲜肉粽子、咸肉粽子、红枣粽子、赤豆粽子、花生粽子……

  你喜欢吃哪种粽子?

  为什么在这段时间里人们都要包粽子、吃粽子?

  (幼儿讨论后,教师可以向幼儿介绍端午节的传说)

  2、说说端午节的古老故事。

  提问:你们知道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

  (门前挂艾草和蒜头、赛龙船、胸前挂鸭蛋网)。

  教师出示艾草、蒜头,了解它们的特征,讨论它们可能有的用途。

  拓展谈话范围:为什么在端午节时家家户户门前挂艾草和蒜头?(幼儿讨论)

  教师小结:

  从端午节开始天气会越来越热,蚊子、虫子也越来越多,疾病容易流行。古时还没有发明灭蚊剂,但古代中国人非常聪明,爱动脑筋,利用艾草、蒜头的特殊气味将它们挂在门框上,用以驱除蚊虫。

  出示鸭蛋网,讨论鸭蛋网的用处及来历,并欣赏鸭蛋网的造型、结构美。

  活动延伸:

  请幼儿将自己的鸭蛋网带到园,分组谈论自己的鸭蛋网的形状、来源,欣赏其结构美。

关于端午节教案合集六篇5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教学目标:

  1.认读“粽、檐、辅、措、诬、颂”6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个生字,掌握“佩戴、爱戴、措施、诬陷、尸体、习俗”等词语。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学习复述课文。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知道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难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并复述端午节的由来。

  课前准备:

  1.生字词投影片。

  2.课文中屈原插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

  2.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30课《端午节的由来》,看看端午节背后有什么样感人的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自读。

  三、集体反馈,掌握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展示课件第二屏)

  佩戴措施传颂尸体习俗疏远

  诬陷爱戴粽子屋檐辅佐驾着

  2.教师根据学生认读的情况,进行强调。

  字音:“措、颂、俗”是平舌音,“尸、疏”是翘舌音。

  字形:“施”的右半边不要写成“也”。“疏”的左半边最后一笔是提,右半边第四笔的点不要漏掉。

  3.齐读词语。

  4.理解词语的意思。

  爱戴: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

  诬陷:诬告陷害。

  谗言:陷害人的坏话。

  5.指名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忧国忧民、愤然跳江的屈原,人们纷纷把食物投入江中,保护屈原的尸体不受水族侵害。后来,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往水中投粽子,一直流传到现在。)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2.组内交流。

  3.代表反馈。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介绍端午节的日期和习俗。

  第二段(第3—6自然段):具体介绍端午节的由来。

  第三段(第7自然段):至今人们仍保留在端午节那天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4.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课堂小结

  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文章把人们纪念屈原的活动记录得十分详细。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课文,感受屈原那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六、板书设计

  30端午节的由来

  吃粽子赛龙舟

  (纪念屈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题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课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都讲了什么?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二、学习第一、三部分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展示课件第三屏)

  (1)农历()月()日是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有()、()、()、()等。

  (2)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国的()。端午节已有()年的历史。

  2.学生自由读后和同桌讨论。

  3.指名答。

  4.齐读。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值得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怀念?

  指名读本段,其余同学边听边用笔画出介绍屈原的有关语句。

  指名答。(著名的诗人、有名望的官员、忠诚爱国、很有才干……)

  2.就是这样一个爱国、有才干、深受百姓爱戴的人,却却受到了朝廷中有些权贵的诬陷和楚王的疏远,这又是为什么呢?谁能在文中快速找出来。

  指名答。(因为他们对屈原提出的改革措施非常不满,这些措施触犯了他们的利益。)

  3.权贵们是怎样对待屈原的?

  指名答。(他们想方设法诬陷屈原,无中生有地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叫“想方设法”“无中生有”?

  想方设法:开动脑筋,思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无中生有:指没有事实依据而凭空捏造。

  5.昏庸的楚王听信了谗言,把屈原流放到南方,即使如此,屈原依然热爱祖国,写下了许多广为传颂的诗歌。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屈原诗歌,读一读。

  (1)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我擦拭着辛酸的眼泪,声声长叹,哀叹人民的生活充满了艰辛。)

  (2)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即使是身死,壮士们的灵魂也还在继续战斗着,那魂魄依然可以在鬼魅的世界中称雄。)

  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为什么要跳江?

  默读本段,找出原因。

  指名读。(楚国灭亡,屈原万分悲愤)

  什么叫“万分悲愤”?(悲伤愤怒到了极点。)

  2.出示文中插图,问:屈原在江边伫立,万分悲愤,他的心中在想些什么?

  指名答。(国家的灭亡,百姓的苦难、自己报国无门)

  3.指导感情朗读本段。

  4.从屈原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指名答。(热爱祖国、不畏权贵、坚持正义、不怕艰难险阻、不怕迫害、不屈不挠斗争------)

  (三)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屈原投江后,当时的百姓是怎么做的?后来,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2.小组交流后派代表答。

  3.比较句子。(展示课件第四屏)

  指名答。(“像潮水一样”说明百姓都十分爱戴屈原,来救他的人很多。)(“想啊,想啊”“终于”说明大家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才找到了一个好办法。)

  4.驾小船、投粽子这些活动,流传到今天,逐渐演变成了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深深怀念。

  展示搜集到的屈原诗歌并进行交流,通过诗歌中流露出的忧国忧民情怀,可以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屈原的爱国精神。

  文中的插图表现的是屈原大义凛然地站在江边的情景。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屈原在楚国灭亡后万分悲愤的心情,为理解屈原的投江做了铺垫。

  比较句子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如何把句子写得生动、感人。

  复述课文,既加深了学生

  四、复述课文

  1.看板书,在学习小组内复述。

  2.指名复述。

  五、拓展延伸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民族的传统节日,它是一个民族悠久文化的凝结,是维系着一个民族凝聚力的巨大精神力量。我国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在这些节日里有什么风俗?

  指名答。

  六、课堂小结

  作为华夏子孙的一员,让我们缅怀先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民族精神延续和继承下去!

  七、板书设计

  30端午节的由来

  屈原忠诚爱国不畏权贵关爱百姓

  百姓十分爱戴万分悲痛深深怀念

  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关于端午节教案合集六篇6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介绍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

  课文首先介绍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插艾叶等,然后说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的诗人屈原的,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课文的第3、4自然段讲屈原遭陷害被流放到南方。秦国攻打楚国,占领了楚国的首都,屈原万分悲愤,就在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了。这部分内容集中表现了屈原的爱国精神。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辅佐楚王实行的一系列改革使国家渐渐强盛起来,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深受百姓爱戴。但他却遭到权贵的诬陷,被楚王流放到南方。但他仍然热爱祖国,关注人民的疾苦,写了很多爱国诗歌。楚国被秦国侵占后,屈原万分悲愤,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

  课文第5、6自然段讲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十分悲痛,想出各种办法祭奠他。得知屈原投江后,老百姓先是“放声大哭”“他们像潮水一样涌到屈原投江的地方”,说明百姓十分爱戴屈原,来救他的人很多。接着讲人们没有捞到他的尸体时,又把“大米、鸡蛋”等食物投到江里祭奠他,祈祷江里的水族不要伤害屈原的尸体。有人还把雄黄酒倒进水里想药昏蛟龙,使它无法张口。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屈原的爱戴之情。然后讲有人梦见“屈原的容颜十分消瘦”,大家想出了往江中投粽子的办法,让屈原能够吃到。以后每年五月初五,人们祭奠屈原都往水中投粽子,这一天也逐渐成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

  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讲人们祭奠屈原的活动,逐渐演变为今天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

  课文有些内容为学生所熟悉,如端午节的一些习俗。有的内容学生不太清楚,如端午节的由来及其意义。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他们的探究心理。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学习复述课文。

  3.认识“粽、檐、辅、措、诬、颂”6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个字,掌握“佩带、爱戴、措施、诬陷、传颂、尸体、习俗”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建议

  1.课前布置学生阅读有关书籍或访问家长,了解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及屈原这个历史人物。

  2.要求认识的6个生字,可以让学生在自读课文时,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然后同桌或小组同学间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并互相检查是否会认这些字。最后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纠正读音、识记字形。

  要求会写的9个字中,“戴”“驾”2个字字形较复杂,要重点进行指导。

  3.学生初读课文后,让他们说说读后知道了什么,使学生对端午节的由来和爱国诗人屈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4.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到屈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在他的辅佐下,楚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国家渐渐强盛起来,人民的生活也得到改善”,所以百姓对他十分爱戴。即使他被流放,也“依然热爱自己的祖国,关注人民的疾苦”,还写了很多爱国诗歌。当秦国占领了楚国的首都时,他十分悲愤,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正因为屈原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所以在他投江自尽后,人们十分悲痛,想方设法祭奠他、怀念他。

  5.屈原投江后,百姓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在学生交流讨论时,要抓住课文第5、6自然段的关键语句来理解,并适时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老百姓对屈原的爱戴和怀念。如“楚国的百姓知道后,放声大哭,他们像潮水一样涌到屈原投江的地方想去救他”这一句,“像潮水一样”说明百姓都十分爱戴屈原,来救他的人很多。又如有人梦见屈原很消瘦,以为是水中的蛟龙鱼虾吃了人们投下的食物,“那怎么办呢?大家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这一句,是说人们怀着美好的愿望想找出一个办法让屈原能吃到食物。“想啊,想啊”“终于”说明大家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才找到了一个好办法。

  6.学生熟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再让他们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先可以在小组里说一说、评一评,然后再在全班交流。还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后把端午节的由来说给家长、好伙伴听。

  7.建议本课教学3课时。

  教学资料

  1.词语解释

  辅佐:协助。

  爱戴: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

  诬陷:诬告陷害。

  无中生有:指没有事实依据而凭空捏造。

  谗言:陷害人的坏话。

  流放:将罪犯驱逐到边远的地方去生活或劳动的刑罚。

  汨罗江:发源于江西,流入洞庭湖。

  祭奠: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

  祈祷:宗教仪式之一。以赞美、禀告、感谢、恳求等方式,向天、地、神等祷告,求福消灾。课文中的“祈祷”包含有“恳求”的意思。

  2.介绍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

  3.课外拓展阅读《语文同步读本》(四年级下册)中的《文成公主进藏》和《猎人海力布》。

【端午节教案】相关文章:

端午节教案06-24

端午节教案08-23

关于端午节教案07-06

小班端午节教案07-07

端午节小班教案08-09

大班端午节教案08-11

端午节教案中班08-11

幼儿端午节教案08-11

端午节教案大班08-11

中班端午节教案08-11